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博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单元(12课时)
13、夹竹桃  
教材分析:
   课文写出了夹竹桃婉美、有韧性,引起了作者许多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 时
1、板书课题:13、夹竹桃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
--夹竹桃的婉美、有韧性、能引起想象。
抄词、默词、读课文。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3、4)
2、课文的2、3、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3、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①、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②、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4、学习第3自然段
(1)、那么第3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①、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B、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C、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D、练习背诵
5、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6、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7、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
)是亚洲,(&&&
)是非洲,(&&
)是大海。(&&&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
)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8、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水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9、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5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1、抄写词语
2、完成课后习题。
四、板书设计:
         韧性
  13、夹竹桃  婉美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14、南海上的明珠
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海南岛的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海南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旁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的特点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绘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 时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揭题:孩子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地方——海南岛,想去游一游吗?让我们一起到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上去观光吧!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学生互相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正音。
4、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的意思。
5、学生相互质疑、答疑、筛选问题。
三、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1、整体感知:学习第1段。
(1)、自读第1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
(3)、指导朗读,体会万里碧波上的明珠——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2、图文赏析:学习第2段。
(1)、欣赏“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等图片,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2)、欣赏海南岛在不同季节里硕果挂满枝头的丰收图和各种名贵水产图片。
 图文结合,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3)、再鼓励学生选用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二& 课& 时
1、听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1、读悟结合: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
(1)、读读、勾勾、悟悟:这个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这个段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诵读第3段,小结:这个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自主学习第4段。
 (1)、用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读读、勾勾、悟悟、背背,自学第4段。
 (2)、分组学习,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a.出示椰子林的画面,体会“屏障”;
 b.让学生自己说说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c.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4)、找出这个段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3、自主学习第5段。
 朗读第5段,领略海南岛清晨和傍晚的美景,感受作者对海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三、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文,赞美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2、选择喜欢的词、句、段,读一读,背一背,并摘录下来。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欣赏家乡的美景,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先说后写)。
五、板书设计:
 南海上的明珠 
明珠 & 橡胶园、椰子园、热带植物园  (多)
       海龟、鲍鱼等名贵水产     (不计其数)
       铁、石油、天然气       (蕴藏量丰富)
       五指山   挺立
       万泉河   奔流
       天涯海角  壮观
       亚龙湾海滩 迷人
       椰林风光 & 惹人喜爱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
高歌、赞美
   总写 &&
分写           &&&&&
15、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 时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体会诗名的意思。
二&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16、水都——威尼斯
教材分析:
  课文对威尼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威尼斯以河为街,以船代车,岛屿和桥梁众多的神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借助课文的批注,读懂课文,了解威尼斯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3、感受威尼斯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威尼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批读感受威尼斯的美丽和奇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 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课文学习。
4、自由读课文,试着边读边批,想一想威尼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研读课文,自主探究
1、小声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鼓励学生大胆读文批注。
2、再边读课文边思考,尽量解决自己刚才不懂的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全班交流,各组展示学习成果。
5、师生共同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如:
①、威尼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历史悠久、以河为街、以船代车。)
②、为了把威尼斯介绍得生动形象,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等。)
③、第3、4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1、抄写生字词语。
2、阅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同学们,美的形象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睛,美的声音可以愉悦我们的耳朵,朗读能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威尼斯的奇特、美丽。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品读。
2、指名读,教师和学生共同相机点评。
3、师生合作读、赛读。
二、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如今的威尼斯正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去观光。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因威尼斯游客量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报名。”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威尼斯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然后试着向大家作介绍。
三、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向学生提供《威尼斯的小艇》等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四、板书设计:
           16、水都威尼斯 
(美丽奇特) 历史悠久
               以河为街
               以船代车
积累与运用(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引号的作用。
2、读背描写秋景的诗句,积累语言。
3、阅读成语故事,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习惯。
4、讨论一项集体活动,能在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人讨论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5、清楚地介绍一次活动。能做到语句通顺,能自读自改。
教学重点:
1、认识引号的作用,积累语言。
2、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地介绍一次活动。能做到语句通顺,能自读自改。
教学准备:口语交际、习作:师生回忆班上曾开展过的集体活动,想想活动的形式、步骤及人员的分工情况。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 时
一、温故知新
1、谈话导入:每一单元学习后,“积累与运用”里的“温故知新”总会带给我们新的收获,“积累与运用(四)”里的“温故知新”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新知识呢?
2、自读三个句子,读正确。
3、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不同作用。
4、教师拓展几组类似句子,学生讨论说出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秋天景色的精彩诗句,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海拾贝”去读读吧!
2、学生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合作读诗句,互相指正。
4、抽读诗句。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诵诗句。
6、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景的名诗佳句,推荐给大家。
三、点击成语
1、自由读成语故事,要求读正确。
2、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试着用“纸上谈兵”说话。
二& 课& 时
一、口语交际
1、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班集体里,每一位同学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在班委的组织下,我们班决定开展一次“自我展示”的交流会。为了把这一次交流会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天我们就对这次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2、出示口语交际的话题“讨论一项集体活动”。
3、议一议: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活动中人员的分工。
(3)、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4、分小组对以上几方面进行讨论。讨论时注意要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说清楚;讨论中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当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诚恳、要有礼貌。
5、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台上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互评互议,找出活动的最佳方案。(如活动目的和任务: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兴趣、爱好或特长的机会,在展示中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教师小结。(从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和集体活动方案的确定两方面进行小结。)
三& 课& 时
一、习作百花园(可结合口语交际讨论后开展的“自我展示”活动进行。)
1、在活动中边观察边收集素材。在“自我展示”活动中,提醒学生细心观察,留心收集素材,鼓励他们用手中的笔留住每个精彩的瞬间,培养学生做即兴速记的本领和习惯。
2、活动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围绕活动过程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谈谈各自的感受;听听别人给自己的建议……
3、讨论:如果要把这一次活动留给你的深刻记忆写下来,你准备如何构思?学生发言时教师注意倾听,并做好引导的准备。
(1)、听听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否通畅、准确,有误时要及时纠正。
(2)、听听学生是否收集到足够的素材来完成习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信息中补充。
(3)、引导学生将表达的重点放在清楚地介绍活动情况上。
4、学生自由写作。
5、在学生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作为范文全班一起评议、修改。
6、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作文。
7、把自己修改好的作文读给老师或小伙伴听,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把作文做进一步的修改。
8、全班开展一次作文展评会。
一、誊抄作文
二、自主阅读园地
1、自由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借助注音把文章读正确。
2、与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自由练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北师大版一到六年级语文书上的所有古诗(仅为参考)
一年级上册1、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登鹳雀楼(唐)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5、锄禾 (唐)&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梅花 (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年级下册7、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0、鸟 (唐)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11、春夜喜雨(节选) (唐朝)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长歌行(节录)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二年级上册1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6、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附:三字经(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17、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8、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年级下册2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2、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6、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三年级上册28、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0、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1、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2、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4、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5、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6、元旦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年级下册37、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8、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9、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0、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4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四年级上册4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5、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6、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47、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四年级下册48、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49、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50、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51、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52、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5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54、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五年级上册55、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56、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7、、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58、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年级下册59、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60、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61、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寻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2、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自在此山中。
6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6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年级上册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做饭, 采葵持做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六年级下册72、四时田园杂兴(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73、四时田园杂兴(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74、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燕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7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