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美术联考分数线的分数那不再纳入课程总成绩

2015年十月联考录取分数线预测及总汇_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腾建华 欢迎您!&
2015年十月联考录取分数线预测及总汇
  将于2016年起取消,这也意味着2015年是最后一次举行GCT考试了。2015年GCT的报名工作于6月份启动,于昨天刚刚结束此次考试,由于2015年是报考GCT的最后一年,因此关注的人不在少数。很多考生都希望能通过此考试而被中意的院校顺利录取。于是,在考试结束以后就想知道2015年GCT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
  一、各专业学位类别GCT考生各项平均成绩统计结果:
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基础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
外语运用能力
总成绩平均分
农业推广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
职业学校教师
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接下来在职研信息网为根据对各大高校往年GCT分数线情况,在此为大家介绍各个院校2015年GCT考试分数线预测。
  二、GCT考试内容:GCT成绩GCT总成绩满分400分,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和外语运用能力测试四个部分。其中,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部分共25题,每题4分,满分100分;其余三部分各50题,每题2分,满分各100分。
  三、院校在计算考生的总成绩时,都有一定的公式,将考生的GCT成绩、复试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等按照公式来计算出来。
  如2014年华北电力大学最后录取的总成绩计算公式为:总成绩=GCT折算成绩&60%+专业课笔试成绩&20%+综合面试成绩&20%GCT折算成绩=GCT成绩&4;而西安工程大学则是:总成绩=70%GCT+30%复试成绩(其中专业笔试占50%、综合面试占50%)。可见不同院校的计算公式不一样,GCT成绩在录取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除了以上用一定公式将GCT成绩和复试成绩进行计算来排队录取的方法外,有的大学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2014年天津工业大学,规定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每科满分均为100分,各占50%并入复试总成绩,60分为及格分;达到及格分及以上视为复试成绩合格。学校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录取限额按&GCT&成绩择优录取。
  十月在职联考的复试分数线是由招生院校自定的,而且不同的专业,即使在同一所院校中,分数线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十月在职联考复试分数线并不是唯一的,有多少院校及专业,就有多少不同的在职联考分数线。2011年-2014年GCT百分位30%分数线分别为:178分、180分、182分、172分,整体上下浮动不超过10分,因此,考生在2015年考试中,只要成绩达到180分,复试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这只是国家线的,也就是该考试的最低底线,一般来说,优秀的院校一般都会比国家线稍高,比如2014年,对外经贸大学的初试分数线要求&181分,南开大学的工程硕士需要&198分,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抱着过线的侥幸心理来报读&211&、&985&的优质高校!因此,根据往年的情况可知,2015年最后录取分数线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是按照考生的成绩来从高到低排队录取的。而且各院校录取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提醒大家的是,GCT成绩对考生能否被顺利录取至关重要,因此,所以做好复习准备争取获得好成绩是成功的前提。
  四、伴随着2015十月联考的结束,很多职场人员感觉有许多问题要了解,比如自己的成绩不能达到报考院校的复试是否可以调剂。
  考生可参加调剂,但是一定要要多方面了解信息,再根据自身本科院校、初试成绩的情况,来综合选择要调剂的学校。考研初试分数出来之后,结合往年分数线、复试线情况综合考虑自己的位置,作出相应的选择。
& & & & & & & & & & &&
&&&&&&&&&&&&&&&&&&&&&&&&&&&&&&&&&&&&&&&&&&&&&&&&&&&&&&&&&&&&&&&&&&&&&&&&&&
  备注:
  上图中的&线&:
  指所报考院校的面试分数线(除34所自划线院校外,其他院校面试线≧对应区域国家线);
  调剂资格:
  初试成绩符合复试调剂基本分数要求但在原报考单位没有复试资格,可以申请调剂。调剂复试的具体要求均以初试结束后教育部发出的当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通知的规定为准。原则上要求考生所选择调剂单位招生考试科目与原报考单位招生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五、复试、调剂、录取注意事项
  接到报考单位的录取通知之后,一定要及时、仔细研读复试单位的相关规定。然后,提前一天到达复试单位,提前准备好:&本人一寸免冠照片若干、学生证、准考证、身份证、本科成绩单(要有学校教务处公章)、毕业证、学历证、四六级证书等证书、大学期间获得的奖状或者工作期间取得的一些成果、实验数据等实验成果&等,证件类材料最好携带复印件及原件。其次,就是英语、专业课的备考了,新东方在线考研集合优质师资打造精品复试课程来对其备考做详细讲解,大家可以登录官网查看。最后,复试结果一般会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出来,紧接着就是政审及常规体检,不出意外的话,这一环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
  调剂考生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前联系调剂院校,在研招网调剂系统开放之前欲调剂考生应与调剂院校取得联系甚至提前确定调剂名额,待系统开放之后,第一时间填写最有把握的院校,争取面试机会。同时,在该系统中,考生每次可最多填写两个平行调剂单位,填写之前做好信息情报工作,避免面试时间冲突,创造尽可能多的面试的机会。在等待调剂结果时也要保持各方信息畅通,保证调剂的及时性,若第一次调剂不成功,大家仍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调剂的机会,但被录取的机会越来越小。
  经过调剂被录取的考生要在调剂系统中确认自己的最终录取院校,无论之前大家参加了多少次面试,一旦选定一个录取结果,其他院校的录取通知自动失效。录取通知书一般会在5月至6月中旬左右发放,应届考生的通知书一般会寄到本科所在院校,在职生的通知书一般会寄到报名时所填地址。同时,当地考生一般会选择自取,请大家在收到录取结果之后,及时领取自己的通知书。
  六、联考结束以后也就意味着以后都不会再有十月联考那么以后这些专业要怎么报考呢?
  2016年十月联考取消,并入入学统考:
  从2016年起,国务院学位办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十月)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据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改革将分两步进行。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仍继续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独立开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
  第二阶段,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当然,取消全国联考并不是取消在职攻读招生渠道,而是将在职攻读招生工作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有利于加强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统筹管理。
  专家预测:
  2016年以后报考一月联考和五月同等学力的考生将会大幅度增加,这两种研究生报考形式,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2016年以后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门槛也会越来越高。为了规范在职研究生的管理,提高在职研究生的质量度,在职研究生的报名条件门槛也会有所提高。
  2016年在职研究生十月在职联考将取消,这也将意味着进行了十多年的十月在职联考将画上一个句号。取消十月在职联考也使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更加健康,管理更加规范,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者关于在职研究生有更多疑问,请咨询我们的。
  在线QQ:,
  致电专线:010-,
  或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与大家一起进行在职研报考交流,在职研信息网预祝您早日取得良好成绩。
擅长领域:在职研
点击"我要提问"对该领域问题进行提问,老师将在线帮你解答。
擅长领域:MBA/EMBA
点击"我要提问"对该领域问题进行提问,老师将在线帮你解答。
擅长领域:在职博
点击"我要提问"对该领域问题进行提问,老师将在线帮你解答。
&|&&|&&|&&|&&|&&|&&|&&|&&|&&|&&|&&|&&|&&|&&|&&|&  今后在每年的日,高考考生只需要考语文和数学。昨天公布的《意见》对考试科目设置有了调整。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实施意见提出,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高考当天只考语数
  根据实施意见,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扬长避短。
  强化学业水平考试
  由于语数外考试基本没有变,其实本次改革最大的重点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目前所说的“会考”。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这次改革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
  刘利民表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以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官方解读为什么要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避免学生严重偏科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避免严重偏科的一项制度设计,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在近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考试的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和公信力。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必修课程,避免严重偏科。
  如何确保水平考试成绩的可信度?
  考试将按高考标准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这次为了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确保成绩可信、可用,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我们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这就保证了它的权威性。一是省级专业命题机构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二是考试是在高考标准化的考场里进行,来确保考试的安全。三是统一阅卷程序、统一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
  &&专家观点
  让学生有更充分的选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将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可能分为两类,分合格和不合格,其中一类是由学校来规定的选考科目,选考科目分等级。对于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要看将来的情况。如果学生按专业大类来选科,就是理科要考理科科目,文科还是要考文科科目。他表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首先是中学必需的学生考试,让学生知道每门课都很重要。不分科可以给学生有很大的选择自由。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认为,我国推行的是3+X考试,在各地的高考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此次变化很大的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成绩,而这3个科目则由学生自主选择。雷庆认为,此次变化让学生可以让学生与高中课程的学习更加紧密,除了语、数、外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来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课程,也实现了文理不分科的想法。高考的意图就是为了选拔出多元化的人才,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将来很可能出现学生选择一门文科再选两门理科学科的情况,灵活性和组合性都有更多选择。
  &&学校说法
  或分ABC等折算高考成绩
  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表示,按照一门一清的原则,学业水平考试未来对学生来说不会增加负担,目前学生也要参加会考,只不过新的政策是将高考的压力分解到高中的各个阶段中。
  对于实行学业水平测试,目前北京的各个学校都已经有了应对措施。林乐光说,学校从今年起会给新高一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让每个学生思考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根据想从事的职业,有针对性地对所涉及的科目进行重点学习。比如有的学生想学医药专业,那么高中三年就要重视生物及化学的考试。“总体是以合格加特长的方式进行培养”。
  对于具体的改革方式,林乐光表示,水平测试很可能分为ABC等等级折算成高考成绩。达到某个分数段,列为一个等级,学生在这个分数段内不必计较具体分数,对学生来说会是一个解脱。但是按照目前的说法,A级水平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限制。通常是前15%到20%的学生是A级学生。出题者也会通过出题来控制A类学生的数量。
  林乐光称,在水平考试等级一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更加拼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分分必争。学校也加强了语文等科目的学习。比如会增加对对联、古文的理解,要求写作能力加强。
  教师反应
  学业水平考试难度将升级
  对于会考改革要求“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北京五中高级语文教师徐淳认为,这意味着会考水平将“升格”,难度要提高。会考改革是与“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相关联的。会考将成为评价学生标准中的一个要素。比如,英国学校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中,期末考试仅占总成绩的一部分权重,平时课堂回答问题也占部分分值,所有的过程性学习都占一定比例。由于学生平时的学业水平无法统一监控,所以本次改革对会考进行规范,让会考成绩与高考挂钩,成为衡量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小指标。这是从评价机制的根本出发,打破“一考定终身”,从全面动态来评价一个学生。
  英语教学将打破年级界限
  北京六十五中校长助理蔡雷认为,英语学科的改革将打破年级的界限,对英语学科教学模式产生极大影响。比如,对于一些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在高二甚至高一就能达到高考所需的成绩要求,那么这些学生之后的课程需要如何安排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学生希望提前修大学的英语课程,或是安排其他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的师资及场地和可供选择的课程设置。而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根据英语考试改革的新规定将突破年级的限制,转化为按照等级划分,由A、B、C&&不同等级的教师对相应等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北京现状
  北京高中仍文理分科
  目前,北京市大部分高中仍采用文理分科。学生进入高二,根据未来专业方向选择学文还是学理,由学校按照文科班和理科班进行随机编班。
  2008年,农工党北京市委曾就“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进行过一次面向中小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大学生、中小学校长以及大学老师的问卷调查,在600余位受访者中,约60%的受访者认为,高中文理分科会使学生由于缺乏文理科交叉的综合优势而缺乏创造力,而76.6%的人赞成取消文理分科。
  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学生成长
  《实施意见》指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教育部负责人介绍,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更好地规范评价的内容、程序,确保内容客观真实、程序公开公正。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二是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三是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成绩公布后报志愿
  在录取方式上,《实施意见》指出,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建立统一电子管理平台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为了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改革着力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要如实记录,比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第三,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监督。记录了孩子的表现,同学之间可以监督,“这个孩子参没参加志愿服务同学们都知道,这一点公开透明很重要”。第四,对于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罚。通过这些制度的设计,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
  &&官方解读
  &&专家观点
  综合素质评价应多元化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想情况是,招生的高校按照自己的专业特色,由高校自己制定对学生的要求。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会让招生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目前的政策则是要求各省份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这就难以形成一个多元的要求。对于什么是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应该怎么做,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色,他认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
  &&北京现状
  综合素质评价可做参考
  2007年,北京进入高中新课改,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记录学生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展示学生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在高招录取、求职中成为参考信息。
  按照规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包含:学生基本信息;个性发展评价及教师评语表;北京市高中学生课业考试(考查)成绩学分登记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北京市中学生健康体检表;研究性学习成果等。为实现信息记录的电子化,北京已建立了全市联网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还可建立自己动态的成长手册,作为过程性评价,教师、家长均可参与填写。
  2010年,北京从新高一起,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进行升级。新版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报告册需要加盖学校公章,这使报告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个性发展自我评价和特长成果”将原有“班主任签字”改为“班主任(教师)签字”,除了班主任,学科教师或指导老师也要签字,对自己的评价负责。
  按照市教委规划,今后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可以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和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还可以为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或工作岗位提供参考信息。
  &&专家观点
  先考后报减少盲目性
  中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介绍,目前全国仅有北京和上海两地还在实行考前填报志愿。与考后填报志愿相比,考前填报志愿不确定因素更多,存在一定风险性,从填报志愿到真正高考有近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内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试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变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最终的实力。
  王极盛认为,考后知分报志愿对考生更有利,一方面可缓解考生和家长在考前的压力;另一方面,考后填报志愿还应注重科学性,即在学生拿到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应知道自己在全市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考后填报志愿的依据,减少盲目性,提高录取几率。
  &&北京现状
  今年首推一志愿平行填报
  此前,北京的高考录取一直实行一志愿优先的录取,其余的志愿实行平行志愿,这被称为“小平行”。去年,北京考生和家长呼吁高考录取也向其他“大平行”志愿省份看齐。今年高考录取中,实行多年的小平行志愿,首次变为一志愿平行的志愿填报方式,一批一志愿满足率较往年大幅提升,高达97%。今年高分落档考生明显减少,650分以上的高分落档考生共计20余人,其中文科考生仅1人。大多数考生只填报了一批一志愿,甚至只填一所学校,其他志愿均为空白,因此未被录取。
  目前16省份自主命题
  2014年高考统一命题的省份有13个。分别是新课标全国I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新课标全国且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自主命题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共16个。
  相关政策
  浙江上海率先试点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说,目前的两个试点区已经相对成熟,原来国家的综合实验区设在“两校一市”,也就是北大、清华和上海市。因此,此次试点选在上海并不奇怪,上海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走在中国前面,很多试点都率先通过国家验收,因此具备了此次试点的基础。浙江省距离上海很近,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力度很大,考虑到两地前期的做法,试点起来会更加顺畅。
  &&专家解读
  具备实验基础
  统一命题省份将增
  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专家解读
  分数线不统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考试,是为将来能够统一考试打下基础。基于统一的测试,可以对将来更好地实行自主招生进行保证。目前很多省份是分省份命题,原本是为了给地方自主性和保证考试安全,但实际命题的执行结果并不理想。他认为,随着统一命题省份的扩大,未来全国实现统一考试,不采用一条分数线,而是用统一测试加上自主招生,就会在招生制度上有很大的改变。
  储朝晖认为,目前普通百姓更希望是统一考试,认为这样将会更加公平。但是,目前统一命题的省份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命题水平及教学水平都偏高,恢复到统一考试后,会对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UL001)
&&&&&&</div
你也许没有参加2014教育年度盛会,但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揭秘网红生活真相……[]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文章责编:lixiaoxi&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7:49:10)
?智能练习?智能评估
扫描二维码下载
考试吧华图网校
考试吧中公网校
实用工具 |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本人本科毕业,已经在企业工作。考过三次公务员,总分都在110分上下浮动,怎么办?
先占个坑晒下成绩慢慢答
我决定好好给你回答一下。我行测不管难度高低,从来没下过70,最高的时候四川省考84.8。开始一直偏科,导致总分不够用,后来钻研申论也很有心得,后来给人讲课,已经帮很多人上岸了。自己也考过国考、省考、副科级遴选考试,都成功守擂。因为给人培训的原因,也见过各种情况,结合我见到的情况给你分析一下原因,以及说一下我的一些经验。&br&&br&有很多人邀请我回答申论部分,我写了一个星期,现在写好了,有兴趣的可以看&a href=&/question/#draft& class=&internal&&如何在十五天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提高申论水平? ? - 公务员考试&/a&&br&面试在这里&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回答问题时如何快速的理清思路。? - 李付泉的回答&/a&&br&&br&我现在建了个QQ群,有兴趣的可以加进来一起探讨、一起提高,一起在公考的路上携手前行:,验证:知乎&br&&br&上面有人晒成绩单的,我也晒一个&br&&img src=&/7d3e9d369c54f11444cda5ae4788349c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7d3e9d369c54f11444cda5ae4788349c_r.jpg&&&img src=&/eee2b28f73a494d4259e_b.jpg& data-rawwidth=&616&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6& data-original=&/eee2b28f73a494d4259e_r.jpg&&&br&&br&
长文。说到长文,我想起一件事情。曾经我在QZZN上发过一篇长文,详细讲解了行测、申论和面试的复习准备方法,三万多字,现在我写给你的东西也是大多以这个为基础。后来我一个同事问我考试经验,我把帖子翻出来让她看,她说“哟那么长,干脆我不看了,你直接给我说吧”。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公考准备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系统的工程,如果连看人家现成的经验都懒得看,很难指望他能自觉的有方法有步骤的去复习。&br&用一句话来概括:&b&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b&。&br&共勉。&br&&br&&b&一、要分析行测不能提高的原因&/b&&br&
行测不能提高,总体而言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硬性方面,即基础,甚至智力水平。行测主要考察语言能力、数学运算以及逻辑思维,基本不涉及大学的知识,但是高中及以前的基础越好,行测的天花板会越高,这一点在数学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楼上有人说数学不能丢分,都是送分题,但是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人数学从小学就不及格,更别说做行测的数学了。行测数学的确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初中数学,但是这个数学不是仅仅要求掌握公式,更考察一种数学思维能力,而很多人真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语文也可能不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这个只能靠积累,也属于天花板,很难短期提高。另一个是丢了“不该丢”的分,还不自知。我曾经问过很多行测不好的人,“哪个板块感觉困难,哪个感觉比较好”,回答往往是一致的,数学和资料分析不好,语文逻辑还行。实际的结果看,他的语文逻辑两个版块都错了15个左右,如果按照0.6分一个计算,仅这两项就丢掉18分;加上数学不会做,资料分析按照顺序做不完,常识题复习了也白搭,基本上行测不及格就很正常了。这种“感觉好”,是因为他觉得语文逻辑好歹我会做,而数学完全看不懂。但公考作为淘汰性考试,不是要考某个分数线,而是要考过别人,所以感觉好没用,这个部分有竞争力才是王道。&br&
所以这样就能了解了,很多人一方面硬性的东西比较差,数学不好,常识抓瞎;而在“智力”和“能力”范围内的:例如语文、逻辑、资料分析,又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正确率,总分当然没有优势了。我想强调一下,资料分析绝对不是“硬性”的范畴,资料分析首先不像数学那样难,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步骤、给足够的时间你一定会做;其次资料分析答案不像语文那样有时候感觉模棱两可,你算出来了就一定是唯一的,这种题你有什么理由来错?我一直认为资料分析就是该拿满分的,事实上我在正式考试的时候真的做到过,你也一定能做到。&br&
因此,对于数学天生不好的人而言,语文、逻辑和资料分析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语文逻辑不存在像数学那种讲了都不懂的情况,是完全能够通过不断精细化复习来大幅度提高的。剩下的数学可以依靠抓住重点的方式,练好掌握几类常考的题型,其他的听天由命;常识题其实也不是完全都考背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还是会考察对马哲的运用、诗词俗语的类比,以及可以用常理推断的法律题;此外再在网上搜集一下去年和当年的时事政治常识复习一下即可。&br&
反过来讲,我们按照板块逐一分析我们的竞争力,常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面临同样的境况;语文逻辑资料分析不存在天花板;数学是有天花板,我就复习那么几个类型抓5分。这样看起来,和顶尖高手相比,唯一的天花板就在于数学那10分,但是如果能每个部分做到极致就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关键在于你在没有天花板的语文逻辑资料分析上,能不能成为顶尖。数学拖后腿已经拖到蛋上了,别的部分要是不能成为顶尖,就真没救了。&br&&br&&br&&b&二、整体的注意事项&/b&&br&
以上是为了论证一个道理,对于大部分数学较差的人,语文、逻辑和资料分析应该成为复习的重点。当然对于数学好的人,如果行测都还不理想,百分之百是再这三个部分出现了不该有的问题。&br&&b&1.做好统计&/b&&br&
统计内容包括正确率以及每个部分的时间。这个工作其实非常重要,有人觉得稀里糊涂总是做不完,有人觉得浑浑噩噩不知道哪个部分拖了后腿,靠这个办法都能得到答案。&br&
这是我某一次考前复习对做过的试卷进行的统计。&br&&img src=&/fffe04077bcba8e61e3561d7_b.jpg& data-rawwidth=&1680&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0& data-original=&/fffe04077bcba8e61e3561d7_r.jpg&&
我高中班主任对我说过一句话,对我多年的学习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你可以来问我学习方法,但是你别问我:化学该怎么学?我的化学成绩为什么不能提高?”因为如果你问这么宏观的问题,说明你对你自己的问题没有进行思考,没有进行细化。很多问题一旦细化,你不用请教别人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而这种统计,就是为了找到原因,统计越详细,原因也会找得更细,相应的对策也会更有针对性。&br&&b& 2.一些细节习惯&/b&&br&&b&
行测题量大,所以细节其实很重要。 第一&/b&,每次做题我都会高度仿真,考试是个什么状况我就会模拟什么状况,例如机读卡的墨团,平时练习的时候就在试卷上涂上。&b&第二&/b&,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题干里面说了几层意思、问题是什么,都养成习惯勾画一下,很多人说这道题是我粗心了,那道题是我粗心了,就不以为意,其实减少粗心也是一门技术活儿,你总结一下,粗心其实也是会有类型的,再说了,考试的时候本来有些问题就问得很绕,比如逻辑部分的“以下哪个选项最不能支持以上结论”,很容易看错的;再比如,资料分析里面,材料中很多条件就很容易混淆,勾画下来,动笔计算前结合题目核实一下是不是这个条件,磨刀不误砍柴工。&b&第三&/b&,对于跳过的题目,打不同的记号,有些题目是完全不可能会做的、有些是已经感觉很接近了但是时间有限只能先放弃、有些题目做了但是拿不准,这样如果最后真有时间回头就能有的放矢知道先看哪些题目。&br&&b&3.总结&/b&&br& 题海战术有没有用?有用。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人心里认为的那样来用。大多数人只是用题海战术来寻找充实感,通过做题来寻找心理上的安慰。&b&要真正让题海战术得到提高——尤其是语文逻辑和资料分析,全靠总结。&/b&我们做完题,不能光统计各成绩,沾沾自喜或者妄自菲薄就到此为止,应该回头看看每个题为什么会错。对错题原因的总结也不能仅仅限于“哦,这个题是这个意思”然后就过了,应当回想一下,你当时选择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你的思路是错的?因为你做过的题不可能会考到,但是思路是通用的。&b&举个例子&/b&,选词填空里面,有时候上下文是有一个暗示的;或者文段很长,给了你一个语境,这样你不能只选择语法正确的,你还要选择适合语境的;比如有些搭配就是错的,两个选项“驳斥”和“粉碎”,题干里面搭配的宾语是“偏见和谣言”,如果选驳斥,可以搭配谣言,但是不能搭配偏见,所以只能选“粉碎”;有些搭配错得显而易见,但是句子太长,冲淡了主干,再加上给你设置点陷阱,还是很容易选错;有的时候三个空,前两个都是对的,但是第三个是错的,也很容易误导人。&b&再举个例子:&/b&段落阅读里面,有时候考察的是你把握主旨句的能力;有时候考察的是你能否正确分析出题干的层次;有时候选项断章取义、有时候偷梁换柱、有时候画蛇添足。你就要去找出一个个陷阱,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br&
一句话,&b&你必须为你的抉择找到依据。而总结的过程,就是为你脑子里的“依据”在不断的积累。&/b&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纠结四个选项,而仅仅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而选择的过程往往都是,两个选项翻来覆去的读,最后凭直觉选择一个答案。而这种行为并没有科学的根据。你通过总结,不断总结出出题人设置陷阱的套路、你做错的套路、分析题干的方法,这样你再纠结两个选项的时候,用这些套路一个一个的排除,最终选择出来的才是对的。&br&&img src=&/fee04a433c031a767fe90c_b.jpg& data-rawwidth=&1381& data-rawheight=&10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1& data-original=&/fee04a433c031a767fe90c_r.jpg&&
以上是我自己某一次考试前复习的总结记录。也许只有我自己能明白在说什么,这个总结本来就是给自己用的。可能你会注意到我有红字标记的,有加粗的,也有字体很大的。原因是这些都是我屡屡犯错的情况,人犯错不要紧,屡屡犯同一个错就不可原谅,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提醒自己,才能让你的总结发挥最大的效果。&br&&br&PS:这几天跟一些考生交流了一下,我想说一个很重要的观念。&b&&u&总结很重要,但是这种总结需要整理。&/u&&/b&比如你的语文,暗示没看懂的算一类,搭配错误的一类。你可以把这道题拍下来,然后截图做成WORD版的笔记。上面是一个类别以及你记录的注意事项,下面就是例子。这样以后复习语文就看这个笔记就行了。相当于一个分门别类的错题集。你只有分类总结,你才能记得住。&br&你是否觉得这样做耽误时间?是否觉得我还有十天就要考试了,没时间这么做,我还是做卷子吧?如果你这样想,就证明你的思路确实有问题。你做这个总结,你就从做题中学到了东西;而你闷头做试卷,有何进步?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想法真的要改变。&br&此外,有些题,的确是你粗心才错的。但是需不需要总结?需要。比如逻辑里面问:”以下最不能反驳的选项是?“也许你是看错了,也许你看到了但是选的时候选了个完全相反的。但是,它这种问法本身就是个陷阱,就是挖给粗心人的,你跳进去了,是不是该总结?总结多了你会发现,粗心也会有几种原因。这些都是帮助你提高的。&br&&br&&b&4.先国考后省考&/b&&br&
我自己发现的一个小诀窍吧。省考一般比国考简单,但是时间都是120分钟。所以我通常会先做一两本国考试卷,再做省考,这时候你会觉得省考简直太简单。这个道理类似于少林寺的武僧们练功时候腿上帮上砖头,有一天取下砖头发现自己身轻如燕了一样。当然,前提是不管做什么卷子,还是要坚持总结,否则不会有任何提高。&br&&b&5.做题顺序&/b&&br&
有人说行测的题量就是让人做不完的,我认为有道理。一方面是题量太大做不完,一方面是每个题分值不同而且题型也有你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所以要学会舍弃,保证重要的、分值高的、你也能拿到的分一定要尽可能拿到,拿不到的嘛,我何必硬着头皮去耽误时间呢。&br&
所以我个人建议的做题顺序是:语文、逻辑、数学、资料分析。图形推理和常识题最后来做。如果你的数学是那种一道题不会的,数学就相应调整到最后去做。反正最后都属于听天由命型的。&br&
我解释一下这么做的原因。&b&首先是要考虑到考试状态的问题&/b&,考试过程也是一个大脑逐渐进入状态的过程,如果一上来先做资料分析这种条件纷繁复杂的计算题目,很容易因为状态不够投入而犯错,而语文相对不那么要状态。然后是逻辑,逻辑兼具语文和数学的思维,相当于是一个过渡。过渡完了就可以开始数学运算了,数学打算放弃的就做资料分析。&b&其次,图形推理最后来做。&/b&因为图形推理是一种逆向思维的题目,主要方法是靠猜,一种思路一种思路的去试,所以很容易深陷其中,加上本身分值也不是很高,所以往往成为鸡肋:已经试了5种方法了,花了快5分钟了,感觉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了,你说你到底是继续呢?还是放弃?所以放最后,靠运气,对了就对了,不对反正分值也没前面高,机会成本不大。&b&最后,常识题&/b&我之前提到过,常识题并不是全部都考记忆类的东西,也考理解分析的东西,但是放弃原因和图形推理差不多,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毕竟常识里面还是很大部分要靠猜测的。反正最后时间不够都是靠猜的,还是放最后去吧。&br&
——&b&总之,先去做值得做的,分值高的,对自己而言靠谱的。&/b&&br&&b&
6.复习环节,以及笔记。&/b&&br&
复习的过程我一般会在考前两个多月开始准备。但是,我说的这个前提是,我有很完整的、完善的复习计划,我很清楚我要干嘛,甚至我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复习成果,而且我有很多笔记和资料。所以如果你没有,可能你的时间还需要更多。&br&
我说一下裸考的事情。也许有人对我这个时间嗤之以鼻,也许你周围有人告诉你他就是裸考的。但是每个人情况不同——基础不同、目标也不同。你不能因为之前的复习没有效果就认为裸考才是正道,就好像你不能看到隔壁中了彩票,或是思聪老公生下来就有钱而否认你努力工作挣钱一样。你既然靠目前的能力还不能达成你的目标,就只能脚踏实地的想办法提高。&br&
一般我的复习过程分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专项训练,第二个部分是刷卷子。&b&第一个部分&/b&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只看数学和逻辑里面的推理部分,因为涉及到公式,久了容易忘。这个部分也包括整理一些常识的东西进行记忆。我复习的素材一般都是我自己到处去整理的,从来没有书,因为书其实作用很小,你可以试试。现在整理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我如果自己去编一本教材现在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步骤的复习过程就有点像以前的单元练习,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练题,练题过程中可能你会发现一些有用的公式和技巧,你记录下来,补充到你的基础知识里面去。&b&第二个部分&/b&是刷卷子。但是可能要提醒你的是,公考刷卷子和高考刷卷子有很大区别,高考刷卷子可以让你在高考中做到很多换汤不换药的真题;但是公考你绝对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你只会遇到相同的陷阱,相同的分析方法,但是具体题目你永远遇不到的。所以,还是前面说的,&b&总结,总结,&/b&真心重要。&br&&b&刷卷子最后一个阶段,我会做真题&/b&。&b&做真题的目的是为了”检验“。&/b&因为每年预测题都有很多,但是预测题一个是因为确实不如真题那么规范,模棱两可的题目会存在,另一个是因为预测题有时候难有时候简单,所以你的成绩也会起伏不定,最终你很难根据平时做的分数来正确评价自己复习是否取得效果。但是真题可以,因为真题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某一次的真题比如你做了70,你起码可以在网上知道那一次大部分人是个什么水平,你的70是个什么水平,你的档次提高了没有。只是有一点,真题毕竟是有限的,甚至你自己就做过很多真题,有的答案你已经知道了。这个时候,你需要自己把握,这个题你按照目前复习掌握的能力,是否真的会做。比如我遇到一个题,我如果能知道这个题是我掌握的某个公式,那我会认认真真算一遍,即使我知道答案就是A。如果一个题我知道我还是做不了,我还是会按照已经掌握的办法去认认真真算一遍,即使我知道答案就是A,即使我也知道我算了也算不出来,但是我会揣摩我考试时候的想法和做法来做一次。&br&&b&复习过程中,要做好笔记。&/b&笔记里面可以有公式,有解题技巧,有你的心得体会,有你自己粗心犯错的原因。公考半年才一次,每次你都从零开始的话,就好像一壶水每次从常温开始烧半个小时,永远你都烧不开。不断的打好基础,才能保证每次用同样的时间不断提高。我每次开始复习的时候几乎就是看自己的笔记。&br&
附几张我的笔记:&br&&img src=&/413e15fc5f206e38dbff24fd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1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413e15fc5f206e38dbff24fd_r.jpg&&&img src=&/e7df4e5c1a5cd53d271daa6aa0149aae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1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e7df4e5c1a5cd53d271daa6aa0149aae_r.jpg&&&img src=&/b2e4adcf2fe4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1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b2e4adcf2fe4_r.jpg&&&img src=&/076d11cf4a3d57114f73b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1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076d11cf4a3d57114f73b_r.jpg&&&br&&b&7.考前的准备&/b&&br&
我说过,我一直很追求一种精细化程度。因为边际效应递减,提高十分也许很容易,但是越往上越不容易提高哪怕一分。所以我很注意一些细节。我想说说我考前几天的准备工作。&br&
其实考试最重要的是“精力”,你需要在考试当天有一个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大脑。所以在考前要注意调节时间。首先是在考前大概一周到十天的时候,就需要严格按照考试的作息时间来复习,比方说上午9点到11点就做一做行测试卷,下午3点开始写一篇申论。如果你是工作族,那也得严格掐着时间来做。怎么忙里偷闲又还能掐着时间做呢?就是我前面说的,你需要记录你做题的时间,比方说你早上9点开始做一套行测,做到9点23分的时候你被叫去干活儿了,那你就在你做到的那个地方写一个“9:23”,10点32的时候你回来继续做,开始的时候你就写一个“10:32”,做完之后每一个部分用了多长时间仍然能够反映出来。&br&&p&
其次,调节你的作息。你必须保证考试头天晚上睡眠充足,而且考试当天又能够稍微起早一点,因为9点钟考试你8点半才起来,可能在考场上脑子还没足够清醒。比方说3号考试,我通常1号晚上会熬夜到很晚,然后又逼着自己2号早上7点过就起来,而且2号中午不睡午觉。这样2号你就会很困,早上9点过10点就能睡着了。然后第二天早上7点过起来一样觉得很清醒,神清气爽。起来之后泡一杯浓茶喝了,很浓的茶,不要喝太多水,怕考试时候想上厕所。&/p&&p&第三,在能打印准考证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想尽各种办法在考场附近定好房子,甚至可以不惜专门跑到考场附近去订个宾馆。这个非常重要,有时候你头天知道考试地点,第二天去找房间就已经找不到了。我还见到过考试头天跑到考场附近找房子的,可能找到么?如果考试当天坐车去,我担心会影响我的状态,也怕路上遇到堵车等意外情况。&/p&&br&&p&最后,我想说,有人说考试最重要的是心态。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我觉得&b&心态不是取决于你的复习的强度,不是说你成天埋头苦干就说明心态不好。心态源于你的实力,而你的实力源于你复习准备的过程和结果。&/b&&/p&&br&&br&&br&&b&三、分版块说&/b&&br&&b&(一).常识&/b&&br&常识没太多说的,第一,考前收集一下时事政治,省考的要包括本身的时事政治。第二,可以把做过的法律题目认认真真的分析一下,读懂人家里面的逻辑。因为法律题虽然专业,但是法律毕竟是合理的东西,很多法律专业的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你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原因是你还没适应法律的思维方式,而你通过这种思考去适应思维方式,有助于你举一反三。第三,可以到百度上下载一下高中哲学的教学大纲,复习一下马哲,知道要点即可,有助于你做哲学类的题目。哲学类的题目一般是给你一个小案例,问你反映了什么原理,前提是你要知道这个原理是什么。第四,养成看新华网人民网的习惯吧,跟你刷知乎一个道理,不需要占用你太多时间,也不需要你功利的去背,看着消遣就好。第五,那种给你一个诗词问你反映类似思想的类比题不应该错,复习方法和语文逻辑一样,靠总结。第六,别在常识题上花太多时间。&br&&br&&b&(二)语文&/b&&br&语文分为选词填空和段落阅读。之前说了,复习方法就是总结。如果你实在是差,可以买一本类似于模块宝典这样专项训练的书来专门刷题,但是总结才是王道。&br&下面我把我自己总结的我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发一下:&br&&p&&b&选词填空:&/b&&/p&&p&1.学会找关键词,比如“甚至”,“以至于”,“但是”等等,这些词语其实直接导致后半句的一个趋向,在一些时候,两个意思完全不相同的词语选项放进去好像都能说得通,但是这些词语就会决定应该选哪一个答案。其次,如果很难选,可以归纳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看他到底想说个什么意思。然后你就想,如果选A答案,换你来表述这个意思你会不会这么表述,为什么不会这么表述?所以说这个答案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去进行比较。&/p&&p&2、通常选词填空都会让选两个词。有的题会很贱,会故意把其中一个词设置得特别合适,但是后一个词却不那么合适。而另一个选项两个看起来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也说得过去。那这种需要多琢磨一下,通常这种题都选择后一种两个看起来都合适的。&/p&&br&&p&我放两个其他人做的试卷,说一说怎么发现和把握&b&“暗示”&/b&。&/p&&p&&b&第一种:回应别人的暗示。&/b&&/p&&p&&img src=&/d104e97edf6f31c4f687_b.jpg& data-rawwidth=&555& data-rawheight=&1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5& data-original=&/d104e97edf6f31c4f687_r.jpg&&为什么第三个空选“利器”而不是“助手”,或者选项再加一种,“工具”,仍然是选“利器”。为什么?因为前面说了一句“不遇到盘根错节的结节硬块”,就好像已经告诉了你,现在出现了一个“盾”,那你应该说的就是“矛”,而不只是“一种兵器”或者“一种工具”,应当把人家提及的东西进行回应。&/p&&br&&p&&b&第二种:不要无中生有&/b&,别人没有暗示的就不要画蛇添足。&/p&&p&&img src=&/35cdb3b7dd2f173a6c73d1_b.jpg& data-rawwidth=&1038&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8& data-original=&/35cdb3b7dd2f173a6c73d1_r.jpg&&比如这个题,第一个空选择活跃或者繁荣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第二个空,文段从始至终都在讲个人信贷欣欣向荣,至于是不是利润空间大,文段没有提到。所以也是一种暗示,你不能选别人没说的那个,所以有利可图就是错的。&/p&&br&&p&&b&第三种:程度的暗示。&/b&&/p&&p&&img src=&/8e2038afe57418cdf988b_b.jpg& data-rawwidth=&995& data-rawheight=&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5& data-original=&/8e2038afe57418cdf988b_r.jpg&&选A对不对?乍一看是对的。为什么会选D?你对比一下AD选项的区别。”一文不值“和”暗淡无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程度。一文不值是彻彻底底的否定,而暗淡无光只是相当于抹了点黑,并没有彻底抹杀掉。而造成一文不值或者暗淡无光的是什么?是”质疑“。质疑,不是否定,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应该注意到,你选择的形容词的程度,应该和你做的事情的程度一致。因此选择D。&/p&&br&&p&&b&段落阅读:&/b&&/p&&p&1、有的选项是这样的,它提到了很多题干中描述的事情,但是他望文生义了,或者画蛇添足了。这种选项说的事情有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符合题干的,但是它有一部分却说了题干完全没提到的事情。这种选项是错误的,而且很有迷惑性。&/p&&p&2、和上面这种选项相反的是,有的选项属于以偏概全,别人的题干说了两层意思,但是它只说了一层意思。这种表述的意思不全,也不能选。&/p&&p&3、跟选词填空一样,要找关键词,要跳出来概括一下中心意思,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尤其是那些表示转折、递进或者并列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整段话意思和结构的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如果出现“例如”“其中”这样的词,其实这个词后面的已经是在举例子,所以它的中心意思是在这个词前面的主旨句,那些扯到“例如”后面句子内容的选项,都是错的。&/p&&p&4、直接性。无论是言语理解或者申论的小题,需要的都是直接性,不需要你去延伸它的意思。比方说如果它说某某事情非常重要,而一个选项是说“如果不做某某事情就是不对的”,这种去引申或者反面描述的选项,往往是错的。这个道理和逻辑题里面那种加强或者削弱类型的题有相似之处,如果要加强一个观点,那么直接加强,比间接加强的加强效果更好。&/p&&p&5、如果两个选项很纠结,那么就不要再拘泥于题干的每个词句,而是总结一下整个段落的意思,然后想逐个去想着两个选项的意思,想,如果换我来表述这两个选项的意思,我会怎么去说,然后看这两种表述哪个和题干的表述更接近,那就是哪个选项。&/p&&p&6、有的选项说的每一个分句都是原文的原话,这种选项往往需要尤其警惕。因为很可能是断章取义出来的,实际原文根本不是想说这个意思。还有的也是引用原文,但是可能引用了5个分句,4个都符合原文,但是它偷梁换柱的改掉了其中一个分句的意思,这种也需要警惕。看起来最完美的往往暗藏杀机。&/p&&p&&b&(三)逻辑&/b&&/p&&p&逻辑其实分两种,一种是接近数学类的,三段论、命题逻辑和推理类。三段论和命题逻辑一般书上都有,记住公式,练练题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推理类的就是几个人说了话,有真有假,通常是用枚举法去顺着推,错误答案会推出矛盾的地方,多做就没什么问题。&/p&&p&另外一种是偏语文性质的,比如类比、定义以及加强削弱。这一类的都靠总结。我这里只是把加强削弱的一些我自己总结的原则发一下:&/p&&p&直接加强的就比间接的要好;从内因去加强的就比从外因去加强的要好;削弱某个理论,直接质疑这个理论本身,要比举个例子来反驳要来得好;支持某个理论,举共性的例子又要比举单个个体的例子要好。&br&&/p&&br&&p&逻辑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图形推理。图形推理的难点在于:你很容易发现一个题的特点,但是不知道这个特点背后对应的几种思考角度。比如你知道这道题就是几个汉字,但是背后对应的可能有笔画、结构、包含相同部分、开口等等,这样你就只能没有方向的瞎想。推荐一个东西:你可以去搜&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dY3Gigfvdsog4059sGdyINHvxzWvOwuA4lCJN65NEUjJtzUtmd9xZzNOA9cKMTPJl6FyPsEnrXI33gPiAw1yznTXyLWCrD11wpbvKg6S6L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行测》笔试NO.1秘笈&i class=&icon-external&&&/i&&/a&,把这个下载下来。这是一篇好贴,里面详细论述了关于每一种类型背后对应的方法,你可以去下载一些图形推理题,你先看一道题属于什么特点,然后你照着这个秘笈告诉你的方法去试,练多了、掌握了这些思考角度,能解决绝大部分题目。只是提醒一点,这类题目有时候你会下载到一些题目过于奇葩,也不属于这个秘笈上的任何一种方法,这类题你就不用管了,因为考试基本不会遇到奇葩题目,真遇到了你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到,没必要耽误这个时间。总之别钻牛角尖,我们复习是为了把握大部分,为了个别奇葩耽误太多时间,甚至颠覆自己的三观,不值当。&/p&&p&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折纸盒问题。这类问题很简单,带个方的橡皮,到时候挨着画几个面,按照选项的摆放方式摆放。选项都是给了你三个面,你按照其中两个面的样子摆放,看第三个面是否一致,一致的就是正确答案。&/p&&br&&p&&b&(四)数学&/b&&/p&&p&数学真心跟基础关系太大。太差的,可以抓重点复习,就复习那么几个类型。基本上,如果你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那么能搞定一两个题;然后有几个类型考的概率很大:牛吃草问题、行程问题、时钟问题、三集合、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和概率、方阵。这几个考到的概率比较大。如果你觉得你数学很差,我觉得花上一个多月时间搞懂这几个类型还是比较现实的。另外还有些题什么都不复习也能做对,这样大概就搞定10来个题了,也差不多了,算中上了吧。&/p&&br&&p&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要复习某一个专题,就要达到至少80%的正确率,不然和不复习没什么区别。&br&&/p&&br&&p&另外推荐一个东西,”天字一号60题“。你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上面的题目都很难,但是风格和考试风格很像。我每次系统复习的阶段都会把上面的题搞懂搞透,没做对的题目我会复制到一个WORD里面,重复的做。很不错的一个资料。&/p&&p&还有一个东西,QZZN上以前有一个人写的&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vm_Aygd2FHYeWf5cUqzZKNngSNK3Jey8GAKTL24IVabaNR24Gb7phxZ6JqWBVnnkGek-UL9-6jWxAcwnb-_aC8AyjysIea1FUPoiwk1BZV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学运算之无赖解法&i class=&icon-external&&&/i&&/a&。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秒杀法”。可以看看,但是别迷信。秒杀法不是没有用,而是可遇不可求,了解一下又这些方法,考试的时候灵光一现能用上就用,平时做题还是老老实实才是王道。特别提醒的是,十字相乘法一定要掌握,因为十字相乘法很简单,而且能运用十字相乘的题目特点很明显,遇到了肯定能看出来,看得出来就一定能用,用了能减少很多时间,不只是数学运算能用,资料分析也会有时候用到。&/p&&br&&p&单独提一点,应用题千万别忘记代入法,很简单的。&/p&&br&&p&补充:先抬一个链接上来&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数学学不好是因为笨吗? - 张潇的回答&/a&。&/p&&p&首先我很认同这位朋友的答案。&/p&&p&回到行测上。数学如果算1分一个,那直接放弃,就是放弃掉了15分。15分拿到总分里面是个什么概念?给你15分,恐怕现在绝大多数还在苦苦挣扎的同志都已经上岸了。&/p&&p&很多人一上来就告诉自己,我数学太差,没救了。我告诉你,我高一时候数学150我能考75,高二才开始慢慢认真学,高考考了129。大学纯学渣,高数基础为零。我也在复习行测过程中在数学上花费了太多心血,因为数学太重要,不可能全部放弃。如果我有两个月时间复习,起码有一个月是在做数学,仅仅为了那10多分。&/p&&p&其实行测的数学知识本身很简单,初中数学而已。首先,数学需要一种数学思维,这个没人能帮你,只能靠自己多想,亲手做,不要动不动就看答案。很多时候别人告诉你答案,你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你就想不到?这个就是个思维能力,是靠练习的。其次,相关的知识点,你遇到了就去深入钻研一下,把最基本的公式、延伸公式记录下来,搞懂。数学不会是这么难的东西。不是难,是懒。&/p&&p&别的版块没有绝对优势,数学又给自己找借口不去学,那还考什么?&/p&&br&&p&&b&(五)资料分析&/b&&/p&&p&资料分析万万不能丢分,因为你没理由去丢。你肯定会做,而且答案唯一可靠,你凭什么丢分?丢了天理难容!&/p&&p&&b&一是你需要扫盲&/b&,什么是增速、什么是贡献,这些基本概念你得掌握,记到笔记本上。&/p&&p&&b&二是强化运算。&/b&大多题目都是考察“今年GDP是1000亿,比去年增长12%,去年GDP是多少”这种运算。如果你还要这样去想:1000/(1+12%)==,然后才能列竖式的话,那你确实太慢了。我一般直接进入这个步骤开始列竖式。另外,由于计算量太大,你的运算能力确实需要多练才能提高,这个没办法。&/p&&p&&b&三是别盲目轻信估算&/b&。教辅害人,教人用估算法,有简化数字的,有把A/(1-0.2)≈A*(1+0.2)的,等等。估算不是没用,要看情况,如果选项每个数字之间差别较大,可以估算,但是现实是考试时候的选项差距基本就是小数点后面最后一位的差别,你估算出来不精确就没法选啊。相信我,你如果计算速度够快,老老实实算一定时间足够的。当然如果发现选项之间差别确实很大,用一用估算也无妨。&/p&&p&&b&四是草稿一定要打工整。&/b&这个其实很重要,每次我计算资料分析,我一定会在草稿纸上专门找一块比较完整的大块的地方来打草稿。原因是不要把这样计算量大的草稿挤到和别的题一块儿,本来计算量就大,再凌乱一些,就很容易弄错。此外,你甚至可以把每个计算的结果标记上番号,因为后面有的题可能会用到,到时候就不用计算了。那种问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题,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需要计算,但是正确的选项只有一个。那些不正确的选项,不要白算了,比方说选项A说某某市去年的GDP增长率是2.4%,但是你算出来是3.6%,那你应该把3.6%就写在旁边,因为很可能后面一个题会用到,你就不用再去算一遍。 &/p&&p&&b&五是一定要反复核对你所找到的对应条件&/b&是不是解决问题的,不要找错地方,最可怜的情况是你哼哧哼哧算了10分钟,出来的结果和四个选项差了十万八千里。&/p&&br&&br&&p&以上就是我的经验。以前我在QZZN上发过一篇帖子,大概内容和上面的差不多,我也从我那篇帖子直接粘贴了一些过来。当年我还写了不得转载,现在已经被转得到处都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侵权还投诉无门的感觉。现在QZZN上已经把我的帖子删了,但是百度上到处都有,比如这个:&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NoSlPQR3h2pwG-MUnMQY6MTM3m65Qols5tqUzZBabI5ohSBckiPboLfS7EjisD0jqJnFrwDa_YtfSohZAXdmeNCfelcloo0sqqwnofnub6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的各科目公考经验&i class=&icon-external&&&/i&&/a&。帖子开头提到过我之前考过的成绩,我刚发在上面的成绩单截图应该能够证明了。另外,我原先那个帖子也提到了我后来参加了副科级遴选考试,我也截个图来证明一下。&/p&&img src=&/5d029f1823fbb61aa3d3_b.jpg&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5d029f1823fbb61aa3d3_r.jpg&&&br&&p&闲的蛋疼,我想为我那篇帖子证下明,QZZN上的“奇怪的蜀黍”就是我啊。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好歹想证明下那个帖子是我写的。辛辛苦苦写了一个星期,到头来被到处转,也不表明出处、作者。&/p&&img src=&/34bfa457b6ffebefafbc557f6fd2ccd1_b.jpg& data-rawwidth=&1118& data-rawheight=&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8& data-original=&/34bfa457b6ffebefafbc557f6fd2ccd1_r.jpg&&&br&&p&如果题主想了解申论方面的东西,可以另开一个题目邀请我,我可以给你写很多跟以前我那个帖子不一样的东西。&/p&
我决定好好给你回答一下。我行测不管难度高低,从来没下过70,最高的时候四川省考84.8。开始一直偏科,导致总分不够用,后来钻研申论也很有心得,后来给人讲课,已经帮很多人上岸了。自己也考过国考、省考、副科级遴选考试,都成功守擂。因为给人培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想要提高成绩,尤其不是有很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你得先弄清楚自己擅长那一部分,是申论还是行测。申论是本人的短处,给不了意见,但是对于行测学习还是有些体会的,拿出来分享下,希望能给考公路上的同志们提供些许的帮助。&/p&&p&
个人觉得要是没有基础,申论2个月想有质的飞跃很难,还经常有人学了一段时间反而分数下降了(不排除学错了方向,本身申论就没有个标准),当然也有学一段时间成绩飞升的,我感觉那种都是本身文字基础就好,然后理清了思路。相对来说行测提升就比较容易了,有投入就一定有产出。&/p&&p&
比如本人,2010年第一次省考上岸,当时行测就是80+,当然那时候题还比较简单,另外一门考的是专业课,本人专业课和申论一样水,专业成绩是面试入围者中的最低分,万幸行测是最高分,顺利上岸。这两年一直参加国考、联考、部分省考和遴选,竞争一些神级岗位。一直在努力学习申论,奈何始终没有提高,每次连中等分都考不到,反倒是行测越来越拿手都是80+,每次都被申论这条瘸腿拖累的。&/p&&p&
行测的学习总结起来就是&b&多做题练习、多分析总结、要善于取舍、多交流讨论&/b&。做到了,高分唾手可得,具体而言:&/p&&p&&b&第一:做题做题做题。必须做真题,必须做整卷,最好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b&&/p&&p&
很多人问我怎么行测才能向我一样考高分,我:你做题了吗?
答:做了很多呀,3套卷子呢!
我:。。。。。。。。&/p&&p&
三套!这个量只是热身。当然如果天赋异禀、天资聪颖就不提了,要是像我一样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只能老老实实的练吧,天道酬勤,勤真的能补拙。多练没错,至少10套起,现在网络发达,题目不难找。&/p&&p&
至于做什么题,必须真题,模拟题达不到真题的水平,做了只会浪费时间。&/p&&p&
整卷做也是很重要的,你学习的时候可以一块一块的学,但是考试的时候是一套整体的卷子,怎么分配时间?哪个模块放前面?哪块放弃?都需要你通过平时做卷子的练习来判断。这也是为什么要按照考试时间来做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p&&p&&b&第二:分析分析分析,总结总结总结&/b&&/p&&p&
做题做完了不是对一下答案,看一下错题就结束了。这样下次同一类型的题还是会错。&/p&&p&
用一份的时间做题,需要用三份的时间去分析总结。&/p&&p&
分析每道题的知识点,自己为什么错,哪块知识点比较薄弱。总结每个模块的正确率、耗时和分析出的技巧经验。几套卷子分析下来,就知道自己的短板了,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p&&p&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考查重点,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技巧。包括&b&常识&/b&,对!常识也是,虽然这是考查知识储备量的,但是一套卷子基本都有那么几题是能分析出。这样正确率维持在一半应该没问题。&/p&&p&&b&
言语和逻辑&/b&,都需要学会基础的知识点和技巧,比如成语、近义词、关联词。再比如三段论、假言命题、选言命题、上反对、下反对等等。先被熟了,然后平时持续练习保持状态,提高速度。言语阅读题要注意题目所问,带着问题去读题,会让你更好的把握题目核心,一大段的资料有时候会让你眼花缭乱,但其实其中的有效信息只有一小段,学会筛选的阅读就会让你更容易找到答案。&/p&&p&因为数学题比较耗费时间,所以文字题就需要很快的答题速度。我一般每套卷子,文字题一小时完成有时候还用不到,因为的我阅读速度很快,做题的同时还有取舍。&/p&&p&&b&资料分析&/b&,这是我认为性价比最高的一个模块。有些人不喜欢这一块,认为计算量太大太费时间,然后拼命练习速算。其实,资料分析从来都不是考查算数的,数学运算才是,资料分析考查的是分析资料和数字的能力,极少有真的必须大量运算的题。这是个技巧含量比较高的模块,需要细心通过种种变化趋势分析判断推理出答案,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动脑子分析少动笔运算。我一般20题资料分析,半小时内完成,最多错不超过两题。并且这一模块我认为是最容易提高的,因为不需要太深的基础,只要会认识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而且做资料分析题很有趣,在你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之后,会发现有些题甚至只要看四个选项就能判断出来,用时还不到一般运算方法的一半,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p&&p&&b&数学运算&/b&,这个模块需要在做过足够量题的基础上,把涉及的知识点总结分类,比如行程问题、概率问题等等,哪块不会学哪块。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秒杀,能秒杀自然是极好的,但是,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秒杀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打牢基础的情况下一味最求秒杀就得不偿失了。比如经典的十字交叉法,好用不?好用!但是你知道它怎么来的吗,是什么原理吗?这些不会的话一味的画十字,就导致很多人碰到一个新题根本搞不清楚应该怎么画?怎么填数字?这个时候还不如老老实实列方程。&/p&&p&
很多人说数字题多么多么难,我倒是觉得说难的人是没有认认真真的学习过数学,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数字题的难度高不过高中水平,难就难在在适合的时间内选择最合适的做法,以最高的效率解决这些题目,而且,说实话,数学题只要你真正会做认真计算了,没有马虎没有失误,得到的结果90%以上一定是正确答案,而且公务员考试的成绩不是平均分制度的,数学运算部分属于高分模块,所以我觉得数学题是一个很容易得分的部分,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多做练习,当然死记硬背公式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让你几笔计算甚至一眼就能看到正确答案岂不是更爽些。我曾经参加过120道题90分钟的省考,我涂卡完还有时间去检查,这就得益于我的数字题不用检查不用犹豫够快够准。&/p&&p&&b&第三:要善于取舍。必须保证该拿的分全拿到。&/b&&/p&&p&
这点很重要,很多人做卷子的时候前面碰都一道题想半天,最后剩好多道题连看都来不及,直接涂卡。如果这些题中有你会做的,那这几题的分就是你应该拿到手得,但是你没有,多亏呀。&/p&&p&所以做卷子需要一定的策略性,得分率高的放前面,碰到自己不拿手的或者难题,跳过去,先做会做的,有时间再回头看。没时间就蒙,毕竟难题会做的而且能做对的人就不多,但是你节省了时间给别的题目就是赚了。&/p&&p&
我曾经教过一位大哥行测,我告诉他不要按照试卷的顺序来答题,要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先答,把握最小的最后答,这样有利于提高成绩,这位大哥听取我的建议后成绩提高5分,我觉得公考也是一个心理素质的考试,你的心态够稳你答题的状态就会更好成绩就会更高,我觉得先答把握大的题目就是在考试这种高压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一个鼓励,这一点,希望大家都尝试一下。&/p&&p&&b&第四:多交流讨论&/b&&/p&&p&
三人行必有我师,闷着头自己学有的时候容易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就能让你少走好多弯路。不懂的知识点,有人能带着你理一遍,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有人一起学习能相互促进,增加学习的气氛。我一直都喜欢在群里和朋友一起学习,每天大家刷刷题,碰到难题,有人讲解一番思路立刻清晰,跟别人讲解题目也一样,自己也获益匪浅。&/p&&p&大致都是这些了,要是每个模块再具体细说,那可有太多了,就不再多写了。有愿意的可以加qq群 :。一起学习交流。&/p&
公务员考试想要提高成绩,尤其不是有很长的时间的情况下,你得先弄清楚自己擅长那一部分,是申论还是行测。申论是本人的短处,给不了意见,但是对于行测学习还是有些体会的,拿出来分享下,希望能给考公路上的同志们提供些许的帮助。 个人觉得要是没有基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都没几个我能回答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职联考分数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