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可以代替狗骨的药性吗?狗骨烧灰太麻烦你了 英文,直接用麻黄代替可

我已经阅读了这个提醒
字体大小:小中大
麻黄加知母汤(三) 名方传天下第三十一方
&&&&&&&&&&&&&&麻黄加知母汤(三) 名方传天下第三十一方&&&&&&&&&&&&&&&&&&&&&&&&&&&&&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陈喜刚&&&&&&&&&&&&&&&&&&&&&&&&&&&&& 中药之妙 读‘麻黄加知母汤’&&&&&麻黄加知母汤主治伤寒无汗。
& 常见中医特色的招牌,不知者,还以为故弄玄虚,其实非也。中医的特色胜不可数,今天就来说说中药之妙。&& “麻黄能兼入手太阴经,散其在经之风寒,更能直入肺中,以泻其郁满。所以能发太阳之汗者不仅麻黄,而仲景独取麻黄,为治足经之药,而手经亦兼顾无遗,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凡利小便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发汗,蓄、木通之类是也。发汗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黄、柴胡之类是也。太阳经病,往往兼及于膀胱,以其为太阳之腑也。麻黄汤治太阳在经之邪,而在腑者亦兼能治之。盖在经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后世自作聪明,恒用他药以代麻黄汤者,于此义盖未之审也。”&&&& 为何医圣独选麻黄呢?肯定麻黄与众不同。有哪些不同,就从它的形态说起。&&&& 麻黄的植物形态:草麻黄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莆匐;草质茎直立,小枝对生或轮生,节明显,节间长2--6厘米,直径1--2毫米。由此可知,麻黄的形似竹,内空,外有节。内心空洞,是它的最大特点。&&&& 中医常以药材的生长环境,形态,性情,特征的不同来推理其药性。麻黄中空,中医就要想事了,为啥中空,中间的东西去哪了?如果是固体的,一定是顺内芯壁排到根部去了;如果是液体的,就有两种可能了呀,一是顺内芯壁排到根部去了,二是过芯壁蒸发了;如果是气体的,一定是散逸掉了。就是说中医认为麻黄具有向外排泄的作用。这个作用一经肯定,可就了不得了。&&&& 如人要是得了伤风感冒之类的毛病,寒入体呀,要往外排呀,咋排呢?就得选麻黄呀。小便不利的话,咋办呀,选麻黄呀。&&&& 以我之管见,大便不通,也可试用麻黄;气管不通畅,也可试用麻黄;血管瘀堵,也可试用麻黄;凡是不通之病,皆可试用麻黄。当然,这只是推理。&&&& 中医喜欢物以类聚,以类相从,人之膀胱,人之肺皆为中空之脏腑,所以可入太阳经和太阴经。&&&& 麻黄是个有故事的草药,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后附麻黄的药性,一并奉上:&&& 从前有一个卖药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刚学了一年半载,徒弟就骄傲自满起来,言行狂妄,有时还把卖药的钱偷偷地花掉。师傅三番五次地劝说,却终究无济于事。&&& 后来,师傅就对徒弟说:“你现在可以另立门户了,收拾一下行李,走吧。”&&& 徒弟听了,傲慢地说:“如果师傅再没有什么可教的,我马上就走,保证在江湖上闯出个名堂来。”&&& 师傅难过地提醒道:“还有一种草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病情辨别不清,吃了就会出问题的。”              徒弟听了,不以为然地问道:“什么草药?”             师傅说:“是无叶草。”                       徒弟满不在乎地问:“这药怎么啦?”                 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这种草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有四句话你要牢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千万记住。”           徒弟不耐烦地点点头,全当成耳边风,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      此后,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跟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认识的虽不多,却什么药都敢用,没过几天,就忘记了师傅的叮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病人。死者家属哪能善罢干休,就把他告到官府里。&&& 一经审问,他便把师傅供了出来。差役传来师傅,责问道:“你是怎么教徒弟的?让他用无叶草把人治死了!”师傅便如实把情况说了一遍。                       && 县官又问徒弟:“你还记得那四句话吗”&& 徒弟想了想说:“记得”。&& 县官接着问他:“病人有汗无汗?你用什么药治?”&& 徒弟说:“病人浑身出虚汗,我用无叶草的茎治。”&& 县官大怒,训斥道:“你这庸医,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你还用发汗药,怎能不治死人?你为什么不牢记师傅的话?”&& 于是,县官传令,将徒弟打四十大板,又叛坐牢三年,师傅则无罪释放。            
徒弟出狱后,找到师傅,痛哭流涕,承认错误,并决定痛改前非。师傅原谅了他,并继续耐心地传他以医道 。因无叶草使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所以,他就把无叶草叫“麻烦草”。后来,又因为无叶草的根是黄色的,故又改名叫“麻黄”。                          &&& 上述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麻黄名字的由来,还十分清楚地指出麻黄的茎和根均可入药,但作用截然不同。麻黄的茎是发汗解表药,麻黄的根则为收涩固表止汗药,用于自汗、盗汗,为临床止汗专品。  
&&【药名】麻黄                             【别名】策敦木、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和剂局方》)。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湿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用量用法】2~9g。宜先煎。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忌用。      
附:麻黄根                             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药性】甘,平。归心、肺经。                  【功效】止汗。                            【应用】用于自汗,盗汗。                       【用量】3~10g。                           【注意】有表邪者忌用。表邪指在表的邪气。六淫外感,病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出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或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 麻黄,很平常的中草药,却是非常的中药,非常完美地表达了阴阳的哲学思想,是学习中医药的好教材。&&&&&写于银川&&& 附:麻黄加知母汤 麻黄(四钱)桂枝尖(二钱)甘草(一钱)杏仁(二钱,去皮炒)知母(三钱)&&      
中医的人气博文
本博文的最近访客
这篇博文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来支持一下哈!
最近评论了:
最近评论了:
我来评两句
本周推荐博文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临床经验录
经方麻黄剂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柳少逸
经典方剂称为经方,泛指秦汉时期及其前期医学著作所载之方剂。目前所言经方者,系指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载之方,即《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26方。其之所以被称为经方,是因其充分体现了治疗八法,奠定了方以法立,法以方现,方证结合,组方不拘一格,随证施治的辨证论治体系。且经方在临床应用上,尚有药简力宏、效专力宏的特点,故晋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称仲景方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仲景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保持其旺盛生命力,具有不朽的临床实践价值。晋唐之后对经方则采取灵活地运用,常为医家所崇尚,清·缪希雍则主张“师其意,变通之”。综观经方的历代研究与发展,现均已超出《伤寒杂病论》的应用范围,而用经方治疗现代医学疾病,以证与病的结合,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昭示了经方仍有其坚实的临床基础。笔者荟萃众家之长,结合家学师承,而有“经方在肾病中的应用”拙作。鉴于造成肾病的病理因素中医认为有水饮、湿浊、瘀毒三种,而中医有发汗、利小便、通下三法,而《伤寒杂病论》中则有麻黄剂、苓术剂、大黄剂之别。今以“经方麻黄剂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为题,作一概述,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教正为幸。
肾脏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现已知其生理功能是排泄代谢产物、调节体液,以及分泌内分泌激素,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以冀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这恰与中医的“肾主水液”的理论相侔。若“肾主水液”及三焦气化功能失司,则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而中医的水肿又与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所出现的水肿较为相近。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了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入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经文说明了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至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浊气排出体外。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的全过程,因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功能,均赖于肾中真元的蒸腾气化功能。
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胃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此即脾的散精功能。同时,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与尿液的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由此可见,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是脾胃升降功能的具体表现。故此,饮入于胃,在中焦脾胃及小肠的作用下,将水中之精上输上焦达肺,水中之浊通过下焦而达肾。此即:“中焦如沤”、“中焦主化”之意。
清中有清,清中有浊。肺主宣发和肃降,具有调节腠理、司开合之功。在肺主气、司开发的作用下,将清中之清(水中精微物质),外达肌表,“熏肌、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即“上焦如雾”、“上焦主纳”之意。而残废的水液或为浊气呼出体外,或化为汗液通过“玄府”排出体外。而清中之浊者,又在肺主肃降、通过三焦的通道而达肾,故又有“肺主水上之源”之说。
浊中有清,浊中有浊。通过三焦通道归肾之水,在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下,将浊中之清通过三焦的通路,重新上输于肺,而浊中之浊,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气则能出焉”。说明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又全赖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的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下焦残废的水液排出体外全赖于此,此即“下焦如渎”,“下焦主出”之意。
水分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有浊,浊中有清。说明了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反映了人体内水液运行全过程中,是以“肾主水液”为核心,以三焦气化为内容的构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代谢功能系统。
《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肌、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是指肺气的宣发卫气,散布精微的作用。若外邪犯肺,肺之宣发卫气,调达肌腠开合功能失司,毛窍闭塞不能使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则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则症见眼睑浮肿,恶寒发热,小便不利等证,此乃“上焦主纳,肺失宣降”失司之证结。
治疗之法当宗《素问·汤液醪醴论》之“平治于权衡,去箢陈&&&& ”、“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之“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为治疗大法,而麻黄类方剂以宣肺利水为其治疗大法,故尔在肾病中广泛应用。
&一、麻黄在肾病中的应用
麻黄,《本经》以其根细长,龙须之义而称为龙沙,《广雅》以其形似狗骨称为狗骨;《别录》以卑者、践者,狗骨引申之义而云为之卑相。《本草经考注》以“其色黄,其味麻,故名”之麻黄。然其茎之色黄,乃药材久置后方变黄。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皆收录。原植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
麻黄的成分主要含有生物碱和挥发油,生物碱中主要成分是左旋麻黄碱占总生物碱的80%~85%,其次是伪麻黄碱。麻黄中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而麻黄碱的发汗作用,有人认为是麻黄碱妨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汗液分泌增加,同时右旋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这也是现代药理研究提示了麻黄剂在肾病中广为应用的理论依据。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汤液本草》称麻黄“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于手少阴经、阳明经药。”其功效,《本经》有“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的论述。《日华子》有“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瘕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的记载;而《纲目》称其有“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的功效;《医林篡要》称其为“行水液,泻肺,降逆气,行彻肌表,故为足太阳经之药”。大凡用于属风水,小便不利之肾病者,以其麻黄能发汗、宣肺、利尿、消肿,故尔仲景麻黄类方剂在肾病治疗中,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麻黄汤及其类方在肾病中的应用
(一)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具发汗解表,宣肺利尿之功。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称其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称其“气味轻薄,辛温发散肺经开鬼门之专药”。方中“麻黄气味苦温,主通阳气达于肌表,又肺主皮毛,配杏仁以利肺气而通毛窍,甘草和中而发散,桂枝解肌以达表,覆取微似汗出,膀胱之津液,随太阳之气运行肌表,由阳气之宣发;而后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语)
麻黄汤原为太阳伤寒证而设方,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咳喘者。而验用于泌尿系疾病,笔者首见家父吉忱公于六十年代治急性肾炎属风水病人,弗明不解,请公释迷,公曰:“可阅《外台秘要》有‘治风水,身体面目浮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方用麻黄汤之条。”其后尚见公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加术汤,麻黄加术汤等麻黄汤类方治疗肾病,方悟此即“师其意,变而通之”之意也。于是启迪笔者对经方应用的重视,无独有偶,后见《国医论坛》有陈华治疗急性肾炎的报道:刘某,男,9岁。患急性肾炎半月余,经西药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近2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证属风水。由风寒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方选麻黄汤加茅根10g、蝉衣5g以增强疏风利尿之功。煎服2剂后,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剂,诸症消失。后用四君子汤加声黄芪调理周余收功。追访一年,未复发。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有发汗利尿作用,桂枝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解热镇痛的作用,桂枝与麻黄配伍则增强其发汗之功。杏仁中含苦杏仁甙,可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有镇咳平喘作用。而服麻黄汤后加以温覆又能使周身出汗。故而麻黄汤在肾病的临床应用中,多用于属中医水肿病之风水者,临证以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水肿,且见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咳喘,舌苔薄白,脉紧为其诊断要点。
(二)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二越婢一汤原为轻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而设方,功在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由桂枝汤与越婢汤2比1用量合方。方中桂枝汤外解表邪,越婢汤发越郁热,为表里双解之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有解热、镇咳、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越婢汤有解热、抗菌、抗炎、利尿、祛痰、止咳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为二方合力,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或隐匿性肾炎急性发作。治疗急性肾炎可酌加蜂房、赤小豆、玉米须、白茅根;浮肿消退,正气未复,尿蛋白仍多者,可酌加黄芪、当归、蝉衣、益母草等药。
本方临床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炎急性发作阶段多有报导,如王占玺氏在《伤寒论临床研究》中,用本方治疗一小儿急性肾炎患者,证见发热,头及咽痛,腹部阵发性疼痛,继之身面俱肿,苔白腻,脉滑。检查:体温38.4℃,血压130/98mmHg,白血球16500mm、中性78、淋巴22%,尿常规蛋白(++)、白细胞2~5、红细胞5~10、颗粒管型0~1/高倍视野,经住某医院1个半月仍不愈,王氏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白术、杏仁、枸杞,每日一剂,7剂后,舌苔腻减轻,服14剂后,浮肿消失,尿蛋白转阴,继原方加减又服14剂善后。愈后随访复查三次尿常规,均阴性而治愈。
(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二两(去节)&&& 连翘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而设方,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苦寒清热;炙草、大枣甘平和中。为表里双解之剂。钱潢尚云:“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泄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减桂枝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由此可见,湿热蕴结之肾病水肿者可用之。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麻黄中所含的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则促进发汗,油中所含松油醇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连翘所含连翘酚,6.7—二甲基香豆素、齐墩果、甾醇,具有广泛的抗菌、抗炎及强力利尿作用;梓实水溶性提取物有利尿作用。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用于急慢性肾炎、尿毒症、肝肾综合症及、急慢性胃炎、荨麻疹、玫瑰糠疹、湿疹、水痘、等多种疾病。笔者验于临床,曾于1975年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15例”为题,而刊于《烟台医药通讯》。临证以肾病初起,面目浮肿,恶风或恶寒,咳嗽或气喘,或骨节疼痛,或口渴,或大便秘结,或小便不利,舌淡或红,苔白腻或腻,脉浮数或滑数为其临床辨证要点,证属中医“阳水”、“风水”者皆可用之。其方较越婢加术汤收效尤捷,较疏凿饮子平稳而效宏。若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而有表证、且卫阳不虚者同样适用。无表证者去麻黄,卫阳虚者去麻黄加黄芪。
《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二期陈峰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44例疗效小结”的报道,其中痊愈24例,显效12例,好转8例。另据《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四期报导,黄建和氏用本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2例,水肿在5~15天消退,尿常规于10~158天内恢复正常。其中11例痊愈,1例好转。而近世岳美中先生以善用经方著称,严守仲景法度,在医林中享有“经方家”之称谓,在《岳美中医案集》中也有以本方治疗慢性肾炎的案例。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方。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肾阳,细辛气味辛温雄烈,佐附子以温经,佐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温阳中不伤阳气,不失为治疗风寒仍在、水湿浸渍之阳水证之良剂。如《铁岭医药》1980年第一期陆景田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治疗急性肾炎的观察”的报道,10例患者均受到较好的疗效。并认为在治疗中要中病即止,防止过汗。并指出体虚者及时去麻黄、细辛,加入黄芪、党参以固表益气。
今天在应用本方时,更应注意细辛的“中病即止”的问题。笔者与徐寿长氏在“木通、防己在中医肾病中的应用——兼论关木通、广防己致肾毒害的防治中”一文,已阐述了关木通、广防己因含有马兜铃酸可致肾毒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日发布的“FDA对产业界的有关马兜铃酸植物药物和食品的通告”中,提到:“可能混有马兜铃酸的植物药物(B类)”中,有杜衡(福氏细辛),北细辛、东北细辛、辽细辛、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朝鲜细辛。而我国正品细辛的药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和华细辛。但是目前还没有这些药物含有马兜铃酸的文献记载,还有杜衡等八种药材当作细辛使用。而今天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病,“慎用细辛,中病即止”,是指注意细辛药物本身的“药邪”。防止应用中草药不当而致肾毒害,医学界称之为中草药肾病(CHN),这种药源性致病因子又称之为药邪或药毒。在没有确定正品细辛及杜衡含有马兜铃酸之前,不要受美国FDA通告的影响,而放弃应用细辛。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七)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类同麻黄附子细辛汤,乃为伤寒少阴病兼表轻证而设方。王晋三在《降雪园古方选注》中有“少阴无里证,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热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液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的论述,可谓言简意赅。
《金匮要略》有“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的记载。麻黄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药物组成相同,唯麻黄用量不同。甘草麻黄汤则比上述二方少附子一味。
《伤寒论方解·麻黄汤类》有“千金翼有麻黄汤,其药味与本方(指麻黄附子汤)全同,说能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现在拿本方和甘草麻黄汤比较,只多附子一味。那么皮水见阳气不足症者,用本方自当有效。”王琦等《经方应用》中,载有任氏治一水肿病人,全身浮肿,延医迭以真武汤与五苓散合用,浮肿不消。诊时脉沉细而弦,时有微恶风寒,舌苔薄白,知其为阳气郁于表,不得宣发的风水症,即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方,经服两剂,汗出而水肿消退。
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甘草麻黄汤对属中医风水、皮水、里水之肾病者,有良好的消肿利水作用,且多与五苓散配合使用。现代医学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基本与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相似。
(八)麻黄升麻汤(《伤寒论》)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麻黄升麻汤具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原为伤寒误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利,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之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证而设方。王晋三认为:“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下焦之热,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葳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取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
大凡急性肾炎而兼咽喉肿痛者,或肾病水肿,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或见发热恶寒,或见咽喉不利者,家父吉忱公每用此方加减而治之,疗效尚著。《河南中医》1986年第三期肖文媛在“时振声老师运用经方的经验”一文中,介绍了时氏治一病人,因下肢浮肿,尿检不正常17个月,以慢性肾炎入院。入院后经用健脾益肾之剂,治疗四个多月,病情好转。后因两度外感发烧,致病情反复。证见胸闷气喘,咳嗽痰多,色黄而粘,偶挟血丝,大便溏稀,手足欠温,下肢微肿,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与本方加减前后连复13剂而病情好转出院。
(九)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金匮要略》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为麻黄加术汤的临床应用要点,故而麻黄加术汤乃为寒湿在表之证而设方。“身烦疼”乃由阳为湿遏所致。用麻黄加术汤提示本证必挟风寒,出现发热、恶寒、无汗之表实证。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故用麻黄汤加白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必能行表里之湿。当是水肿病、湿病解表微出汗之良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加术汤中的麻黄、白术均有利尿、抑菌等作用,且麻黄尚有发汗、解热、降温、抗变态反应等功效;白术尚能护肝、降血糖、扩张血管等作用。故该方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皮肤病等。大凡急性肾炎初起,发热恶寒、肢体浮肿、身重疼痛、小便不利、脉沉滑、舌淡苔白者均可用之,以发汗消肿而痊可。《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第11期陈沛嘉有“中西医合作以麻黄加术汤为主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20例疗效观察”的报道,其中82例痊愈,23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5%。并指出药后患者多表现为小便增多,浮肿消退。提示了方中赖以麻、桂、杏仁辛温发散宣肺之功,此即宣肺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意也。
(十)越婢汤(《金匮要略》)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越婢汤乃《金匮要略》为“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无大热”之风水挟热证而设方。病在表故有恶风表证,风遏水阻,泛溢肌肤,故一身悉肿。脉浮口渴乃风邪有化热之机。风性疏散,故有续自汗出而无大热。对于越婢汤一方,王占玺在《张仲景药法研究》中指出,越婢汤为治风水之主方,也是治水肿病“开鬼门”的汗法应用较早的一张代表方,并称“越婢者,发越肌腠之津气而为汗,是一种凉解法,用于治疗风水客于肌表之阳水。方中以麻黄疏开肺气,以行皮毛之水为君;臣以生石膏之辛凉,清肺利水,且可使麻黄清热而防止汗出过多;佐以甘草配麻黄以扶中利水;使以生姜辛散,亦可用生姜皮,合石膏之辛凉,又可消肌间之肿。大枣与甘草合用,以和中焦脾胃之气。姜枣同用,调和营卫,使风水从皮毛而出,诸药合用,解表疏风,利水消肿,补肺气生津液,故为治风水之主方。”
本方由大青龙汤去桂枝、杏仁,或云由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加姜枣而成。历代医家均认为其治咳喘之力虽不及上述二方,但去浮肿和利尿之功却卓著。有云以其具有发越脾气之功而名之曰越婢汤,又云仲景此方得自越地之婢而名之。因主药麻黄的发汗、利尿、抗炎作用,及石膏的解热作用,故对急慢性肾炎之外有表证,内有里热之水肿患者,具有表里双解,利水退肿之效。如王明五等在《北京中医》1985年第五期以“经方治疗风水”为题介绍一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史某,男,8岁。1个月前,继感冒高热数日后,全身出现浮肿。某医院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白细胞(+),颗粒管型1~2(高倍视野)。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服西药治疗半月余不效。诊见头面四肢高度浮肿,眼睑肿势尤甚,形如卧蚕,发热汗出,恶风口渴,咳嗽气短,心烦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5℃。证属风水泛滥,壅遏肌肤。治宜宣肺解表,通调水道。方用越婢汤加味。处方:麻黄10g,生石膏20g,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4枚,杏仁10g。煎服1剂后,浮肿见消,咳嗽大减,仍汗出恶风,体温38.5℃,尿蛋白(++),未见红细胞及管型,舌苔转白,脉象浮缓。原方加苍术8g。3剂后热退肿消,诸症悉除,尿检查正常,遂停药。追访年余,病未复发。
(十一)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为越婢汤加白术而成,乃为“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之证而设方。方以越婢汤散肌肤之水,白术生津止渴。该方以其清热散风,调和营卫之功,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初期而见本方证者。常世安在《古方今鉴》中用治患扁桃体炎继发急性肾炎的案例,均用越婢加术汤而痊可。《河南中医》1984年第四期尚有杨培生“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的报道,亦有运用该方治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案例。
(十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乃仲景为风湿表证,周身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发热不甚,苔白腻,脉浮缓之证而设方。为麻黄汤去桂加薏苡仁而成,据《四川中医》1986年第10期介绍,曹华勋氏用本方治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案例,病人以面目及四肢浮肿,纳差,小便少色黄,舌苔薄白而润,脉微弦。尿检示:红细胞(+),透明管型(++),白细胞少许,尿蛋白(++),为临床见症。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茯苓、益母草、陈皮,经治半月,诸症消失,小便化验正常。
(十三)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为阳虚阴凝,水饮不消,积留于心下,痞结如盘之证而设方。桂枝汤去芍药,是以芍药苦寒,非本证所宜,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散寒,通利气机。诸药合用,通彻表里,以冀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消。
清·黄坤载在《金匮要略悬解》中,对此方有精辟的见解:“气分清阳之位,而浊气痞塞,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下焦阴邪逆填阳位,必缘土败而水侮也。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甘草培其土虚,附子温其水寒,麻黄泄其滞气,姜桂细辛降其浊阴也。”宗于黄氏之说,家父吉忱公在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之属阴水者,每以此方加减化裁治之,每有显效。它如《新中医》1987年第四期胡国俊氏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一文中,介绍运用此方治疗急性肾炎的案例:患者全身漫肿,头面微甚。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浮取无力,沉按细微。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处以麻黄、附子、炙甘草各6g,桂枝、生姜各10g,细辛2g,大枣3枚,木贼15g,茯苓皮30g。服方5剂后,诸症大减,尿检:蛋白少量。遂于上方去木贼、细辛,加黄芪30g,白术10g。7剂后,诸症悉除。
上述麻黄类方剂在肾病中的应用一文,仅作引玉之举,意在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优势,学习、引申历代医家及现代医家在防治肾病中的成功经验,以期中医药防治肾病的临床研究有更大的发展。
发表于: 23:16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为您提供颈椎病、肩周炎、落枕、急性腰扭伤、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网球肘、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跟痛症、关节炎、滑膜炎、骨错缝;胃炎、失眠、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性功能障碍、功血、带下异常、痛经、外阴瘙痒、便秘、结肠炎、胆囊炎、痤疮、小儿多动症、小儿厌食症、抑郁症、胆结石、肾结石、荨麻疹、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前列腺炎、头痛、肥胖病、更年期综合症、中风后遗症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相关疾病的康复咨询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麻烦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