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有趣的科学理论的理论

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 知乎54518被浏览8827549分享邀请回答4.0K1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 知乎54518被浏览8827549分享邀请回答3.3K35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勒个去没想到上日报了……感谢诸君捧场,感谢m(-_-)m张铁柱在天有灵也会感到高兴的ww&br&----------------------------------------------------------------------------&br&/*那个啥,我这个铁柱姓张……要是重名了你们别打我……&br&……实在不行至少给我个痛快*/&br&&br&&blockquote&大海 啊大海 就像妈妈一样&br&——歌曲《大海啊故乡》&/blockquote&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br&&img src=&/25facee77fc3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5facee77fc3d_r.jpg&&&br&然后&br&&img src=&/dd09dc51e012f7fc443f5bc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d09dc51e012f7fc443f5bc5_r.jpg&&&br&&img src=&/d752b84a8eb8e6d491cca4626eb21cee_b.jpg& data-rawwidth=&224& data-rawheight=&1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4&&&br&&br&多精彩www&br&&br&后来仔细寻思了一下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又说不上来是哪儿,所以我就又仔细想了一下:&br&&br&假设海水变成酒精的一瞬间就丢火柴进去&br&假设海洋中水的总质量为 kg&br&并且当水全部变成乙醇后,质量不变&br&所以我们就有了 kg的乙醇来点着玩&br&乙醇的摩尔质量为0. kg/mol&br&计算可得可以点着玩的乙醇有……大约00 mol&br&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C2H5OH+3O2 = 2CO2 +3H2O&br&可知燃烧需要的氧气约有0 mol&br&氧气的摩尔质量为:0.032 kg/mol&br&也就是说燃烧需要的氧气质量约为…… kg…………&br&根据维基百科,地球大气层的总质量为5.136×10^21克……//这是个笔误…………&br&也就是说,完全燃烧这乙醇海所需要的氧气,比整个大气层都重了不知道多少倍。&br&这样一来就可以确定,海洋肯定不会被烧完,而我们可靠的铁柱哥也不会被炸飞。&br&&img src=&/77f7ebcc648bd5e5a90c57d72a1d9684_b.jpg& data-rawwidth=&364&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所以比起被炸死,我们被憋死的可能性更大一点……&br&&img src=&/527c573d2bbe1decf222f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27c573d2bbe1decf222f4_r.jpg&&不过比起烧死炸死憋死什么的,还有更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海平面的急速升高,我粗略的拿乙醇密度球体体积公式套了一下发现海平面会上升个上千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诸君还是做好被淹死的准备比较好( ?_ゝ?)&br&&br&P·S· 我用的都是谷歌的计算器,要是算错了不能怪我,怪世界&br&&br&来源:&br&&blockquote&&a href=&///?target=http%3A///content/11/436_.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地球上和太阳系中的水&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4%25B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乙醇&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ubview/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氧气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9C%25B0%25E7%E5%25A4%25A7%25E6%25B0%%25B1%25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地球大气层&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r&&br&&br&&br&&br&我的画工真棒!
我勒个去没想到上日报了……感谢诸君捧场,感谢m(-_-)m张铁柱在天有灵也会感到高兴的ww ---------------------------------------------------------------------------- /*那个啥,我这个铁柱姓张……要是重名了你们别打我…… ……实在不行至少给我个痛快…
谢邀。&br&说几个数学上的例子。&br&1. &b&Smale's paradox&/b&——斯梅尔悖论&br&以下引自wiki&br&&blockquote&In differential topology, Smale's paradox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turn a sphere inside out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with possible self-intersections but without creating any crease, a process more commonly and historically called sphere eversion (eversion means &to turn inside out&). &br&&/blockquote&这个悖论是在1958年,由年仅28岁的Steven Smale提出的。说&b&只要允许表面互相穿透,就能把一个完整球面里外翻转,而且没有折皱&/b&!这个悖论之荒谬使得它在被提出之时就被Smale的导师Raoul Bott称为“obviously wrong(明显错了)”。&br&单纯的叙述比较繁琐,这有一个土豆的视频可以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个悖论&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vIeCQeVbOA/&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数学家怎么把球面内表面翻出到外表面——斯梅尔悖论【中文字幕】& data-poster=&/7b79972aee36da8ef1ee992a85558f3a/p_2.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7b79972aee36da8ef1ee992a85558f3a/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数学家怎么把球面内表面翻出到外表面——斯梅尔悖论【中文字幕】&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vIeCQeVbOA/&/span&
&/a&&br&然后找到一个gif图的演示:&a href=&///?target=http%3A///fmn066/0/original_TQP4_3d1a.gi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br&具体的证明涉及到繁琐的拓扑学,不再赘叙。&br&&br&2.&b&Brouwer fixed-point theorem&/b&——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br&表述如下&br&&blockquote&平面上: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圆盘射到它自身的连续函数f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br&欧几里得空间中: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球射到它自己的连续函数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blockquote&纯粹的理论描述实在不好想象,下面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什么这还有直观的例子!?)&br&&br&①我们在大型商场都可以见到的平面地图,上面往往有红色五角星标注“您的位置”。如果标注足够精确,那么这个点就是把实际地形射到地图的连续函数的不动点。&br&②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假设它上面每点的位置都有记录)。再将它揉成一团纸球,放到白纸之前铺过的位置上,那么纸团上总有一点与之前平铺的白纸上所对应的点在水平方向没有平移。&br&③假设我们在搅拌咖啡,那么我们总能在咖啡中找到一个点,它在搅拌前后的位置相同。(谁会在喝咖啡的时候考虑这种问题啊!)&br&&br&以上三个栗子都是不动点定理的直观现象。而这个定理本身涉及到的范畴同样是拓扑学!&br&&br&3.&b&毛球定理&/b&&br&表述为&br&&blockquote&对于任意一个偶数维的球面,连续的单位向量场都是不存在的。&/blockquote&或者说&blockquote&永远不可能抚平一个毛球。&/blockquote&这个定理首先在1912年被布劳威尔证明。没错,就是上文提到的哥们!&br&&br&&img src=&/b7e5a1ce8ab3f878b8f9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7e5a1ce8ab3f878b8f9c_r.jpg&&(图片源自果壳)&br&想象这样一个毛球,无论怎么努力,你最终只会得到一个两极有尖角的毛球。&img src=&/5c8eef4a6cc0cf5df21e4_b.jpg& data-rawwidth=&291& data-rawheight=&2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1&&&br&(图片源自wikipedia)&br&这个定理在气象学上有个有趣的应用是对于气旋的研究。地球表面的风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的向量场(风速、风向),这样由毛球定理看来,总是存在着一个风速零点,它对应着气旋或反气旋的中心(风眼)。在这样的零点附近,风的分布成螺旋形,但永远不会从水平吹入中心或从其中吹出(只能上升或下降)。由毛球定理可以得出,地球表面永远存在气旋和风眼,在风眼处风平浪静,但四周都有风环绕。&br&&br&视频在这里:&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u94/v_ODg2MTM5NzE.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分钟物理 中文字幕)毛球定理& data-poster=&/images/7/_hd.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images/7/_hd.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分钟物理 中文字幕)毛球定理&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u94/v_ODg2MTM5NzE.html&/span&
&/a&&br&&br&4.其他几个拓扑变化&br&&blockquote&①在一个轮胎的表面上打一个洞。能否通过连续变换,把这个轮胎的内表面翻到外面来?&br&&img src=&/4fc6bbd96c8d1c87fd7a57_b.jpg& data-rawwidth=&130& data-rawheight=&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0&&&br&答案是可以的!连续变换如下图所示:&br&&img src=&/b7ec02b48ced8f0380c2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7ec02b48ced8f0380c28_r.jpg&&&br&更直观的动图在&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ile%3AInside-out_torus_%28animated%2C_small%29.gi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ile:Inside-out torus (animated, small).gif&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②能否把左图连续地变为右图?&p&&img src=&/067ebc6311_b.jpg& data-rawwidth=&150& data-rawheight=&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答案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p&&img src=&/3ed5f83b15ab368ef177313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p&这意味着,假如人类的身体可以像橡胶人一样任意变形,那么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两个套着的圆环之后,我们可以不放开手指,把圆环给解开来。 Algorithmic and Computer Methods for Three-Manifolds 一书里画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示意图:&/p&&p&&img src=&/59e0f23c25eaa0305c4aae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59e0f23c25eaa0305c4aae_r.jpg&&&br&
更加有趣的是,如果仅仅是手腕上多了一块手表,上述方案就不能得逞了:&/p&&img src=&/6e180d34b3ca10aa10c5be54ee704b5f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7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6e180d34b3ca10aa10c5be54ee704b5f_r.jpg&&&/blockquote&参考资料:&br&1.&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AF%259B%25E7%E5%25AE%259A%25E7%mediaviewer/File%3AHairy_ball.p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毛球定理&i class=&icon-external&&&/i&&/a&&br&2.&a href=&///?target=http%3A///blog/archives/514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blog/archi&/span&&span class=&invisible&&ves/514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谢邀。 说几个数学上的例子。 1. Smale's paradox——斯梅尔悖论 以下引自wiki In differential topology, Smale's paradox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turn a sphere inside out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with possible self-intersections but w…
谢 &a data-hash=&030bf5e6ac5& href=&///people/030bf5e6ac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豖& data-tip=&p$b$030bf5e6ac5& data-hovercard=&p$b$030bf5e6ac5&&@王豖&/a&邀。&br&&br&答主我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但拥有两年以上的主持经验,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演出活动也接了不下百场,相信我提出的建议,对于第一次做主持的题主来说,应该是够用的了。&br&那么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为题主介绍一下《主持的基本修养》。&br&正文开始。&br&&br&&br&&br&&b&一. 服装&/b&&br&&br&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为一个主持人,最基本的也是第一要义就是:&br&&br&&b&首先你要穿得像个主持。&/b&&br&&br&这是已有的答案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却也恰恰是最不能忽视的。在舞台演出的过程中,服装会呈现给观众一个直观的第一印象。一个没有正确着装的主持人一登台,还没有开口说话,观众直觉上就会觉得别扭:他怎么一点都不像主持?&br&好了,尚未开战,先输一阵。&br&&br&为什么我会如此絮絮叨叨地强调主持服装的重要性呢?因为我本人有过亲身的经历。&br&&br&那是在一个风和日暖草长莺飞的下午,我接到电话,要去为某手机品牌做主持。当时电话里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活动,而之前我主持过的这个品牌的活动也只是路边小型得不能再小的外场演出。于是,年少轻狂的我就非常随意地前往了。&br&具体随意到了什么程度呢?随意到我只穿了一件白色的polo衫。&br&而到了现场我才发现,我要主持的,是该手机品牌的新机发布活动的外场。&br&当时,我的负责人见到我后的眼神是这样的:&br&&img src=&/35eb7a2bc854f4a7be0ceb_b.jpg& data-rawwidth=&271&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1&&我相信他心中一定有千万只草泥马狂奔而过.......&br&而我也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在当天的活动中,我用尽浑身解数,尽可能地通过丰富语言、调动气氛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弥补,还免费献唱了两首歌。&br&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主办方对活动效果比较满意。据说当时公司某领导恰好从现场经过,觉得这个主持还是不错的,于是,该品牌之后的每一次活动,都是指定要我去主持。&br&这只是我成功化险为夷的一个例子,那些比较惨痛的我就不说了......都是血的教训啊......&br&&br&好了,言归正传。现场有几百人,同时校长和院领导也会出席,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了。那么主持人的着装应该是怎样呢?&br&题主在补充说明中提到自己是男生。男生在服装方面相对比较简单,非正式的小型的活动,衬衣即可。大型的正式的演出,如没有特殊要求(比如古装主题),正装就可以了。&br&当然,正装也是有讲究的。&br&除了日常穿着西装的一些基本要求外,登台主持时最重要的就是颜色的选择了。这里要提到三种经常出现的错误选择。&br&第一种最为常见,这也是大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就穿一身黑西装白衬衣。类似于这样的搭配:&br&&img src=&/7d6e23f1abe_b.jpg& data-rawwidth=&352& data-rawheight=&3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2&&穿成这样上舞台,你确定不是推销房产的或者卖保险的走错片场了?&br&&br&&br&第二种则反其道而行之。黑色显得太沉重,那么选择鲜艳明快的亮色,舞台效果应该更好吧?&br&在他们眼中,彩色西装的舞台效果是这样的:&br&&img src=&/e983ca2bf34c47f3aae30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但实际上,效果是这样的:&br&&img src=&/03a84dba678ef5bb09ced_b.jpg& data-rawwidth=&507&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7& data-original=&/03a84dba678ef5bb09ced_r.jpg&&&br&选择鲜艳的水果色的还算比较少见,比较常见的选择是第三种,白色。&br&这种选择属于第二种的加强版,极端的亮色。选择白色的人认为,白色既不会像黑色那样显得沉闷,同时又能够不失庄重。&br&在他们眼中,白色的效果是这样的:&img src=&/f28e44e9e384a71be71ab3e1a6ca3b0f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0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f28e44e9e384a71be71ab3e1a6ca3b0f_r.jpg&&&br&但实际的穿着效果多半是这样的:&img src=&/72be60d1edcb6aa2f8fc6f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72be60d1edcb6aa2f8fc6f_r.jpg&&&br&也可能是这样:&br&&img src=&/fec6ce659a29d1_b.jpg& data-rawwidth=&359& data-rawheight=&4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9&& 感觉就是一截牙膏掉下来.....&br&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的例子:&br&&img src=&/c8bcd2eb0a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img src=&/1eb7f4063bfd97fbb7e775_b.jpg& data-rawwidth=&313&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3&&&img src=&/cd9d3d4f08594_b.jpg& data-rawwidth=&439&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9& data-original=&/cd9d3d4f08594_r.jpg&&&br&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br&&b&第一,颜色选择上,为了体现庄重和正式,需要选择较深的颜色。比如上图中的紫红色。&/b&&br&&b&第二,选择黑色西装没错,但要注意搭配。可以用一些亮色或者闪光的配饰进行点缀。比如口袋巾,色彩鲜艳的领带,胸花,亮片的马甲等等。最简单的方法是,搭配一个彩色的领结。&/b&&br&&br&&b&二.仪态&/b&&br&&br&在开口说话之前,时刻要保持注意的,是你的仪态问题。&br&&b&仪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一个主持来说更是尤为重要。&/b&&br&因为当你站在舞台上,你身上的细节都会被数十倍地放大。平时一个微小的不当姿势,在舞台上都会变得特别明显。&br&&br&首先要注意的是站姿。请你找一面全身镜,面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站姿,看看有没有歪头、耸肩、高低肩之类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尽早纠正过来。&br&特别要提起注意的是,含胸的问题。&br&我在某次主持的间隙就被提出过这个问题。含胸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精神面貌,会显得松松垮垮,脖子也会呈现出向前伸出的姿态,可以说要多丑有多丑(有人会恶毒地形容为:像个大王八......):&br&&img src=&/486baf07911a74fbdef9f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486baf07911a74fbdef9f_r.jpg&&男性的图片不好找就用了一张美女的。怎么样?是不是很明显?&br&相信我,在舞台上你看到的差别,比图片还要明显很多。&br&关于纠正含胸这一问题,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b&站墙根&/b&。&br&&img src=&/7fb8acf081_b.jpg& data-rawwidth=&264&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4&&&br&这是播音主持专业纠正站姿时采用的常见方法。题主不妨在每天吃完晚饭后,找一面空白的墙练习一下。&br&背部贴墙站好,保证以下几个点紧紧地贴在墙面上:&b&后脑,两肩,屁股,以及脚后跟&/b&。然后下巴微收,保持这个姿势十分钟到二十分钟即可。别看只是简单的站立,也是很需要体力的。&br&在舞台上站立的一个小窍门是,腰部用力。在腰部挺直的情况下,身形也会自然而然地挺拔起来。另外,目光要集中在较远处的一个点上,不要和第一排的人深情对视。那样在台下看起来,就是低着头的感觉。&br&(而且第一排估计坐的应该是校长和院领导,估计你也不想和他们含情脉脉吧......)&br&&br&接下来是在舞台上行走的问题。&br&在准备阶段,一定要多在舞台上走两圈,熟悉地面的情况,防止打滑或者地板上有什么异物造成的意外发生。&br&另外要做的是找到舞台的中间位置,防止正式演出的时候出现偏台的情况。可以在找到正确的位置后,从台下找一个对应的明显的标志物。&br&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很快确定台中的位置,从而在登台时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不淡定就容易犯错,而当你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整个情绪很容易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于是,接下来的主持效果就很难保证了。&br&&br&我曾经观摩过一场晚会,由于准备实在太过仓促,主持人甚至没有熟悉舞台情况。&br&晚会正式开始,场内灯光全暗。四位主持在追光灯的照射下登台。&br&&br&然后......&br&&br&处在领头位置的主持人由于不熟悉情况,加上场内除了追光灯就没有其他的亮光了,差一点就走过了。&br&幸运的是她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赶紧刹车,转身面向观众。&br&但不幸的是,后面三个人一直是跟着她前进的,她的急刹车引起了后面的连锁反应。&br&于是在台下我们看到的效果是,四个主持人几乎要撞到一起了......&br&那场面多么充满喜感......&br&而后续的发展是,四位主持在报幕的时候大失水准,口误一个接着一个。&br&&br&你看,都是由于一次偏台造成的。&br&&br&最后要提到的是上场下场的问题。&br&题主说会有一个女搭档一起主持。那么就要注意一个问题:&br&&b&保持女士先行。&/b&&br&这是我个人被教过的一个惯例,至于是不是通用没有查证过。在这里提一句。&br&一般来说上场和下场应该是同一个方向的。登台时,女主持在前,男主持在后。那么退场时,如何保持女主持人依然走在前面呢?&br&正确的做法是,男主持右脚后退一步,让女主持从面前经过,然后跟在女主持后面退场。&br&&br&上面说到的都是主持人在舞台上的基本仪态。做到以上这些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真正困难的是,在舞台上保持每一个动作和姿态都是自然的。做到动作自然,一要靠长期的舞台经验,二就是靠充足的准备了。像我上面提到的晚会主持,经验不能说不丰富,但因为准备不足,同样露了怯。&br&&br&&b&三.语言&/b&&br&说到底,主持是语言的艺术。上面提到的都是语言之外要下的功夫,接下来就要正式接触主持的核心了。&br&&br&1.语音&br&专业主持人需要拥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大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br&语音纯正,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拥有较强的口语能力,有较强的表现力、穿透力、感染力。简洁、明了、生动、耐听。&br&后面两点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作为一个非专业主持人,这两点我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做到......&br&想了解如何做到音色优美,请等待专业大神来指点一二......我没有经过系统的发声训练,做了这么久主持也只是到了被人评价说话好听的程度,距离专业水平还差的太远。同时,我也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不做解答。&br&想要获得较强的口语能力,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经验,实战的磨练。&br&这两点对于第一次做晚会主持的题主来说,暂时不需要考虑。我的建议是,在语音上,题主只要做到:&b&普通话标准、清晰、流畅&/b&。&br&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保证你的解说和报幕,都能够让台下的观众听得清楚明白了。作为晚会的主持人,基本的职责就尽到了。&br&在主持时,&b&语速尽量比日常交谈慢一点,同时尽可能做到感情充沛;说话时不要带“这个”“那个”这种过于口语化的词语。&/b&再做到这两点的话,基本上也就合格了。&br&&br&2.串词&br&进行到这里,有的同学就开始觉得,做到了以上的要求,我是不是就能在舞台上潇洒自如谈笑风生了呢?&br&当然不行。&br&以上提到的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说到的,才是关键中的关键。&br&晚会主持人的职责,就是将整个演出有效地串联起来,宣告演出的开始和结束,通报节目表演和其他环节的顺序,组织某些非表演环节(如抽奖),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对节目进行点评等等,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串场”。@山上下雪在答案中提到的主持人的身份是组织者和观众,我非常认同。&br&要完成以上两种身份承担的职责,你需要一份完备的主持稿,也就是“串词”。&br&所谓“完备”,就是需要包含你在舞台上所要说出的全部内容。没错,我说的是,全部。&br&包括开场和结束时那几句优美的排比句,领导的名单,演出的节目顺序,对于节目的点评,以及穿插其中的插科打诨。&br&所以你以为那些名嘴们在大型晚会上的几句玩笑真的都是即兴发挥?开玩笑。&br&这几句玩笑话,彩排时他们不知道已经说了多少遍。&br&相声也是要有本子的好么?毕竟先挂只是少数,并且还需要演员的高度默契。&br&当然,类似于抽奖这种非表演环节,可能更多地是靠主持人的临场能力,但是串词依然是有必要的,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框架和思路,对于流程的推进很有好处。&br&&br&有了完备的串词,就要说到如何使用了。&br&一些答案中要求题主尽量能做到脱稿,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带稿上场。&br&可能有的同学就要问了:&br&“为什么不能不带稿?你是在怀疑我的能力么?”&br&“为什么不能即兴发挥?临时抖个包袱卖个萌我还不会么?”&br&&br&&br&&b&因为舞台是个严酷的环境。&/b&&br&&br&&br&当你身处舞台之上,身后的大灯烤得你汗流浃背,眼前的灯光晃得你睁不开眼;放眼望去,前方是黑压压一片的观众,坐在第一排的还是你的校长和领导。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你,等待着倾听你接下来说出的句子。&br&&br&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完整地说出你要表达的意思就已经是万事大吉了。&br&&br&不信?我们来看一段视频:&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2198835.s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2007央视春晚 黑色三分钟 - 搜狐视频& data-poster=&//s_vrsb429918.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s_vrsb429918.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2007央视春晚 黑色三分钟 - 搜狐视频&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2198835.shtml&/span&
&/a&这是2007年春晚著名的“黑色三分钟 ”。&br&&br&张泽群的对联中,连续出现了两个“和谐”,很明显是提前写好,但在背诵出来时出现了口误;从这个失误开始,场面开始变得不受控制:抢词、忘词、口误接连不断。直到倒计时结束最后的集体祝福中,还有人不小心背错了词。&br&视频中的几位都是央视名嘴,大风大浪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但是在春晚这个举国关注的大场合,在脱稿和即兴的情况下,还是出了大岔子。&br&&br&做主持时间越久,我的态度就越谨慎。场合越正式,容错率就越低,大型晚会这种场合,不需要你舌灿莲花滔滔不绝,只要能够保证不出错误,就是成功。&br&&br&因此我的建议是,主持稿不一定要看(特别是插科打诨的环节坚决不能看),但一定要带。这份主持稿有可能不会有任何用处,但当你一旦出现忘词、空白这些情况,这份主持稿就能给你莫大的帮助。&br&&br&什么?你觉得带着稿子显得难看?显得不专业?&br&&img src=&/c76c35b675dbdd32f4d70315_b.jpg& data-rawwidth=&369& data-rawheight=&3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9&&&br&看起来的确挺怂的哈......&br&那么这样是不是就专业一些了呢?&br&&img src=&/de8cff17a7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e8cff17a7a_r.jpg&&&br&恭喜您获得装备:&b&手卡&/b&。&br&在你带上舞台的这份主持稿中,不一定要写出全部的内容(卡片太小写不下,就算都写下了字太小你也看不清),但是要有最重要的内容,例如&b&节目名称、领导名单、关键词、关键句&/b&。&br&一些比较长的句子,除了事先熟悉之外,最好在上面标出&b&断句&/b&。要知道,在舞台上什么状况都可能发生,断错句也并非十分罕见。&br&当然,能在晚会前下苦功夫把串词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演出中稿子如同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喷涌而出,是非常棒的。&br&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时间紧任务重,比如我今天接到一个电话,明天早上xx地方有一个开业典礼,今天下午之前把串词写好,明天就要用。&br&这个时候让我背诵十遍以上,臣妾真的做不到啊......&br&&br&但即便如此,主持稿也是一定要提前通读几遍的,不能背诵也要做到尽量熟悉。需要以对话形式表现的地方你不能看着手卡念吧?需要互动的时候你不能说得像诗朗诵一样吧?&br&把串词说得流畅,就一定要足够熟悉,念出来也要像你自己说出来的一样。&br&&br&串词部分可说的太多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有可能会再补充。关于串词的进阶版要求可以参考@山上下雪以及其他知友的答案。&br&&b&四.临场&/b&&br&最后说一些关于在舞台上的反应。&br&千万不能出错的地方:&b&领导和嘉宾名单。&/b&&br&在“非常荣幸地为各位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之后这个阶段,你就要提高警惕了。&br&某些领导的头衔既多且长,多熟悉几遍,也可以在上面标出断句。&br&做过商业演出的都知道,其他错误都可以容忍,领导和嘉宾的名字头衔念错了,下次就没你什么事了。&br&&br&那么主持过程中出现了口误怎么办呢?&br&如果你参加过普通话考试的话,你就知道在文章阅读这道题目里,有个扣分点叫“回读”,也就是读错了,又翻回头重新读一遍。&br&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读错一个字,扣0.5分;回读一次,扣1.5分。&br&主持也是同理。你回读了一次,连贯性就被破坏了,大家也就都接收到了一个信息:你读错了。而偶尔出现一两个字的口误,只要你能保持连贯,面不改色地流畅地说下去,观众不一定会发觉。&br&这就如同演唱会上,明星唱走音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鉴于现场气氛的影响,歌迷也不一定都能听出来。&br&比如上面的视频里,张泽群背错了词,观众一样热烈鼓掌和叫好。但后面的事情就......&br&总之,一切以&b&连贯&/b&为准;能够连起来,一切好说。&br&&br&至于现场出现了大的状况如何应对和处理,就属于比较复杂的问题了,@山上下雪以及其他知友的答案都说得很好。不过晚会一般来说是一个意外概率较小的场合,能把上面提到的做到,也就基本能够功德圆满了。&br&说句题外话,在路边演出才真的是状况频发:比如抽奖环节有人怀疑有假;比如小孩子有可能爬上舞台;最让我紧张的一次,是有奖问答不小心点到了一个疯子......&br&&br&最后提一点,跨年晚会时间跨度长,精力消耗大,记得提前休息好;上场前可以喝两罐红牛提提神。&br&&br&登台主持是非常有趣的经历,学习如何在数百人面前自如地发言、动作,对题主也是很大的锻炼。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尽情地享受在聚光灯下的每一分钟吧。&br&&br&&br&&br&加油!
谢 邀。 答主我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但拥有两年以上的主持经验,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演出活动也接了不下百场,相信我提出的建议,对于第一次做主持的题主来说,应该是够用的了。 那么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为题主介绍一下《主持的基本修养》。 正…
补充:&br&&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14fa93fae34fa2e62070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14fa93fae34fa2e620707& data-title=&@浪客& data-hash=&14fa93fae34fa2e620707& data-hovercard=&p$b$14fa93fae34fa2e620707&&@浪客&/a& 同学提到SpaceX使用显卡解决了被称为“上帝难题”的湍流问题。这当然是IT界反哺航天的实例;但实际上,&strong&这更是游戏业对世界的贡献&/strong&。&br&&br&稍微了解点过去二十年IT软硬件发展的都知道,那一代代迅猛发展的CPU/显卡,其实是靠着一代比一代精美但一代比一代更“吃”计算能力的游戏带来的强劲需求推动的;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威盛、矽统、voodoo……一个个IT巨头的尸骨,这才铺就了通向GPU的道路。&br&&br&没错,再强调一遍:&strong&GPU这看起来如此高大上的东西,自始至终都不过是显卡;它之所以会出现和改进,自始至终也只是因为游戏画面方面的需求。&/strong&&br&&br&&br&&p&近些年CPU/GPU发展缓慢,原因一个是光刻技术已近极致、突破乏力,另一个原因就是游戏画面等方面已近完美,下一次可见的、基础级的飞跃又遥遥无期,这才致使电脑升级换代压力锐减。&/p&&br&&p&两个原因里面,后者是最为关键的。&/p&&p&否则,若游戏业还能制造出升级压力,那么至少还可以向多核、每核心独立内存等等并无太大技术门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计算速度继续飞速提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早早进入“后PC时代”。&/p&&p&然而游戏带来的升级需求没了,PC的发展动力就没了;反倒是手机的发展带动了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快速发展——但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VR吗?还是脑机接口?谁也不知道。&/p&&br&&p&综上,再明显不过,没有游戏等民用乃至娱乐领域带来的、对性能无止尽的需求,别说现在这些性能夸张的显卡,就连CPU都甭想像现在这样发展——砸那么多钱做出那么多性能过剩的机器干嘛?&/p&&br&&p&若全世界5台计算机都够了,intel在研发CPU方面砸进去的钱就够美国步苏联后尘了,哪还能继续支撑nvidia等烧钱大户呢?&/p&&p&何况还有那么多在与intel/nvidia的激烈竞争中死掉的企业。&/p&&br&&p&&strong&只靠拨款,累死几个美国也甭想在20年内把IT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strong&&/p&&br&&br&&p&那么,没有游戏业促进的、过去二十年PC时代的飞速发展,spaceX想用现在性能夸张的显卡解决湍流问题?它用屎吧。&/p&&br&&p&游戏带来的升级需求压力消失之后,今后IT业的发展动力在哪?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恐怕人类的航天又要受挫折了。&/p&&br&&p&所以你看,人类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起码在IT这个实例里,砸几万亿美元进去,累垮几个超级大国,最终取得的效果,也必然远及不上卑微的、“满足宅男/宅女们一点小小的娱乐需求”的游戏业。&/p&&br&&br&&p&——嗯,我的意思是“在当前案例里,游戏推动了人类科技方面的突破”,并不等于“人类的科技突破必须靠游戏推动”。&/p&&br&&br&&br&&br&火药起自于炼丹、天文最初是巫祝卜筮的需要;苏联亡于无视客观规律,用行政力量蛮干快上……&strong&自然的规律从未屈服于那些傲慢的、自以为能掌控它而不是顺应它的人们&/strong&。&br&&br&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br&&br&所以,老话说的好:&strong&欲速则不达&/strong&。&br&&br&&strong&那些傲慢的、不去虚心向自然请教规律的人啊,请收起你的傲慢,先学会顺其自然吧&/strong&。&br&&br&&br&&br&否则,请扪心自问,若你掌权,会不会毫不犹豫的毁掉这看似毫无意义、只会虚耗年轻人青春的游戏业?&br&&br&很好,&strong&你毁掉了人类解决湍流问题的希望&/strong&。&br&&br&&blockquote&甚至,有可能在诡谲无常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错过就是永远:只是因为一纸游戏禁令,地球就永远失去了突破到星际文明的希望,这并不是不可能的。&br&&br&举例来说,如果有一颗直径1km的陨石,将在100年后撞击地球……而且除非接下来的50年内,再次幸运的出现了别的什么增长点,促使GPU这个前置科技被点出来,否则航天就发展不到足以应付如此尺度的小行星的水平……&br&&br&这是完全符合逻辑、因而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一种可能。&br&&br&&br&若真是这样,那么,很遗憾,但仍然不得不告诉你:你间接毁灭了人类文明。&br&&br&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的诡谲无情。&br&不要拔苗助长。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blockquote&&br&当然,的确也有可能,GPU这个技能点是无关紧要的——这意味着这个技能树分支后面的、诸如湍流之类需要极高计算力的东西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在这里白白绕了个弯路。&br&&br&虽然觉得GPU这样强大的东西很可能不会无用,但我可不敢打包票。或许它真无用呢?&br&&br&&p&————————————————————————————&/p&&p&补充结束,以下是原始内容:&/p&&br&&br&&br&&br&这是典型的“宏大叙事”手法对错误证据的滥用。&br&&br&所谓“宏大叙事”,指的是一种类似圣经、通史一样,通览全局、目的导向的叙事手法。&br&&br&&br&比如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理性成长的历史,然后巴拉巴拉,举出若干例子,这就是宏大叙事。&br&&br&另外,如我国帝王时代宣扬的,“自古以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然后罗列出很多事实来佐证,这也是宏大叙事的一种。但“天无二日”和“国无二主”两者之间,并无半点逻辑瓜葛,是个彻头彻尾的谬论。比如如今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各国多采用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制度。&br&&br&再如,自由党们宣传的,人权和自由高于一切、能解决所有问题,然后举出很多例子,也是一种宏大叙事。&br&&br&还有,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美国黄石公园狼被猎杀了,导致鹿群泛滥,生态被破坏;然后重新引入狼,生态就恢复了(不详细说了,这个故事被引用的太泛滥了):这也是一种宏大叙事。&br&&br&&br&&br&&br&“宏大叙事”在概括的介绍一种事物时,是一种具有非常强有力的感染力的叙事手法。&br&&br&这种叙事手法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br&&br&但是,这种叙事手法并&b&不能代替针对细节的理性探讨&/b&,更&b&不能用这种叙事方式来思考问题&/b&;而且由于它的感染力太强,所以当阅读使用了这类手法的文献时,更需要打起十二分注意。&br&&br&因为,当叙事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偏差时,它就是一种具有极高误导性的叙事方式,非常容易把错误的东西灌输出去。&br&&br&而当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去思考时,就特别容易走极端,甚至产生”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悲剧(当时禁止人们私自种地、养殖、做生意的宣传词,意思是宁肯把一些边边角角的土地荒了,也不允许人们在上面私自种上庄稼,以免”私营“成分借此”死灰复燃“:这是基于”私营的就是罪恶的“这个设定开始的”滑坡谬误“)。&br&&br&&br&&b&以宏大叙事来代替思考、压制思想&/b&,是文革带给中华民族的历史伤痕之一。&br&&br&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大多非常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陷阱。&br&所以当阅读那个时代的人的作品时,我们需要特别警惕这一点。&br&&br&亦因此,近几十年来,这种叙事方式引发了极大的逆反心理,使得这个词在大多语境中略带贬义。&br&&br&&br&&br&这种叙事/思考方式如此容易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它往往是先确定一个认识、或者做一个设定,然后再为这个认识/设定找很多论据,让它合理化;而相反的证据则会用种种借口给无视甚至否认掉——很多时候,这种否认甚至是不自觉的。&br&&br&——&b&先有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后有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b&。&br&——但是不是真有这个历史潮流呢?鬼才知道。&br&——即便历史大潮的确存在,在特定的某个事件中,它也可能根本就没起作用。&br&&br&&br&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黄石公园引进狼的故事,其实是假的。&br&狼的确是引进了,但黄石公园的环境并未恢复。&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4381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是狼拯救了黄石公园吗?&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为什么狼产生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要小?最有力的解释来自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一项长期实验研究。这项研究聚焦在柳树上,它的结果表明没有狼的那几十年里,黄石已经改变了太多太多,狼已经无力回天。几乎一百年前,人类消灭了黄石的狼,之后马鹿的数量如此众多,几乎完全消灭了柳树丛。没有了柳树作为食物,河狸的数量锐减。没有了河狸坝,快速的地表流水下切侵蚀得更深了。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到了柳树根力所能及之外的范围。现在就算是高强度的狼捕食,要恢复柳树也已经为时太晚。&br&&/blockquote&&br&这个故事之所以被编成这样且能广泛流传,只是因为人们愿意相信&食物链是有道理的&罢了。&br&&br&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故事讲的再好,那也不是现实。因为现实是复杂的,不以讲故事的人的想法为转移。&br&&br&&br&再如,《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我和他的支持者曾在果壳设计了一个&a href=&///?target=http%3A///post/1603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思维游戏】死理性派生存战&i class=&icon-external&&&/i&&/a&,利用博弈论做了定量分析,证明“以偷袭者总能有99%的胜率为前提,那么只要参与者中有1/50以上的理性人,那么游戏就绝不会像黑暗森林理论一样发展”;而之所以会错误的推出黑暗森林,只是因为规则设定者自己相信黑暗森林,然后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了。有兴趣的不妨自己推算下(嗯,这个游戏的规则本身,我们在另外一个帖子里有很多争论,可以说已经令尚有理性的黑暗森林拥护者满意了)。&br&&br&显然,刘在作品中对“黑暗森林”的所谓证明,压根不是科学的、理性的,而是“以宏大叙事方式思考”造成的另一错误罢了——注意,宇宙仍然可能遵循类似“黑暗森林”的法则,但显然绝不会是他说的那个原因。&br&&br&&br&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大刘作品的价值。就好象爱因斯坦断言“上帝不扔骰子”,结果被实验狠狠的打了脸,但这并无损他的声望,也无损他的地位。&br&&br&人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咱别太依靠别人的脑子就是。&br&&br&&br&&br&&br&想要抵抗错误的宏大叙事侵蚀,就得学会看事实,讲逻辑;并且要注意一个个核对事实细节,特别是那些被忽略、被隐瞒的细节;一点点验证每条推理逻辑,特别是口号喊的响亮的地方;而不能只看“中心思想”是否合自己口味、然后跟着感觉走——或者说,得讲“实证”,拿干货出来。&br&&br&魔鬼出在细节中。“干货”就是那些错误的宏大叙事最最恼火的东西,没有之一。&br&&br&&br&&br&套用刑侦学的一个结论:如果你没撒谎,那么你说话就是自然的,不可能用容易引人误解的方式把一件简单的事说的扑朔迷离——不自然的说话方式,是因为“文过饰非”的需要。&br&&br&一个人说对了话,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去“文过饰非”,更用不着一遍一遍出来洗地,告诫别人“你误解了”“你没抓住重点”。&br&&br&换句话说,原教旨主义者才需要向别人解释“圣经为何连看起来是谬误的地方,都是真理”;而世俗称之为“文过饰非”。&br&&br&和宏大叙事相比,我更相信大众的智慧。所以我相信自己只需“罗列”事实,大众自然就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用不着像圣经的支持者一样费劲巴拉的“文过饰非”。&br&&br&——当然,这种自顾自罗列事实的行为,当然会招致圣经支持者痛恨:因为你明明照他的“设定”“想”一下就理解了;但我却偏偏要无视他的设定,去“自说自话”。(就好象只要你接受了“天无二日”的设定,再对照下中国历史,自然就认同这个说法了;偏偏拿天狼双星、国外历史扯什么淡啊)&br&——理解圣经,并不需要以认同为前提。反对也是理解的一种形式。而且某些时候,反对可能才是正确的理解。&br&&br&&br&&br&——当然,&b&鉴于我本人也是先有观点,然后才去找的证据,所以你们也别轻信我就没有“宏大叙事”倾向&/b&。所以请千万千万小心考察我是不是在撒谎、分析是否合理,并且非常欢迎列出“细节”“干货”来打脸。被打脸才会有进步嘛,我的腮帮子已经饥渴难耐了。&br&&br&不过,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占便宜的:这是因为,要证明&b&“&/b&IT 技术的飞速发展掩盖了其他领域技术进步的缓慢”这个命题,就&b&必须证明其他领域相对IT都非常缓慢&/b&;而反驳这个论点,&b&只需列出几个“比IT更加突飞猛进的领域”&/b&,也就足够了。&br&&br&这是初中就学过的“充要条件”,大家不妨回忆一下。&br&&br&基于这个初中知识点,我们很容易明白:除非有人能证明,我的每一个例子都是捏造的;否则,“宏大叙事”倾向并不会影响我的反驳的正确性;相反,刘的宏大叙事,只需一个反例即可推翻——这就是我敢说他是“典型的基于宏大叙事的、对错误证据的滥用”的底气所在。&br&&br&&br&——此外,咬牙切齿扎小人什么的……虽然这个行为挺萌的,但放到大庭广众之下,就有点不合适了。&br&&br&那么,以下是干货。&br&&br&——————————————————————&br&&br&事实上,近几十年,人类各方面科技都在突飞猛进中,根本不存在“假象”一说;只是其它一些方面没有像IT一样深刻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虽然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却没几个人知道自己从中得益了(比如有人提到的航空航天材料的成果之一,就是到处可见的铝合金)。&br&&br&火星车,远到地球发出的无线电信号都得半小时才能抵达的火星,所以必须AI来控制它自主行动。&br&没有IT业发展带来的、更好更稳定的芯片,这玩意儿能成为现实?&br&&br&就是IT业本身……CPU/GPU制造用的光刻技术,就受限于光的波动性,所以要上马“甚紫外光刻”,否则无以作出更高集成度的芯片;更小的芯片尺寸已经导致量子效应越发占据主导地位;半导体原理本身就基于量子论;GPS上的原子钟,需要广义/狭义相对论两重修正,因为它相对地球速度较高、且所受重力略小,否则将导致长度测量中每秒480米的误差。&br&&a href=&///?target=http%3A//www.//bf90e15e94e26a119fd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要用相对论为GPS导航提供修正&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PS 中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效应&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没有量子论/相对论,就没有现在的IT业;同样的,没有IT业,就没有LHC。IT业的发展就是许多行业的发展。这是事实。&br&&br&&br&大家感受不到这些“神奇”理论的作用,一个是不了解这些行业的内部,二是因为厂商作了“傻瓜化”处理,对用户隐藏了细节而已——否则,如果必须懂相对论才能用GPS的话,导航厂商还不得破产?&br&&br&——————————————————&br&&br&事实上,二战时,根本不知道生物遗传物质是什么、甚至连有没有都不能确定,具体原理自然更加摸不到边际了(所以才有拉马克学说之争);而现在呢,分析特定人的基因组已经轻而易举,遗传工程方面更是日新月异;转基因作物甚至已经成了公众话题。&br&&br&&blockquote&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2000年前后,测出全部人类基因序列(还是非特定个体)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是个堪比登月的、在当时看来有点异想天开的超级项目。&br&&br&为什么呢?当时测序太难,太慢了,预计一百年内都不太有可能做到……&br&&br&&br&那么,目前的进度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br&&br&现在,特定人的基因组测序早已商业化,而且成本低到了这种程度:只要掏上几千美元,再等上不到一个月(现在可能已经更便宜、更快了),你就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全部遗传密码了。&/blockquote&&br&&br&然后,电视,从黑白到彩色到液晶到3D;从9英寸到现在动辄5、60英寸,这才用了多少年。&br&&br&&br&再如,现在的汽车,效率越来越高,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中间有多少技术突破,一般人根本就不会知道——100年了,不还是4个轮子吗?&br&&blockquote&有人说,汽车这个例子不妥,因为还是化学能,所以哪怕效率弄到100,性质也一样没变……&br&&br&这句话给我的感觉,简直是……一个煤老板,把一张银行卡摔到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脸上:这是一亿的定金。三个月后,(伸手一指)我要看到你在月球出现。&br&&br&甭跟我扯什么火箭!别想蒙我!虽然我读书少,但你两条腿倒腾两下,消耗的是化学能;火箭也是化学能,凭什么火箭能你就不能?马上蹬着你的自行车出发,立刻、马上!&/blockquote&&br&&br&事实上,&b&如果用对汽车的这种苛求来评判的话,反倒是IT行业,自1950年代至今,才是真正的没有突破&/b&。&br&&br&因为,自计算机发明以来,它就一直是图灵机,冯。诺依曼架构(最开始几年不算)。&br&&br&硬件方面,除了用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刻机往芯片里塞越来越多的晶体管,人类别的什么都没做。&br&软件方面,甚至至今老掉牙的C语言还老在排行榜前三位晃荡。&br&&br&你们觉得IT繁荣,只是人家商业化做的好,广告多的让你无论如何都逃不过轰炸。但也仅此而已。现在你上街,街头房地产的彩页广告才叫铺天盖地。莫非房地产方面,有什么盖过IT业的基础理论突破了不成?&br&&br&显而易见的事实,IT的基础理论从未突破(geek们,什么多核、并行、集群、无锁,统统都给我憋回肚子里。外行们谁听得懂这些词。而且这些也根本谈不上基础理论级的突破。)&br&&br&——嗯,当然,对某楼那个“圣经说的繁荣不是这个繁荣,圣经说的迟缓也不是这个迟缓。圣经没错,你们理解错了”,不予评价。&br&&br&&br&———————————————————————————&br&&br&核物理本身,现在电磁力已经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了;越发强大的加速器观察到了越来越多的亚原子粒子,量子世界正被我们一点点揭开面纱——而二战前后,还有不少人以为质子、中子、电子就是最小的微观粒子了,所以叫它们“基本粒子”。&br&&br&——1970年代,我国的物理教科书,还洋洋自得的写道“(原子反应的复杂性预示着)基本粒子仍然是可再分的……我们叫它们‘层子’……层本身就有层次的意思,也就是说,层子本身可能也是可再分的”:中间还扯了很多辩证论、唯物论的东东,以证实我们摆脱了“西方教条”云云。&br&&br&——这在当时,还只能算是信口胡言的东西。但现在,夸克理论已经发展的如此成熟,以至于只差一个希格斯波色子了:而这个东西,欧洲那个加速器已经抓住了一些蛛丝马迹(这关系到“自发对称性破缺”理论;这个理论有可能统一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弱相互作用——这点可能不太准确,很久前看的,忘差不多了)。&br&&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5%25B8%258C%25E6%25A0%25BC%25E6%2596%25AF%25E7%258E%25BB%25E8%%25E5%25AD%259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zh/%E5&/span&&span class=&invisible&&%B8%8C%E6%A0%BC%E6%96%AF%E7%8E%BB%E8%89%B2%E5%AD%9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5%25A4%25B8%25E5%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夸克&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ubview/2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夸克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r&现在,科技给人以“发展迟缓”的假象,是因为基础理论方面缺乏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样的、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史诗级突破(当然,“一般人”只是自以为自己“都能理解”而已)。&br&&br&过去,发现个正电子、反质子,那是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囧RZ),每个发现都值一个诺贝尔奖……&br&&br&而近几十年呢?不仅亚原子粒子那是成坨成坨的发现,而且还深入探索到了亚原子粒子的内部、甚至就连构成亚原子粒子的夸克都一口气发现了6个大类,而且还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这套理论预言并的确发现了诸多夸克存在的证据,最著名者,如最近LHC发现的希格斯粒子(这也是最后标准模型所预言的、最难发现的最后一种夸克:一旦这个东西能得到公认、相关数据能得到准确验证,那么标准模型就可以被证明是相对论、量子论级的史诗级理论突破)。&br&&br&&br&这如果都叫“没突破”,那么怎样才能叫“有突破”?&br&&br&&br&当然,这种突破,别说解释给普通人听,就是解释给非基础物理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听,他们都别想听懂。&br&&br&&b&从听不懂到仍然听不懂&/b&……嗯,这的确是没有突破。&br&&br&&br&另外呢,由于科学的特性,它不可能去宣扬证据不够充足的东西;另外,科学家崇尚“简单就是美”,不喜欢有太多假设的东西。而标准模型就有太多假设,所以他们一直想推翻它,或者找到更进一步的途径。&br&&br&所以,哪怕标准模型已经如此成功,但只要还有含糊之处、只要它看起来还有“硬凑”而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科学界都不会把它当成相对论来宣扬。&br&&br&但它的确准确描述、预言了质子、中子、电子等亚原子粒子的内部世界。只是尚有瑕疵而已。&br&&br&————————————————————————&br&&br&说起从不懂到不懂……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开创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都还是我们每天都在体会着的东西;研究他们,伸手,抓几块石头、弄个滚珠、弄个导轨、绑个单摆,走你。&br&&br&用到的数学工具……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程;指数,对数;微积分已经算超高端了。&br&&br&但就是这样,从石器时代到我们搞出经典物理——期间,人类的智力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需要超过10万年的积累。&br&&br&很明显,没有几何学,想总结“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甚至牛顿三定律?洗洗睡吧,别空想了。&br&&br&&br&经典物理简单吗?&br&没有几何学之类基础知识,想理解牛顿的伟大之处?呵呵。&br&&br&你大概只是因为经常听别人说他很伟大,所以才有了“&b&虽然不明白但是感觉很厉害&/b&”的感觉吧。&br&&br&&br&而现在呢?&br&&br&科学界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波粒二相性”的奇葩——你能想象出来,这是什么东西吗?&br&&br&&br&&br&甚至,就连“波粒二相性”本身,我们也只能通过种种蛛丝马迹,间接推论出来——为此还吵了半个世纪,直到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我们才“确信”它是波;结果,“光电效应”这朵乌云,差点摧毁整座物理大厦;而研究波粒二相性的后果,是放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这个“恶魔”,以至于提出量子论的薛定鄂自己,都弄了只猫出来,试图证明“量子塌缩”的荒谬。&br&&br&&br&但,量子计算机已经在工作了——虽然还只能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小儿科”。&br&&br&这说明,微观世界里,定域性,实在性,我们必须放弃一个!&br&&a href=&///?target=http%3A//bbs./bbsanc%2Cpath%2C%252Fgroups%252FGROUP_4%252Fphysics%252Fmain%252FD8F34EE4B%252FM..A.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bs./bbsanc,&/span&&span class=&invisible&&path,%2Fgroups%2FGROUP_4%2Fphysics%2Fmain%2FD8F34EE4B%2FM..A.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a51eece20101i26h.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定域性和实在性&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如此无可名状的奇葩实体,我们还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云室、照相来间接探测(而且,同时只能探测一个方面:探测波动性,则粒子性就消失;反之亦然);而想在实验室产生我们感兴趣的现象,我们先得有一个十几甚至数十公里大小的、死贵死贵、足以令一个中等国家破产的超级对撞机!&br&&br&打仗?和平年代,玩这个都如此吃力,以至于需要多个超级大国联合才玩得起LHC了;打仗?&br&这么想的,大概是想从猿人时代开始重新读档吧。&br&&br&&br&产生、探测已经如此困难;而得到的数据想要分析?LHC每年产生的数据,可是以PB计的。&br&&a href=&///?target=http%3A///newscenter//content_796832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新闻链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数据“之最”&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r&这还不算,为了对付相对论/量子力学本身,现有的数学工具已经不够用了——否则,动辄出现无穷大/无穷小,根本得不到有用的数据。所以……物理学家们拍脑袋发明了很多手段,比如:&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9%E6%%25E5%258C%25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重整化&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你确定这些东西,普通人会想知道?能理解其意义?&br&&br&量子论等100年前的“经典”理论、甚至浅显的牛顿力学都理解不了,还想理解挖掘到亚原子粒子内部(更进一层了有木有)的现代夸克理论?!&br&&br&&br&一百年前是听不懂,现在还是听不懂。一点进展没有,差评!&br&&br&——————————————————————&br&&br&另一方面,显而易见,我们面对的问题,复杂和困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牛顿时代,物理就是拿在手里的砖头、三棱镜、电压表;经典物理定律甚至可以用生活经验来检验:而现在,已经完全不可能了。&br&&br&&br&为了产生我们感兴趣的现象,LHC?才刚刚达到能通过衍生效应间接探测希格斯的基本能级而已。离能证明大一统理论所需的能级,差太远太远。&br&&br&为了分析我们感兴趣的现象,纸和笔?知道1PB的数据有多少吗?&br&一本《红楼梦》,存成TXT大约是2M多一点;512本红楼梦,大约有1G数据;然后,1024G是1T;1024T才是1P——换句话说,就是2本红楼梦的数据量。&br&&br&而2本红楼梦,按一本红楼梦重200克算,总重量是十万七千多吨。&br&&br&这些数据,如果没有计算机,得雇多少人才能记下来?又得多少人才能一一验算?&br&&br&光这些人,凭地球的生产力,养得起吗?&br&&br&从这个意义上说,IT业的爆发速度,和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速度,分得开吗?&br&&br&难道IT业的发展,就不是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br&&br&&br&&br&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更换自己的“手”,才可能做起实验;我们需要更换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实验结果;我们还需要更换自己的大脑,才可能分析实验数据;我们需要发展新的数学工具,才能描述我们所见到的、崭新的世界;甚至,仅为了描述发现的一些规律,我们就不得不“生造”了诸如色、自旋之类奇怪的词汇,以扩充我们贫乏的语言(这些词汇当然和我们在宏观世界认识到的色、自旋等等没什么关系)。&br&&br&这个“更换”“扩展”的过程,就叫“积累”。&br&&br&就好象石器时代到牛顿时代一样:没有几何,就没有天体物理,就没有万有引力;没有非欧几何,就无从分析相对论。&br&&br&&br&——这简直比“突然把一个有智慧的细菌放大到地球那么大”,然后让细菌做宇宙方面的研究还要可怕。&br&——连常识都变了的可怕。&br&——光从“细菌级别的日常认知”,切换到“天体级别的日常认知”,这就得有多少突破、多少颠覆!&br&&br&——现在,我们通过超级对撞机,偷窥到的那个世界,比起地球级 和 细菌级 之间物理规律的差异,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细菌到地球,规律还是那套规律(经典物理+少许核物理知识),只是起主导作用的有所改变而已;而窥视核子内部,是质变。&br&——请注意,这种差异,会在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中体现。&br&——这种体现,我们却只能透过它在宏观世界的投影,才能窥得一鳞半爪。&br&——和那个细菌一样,我们看到了好多好多好多好多新奇的东西,但却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我们甚至都没法说出来,因为我们的语言中,没有描述相关现象的词。&br&&br&&br&——凭着短短几十年的积累,就想在这个新世界,得到相对论/量子论/牛顿力学级的突破?还想让这个突破能被至少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弄懂、从而把它鼓吹到普通民众都能“不明觉厉”的程度?&br&&br&你觉得有可能吗?&br&&br&&br&目标太远大,所以哪怕每天都比前一天更快一筹,目标仍然是遥不可及。&br&&br&但,积累是爆发的一部分,积累快就是爆发快。&br&你吃到第三个馒头才饱,并不代表第三个馒头比前两个更管用。&br&&br&——————————————————————&br&&br&此外,如果你打算完成绕地球八百圈的壮举,那么……哇塞,鞋子!比光脚走路安全多了;哇塞,自行车!我飞起来了!哇塞,汽车!这速度感、推背感!哇塞,飞机!这真的是飞耶,速度比汽车高几倍!&br&&br&旁观者:这小子每天都一惊一乍的,换个交通工具就哇塞一番。这都一年了,八百圈在哪里?&br&&br&什么速度感、推背感,外人完全就感觉不到。人家只看目标。&br&&br&旁观者和执行者,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对达成进度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知乎上不就有很多“外行看别的行业很简单,结果被行内人吐槽”的帖子吗。&br&&br&——————————————————————&br&&br&再一个,读历史,和生活,是截然不同的。&br&&br&读历史,一分钟前你还在跟着凯撒征服欧洲,一分钟后就去反抗希特勒了。&br&&br&但生活……你和凯撒同时出生,凯撒都征服欧洲了,你说不定还没找到媳妇。&br&&br&&br&比如说,牛顿(日-日)&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9%25BE%25E8%%25E5%C2%25B7%25E7%E9%25A1%25B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艾萨克·牛顿&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爱因斯坦(日-日)&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9%2598%25BF%25E5%25B0%%25BC%25AF%25E7%%25C2%25B7%25E7%%25E5%259B%25A0%25E6%2596%25AF%25E5%259D%25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尔伯特·爱因斯坦&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学历史,尤其是科技史,简直是牛顿前脚发展出经典物理,爱因斯坦后脚就搞出了相对论。&br&&br&但,这是错觉。&br&&br&&br&事实上,牛顿逝世150多年后,爱因斯坦才出生。&br&&br&而且:&br&&blockquote&《&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7%25AA%25E7%%25E5%%25E5%25AD%25A6%25E7%259A%%%25E5%25AD%25A6%25E5%258E%259F%25E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i class=&icon-external&&&/i&&/a&》(现常简称作《原理》)在&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9F%%25BE%25B7%25E8%C2%25B7%25E5%E9%259B%25B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埃德蒙·哈雷&i class=&icon-external&&&/i&&/a&的鼓励和支持下于日出版。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9%25BE%25E8%%25E5%C2%25B7%25E7%E9%25A1%25BF%23.E7.89.9B.E9.A1.BF.E8.BF.90.E5.8A.A8.E5.AE.9A.E5.BE.8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大运动定律&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r&&blockquote&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试探性觀點》、《&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5%25AD%259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分子&i class=&icon-external&&&/i&&/a&大小的新測定方法》、《基于热分子运动论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研究》、《&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AE%25BA%25E5%258A%25A8%25E4%25BD%%259A%%%25E5%258A%25A8%25E5%258A%259B%25E5%25AD%25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论动体的电动力学&i class=&icon-external&&&/i&&/a&》、《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B8%%259C%%E5%258B%259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朗運動&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一些檢視》。因此这一年被称为“&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E5%259B%25A0%25E6%2596%25AF%25E5%259D%25A6%25E5%25A5%%25B9%259F%25E5%25B9%25B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愛因斯坦奇蹟年&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r&换句话说,从经典物理诞生到相对论提出,间隔218年。&br&&br&&b&——经典物理到相对论,是一场耗时218年的迅猛爆发。&/b&&br&&b&——经典物理到相对论,是一场耗时218年的迅猛爆发。&br&——经典物理到相对论,是一场耗时218年的迅猛爆发。&/b&&br&&br&这句话很重要,所以需要说三遍。&br&&br&而相对论,提出至今才刚过一百年。&br&&br&&br&牛顿之后,是基于牛顿力学的技术爆发;技术积累足够之后,才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爆发;那么现在,不正是基于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技术爆发期吗?没有这个技术爆发期的积累,就想直接进入下一轮理论爆发?这不想太多了吗,暴发户都不带这样的。&br&&br&&br&&br&而且……不仅如此,现在宇宙学(以及很多其它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物理/化学过程。各国竞相投资的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就是干这个的。&br&&br&IT技术的爆发,不正是其他领域积累-爆发过程的最有力、最可靠的推动力吗?&br&&br&还IT技术爆发掩盖了其他领域的缓慢……这都哪跟哪啊。&br&&br&——————————————————————&br&&br&以下,是针对某个家伙说的过头话。因为被他胡搅蛮缠的有点生气了。嗯,生气我就输了^_^&br&&br&&br&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场景,后世指点江山,放马后炮的“先知”们很好当。&br&但,预言呢?&br&&br&事后看牛顿-爱因斯坦时代,你已经知道了结论,马后炮自然放的砰砰响。但,如果你生活在十九世纪呢?&br&&br&&br&&br&比如说,卡文迪许扭秤实验&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5%258D%25A1%25E6%E8%25BF%25AA%25E4%25BB%%25AF%25A6%25E9%25A9%25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卡文迪什實驗&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个实验估计没几个人觉得很重要。&br&&br&但,它通过一个设计精巧的扭秤,第一次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这才使得对天体以及地球质量的估计才成为可能。&br&&br&没有这一步,后面的很多突破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性突破。&br&&br&而卡文迪许扭秤这类精细仪器/仪表的设计思路本身,当需要精细探索其他领域时,也是一件前所未有的犀利武器。没有它还想要突破?呵呵。&br&&br&&br&类似的,还有&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6%25B2%25B9%25E6%25BB%25B4%25E5%25AF%25A6%25E9%25A9%25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油滴實驗&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6%25AC%25A7%25E5%E6%2596%25AF%25E7%%25C2%25B7%25E5%258D%25A2%25E7%E7%25A6%258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欧内斯特·卢瑟福&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原子散射实验,以及著名的光电效应、&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8%25BF%%E8%%25E5%25AD%2599%25EF%25BC%258D%25E8%258E%25AB%25E9%259B%25B7%25E5%25AE%259E%25E9%25AA%258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迈克耳孙&i class=&icon-external&&&/i&&/a&探索以太的实验等等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性突破。&br&&br&&br&甚至,最初发现静电、电流之后,知道人们拿它来干什么吗?&br&街头/宫廷表演。用莱顿瓶里存着的电荷,把手拉手站着的一排人电的同时跳起来。&br&&br&——不务正业的富兰克林干的就是这行:&a href=&///?target=http%3A//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Know/PhyStory/LeydenJar.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前人的足跡-萊頓瓶&i class=&icon-external&&&/i&&/a&&br&——没错,就TM这么逗比。&br&——可就是这种逗比,开创了一个新的电气时代。&br&&br&——当然,来自电气时代的你,肯定不敢像当时的人那样,当面问这些逗比“你们弄这个有什么用啊?”,弄得大科学家好不尴尬,只好反问“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br&&br&现在,当然没有人敢再说“那群玩莱顿瓶的逗比所折腾出来的戏法,根本算不得什么重要的阶段性突破”。&br&&br&&br&阶段性突破积攒多了,这才可能有相对论、量子论之类的划时代突破——这个阶段性突破的积攒,耗时218年。&br&&br&对比牛顿之前,阶段性突破积攒了数十万年,这才总结出经典物理来,这个218年的积累速度,称得上“惊世骇俗”,所以才叫科学-技术大爆炸。&br&&br&再说一遍,科学-技术大爆炸,指的是文艺复兴之后,因为“通过贯彻实证精神,以科学态度研究自然、改进技术”,从而使得人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以指数级速率飞快发展,所以才叫科技大爆炸。&br&&br&——而科学,并不是具体的哪门学科、或者具体的哪个划时代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正确点出技能点的最好方法(当然,将来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谁也说不准)。&br&——只要技能点还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点上,科技大爆炸就还在继续。和出没出什么划时代的成果无关。因为说不定下一个划时代成就,先决条件就有几百万个技能点。就好象牛顿力学之后,点“技能点”点了218年,这才把相对论、量子论点出来一样。&br&&br&&br&&br&但,如果你生在相对论出现之前,看这些实验,看一排人青蛙跳,按那些“汽车敢继续烧油就不是突破”的逗比标准来评判,它们……能算什么突破?尤其是莱顿瓶电人那个,再没比它更逗比的了。&br&&br&至于卢瑟福实验、光电效应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也是严重的开倒车行为,把原来好好的经典力学理论搅得一团糟。&br&&br&&br&这时候,马后炮放的很溜的你,肯定无可避免的要悲观了:这个牛顿定律主宰的乏味世界,一点突破都没有……整天就折腾些“奇技淫巧”,扭秤……你咋不去扭秧歌呢。&br&&br&这种无聊东西搞再多,有半点意义?&br&&br&&br&而且,不光没有突破,过去“优美&的理论反而被一些逗比实验给搅和的逗比起来。&br&&br&&br&理解了这种身处剧中的心理,也就理解了“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100年的现在,某些人对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看法”。&br&&br&&br&&br&但,一旦相对论、量子论出现之后,谁敢说这些实验、这些探索不重要?&br&&br&没有它们做铺垫,不点这几个技能点,怎么可能点出相对论、量子论来?&br&&br&点这些技能点的速率,就是科技爆炸的速度。&br&&br&&br&可惜,只会站在高高的太空看森林那一片片绿的你,根本看不见林木扎根、发芽的过程。&br&&br&你只会瞎指点,哎呀,这块这么久了怎么还没绿起来,说好的突破呢?&br&&br&或许,当你指点着光电效应实验、莱顿瓶骂逗比的第二天,爱因斯坦就发表论文了。&br&&br&&br&但,当代的你,并不觉得自己站高高的,指手画脚的把自己看不见、理解不了、但却是别人扎扎实实研究出来的成果评为“没啥突破”很可耻。&br&&br&因为,你根本没把自己代入爱因斯坦时代,所以根本谈不上“汲取历史教训”。&br&&br&不仅如此,你还把别人“罗列你看不懂的东西”的行为,称为优越感?!!&br&&br&——你这种行为,才TM叫优越感。&br&——这种优越感,不仅是对当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的不尊重,也是对牛顿、爱因斯坦们成果的不尊重。&br&——请谦逊一点,别那么傲慢。哪怕理解不了或根本不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最起码的,请尽量把自己代入到牛顿-爱因斯坦时代,稍微了解下、体会下科学和技术突破的艰辛。&br&——最最起码,你也得记住,经典力学诞生之后,经过218年的努力和积累(这积累包括如&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tw/%25E7%258E%259B%25E4%25B8%25BD%25C2%25B7%25E5%25B1%%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瑪麗·居禮&i class=&icon-external&&&/i&&/a&等优秀科学家的生命),这才为相对论、量子力学铺平了道路。&br&&br&&b&科技大爆炸不是放鞭炮,它是一个&/b&&b&全社会参与的、&/b&&b&耗时数百年的、集小突破为大突破的、甚至充满了危险的、极为困难的积累过程。&/b&&br&&br&&br&&b&科技大爆炸不是放鞭炮,它是一个&/b&&b&全社会参与的、&/b&&b&耗时数百年的、集小突破为大突破的、甚至充满了危险的、&/b&&b&极为&/b&&b&困难的积累过程。&/b&&br&&br&&br&&b&科技大爆炸不是放鞭炮,它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耗时数百年的、集小突破为大突破的、甚至充满了危险的、&/b&&b&极为&/b&&b&困难的积累过程。&/b&&br&&br&这句话同样值得强调三遍,以医治傲慢。&br&&br&——————————————————————&br&&br&以上,这就是科技明明以指数级速率迅猛发展,而我们却还出现“进步很慢”错觉的原因所在。&br&&br&&br&&br&————————————————————&br&PS:有些人以“永生”“星际航行”之类“奇思妙想”尚未实现来证实科技没什么发展……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br&&br&首先,科学是在做实事,不是空想。科幻什么的……别太当真;封建迷信……死远。&br&把空想和现实搞混的,建议还是看看&a href=&///?target=http%3A//songshuhui.net/archives/4491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松鼠会&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本书,先把童年幻想破灭掉吧。&br&&br&&br&&br&其次,科学是在探索未知,而未知是不能预测的。&br&就好象牛顿理论后200年,最大胆的想象是什么?那时有人敢想“时空旅行”吗?&br&&br&事实上,科幻作家想象的“时空旅行”“穿越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等等,都来自战后在相对论等方面的研究——换句话说,最早发现类似可能、提出相关概念,甚至具体计算出可穿越黑洞必需满足的先决条件的,都是科学家:当然,提出“宇宙监督”理论,否定可穿越虫洞的,也是科学家。&br&&br&&b&科幻作家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b&(当然,引入入胜的文学创作的确是他们的成果),而且经常还弄错了(没关系,弄错了可以叫想象力:当然,科学家可不敢这么玩,基本概念错了,以后还怎么在同行面前抬头)。&br&&br&而科学家,则要把这些东西变成现实。甚至,将来的理论会否定这一切、却提出更加震撼的预言也说不定。&br&&br&&br&&br&这里,鉴于太多人的想当然,我必须再次强调一遍:&b&科幻作家,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b&&b&。&/b&&br&&br&这很容易理解。&br&科学方面,他们毕竟是&b&业余&/b&的——专业二字,在任何有一定常识的人眼里,都是沉甸甸的;越是了解得多,专业二字的分量就越重。&br&&br&而想象力,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否则总不过是胡思乱想罢了。&br&甚至,黑狗血月经布破洋枪洋炮这种不着边际的想象,不仅毫无价值,反而会坑死很多很多人,甚至坑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br&&br&换句话说,科幻作家的空想,帮不了专业人士的忙——尤其是各学科飞速发展、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精、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br&&br&&br&科学史上从未有过什么突破,是科幻作家而不是科学家做出的——当然,很多科学家也兼职科幻作家的;但这只是说明,科学家的“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有些人同时还有不错的笔力罢了:想做出突破,基础知识和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笔力嘛……呵呵。&br&&br&&br&这种寄希望于想象力丰富的外行拍拍脑袋,就能给天天泡在本专业中的专家指路、而且还把这种拍脑袋行为捧到天上的作风,显然有&b&非常严重的反智倾向&/b&。&br&&br&&blockquote&当然,我承认,断言“&b&科幻作家,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b&”,的确有点过分——因为“拾人牙慧”有贬损意。&br&&br&但,重病须猛药。&br&&br&鉴于反智者实在是把科幻捧到了天上,甚至都一个个跳出来&b&欺师灭祖&/b&了——科学家和科幻作家,谁是主、谁是从;谁是源,谁是流;谁前面带路、谁后面跟随;哪个专业,哪个业余:这TM还用讨论?&br&&br&&br&甚至,就连最为他们崇拜的所谓“硬科幻”三字,这些人有去看过其定义吗?&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7%25A1%25AC%25E7%25A7%%25B9%25B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硬科幻&i class=&icon-external&&&/i&&/a&&br&看到了吗?不与作品发表时的科学理论相抵触,是为硬科幻。&br&&br&那么,究竟是谁在指导谁?&br&&br&&br&但,反智者们就是敢跳出来,要”缺乏想象力“的科学家虚心听从”想象力丰富“的科幻作家指导——不然就是认为”想象力无足轻重“。&br&&br&——你能想象,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2货吗?&br&&br&&br&所以,这里必须给他们兜头一盆冷书:和科学家相比,科幻作家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比专业水平的话,科普作家平均水平都要高于他们——因为科普是不允许出错的。&br&&br&最最起码,我知道国内颇有一些”科幻作家“,比如鼓吹在人群中散布病毒来增强人们抵抗力的王晋康,就是连免疫学方面、最最基本的入门级科普作品,都没读懂的(或许根本就没读过也说不定)。&/blockquote&&br&&br&&blockquote&嗯,做个对比的话,几方对技能点的&b&基础&/b&要求应该是:&br&&br&科学家(每项最高10点): &br&&b&基础知识&/b&&br&
(9点:本领域不能有夹生饭,跨领域可不了解)&br&&b&尖端理论知识&/b&&br&
(8点:尖端领域,现在一个人能掌握一部分就很不错了,故不要求全面,但须扎实)&br&&b& 想象力&/b&&br&
(8点:想象力不够,怎么可能”发前人所未发“?而且想象出来的东西必须自洽且符合试验结果:“脑洞大”和“必须有可行性、但别人从未想到过”,对想象力的要求,不啻于天壤之别)&br&&b&笔力&/b&&br&
(1点:能把自己的思路、想法表达出来即可)&br&&br&科普作家:&br&&b&基础知识&/b&&br&
(6点:有理解错误,科普作品就不可能写正确)&br&&b&尖端理论知识&/b&&br&
(0或4点:不涉及可不学;但涉及了就必须真懂,否则会丢人;但无需太深入)&br&&b&想象力&/b&&br&
(5点:不需要创新,但必须能以生动形象、同时又浅显易懂的生活例子,让普通民众理解艰深的科学理论,想象力不够是做不到的)&br&&b&笔力&/b&&br&
(6点:想让没有科学基础的公众理解艰深的科学知识,并且还得能吸引他们去看,笔力不够可不行:限制太多,就必须足够的能力才能弥补)&br&&br&&br&科幻作家:&br&&b&基础知识&/b&&br&
(0点:基本免疫学常识都不懂,就知道俩大词,一样可以把一群傻冒忽悠的一愣一愣)&br&&b&尖端理论知识&/b&&br&
(0点:同上。知道点大词就行)&br&&b&想象力&/b&&br&
(1点:无需自洽,甚至就着蒸汽朋克之类的设定,编个爱恨情仇的老套故事都行)&br&&b&笔力&/b&&br&
(3点:能煽情,足矣。谁说3点笔力就不能写小说?看看起点。)&br&&br&&br&当然,以上&b&只是基本要求&/b&而已,并不是各职业的上限——有追求的,和没追求的,肯定是不一样的。&br&&br&比如,有些科学家兼职的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一样可以把4项全点到8点甚至9点以上,其专业程度,就连在科学家群体里面,都是佼佼者。&br&&br&不过,连科学家的基本要求都不知道,反而觉得他们太死板、太欠缺相信力,需要科幻作家教育教育的……实在是……呵呵。&br&&br&&br&会崇拜科幻作家,甚至把他们抬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恰恰证明了这些人,是连正经的科普作品都没怎么读过的无知者。&br&&br&基于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他们才敢对着科学界指手画脚,才敢出来欺师灭祖,要求科学家听科幻作家教导。&/blockquote&&br&虽然很冒犯,虽然看似非常LOW的鄙视链,但我还是得说,科幻真的只是个和科学几乎不沾边的边缘领域。&br&&br&如果说敢于面对科学的,是不怕枯燥、不惧艰涩甚至敢于牺牲的、真正的勇士;那么科普读者只能算是想知道更多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却被枯涩和艰深难倒或吓阻的科学爱好者。&br&而科幻……则只是些喜欢基于不明觉厉的大词的、超出现实但又比玄幻/奇幻类作品更具真实感的小说的读者而已(事实上,国内的很多科幻已经近于奇幻或者玄幻了)——这些人对科学表现出叶公好龙的姿态,自然再也正常不过。&br&&br&&br&&br&&br&最后,那些说永生的,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胞里面,隐藏着多么宏伟可怕的东西吗?看这个视频:&br&&a href=&///?target=http%3A//www.acfun.tv/v/ac155247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清】绝对好奇.Curiosity 2.【细胞战场】 S02E05.中英字幕.人人影视&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和史诗级大片相比,如何?&br&&br&这些都没搞懂,敢说”永生“?&br&&br&这就是近几十年,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之一。&br&&br&&br&&br&而且,这只是个简化后的、面向公众的科普版而已。里面提到的每一种功能蛋白、每一个细胞内过程,背后都可能有几十甚至数百篇论文在支撑着;里面的专业词汇、涉及到的各种探索工具(甚至某种工具还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奖 &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43929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4诺贝尔奖】化学奖深度解读:突破极限,见所未见&i class=&icon-external&&&/i&&/a& ),没几个普通人能看明白。&br&&br&嗯,现在,你敢不敢直视科学家的眼睛,指责他们“没有突破”或者“发展缓慢”?&br&&br&&br&&br&哪怕仅仅是这几十分钟的视频里透露出来的东西,拿到100……哦不,50……不,30年前,都是一串串的“史诗级”突破(想想当年正电子、DNA之类东西的发现是多么令人振奋吧)。&br&&br&感受不到,一是因为你压根不懂要弄明白这些,需要冲破多少困难险阻——史诗级的困难险阻;二是科技发展实在太快了,快到这样的史诗级突破都能凑成群扎着堆的向外冒,以至于它们的光辉被超越人类任何棋手的AI、火星车、DNA测序、LHC、卡西米尔力和引力波的证实等等更加辉煌的突破给遮掩了。&br&&br&&strong&因为史诗级的突破出现的太多、太频繁,所以这些哪怕拿到50年前随随便便拿诺奖的突破,在今天看来,都不可避免的贬值了。&/stro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座理论有科学依据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