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x古董鉴定我有一口才出土老北京铜锅涮肉不知什么时间;请专家鉴定一下.图片怎么发

拥有1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3个小站
在《航海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既是十分出名的一支,也是最早开始远洋航行的欧洲国家之一。葡萄牙王室支持的地理大发现和葡萄牙人开启的新海路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精彩光辉的诸多篇章,地理大发现有了今天的美洲新大陆,新海路则是非洲南端著名的海湾和海角&&好望角。
有关好望角的由来,一直有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
在《航海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既是十分出名的一支,也是最早开始远洋航行的欧洲国家之一。葡萄牙王室支持的地理大发现和葡萄牙人开启的新海路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精彩光辉的诸多篇章,地理大发现有了今天的美洲新大陆,新海路则是非洲南端著名的海湾和海角&&好望角。
有关好望角的由来,一直有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昂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昂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迪亚士无疑是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发现并命名了好望角在史学界有着大部分的支持者,而最初的发现也与葡萄牙王室有着深厚的关系。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Bartolomeu Dias)率探险队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从里斯本出发,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寻找一条通往东方&黄金乐土&的海上通道。
多次无功而返之后,终于在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即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迪亚士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感慨万千的迪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后来,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将&风暴角&改称&好望角&,从此好望角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标。1849年,好望角设置了一座灯塔,因为好望角经常有雾,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作为灯塔的作用,于1919年废弃,改装成观景台,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之地。
阅读原文:/xinchunqiu?gid=6907500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意识任用一些&酷吏&来担任司法官员,威吓贵族与百官。其中有个叫杜周的最为著名,他足足当了11年廷尉(朝廷主管司法审判最高级官员、名列&九卿&),打破了西汉皇朝自成立以来廷尉任职的时间纪录。
在他任廷尉(公元前109年)以前,西汉皇朝一共曾经任命过30任廷尉,平均任期为3年零2个月。即使是像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官张...&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意识任用一些&酷吏&来担任司法官员,威吓贵族与百官。其中有个叫杜周的最为著名,他足足当了11年廷尉(朝廷主管司法审判最高级官员、名列&九卿&),打破了西汉皇朝自成立以来廷尉任职的时间纪录。
在他任廷尉(公元前109年)以前,西汉皇朝一共曾经任命过30任廷尉,平均任期为3年零2个月。即使是像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官张释之,也不过在汉文帝时担任了7年廷尉。后来杜周还被汉武帝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杜周这人不爱多说话,看上去一副忠厚样子,实际上为人刻薄,是由著名酷吏义纵、张汤等人带教出来的又一个酷吏。徒弟当了主管司法的廷尉,在审理案件时,揣摩被告是皇帝打算排挤的人,就有意罗织罪名,判处重刑;揣摩被告是皇帝打算宽大的人,就故意长期关押不做处理,等到时间长了就向皇帝报告请求平反。
有人看不惯杜周这样揣摩皇帝意思的办案风格,当面指责他说:&你身为天下持平的廷尉,却不按照三尺法(秦汉时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木简上,因此号为三尺法),专门以皇帝的意旨来办案,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
杜周却说:&三尺法是哪里来的?前主所是著为律(以前皇帝颁布的叫做&律&),今主所是疏为令(当今皇帝颁布的叫做&令&);只要是皇帝现在的意思就是法律,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律!&
由《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记载的这一段对话,长期被法史学家们认为就是秦汉时代法律专制主义的表现,律和令没有差别,都是皇帝的旨意。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称帝,规定&命为&制&,令为&诏&&,蔡邕《史记集解》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
诏,诏书。诏,告也。&本来意思就是皇帝的命令指示有制、诏两种,制是关于制度方面的命令,诏是告示性质的命令。可是很容易被误读为&命&就是&制&、&令&就是&诏&。这样一来,就更加深了君主命令就是法律的印象。
诏、令之异&& & & & & &
仔细体会司马迁在《杜周传》里那段对话的语境,可以发现司马迁是将杜周的话作为曲解律令性质的一种狡辩来引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的普遍概念里,律、令作为&三尺法&的体现,和皇帝的制、诏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在秦汉的时候,&令&在作为名词使用时就是单行法规的意思。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国法律文件《语书》中说:&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意思就是,因为法律不够完善,隔一段时间就要发布&令&来补充。
秦汉时期皇帝发布的&诏&或&制&,在皇帝认为有必要制定为一项单行法规时,会特别提示丞相、御史大夫将他的指示&具为令&,将皇帝的指示精神具体列为法条、提出法规文本的草案。
如果皇帝的诏书本身就已经相当具体,就会要求丞相、御史大夫&著为令&,直接将诏书改编为法规。大臣也可以向皇帝提出立法的建议,拟就的草案经皇帝批准,&诏曰可&,就成为一条&令&。
比如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废除肉刑时,他发布的&诏&只是说明了废除肉刑(残害刑)的必要性,要求将肉刑废除,用别的刑罚来代替,并要求以后按照罪行轻重判刑,罪犯在服刑期内不逃亡的,期满后释放为平民。最后明确将诏书&具为令&。于是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拟订了法令条文,上奏皇帝,得到批准,&诏曰可&。
律、令之别&& & & & & &
中国古代成文法律的称呼在春秋以前一般称为&刑&,到了春秋时期一般称为&法&,到了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改法为律&(见《唐律疏议》卷首),即将朝廷制定的成文法典的名称从&法&改称为&律&。
&律&字的右半部分&聿&原为右手持竖笛的象形,由于竖笛很可能是人类最早制造的乐器(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竖笛为湖北出土的约9000年前的骨笛),很早以前就用于为其他乐器确定音调,&聿&字的原义即表示定音。以后加上表示规范、遵循的部首&彳&,引申为&音律&(声音的规律)。
由于确定音律以及乐器需要精准的度量,从而又引申出&恒定标准&的字义,以后又扩大指不为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现象,比如天文星象、历法等。以&律&称呼国家颁布的正式的成文法典,就是表示法律的稳定性,不以人的因素转变。这影响到以后历代朝廷正式法典都以&律&为名。
如果在皇帝死后,他曾经发布的某某&令&依旧被认为有效时,该&令&就会被改称某某&律&,或者独立成为律的某一篇章,或者被归并到相关的篇章中,具有了正式的、永久的、普遍的效力。而所有原来立法过程的内容会从法条里消除,仅仅剩下单纯的法律规范。
因此律、令并称,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秦始皇发布&焚书令&。这个法令规定民间不得私藏&诗、书、百家语&,民间交谈&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这项法令直到公元前191年才被废除,但《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的是&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根据注释&挟&就是&藏&的意思。可见在秦始皇死后,他的这个法令已经被编为&律&,说明杜周所言&前主所是著为律&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皇帝生前发布的&令&都被改称&律&?看来也不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为诸生、方士议论自己,认为&乃诽谤我&;并且经审讯认定诸生中有的&为妖言以乱黔首&,下令&坑杀&,并制定了&诽谤&、&妖言&令。
后来汉朝初年,公元前187年废除&妖言令&;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废除&诽谤律&。可见,并非所有的令在皇帝死后都改称律。
那么律和令究竟有什么区别?从发布者来说,律是已故皇帝发布的法律,令是目前在位皇帝发布的法律。从形式上来看,两者也有不同,比如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津关令&二十三条,大多保留了立法建议、条文拟定、皇帝批准这样的立法过程。
而同墓出土的各种&律&,就只有条文。看来秦汉时期的惯例是,当皇帝&驾崩&后,他曾经发布过的令被继任者认定有必要长久保留的,删除立法的过程文字,仅保留条文并编入已有的律的相关篇目。而未经改编的令,就会失去法律效力。
悠久的立法传统&& & & & & &
历代统治者都知道,社会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为实现统治,需要经常修改法律。但是和现代不同的是,老皇帝制定的法律被认为是&祖制&,从伦常的角度讲,后代不可以改变祖先法律,所以后来的皇帝只好采用发布大量单行法规的办法来补充法律。这种法典恒久稳定、单行法规层出不穷的立法特点,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特色。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和汉朝初年的情况一样,历代精明的统治者都有意识地将皇帝的指示和单行法规加以区分。比如唐朝的法律明确规定,皇帝发布的&敕&,只有处分个别事项的效力,处理其他的事项时不得直接援引为依据。只有经过整编为&永格&,才上升为一条单行法令。
而且,即使成为单行法规,仍然被置于&权宜之计&的地位,单行法规往往只有一段特定时期的效力。比如宋代的时候,皇帝发布的&敕&直接就是单行法规,有法律效力。
但是被称为&散敕&,仍然保留立法的过程:谁提出的立法建议、谁拟定的条文、皇帝是如何批准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分门别类地编入&编敕&,删除立法过程,变成单纯的法条,才成为正式的、永久性的法典的组成部分。
又比如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明确表示:&律者,常经也;条例者,一时之权宜也&(《明太祖宝训》)。在这一原则下,明代前期历朝的惯例是,每当新皇帝即位,就宣布前朝发布的所有条例一律作废,裁判只准援引《大明律》,力图维持法制的稳定。
只是经过了一百多年后,《大明律》显然已很难符合变化相当大的社会情况,1500年经明孝宗指令,朝臣仔细审核历代的条例,整编出297条,编订为《问刑条例》,被明孝宗批准发布,并且规定以后不得废除,与律并行,永久有效。
以后经过两次修订,到明末《问刑条例》已经有382条,许多基层司法部门为了检索方便,将《问刑条例》与《大明律》合编,形成律例合体的情况。
先以单行法规应付特定的、临时的情况,等到立法环境成熟后再将&权宜之计&上升为&恒久永制&。中国古代在立法上的这种特色,显示出丰富的立法以及实施法律的经验。
阅读原文:http://mp./s?timestamp=&src=3&ver=1&signature=VljfInffnyhlCJt3MoeEHgj6FPqvahukzBZtUlUqxMorOAXqW53H2DkXGP7Tzc*qnUCph9hb8ZoOTSb2brr65VCVKr7dt7TlXVevTjIBvjca7h6MlqMaq1OrrSTcL84CiNoKAb5wAl84LwpEUisKgQPCCw-8DTlXs0aoV9eh4GQ=&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澳门比香港晚回归两年,回归前,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水平远不及香港。澳门回归十五周年后,各方面发展水平都已超越香港。这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澳门民众在历届特区政府和历任特首的带领下充分尊重中央政府,认血脉亲情,不瞎折腾,把心思花在中央政府给予的框架性一揽子扶持澳门政策(简称CEPA)上,如此一心一意建设澳门,才有今天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
澳门比香港晚回归两年,回归前,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水平远不及香港。澳门回归十五周年后,各方面发展水平都已超越香港。这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澳门民众在历届特区政府和历任特首的带领下充分尊重中央政府,认血脉亲情,不瞎折腾,把心思花在中央政府给予的框架性一揽子扶持澳门政策(简称CEPA)上,如此一心一意建设澳门,才有今天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之欣欣向荣之盛况。
澳门人口60万,面积30平方公里,均不及上海市长宁区的人口与面积。然而,从1999年回归祖国至2013年,澳门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15年来增幅达到4.8倍,年均增幅达16.2%。眼下,澳门人均GDP排名为亚洲第二、世界第四。
不妨做一简单对比: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2.7万美元(远高于两年后回归的澳门),到2013年香港人均GDP才勉强达到3.8万美元。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
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十年前,香港人均GDP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1.4万美元。
同样的CEPA协定,香港比澳门签署更早,可香港与大陆的CEPA协定在执行过程中老因&香港因素&人为引发&摩擦&不断。时至今日,大陆与澳门的CEPA及陆续签署的10个补充协议,个个执行顺当。
货物贸易方面,自2006年起所有澳门原产地货物进入大陆全面实施零关税;服务贸易方面,大陆对澳门在40多个领域采取383项特殊开放措施,并继而在2009年实现澳门与大陆服务贸易完全自由化,反观香港,则是多年在原地踏步还抱怨不断&
说到澳门,大陆民众先入为主的印象是澳门的博彩业。历史上,澳门的博彩业税收一度占到澳门财政收入之四成。可如今大陆民众若仍然以为澳门靠博彩业而存在,那就大错特错了。
回归十五年后,博彩业的税收已降到澳门全部财政收入不到一成半,会展业取代博彩业异军突起,在面积仅有30平方公里的澳门,举办过的各类国际性会议和会展超过1030余场,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场。
会展业大发展,也使得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澳门。2003年7月,澳门率先向大陆居民开放赴澳门&个人游&,截止今年9月,澳门实施这一开放举措11年来,大陆赴澳&个人游&累计超过6828万人次。澳门人对大陆同胞并无排斥心态,没有骂大陆同胞为&蝗虫&,没有对大陆同胞实施限购,更没有哪家澳门媒体故意挑动澳门居民与大陆游客的对立情绪。
于是,仅2013年,大陆同胞到澳门旅游人数超过2932万人次,约为澳门本地人口的47倍,于是,旅游业自然成了澳门的第一支柱产业,令会议会展、旅游、酒店餐饮、购物、广告、金融结算等服务性产业链越拉越长,越拉越粗。
澳门投大陆于桃,大陆报澳门于李。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珠海《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把横琴岛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如此合作跨度与幅度,已远远超越了澳门与大陆签署的CEPA合作框架之范畴,足见澳门与大陆合作之深、合作之顺、合作十分默契。反观香港,与大陆合建产业园恐怕连念想都未曾有过。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旨在将港珠澳三地与珠三角尤其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作更为紧密的经贸联系和联动发展。
然而,港珠澳大桥开工至今,其珠澳部分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而港珠部分的工程进展则&麻烦&不断。澳门民众把早日建成港珠澳大桥视为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但在有些人眼里,港珠澳大桥成了&一方控制另两方&的&政控工程&。
经济跨越式增长,外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爆发式涌入,现代制造业从无到有,导致澳门财政收入迅速攀升。回归当年澳门财政收入169亿澳门元,2013年增加至1759亿澳门元,年均增幅达到18.2%。
澳门特区政府财政充盈,民生投入自然水涨船高。教育财政预算,回归那年13.2亿澳门元,去年超过60亿澳门元。澳门高校回归前只有4所,目前增加至10所。澳门孩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开亚洲地区之先河。
特区政府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回归15年间翻了2番。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被世卫组织尊为&太平洋地区典范&。澳门居民如今人均寿命高达84岁,排名全球第二。
在财政盈余比较充裕的年份,特区政府还会以现金分享的方式,直接向澳门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发放现金。2008年,特区政府分别向澳门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发放5000元和3000元;2009年,特区政府向永久性居民每人发放6000元,向非永久性居民每人发放3600元。
经济发展而百业兴旺,失业率自然就低。澳门回归那年失业率为6.3%,去年已一路下降至1.7%。饭碗有保障,福利又丰厚,社会治安就有了保障。回归前,澳门黑社会猖獗,刑事犯罪率在世界都&名列前茅&。15年后,澳门被国际舆论赞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未来十五年,澳门面临的挑战不会少,但澳门会更好,因为澳门将继续拒绝折腾自己。
香港&港人治港&越治越乱,有人说那是&一国两制&有问题。可是同样的&一国两制&和同样的&澳人治澳&,澳门却越治越好、越好越治,自回归起就一路走上了良性循环。
香港与澳门,前者是祖国的手心肉,后者乃祖国的手背肉。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终究有点区别。中央对香港的操心事实上要远大于对澳门的操心。
澳门后来居上,除了前文所说的&不折腾&,更系澳门特区政府、立法会议员、澳门居民对治澳基本法的信守,葡萄牙政府、澳门葡萄牙裔居民对中国主权的尊重。否则,众网友们很难想象会出现如下事实:
2004年特区政府专门制定澳门驻军军事设施保护法,以及对军事设施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行政法规;2005年至2009年期间,特区政府又先后制定了驻澳部队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救助灾害、因履行防务职责而享有的权利和豁免法律,为驻军履行防务职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等事宜提供了完全细化的法律保障。
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制定的《澳门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在澳门,审议法案时必须逐条表决。
当天的表决结果是:大部分条文获全票通过,所有条文均获高票通过。而在该法案公开咨询期间,特区政府共收到784份各界意见,近九成各界意见赞成就维护国家安全立法,澳门人的爱国精神,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可见一斑。
15年来,在处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时,凡涉及中央管理的事务和中央与澳门关系的事务,特区政府都一一依法向中央书面报告请示,凡需要中央批准、备案的都及时报批、报送备案。
譬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基本法的解释权,并对澳门政制发展拥有决定权,澳门特区第三届政府就职以后,经认真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明确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的具体程序,行政长官崔世安特于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酌定是否需要对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条和附件二第三条的规定做出解释。
这不仅反映出澳门行政长官对基本法的深刻理解和对处理澳门政制发展问题的严谨态度,更体现出澳门行政长官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特别行政区所享有的宪制性绝对权力的充分尊重。
&&一国两制&对于澳门政制的基本保障,其核心就是&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这一基本保障有一个根本性前提,那就是负责治澳的&澳人&,首先必须做到&爱国爱澳&。
若做不到这一条,甚至甘愿充当西方势力的代理人,今天的澳门社会就绝不可能发展得如此美满和谐,澳门政制亦不可能作井然有序、健康高效之运行。
由于有了&爱国爱澳&之国家意识和政治情怀,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除第一任行政长官和第一届立法会依全国人大相关决定产生外,已顺利进行了三任行政长官选举和四届立法会选举。
特首崔世安曾总结说:&澳门民众普遍认识到澳门是处于国家主权下的、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区,因此,只有国家利益得到充分维护,特区利益才能获得根本保障。&历任澳门特首的确都是明白人,诚心实意把澳门利益融入国家利益之中,这正是特区政府团结、聚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心力所倚。
未来十五年,澳门面临的挑战不会少,但澳门会更好,因为澳门将继续拒绝折腾自己!
新春秋精选推文
推荐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诗会:最纯粹的诗词、美文分享平台
主要栏目:诗话 | 探幽 | 美文 | 语丝 | 野诗 | 故事&&阅读原文:http://wqxxzyx./.html
摩尼教创始人摩尼的画像
宗教画:摩尼向弟子传授教义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中写道:杨逍案头有一本《明教流传中土记》,&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徒,明教势...&
摩尼教创始人摩尼的画像
宗教画:摩尼向弟子传授教义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中写道:杨逍案头有一本《明教流传中土记》,&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  
  这段考证的确不假,中国历史上的明教确实源自波斯的摩尼教。明教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传入中国,明朝以后逐渐衰亡。这个可能只有历史学者才能注意到的宗教,却由于武侠大师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而名声大噪。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明教占了相当的篇幅,全书涉及明教的不仅有江湖的恩恩怨怨(如各大门派围攻明教),还有朝廷的利诱瓦解(如赵敏郡主的拉拢),以及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小昭与张无忌的感情),甚至还认为明朝之所以称为&明&,也与明教有莫大的关系。那么,真实的明教到底什么样呢? 
  公元3世纪创立,教徒全部吃素      摩尼教产生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摩尼教创立后,即在波斯境内广为传播,并迅速进入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一带。据说,摩尼本人在游历中亚时曾到过中国西北地区,但摩尼教正式传入中国则是在唐武则天时期(公元7世纪末)。      由于摩尼教宣扬光明,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被称为&明教&。类似于佛教,明教教徒也要食素,因为他们认为素食中包含的光明较多,吃素可以净化自身的灵魂。因而,除非是叛教者,一般都严格遵守素食的戒律。《倚天屠龙记》第十四章中提及,张无忌见到所谓明教徒的朱元璋、徐达一伙在吃牛肉,为之一凛。张无忌的吃惊正反映了明教的教义之严。    
  势力曾仅次于佛教,频繁参与农民起义      明教在唐代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武则天时期,该教处于合法地位;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朝廷认为该教妄称佛教,欺骗百姓,故不准中土民众信奉,只许在西域人中自行流传。在此期间,明教成为了回鹘国的国教。安史之乱中,唐朝屡次向回鹘借兵求援,明教借回鹘的势力,重新风行于中土,在各地广建寺院(称大云光明寺)。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明教在中国的势力达到顶峰,仅次于佛教,居著名的三夷教(明教、景教、祆教)之首。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朝廷下令禁止明教在华传播,并没收明教的寺院财产,明教教众遂转入秘密活动。在组织上,中土明教也逐渐与西域的摩尼教团总部脱离联系。      唐朝灭亡后,明教继续在民间秘密流传。一些信奉明教的知识分子,修建了许多明教寺院并隐居其中。如建于元代的福建泉州市晋江县华表山麓草庵,就是中国仅存的明教寺院。      宋代农民运动中,特别是在江浙和福建一带,反抗官府的农民所参加的诸多秘密会社中,不少都吸收或渗透了明教的成分,如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明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了东南半壁河山。  而在《倚天屠龙记》故事所发生的元代,明教仍然以种种形式存在,并相当兴盛。《倚天屠龙记》中所写的明教来源、传入中土以及后来在中国的传播、被禁的情况,与史实基本相符。    
  波斯总教、中亚教团相继灭亡,中土明教硕果仅存      其实,在摩尼教的诞生地波斯,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命运还不如在中国的明教。就在摩尼创立摩尼教后不久,波斯的萨珊王朝认为摩尼教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公元276年左右,波斯国王巴赫拉姆一世处死了摩尼,宣布摩尼教为异教,对摩尼教信徒实行全面迫害。许多教徒不堪其苦,就向东逃亡,一部分教徒加入了在中亚的摩尼教团。      摩尼教团的创始人是摩尼的弟子阿莫大师,在中亚地区颇有影响,后来传入中国的明教,实际上就是从中亚的摩尼教团传来。由于早在公元6世纪,摩尼教团就在撒特&奥尔米兹的领导下宣布脱离设在巴比伦的摩尼教总教会,自己组成中亚教团,总部定于撒马尔罕。因此中土的明教与波斯总教几乎没有什么瓜葛,《倚天屠龙记》中明教隶属于波斯总教的说法纯属虚构。    
  在中亚摩尼教团独立后不久,波斯的摩尼教就迅速走向了灭亡。当时统治波斯的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进行了连年的战争,但并没有征服后者,反而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结果萨珊王朝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国所灭。      阿拉伯帝国占领波斯全境后,全面推行伊斯兰教,给摩尼教带来了灭顶之灾。中亚的摩尼教团也在穆斯林和蒙古势力的夹击下走向灭亡。这样,到元朝末年,在中国秘密存在的明教反而成了唯一兴盛的摩尼教。《倚天屠龙记》中波斯总教兴师动众地到中土寻找圣女,并最后把张无忌的女友小昭接回去当教主的故事,自然没有历史根据。      不过,小昭常唱的小曲&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倒是正宗的舶来品。该曲出自波斯著名哲学家兼诗人莪默&伽亚谟的诗集《鲁拜集》,只是金庸先生多加了两个&兮&字,便生出无限的意蕴。联想到小昭的离别,更是令人不胜嘘唏。金庸也自称:在《倚天屠龙记》的几位女性角色中,比较喜欢小昭。而小说的结局却是把小昭发配到了早已灭亡的波斯,更是令人感慨不已。   
  明教弟子朱元璋创立明朝,登基之后取缔明教      波斯总教既已灭绝,中土的明教也未能独秀多久。元朝末年可以说是明教最后的风光时期了。一方面,明教的教义被其他秘密宗教如白莲教吸纳并发展;另一方面,明教自身在下层民众和一些知识分子中不断传播。    
  因为长期处于秘密状态,明教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实际上就曾加入过明教。《倚天屠龙记》结尾写到:由于朱元璋靠明教起家,因而国号中不得不带一个&明&字。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均从明教而来。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更有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导致了明教的全面衰落。朱元璋在登上九五至尊之后,由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到明清之际,明教在中国完全消失了。日月神教也许就是明教发展的替代品吧!
新春秋精选推文
推荐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诗会:最纯粹的诗词、美文分享平台
主要栏目:诗话 | 探幽 | 美文 | 语丝 | 野诗 | 故事&&阅读原文:http://wqxxzyx./.html
徐州牧陶谦临终时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原本不想答应,但经不住孔融和陈登的一再劝说,最终答应下来。
不过,刘备这个徐州牧椅子还没有坐稳,就被吕布夺去,妻子儿女也成了吕布的俘虏。为了这个,刘备不但要忍下兵败之恨,还要低声下气和吕布讲和。
也难怪曹操要杀吕布时,吕布想让刘备为他讲情,刘备不...&
徐州牧陶谦临终时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原本不想答应,但经不住孔融和陈登的一再劝说,最终答应下来。
不过,刘备这个徐州牧椅子还没有坐稳,就被吕布夺去,妻子儿女也成了吕布的俘虏。为了这个,刘备不但要忍下兵败之恨,还要低声下气和吕布讲和。
也难怪曹操要杀吕布时,吕布想让刘备为他讲情,刘备不但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去说,还在曹操犹豫时加了一把火,实在是他太恨吕布了。
不过,有个人看清了这个形势,也曾经劝刘备不要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否则必然难以成事。刘备没有听从这个人的意见,不但丢掉了徐州,从此颠沛流离十多年,还失掉了一个重要的谋略人才!要不是后来遇到诸葛亮,刘备最终能否走向成功还真很难说。
这个人就是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陈寔是天下之名士,父亲陈纪官至大鸿胪。不过,陈群这个人也不仅仅是靠祖上名气立于世上,他自己也是有点儿真本事。
当时的名士孔融,恃才傲物,一般的人是看不起的,他本来是和陈纪交往,后来和陈群交往,竟因此而把陈纪作为长辈。当然,这也让陈群更加有名。刘备任豫州刺史后,任命陈群为别驾。
这时期的徐州牧是陶谦,在他病重的时候嘱咐州别驾糜竺,让他请刘备来徐州做长官。
刘备当时率军驻扎在小沛(今江苏沛县),他很想去做这个徐州刺史,很想拥有一个州的地盘。
别驾陈群劝阻刘备说:
&袁术现在势力还很强大,您现在东去徐州,袁术一定会来和您争夺。吕布如果袭击将军的后路,将军即使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成功。&
在陈登和孔融的劝说下,刘备经不住诱惑,最终还是去了徐州,接任病死的陶谦任徐州刺史。
但事情并没有像陈登、孔融说的那样,袁术这个&冢中枯骨&虽然不是个&治乱之主&,但野心却很大,陶谦一死,他就马不停蹄地北上争夺徐州来了。
事情在按照陈群的预料发展,当刘备和袁术在盱眙两军相持时,再次被曹操打败的吕布果然袭击了下邳,又派兵帮助袁术,大败刘备军队。
事情到此,刘备既丢了徐州,又损失了军队,后悔没有听从陈群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刘备这个豫州刺史为什么住在徐州辖区内的小沛?而陈群为什么又不让刘备接管徐州呢?
还是在曹操攻打徐州期间,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和刘备一道前来救援。当时刘备有几千兵马,到了徐州以后,陶谦又给了他四千兵,就这样,刘备离开了田楷归属了陶谦。
田楷当时为公孙瓒所属,刘备离开田楷等于是脱离了公孙瓒。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陶谦上表皇帝,让刘备当豫州刺史,让他驻扎在小沛。后来刘备被吕布打败,不得已依附了曹操,曹操也让刘备当了豫州刺史,但曹操手里有一个汉献帝,所以这个&豫州刺史&才是正宗。
也就是说,此前的那个豫州刺史,只不过是陶谦的意愿,并不一定算数。
这就像后来孙权让刘备当荆州刺史,刘备让孙权当徐州刺史,有军队能对自己占领的地盘进行有效控制,想当谁也管不着,否则,也只能是个虚名而已。
刘备在入住徐州之前的这个豫州刺史,就是个虚名。也同样因为是个虚名,刘备才急于想当这个徐州刺史以便真真实实地拥有一州。
陈群不让刘备当这个徐州刺史,除了吕布和袁术之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对手曹操。曹操两次攻打徐州,间隔只有几个月,除了陶谦杀了他父亲,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想得到徐州这块地盘。
曹操在第二次征伐徐州期间,他的好朋友张邈勾结吕布背叛了他,这让他几乎失去了根据地兖州。
为此,曹操抛却一切不顾,专心对付吕布。到陶谦死的时候,曹操已经恢复了兖州大部,吕布被赶到了定陶一带。
吕布被曹操赶出兖州后,来到了徐州,暂时依附了刘备。而刘备在带兵和袁术交战的时候,吕布这条野狼是不会放过徐州这块大肉的,于是他选择了背后下手,夺取了州府所在地下邳城。
实际上,刘备不是一定不能得到徐州,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徐州可以为刘备所有。
这个条件就是不能同时和两强为敌。
陈群给刘备指出的两个强敌&&袁术和吕布,刘备必须解决一个,否则,凭他的力量,根本就没有法子应付。而解决的办法也只有联合或者消灭。
先说袁术,消灭他显然不太可能;要联合他也很难,袁术有心思要当皇帝,放着徐州这个&无主之地&不要,让给刘备再联合刘备,袁术没有那般善良。
再说联合吕布,吕布当然是求之不得,后来吕布依附了刘备,实际上就是一种联合,但实践证明吕布靠不得。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曹操消灭吕布。
当时的天下,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正处于一种大洗牌的局面,不管是朝廷任命的刺史还是自封的刺史,都在走着消灭他人以壮大自己的道路。军阀诸侯尚多,谁又有能力同时消灭四方之敌?
所以,天下虽然战乱不止,军阀门都在交战,但所有的军阀都在选择一个敌人,联合更多的盟友。
如这一时期的袁绍联合曹操(张邈背叛与曹、袁联盟有关)、刘表,吕布联合张杨,袁术联合公孙瓒(被人称之为&兄弟携贰&),董承、杨奉、韩暹、张杨抱团取暖等等。
曹操这一时期的心腹大患是吕布,但他的大目标是西出迎接汉献帝,占据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如果刘备帮助曹操消灭了吕布,让曹操推荐刘备做徐州刺史,这样的一个徐州在刘备手下当是安稳的。
可惜刘备没有听取陈群的意见,有点儿急于求成,结果反而不成。
谋士的作用,在于能够看清天下大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意见以便供主公做出决策。
诸葛亮在赤壁战前仅仅是个谋士,但刘备在荆州没有被消灭却是这个人功劳最大。这一是让刘表的长子刘琦出外带兵,为刘备日后有了援军,二是及时提出了联合孙权,这既让孙权坚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使自己避免成为主要攻击目标从而保存了实力。
陈群后来被举荐为茂才,任命为柘县令,陈群没有上任,随同父亲在徐州避难。等到吕布失败,曹操任命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
陈群本来是刘备的别驾,为什么没有像关羽张飞以及糜竺等人一样跟随刘备呢?
在徐州问题上,刘备没有听取陈群的意见,是不是他离开的主要原因?因为谋士最大的愿望是主公对自己&言听计从&,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刘备恰恰没有这样做。
陈群后来和司马懿、吴质、朱铄成为曹丕的四友,一起帮助曹丕成为魏国太子,被曹丕任命为尚书令,最后和司马懿、曹真一起成为托孤大臣,其能力可见一斑。
曹丕和曹睿时期,陈群都有优异的军事表现,如随同曹丕讨伐吴国,曹睿时期阻止曹真伐蜀,曹真伐蜀受阻,及时建议皇帝将其召回等等。
征战年代,将军的作用当然很大,但谋士作用也是不可忽视。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有英雄名,无英雄实,从陈群的实例可以看出,刘备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谋略人才。
刘备有关羽、张飞这等天下一流的武将,只有在有了诸葛亮以后才&如鱼得水&横行天下,不能不说,失去陈群,是刘备从徐州到荆州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阅读原文:http://mp./s?timestamp=&src=3&ver=1&signature=SIc4jZ-3ydlp7ylw8lw1*pCUfEyurYzB2hrkq0Ztiidxg0fRjXJXhOIVXyGBgyxSt4g6o4WKrBnFfv*089qolwdf06ZeQtmU-jQsfrJqb2zkZrB9RpimMq4k5YfErH7UrnPrxZkncauGZs1MWD8ZioSYe7N*Dr4gDucnP3XHJa8=&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种族大屠杀100天,被害者100万,一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这就是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
在信息通畅、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时代,在联合国成立近50年的时候,百万平民竟死于弯刀和木棍的屠杀之下。更讽刺的是...&
种族大屠杀100天,被害者100万,一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这就是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
在信息通畅、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时代,在联合国成立近50年的时候,百万平民竟死于弯刀和木棍的屠杀之下。更讽刺的是,大屠杀发生后并没有马上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劫后余生的&图西&族幸存儿童。 1916年卢旺达被比利时占领,二战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比利时殖民者挑选长相举止跟白人更接近的&文明人&,扶持这个阶层,并把阶级上升为种族概念,用 &精英&图西&族&来统治占人口数80%以上的胡图&族&。
躲避种族报复而逃离家园。大屠杀是长期殖民统治种下的一个恶果。在欧洲人来到卢旺达之前,胡图、图西两个部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两大部族之间轮番制造矛盾,从而埋下两者不和的种子。
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两个主要民族,20世纪90年代,两族武装势力展开内战,1994年,矛盾爆发到顶点,胡图族极端分子煽动杀光图西人。
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胡图族平民也参与了大屠杀。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拿起屠刀成了刽子手。在仇恨洪流的席卷下,胡图人如果不参与屠杀,就会被视为叛徒。
从中国买的10美分一把的甘蔗刀被卢旺达用于种族灭绝。联合国部队来接走所有白人,真正受到死亡威胁的黑人难民却不许上车。卢旺达现总统保罗&卡加梅曾指控法国和比利时&直接参与种族大屠杀的政治筹划&,&法国甚至参与行动&。
卢旺达的每所医院都被成千上万等待被屠杀的平民占满。 大屠杀计划事先已被精确制定,卢旺达原政府的军队、宪兵和卫队均参与其中。 据称法国认为卢旺达内战期间,图西族的爱国统一战线是&英美化的非洲对于法兰西化非洲的侵蚀&,所以法国是支持屠杀方胡图族。
1994年的夏天,整个卢旺达只有杀戮,在那片被世界遗弃的血海中,看不到任何救赎的希望。卢旺达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 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持续三个月后,图西人的&爱国阵线&击败胡图族政府军,夺得政权。为避免冤冤相报,新政府只惩办罪大恶极的屠杀组织者,而对参与集体行动的平民尤其是未成年人尽量给予宽大处理。卢旺达原来的国旗是红黄绿三色,2001年新国旗法通过,蓝色代替了红色,因为红色让人想到屠杀,卢旺达不愿再见到鲜血。
大屠杀中那种绝望无助的处境,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是无法让人有窒息感和恐惧感。我们还是看电影吧--《卢旺达饭店》用了最真实的镜头来记录那场大屠杀。虽然我看过不下五遍了,但还是忍不住要再看一遍!
阅读原文:/xinchunqiu?gid=6905681
曹操亲征吕布,将徐州的州治下邳城围困了三个月,吕布不得已投降。吕布被绑到曹操跟前,请求曹操放了他,曹操&有疑色&,吕布又反过来求刘备给他说情。谁知刘备不但没有给吕布讲情,反而说出了吕布背叛丁原、董卓旧事,暗示这个人留不得,导致曹操立刻将吕布杀死。
有人说曹操杀吕布,决定权在他自己,刘备说啥都没有用,只不过是曹操要...&
曹操亲征吕布,将徐州的州治下邳城围困了三个月,吕布不得已投降。吕布被绑到曹操跟前,请求曹操放了他,曹操&有疑色&,吕布又反过来求刘备给他说情。谁知刘备不但没有给吕布讲情,反而说出了吕布背叛丁原、董卓旧事,暗示这个人留不得,导致曹操立刻将吕布杀死。
有人说曹操杀吕布,决定权在他自己,刘备说啥都没有用,只不过是曹操要借他人之口而已。这话不能说有错。
不过,曹操当时的确犹豫,不可能就是为了借用刘备之口这么简单。至于说曹操会不会采纳刘备建议,则要看刘备说的理由是不是很充分,只要理由充分,难说曹操就不会采纳。
比如说那个昌狶,多次反叛都被曹操绕过。还有那个张绣,曹操的长子曹昂都因他而死,曹操不是一样给他高官厚爵吗?
另外,从刘备方面来说,曹操心里是不是已经决定了那是他的事,而发表不发表意见,要发表什么样的意见则是自己的事。刘备曾被曹操称之为&天下英雄&,他是不可能长期依附于曹操的。
同样的,吕布这个人被称之为&三姓家奴&,刚认了这个人做干爹,另一个给他更大的好处,他立刻就把这个杀了,再去认另一个做干爹。刘备很清楚,假如曹操留下吕布,吕布也不可能长期为曹操所用。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不建议留下吕布,让他日后再反叛曹操呢?
应该说,这才是刘备建议曹操杀吕布的真实目的所在,他想得到徐州。但是,曹操杀了吕布,刘备为什么没有得到徐州呢?
先让我们看看,曹操不杀吕布,他将会怎样安排吕布呢?
对于一些无地盘有军队的军阀,像借刘表地盘盘踞南阳的张绣,投降后曹操会让他继续带着原来的兵,继续当将军不过是换一个防地而已;
对于一些单纯带兵的将军,曹操会把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让他们带着新旧两部分兵,这样的将军最多,像朱灵、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等等;
再有就是有兵有地盘的诸侯,曹操一般的做法是让他们驻守原来的地方,有重大行动调他们参加,平常各自守土(这种情况直到彻底打败袁绍以后才有所改变)。这一部分人也不少,像昌狶、臧霸、陈登、张燕等等。
吕布这时候能被赦免,应该就是像最后一部分人一样,留下来镇守徐州。在这一时期,曹操周边最强大的诸侯是袁绍,另外还有刘表、袁术也在伺机对他下手,有一个吕布这样的人为他效劳,哪怕是暂时的,也不能说他就一点儿都不动心。
一旦曹操这样做了,他刘备想得到徐州的愿望就完全落空了。无论是吕布真心实意地拥护曹操还是暂时依附,徐州就再也没有他刘备什么份儿。
所以无论是刘备为了泄愤还是那个不能宣示与人的私心,都会让曹操杀了吕布。在刘备看来,杀了吕布他就有机会得到徐州。
但是,曹操杀了吕布,刘备还是没有得到徐州,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为了对付袁绍,一干有才能的文臣武将都用在了官渡方向,以至于吕布之后派了一个车胄到徐州任刺史。车胄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一年以后,袁术兵败,袁谭要迎接他到青州,想从下邳城北经过,曹操派了刘备和朱灵前去拦击。
这时候的袁术早已经成了无兵无将的孤家寡人,丧家之犬,对付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再派兵将呢?就是车胄这个人没有本事。刘备去了徐州,朱灵一走,车胄马上就被刘备杀了,这也充分说明车胄不是个有才能的人。
既然曹操很清楚车胄没有本事,为什么还要派车胄到徐州任职呢?这就是曹操的无奈之举,有能力的人都用在了官渡方向对付袁绍去了。
对于一个天下枭雄的刘备来说,他能看不到这一点吗?
正是因为刘备看出了曹操此时用人上的尴尬,所以他要赌一把。只不过曹操很清楚,刘备也曾经拥有过徐州,不能是杀了一只虎,再留下一条龙,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注意刘备会有什么所图。
但不管曹操怎么想,有一点儿很清楚,刘备建议曹操杀吕布,就是他想在徐州问题上赌一把。
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毫无根据的揣测,这种事情刘备是干得出来的,后来周瑜建议不借荆州之地,刘备又离间孙权和周瑜,说周瑜&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两家联合抗曹刚刚取得胜利,关系正在和睦时期,就好像一对新人还在蜜月期,挑拨离间盟军的君臣关系干什么?说到底就是为了占据荆州不还。
周瑜是南郡太守,有周瑜在,刘备这个孙权&举荐&的荆州刺史就不能为所欲为,向北抵抗曹操可以,想干别的,得看周瑜答应不答应。像后来取西川这种事,如果不是周瑜早死,轮不到刘备,周瑜捷足先登就把它先拿到手了。
取西川是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大战略,谁能阻止他实施这一战略?曹操鞭长莫及,孙权短视,鲁肃壮心不足,唯有周瑜。刘备不知道周瑜会早死,但可以离间孙权不加重用。一个人一旦让君主怀疑你有野心,再好的主意也不会被采用。
吕布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既不知道自己曾经把刘备坑得有多惨,也不知道有帝王之志的刘备多么希望他死,只凭着&辕门射戟&那点儿小恩惠就想刘备会救他一命,实在是幼稚可笑。
阅读原文:/xinchunqiu?gid=6905681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但最后的赢家却归属曹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操成为最后的人生赢家?
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争中,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袁绍与曹操曾经一起讨论时局。袁绍的打算是,&若事不辑&,&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简简单单一句话,看似没有实际内容,却道出了曹操杰出的政治谋略&&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
在后来的许多事例中都证明,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求才若渴、唯才是举
在三国时期,互相攻伐、争夺政权的进程中,曹操为网罗人才,共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做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事实亦复如此。只要有高人来归,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于色。
集众智、用众力、不搞一言堂
汉魏之际,就用人本领而言,实无人能出曹操之右。在专制社会,最怕那些昏君权臣拒谏,搞一言堂,堵死群臣建言之路。
曹操对此显然有所认识,因而在建安十一年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开言路,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开明的曹操自己不搞一言堂,也坚决反对僚属的&面从&。
而事实也证明,曹操从汉末群雄中胜出,决不是靠搞一言堂,而是靠广泛采纳诸多谋臣的建议,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贾诩、许攸等在关键时刻,都提出过重要建议,贡献尤著。
用人重大局、讲团结
建安元年,刘备为吕布所败,前来投奔曹操。曹的谋士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如果从把政治上的重要对手消灭于萌芽状态这一角度考虑,程的想法不无道理。
但曹另有一番考虑,他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在汉室陵夷、群雄初起之时,曹操的这一人才大局观明显要高人一筹。用人重大局,必然要讲团结。
作为许下政治集团的核心,曹操常能做到以己度人,且赏功罚过非常严明,这对稳定军心、巩固内部队伍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
用人不拘一格,亲仇不避
用亲不必说,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兹以张绣为例,张于建安二年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
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
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
正是因为曹操会用人,擅用人,因而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汉魏间最庞大最优秀的一支人才队伍,在三国鼎立时期成为势力最强的一方。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阅读原文:http://mp./s?timestamp=&src=3&ver=1&signature=hZ0GZZGpjdmSWLwkG15dGzfXjwQLZg*jqD6fvLxtUJimH2qJUPDX*7byNy7rbJemrZo4M7w0KcMoyLya3KUmoidIPecCr0QOFLrwpTDZ*tpUylFArlxWd-SMOCPb6zHUXbAvZ24C31K-7PM8yGqwYFb8xRFLX8bcqh1c5vzOOlw=&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三国故事里,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君臣一度传为佳话,所谓鱼水之情也好,所谓君臣之间的典范也罢。不过尽管如此,诸葛亮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不仅不好,有时还有点很僵持的味道。可是对于另一个谋士关羽张飞就显得格外尊重,不仅尊重,而且有五体投地的味道。
三国故事里,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君臣一度传为佳话,所谓鱼水之情也好,所谓君臣之间的典范也罢。不过尽管如此,诸葛亮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不仅不好,有时还有点很僵持的味道。可是对于另一个谋士关羽张飞就显得格外尊重,不仅尊重,而且有五体投地的味道。
那么同是谋士,关羽张飞为何厚而薄彼。江湖以为由以下几点构成的:
本文只谈演义,不谈正史,欢迎拍砖,欢迎骂街!
其一,先入为主。当年徐庶是刘备手下第一个谋士,而且很有谋略。
徐庶用兵,关羽张飞是亲眼看到的,曹仁夏侯惇等人如何战败,关羽张飞也是知道的。
至于诸葛亮,再有本事,也有个先来后到,在徐庶之后虽然厉害,关羽张飞见怪不怪。
其二,徐庶用兵,刘备是主,徐庶是次。诸葛用兵,自己为主,对刘备也敢分兵派将。
且看原文:
探马飞报玄德。玄德请单福商议。福曰:&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玄德从其言,即差关、张二人去讫;然后与单福、赵云等,共引二千人马出关相迎。
诸葛用兵,自己在中军帐坐定,显然是主帅,把关羽刘备的位子给占了,这哥俩自然很不高兴。
其三,徐庶飘零半生,游走江湖,见过很多世面,自然知道自己和刘备关羽张飞的关系,自己就是打工仔,虽然出谋划策,但是对关羽张飞很是尊重;
诸葛亮一出山就给刘关张来个下马威,还要三顾茅庐,架子很大,即使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让人很不爽。
其四,徐庶本身是个武将,后来折节下士,学习文化知识。他知道如何对待武将,因此对关羽张飞,一直客客气气,很是尊重;
诸葛亮想要在关羽张飞面前树立威风,曾经让关羽在华容道失掉了颜面,放了曹操,成为心中永远的痛。对于心无城府的关羽张飞来说,诸葛亮有太多的花花肠子。
其五,诸葛亮初出山的时候,年龄尚小,才二十七岁,当时关羽张飞刘备都已经年近半百,而且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空气太大,又称卧龙,有沽名钓誉之嫌。
徐庶虽然有本事,但是很少自吹自擂,化名单福,更说明自己不想闻达于诸侯。
关羽和张飞一直认为诸葛亮是个很阴很阴的人,会耍手段,在他手下,关羽张飞其实是不开心的。刘备也是这样。而徐庶虽然和刘关张相处的时间很短,交情却很深,事实上刘备进曹营一言不发,恰恰是对刘备的深深报答。
《葵花宝典》创作者之谜
笑傲江湖》中最引人注目的谜团,就是创作《葵花宝典》的那位出自深宫的老太监了。这位老太监以一个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不知在哪里写出这么一部鼓励人自残的、引起江湖数百年血雨腥风的破书。在金庸武侠世界的四大武学经典中,《易筋经》明说为达摩所作,《九阴真经》明说为黄裳所作,《九阳真经》的斗酒僧也总还有点附加条件,唯有《葵花宝典》的作者几乎没有留下支鳞片爪,只知道是&三百余年前&&前朝宫中一位太监&,除此之外毫无线索。
阅读原文:/xinchunqiu?gid=6905025
1、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婵(沉鱼落燕,闭月羞花)
2、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
3、四大才女:蔡文姬、上官婉儿、卓文君、李清照;
1、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婵(沉鱼落燕,闭月羞花)
2、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
3、四大才女:蔡文姬、上官婉儿、卓文君、李清照;
3、四大名妓: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
4、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5、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6、清宫四大奇案:;《太后下嫁》、《雍正被刺》、《顺治出家》、《狸猫换太子》;
7、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与织女》、《孟姜女》;
8、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9、四大名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10、四大名楼:;岳阳楼、腾王阁、黄鹤楼、蓬莱阁;
11、四大发明:;罗盘、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2、农业指南:;《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
13、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
14、四大古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
15、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阅读原文:/xinchunqiu?gid=6905025
作者:周公子
来源:周公子爱读书(ID:yushanzhaji)
大唐上元元年。
虢州(今河南灵宝)的深牢大狱中,一位24岁的小伙子颓然的倚靠在牢墙上,两眼空空的望着前方。
他因杀人罪锒铛入狱,正等候秋后处斩。
&作者:周公子
&来源:周公子爱读书(ID:yushanzhaji)
大唐上元元年。
虢州(今河南灵宝)的深牢大狱中,一位24岁的小伙子颓然的倚靠在牢墙上,两眼空空的望着前方。
他因杀人罪锒铛入狱,正等候秋后处斩。
入狱有一段时间了,他心里总还是难以置信:
怎么可能?我竟会落到如此下场?这一定是一场梦,一场梦!!明天醒来我就可以重新站在阳光下了吧。
此时,一个粗壮的狱吏走过来,一反平日对待其他囚犯的冷漠,立在门外颇为同情的看着这个年轻人,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哎,这么有才的一个人,当真是可惜了。
打开牢门,却又是一副惯常的冷酷声调:王勃,时辰到了!
九年前,某个春日。
唐高宗李治在宫中的高台上望着不远处新建成的乾元殿,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国力昌盛,我大唐威武啊!
此时,一位侍官呈上来一份折子,说是朝廷官员引荐送呈的一篇《乾元殿颂》。
高宗展卷而阅,只见文章词意壮美,绮丽生花,忍不住连连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啊!&
此颂文的作者正是王勃,时年15岁。
一年之后,十六岁的王勃,参加朝廷不定期举办的特科招考(幽素科),一举高中,官授朝散郎,从七品,相当于副县长级别。(看来唐朝没有劳动法,政府公然聘用未成年人)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
在我们芸芸众生还在为考个重点高中而狂报补习班的时候,王勃同学已经可以悠哉的在政府大楼里喝茶看报纸了&&这是为什么呢?
看来,是时候亮出王同学的显赫家世了。
650年,王勃出生于山西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神童世家。
族中牛人如云:
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私人教育家,&十五为人师&,门生遍天下;
爷爷的弟弟王绩是十一岁就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五言律诗奠基人,代表作《野望》大唐豆芽网评分8.9;
爷爷的哥哥王度是《古镜记》作者,开唐代传奇(灵异小说)之先河;
王勃的哥哥王勮(j&)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
此处必须要郑重说明一下,在唐朝考进士那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上下每年也不过录取30人左右!
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省状元,几乎没戏。所以在唐朝50岁中了进士都是好骄傲的事情哦,相比之下,今天的高考简直so easy。
爷爷哥哥们已经很牛了对不对?
可我们的王勃更牛,彻底将家族的神童基因发挥到了极致:
他六岁开始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九岁时读隋唐超级大儒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居然给老颜挑出了一箩筐的错误,撰了10卷长文名为《汉书指瑕》。(感觉老颜同志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这就好比今天一个九岁孩子,读了唐诗三百首,然后写了一本比唐诗三百首还厚的书,论证书中诗词注释的谬误之处。
搞得王勃老爹的好哥们杜易简(杜甫的爷爷的堂兄)深受刺激,出门逢人就讲:哎,你知道吗?我们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啊&&巴拉巴拉。
就这样,九岁的王勃已经开始在大唐的文学江湖发出耀眼的光芒。接下来更是牛无止境,13岁就开始到处给官场政要投简历找工作。
14岁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弊,宰相读罢击节赞叹,大呼神童,当即就向朝廷写了封推荐信。
15岁呈《乾元殿颂》,16岁已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出名趁早,年少得志。
十几岁已经站在了绝不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前途犹如探照灯,光芒耀目。
然而,站的越高也就意味着,如果哪天一脚踏空就会摔的越惨。
有才华的人向来不缺机会。
到长安没几天,自带神童光环的王勃就被沛王(唐高宗第六子,老妈武则天)挖到自己王府做编辑。从此鱼跃龙门成了土豪皇二代的好哥们,一帮未成年人整天一起上街喝酒,斗鸡泡妞。
可以说老天爷给了王勃一把好牌,家世好,才华高,到目前为止他也打的很好。
可紧接着,老天开始虐他了。
当时,唐代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们都流行玩斗鸡,沛王和弟弟英王更是其中的资深玩家。
一次兄弟俩又组织了斗鸡大赛,沛王就命王勃写一篇斗鸡的檄文助威,也相当于向英王的鸡下战书。
没想到随手一写就刷了屏,这篇文采飞扬的《檄英王鸡文》被斗鸡爱好者们疯狂转发分享,还在留言区热烈讨论到底哪个王爷的战鸡更厉害,就差设赌下注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未成年人玩耍逗乐的小插曲让王勃在青云直上的路上来了个急刹车&&唐高宗看到这篇檄文勃然大怒,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解除一切职务!
他触碰到了帝王家最敏感的那根弦。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当皇帝的?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唐高宗李治当太子的过程,虽然没到腥风血雨的程度,那也是惊心动魄,暗潮汹涌。
王勃以为写篇檄文只是玩耍助兴,但在皇帝眼里就是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到底是太年轻啊!
就这样,一个位居初唐诗坛四大天王之首的青年文豪兼朝廷命官,一下子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一个阳光淡淡的午后,19岁的王勃背起单薄的行囊黯然走出了沛王府,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而今之后,当何去何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唐代凡送别必写诗,不写诗不是好哥们。
这首大名鼎鼎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在长安期间写给要去建设大美四川的朋友杜少府的。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杜同学拿到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会崩溃到什么程度:大哥,你写得这么绝,让我怎么回啊?!
按照当时的习俗,这位可怜的杜少府是一定得写一首诗回赠的。于是毫无悬念的,在王勃这首诗的强大气场下,杜同学的回诗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哪怕一丝的墨迹。
刚刚失业的王勃,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嘛。
嗯,不如,就去杜少府所在的蜀州吧。
正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四川的各地官员听说文坛天王要来了,一个个激动的睡不着觉,纷纷派下属在驿站围追堵截,偶像所到之处不仅管吃管住,还兼陪游山玩水&&古代追星也疯狂啊!
在这期间的某个深秋之夜,蜀地的月亮显得异常皎洁。
原来,十九岁的王勃在这个夜晚又写出了一首撼动诗坛的作品&&《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我觉得,这是唐朝开国半个世纪以来,意境最美的一首送别诗。
简单的20个字,没有泪水涟涟,也没写依依不舍,所有的离情都凝在一个&寒&字之中,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这,就是高手。
跋涉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山水,别过了一拨又一拨的粉丝,一晃居然三年已过,吃多了麻辣烫,酸辣粉,王勃开始想念长安的肉夹馍和刀削面了。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嗯,是该回长安了,我还年轻,还应该有所作为。
回到长安后,在朋友的力荐下王勃去做了虢州参军。但是王勃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入官场,老天爷又开始虐他了。
而且虐况升级,彻底翻车!&&在虢州他一时心软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后来怕被人举报居然一时糊涂把官奴给杀了&&
完了,杀人偿命,死罪已定!
很多人得到消息已经毫不犹豫地将他从通讯录中删除,可是注定王勃命不该绝,适逢唐高宗更改年号,天下大赦,就此逃过一劫。
说起来,王勃的这桩杀人案到现在仍是疑点重重,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居然会杀人?在一些唐代著述中就指明王勃是因为恃才傲物,得罪了同僚,被人设计构陷。
这也不无可能,天才的致命弱点往往就是智商发展太快,可是年龄小情商跟不上啊。那就容易特立独行,不为世容&&(看来,做个普通人也不是没好处&)
不管真相如何,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对曾经天之骄子的王勃打击有多大。
后来国家想要对他重新启用,他毫不犹豫的谢绝了:别人做官发财,我特么做官丢命啊,说啥哥也不在官场混了。
从此王勃彻底断了对仕途的念想。
劫后余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漂洋过海去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被自己坑惨了的父亲大人。
没错,他老爸正是被他连累遭此流放,那时候的越南新马泰可不是什么旅游胜地,而是野兽纵横,巨蟒出没的荒蛮之处,真正的实力坑爹啊!
此时,正在打点行囊的王勃,并不知道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巅峰时刻。
巅峰到光芒万丈,力透千古。
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发探父。
在秋天路过了洪州(今南昌),既然到了南昌,自然要登天下闻名的滕王阁。
无巧不成书。
洪州的阎都督因为重修了滕王阁,正打算趁着重阳节放假,在阁内举办个文学派对,听说王勃恰好路过,阎都督赶紧差人送上了邀请函,现在天王落魄,不用出场费就可以拉来充门面,不请白不请!
宴会之上,酒过三巡,阎都督热情号召大家选派代表为本次重阳赛诗会作序。
他真的是想搞作文比赛吗?
错了,其实人选早就内定了&&都督的女婿吴子章早就提前写好了一篇稿子打算在派对上一鸣惊人,顺便为自己的公号挣点真爱粉。
在座的客人心知肚明,都装傻充愣推辞不写。
女婿得意洋洋,正准备把早已背的滚瓜烂熟的文章默写下来,忽然,只见王勃同学放下手中啃了一半的鸡腿,高声道:&同志们,让我来!&
艾玛,IQ满分,EQ负分啊!(要不说人家嫉妒你,陷害你呢,这么大个人了,眼色呢?不过&对于王同学这次的太傻太天真,我举双手双脚赞成!)
阎都督不高兴了:好好好!you can you up!我去换件衣服先。
王勃:好勒,您且瞧好吧!
都督拂袖而去,坐在帐后越想越气:这是哪门子天王啊,摆明就是个愣头青!气不过便使手下人去看看那小子到底写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比自己女婿牛。
不一会儿,手下来报告:他的开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嗤之以鼻:不过是老生常谈!
另一个手下说:他又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女婿说:切,这我也能写!
手下再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和女婿不说话了,意味深长的互看了一眼。
王勃那边看到都督躲在账后不出来,心想,好吧,且让哥捧你二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呵呵,你们以为我王勃真的情商低吗?所谓人情世故,我们天才不是不懂,而是不屑。
毕竟天才的使命就是要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啊!让我们处处韬光养晦,低调做人?那会憋死啊亲!
写到这里,王勃极目四望,只见远处天高云淡,澄江如练,波光山色交相辉映,近处则是楼阁错落,丹漆流彩,一时无限灵感涌上心头,一句句神来之笔飞逸而出: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每一句都是一幅绝美的风景大片啊!而且,还是动态的!
听手下人报到这里,阎都督和女婿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知道一篇千古奇文即将横空出世,于是屁颠屁颠跑出去见证历史。
当阎都督看到王勃因感时伤怀写下&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之时,已经完全忘记了女婿的存在,忍不住愉快的拍起了小胖手:&此句对仗已到极致啊!天才啊,天才!&
然而,接下来王同学并没有停留在自怜自艾,而是笔锋一转,志存高远: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阎颜都督此时已经彻底变身24K纯金脑残粉:嗯嗯,这碗鸡汤我干了!
一番挥洒之后,王勃觉得差不多了,前面这些内容估计已经把大家镇的七荤八素了,来个谦虚点的结束语吧!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翻译过来就是:
承蒙宴会恩赐,让我有机会作序一篇,至于登高赋诗,那就只能指望在座的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胡诌了几句,作短短的引言。接下来就隆重邀请在座的各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大家读完被这篇一蹴而就的古今第一骈文都彻底傻眼了:
音律、对仗、辞藻、典故&&已然把汉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啊!
而且有景有事,寓情于理,一篇序文写尽所有,我们特么还有什么可以发挥的啊?!回家洗洗睡还差不多&&
揽汉唐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于片言。
一篇限时命题作文写成这样,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不为过。
关于初唐四杰的排名顺序,争论很多,有人说是王、杨、卢、骆;有人说应该是王、骆、卢、杨。但不管怎样,一千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评论家敢不把王勃排第一;我想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有。
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足以让历史从此定格在那个千年前的午后。
有意思的是,在冯梦龙《醒世恒言》的小说中,故事至此又出现了一个超级高潮。
女婿被王勃抢了风头,意不能平。他忽然发难指责王勃的作文乃是抄袭先贤之作。为了证明这是自己早就读过的旧文,他凭借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居然把王勃的作文流利地背了出来!
背完之后,他冷笑着盯着王勃:有本事来打我呀?
客人们也交头接耳,怀疑王勃抄袭。
王勃却不慌不忙鼓起了掌:&吴兄记性真好,佩服!佩服!不过这文章末尾还有一首诗,你知道呢?&
女婿瞬间懵圈:What,还有诗?什么诗?
只见王勃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起身挥毫,文不加点: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静,死一般地寂静。
终于,女婿羞愧地退下了。他知道,自己今天面对的那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
而当王勃写完这首诗,放下笔的那一刻,也代表着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突围。
嗯,一辈子有一次这样的巅峰体验,值了!
上元三年(676年)冬,年度爆文《滕王阁序》已经刷屏刷到了长安。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了这篇序文,忍不住狂拍大腿:&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王勃现在哪,快把他找来,朕要跟他合影求签名!&太监支支吾吾:&那个&这个&人已经挂了哎&&
是的,一篇美轮美奂的《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一生的时运。
676年,王勃于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渡海溺水,乘风而去。
他只活了短短的26个春秋。
我们不知道,如果他活到六十二岁,会猛到什么程度。
可能是他猛得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这才初唐啊,照这个节奏下去,你让&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还怎么出场?
算了,你还是提前回天上做神仙吧。
看到这,那些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喜欢说自己天妒英才的人,摸摸你们的良心痛不痛?
什么叫天妒英才,这才是真正的天妒英才啊!
不过,一篇《滕王阁序》足矣了,我们不能要求更多了。
对于王勃来说,《滕王阁序》之后,某种意义来讲,他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已经是真正不死的人&&永远活在最年轻最美好的年纪,他的诗文也将永远年轻瑰丽。
作者简介:
周公子,性别女,坐标苏州,唐诗宋词发烧友,阅读写作爱好者。公众号:周公子爱读书(ID: yushanzhaji),本文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编辑丨诗词天地(shicitiandi)
阅读原文:http://mp./s?timestamp=&src=3&ver=1&signature=CasGtJkJ5Z17YHDuCcPmEBY9gjhGkA3hQ43pDuMbqKhp2VOCGnr1pfXcE4t5Mn0zWDCaUAdHDJzIakbncOBWJ9FQCllGuk6X7Ov4IXU-64LBR7RYI0lXnEHWMiFAtTJI8dRee-mZiO6nQr-woyalRp9XCzr8rDtKJsJCiNWZdaQ=&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阅读原文:/main/news/view.action?id=...&
阅读原文:/main/news/view.action?id=
推荐关注:
微信号:shihui-01
有诗意的人生,
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没有诗意的人生,像没盐的汤,油水再多,也是寡味。
▲王小波说: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推荐关注:
微信号:shihui-01
有诗意的人生,
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没有诗意的人生,像没盐的汤,油水再多,也是寡味。
▲&王小波说: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推荐理由:
诗会,有温度的诗词、美文分享平台,纯粹的文字,唯美的配图&&每天晚上9点,与您分享。一个有品位的公众号,值得你去关注!
近期热文:
你可以不读全诗,但至少背会这些千古名句
最近很火的一首小诗,放松心情感受诗和远方
兰亭序音乐版,原来可以这么美,听醉了!
有一种回不去的时光,叫童年
讲真,诗词毫无用处!
古诗词里的浪漫邂逅
从今天起,关注一个公众号
让生活,有诗意阅读原文:http://mp./s?timestamp=&src=3&ver=1&signature=BEry*VLt2SJz73ffqp85efw3k-EkrZq4SHPFtxqr3VBCIq4AXVjlAKZsPpVjdhav0HOshR0MaYZFOajy1G52PtIU67QnB*y-vE3-imfHD06VOfFfBFbfUlzuRbw2RwRpnKHNhNFZ9WdSJet2fpbdAeQW7SHFGN9mZsSdHBQOlsE=&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智囊&一词,是古人用来形容足智多谋、聪明智慧之士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洋洋大观,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如过江之鲫,各领风骚数十年,但能够称得上&智囊&者少之又少,甚至连名扬天下如孔子、范蠡、孔明者都难当其位。
但是,有些历史上并不太知名的人士,在他...&
&智囊&一词,是古人用来形容足智多谋、聪明智慧之士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洋洋大观,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如过江之鲫,各领风骚数十年,但能够称得上&智囊&者少之又少,甚至连名扬天下如孔子、范蠡、孔明者都难当其位。
但是,有些历史上并不太知名的人士,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却凭借智慧赢得智囊的名声,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几位&智囊&的故事。
1、战国时期秦国智囊樗(chū)里子
樗里疾,姓赢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国君秦孝公的庶出儿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兄弟,他的母亲是韩国人。因其人足智多谋,获时人赠绰号&智囊&。又因为精通风水预测之术,被后世堪舆家尊为&樗里先师&。
疾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他因居樗里而称樗里子或者樗里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故又称为严君疾。樗里疾待人接物能说会道,足智多谋,所以秦人都称他&智囊&。当时秦人流行谚语说:&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樗里疾在外交、军事方面均有建树,主要成就有击破韩、赵、魏联军,败楚破齐等。秦武王曾任命他和精通韬略的甘茂分列右、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进行了一连串的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樗里疾为右更,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他驱逐了那里所有的人,占领了城池,将曲沃周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秦国。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年),秦惠文王命他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赵豹(一名豹),夺取了蔺邑(今山西离石西)。
第二年(前312年),他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樗里疾临终前预言说:&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果然,西汉时期的长乐宫就在坟墓的东边,未央宫就在他坟墓的西边,正和他预言的一模一样。而且他还曾经根据某地的&地理特色&,准确地预测出当事者未来的时空变化,因而名臊一时,为堪舆学界所推崇。后世的堪舆家皆奉樗里疾为相地术正宗,把他当作祖师爷。
在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也曾出现过樗里疾的身影。剧中他虽然头脑灵活,善于调和政治矛盾,但是在王权至高无上的情况下,他没有足够的强势,无法左右局势的变化。
秦武王死后,秦国诸公子混战不已,樗里疾无力回天,愧疚万分。樗里疾性格谨慎、政治保守,看不惯芈月赌徒般的博弈手段和随时翻脸的帝王心术,不愿意辅佐芈月,但又不得不出于国家的责任和芈月的软硬兼施而出任宰相。
然而随着秦国的逐步强大,他又逐渐认同芈月才是真正出色的统治者,在临终时他向芈月表示臣服,但又警告芈月不要一意孤行,不能让义渠王的儿子来乱了嬴氏血脉的江山。
著作:樗里疾有作品《青鸟经》传世。
2、西汉智囊晁错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晁错担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史记&晁错传》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徵,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对于晁错,我们在学生时代从《中国历史》中知道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大概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晁错作为西汉初期的名臣,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仔细分析过导致秦朝灭亡的历史错误和缺点。他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因此引得各诸侯国怨恨不已。他劝汉景帝勇敢地对付各诸侯王的挑战,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
七国叛乱时,他作为替罪羊被景帝错杀。晁错之死,事出有因,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手促成的。首先他脑子太聪明,看事太明白,年少得志,事业有成,帝王倚重,世人羡妒。俗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晁错最终成为众矢之的,含冤而亡。
其次晁错曾担任过御史大夫,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岗位,天天到处搜集不利团结的证据,天天向皇帝进谏告状,两头得罪了人尚不自知。最关键晁错这人的性格是撞到南墙上都不知回头,最终犯了众怒,七国叛军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景帝也顺势将他作为替罪羊腰斩于市,一代才子,不得善终。再次晁错一如屈原,忠心耿耿,总是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心里又搁不住事,言必称&削诸候事&。
其实汉文帝早看到了&诸侯国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皇权&的危机,不过是不敢触动罢了。及至景帝想成就一番事业,开始大力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权力,晁错便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结果晁错撞得粉身碎骨,而景帝却成了千古明君。晁错的名字中带一&错&字,是不是便决定了他会一错终生。名既如此,岂非天意?
著作:晁错一生著述甚多,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他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他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3、三国魏国智囊桓范
桓范(?-249年),字元则,沛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建安末年,入丞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为羽林左监。魏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
正始年间,任大司农,为曹爽谋划策略,号称&智囊&。司马懿起兵讨伐曹爽时,桓范劝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到许昌,挟天子而令全国其他军事力量支援,与司马懿对抗,又以自己身佩大司农印绶担保不会缺粮。
但曹爽兄弟却犹豫不决,最终曹爽决心要罢官投降,以为顺从地交出权力还可以继续享有荣华富贵。桓范见此大哭着说:&曹子丹(曹真)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那会料想今天因为你们的原因使我灭族!&桓范最终被司马氏以反罪论死,诛灭九族。
著作:桓范著有《世要论》12卷或称《桓范新书》。桓范有文才,善丹青,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曾提及他的画作。
4、《智囊全书》
除了这几位智囊的代表外,明朝还有一本奇书叫作《智囊全集》,作者是冯梦龙()。梦龙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等。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
《智囊全集》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二十八卷。无论是政治家高瞻远瞩,治国平天下,还是军事家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或者是商贾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搜罗无遗。
故事所叙,大自安邦治国的经国大略、治军作虞的用兵之道、断案决诉的明察睿智,小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逢凶化吉的聪明机智、为人处世的机变灵活。书中生动地记载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盖世胆量,于谦处理复杂事务的游刃有余,王羲之的灵活机智,东方朔的诙谐机智,红拂女的慧眼识人,凡夫俗子的狡黠,于本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读之如同进入宝山,智慧宝石俯拾即是。毛泽东对《智囊》也是十分重视,他在日理万机之际,反复阅读,并作了不少评注和圈点。
冯梦龙其他著作:《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阅读原文:/xinchunqiu?gid=6902879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文章《谈慎独》(作者曾彥彥)与《既要慎独,也要慎众》(作者孟祥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管忙与不忙、闲与不闲,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独处,只是时间长与短、机会多与少的区别。独处意味着无人惊扰、没人监督,是某段时间、某处空间的独享,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打理自己。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独处方法和独处效果,有些人收获的是休闲、休整、充...&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文章《谈慎独》(作者曾彥彥)与《既要慎独,也要慎众》(作者孟祥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管忙与不忙、闲与不闲,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独处,只是时间长与短、机会多与少的区别。独处意味着无人惊扰、没人监督,是某段时间、某处空间的独享,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打理自己。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独处方法和独处效果,有些人收获的是休闲、休整、充电、修补、提高等正能量,有些人却是魔鬼般地为自己埋下了隐患、种下了恶根、造就了罪孽。同样是独处,功效却会大相径庭。
&君 子 慎 独&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了一个君子品行&&慎独。
何谓&慎独&?宋代学人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是慎独。慎独,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欺瞒;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不要认为事情有所隐藏,就可以去做,不要让杂念侵扰内心,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让言语随口而出,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将馈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然小人反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自古以来,慎独就是圣人先哲们追求的修身境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既要慎独,也要慎众&
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慎众亦然,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为什么,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笑他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回答:&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既要自律慎独,也要严己慎众,这是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铜锅涮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