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怎么好得快来的?

公元前316年,秦来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内江师院教授上古代史时说过四川之前简成&川四路&而不是&有四条大河& 这里的&路&是一种行政名称 .中国古代有道\ 路\ 府等名称..这些名称在韩国\朝鲜\日本仍在沿用.     稍微详细一点解释就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发生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四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当前形势下,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必要对过去的研究成果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湖广填四川”问题值得引起新的关注   “湖广填四川”问题是一个早就引起学界关注的老问题。但是,由于研究者所处时代不同,其所关注的热点、亮点也必然大不一样。那么,在当前形势下重提“湖广填四川”研究,意义究竟何在?   (一)“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的一大亮点发生在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   移民规模大。据推算,在一个世纪内,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川中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215万人,川南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312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   省籍来源广。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所作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在同一时期之内,居民省籍来源如此广泛,竞相迁入同一个省区之内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外界知名度高。活跃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四川籍革命元勋和知名政要,毫无例外地都是出自清代四川移民的后裔,如朱德的先祖来自广东,陈毅、聂荣臻、杨尚昆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张爱萍的先祖来自湖北,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等。通过名人效应,无形中提升了“湖广填四川”的地位,扩大了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     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     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广东北部,而汉代修筑的长安至岭南的西京古道,越过湘、粤边界的骑田岭,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此外,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便沿着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     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     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     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     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     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     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     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     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     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     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     、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     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     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     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     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     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     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     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     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     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     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     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     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     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     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     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     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     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     。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     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     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     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     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     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     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     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     ,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     、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     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     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     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     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     。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     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     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     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     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     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     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     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     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     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     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     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     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     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     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     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     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参考资料:/question/4068149.html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从而由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这次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因而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当十一二个省份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二十四年,四川的人口只有1.8万余丁,折合人口9万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四川人口已达290余万),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异乡人”开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生产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的逝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嘉奖。     “湖广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移民入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杰出人物。他们中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在共和国元帅中占五分之二比例的开国元勋,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     如果从清朝顺治末年移民填川运动开始时算起,那么至今已有340余年时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可谓漫长。然而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三个多世纪的时光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短暂的。屈指算来,我们离祖先才不过十二三代,怎么对这件事就如此陌生和淡忘?要知道,四川现存的绝大部分族谱,都称那个首先来川“吃螃蟹”的人为“我入川一世祖”。也就是说,这个敢于抛离故乡投身新的陌生环境的人,是割断了与旧的土地、旧的家园的联系,毅然决然跑到四川来的。所以,我们这些移民后裔应当记住前人的恩德和勇气。340年的时间可能稍显漫长,但如果从移民尾声的嘉庆初年算起,其实也不过200年,跟美国移民运动迄今的时间差不多。     我赞同成都作家洁尘关于成都这座城市(乃至四川全境)与人群特性的看法:“有着适当的游戏精神和足够的自嘲能力,内心自信而不狂妄,在赞美他人和自我欣赏这两方面都具有比较合适的分寸感。这让这个城市包容,随和,不排外,不顽固。”其实,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观点。四川(主要是成都平原)在经历过“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荡涤以后,真的产生了一种“新四川人”和“新四川文化”。     一首关于成都的《竹枝词》这样说:“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按照这里的说法,成都是找不到十代以上的土著的(史料也称,成都在清代初年曾经13年无人烟)。那么这种包容和健康的心态从何而来呢?显然那是来自于移民社会长期的磨炼、实践和熏陶。四川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湖广填四川》肖平/著成都时代出版社)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不是四川人,但是热爱四川,也爱四川的美眉,呵呵,四川的老哥们不要介意哈,我是发自内心的
  BS和手机抢沙发的
  真正的四川人是彝族、羌族
  按字典里的解释:川,意为“山水”,四川为四面都有山有水,哦,我发现四川真是一个好地方。其它的就没去考证了哟。
  学习,学习!
  哈比人的说
  我是四川人,骄傲啊!!
  我是湖广移民的后裔,我顶一下
  三国演义中听过西川和北川,应该还有东西川
  欢迎四川人都来顶一下!噢!
  作者:wzhsx 回复日期: 19:21:52 
    我是湖广移民的后裔,我顶一下  ===================================  一样的
  作者:北极之北是天堂 回复日期: 18:46:22 
    不是四川人,但是热爱四川,也爱四川的美眉,呵呵,四川的老哥们不要介意哈,我是发自内心的  作者:意志建雄 回复日期: 18:50:35 
    真正的四川人是彝族、羌族                金陵人氏附议一下,喜欢川地,川地出美女!  最近迷上一不知道是羌族还是藏族的四川美女。。。
  顶就顶哈
  据说真正的成都人只有20多人,被张献忠追杀到雅安的大山中,直到解放后人家出来换粮食时问现在是民国啥年代。
  湖广填四川江西人后裔现在重庆。顶一下
  很多人考证过的,四川人口大幅减少是长达十五年的抗清造成的。  要是张献忠屠的四川,后期的抗清难道是鬼在抗所?
  四川人大部分都有个习惯,爱背着手走路,据说这是当年被捆绑到四川来的缘故。
  回去查查我们是从哪里移过来的
  四川的由来好像是因为四川有四条大河吧,所以叫四川。嘉陵江,金沙江,岷江,沱江,貌似这几个吧,记不大清了,所谓“山川”山是山,川是不是河呢。知道的给扫个盲。噶噶。  
我们家先祖汝阳人士,洪武年间随沐英南征,讨伐当地元蒙残部入川,其数子皆随父从军,累年征战,以军功册封侯爵,衣锦还乡。第四子留在四川,世袭指挥使,就是我家四川一支的鼻祖。至于流寇张献忠,其活动领域局限于川西平原一带,祸害有限。张献忠屠四川一说,多有满夷嫁祸之举。
  据说真正的成都人只有20多人,被张献忠追杀到雅安的大山中,直到解放后70年代,人家出来换粮食时问现在是民国啥年代
  四川人顶个!
  替我妈顶一下
  我看过我家祖上族谱,是湖北麻城孝感过来的哈
  喜欢四川的朋友给顶一下!
  我家族谱都弄丢了,罪过啊,罪过。
  有二点必须加以更正:  *******************  楼主引用百度百科资料有不正确的地方,百度百科的有关《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乃是一个人写,一家之言。并不完全正确。    1,湖广填四川,基本上90%以上的移民来自与四川接攘的湖广省(今湖北湖南)。  江西、广东、福建、广西、四省由于路途较远、和气候、交通问题,移民入川者非常地少。  只有少量的江西、广东、福建三省的山区里的客家人(南宋南下的河南移民),去了四川,而且非常地少。  广西移民,也非常地少,主要是靠近湖南永州(清朝官方指定的移民大府)的桂林二个县,有少量人(在以前他们本身也是从湖南永州移民到广西桂林的)跟随湖南永州移民入川。    2,近100万湖广移民并非只来自麻城一个县:  当年湖广省总共有15个府(湖北8个、湖南7个)。湖广省所辖15个府全部是官方指定的移民入川的征民地。  “麻城孝感乡”的数字被严重地夸大了。当时的麻城县人口根本就不多,只有麻城的山区里的人,为了更好地获得土地,就去了四川。  湖广省另外的14个府的移民入川人口,才是主流,起码是远远超过“麻城孝感乡”的数字。    另:  今天的四川人,基本上80%以上是从清朝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起的湖广填四川),100年的湖广省(今天的湖南湖北二省)移民入川的后代。  由于南方的吴三桂反清,1湖广填四川,中途停了下来。等到把吴三桂平定后,才真正地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也就是说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才有真正地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当年的老湖广省(今天的湖南湖北二省)总共有15个府,(沿用明朝的旧制,湖北8个、湖南7个),15个府全部是官方指定的移民入川之地。        比如:         邓小平:是湖广省(今湖北)移民后代。     罗瑞卿:是湖广省(今湖北)移民后代。          陈 毅:是湖广省(今湖南)移民后代。     聂荣臻:是湖广省(今湖南)移民后代。     杨尚昆:是湖广省(今湖南)移民后代。    
  当年湖广省总共有15个府(湖北8个、湖南7个),湖广省所辖15个府全部是官方指定的移民入川的征民地。  =======================  清朝官方指定的移民入川的湖广省所辖15府    1,今湖北部分(8个):  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2,今湖南部分(7个):  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 、岳州府、辰州府。    3,在湖广省移民中,来自湖广山区的移民较多,他们主要是去四川想得到好的土地。  比如:鄂东北的黄州府(麻城)、鄂西北的襄阳府,湘南的永州府衡阳、湘西的宝庆府 、辰州府的移民入川者较多。    湖广省平原地区(江汉、洞庭湖平原)的移民入川者相对而言,就少一些。    
  我也是四川人,我也爱我的家乡 顶一个
  作者:意志建雄 回复日期: 18:50:35 
    真正的四川人是彝族、羌族        
---羌族是从西北迁移到四川西北部山区的。彝族,世居西昌地区,因为文献记载不多,很难考证其起源。    
所谓真正的四川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另外,现在的四川人并非都是移民或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至少我的家族在四川的家谱可以上溯到宋代。  
  今天的四川人性格中:    是既有湖南人的强悍,又有湖北人的灵活。介于湖南湖北人之间。    就是湖广填四川的结果。  
  当然今天四川人性格中“安逸”,则是后天的天府之国的盆地独有的富有和地理、气候等因素所产生的人文习俗。外来的移民,到四川久了,也会变得很“安逸”的。。        
  作者:意志建雄 回复日期: 18:50:35        真正的四川人是彝族、羌族       ==============================  彝族、羌族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  真正的四川人是苗族。  苗族在N年前,顺江而下,进入江汉洞庭湖平原,这就是后来楚国(二湖地区)的主体民族。  苗族强大时候,占领过黄河流域,建立过强大部落。后蚩尤部族在河北被黄帝部落打败所杀。  苗族分三路流落:  1,回到洞庭湖流域。  2,北上蒙古高原。  3,东去东北。    今天长江流域的汉族人,其实祖先来自苗族。    
  苗族,才是真正的农耕民族,是最先种水稻的民族。  是长江流域的汉族人的共同祖先。
  作者:鸟人飞飞 回复日期: 14:16:43 
    四川的由来好像是因为四川有四条大河吧,所以叫四川。嘉陵江,金沙江,岷江,沱江,貌似这几个吧,记不大清了,所谓“山川”山是山,川是不是河呢。知道的给扫个盲。噶噶。  还有大渡河 雅砻江 涪江 青衣江 渠江 四川为中国第一大水利资源省
  羌族最早倒的确是在西北的,后来南迁,《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里面的董卓,他在西北的时候,就是靠羌兵起家的
  原来是这样的啊
我就是梓州的 么想到这么个地方在原来还是条重要道路哦
  移民家谱之一:    1,渠县傅姓移民的家谱:    渠县宝城乡万福村傅姓一脉,先祖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从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永政乡南阜里长书马扶大王祠下车头牌坊徙蜀,入川始祖第五世裔孙傅一明在渠县宝城场新买产业落户定居,现已传14代。字辈28字:万应明朝,奇一洪元(光),世代荣昌,良相忠显,国秉文贤,永建维翰,仁德承天。    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和东安乡七燕村傅姓一脉,始迁祖八宗房弟兄昆幼一行28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分别从湖南省永州蓝山,及资兴、耒阳、酃县(今炎陵县)徙川定居。    
除始迁祖傅良伯等8人定居今重庆市梁平县虎城、碧山镇和傅良松等14人定居今大竹县牌坊、中华、庙坝等乡镇外,其余傅良贵等6人迁居渠县龙潭、东安乡。          
  移民家谱之二:    渠县伍姓:     渠县观龙、鲜渡、嘉禾和广安区大有、兴盛、恒升、井溪等乡镇伍姓一脉,始迁祖均从湖广省永州府陵零县迁入。其中:观龙乡葛麻山铁匠嘴伍姓分支,始迁祖伍宗富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迁入;鲜渡河庄子坝九禄沟伍姓分支,始迁祖伍宗胜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迁入;鲜渡河埠头山伍姓分支,始迁祖伍思科于清乾隆(年)迁入。观龙乡葛麻山、鲜渡河庄子坝伍姓分支老字辈30字:荣义贵志思,永伍仕应子,启宗福禄良,尚壁以登祥,世承从有泰,时正国才元。广安大有乡绢子山伍姓分支,始迁祖伍宗伟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迁入;广安大有乡岛石桥徐家嘴伍姓分支,始迁祖伍正阎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迁入;广安大有乡伍家坡伍姓分支,始迁祖伍国韬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迁入;广安大有乡观音桥伍姓分支,始迁祖伍世季(偕侄伍大耀)于1697年迁入;广安兴盛乡箭滩桥高家坝伍姓分支,始迁祖伍尔安于1697年迁入;广安恒升场茶坪坝埠头山伍姓分支,始迁祖伍恩贵于清乾隆(年)迁入;广安井溪场大城寨伍姓分支,始迁祖伍开扬于清乾隆时迁入;广安大有乡遐龄桥邓家沟伍姓分支,始迁祖伍龙化于清康四十四年(1651年)迁入。上述渠县和广安伍姓于1925年各支共议统一字辈40字:泽厚忠贞显,德高孝裔昌,树嘉棠荫茂,秀毓桂庭芳,瑞玉共春辑,星云兆庆长,修齐尊谟烈,安汉保安邦。2002年9月笔者在渠城一伍姓族人手中,曾看到一部于1925年由伍光隆等倡修、伍期彬等监修的伍氏联宗族谱。该谱书详细记载了上述各支伍姓的来源,迁徙、字辈、世系、祠堂建修及族规家法等内容。        
  移民家谱之二:  渠县蒋姓:  渠县望溪乡蒋姓一脉,派衍乐安(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先祖原籍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永政乡常定里一甲鸟鸦上房头,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初九,一行8人奉命移川落业于渠县南路七十里。先祖蒋三台之继配郑氏携夫之原配王氏之次子蒋登轴迁居库楼弯(今望溪乡石坝村);蒋三聘之配偶王氏携长子蒋登辚、次子蒋登轩、三子蒋登轵、四子蒋登軵迁居活水沟(今望溪乡活水村);蒋二耀之子蒋三英迁居石门沟(今琅琊乡马岭村)。本支蒋姓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望溪、琅琊、保塔等乡,总人口约3000人左右。承传字辈48字:一二三登生尚昌,道启任忠良,文人学子光先德,定有盛名永世芳;本自由明后,清初乃立家,和平修礼义,克守必荣华。  
  移民家谱之三:    渠县郑姓:  渠县郑三榆一脉。始迁祖郑三榆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从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永政乡南埠南弯丘,移居渠县琅琊乡万寿里,后来与邓姓交换住地,定居琅琊乡画眉溪,现有人口约6000人。  
  移民家谱之五:    渠县黄姓:    ①渠县有庆镇黄姓一脉,始迁祖黄何荣于清朝年间从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桥大田湾移居渠县河堰口(今属有庆)。现已传10余世。排行16字:世志正朝,廷兴天启,明良贵四,在建宗文。  ②渠县宝城乡黄姓一脉,始迁祖黄凤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从湖南省衡阳康家山林碧桥移居渠县宝城马头镇(今马鞍村)。排行30字:登科成仲华,凤国曰四忠,一效登榜显,裕庭怀亮先,永兴隆德远,世代庆三元。  ③渠县屏西乡黄姓一脉,始迁祖从湖南省衡阳移居屏西林湾村黄家湾。排行20字:中登科金榜,万国映朝廷,兴隆齐有庆,永世连康林。  
   移民家谱之六:    渠县奉姓:  渠县奉家乡奉姓一脉。始迁祖奉良贤、奉良鼎弟兄二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从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永政乡南埠里(今湖南省双牌县五里牌镇昙花村),应政府垦荒令,迁居渠县蔡家湾(今奉家乡古井村10组)。现已传13世。本支奉姓现散居奉家、新和、琅琊、金锣和渠江镇等地。排行28字:忠良上登思大成,世代永崇正光明,伯仲联芳绍盛祝,仕开显扬国朝恩。  
       作者:黑木鱼 回复日期: 21:12:15 
    我看过我家祖上族谱,是湖北麻城孝感过来的哈  ---------------------------------------------------------  这个要顶,我家也是麻城孝感过来的,握个手.
  移民家谱之七:    渠县徐姓:  宝城乡复兴村徐家坝徐姓先祖,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从湖广省永州府东安县陵零乡(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移至四川省绥定府渠县草坝场狮子岭(今宝城乡复兴村6组)。始迁祖徐汉传携徐应梅玉川后,徐汉传返回湖南。徐应梅留川生四子(徐洪禄、洪福、洪祯、洪祥)在川落业定居。排行28字:应洪仕佳兴昌明,德大一元定显荣,尽忠邦国承先志,登朝继起万人恩。  
    真正的四川人是创造了伟大的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那些人.]    不过这些人到底去了哪里,无从知晓了.
  除了8000年历史的上古蜀人(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岷江河谷的羌族,大凉山的彝族躲过了明末清初的战乱,他们ms比较正宗的四川人了.
  中华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是由众多的传统工艺所创造的,蜀锦是我国传统工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蜀锦兴于战国而盛于汉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产于蜀地而得名。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将司马错伐蜀;结束了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统治,建立蜀郡,当时蜀郡(郡址成都)生产的织锦已享有盛名,以其织纹的精细,图案的生动,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称誉为蜀锦,此后蜀锦成为蜀地织造生产的一切锦类的总称。    
  顶,支持一个,我所知道的我七代以前的先祖就是来自湖北麻城孝感,谢谢楼主的帖子!
  锦是古代丝绸产品中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戴侗称“织彩为文曰锦”,它既有一定的图案花纹,又有丰富的色彩,是文彩并茂的高级染织工艺晶。织锦的工艺最复杂,工序最多,生产周期最长,织造难度最大,可谓“丧功费日”、“价重如金”,从造字上看,丝织品的品名大多从“纟”旁,如绢、绡、纺、绉,绫、耀、绸、缎等,而锦是帛字旁金(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含有与黄金同价的意思,古籍上有“六十日成匹,匹值万钱”的记载。在人们的心目中,“锦”被看作是富贵、绚丽、美好和前程远大的象征:如前程似锦,如花似锦,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衣锦还乡,锦衣玉食,奇锦珍贝,锦绣江山,锦囊妙计等等,丝绸文化丰富了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蜀锦丝绸文化与源于本土的道教文化,与三国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成都的城市文化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一朵奇葩。    蜀锦的产品和文彩千变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着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蜀锦能够保持成为世界染织工艺美术史上经历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传统工艺织锦的主要原因。纵观蜀锦产品及其生产发展的历史,从工艺演进的角度,以其织物组织、生产流程、使用机具和提花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把它划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型和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和染织史书刊,普遍认为蜀锦的基本特征就是“彩条起彩,经线显花”的“经锦”,这是很不全面的,近现代考古研究的成果和蜀锦生产实践已经证明,从战国到公元八世纪中叶(中唐)以前的蜀锦都是经锦,此后的蜀锦基本上都是纬锦,织物组织从经二重转向纬二重结构,蜀锦织机从多综多蹑发展更新为花楼织机,突破了经锦对图案和配色上的局限,这两种织机代表了蜀锦,同时也代表着我国丝织提花技术发展的两种基本类型和两个发展阶段,即由综片提花到花楼提花,由方形综框到自由综(或束综)的两大阶段,在中国乃至世界染织工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和进步,其基本原理为近现代机械和电子提花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弗著在《蜀锦谱》中云:“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汉代的成都即以“锦官城”、“锦城”闻名于世,是全国仅次于扬州的第二繁华大都会。锦城、锦江是蜀锦辉煌的见证,无数骚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咏赞锦城、锦江的著名诗篇,如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丝管日纷纷,半人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锦江春色来天地”,“花重锦官城”;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家入画图”;元稹的“锦江水滑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刘禹锡的“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尽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高骈的“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陆游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支撑蜀汉政权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支柱产业,诸葛亮在军令中强调指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军中之福全籍子锦”。丞相在居家之地(史称葛陌,今双流华阳),种桑八百株,鼓励民众植桑养蚕,发展蜀锦生产,为蜀锦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丹阳(今南京)太守山谦之招川蜀百工在苑城(即台城)斗场建织锦工场,称“斗场锦”,山谦之在《丹阳记》中云:“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蜀锦进入以纬锦为主的生产发展阶段以后,全今仍然保留和继承发展了一部分应用彩条经线的传统工艺,创新了蜀锦“彩条起彩,纬线显花”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如清末至现代的雨丝,月华、方方锦等代表产品,雨丝巧妙地运用彩色经线宽窄的变化,由宽渐细形成雨丝状彩条;月华则是采用多组色经条子颜色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造成一种晕裥的特殊效果,再配以明亮的纬花,有如天空初晴的彩练,霞光中透出明丽的花朵,花明色亮,别有韵味,月华锦多次荣获国家轻王部、纺织部部优产品称号。方方是利用纵横交错的两组色线组成方格,中间饰以园形的团花,古朴、典雅、庄重。1960年前后,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副总理陈毅元帅出访东南亚国家,礼宾司在川订制一批方方锦等丝绸产品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正体现了中国的一句名言“化干戈为玉帛”,蜀锦不仅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千古名牌,也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渠县毛姓:  渠县双土乡吴家寨毛姓一脉,先祖于明初迁居湖广省永府陵零县白穆塘油榨官(今湖南省永州市),清初迁川始祖毛一为偕侄毛二成移居渠县万五上二南路天台山毛城寨坎下,数载后,毛四与岳父陈正凤移居渠县东路云合里二甲四方山,毛顺金移居大竹县莲印乡龙台村8组。本支毛姓流传字辈30字:一二三四五,国正天心顺,平成开景运,学仕显才能,吉庆怀光远,荣华富贵兴。     
  据家里说我的祖上也是来自湖北孝感,我是四川中的梓州人
   移民家谱之八:    渠县贺姓:  渠县渠南、屏西两乡交界处贺姓一脉,始迁祖贺世俊(年),于明崇祯年间(年)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万安一都祀祭神冲九江庙王祠下茭茅塘鹅项大丘,移居渠县城西大山沟。排行40字:宗祖添永定,安兴隆世大,逢期有盛茂,万代享荣华,国正天心顺,家和财自发,中怀多礼义,文章显道德。   
  受益良多。
  我家族谱就是写的是祖籍麻城县孝感乡,传到我第13代,我的下一代是第14代,已经把家谱的14字韵文用完,正愁着后面的族谱怎么编呢...
  移民家谱之九:    渠县柏姓:  渠县定远乡定远村.中滩乡宁梁村柏姓一脉字辈20字:  国宏良正朝.元宗顺长远.  有文一学仕.世代万成名。    先祖奉政府垦荒令,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从湖广省永州府祁阳县(今湖南永州市)上春塘畔泥冲四方井迁四川省渠县万里五甲柏家台沱子湾。    
  川峡四路非“川陕四路”。    
  成都人最少的时候好像是7户~~还有老虎出没~~      客家人啊~~~成都扎根了~~~
  不管祖先来自哪里,我就是四川人;血缘对人的影响哪比得上地缘?要说祖先,所有人都是非洲后裔
  重庆合川双水井[秦氏宗谱]     秦公讳荣誉字贵台,原籍湖广省永州府(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县孝悌乡下堡里白竹园,天曜公之次子。生於崇祯十二己卯年十月二十八日辰时,康熙六十一壬寅年六月二十一日酉时於双水井宅院告终,享年八十四岁。葬本籍阴地沟,丁山癸向。原配唐氏妣,生卒年月失考,徙川前逝世,墓立祖籍斜岭塘。祖妣育四子:三惠、三懋、三志、三思,即今四大房之高祖。    稽考明亡清起,社稷纷争,軍阀割踞。战乱、兵灾、瘟疫、饥荒叠至。天府之国濒临人烟罕见,田园废耕。清朝廷为江山计,诏令湖广百姓徙蜀垦荒置业。康熙四十二癸未年,誉公举家偕惠、志、思高祖来川重庆府合州来苏里鹤鸣场双水井插界落业。三懋高祖留原籍守业。一家人天各一方,怀念甚切。二年后,誉公嘱三思高祖返楚寻兄来川,合家老幼得以团圆,耕读兴家。自此,誉公一脉瓜瓞绵绵。改朝换代,随沉随浮,浩劫肆暴,荣辱堪受。在万千世态中仍能脱颖而出。先辈積德垒仁,后人福荫浩荡,能人志士层出不穷。在历史的长河中,誉公裔孙为人类、为社会、为国家的进步和文明,功勋卓著,其事其人不胜枚举。谱牒有记不复赘述。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改革开放,政策空前。寻根归宗,传统蔚然。秦氏家族源远流长,业绩成就熠熠闪光。想谋生存创事业之不易,人性冷酷良知沦丧何再愚顽不化?悟养儿育女之茹苦含辛,倍加崇敬宗亲。思恩報本遵遗训,编委一九九七年秋自发续修宗谱,得到贤孝者的鼓励和资助,一九九九年秋谱成,并及时補遗漏又重新修订,为印证谱的真实,特地造访了祖籍白竹园。尔后,见誉公墓年代久远而垮溻,原建牌坊碑碣,唯余一堆乱石,荆棘丛生,俨然荒凉。清明时节,裔孙祭扫,不识旧踪遗址。由是,筹备组倡议修复祖墓,怀孝悌之心者捐资响应。工分三期,陆续完成。岁次又值癸未,正是徙川三百週年,众裔孙谨以联宗、续谱、修复祖墓的实际行动,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亦以此激励后人,前承后继,勿忘大恩大德,勿愧对先人。    徙川十一世孙 德光字光中撰文    双凤镇工匠 邓联刚刻字    岁次甲申 清明吉日立  ========================    “稽考明亡清起,社稷纷争,軍阀割踞。战乱、兵灾、瘟疫、饥荒叠至。天府之国濒临人烟罕见,田园废耕。清朝廷为江山计,诏令湖广百姓徙蜀垦荒置业。”      这份重庆的秦姓家谱,就讲明白了当时为啥要搞“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没看完,头晕.太长了.我是四川人,我骄傲.
  关于湖广填四川有些不解的是,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怎么会被本地人同化了呢??    比如语言、习俗。  
  作者:老姜飞刀 回复日期: 00:05:05 
    关于湖广填四川有些不解的是,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怎么会被本地人同化了呢??        比如语言、习俗。  --------------------------------  恩,我也有疑问,蜀锦起源于3000年前,那时蜀文化还独立于中原文化,  到了宋朝,汉人和四川土著共同将蜀锦推上历史最高峰.那么,明末清初战乱汉人和古蜀后裔聚居的川西平原几乎被屠得没人了,蜀锦,蜀绣,成都漆器(始于西汉),银花丝等历史悠久有几千年历史,蛮声海内外的四川传统工艺品又如何传下来的呢?难道那些艺人运气那么好躲过了战乱??难道后来的移民无师自通学会了这些东西??  
  作者:老姜飞刀 回复日期: 00:05:05 
    关于湖广填四川有些不解的是,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怎么会被本地人同化了呢??        比如语言、习俗。  ==============================    当时的老湖广省,地方太大,也没有统一的口音。  老湖广话,也并不统一。    他们到了四川以后,反而是慢慢地统一了口音了。  最能代表老湖广话的是湖广省永州府的“永州腔”。  这个“永州腔”,也是非常动听的语言。  今天的四川话,与那个“永州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永州腔”的标志---花(华)、黄(房)、飞(灰),分不清楚。
  同问。  还有,有没有人发现四川人的口音是以江河流域来分的,而不是简单的以地域幅员来分的。
  作者:原来如此无聊 回复日期: 00:22:13 
    作者:老姜飞刀 回复日期: 00:05:05        关于湖广填四川有些不解的是,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怎么会被本地人同化了呢??            比如语言、习俗。    --------------------------------    恩,我也有疑问,蜀锦起源于3000年前,那时蜀文化还独立于中原文化,    到了宋朝,汉人和四川土著共同将蜀锦推上历史最高峰.那么,明末清初战乱汉人和古蜀后裔聚居的川西平原几乎被屠得没人了,蜀锦,蜀绣,成都漆器(始于西汉),银花丝等历史悠久有几千年历史,蛮声海内外的四川传统工艺品又如何传下来的呢?难道那些艺人运气那么好躲过了战乱??难道后来的移民无师自通学会了这些东西??  ----------------------------------------------------  四川最优秀的文化,还是被四川土著继承下来了,至少按照当时的所谓官方说法,四川还有60万人口存活,移民陆陆续续一百来万,但也是一批批的迁入.  今天的四川话应该是土著四川汉语方言和当时的湖广移民的方言融合形成的,根据移民籍贯的不同,四川各地方言也各有特色了.  还有所谓成都当时几乎没多少人的说法我相信,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大多数都躲到了平原周边的山地,那个混沌的年代,很多东西都无法  考证了.  但那些伟大的工艺能够传承下来,可以充分证明古蜀文明的传承者,  四川土著还是有相当部分活了下来,躲过了那些血雨腥风的恐怖  岁月.应该感到欣慰.  
  作者:老姜飞刀 回复日期: 00:05:05 
    关于湖广填四川有些不解的是,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怎么会被本地人同化了呢??        比如语言、习俗。      ======================  清朝的湖广省地方太大,湖广省的口音并不统一。  今天能代表老湖广话,也只有湖南永州话---叫“永州腔”。  “永州腔”,听起来是很好听的。比今天的四川话要好听些。  现在的四川话,与“永州腔”有许多相近的地方。  湖广移民到了四川后,反而是慢慢地统一了口音---湖广“普通话”。  这个湖广“普通话”,就是今天的四川话。但是它与老湖广话是有点不同了。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读书的第一次听人说张献忠屠四川,我们都是外省人后代的时候  蛮伤心的,尤其学了这些诗,想起黄四娘的后代都给张献忠杀光  了就多难过的...    看了楼上的解释还是欣慰,看来还是有相当部分土著后代活了下来嘛,  ^_^
  今天能代表老湖广话,也只有湖南永州话---叫“永州腔”。  ===========    特点是:  语调平,语速快。女孩子讲话很好听。  表志:黄(房)、华(花)的音,有时分得不太清楚。  
  至少郫县温江新都等地,还有成都西部很多人是四川土著的后代.  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是四川土著的后代.并非都是移民后代.
  特点是:    语调平,语速快。女孩子讲话很好听。    表志:黄(房)、华(花)的音,有时分得不太清楚。  ------------------------------------------  四川大多数地方人说话不会黄(房)部分,至少成都话,重庆话没这个问题.
  作者:原来如此无聊 回复日期: 00:46:18 
        读书的第一次听人说张献忠屠四川,我们都是外省人后代的时候    蛮伤心的,尤其学了这些诗,想起黄四娘的后代都给张献忠杀光    了就多难过的...        看了楼上的解释还是欣慰,看来还是有相当部分土著后代活了下来嘛,  =================    1,古代的四川人,文风很盛,出了不少文人。但是不善武力,出的将军非常少。    2,清朝之后的四川人,则是尚武的。出了不少将军。  皆是湖广移民带来的彪悍之风。  
  难怪天府之国出美女、小受,原来是基因杂交优势~~  四川话比较“糯”,en、eng,in、ing不分,所以女孩子说起来甜腻腻的,不过男人说起来比较娘,呵呵~~
  作者:原来如此无聊 回复日期: 00:50:46 
       四川大多数地方人说话不会黄(房)部分,至少成都话,重庆话没这个问题.  ====================    成都话,重庆话,太现代了。老湖广话留下来的因子,不多了。    你要是去四川南充、广安等地的乡下(城里早就现代化了),就能听到有这个口音的了。
    知道为什么吗? 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候的强制移民 去四川的人 很多是不愿意去的 所以被绑着去, 路上要上厕所,就得报告,然后解开手里的绳子 再去上,所以四川人 上厕所叫 “解手”                    
  作者:意志建雄 回复日期: 18:50:35          真正的四川人是彝族、羌族           ==============================  看来我是真正的四川人咯```这贴长知识呢!
  1,古代的四川人,文风很盛,出了不少文人。但是不善武力,出的将军非常少。        2,清朝之后的四川人,则是尚武的。出了不少将军。    皆是湖广移民带来的彪悍之风。  ---------------------------------  有一定道理.  看看那五大工艺,个个都蛮声海内外,蜀锦和漆器独步天下,同时还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纸币交子,那时的四川是尚文的,温和富庶的.  不过,蒙古灭南宋的时候当时的四川人抵抗了60年,还射杀了蒙古当时的大汗,延缓了蒙古人西征的步伐.只是没出什么名将倒是真的.
  拜读了,不错的帖子!  看了这么多,还是喜欢古代的四川,那么华丽富庶的地方.怪不得  被古人称为天府之国.  古代的四川人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牛啊,看了三星堆和金沙  的出土文物,那叫绝了,不愧上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那个金沙出的神鸟盘子已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了.  还有刚才有人提到的五大传统工艺,觉得古四川人真的了不起...    希望新四川人未来也能有蜀地先人那么牛.
  康熙33年(1694年)颁《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书  ************************************************    1,康熙(1662年7时岁登基继位一 1722年)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2,康熙7年(即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上奏折,请移民填川垦荒种地。   3,康熙24年康全川人口仅为18000余丁,约折合9万人。   4,康熙33年(1694年)颁《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书,从“湖广省”(现湖南、湖北)等地移民填四川。 以湖广省来川的人为最多。  5,雍正(1723一 1735年)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继续移民。   6,乾隆(1736一 1795年)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前期接着移民填川。“湖广填四川” 前后经历百年,移民近两百万人。   ============================    康熙24年(1685年),四川巡抚在全川搞过一回“人口普查”。登记的人口只有不到9万人。  算上躲在山林里的人和没有统计到的人,当时全川人口绝对不会超过15万人。  那时成都好像只有不到2000人,还有虎狼出没。  四川巡抚在成都根本就没法收税,来养活跟着他入川的官员们。  他不得不把办公场所,移到另外的一个人口多点的外县去了。      
  作者:吃了安定 回复日期: 01:00:57 
        知道为什么吗? 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候的强制移民 去四川的人 很多是不愿意去的 所以被绑着去, 路上要上厕所,就得报告,然后解开手里的绳子 再去上,所以四川人 上厕所叫 “解手”  ---------------------------------------------------  “解手”应该是和大槐树有关。
  作者:吃了安定 回复日期: 01:00:57 
        知道为什么吗? 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候的强制移民 去四川的人 很多是不愿意去的 所以被绑着去, 路上要上厕所,就得报告,然后解开手里的绳子 再去上,所以四川人 上厕所叫 “解手”      ============================    那时在康熙33年(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书刚刚颁发。  许多湖广移民对四川不了解,还以为那里是不毛之地。大家都不愿去。  湖广省15个府的官员们,为了完成党中央下达的任务,就像今天搞计划生育一样,到处抓人去四川。他们的家谱里记的是“奉命入川”---就是被命令入川的。    这些最早被抓去四川的人,到了四川,才知道天府之国的富有。于是纷纷返回湖广省老家,带老乡入川。    到后来是不用官方抓了,而是自愿入川了。    
      辛苦了      
  摘录一段,出自&汉族的发展和演变 &一文    历经汉、三国、南朝、唐宋1500年的汉族中央政权统治,楚汉战争、黄巾之乱、靖康之难时期,又有大量北方汉族移入,巴蜀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开始操汉语族蜀语支。南北朝时期,几十万僚人(百越)入蜀,融入汉族,所以很多四川人身高比较矮概与此有关。宋蒙巴蜀地区的酷烈攻防战持续了50多年,四川人口相对于南宋锐减了80%以上,剩下不到100万人。元末四川人口恢复到200万人,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与元军大战10多年,川人(不含明部)剩下不足70万人。洪武年间,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如张献忠、明、清、三藩等,川人不足60万人,于是“湖广填四川”出现了,四川的外地移民占了总人口的80%。所以四川话就是湖北话为主、涵合当地土著的蜀语支语言而形成的,属于西南官话。  
  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主要来源于明末清初四川战乱对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明代末年,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给了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就四川而言,张献忠在四川的征战和以后满清为镇压四川当地汉人的激烈反抗多次屠城,使四川出现了历史上人口最严重的耗损,四川这个地方人烟断绝,田土荒芜,虎患酷烈。据册载当时四川人口仅8万多人,经过专家修正也不过60万人左右,这对于广阔的四川盆地而言可见荒凉之至。四川出现了历史上一个罕见的人口稀少时期,四川的中古时期文化几乎断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窄乡的居民自然有了就宽乡垦种的动力,而清政府在政策上也积极鼓励其它省的人口移民四川,这样形成全国各地的移民涌入四川的移民浪潮,主要是湖广(两湖地区)、江西、广东、陕西、福建、江南(安徽人、浙江、江苏)移民为主,也有山西、河北等地移民。由于迁入的移民中以湖广籍最多,故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四川”。  -----------------------------------------  我的理解,大屠杀后四川中古时期文化没有断绝,毕竟还剩下了大概60万人,那些著名的工艺蜀锦蜀绣漆器等也还被剩下的土著继承下来,但仅仅是继承,已经无法重塑当初的辉煌.毕竟本地精英知识分子等大多没了.人文和商业方面的东西所剩不多了.所以后来的四川尽管人口越来越多,但再也不能重现唐宋时一扬二益的经济地位了.  
  关于&解手”的各种传说:  **************************  其实这些传说,是不正确的。    清朝的老湖广话里,在没有搞“湖广填四川”之前,就有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了。    比如:    湖广省永州话(今湖南永州市),是湖广省的老湖广话的代表。  今天的的永州话,就把厕所叫做&解手”。    可见&解手”,这个词,并不是“湖广填四川”创造的。而是很早就有了。
  南宋祥兴:举省殉国       公元13世纪,蒙古骑兵扫荡欧亚大陆,中国未能幸免。南宋朝廷在联合蒙古灭掉世仇金国后,发现自己成为了蒙古贵族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当时蒙古上层贵族集团是一个武装抢劫集团,他们在欧亚大陆屠杀任何与之接壤的民族,从而获取大量奴隶人口和财富,花剌子模、黑衣大食等古国因为此次侵略战争而永远消失在地球表面。      在经历了先秦至13世纪千余年的发展后,南宋时的四川省成为全中国最富庶、文明的省份之一。人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当时的四川出产全国最好的茶叶和丝织品,在全球最早出现纸质货币,有全国最多的书院,出过全国最好的文人,保存全国最多的古籍善本……两宋时代文化的繁荣里,四川亚文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四川向全国提供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支持着国防和其他建设开资,而且四川以它的文化和人才成为全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去四川,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税收和兵员来源,南宋政府因此在四川组织了最激烈的抵抗。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在山城防御战中最著名的城市是合川钓鱼城,这座城市孤城独守36年,在南宋灭亡后还继续抵抗多年,并且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扭转了欧亚战争格局。      然而,蒙古贵族集团的策略是对任何抵抗的城市进行屠城,在漫长而残酷的51年战争中,四川军民大批战死和被屠杀,战争结束11年后,四川人口从战前的1290万人减少到82.5万。那次屠杀的死亡人口是南京大屠杀的4.5倍。       整个元朝统治四川七十五年的时间里,虽然元政府对四川战后经济的恢复作过努力,例如疏浚都江堰灌溉工程,鼓励垦荒屯田,然而毕竟因为四川人口太少,经济恢复的程度并不显著。而且,它不象清政府在明末清初动乱以后那样,大规模组织对四川的移民,以便加速恢复四川的经济。在元、明两代,四川的传统经济,如茶、丝,都已失去了她在元以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降至清代,人们几乎忘记了四川曾经生产过优质的丝、茶产品。       在文化方面,元王朝最多做的事,就是驻扎成都的元帅纽璘,因为本人热爱儒学,在成都一地帮助恢复了三所书院而已,后来政府却又宣布把书院纳入官办,这和宋王朝鼓励私人办书院和官办郡县学相辅相成适成鲜明对比。我们说,自从汉唐到两宋以来的四川亚文化的代表——“蜀学”,在蒙古侵宋战争结束以后彻底衰落了,这是有根据的。       四川军民通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彻底让蒙古贵族放弃了把耕地变为牧场这一可能让汉族亡国灭种的政策。蒙哥之后上台的忽必烈汗,是元代历史上的明君,他采取了许多在贵族集团强大压力下依然施行的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比如大批任用汉族官吏,按照前朝典章制度治理社会等。      正是在四川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后,蒙古上层贵族集团意识到,并不是所有民族都会轻易在屠刀下屈服,夺取政权后,只有不分族群地善待人民才有可能坐稳皇位。忽必烈的继任者们并未体察到他的用心,因此没有多长时间便在南方各族激烈的反抗中丢掉了江山并逐渐衰落。  ------------------------------------  在元、明两代,四川的传统经济,如茶、丝,都已失去了她在元以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降至清代,人们几乎忘记了四川曾经生产过优质的丝、茶产品。  我们说,自从汉唐到两宋以来的四川亚文化的代表——“蜀学”,在蒙古侵宋战争结束以后彻底衰落了,这是有根据的。   ===============================================  刚经历了蒙古人的屠杀和文明毁灭,明末清初又来次屠川,好不容易恢复一些的文明再遭屠戮!  好在今天的四川又开始具备再次腾飞的力量.
  在元、明两代,四川的传统经济,如茶、丝,都已失去了她在元以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降至清代,人们几乎忘记了四川曾经生产过优质的丝、茶产品。    我们说,自从汉唐到两宋以来的四川亚文化的代表——“蜀学”,在蒙古侵宋战争结束以后彻底衰落了,这是有根据的。     ===============================================  的确很悲哀
  作者:原来如此无聊 回复日期: 00:50:46             四川大多数地方人说话不会黄(房)部分,至少成都话,重庆话没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那儿(成都旁边)就是黄,房不分,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人。
  在回帖中我学到不少知识,谢谢各位楼主的参与!
  据说彝族还是日本人的祖先,据了解日本人还到中国的西昌等地来寻过宗!
  作者:美国三等 回复日期: 00:31:08 
    作者:老姜飞刀 回复日期: 00:05:05        关于湖广填四川有些不解的是,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怎么会被本地人同化了呢??            比如语言、习俗。    ==============================        当时的老湖广省,地方太大,也没有统一的口音。    老湖广话,也并不统一。        他们到了四川以后,反而是慢慢地统一了口音了。    最能代表老湖广话的是湖广省永州府的“永州腔”。    这个“永州腔”,也是非常动听的语言。    今天的四川话,与那个“永州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永州腔”的标志---花(华)、黄(房)、飞(灰),分不清楚。  -------------  老家附近有一地区的人,就是这样的,花黄飞分不清楚。
  开什么玩笑,四川话会花(华)、黄(房)、飞(灰),分不清楚?不懂就别乱开黄腔
    四川眉山、乐山、乃至成都除市区、金堂以外的郊县,说的话都有入声字。    而成都市区和重庆市区以及四川其他地方说的话,都是西南官话,没有入声字。      所以四川四川眉山、乐山、乃至成都除市区、金堂以外的郊县(如彭州、邛崃),这地方的湖广移民较少,保留了四川较多的清代以前的居民。我们是最后的蜀人。    
  受益良多。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腔溃疡怎么好得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