中牟郑州万儒置业有限公司担保公司我放里面的钱拿不出来了,说要等三个月,我感觉不好说。不知怎么办。

【河南万儒集团】河南万儒集团招聘|待遇|面试|怎么样-看准网
你好,我是房地产/建筑领域的人力资源顾问Marcia,如果有关于河南万儒集团的任何就业、待遇、工作、职业规划问题,欢迎向我提问。
您的问题(限制1000字以内):
您的问题(限制1000字以内):
Marcia正在回答中...
Marcia回答:
您好,这是看准用户分享的乐购公司的薪酬信息: 但是具体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职责或不同能力的面试者,薪酬未必完全一样,建议综合权衡。 。
这样的问题能让我们快速有效的为您解答,例:
1、请问面试过程大概是什么样?
2、你们那里招聘操作工吗?
河南万儒集团怎么样?
本行业综合排名100+,查看排名
河南万儒集团待遇
元(平均月薪)&
比同行业水平高129%
面试整体感受
很好&&&&20%
一般&&&&80%
不好&&&&0%
2.6难度系数
获取面试机会来源
网络招聘 &&40%
校园招聘 &&60%
社会招聘 &&0%
内部推荐 &&0%
猎头推荐 &&0%
&&&&工资范围
&&&&&&&&行业竞争力
¥14500&-&¥14500
比同行业高129%
目前是该公司招聘淡季,您可以
看了该公司的人还看了
你在这里工作过?
河南万儒集团
点击星星为公司打分
想知道河南万儒集团怎么样?看准网()免费提供河南万儒集团招聘、河南万儒集团工资、河南万儒集团面试、评价、工作环境招聘及员工等信息。
另,本页主题别名有:万儒集团,万儒,万儒投资,中牟万儒集团,河南万儒集团。
房地产开发行业优秀公司
房地产开发行业公司推荐
恭喜你已完成简历,共获得积分第1142章 突发事件
&&&&第1142章突发事件&&&&购物完毕,正要提着大包小包跟她回去的时候,叶皓轩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品书网 &&&&叶皓轩的手机一般人是不知道的,打电话的估计是熟人,他接通电话道:“你好,哪位?”&&&&“医圣,是我,万儒。”话筒传出万儒的声音。&&&&“万大师,这么晚了,有事情吗?”叶皓轩笑道。&&&&“有点事情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请医圣帮忙过来看看。”万儒道。&&&&“当然没问题,你现在哪里呢?”叶皓轩问道。&&&&“在城关县那里,这里有一坐小山包,前不久考古队在这里探测出来里面有座古幕。”万儒道。&&&&“所以……那群打着考古,实则是盗幕的砖家们就把墓给挖出来了,然后又遇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叶皓轩问道。&&&&“对,大至情况就是这样的,这座山上有一家养殖户,养了上百头牛。他的牛平时就在山上放养着,可是自从挖掘现来古墓之后,牛群惊了,跑的满地都是。找回来之后又有十几头牛莫名其妙被抽干了血。”万儒道。&&&&“没有查出来是什么东西吗?”叶皓轩问。&&&&“暂时还没有,古墓被打开了,现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进去几个人就晕几个人……甚至有位老专家直接断气了,室内经探测仪堪查没有那些有毒气体。而且我给他们的符也没有自燃,很奇怪。”万儒说。&&&&“我现在就过去。”叶皓轩淡淡的说,这件事情是透着诡异,他得过去到现场看看才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我让公安局的人派车去接你。”万儒说。&&&&“怎么了?”蓝琳琳问道。&&&&“有公务要办。”叶皓轩笑道。&&&&“公务?你貌似不是吃国家饭的人吧。”蓝琳琳奇怪的问。&&&&“咳,有一层身份就是吃国家饭的,不过我是属于只干活没钱拿的那种人。”叶皓轩笑道。&&&&“去吧,我自己开车回去就行了。”蓝琳琳说着钻入车里,向叶皓轩挥挥手,然后就了开了。&&&&不一会儿,一辆警车开了过来,一名警察出来道:“叶先生,万大师让我们来送你去城关县的。”&&&&“走吧。”叶皓轩点点头,转身钻入了汽车里面。&&&&城关县也是清源附近的小县城,上高速正常行驶的话要一两个小时。一路上这名小警察拉着警笛,一路狂飙,一个半小时就下了高速,绕向事发地点。&&&&城关县城里是一个古代遗迹所在地,几十年前有一座旧城遗迹被发掘了出来,不过到现在没法确定这遗迹是属于哪朝哪代的。相关专家查遍了资料也没有翻出来远古关于这一代的旧城。&&&&而且发掘出来的遗迹很怪异,不属于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筑。&&&&在城关县西南的一座小山包,有村民在山上搞养殖,平时倒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这一次古墓发掘出来以后发生这样的事情,要说跟这古墓没有关系,鬼都不信。&&&&现在有几名考古专家还在昏迷不醒,而这里的村民还扯着负责人要说法,说是这里的人发掘古墓发掘出来脏东西了,那负责人正在焦头烂额的跟这些村民们解释。&&&&赶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这里四周设满了探照灯,把这里照的亮如白昼,在小山东面有一个被发掘出来的山洞,四周搭着账篷等东西还摆在这里。&&&&只是四周被围了起来,任何人都不得靠近,清源政府对这件事情高度重视,军区一个连的部队已经荷枪实弹弹的驻扎了这里。&&&&现在有县城的相关领导正在跟这里的村民们沟通,劝他们暂时搬离这里,因为这件事情惊动了易学协会,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谁也不知道留在这里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只是这里的村民们太固执了,好说歹说也不走,关键是他们在这里养殖的东西,走了之后牛啊羊啊怎么办?&&&&“叶医生,来了?”看到叶皓轩走了过来,万儒迎了上来,他身后还跟着几名易学协会的成员,不过以叶皓轩的眼力,一眼及看出来这几个人都是特勤局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队成员。&&&&“万大师,现在情况怎么样?受伤的人呢?”叶皓轩问道。&&&&“都送到医院了,不过到现在都没有醒,有位教授刚进去就倒下了,在也没有起来,遗体还没有来得及送走。”万儒向一个帐篷一指道。&&&&“我去看看。”叶皓轩走到了帐篷里。&&&&只见一张床上盖着白布,掀开白布,有位六十左右的教授脸色铁青在那里躺着,却是没有一点气息了。&&&&叶皓轩在他手上一搭,已经心知肚明,他松开手道:“先送医院吧,假死,他这是失魂导致的。”&&&&“失魂?不象吧,没有气息了。”万儒吃了一惊。&&&&“他体质不好,可能是墓里有些东西导致他失魂了,所以才会现出一种假死的状态,不过没有关系的,回头我去帮他治疗。”叶皓轩说右手一捏,一个道诀便即形成,他右手对着床上的人一指,然后便松开了手。&&&&万儒惊奇的发现这名刚被判定了死刑的教授竟然又有了呼吸,只是呼吸极其微弱。&&&&“快,送刘教授去医院。”万儒连忙吩咐一边的人。&&&&马上有几名医生抬着担架走了进来,手忙脚乱的把刘教授抬到了担架上,然后送上救护车离开。&&&&由于怕有突发事件发生,所以这里有县医院的医生驻守,为的就是防止在有人晕倒好及时抢救。&&&&“叶医生,你感觉里面是什么玩意?”有位特勤局的成员问道。&&&&“不好说,我得进去看看才行,里面现在什么情况第1142章突发事件&&&&?”叶皓轩问道。&&&&“刚到通道的尽头,有一个石门现在还没有打开,所有人只能到达石门那里,在向前就无法前行一步了。”万儒答道。&&&&“行,我进去看看。”叶皓轩点点头。&&&&“进去?叶医生,这件事情还是从长计议吧,我进去过,走到一半的时候就感觉到心神不宁,里面估计是个少有的大家伙。”万儒答道。&&&&“没事,不进去看看,我也无法确定里面的东西。”叶皓轩笑了笑。&&&&“那,我和你一起去吧,不能让你一个进去冒险。”万儒犹豫了一下道。&&&&“没事,我有自保的能力,就算是有什么突发情况出现我也有办法出来的。”叶皓轩道。&&&&“呵呵,叶医生,我们都是特勤局的成员,遇到这种事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和你一起去吧,遇到什么事情也好有个照应。”一名成员说。&&&&“对啊,一起吧。”余下的几名队员纷纷附议。&&&&“那好,大家一起进去看看,不过要留两个人在外面照应着,万一有突发状况也好通知上级。”叶皓轩点点头道。&&&&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做好了准备,在叶皓轩的带领下,万儒以及另外两名特勤局的成员一起向洞口之中走去,有另外两名成员留守在洞口,大家随时保持无线电联系。&&&&一走入洞口,一阵阴森的感觉便迎面扑来。&&&&这里面的阴气让所有人心中一凛,那两名成员实力较弱,他们不自由主的打了一个冷战,同时心里微微有些发毛。&&&&这种地方的阴气太重,虽然现在只是刚进洞,但大家猜测,里面的东西指不定是一个绝世凶物,是要打起一百分的小心才是。&&&&这里之前被考古队挖掘过,四周装满了白炽灯,整个山洞亮如白昼,山洞不算小,能容两辆汽车并排向里面走。&&&&越向里面走,洞就显得宽敞,走了约十多分钟,笔直的洞口向右一拐,里面的情形有所变化。&&&&只见两侧的石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壁画,有些地方用简单的笔画刻画出一些人或者事情,似乎是在记录着什么一样,只是这种文字不同于大篆,即使是叶皓轩得上古思想传承,也不认识这字。&&&&“这是什么字?”叶皓轩诧异的看着那蝇头大小的字体。&&&&“暂时还不清楚,之前的刘教授就是把这些字体用录相录下来,想回去后召集相关部门的人进行研究,但是没有走出来就成那样了。”万儒摇摇头道。&&&&“象是上古蝌蚪文。”叶皓轩道。&&&&“蝌蚪文?就是那种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万儒微微一惊道。&&&&“**不离十。”叶皓轩点点头。&&&&“那文字只是传闻中有的,相传是天地初开时上古某位大能所创造出来的,只是到涿鹿之战以后这种文字便失传了。如果这是蝌蚪文,那这座古墓存在已经数千年了。”万儒惊叹道。&&&&“那……里面会不会是一个绝世凶物?”有位成员担心道。&&&&“不好说。”叶皓轩摇摇头道:“按理来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大凶之物来扰乱正常人生活的,但凡事也有特例,大家要提起十二分的小心才是。”&&&&众人点点头,随着叶皓轩一起向里面走去,又走了十几分钟,突然一声若有若无的啸声从前面传来。&&&&这啸声不是从耳朵里传进来的,而是在众人的心底响起,随着这声莫名其妙的啸声,所有人都感觉到心神不宁,甚至有些狂躁不安。&&&&9第1142章突发事件&&&&...&&&&e504141
(← 快捷键)(快捷键 →)您(@)目前可用积分:166743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以前农民给生产队种田不仅没工钱还反倒要给队里钱
10702 次点击
23:50:00 发布在
&&&&下面这篇以前当过知青的人写的回忆性文章――《1970:我亲历农村“一打三反”运动》说,当年他插队的那个地方非常穷,有些农民给生产队打一年工,种一年“公田”(各家自己的“私田”――自留地以外的田),在年底不仅没钱拿,扣掉一年领的粮食,甚至还要倒过来付钱给生产队(平时只“计件”、计“工分”并 发一点粮食,拖欠到年底才发“工资”,按一“工分”多少钱折算工钱,但要扣掉一年里发的粮食所折合的钱的金额。我在问了经历过文革的我的母亲后认为,原因应该是平时按定额 发的粮食往往不够吃,不少家里少年儿童多、人口多的农民或农活“任务”繁重、劳动强度高、饭量大的青壮年村民,不得不超额领粮)。倒贴给生产队的钱则是他们平时到集市上出售自己家里的自留地所种的粮食、菜获得的。凤凰卫视主办的凤凰网的历史频道的知青“子频道”在刊登此文时附上了对作者刘光生的简介(具体网址是):&&&&“男,1948年1月生,河北唐山市人,大专毕业(工业自动化专业),中共党员。日到河北省丰润县新军屯公社鲁各庄大队插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的鲁各庄村),1971年7月至1976年11月先后在丰润县高丽铺公社、老庄子公社任团委书记。1976年12月至今先后在唐山市环保局、《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部门工作。曾先后发表上百万字环境科普、新闻稿件,1990年被团中央、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优秀环保宣教工作者’,1998年被河北省授予‘全省十佳环保工作者’。”&&&&开启中国人的“读图”时代的,著名的期刊式丛书《老照片》的第67辑也刊登了《1970:我亲历农村“一打三反”运动》:,《中国文化报》日的那一期也登了此文:。此外,陕西省政协主办的杂志《各界》的2010年第10期与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杂志《中外文摘》的2011年第2期也都刊登了此文。不同的媒体在刊登此文时有些对正文进行了一些删减,有些则对标题进行了改动。现将此文最完整的版本――“作者博客”版转载如下(此文在作者博客中的具体地址是):<img SRC="/forum//c6t57xzwownyw.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1:日,作者回到插队地点――鲁各庄时,在村委会门前留影。&&&&提起当年的“一打三反”运动,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已经十分陌生,但对于像我这样上点年岁的人来讲,留下的记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img SRC="/forum//hbg5ygbbw1uw.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2:1970年夏,作者和同县插队的同学张心昊合影。张心昊原在张庄子插队,现为唐山大学党委书记。<img SRC="/forum//m1t00innnkkni.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3:1971年夏,作者(左)和同县“插友”张超英(中)、齐虎生(左)在丰润县 城关 合影。张超英原在珠峪插队,后为国家科委一副司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就是现在的科技部的前身,1998年改名为科技部――转帖者附注);齐虎生原在四户插队,现为中国棉花总公司总经理。(本贴末尾附有张超英的生平简介与现在的老年照)&&&&一、信号弹,打出一堆谜团&&&&“村里又来工作组了!”――1970年初春一天,我从县城开完会刚回到村里,房东泽安二哥就悄悄告诉我这样一个消息,并特别强调:这次进村的叫“一打三反”工作组。&&&&这次到县城,我是作为下乡青年代表,参加全县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会上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传达中央刚刚下发的《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日)、《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2月5日)和《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2月5日)三个文件,这三个文件精神合在一起,简称就是“一打三反”。没想到三个文件刚传达完,工作组跟着就进村贯彻执行上了。&&&&这次进驻的工作组组长叫李万儒,村里很多人都认识他,听说他原来在我们鲁各庄所在公社当供销社主任,文革开始即被打倒,前不久刚刚解放。一天我去工作组住房通知事情,正好碰到他,他和我聊起这次工作队进驻的意义:珍宝岛事件后,国内外阶级敌人遥相呼应,鲁各庄也不例外。 “我们这次来,就是要打断帝修反的腿、打瞎帝修反的眼,要‘五红夹一黑’对地富反坏进行专政!”李万儒尽管是解放不久的“走资派”,但谈话那架势好像不把鲁各庄搞个天翻地覆,不抓出几个现行的反革命来绝不罢休。&&&&说来也怪,就在工作组进驻鲁各庄不久,有人反映村子周围有人打信号弹。这是阶级敌人和帝修反联络的信号!――工作组对这件“敌情”高度重视,为抓住这些帝修反的“眼”和“腿”,村里基干民兵全都发了枪,开始昼夜值班巡逻。一天傍晚天刮着西北风,我正在大队部值班,李万儒进来叫大家提高警惕,今天天气这么不好,阶级敌人很可能利用这种天气打信号弹进行联络。站在旁边的大队书记吴彩新认为有道理,于是拉着我各背起一杆破旧的三八大盖枪,悄悄来到村东头一个曾发现过信号弹的东大井地方,我俩在一条地沟里忍着刺骨的寒风趴了大半天,可连个人影都没看见。“信号弹”好象故意和我们捉迷藏,你若等它偏不出现,可无意间却可能碰见:4月 4 日傍晚,我去大队开会刚出南小街东口,忽然看到百十米远的八队队部寨墙东边窜起一颗十几米高的信号弹,信号弹升空后由蓝变红,瞬间就消失了。我立刻不顾一切追了过去,这时恰巧民兵连长脚前脚后也赶到那里,结果和变魔术一般――现场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让人想不到的是,开始只是鲁各庄一个村出现信号弹,可是不久周围几个村也都相继发现信号弹,后来“信号弹”范围越闹越大,以至方圆几十里、鲁各庄所在丰润县从南到北很多村庄、公社都说有人打信号弹。记得当时我听到工作组一个内部传达,说此事已惊动了河北省革委会主任李雪峰,当时李雪峰正在北京开会,听到这个消息回到石家庄后刚下火车就指示,一定要彻底查清严厉打击。&&&&信号弹正闹得人心惶惶,村里又出现一个怪现象:几户社员家养的鸡脖子上的毛一夜之间被无声无息剪掉,而且还在剪掉鸡毛部位涂上了红颜色。阶级敌人如此胆大妄为,工作组认定十有八九是村里四类分子干的,于是更加强化了对他们的专政:全体四类分子一律集中到大队劳动,平时不准请病事假,不准离开村庄,家里来亲戚要立刻向大队报告;每个四类分子胸前都别上一块“地主分子某某某”或“坏分子某某某”等字样的白布条,以便于识别;每个四类分子都指定几个“贫下中农”做为监视耳目,落实上级“五红夹一黑”的要求。每次有信号弹出现,村里都立即把四类分子集合在一起,逐个盘问排查,看有没有作案时间。即便这样,鲁各庄及周围村打信号弹一直未断,直到几年后我参加工作离开鲁各庄时还未查出个结果来。&&&&上世纪末――改革开放多年后,一次当年的老房东到城里看我,无意间聊起这件事,才知道“谜团”几年前已经揭开,事情出人所料:打信号弹和剪鸡毛哪里是什么四类分子干的,都是当年负责追查这两件事情的人――大队民兵连长一人所为!这个民兵连长解放初期参军,复员后原在唐山市公安局工作,1960年下放回乡。因我下乡不久就在大队民兵连担任专职文书,在他手下工作,在我印象里他是个对民兵工作敬业,上下关系相处得很不错的人。这件事是怎样告破的呢?原来,当时的农村十分贫困,这个民兵连长一次竟偷偷割了一捆电话线拿到集市上去卖,没料到他割得这捆线是军用的,结果判了10年刑。据说事发后他连带交代出当年打信号弹、剪鸡毛的事情。这个民兵连长刑满释放后不久即患半身不遂,日我回村时本想去探望他,可惜那天中午我醉了酒,结果与他失去见面机会,不久听说他就逝世了,这件事至今我感到惋惜。<img SRC="/forum//kc9ky6dk6h7kf.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4:日,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留影。当时抱的信念是――天安门上春晖涌,纪念碑下寸心红。<img SRC="/forum//h43zgfrbf4474.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5:1974年5月,作者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基上观看“五四”运动浮雕。&&&&二、 葱头,社员的活命钱!&&&&“胸怀自留地,面向人民币。”“要有活动钱,全凭小菜园。”――这是当年我在鲁各庄插队时社员们常挂在嘴边的两句顺口溜。&&&&那时,鲁各庄社员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干一年,用他们自己的话形容:“还挣不了一葫芦醋的钱”,弄不好还要倒找钱。社员平时零用的“活动钱”全靠经营自留地,当时鲁各庄及周围几个村农民经营自留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新军屯的黄瓜,郑八庄的韭菜、溪歌庄的萝卜、鲁各庄的葱头(当地可能大多是用葫芦装醋――转帖者附注)。葱头和别的蔬菜不同,炒它要多用油,只有和肉炒在一起才好吃,因此在当时市场上被视为高贵菜,价钱也比其它蔬菜贵。鲁各庄不愧“葱头之乡”,几乎家家自留地里种的都是葱头。葱头这东西喜肥喜水,要想长得好,就得“粪大水勤”。因此各家为了种好葱头,就开始与生产队争肥争水,自家茅坑的大粪想办法不交集体,偷偷往自留地里送。七队有个社员叫冯步荣,身材虚胖,由于脑袋上有一块大大的疤,背地人们都叫他“冯大疤瘌”。冯步荣常年身体不好,很少上班,但他人很勤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自留地葱头的经营上。他家自留地离我的住房不远,每到春天三四点钟天还没亮,我在朦胧中经常听到冯步荣老两口站在积水坑的小码头上,提水斗浇灌自留园的声音。&&&&冯步荣种的葱头面积大、长得好,他把自家茅坑里的大粪几乎全都用在自留地,人们戏称他家自留地“一抠一把屎”。事情传到工作组那里,认为种葱头这件事是挖集体墙角、助长投机倒把歪风的典型表现,非打击不可!开始,工作组只是在各生产队学习会上讲讲,劝告社员们把自留地里的葱头秧子薅掉,可社员们都把葱头视为命根子,哪肯主动去薅,于是工作组和村革委会决定采取强制措施。五月下旬,正是葱头“坐秧”生长的关键时期――这时葱头已长到核头大小,一天下午全体大队干部、党团员在书记吴彩新带领下,先把自家自留地里的葱头薅得一干二净,接着就挨家挨户地薅。当薅到冯步荣家的自留地时,冯步荣见周围人山人海,全都直瞪瞪地望着他,吓的两腿直打哆嗦,嘴里连说“我薅,我薅”,可就是不忍心下手。工作组说他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贼心不死”,当场就召开批斗会,把冯步荣拽到人群中间,一边强迫他薅,一边揭发他与集体争肥争水的罪行。冯步荣老伴见自己日夜苦心经营的葱头转眼之间就变成一堆废草,趴在自留地里一个劲打滚,边哭喊边抓着泥土往自己脑袋上砸:“葱头啊,我的命根子啊,一年的活命钱薅没啦!”(搞破坏、破坏生产,损毁劳动果实的人不是特务、坏分子、阶级敌人或城管,恰恰是村集体、生产队,是公家!生产队不仅在建立人民公社之初就抢去了农民的牛和农具,现在还“与民争利”,人民连自己排泄的屎尿都不能自己作主,由自己处置!――转帖者点评)&&&&这次薅葱头举动给老百姓造成的祸害,日后用他们自己的话形容:“好像过了趟日本鬼子”。葱头薅掉后,他们本来就穷困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有的社员家窗户破了,连买张窗户纸的钱都没有;有的社员没钱扯布,穿的裤子是用当时进口的日本尼龙化肥袋子做的,上面印着“日本产”“尿素”难看字样。工作组走后,社员们把这笔帐都记在当时大队书记吴彩新身上,因为薅葱头是他带头干的。现在回想起来,吴彩新也挺冤的,他解放初期当兵,曾在南方参加剿匪战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复员回乡。吴彩新在村里当支书时,尽管自己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从不多吃多占,一门心思为集体,薅葱头时他首先把自家地里的薅了。可谁会想到由于执行路线不正确,到头来伤害了全村社员,前几年我们这些下乡青年回村探亲,当时的村委会干部请了很多原大队干部、老社员陪我们吃饭,唯独没请吴彩新,提起他村里至今骂名不断。<img SRC="/forum//213906xfqdotfyee6qm11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6:1970年夏,作者(右)在农村菜地里。<img SRC="/forum//213908mbjzrbxujjfudrvg.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7:1974年初春,作者(左)在丰润县城关还乡河大桥上同插队知青张立新(右)、张志民(中)交谈。张立新现为唐山汇中科技公司董事长。&&&&三、 冤魂,善良的冤魂!&&&&“一打三反”运动的重点,就是从严、从快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当年的张志新、遇罗克就是这次“从严、从快”的牺牲品。&&&&随着运动的深入进行,很多地方揪出现行反革命分子以后,纷纷召开了公审批斗大会。可是鲁各庄村打信号弹、剪鸡毛的事情发生两三个月了,却连个反革命分子影子都没找到,这让工作组有些沉不住气。正当工作一筹莫展之际,一条“重要”线索反映上来了:二队社员李学敏过年期间在唐山市火车站对面商店里买梨时,和售货员吵过架。李学敏,解放前在开滦煤矿当过帐房先生,其间曾加入过工矿党,并任过区分部书记,这号人外出竟不请假,还和人吵架,也太嚣张了。就在工作组捉住这条线索的同时,二队又有人反映,李学敏在集体劳动时带块手表,左右着劳动时间;他还经常把自留地里产的西红柿、黄瓜拿到集市上去卖,有人说他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时,他还耍贫嘴:“你们看好喽,我家自留地里产的可是‘红心向党’西红柿、‘社会主义’大黄瓜。”李学敏很快就被看押起来,并从各生产队抽调基干民兵进行看管,我也在其中。&&&&李学敏这个人在这之前我并不熟悉,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是在我刚到这个村插队时,一次大队抽我刷写标语,一个赶车的社员路过,夸我的字写得好,并特别强调“咱们村的李学敏也比不上这个字呀”。李学敏是谁?我开始留意。一天,有人指给我一个正赶牛车往地里送粪的人:“这就是李学敏。”他高高瘦瘦的个儿,一张凹凸有致的脸上长着鹰勾鼻子,说话高声大嗓,看上去就是个性比较张扬的人。李学敏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知识分子,解放前当帐房先生时练得一手好毛笔字,一次我见到他写的字,深感自愧不如,社员夸我使我一下想起中学课本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寓义,纯属偏爱过奖。&&&&李学敏关押在村中街大队部西屋,这个屋分里外两间,为方便看管,我们看守人员住外间,他住里间。我们几个看守都是单身汉,白天轮流值班,晚上集中到这里睡觉。我们值班时没什么事,就胡天海地的神聊,有时李学敏也参加。一天傍晚,李学敏被押参加公社现行反革命分子批斗会回来,神情很沮丧,这时他的老伴在儿子李大路陪伴下送饭来了,她老伴站在李学敏身边,一边看着李学敏吃饭,一边反复叮嘱:“老头子,你可得想开点呀,你要寻了短见,我们娘几个可没法过呀。”李学敏看着老伴扑哧一笑:“你们娘几个想哪儿去了,放心吧,我这大老爷们那会办那种傻事呢。”待老伴儿子走后,李学敏却闷闷不乐地对我们说:“唉,三反五反我都经过了,都没有害怕,这回这运动真叫凶,关的关,杀的杀,还从严从快,我真的害怕了。”&&&&4月9日晚上,我在县里办完土记者培训班一身疲惫地回到村里,在看守室倒在炕上便睡。第二天早晨,梦乡中我突然感到有个人在推我:“光生光生,快醒醒,快醒醒,李学敏哪去了?” 我听出这是大队书记吴彩新的声音,一下翻起身跑到里屋,一看炕上的铺盖卷还铺着,但人没了。我脑子“轰”的一下,潜意识告诉我:李学敏出事了!吴彩新拍拍我的脑袋:“还傻睡呢,李学敏自杀啦!”这时屋里已聚集了七八个人,大伙随吴彩新来到后院一个浇园水井旁,我们向井下一望惊呆了:这个口径不足一米,水深不足丈余的水井水面上漂浮着两只脚。原来,李学敏那天深夜,趁我们几个看守熟睡之机,悄悄下床拉开了外屋门栓跳了井。事情发生后,我们几个看守由于看管不力写了检查(这么乐观的一个人也受不了这个“一打三反”运动,对未来绝望,自杀了!――转帖者点评)。这件事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我暗暗庆幸李学敏这个人心地善良,也暗暗庆幸我们几个看守待他不错,否则他连命都不要了,自杀前还不捎带拉几个“垫背”的――把我们几个正在熟睡的看守一 一凿死?&&&&几天后,村里召开李学敏畏罪自杀批判会。李万儒看到会场气氛沉闷,就引领群众一遍遍呼口号,想以此增加会场的火药味儿。但任凭工作组怎么呼喊,坐在台下的社员一个个低垂着头,跟随举拳头时有气无力、无精打采。李学敏无缘无故自杀使工作组一下陷入“不得人心”的难堪境地,社员们开始在背地质疑工作组,诅咒工作组。自打李学敏自杀事件发生后,工作组在村里干事“绝不罢休”的劲头收敛多了,以后除偶尔组织四类分子训训话、抓抓政治学习外,再也没有什么火药味的新举措,不久他们就卷起铺盖卷――悄悄出村了。<img SRC="/forum//213911gpp0zs44iztqbqqp.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图8:鲁各庄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当年的乡亲们待我如同父母、如同兄弟姐妹,我和鲁各庄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情,今天站在鲁各庄庄头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楼主总结:文革时农民种自留地以外的公田,生产队这种“农业企业”每月只发一点“伙食费”、“伙食”给“农民工”,“工资”、工钱一直要拖欠到年底才给“农民工”,而且粮食折算钱款的折算率高得农民甚至可能倒欠“企业”钱,要从自己出售自留地种的东西获得的钱里,要个人倒过来“发工资”给“企业”!――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不公平的事!当时压榨农民也压榨得太过分了吧!<img SRC="/forum//211713qtkc3m03t0gjfkzf.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当年作者的“插友”,当年也在河北唐山市丰润县插队的张超英2011年左右的照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在报道张超英的一篇名叫《张超英:参与高新区事业足以告慰人生》的报道中,附有对张超英的简介:&&&&“张超英,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半导体物理专业,美国加州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经济管理专业)。曾任北京太阳能研究所课题组长,国家科委攻关局能源处干部、工业局(司)综合处副处长、国家科委火炬办副处长,国家科委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首任处长,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科技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高新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理事、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和讯”网新闻频道中的这个网页转载了那篇名叫《张超英:参与高新区事业足以告慰人生》的报道:<img SRC="/forum//211042tswuhecf3wmw3emo.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1:50:05 编辑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0:01 &&
作者博客中的另一篇文章《你可曾听说过她的美丽――看我几位女知青插友的合影》则提到了他一位后来先后担任了唐山八中、唐山十中党组书记的女插友郑雪华:<img SRC="/forum//e85k4y2e5yez.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这是1969年1月,我插队所在村几位女知青在大队部(村委会)门前的留影。那时我们下乡还没几天,大家彼此刚刚熟悉。我的这些女插友们全部来自重点中学,学历从高一到初一不等,当时最大的18岁,最小的――像站在前排右2的郑雪华(后任唐山八中、唐山十中党组书记)刚刚15岁。尽管她们从小生长在城市,且大多数出生在知识分子或革命干部家庭,下乡后为了能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装束都十分朴素土气,看不出一点“洋味儿”。一晃40年过去了,她们9人中除3人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外,其它人都各自进取、散落各地,这些年我很少和她们联系,也难能扑捉到她们的最新信息。这些女孩儿率真、质朴、聪慧、能干,如今算来都已是“奔六”的人了。面对这张女插友合影,我不由想到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那句动人的歌词:&&&&你可曾听说过她的美丽……另外我再提醒一下小伙伴们:《老照片》的第67辑也刊登了《1970:我亲历农村“一打三反”运动》:,《中国文化报》日的那一期也登了此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0:59 &&
当时的生产队这么残酷地剥削农民,搞得农民给公田、给生产队干一年活,不仅没工资发,只有“伙食费”发,还要倒过来给钱给生产队!解放前的资本家也没这么心黑和无耻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34:44 &&
&&&&小孩和老人不挣工分,小孩、老人多的家庭,一年所需的口粮多,一两个挣工分的劳动力所挣的工分换到的钱,扣掉一年所领的粮食的费用,就可能还要倒过来给生产队钱(有些家庭五世同堂,家里除了祖父、祖母外还有曾祖母、曾祖父!又或者没什么兄弟,父母、祖母由独生子或二个青壮年劳动力赡养)!工分是按天计算而不是按每个劳动力的产量、劳动量计算的。最壮的壮劳力在队里的田里劳动一天算十个工分,普通劳动力一天算六到九工分,妇女一天四个工分――这是我父亲的老家江西广丰县沙田乡谢家村的情况。一“工分”值多少钱由各个生产队扣除全队要交的公粮和余粮后,所剩粮食的斤数乘以当时全国、全省或全地区统一的稻谷的单价,再除以全年全队总工分而得出。工分按天数而不是按每个人实际的“产量”或劳动量计算。总有一些人在种队里的田时干活不卖力,而那些干活卖力或想卖力的人,因为觉得干得多的人与干得少的人所计的工分一样多,不公平,因此干活也不肯卖力,生产积极性低,这就导致整个生产队、整个集体一年粮食的产量一直都很低。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公,“大锅饭”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必然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低,宁愿大家集体贫困、共同贫穷,也不肯去卖力地劳动!“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寡’,一个人穷,大家都‘寡’,都穷;光我一个人干活卖力,全队的粮食总产量也高不起来”――这就是当时大多数农民的心理。另外加上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本就不多的粮食却要交那么多给全国别的地方那些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给别人,给国家,自己的劳动果实自己作不了主,不能当自己劳动果实的家,作自己劳动果实的主,当然就更没生产积极性咯!当时中国实行农业支援工业,工农业产品价格实行“剪刀差”的&#8203;政策。国家把征来的粮食除了直接援助,或换成钱,买其它东西援助亚非拉国家外,还拿到国际市场去换或买生产线、工业设备、零部件,以便更快速地发展工业。还有就是当时中国化肥、农药的产量低,这也是粮食总产量低的原因之一。但关键还是“大锅饭”式的“农业生产”制度不公平,农民因“不患寡而患不公”生产积极性低(从主贴里所谈到的,当时农民种自己家的自留地时却非常卖力,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1:38:03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46:01 &&
这个有点扯。欠生产队钱,这叫透资&& 何为透资……生产队都是年终结总账的,但社员每月都要用钱,所以生产队每月都会给社员预支一些钱,若这一年地里收获不好,预支给你的钱超过了你年终所应得的钱你便透资了。也就是说你不但分不了红利还倒欠了生产队的钱。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5:48:48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56:55 &&
&&&&欢迎大家热烈参与这个贴子的讨论,大家一起来交流思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8:41 &&
辛辛苦苦给生产队这种“集体所有制企业”打工一年,平时每个月不发工资,只提供伙食,拖欠到年底发工资时扣掉“伙食费”后竟然要倒过来“发钱”、交钱给“企业”,给“国老板”、“村老板”!为何人民公社制度会产生出这么不公正的现象?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2:03:13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32:32 &&
当时的生产队这么残酷地剥削农民,搞得农民给公田、给生产队干一年活,不仅没工资发,只有“伙食费”发,还要倒过来给钱给生产队!解放前的资本家也没这么心黑和无耻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00:35 &&
15:46:01&&的原帖:这个有点扯。欠生产队钱,这叫透资&& 何为透资……生产队都是年终结总账的,但社员每月都要用钱,所以生产队每月都会给社员预支一些钱,若这一年地里收获不好,预支给你的钱超过了你年终所应得的钱你便透资了。也就是说你不但分不了红利还倒欠了生产队的钱。每月给社员预支一点钱,你真有想象力,生产队平时也穷的屁响哏,有个鸟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0:56 &&
&&&&生产队这么残酷地剥削农民,搞得农民给生产队这种“集体所有制企业”打一年工,不仅没工资发,只有“伙食费”发,还要倒过来给生产队钱!解放前的资本家也没这么心黑和无耻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5:11 &&
&&&&要上交的公粮和“余粮”太多,所以最后留在队里,留给社员的粮食才那么少。而且每个队应上交多少“余粮”并不是在留足社员的口粮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确定下来的;而是在只让社员们吃个半饱,让社员们保持轻度、中度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确定出一个生产队应交的余粮任务的。当时由于中国大陆跟社会 主 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闹翻了,毛又错误地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久就要爆发,因此当时大量的人力、农时、物资被用于“三线建设”、“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被用于战备工程。而且每年中国大陆又要对亚非拉各国进行大量的物资援助。关键是当时实行的是“农业支援工业(尤其是军工行业)”的政策,让农业和农民为工业做出巨大的牺牲,工农业产品实行“剪刀差”的政策。国家拿农产品换外汇,再拿外汇到国际市场去买特种钢、生产线和各种工业设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7:47 &&
&&&&要上交的公粮和“余粮”太多,所以最后留在队里,留给社员的粮食才那么少――剩余价值的大头被谁拿走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03:26 &&
&&&&欢迎大家热烈参与这个贴子的讨论,大家一起来交流思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03:41 &&
&&&&欢迎大家热烈参与这个贴子的讨论,大家一起来交流思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6:15 &&
想当年老汉我在东北农村,每个劳力一天可以晔龉し郑九9分,特殊劳力如车老板队长等是12分,半拉子(小孩放猪挑水)是8分。1970年我在的生产队正常劳力每天可以挣0.46元(69年是1.20元),当时属于中等收入的生产队。相邻的一个大队的工值10分是负0.12元。也就是说,如果正常劳力一年360个工基本满勤,挣3600分,你就是360个工*0.12元=43.20元。负值!记账。(真所谓多干多赔,少干少赔,不干不赔,不过你不干试试:磨洋工可以)第二年有收入要减掉43.20元才是你可以拿到手的第二年的毛收入,还要扣除口粮款等的啊。个别农户会开小片荒种点作物,但收成不确定是因为每个大队就是现在的村都有民兵手持镰刀巡查,所有园田地及队里面的地以外的所有作物都要清除,那叫割掉资本主义尾巴。
共 10702 次点击,76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85769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351 / 昨日发帖:33765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以前农民给生产队种田不仅没工钱还反倒要给队里钱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儒中部汽贸品牌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