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耳机 半木耳,偏喜欢还原度较高,音域较宽的类型,一直在用森海的mx271,心里很满意意,大神们可以

查看: 13427|回复: 108
小铜鼓的一小点总结、分享和推荐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一共三部分,有点长,呵呵)
DSCN2419.JPG (102.36 KB, 下载次数: 22)
20:30 上传
(一)小铜鼓耳烧流水账(图片就对付着用最近拍的D50了)
DSCN2418.JPG (140.18 KB, 下载次数: 217)
20:30 上传
从爱上音乐的小屁孩的第一台随身听到摆脱器材中的意乱情迷重新回归音乐的感动,一晃十二年。一台又一台“最后一个”随身听;一支又一支“最后一个”耳塞耳机,器材越入越频,听感越听越挑,但音乐却越听越少。是时候静下心来让音乐陪我考研了,而不是器材。
对于铜鼓而言,音乐不仅是一种感动一种享受一种共鸣,同时也是一种记忆的载体。一直以来音乐随身不离,过往生活中很多点点滴滴都在音乐的陪伴下度过。而每当回放起当时听的歌曲时,那一幕过往的画面和感触就会在一次浮现在心头,而且一些沉迷音乐中反复思考的想法也会因此被重拾。可以说音乐是铜鼓的时光机,按下播放,闭上眼睛。
DSCN2411.JPG (102.62 KB, 下载次数: 23)
20:30 上传
自打小学三年级母亲从商场买回第一台随身听开始,破孩小铜鼓便开始迷上了音乐,各种语言各种风格的都想尝试,从华语到英文到日文,从流行到轻音到古典。不顾父母的训斥,家里的磁带堆了一大堆。当时爸妈每个月去一次超市,音像区便成了我每次都要去的地方。还有放学回家路上的新华书店,音像区的店员叔叔都认识我了。自从有了随身听并开始对音乐着了魔,小铜鼓便不再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同伴们调皮打闹,而是径直来到新华书店并一股脑儿钻进去,店员叔叔也很好,有缺损磕碰要返回的CD磁带都先拆开来听过再返回去,当然我也就跟着一起听。就这样在童年时光中,放学后跑去新华书店听歌便成了铜鼓的一大乐事。当时听歌的标准很简单——旋律至上。对各类音乐没有任何偏见偏爱和抵制抵触的三年小学时光让铜鼓对各种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前后一共三台磁带WALKMAN,耳塞全是原配。
DSCN2288.jpg (75.79 KB, 下载次数: 23)
20:30 上传
刚到初中,在住宿制学校还不习惯独立的时候,音乐更让铜鼓依赖。而且前三台磁带机的功能升级带来的音质变化让铜鼓对音质也开始有些要求了。不久就有母亲从国外带回的松下CD机一台,但是由于CD碟60元高高在上的价格和CD机本身的体积,铜鼓并不中意。到了初二下学期,作为礼物母亲买了一台MD给我——R909。我滴妈呀,真是让我爱的不行了,学业都差点荒废了——每天的课余都在录歌听歌,上课有时还偷偷地听着。还好初三时父亲把MD没收了,说考上好高中再拿出来听,结果考了个还不错的重点。当中考结束再度拿出我心爱的R909时,封沉之后回味中的思索第一次让我发现了音乐作为回忆载体的强大力量。并促使我开始写乐旅笔记,把日期、情景和音乐关起来并记录下来。作为中考完成和生日的双重礼物,铜鼓用初三积累下来的生活费为自己买了EX70SL。现在听来是多么浑浊轰头的低频怪物,在当时却是铜鼓的天籁之音。阳光透过叠叶洒在宿舍上铺的床头;雨滴牵着落叶布满了大树下的乒乓球台;朗朗书生满溢出古朴宁静的木制小二层教室。说道EX70SL,铜鼓又想起了初中暗恋的女孩,还记得和她在教师的角落两人静静地用分线器(当时被戏称为“情侣插”,名字有点WS)听MD的情景,真是甜蜜啊,甜蜜哎……不好意思,神经一过敏就跑题了,呵呵。
DSCN2297.JPG (133.68 KB, 下载次数: 17)
20:30 上传
一年后R909的排线第三次报销,于是贴了点钱跟班上(高中)的阔少换了台N910,不久的国庆又忍不住买了EX71SL,还有之后一个暑假买的CK5,这三件宝贝陪我度过了难忘的高中三年。现在听听CK5下的飞儿乐团首张专辑便想起每个晴朗的周六我和同学若干在空旷却堆满书本的的教室埋头做题。由于课余时间的限制,高中时的音乐类型明显减少了,仅仅只剩华语英语日语流行和一小部分轻音乐。音质上也顾不得太多,MP3音质128以上就满足了。
DSCN2316.JPG (69.75 KB, 下载次数: 24)
20:30 上传
高考完了,买了台M6。原本打算带去上大学,结果却被母亲带出国去用了。(哭了……)其实家里第一个买MP3的是我妈,到考完高考时她的MP3正好坏了,所以没多说就拿我的去用了。我也没多介意,带着N910杀到了大学。空虚啊!……没有GF、爱好不多,平时就打打球听听歌,还好带了N910来。第一个学期一次上电脑城帮同学装电脑,结果一家卖耳机的小店被我发现了,一进就先听了PX100。完了,突然听到了EX70风格的声音,一堆回忆又涌上心头。买多想,300元的保暖生活用品费变成了耳机。(还好之后发现寝室暖气还不错,只要不常出门厚毛衣棉裤什么的都没什么用。运气还行啊,要不真冻死了)至此发现耳机爱好可以如此丰富我的课余生活,于是耳烧便一发不可收拾。每个学期开学第一件事是琢磨着买个耳塞耳机,放假第一件事也是。从PX100开始一路有:K26P、MX90VC、EC700Ti、ER4S、HD580、EW9、W1000、EC7、W3、ESW10、W5000等;前端设备也在大二的时候开始关注:D2、A816、IPC、D50等。哗哗哗哗买进来,啦啦啦啦钱没了。整个过程中一小部分是欣喜,一小部分是虚荣,一小部分是失望,一大部分是困惑犹豫——是要音质至上的极致优秀,还是要外观做工性能的综合胜出。再有就是好音质的标准——是独守一家的登峰造极,还是博通百家的万金油。每每买了新的耳机,这些困惑都反复出现在我脑海中。究竟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存在么?存在能负担得起么?为了这样的声音而去负担值得么?亦或者其实什么声音都想要,干脆什么也别想退烧好了。如果说为了那凤毛麟角的欣喜、认可、宽慰而执着于不断尝试的话,耳烧还真是非常能折腾人哎……
DSCN2436.jpg (124.56 KB, 下载次数: 19)
20:30 上传
正好准备考研,这块课余爱好就先放一放吧。
DSCN2347.JPG (141.54 KB, 下载次数: 28)
20:30 上传
然后是近两年耳烧的一些心得:
DSCN2307.JPG (95.49 KB, 下载次数: 18)
20:30 上传
1、什么音质是好音质:
铜鼓觉得有两种类型:一是力求干干净净严严谨谨真真实实的还原;二是漂漂亮亮点点滴滴精精细细的音染。第一种类型音质的耳机恐怕凤毛麟角,就算找出来了估计也是大多数人负担不起的。第二种相对就丰富的多了,价格负担层次也比较全面:有一两个音染亮点的以入门耳塞耳机居多,不能说它们有多么“神”,但在它们所突出的特点音质上,可以算是好的音质。而目前民用级别里的“神器”多是有若干个令人称道的音质亮点,只是每多加一个亮点的价格几乎成指数增长。而且个亮点之间有相互抵消的倾向,所以保留原有音质亮点再多加一个其实很不容易。
DSCN2309.JPG (111.35 KB, 下载次数: 21)
20:30 上传
2、音质以外各种使用参数的权重:
比如做工、比如质量、比如外观、比如佩戴。铜鼓觉得佩戴和质量是对耳塞耳机很基础的重要要求;而做工和外观则相对边缘一些,也相对不是很重要。毕竟耳塞耳机就其本身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是不会造成任何视觉影响的,不像手机、笔记本等,在使用过程用有视觉参与。如果说耳塞同时是挂饰的话,我觉得这话还是跟女同志探讨比较好。(什么?希望在人群瞩目之中沉迷于耳塞中的音乐?老弟心理素质也太好了吧……)当然,外观和做工绝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个人品味和审美,只是同时也反映了对价值的态度和某种心态。
DSCN2369.JPG (148.16 KB, 下载次数: 19)
20:30 上传
3、“煲”的是耳塞耳机还是耳朵:
铜鼓觉得20%是耳塞耳机,80%是耳朵。呵呵,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了,觉得原来铜鼓瞎扯了那么多不过就是个大木耳。那我也认了。或许把用了两三年的耳塞耳机拿去耳机店在仔细对比能听出煲前煲后的不同,但是就才买来不到一两月的自然煲,肯定是耳朵适应占主导。既然耳朵的适应力远大于煲塞煲机的变化,那又何必去纠结那一点点的区别而且还在听感啊评测啊的什么都说区别各种冲破墙壁各种万人足球场各种甩出N条街各种秒杀。看看这些说法觉得真是臆断而且浮躁又粗坯得可笑;只是突然又笑不出来,因为这些类型的人和自己在某种状态下很相似。论坛用来交流用来挖掘共同爱好中更细微的区别和类同,以激起更深层次的共鸣。不是拉帮结派、针锋相对、得理不饶人的战场,如果觉得这样只是闲来无事的消遣刺激也不会放到心上的话,铜鼓要羡慕这种博大豁达的心态了;只是这样的心态估计也不会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找这种不高雅的消遣吧?扯远了,回到“煲”。对于一耳朵就讨厌或者接近讨厌的声音并不会因为煲而有可喜的变化;而对于一耳朵区别别不大的两种声音要相信自己耳朵的适应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选择音质以外仍有优势的其中之一。
DSCN2373.JPG (140.03 KB, 下载次数: 26)
20:30 上传
4、搭配对耳机耳塞的发挥很重要:
举个调味酱的例子,不同调味酱都是用不同的多种佐料搭配而成,配出来的味道千奇百怪绚丽多彩,之所以这两个成语是因为搭配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正如没有一种调味酱举世倾心。耳机耳塞搭配也同样,搭配奇怪的所谓恶声,不一定所有人都不喜欢。最近铜鼓就正拿IPC推ER4S,看似很别扭的搭配,但是有2个好处:1、声音绝对的干净、耐听;2、心理暗示觉得平时听已经算很大的音量在ER4S的高阻下并不大,音量也不往高了开,节约电力,保护了听力。搭配上铜鼓觉得应该勇于尝试并勤于尝试,并且全面的看待优缺点,不应该只偏废于音质;就像捆绑一样,要先考虑好为了音质而牺牲便携值不值得,捆起来体积就和D50差距不大了,为什么声讨D50的便携。另外体积小的MP3里有几个音质被大家推为名器神器的?——言外之意大家应该也能理解铜鼓——没必要揪着某个软肋不放死拍硬操,甚至借题发挥引发口水战争,显得都很偏激,眼光都很片面。估计也就这些偏激片面的注意不到自己言论的影响,特别是对自身形象的影响。那些包容器材缺点,尽可能发挥器材优点的烧友才是纯玩家。
DSCN2145.JPG (78.48 KB, 下载次数: 26)
20:30 上传
5、如何看待听感评测等参考文章:
参考,认真参考。另外除了目标器材的相关文章,参考文章的作者的其他文章也应该看看,说不定他有点评过你听过的器材,先以此来分析自己和作者的评价标准的异同,再去分析其对目标器材的点评就客观得多也更符合自己的标准。此外还要注意各个参考文章发布的时间顺序,因为耳机圈子里人云亦云还是比较严重的,有些跟风贴会导致一种普遍影响力,这样的误导后果很严重:假设某权威率先发布的某耳塞“preX 3”的评测,总结的出评论是很平衡,很优秀。而且之后一两个月内的购入者蹭听者也都说很平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可是半年之后入的人多了,普遍都觉得不过就是一款靠低频吃饭的塞子,跟平衡扯不上半点边。所以其实平衡是那些低频爱好者的标准下的平衡,要是分析不到跟风购入了preX 3就真的很失望了。另外,看完了听感评测回帖说被毒到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时候铜鼓反倒站在唱反调泼冷水的回帖的一边(别借题发挥故意刺激挑衅就行),因为论坛里看了文章就看下面的回帖,有时候回帖的影响力还不小,造成的“群众效应”反而有可能使主帖成了反衬。最后就是多收集各家之言,如果有条件试听的话,着重听各家言论出入比较大的部分,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DSCN2182.jpg (105.46 KB, 下载次数: 23)
20:30 上传
接下来是给喜欢琢磨器材和音乐的坛友的三频分析方法(待续)
[ 本帖最后由 soplyhy 于
20:35 编辑 ]
铜鼓强文必须要顶
非常好,加入5月导读
支持一下铜鼓的强文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二)铜鼓分享——GOLD WAVE 软件分析三频法
前段时间有不少坛友看了铜鼓的三频剖析,觉得有些神奇甚至玄虚的感觉,对如何听出三频的凹凸、质感、量感都比较迷惑。今天铜鼓在此就分享一下使用软件分析耳机频响的方法。之前就已经想分享一下自己琢磨出的方法,但是由于最近课业较忙,加上课余偷懒,所以就一直拖到临近五一。
其实说到三频,就并不是深奥的层次。起码和声场、结项、解析、定位、乐感、松香味等综合类参数比起来,三频是很好懂也很实用的。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首先,当然是设备的准备。包括电脑(GOLD WAVE 软件、推力合适低噪较小的声音驱动版本);自己熟悉的试音曲目若干;需要对比的耳机耳塞;最好准备声音比较干净、音染较少的前端一台。这里要说说声音驱动的版本和推力、低噪的问题,集声常用REALTEK,不同版本的推力和低噪有一定的区别,可以多换几个试试。还有就是试音曲目,不同的坛友肯定有自己的参照标准,所以并不需要同意规定某一首或几首试听曲目;但一定要是自己熟悉的曲目,在对听感舒适与否、录音情况、每个音源的音色本该是怎样都能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另外对比的如果是不同阻抗的耳塞耳机,需要考虑是否外加耳机放大器、变阻延长线等设备。这里铜鼓还要多说一嘴:耳放也存在不可忽略的音染问题,另外耳放的频响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具体情况多加考虑。
然后,就是三频判断的练习了。这个阶段比较枯燥,铜鼓就把很喜欢的试音曲目反复听直至之前的好感全无,但最后又多了一层感情。
1、先将试音曲目做个备份,然后导入GOLD WAVE ,接下来打开工具栏里的控制器,设置成柱线图或者声谱图(图“打开”、“设置1、2”),调整显示需要练习的频响区间,或是低频,或是高频,或是整体。建议先从整体入手。取一只听得十分烂熟的耳机耳塞,不加任何处理的播放试音曲目。
2、当看到某个频响比较突出时(声谱图,橙色至红色),在声音里找一找那个声音增益较明显(音量大)、有能量感或者冲击力。对应于坐标,就大概知道这样的声音是某个区间突出时的听感效果。比如低频较明显的鼓点,就会在100Hz以下出现对应鼓点节拍时间的橙色至红色声谱显示。依次对试听曲目的每个突出的部分出现在各个频响区间的听感有一个感性的印象。一首曲目的突出频段不会很多,所以可以多换几首试音曲目以互补。在这样反复的听音加上和控制器上图线的对比判断之后,对所选的试音曲目的每个声音突出部分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频响区间就会留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开始纠错。说到纠错,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听到的和看到的一致还会有错?因为人的耳朵存在“听感敏感频响区间”,而且不同人之间还不一定就都一样。开始使用带通/带阻功能(图“带阻1、2”),选择带阻将突出的声音区间,也就是图线上橙色至红色的频响区间屏蔽掉,在对比原本不做带阻处理的声音,判断是否就是这一区间的突出导致在听感上的某种特点,如果变化并不明显,再在别的区间试探性的做带阻处理来对比一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众所周知声音分为基音和泛音,当基音和泛音共同增益(就是同时突出)时,在听感上不容易判断的具体是哪个区间的频响影响了听感变化比较严重(图“纠错”),而且若干个频响同时突出的区间之间,权重又是如何分配的,通过带阻处理就可以以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个分析各自所导致的听感变化。在频响的权重分配与自身对三频的敏感区间之间找到对应关系,对于三频分析十分重要。
4、接下来进入最最具有挑战性的频响“微调”阶段,这一阶段对耳朵、毅力都是不小的考验。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是固定频段的音效调整模式,在这里所要使用的则是更为精细更为繁琐的参数均衡器(图“均衡器1、2、3”)。通过对特定频段进行增益或者衰减以进一步精确听感变化所对应的频响区间。比如已经确定2kHz有明显的增益图像(橙色至红色),并且听感上也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均衡器衰减或增益处理后判断是否对应的听感变化消失了或者更明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均衡器的增益在超过6db时就会开始出现失真,而6db的变化不如普通随身听的EQ调节明显,所以对于耳朵的灵敏度和对声音分析的细心程度都是不小的考验。
5、听感分析总结:说到这里,每个人其实听感会很不一样,所以在此铜鼓就总结一下自己的积累好了:(单位Hz)
20——50:低频的下潜感觉,个人觉得可以形容为“从实际声音下延为仅仅是空气振动的感觉”具体声音已经化为纯粹震动的感觉,没有音色乐感之说。
50——100:低频量感的敏感区间,轰头或者下盘残废都是这一区间调音失败的典型;有不少的压拍乐器的基音处在该区间,比如架子鼓、低音贝斯等。
100——300:低频和中频的衔接过渡区域,人声鼻音和一些乐器的基音在此区间内,其突出或凹陷对人声的远近、节拍的弹性、声音的节奏感都有一定影响。
300——2000:中频偏低区,主要集中人声的基音、管乐器的基音等,对人声的距离其主要影响,泛音丰富的乐器声到没有人声受之影响那么大;封闭式耳机特有的1kHz的突兀使得在这一区间的频响调试比较困难。而且该区间属于普遍敏感的频响区,想要讨好听感,在这一区间的调音尤为重要。当然,众口难调使得完美和全胜绝对不可能。
2k——6k:中频偏高区,之所以分出来是因为铜鼓发现这一区域对于弦乐器的基音向泛音的过度而言,十分重要。而且敏感的齿音“CHI”音在该区间的后段,所以对齿音的量感也有一定的影响。
4k——8k:标准泛音区,很多乐器的泛音主要在该区间,齿音也主要集中在该区域。该区间对声音的空间感有一定影响,齿音的量感主要由该区间决定。突出了声音感觉生硬刺耳易疲劳,凹陷了感觉暗淡模糊无细节;通常从该区间开始人为做衰减调音(类似拜亚动力的走高解析路线的除外),因为从该区间开始已脱离人听觉敏感区间、而且高频实际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也很厉害。
8k——16k:高频区间,泛音延伸的颗粒感、高频乐器的音色量感都由该区间决定。同样多做衰减调音,以保证听觉上不易疲劳。许多耳机的“华丽”听感多是由该区间增益的调音风格得来,当然,华丽的代价肯定是听感易疲劳。
16k——20k:极高频延伸区,几乎听不出这一区间的存在,但是又不能少。这一区间对于音乐的重要性铜鼓也还在琢磨,欢迎一起讨论。
6、总结:话说三频对比其他与耳机有关的指标,还是十分重要的。毕竟传进耳朵里的声波无外乎速度、振幅、波长,而当速度确定后,频率就是对应波长的了,所以可以说声音除了音量就是频响了。而我们平时所谈论三频恰恰是频率中各个频段的“振幅”,这里便可见三频的地位。
打开.jpg (123.07 KB, 下载次数: 28)
19:51 上传
打开软件后,在“工具”里勾选控制器,会出现右边的控制器栏,可控制播放录音音量并显示时间及相关的文件实时数据
设置1.jpg (131.84 KB, 下载次数: 29)
19:51 上传
在控制器上右键菜单可选择实时显示的内容,铜鼓选择左声道声谱图/右声道柱线。右键菜单的属性可设置实时图像相关的参数:如声谱图的坐标轴和区间等
设置2.jpg (145.77 KB, 下载次数: 22)
19:51 上传
纠错.jpg (97.38 KB, 下载次数: 24)
19:51 上传
同时在不同的几个频段都有突出的增益
带阻1.jpg (69.6 KB, 下载次数: 25)
19:51 上传
未处理前1k——5k原图
带阻2.jpg (117.2 KB, 下载次数: 28)
19:51 上传
工具栏里的“带通/带阻”功能,或者“效果”——“滤波器”——“带通/带阻”
如对话框中设置范围为1000——5000,使用带阻处理后,可从控制器中看到1000——5000变成黑色,也就是阻断了(当处理的频响区间比较窄时,图像上不会很明显,可以适当提高设置对话框离的陡度,在听感上会更明显。
均衡器1:在“带通/带阻”按钮旁边打开“参数均衡器”,或者“效果”——“滤波器”——“参数均衡器”
均衡器1.jpg (56.53 KB, 下载次数: 25)
19:51 上传
未处理的15.2秒原图
均衡器2.jpg (135.45 KB, 下载次数: 20)
19:51 上传
如图,设置在0——40Hz增益6db,15.2秒的40——0的红块变得更红,说明该频段的增益处理。
均衡器3.jpg (135.74 KB, 下载次数: 21)
19:51 上传
同理,在0——40Hz设置为-30db处理时,15.2秒的红块消失了,同样在听感上该时间的低沉低音几乎不可闻了。
下面是引用不明作者对三频的分析(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亲自试试铜鼓的方法看看是否与下文一致),不代表铜鼓的观点。
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
我们知道,人们的听觉心理对不同音乐和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换句话说,不同频率的声音也是情感的一种语汇。在这里,我们将音频细分为17个段落来简单地对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加以说明,供大家参考。
& && &&&16~20kHz频率:一般地,人耳对这个频段的声音是很难分辨的。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能听到的声音通常不超过16kHz。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这段高频段中的极高频域,一般是通过人的身体、头骨、颅骨等传递给大脑的听觉脑区。这段频率主要有乐器和人声的极高频泛音,主要影响音色的韵味、色彩和感情味。如果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达不到这个频率范围或者是这段频率的声音的响度过低,就会韵味失落,欠缺色彩,缺乏音色表现力;如果这段频率的响度适量,就会韵味十足、色彩丰富、音色纤细,富有表现力;如果这段频率的声音的响度过强,就会给人一种宇宙声的感觉、一种幻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使人有一种不稳定感。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不稳定感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段频率一般都是基音的不谐和音频率,所以会产生一种不安定的感受。虽然这段频率在音色中的比例很小,但是却非常重要,它是音色的表现力部分。尽管如此,它也常常被人们忽略掉,甚至被部分人遗忘,因为人耳要感觉到它的存在是相当困难的。
& && & 12~16kHz频率:这段频率是音色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乐器和高音打击乐器(如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的高频泛音频段,给人一种“金光四射”的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多种乐器的个性。如果这段频率的响度不足,音色将会失掉色彩,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过强,音色会产生“毛刺”般尖噪、刺耳的高频噪声。
& && && &10~12kHz频率:这段频率是高音木管乐器和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的金属声非常强烈。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将会失去光泽,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过强,会产生尖噪,刺耳的感觉。
& && &&&8~10kHz频率:这段频率的s音较为突出,它主要会影响音色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这段频率的响度较小,音色就会平淡无奇;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过强,音色就会很尖锐。
& && && &6~8kHz频率:这段频率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主要会影响音色的明亮度和清晰度。如果这段频率响度不足,音色就会变得暗淡;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过强,音色就会显得齿音严重。
& && && &5~6kHz频率: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如果这段频率响度不足,音色就会显得含糊不清;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过强,音色就会变得尖利,易使人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感。
& && &&&4~5kHz频率:这段频率对乐器的表面响度有较大影响。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较大,乐器的响度也相应较大;如果这段频率的响度不够,会使人感到这种乐器与人耳的距离变远了;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较大,会使人感觉到乐器与人耳的距离变近了。
& && &&&4kHz频率:这个频率主要影响音色的穿透力。人耳的耳腔谐振频率主要分布在1~4kHz这段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如果这个频率响度过强,会产生咳声的感觉,这种声音就好像是收音机接收电台频率不准时,播音员发出的咳音声。
& && &&&2~3kHz频率:这段频率是影响声音明亮度最敏感的频段.如果这段频率的响度较大,音色的明亮度就较强,声音敏锐;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音色将会变得朦朦胧胧,声音模糊;如果这段频率的响度过强,音色就会显得呆板、发硬、不自然。
& && &&&1~2kHz频率:这段频率是影响音色的透亮度,声音通透感好、顺畅感强。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主要有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频段之内,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就会变得松散,声音有些模糊,严重时音色还会脱节;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过强,音色就会有跳跃感。
& && && &800Hz频率:这个频率主要会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富,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了,会产生令人讨厌的喉音感。人人都有一个喉腔,人人都有一定的喉音。如果音色中的喉音成分过多了,会失掉语音的个性、失掉音色美感。由于这个频率很特别,不少音响师、音频功放的设计师和音箱的设计师们都将这个频率称为危险的频率,调音时谨慎使用它,设计功放或音箱时根据各自的风格特点,合理平衡它。
& && &&&500Hz~1kHz频率:这段频率是人声的基音频率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频率范围。如果这段频率丰满,人声的轮廓明朗,整体感好,声音明亮;如果这段频率响度不足,语音会产生收缩感,声音灰暗;如果这段频率过强,语音就会产生一种向前凸出的感觉(即语音前倾,临场感过强),使语音产生一种提前进入人耳的听觉感受。
& && & 300~500Hz频率:这段频率是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这段频率的幅度丰满,语音就活泼有力。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软绵绵的;如果这段频率幅度过强,音色会变得单调、呆板,相对来说低频成分减少了,高频成分也减少了,语音会变成像电话中声音的音色一样,显得枯燥单调。
& && && &150~300Hz频率:这段频率主要会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音色会显得发软、发瓢、单薄,语音会变得软绵绵的;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过强,声音就会变得生硬不自然,没有特定的风格和个性。
& && && &100~150Hz频率:这段频率主要会影响音色的丰满度。这个频段是音乐爱好者,尤其是软件发烧友最头痛的一段频率,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即共鸣声)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让人头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不无关系。很多软件发烧友为了消除这段恼人的峰值,(即声共振现象:由物理学可知,声共振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房间里的声波频率与箱体或房间自身具有的特征频率相同时,将产生强烈的谐振现象,使谐振频率的声波信号被异常的加强而隆起产生恼人的峰值;其二,房间里的声波频率的入射波与反射波的相位相同时,房间里的声波就会被加强,产生令人厌烦的峰值信号。)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避免那种让人生厌的共鸣声的感觉。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与它靠近的低频与中频,一般都会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使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有部分音乐爱好者或发烧友总觉得自己家里音响器材重放出的声音不够丰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无形中消除了这里所述的这段频率的峰值信号。可见,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这个频段中的乐器主要有大鼓、定音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如果这段频率响度较强,就会产生一种房间共鸣的空间感、浑厚感;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音色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这段频率成份过强,音色将会显得混浊,语音的清晰度变差。
40~100Hz频率:这段频率主要会影响声音的浑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在常见的乐器中,主要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低音表现丰富的乐器。所以,台湾音响界名人刘汉盛先生将这段频段称为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刘老师的这种观点,笔者非常赞同。如果这段频率很丰富,音色会显得丰满厚实、浑厚感和深沉感强烈;如果这段频率不足,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音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声音浑浊单薄,同时也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突出,使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听。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这是音乐爱好者最不喜欢听到的声音,也是焊机派发烧友最怕遇到的事情。
& && && &20~40Hz频率: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它主要会影响音色的空间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音乐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频率内的乐器一般都很少,那么有哪些乐器有这么低的声音呢?在常见的乐器中,主要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这么低的音域。由此可见,这段频率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作曲家们很少将音符写到这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追求,否则这段频率对声音的贡献是很小的。尽管如此,有些人也会误认为,乐器的泛音可以低到乐器的基音以下。这样的结论是不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有2倍、3倍、4倍、5倍…等的泛音,而不会有基音以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1/2、1/3、1/4、1/5…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后面我们会对此另作说明,这样大家就更清楚了。如果这段频率表现得充分,会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大厅之中的感觉,声音震憾深沉;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会变得空虚,声音发闷;如果这段频率过强,会产生一种嗡嗡的低频共振的声音,会大大降低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 本帖最后由 soplyhy 于
20:36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三)铜鼓瞎推荐
本帖最后由 soplyhy 于
20:54 编辑
有一段时间一直接坛友们的咨询PM,在通过交流得到认可的同时,也在对比大众的听感需求和铜鼓个人的出入并不断纠正自己对声音的取向和标准。但因为接下来要忙考研,估计不能常来论坛了,所以就苟且一本万利一把,推荐一些铜鼓个人觉得值得购买的耳机耳塞。
DSCN2139.JPG (133.64 KB, 下载次数: 26)
20:05 上传
DSCN0919.JPG (135.41 KB, 下载次数: 25)
20:05 上传
铁三角:主打外观做工和材料,声音风格自成一家。
1、CK5:在入门价位最值得购买的铁系耳塞。既能尝到铁式音染,又不会花很多的钱。耐用性上铜鼓的CK5在风吹日晒三年后才华丽的单边了。就是佩戴时的异物感比较明显,初戴入耳的人会觉得耳道胀痛,而且塞子外壳的硅胶易老化变形。后期CKM50也是很不错的塞子,就是声音偏下盘比较闷,没有CK5那么明朗的铁式音染。
2、EM7:但就拉丝外壳已经引不少人解囊了,虽说漏音、低频少、人声妖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缺点,但在做工设计、材料选用、声音调试上定在400价位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毕竟这是铁三角给很多铁饭们的第一印象,甚至还是部分耳机发烧友的启蒙。
3、ES55:最近在铁板讨论得有些过火了,容易高高抬起再摔个粉碎。但其声音是有耳共闻的,下潜到位不乏弹性的低频、细腻染色的人声、流畅平顺的高音都是其亮点,当然还不能忘了拉丝的外壳。就是摆着看也觉得漂亮。而且在外观上比较容易搭配黑色和白色的前端,做工也不失老铁的水准。
DSCN2554.jpg (129.34 KB, 下载次数: 21)
20:54 上传
4、在1k到2k价位,经典的CM7Ti和EW9铜鼓就不多推荐了,另外ESW9和CK9也有很多忠实的用户,但铜鼓觉得并不十分值得铜鼓重复推荐。在这个价位要提一下比较冷门的M50,对于有监听或者录音混音要求的坛友,这是款十分值得考虑的耳机
DSCN1890.JPG (133.72 KB, 下载次数: 21)
20:05 上传
5、ESW10:价格上很少人能负担得起,性价比也很低。但是在耳机音质、便携性、材质做工三元之间做到近乎完美的融合的,也只有这支接近4k的耳机了。铜鼓曾夸张为“铁式音染极致”,正式被其感染并为之倾倒之后的感受。很多听塞不多的朋友觉得ESW10声音风格没什么特点;但也有不少烧友被其毒得死去活来。声音方面的特点不再复述,曾把大年初五一整天用来赞美这支艺术品。这里要提个醒,听说不少ESW10因为未贴防划膜而使不少ESW10在运到国内后一打开就发现越前漆面有划痕;国内各级代理集体反映后铁三角也发出召回通知,有意购买的坛友请先向代理卖家咨询ESW10的相关情况。
DSCN2446.jpg (76.52 KB, 下载次数: 17)
20:05 上传
AKG:主打声音多元化和舒适听感,声音风格紧密围绕耐听展开,近期做工稍有缩水。
1、K412P:经典的声音经典的夹头,经典的换汤不换药经典的国际版。单就412本身的声音,在300以内是很有竞争力的。虽然不少人说:“弹簧钢头梁很夹头”、“对比K24P换汤不换药”、“国际版不知真假转轴易断”。声音好了,买的人多了,用了频率高了,自然一些小问题就被放大化了。低音稍多、人声明快清晰、高频顺畅耐听加以不到300的价格使其跻身“街机”行列,虽然现在已属次代型号,但仍然炙手可热。
2、K420:真的很难说能否继承并取代412,收敛了的低音、更细腻的人声、传承的高频,都依旧是入门价位的核心卖点么?人们的听音取向会转变么?K420对于AKG的用户是一剂强心剂,但是这样的外观、这样的做工真的能俘获AKG粉丝以外更多消费者们的心么?大家都预感K420的声音会再次成为经典,但铜鼓觉得在看似仅仅是时间问题的“取经”道路上,420还要经受不少考验。因为它不仅仅是坛友烧友们热衷的玩物,更应该是大众消费人群的“泛滥品”。
3、K271S:一代监听典范。三频上,低频有足够量供以细化分析,人声中频平稳无明显的突兀及音染,高频亮丽延展丰富。不少电台和录音室都在使用这个型号,另外就是K240S了。铜鼓对比了两者,觉得在频响范围上和监听用途对于频响特性的要求上,还是K271S更专业一些,而且在高频的平顺程度上,要比同级别的HD280PRO和M50更高一成。对于监听用途之外的古典弦乐,K271S也有同价位不可忽视的竞争力。
DSCN2543.jpg (111.77 KB, 下载次数: 21)
20:54 上传
4、K701:铜鼓一直想入却又始终未能如愿的耳机,每每去一趟耳机店就要以各种理由借口好好蹭听一番,甚至是若干次前往耳机店的动机。著以易推、易出好声而闻名遐迩,声音风格上,号称AKG风格的典范(毕竟听过推好了的KK的旗舰之音的人凤毛麟角)。低频下潜深弹性足却不过量;中频柔然流畅、声乐表现极佳;中高频及以上衰减比例合适,逼近真实衰减情况。听声乐的坛友们绝对不可错过的一只耳机,声场不小,却不是以人声渺远或空洞为代价,定位解析明朗,却不是以亮刺易疲劳的高频换来。正是这一支耳机引起了铜鼓对“Don’t buy the headphone you can enjoy with.Buy the one you can’t enjoy without.”的思考。耳烧很少人能坚持一辈子,但起码留下一支足够品味和回味的典范。
拜亚动力:主打高解析高频华丽的声音风格,但铜鼓人觉得这样的调音是对耳朵的挑衅,也是对音乐的无情。说道拜亚,铜鼓始终带有成见,因为声音风格上的近乎讨厌的不喜欢。但就其高解析高频华丽的调音取向而言,还是有值得推荐的。DT880:这是一只铜鼓反复想要适应,却始终没有能够连续戴听超过半个小时的耳机。不得不说低频和中频的平顺调音是多么的严禁,和为了提供足量的低频分析而特意提升低频的监听耳机比起来,880的低频在三频中的比例更接近真实,而且在下潜、量感、弹性等低频指标上并没有明显不足,可以说低频和中频是体现了拜亚忠实还原的调音初衷。只是其对高频在三频中的比例的理解,让铜鼓很难接受。就算勉强接受了,也适应不了超过半个小时的连续听音。
最近貌似拜亚有低端新系列耳塞发布了,值得期待。
DSCN2399.JPG (141.99 KB, 下载次数: 17)
20:05 上传
天龙,日系耳机却走着欧系声音风格(产品线听得不全,引用别人的说法):D1001。最近铜鼓一戴上就不愿摘下的耳机。说来也巧,仅仅是在老朱的店面听过两次,而且当时也是无意间拿起来听的,最终也没多想就入了的耳机,竟然能让我如此痴迷。或许这正是我目前对音乐音色的理解,当然这样的理解肯定和大众有出入。在铜鼓理解看来,声音的高频不应该像多数耳塞那样是明显衰减的(PK1是个例外),虽不至于如拜亚耳机那么极端,但也应该还有一定的亮度和丰富的泛音,就像D1001带给铜鼓的听感:低频量多下潜足、人声清脆距离偏远、不乏细节但不致齿音过重、高频华丽泛音适度。声场随人声的靠后而拉开、定位细节随高频的突出而精准丰富、而且高频的颗粒感轻松可闻。
但随即这样的听音取向即被推翻了——铜鼓带着D50参加了吉大校内的管弦乐团小规模各校区巡演,坐在首排并将整个过程录制了下来。发现即便是坐临小提琴组不到3米的距离,所谓松香味的高频泛音已经衰减得几乎不可闻了,估计是要把耳朵凑过去才可能听出来,所以最终得出结论:实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高频衰减是十分严重的。
但毕竟D1001给铜鼓带来过不少的喜悦,所以还是向常听古典和声乐的坛友推荐D1001。
DSCN2348.JPG (107.09 KB, 下载次数: 16)
20:05 上传
音特美:声音特有冷艳之美
1、ER4S:还记得当时歪打勿撞的入了小四,而且一开始接在N910上觉得声音一点好感都没有;然而在相互磨合一年之后成了手头离不开放不下的塞子。一个词概括就是冷冰冰,但或许就是这样干干净净的回放、良好的隔音使得旅途上的每一首歌都那么耐听、都那么容易听进去。之所以有一群忠实拥护者是有原因的——声音独树一帜的冷艳;之所以不喜欢的人也不少也是有原因的——山寨的外观和做工。另外说说PBS的区别:铜鼓觉得B和S的区别不大,倒是P和B、S的区别就一耳朵,主要不同于低频。也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觉得还是S得声音听起来比较干净,P就像开了低频增益的S、B就像开了齿音增益的S。
2、ER6i:几次蹭听和借听之后觉得存有ER4的神韵,高频比ER4暗了一些,但是人声相对就近了,而且在比ER4便宜一半的价格区间里是很不错的选择。
歌德,粗放的手工做工和奔放的声音风格:SR80。铜鼓觉得80在千元以内很完全地展示了歌德奔放的声音风格。透彻的下潜带来震撼的节拍、足量的低频演绎明快的节奏感、上调的中频提升人声的感染力,这些都是奔放所不可或缺的特点。对比SR60所多出的价格铜鼓觉得是完全值得的,而且可以媲美爱丽丝M 1 在千元以内的性价比。开放式设计的声场自然不必多说,缺点是定位和解析较差。同是听流行的耳机,M1可以兼顾声乐;SR80可以兼顾摇滚。
高斯PP:铜鼓觉得,高斯的地位,就一直靠PP中流砥柱着。一个跨世纪的经典耳机,如今又有新的颜色加入。虽说既没怎么换汤也没换药,但即为经典,就有它让人着迷之处。量足弹性好的低频对于摇滚和流行都是重要的。说到这似乎PP已经没有别的特点了,是的。但就这一优点,已经足以在这一价位成为经典了。它是耳机推向大众消费品的成功典范,正如在国内推广的PX100一样(当然,在假货的干扰下,PX100并没取得惊人的销售量)。
DSCN0988111.jpg (83.64 KB, 下载次数: 15)
20:05 上传
森海塞尔:声音多元化,耳机大众化的主力军
1、MX360:已经被某国产杂牌工模模仿,可见其在低端市场的影响力(铜鼓觉得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销量是由前作MX500的经典效应引起的)。和前经典比起来,可谓风格囧异——让人“囧”的声音变化瞬间引起了对其继承MX500的焦虑,接下来才开始关注变化之中的“异”。目前看来销量还是可人的,但是否能经受时间考验并传承MX500的经典还要我们一同关注。
2、MX90VC:公认不好推,但要出好声并不难。森海成功开发的一个新的系列里最畅销的型号。不再是那个假货泛滥的外形,不再是那把朴实无华的声音。它是森海声音趋向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型号。让我们知道森海不仅仅是清淡淡的MX500、轰隆隆的PX100或者干涩涩的PX200。MX90的主要特点集中在靠前的人声和一改森海低端高频凹陷的亮丽高频,而且外观上的耳目一新也增添了不少好感。后续延续型号也值得期待。
3、HD580:一代经典,过气旗舰。停产买不到,也应该细心聆听一番。在典型欧系大气风格下描绘醇声柔美的代表,对比之后完全偏向古典演绎的HD600、权衡HIFI素质的HD650,580的醇声更显得犹有特色。而且580更容易推动,对前端的要求也不及600、650那么高。是直推与上放之间的良好过度。
4、HD650:如今HD800已经正式宣布上市,650估计不久也会黯淡下来,但曾经的锋芒还是说明其素质与实力的。频响素质在高端耳机里基本不存在明显缺陷了,而且推好了的声场大而不空是十分不容易的。除了同样是塑料头梁有些让人担心因外,不仅是许多森海党同样也是铜鼓倾心的对象。
5、IE8:到目前铜鼓一共听了4次IE8,觉得不是很值得购入。虽然配件、做工、包装都做得很有旗舰的风范(外观就不多说,觉得好看的肯定不多),但是这把声音有不少铺垫下一代旗舰的意味,要是在声音上能够再精益求精,那怕卖到3K+铜鼓也会觉得值得推荐。毕竟一个旗舰产品,不仅仅是什么性能什么价位,它还是一个品牌的形象和标杆。
DSCN2439.jpg (106.34 KB, 下载次数: 23)
20:05 上传
舒尔,动铁圈子里一大王牌:SE530。其他型号都没怎么听过,所以就只推荐这款了。要不是线材的问题,铜鼓会毫不犹豫选SE530而不是W3,也不是很清楚最近新批次的530是否改善了线材的耐用问题。早先06年在某耳机店碰巧听了一个下午的SE530,直接导致那之后半个月为之魂牵梦绕心神不宁。虽然在不断积累了听音经验之后,只觉得SE530的人声醇厚堪称一绝,其他部分以不及以前那么“完美”。或许是因为那次蹭听的美好印象在记忆里不断自我暗示使得530变成了心中的神器,而且这样的印象在后来仔细聆听时对比出的出入使得铜鼓对530变得犹豫了,甚至导致冒险入了W3而不是期盼许久的SE530。SE530在之前的帖子(聚会贴)里也有过详细的说明,在此再简要复述一下:低频量稍偏多,弹性好使得节奏感明快;人声醇厚圆润,距离近有一定的压迫感;高频细节不如TF10丰富,但长时间听音不易疲劳;声场并不觉得像是许多用户说的大气,当然在动铁范围内这样的声场已经很出彩了;解析一般,听流行时配乐音源的边缘感明显。
DSCN2335.jpg (140.74 KB, 下载次数: 26)
20:05 上传
索尼,各种电子产品的大众化先驱,但在产品宣传中又偏好标榜玄虚的专业特点(铜鼓觉得这一点很矛盾):EX500。在EX90的光辉之下,铜鼓并不觉得EX700是成功的,反而后续的EX500更让铜鼓认可。主要是因为EX700宣传的华丽高频居然是险恶的齿音,让初听700的铜鼓非常不能接受,总觉得这种“华丽高频”有严重失实的嫌疑;虽然之后反复地聆听分析,发现了EX700优秀的低频和中频,但还是很难提什么好感了;毕竟这样的声音作为旗舰标杆,很难让人对低端新品放心。然而之后的EX500正如当年EX90一样让铜鼓眼前一亮——又一个流行利器诞生了:低频的节奏感与中频的乐感颇有700的遗风,中高频齿音较700保守了些、高频稳当耐听。
UE,TF10:如果目的是听塞子,铜鼓选TF10;如果目的是听音乐,铜鼓选SE530.只是偏偏不巧铜鼓入的是W3,失望的阴影一直从初听到自然煲200小时之后。TF10是铜鼓个人觉得三频“平衡”的三单元典范,特别是TF10的高频让铜鼓找到了对动铁高频的信心,这是比ER4更令铜鼓满意的高频,而W3和SE530都为了讨好听感而突出/削减了一些频段。但只可惜TF10的佩戴并非人人可以戴稳得,所以铜鼓真的很羡慕那些不用手扶着也能轻易戴好TF10的坛友。哎,TF10的佩戴、SE530的线材、W3的声音,铜鼓在三单元里真的纠结得很惨烈……
DSCN2363.JPG (117.72 KB, 下载次数: 25)
20:05 上传
国产耳塞:
相对各大外国品牌,国内主打音质的新耳塞出的就比较少了。
Cyclone PR2:最近比较烫手的产品。声音上,在400价位内是不错的。虽说整体特点就只有低频下潜做得很突出,其他频段都比较平淡,但是这样的声音在400以内是比较独特的。毕竟低端多是大量低频的耳塞们撕杀着。PR2让我们看到了国产耳塞的在调音上的水平,当然在做工和质量控制上也还有提升空间。
泽丰的小入耳:型号不记得了,可能还没推出,还在调试阶段。相比之前是非漫天的NB01,铜鼓更喜欢这个小塞子。看看到时候正式上市反响如何,在老朱店里听了几次都觉得这把声音喜欢的人应该不少。
DSCN1978.JPG (127.26 KB, 下载次数: 24)
20:05 上传
先就这么多了吧,估计这半年也够用了。还想PM的坛友们可能要等到七月铜鼓放假了,要是暑假不回家就还能上来玩玩。
DSCN21731.jpg (61.42 KB, 下载次数: 19)
20:05 上传
[ 本帖最后由 soplyhy 于
20:37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好长啊……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3签到天数: 46 天[LV.5]常住居民I
铜鼓的好文又要来了,好好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好文啊 尤其是那个煲耳机还是煲耳朵的理论。另外楼上和我貌似头像差不多啊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4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看完了,好累,,对于频段的经验值的参考,多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完工了吧?改个标题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复制&&黏贴-----& TXT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5:59签到天数: 12 天[LV.3]偶尔看看II
感谢铜鼓兄的大作及科普工作! 顺便提个建议,以后文字大量的还是用深蓝色的颜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开始写回忆录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好长啊····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5:59签到天数: 12 天[LV.3]偶尔看看II
呵呵,我就是大耳机中听AKG K701之后一直不想换其它耳机的原因。话说当年存活的R10也听过近半年,说不上就明显喜欢R10,可能说明我“木耳”了!
看了铜鼓的美文,我决定让K701服役到有一个让我实听后确实超过K701的耳机。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大作!!留名,买瓶饮料漫漫看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20:46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好文收藏之~~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27签到天数: 4 天[LV.2]偶尔看看I
好贴,学习中,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占位,慢慢看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13:56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好文~~来留名
有感性总结,有技术论述,有点名评论~~
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写的文章一直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考研加油!
客观 包容 敏锐 专业
iMP3.net 随身数码影音
意见反馈:
推广合作:139
莫凡配件:13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域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