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论口腔医学生就业的就业机遇

股票/基金&
“新常态”下银行业面临挑战与机遇
  工研金融观察?2014年10月?国内经济金融  2014年第三季度,受内需减弱、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再次加大,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开始向金融领域传导,金融风险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和蔓延。展望四季度,预计宏观政策的刺激力度将会增大,但着力点仍将是放松调控而不是出台新的刺激政策,我国经济增长将在现有基础上呈现出总体趋稳态势。  预计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左右。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再次增大,第三季度金融运行波动较大,社会融资需求结构性低迷,商业资金来源趋紧,负债成本高企,利润增速下降,不良贷款出现“双升”,经营压力明显加剧。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对商业银行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GDP增速(4.9)  三驾马车增速(4.9)  2014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受内需减弱、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前三季度GDP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GDP增长7.3%,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当季GDP环比增长1.9%,比二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1.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1)经济“内冷外温”,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投资资金来源受限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放缓。  首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跌至近五年新低,尽管全国许多省市放松限购,但并未改变市场预期,政策效果尚不明显。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5%,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成为拖累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掣肘。  其次,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的约束加大,以及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受限,前三季度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4%,比上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受居民收入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整以及反腐等因素的影响,三季度增长稳中趋缓。  首先,居民收入在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有所放缓,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9%和9.7%,较上半年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  其次,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家电、建筑装潢材料等系列商品的放缓。  第三,餐饮、汽车等消费受到反腐和反垄断的影响,增长相当乏力。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三季度出口表现比较抢眼,单季同比增速由二季度的5%回升至13.05%。由于内需疲弱导致进口单季增速由1.5%回落至1.2%,三季度贸易顺差一举超过千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对港贸易增长较快,是否存在汇率走强下虚假贸易再起,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力看,前三季度,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0和3.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下降0.6个0.4个百分点,而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对经济的拉动首次由负转正。由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使得三季度经济在内需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表现优于市场悲观预期。  (2)经济结构有所优化,新常态下积极趋势逐步显现  多个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有所显现。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继去年第一次超过工业后,今年延续这样的趋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还体现在工业内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等行业表现较好,增长相对较快。  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  三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向居民倾斜的趋势更加明显。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增速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  四是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中西部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快于东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在缩小,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突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五是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减少。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4个百分点。  (3)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增长明显分化  从行业结构看,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采矿业企业利润下降19.9%,而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12%,尤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电器机械、IT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均超过20%。  盈利格局的变化导致投资意愿发生明显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IT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投资增长高达34.4%、37.5%和38.4%,比全行业投资增长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而上游采矿业及高耗能原投资额呈现明显的净减少。  从地区结构看,不同地区的工业生产也有所分化。工业生产的区域分化表明资源消耗高、增长方式粗放的地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  (4)经济结构转变对就业承载能力提升  尽管经济持续下行,但就业形势相当不错,既成为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也是与前几轮经济放缓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显著区别。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影响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转变以及经济体量变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大。由于就业形势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很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也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具有其合理性。  2.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需求不足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已初现成效,经济的内生(,)正在成长。但目前传统的动力和新动力正处于胶着状态,传统动力的体量远远大于新动力,因此经济增速体现出比较大的下行风险。经济增长放缓是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涅”过程,是经济发展迈上更高层次的必经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必须保住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保住必要的增速,就是保住经济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保住必要的社会就业。  (2)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救市政策效果尚待检验  三季度,在市场预期改变、居民观望情绪加剧、股市回暖分流资金、贷款融资利率偏高等因素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由局部调整走向全面调整。  首先,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紧张,企业投资信心也相对不足,房地产投资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第二,房地产销售降幅扩大。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8.6%和8.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2.6和2.2个百分点。第三,房价持续回落,环比下跌城市数目增加。第四,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到位资金降至历史低位。  房地产市场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居民消费,全程覆盖工业生产,在成分尚不能担当经济增长主引擎的情况下,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随着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近两个月房地产新开工、土地购置、商品房库存等部分先行指标出现了一定的改善迹象。但在中国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尽管信贷政策松绑,但商业银行受资金成本高企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难以大幅降低房地产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因此,当前的微弱复苏至多平缓房地产市场的下行速度,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其下行趋势。  (3)地方性债务聚集风险,“43号文”强化地方政府发债约束  经过几年大规模举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违约风险日益增加。从借债主体的层级看,政府层级越低,政府债务的刚性偿付压力最大,县级和乡镇政府债务的刚性偿付压力很大。从融资形式看,地方政府举债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融资等。  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负担较重、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当前宏观经济还存在着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地方政府进一步举债的意愿仍十分迫切,这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负担,增大债务违约风险。  (4)物价水平趋降,微通缩苗头显现  年初以来,物价水平总体较低。三季度物价涨幅进一步趋降,微通缩的苗头有所显现。物价水平较低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经济持续下行,总需求不旺;二是食品价格涨幅放缓拉低CPI涨幅。值得注意的是,本轮PPI负增长持续时间已经长达31个月,且环比降幅持续扩大,负增长持续时间之长为20年来之最。PPI长期为负,意味着经济形势尤其是上游需求持续低迷,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3.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预测  (1)下一阶段政策展望  在中国经济和宏观政策均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政策将摈弃大规模、行政化的刺激手段,而倾向于局部性、针对性、市场化的调控模式。预计下一阶段宏观政策仍将表现为局部、结构性的刺激。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预计宏观政策的刺激力度将会增大,但着力点仍将是放松调控而不是出台新的刺激政策。  货币政策定向宽松。8月中下旬以来货币政策加大定向宽松力度,两次降低回购利率,采取了SLF等措施定向放松流动性。预计今年内至明年初基准利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降准和货币市场调控工具对金融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当然,不排除为提振市场信心而小幅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表示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转向。  逆周期财政政策将继续加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密集出台。近几个月,连续批复了一批水利、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建设的推进将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以税收杠杆撬动消费和投资。8月下旬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公租房相关税收、对参加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以及加快设备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这些政策起效较慢,短期难见明显成效,但中长期对于结构调整和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具有积极的作用。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新一届政府一直在大规模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数量,通过简政放权,会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  (2)宏观经济走势展望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预计四季度投资增长动力将继续减弱。但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势头有所遏制将对投资形成一定的支撑和改善。从消费来看,消费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有望保持基本平稳的增势。从外贸出口来看,外贸出口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从经济整体情况看,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较三季度略有提高。预计2014年全年GDP增长7.4%。从物价走势来看,预计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温和,全年CPI上涨2.2%左右。四季度工业品价格继续保持负增长,全年PPI下降1.5%。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1.三季度金融运行波动较大,社会融资需求结构性低迷是主因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再次增大,三季度金融运行波动较大。7、8月份金融数据出现了大幅下滑,在通过多元化的货币政策工具连续释放流动性之后,9月金融数据出现反弹。货币供应量M2增速在7、8两月连续下降(分别下跌1.2和0.7个百分点)之后,9月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至12.9%,基本接近年初设定的13%目标。  9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522亿元,同比少增3598亿元,但仍较8月、7月分别增加945亿、7785亿元。人民币贷款走势基本与社会融资规模一致,7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创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8月开始止跌回升,新增7025亿元;9月新增8572 亿元,同比增长8.9%。  三季度金融运行波动较大,主要原因是企业对资金的实际有效需求并没明显改善。今年5月,政府推出了上调铁路投资规模目标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这些政策初步遏制住了经济下行的势头。但在没有进一步的刺激政策情况下,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必然受到抑制,体现在金融数据上就是半年时点冲高之后,在7月份即出现大幅回落。票据贴现利率波动中呈现下行态势,这意味着有效需求不足可能是导致贷款及其社会融资总额剧降的主要原因。  即使社会融资规模从表外转向表内,但三季度信贷增长仍然乏力,而且呈现结构性低迷。7-9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19449亿元,同比少增2533亿元。从信贷增长结构来看,三季度信贷增长主要体现在8、9月份,而这两个月信贷新增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接近40%,信贷回暖趋势仍不稳固。  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信托利率回落不明显(金融机构企业客户年加权利率在6.35%左右,信托集合产品年化收益率在9%左右徘徊),反映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尚未下降。中长期来看,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信贷资源投向的优化,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存款新增大幅下滑,资金来源受到多重制约,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仍然高企  7-9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下降9477亿元,而去年同期增长21779亿元。主要是7月当月存款大幅减少1980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存在净流出,三季度负增长14200亿元,是存款总量净减少的最大原因。此外居民存款也负增长3700亿元,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日益增强。财政存款增长4659亿元,同比少增353亿元。从前三季度的情况看,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82775亿元,同比少增29840亿元。商业银行存款资金来源受到多重制约。  首先,存款偏离度新规约束了季末冲时点行为。9月12日,央行联合发布了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9月末大多数银行已开始考核存款偏率度。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仅为0.9%,而去年同期则高达2.4%,“冲时点”行为明显减弱。但下一阶段,商业银行时点存款增长不足,再加之受高企的存准率约束(大型商业银行20%、中小金融机构16.5%),以及75%的存贷比上限约束,必将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扩张的能力,从而也带来商业银行派生存款下降的可能。  其次,外汇占款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影响当期存款增量。过去十年我国外汇占款年均增长30.47%,远超同期贷款增速,造成存款增速比贷款增速平均高1.75个百分点。但从2009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开始明显放缓,2011年降至12.31%,低于当年14.35%的贷款增速。2012年、2013年分别仅为1.95%和10.74%。  多年来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其大规模的缩减,必然影响当期存款增量。今年前三季度存款少增2.98万亿,但理财产品等负债脱媒的因素只能解释减少增量的一部分(主要是储蓄存款受到分流),而基础货币投放的减少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第三,地方政府面临较大财政收支压力,今年后几个月财政存款增长的空间已不大。目前,1-9月全国财政收支盈余2722亿元,但其中,中央财政收支盈余2532亿元,地方财政收支赤字66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压力较大。四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扩大营改增增加减税、去年收入基数逐步提高等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仍较困难,地方部分省份财政收入增幅有可能回落,收支矛盾突出,再加上四季度也历来是财政支出的期,预计财政存款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受资本金紧约束的影响,未来商业银行资金缺口将逐渐显现,并推高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利润留存的内源性融资比例一般高达60%左右,在商业银行利润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资本补充需要。  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经营利润下降,银行业利润增速已经显露不可持续性,据估算,如果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2013年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2014年将首次出现资本缺口405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就将达3836亿元。由于资金来源的明显趋紧,进一步推高商业银行负债成本。  3.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压力依然较大  在经济下行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共振效应下,部分行业、企业的经营困难加剧,一些资源性行业占比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省份面临较大困难,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这些问题反映到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是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并且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有蔓延扩散的势头。同时,境内外、表内外各类风险多点多发、相互传染蔓延的特征也较明显,对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控形成新的考验。  三季度以来,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三大领域的风险形成机制、触发机理、传导路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在延续去年以来小企业、个人经营不良呈增加态势的同时,中型企业、项目贷款风险显现。从地区来看,各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延续去年长三角增加较多的态势,并向中西部地区有所蔓延。  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对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较为疲软,以及美联储宣布缩减购债规模导致市场对美联储退出刺激政策预期较高,使得2014 年前5月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汇改以来最大幅度的贬值。未来几年,经济“合理区间”的设定为我国经济增长维持在7%~8%的区间提供了保障;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将使我国利率水平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外汇储备还会继续维持高水平;因此预计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由此决定了人民币不具备趋势性贬值的条件。  但支持过去十年人民币升值的许多因素正在减弱甚至逆转,比如经常账户明显收窄,对资本的管制未来即将放开等。综上,我们认为,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的特点将愈发明显,而且波动区间变大。  汇率双向波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汇率波幅的扩大意味着更大的汇率交易空间,通过买卖外汇及其衍生产品等业务,商业银行自营业务的盈利空间可能增加。另一方面,汇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较大挑战。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将使汇率变动趋势更加难以预测,产品和业务定价难度提高。而随着人民币远期、汇率期权、等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  总体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伴随着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房地产、出口等旧增长点的波动式下降,将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传统产能的转型与升级、居民消费等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交替共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商业银行也将迎来自身发展的“新常态”:整体规模增长放缓,融资需求结构性低迷,负债成本有所上升,盈利能力面临持续挑战,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明显。这些特点与银行业在多种外部压力下谋求转型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  总策划: 詹向阳 中国金融研究总监  课题组长: 樊志刚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  邹民生 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课题组成员:赵幼力、王小娥、李露、杨荇、孙含越
(责任编辑:HN022)
11/04 14:4611/03 08:2310/31 15:0510/31 10:4610/31 10:3310/31 10:0310/30 20:5410/30 20:49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8)  本报记者 吕红星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什么是新常态?其内涵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小广:我认为,新常态是与过去发展状况的一种对比,过去3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现在是中高速。高增长带来的是某些部门过热、不平衡现象明显、粗放型的增长状态。  新常态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适度的中高速度。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国家投放了4万亿元来刺激经济,其目的就是想回到过去那种高速度,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下滑,意识到经济下行应该是一种新的常态。  第二,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对旧常态留下的问题进行纠正、化解。现在雾霾严重,就是过去常态的一个负效应,是过去常态的后遗症,是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总爆发。上世纪80年代的常态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要迅速地增加产品的数量和解决人均收入低的问题,现在的常态是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平(中等收入国家),许多产品的数量不成问题,但质量和效益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像环保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发展的目标不是仅有速度,更要有质量和效益。  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增速放慢但结构在不断优化,这是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我们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也即我们看重的是&稳中有进&。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五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如你前面所说,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那么,经济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小广:第一,表现在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过去也在变化,但过去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而现在服务业正在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要看到,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非常有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要由90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即是非常好的佐证。  第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我国目前对投资依赖还很高,但比重正在下降。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是10年来第一次跌破20%,目前是17.2%,这是一个趋势,未来投资增速还会下降。与此同时,消费增长却比较稳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消费升级 (人们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旅游的消费将呈上升趋势),消费增速有可能提高,由此将带来一个重要的结构变化,即需求结构优化,消费的贡献率上升,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过去30年当中,最开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后来是重化工业得到大发展,这些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产业也是当前雾霾的源头。目前,高端产业正在扩张,如汽车产业、造船业、高铁、大飞机产业。这些产业不是拼资源,而是拼技术、拼创新。  第四,将来城乡结构的变化。当前,正在有序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但这只是第一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程度偏低,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二是房价过高;三是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和不公平。  第五,区域结构的调整。过去是沿海带动中西部地区,但随着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未来应该是中西部地区带动沿海地区。  对&稳中求进&和&稳中有进&的独特理解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描述经济形势时官方经常使用&稳中求进&和&稳中有进&,你对&稳中求进&和&稳中有进&是如何理解的?  王小广:近4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是8.1%,估计今后4年是7%左右,单纯从数字上看并不是&升&,而是&降&。但我们也要看到,将来7%的增长速度,其质量要远远高于目前的接近8%和之前的9%、10%。也就是说尽管速度在下降,但效益却在提高。所以,我认为&稳&是增长速度,&进&并不是指速度,希望今年速度7.5%,明年&进&到8%,后年达到8.5%或9%,这也许在过去可以实现 (旧常态下),现在是新常态,&进&指的是经济结构优化或经济质量的明显改善。  &稳中求进&和&稳中有进&所讲的&稳&和&进&包含两个意思,不仅仅是指速度,&稳&是速度的稳,指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不是指经济增长一定要回升,只要主要指标不越出合理区间的上限和下限,都是稳。而&进&则指促改革和调结构所取得的成效。  就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来讲,&进&更重要,尽管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仍可能继续放慢,但结构变化在加快,市场活力在增强,长期的增长潜力在逐步释放,那么,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在不断向好。即出现了速度递减而报酬递增的新形势,这就是中国的新增长,新发展。  简言之,增长平稳(上下波动不大,甚至连续多年出现稳中下降的走势,但均没滑出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结构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内外因素决定新常态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呈现出新常态?  王小广:中国经济之所以呈现出新常态,是由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来决定的。  从内因来看,它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必然体现。从高速度变为中高速度,这是一种规律,它是一个新的正常状态,是阶段性变化导致的规律性变化。  从中央层面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李克强总理的一系列表述也体现了对中国经济的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后来,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换挡期、阵痛期的&两期说&。中央高层对这种阶段性、趋势性变化一开始就有深刻的认识。  从国际上看,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相似的。世界银行把发展分为5个阶段: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发展经验显示,到了中等收入以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继续保持原来的那种高速发展,经济会减速30%或40%,如果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即陷入长期的低迷增长或衰退。  实际上,这种发展与人的成长是一样的。当人的身高到达一定高度后,就会停止生长,会在知识、事业上获得新的发展,这是一种质变。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常态是一种新境界,实际上新常态有两种,一种是好的状态,经济增长速度顺利换挡,结构不断优化,还有一种是经济增长失速(下降幅度超过50%甚至更多),同时结构不是在优化而是在恶化,这是一种坏的新常态,像拉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那样,像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的情况,都是不好的结果。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它是一种可能最好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不解决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只有&稳中求进&才能&稳中有进&。  制定有利于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战略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应如何应对?  王小广:首先,在宏观政策方面,要想实现好的新常态,使经济达到新境界,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要创新,并使之常态化,这样里讲的就是政策的稳定,政策新取向的常态化,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调结构、转型升级上,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要向&短板&倾斜,做到&稳中有为&。  其次,要向改革要红利。要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要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那样: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再次,要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有利于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战略。第一要实行新开放战略。开放也是改革,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开放。如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未来要对外进行资本投资,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我们也要有一批跨国企业。第二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当前,我们正在大力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它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结构调整,城镇化对我国未来扩大内需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三是扩大消费战略。要改变当前&三驾马车&的结构,大力促进消费。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特点,大力促进信息、旅游等潜力巨大的新型消费。第四是创新驱动战略。没有创新,我们只能在低端产业链上挣扎,只有创新,我们才能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升向中高端、高端,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第五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战略。当前服务业是&短板&,服务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发展服务业能够广泛地促进就业,也是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面。第六是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要进行区域整合,比如要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使长江经济带能够连接东、中、西部地区,带动区域快速发展。  可以这样说,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加快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境界。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作者:吕红星 编辑:曹阳&&&&&&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医学生就业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