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淋三个字唯美诗意网名作首诗

如何赏析一首诗,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_百度知道
如何赏析一首诗,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诗集能提升文水平何赏析重要问题急切帮助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
先读出节奏,多读几遍,看看大致是什么感情把字理解了,查查字典根据写作背景,和作者平生来了解诗意大致就这些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一句是什么?我想知道这句是那首诗里的?谁写的,_百度作业帮
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一句是什么?我想知道这句是那首诗里的?谁写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一句是什么?我想知道这句是那首诗里的?谁写的,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求毛泽东小时候作一首诗,说到有青蛙的-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 求毛泽东小时候作一首诗,说到有青蛙的
求毛泽东小时候作一首诗,说到有青蛙的
转载 编辑:李强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求毛泽东小时候作一首诗,说到有青蛙的”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求毛泽东小时候作一首诗,说到有青蛙的”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求毛泽东小时候作一首诗,说到有青蛙的,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不是,你说的这首诗是清代的郑正皓所作。据《英山县志》载,郑是个为官清正的知县,此诗是他为弹压地方豪强而写,带有十足的“官威”。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他十三岁读私孰时所作。当时因毛上课时偷看《水浒全传》被老师发现,就指天井为题让他赋诗。十三岁的毛泽东望着被青砖围砌着的天井,积水不满一尺,几条小鱼在水里串来撞去……突然他感到自己也是这样地在挣扎,于是写出这样一首小诗: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雨圃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诗中强烈地流露出不甘做井中之雨,要走出这个小小世界的愿望。通过对数据库的索引,我们还为您准备了:答:咏蛙吱吱是形容老鼠叫的吧,和青蛙也不搭边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问:如题答: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在东山小学就读期间,毛泽东写的一首《咏蛙》诗。 这首诗是已知的,毛泽东少年时期最后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问:如题答:七古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古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老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养体力)。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说话? 毛泽东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问:毛泽东写得是什么?它的特点有哪些?你从诗中知道了毛泽东有什么志向?//...答:哪个虫儿敢作声? 【创作背景】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但像少年毛泽东那样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临行前他抄了一首诗送给表兄远君(一说送父亲):...===========================================问:毛泽东写得是什么?它的特点有哪些?你从诗中知道了毛泽东有什么志向?//...答: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问:是他的故事就行答:1902年正月的一天,刚满八岁的毛泽东来到外婆家拜年.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群耍狮子的队伍进村来了.毛泽东兴高采烈地跟随大人去看耍狮.按照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那些吉利话通常都是整齐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不是,你说的这首诗是清代的郑正皓所作。据《英山县志》载,郑是个为官清正的知县,此诗是他为弹压地方豪强而写,带有十足的"官威"。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他十三岁读私孰...===========================================不是,你说的这首诗是清代的郑正皓所作。据《英山县志》载,郑是个为官清正的知县,此诗是他为弹压地方豪强而写,带有十足的"官威"。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他十三岁读私...===========================================便指着天井对他说:"不让你背书了.你有本事不服管教,那就作一首《咏天井》诗来... 毛泽东少年时期最后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毛泽东从8岁起进私塾读书... 匹夫有责"的情怀。古来有不少咏蛙诗,如陆游的《闻蛙》,借被厨子残害青蛙发出呼叫来...===========================================在1910年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呈父亲》里便有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 青蛙的霸王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加强了诗文本身的语势。说青蛙的阳刚漫天,霸气十...=========================================== 这首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壮志满怀的他决心走出家门去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临行是,写下这首诗。今天看了这首诗以...===========================================毛泽东写的一首《咏蛙》诗。 这首诗是已知的,毛泽东少年时期最后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伟人...===========================================第一首:五言诗 赞井 1906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最后一首:忆秦娥 悼念周恩来同志 山河咽。拭泪无语...===========================================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nbs...===========================================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编辑词条 编辑摘要 摘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目录 1作品原文
目录 1作品原文
收起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⑴闻:听见;看见.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指当时黄河以南和及黄河以北地区.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却:还,再.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80年(广德元年)夏天,作者--杜甫54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试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4发现相似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字的诗意网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