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打了胰干菌苗有什k胰腺炎的症状及治疗

(2/2)打了二针狂犬疫苗,请问对小孩有什么负面影响及危害?会不会造成小孩身体发育不良,智力下降等等?_百度知道
(2/2)打了二针狂犬疫苗,请问对小孩有什么负面影响及危害?会不会造成小孩身体发育不良,智力下降等等?
我有更好的答案
狂犬病恐惧症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对狂犬病如此“重视”。有关狂犬病的偏见和谬论流传得如此广泛,是造成中国目前狂犬病疫苗大量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目前人们最恐惧的传染病,除了艾滋病,就是狂犬病了。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现在成了几乎可与“恐艾症”并驾齐驱的一种非常流行的心理疾病。
最近,有关中国狂犬病疫苗被滥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狂犬疫苗使用量达每年1500万人份,超过全球总用量的80%。如果完全不用疫苗,中国每年将有3万人死于狂犬病。这意味着99.8%的接种者在理论上原本可以不接种,其中至少1/3可能属于滥用。那么,哪些情况可能属于滥用?如何避免滥用?
恐狂症的最常见表现就是滥用狂犬病疫苗,在明显不该接种疫苗的情况...
这个狂犬疫苗会减少大脑大量蛋白质,一定要给孩子及时补充蛋白质,对体质也有一定影响,只要平时多些清淡食物和适当运动让孩子抗体提高就好
不要紧,按照你的说法,生病的不是都要危害社会了!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狂犬疫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_百度百科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适应症为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成份与性状
本品为三联减毒活疫苗,其主要组成成份:麻疹、腮腺炎、风疹活病毒。  本品包括①ATTENUVAX*(麻疹活病毒疫苗),一种从Enders减毒Edmonston 株衍生而来的进一步减毒的麻疹病毒株,在鸡胚细胞培养中增殖;②MUMPSVAX*(腮腺炎活病毒疫苗),Jeryl Lynn[sup]TM[/sup](B水平)株的腮腺炎病毒,在鸡胚细胞培养中增殖;③MERUVAX*II(风疹活病毒疫苗),Wistar RA 27/3风疹活病毒减毒株在WI-38人体二倍体肺成纤维细胞中增殖。  每剂本疫苗含非活性成份:磷酸钠(单碱基3.1mg,双碱基2.2mg)、碳酸氢钠(0.5mg)、培养基199(3.3mg)、伊格氏培养基质(0.1mg)、新霉素(25.0μg)、酚红(3.4 μg)、山梨醇(14.5mg)、磷酸钾(单碱基20.0 μg,双碱基30.0 μg)、猪水解明胶(14.5mg)、重组人白蛋白(≤ 0.3mg)、蔗糖(1.9mg)、L-谷氨酸单钠盐(20.0 μg)。本品不含防腐剂。  * Merck & Co. Inc.注册商标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性状
本疫苗为冻干制剂,配制前为浅黄色致密的结晶体,复溶后为澄清的黄色液体。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预防用生物制剂
适用于12月龄及12月龄以上易感人群。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作用与用途-预防用生物制剂
接种本疫苗能够刺激机体同时产生对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风疹病毒的免疫力。本品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规格
0.5 ml/瓶。每注射剂量为0.5ml,内含不少于1000 CCID5O(50%细胞感染剂量)的麻疹病毒,20000 CCID5O的腮腺炎病毒及1000 CCID5O的风疹病毒。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和剂量
本品接种单一剂量0.5ml,皮下注射(推荐上臂外侧部)。  [u]对儿童推荐的接种程序[/u]:12月龄或以上首次接种者,应在4~6岁再次接种。再次接种可使首次接种未产生免疫应答的儿童产生血清阳转。  [u]配制指导[/u]:  配制本疫苗必须使用所附的专用稀释液(不含可灭活疫苗的防腐剂或其它抗病毒物质)溶解,加入稀释液后摇动至完全混匀后使用。  本品每次注射和/或配制疫苗时,应采用无防腐剂、杀菌剂和去污剂的无菌注射器,因为这些物质可灭活本品所含的活病毒疫苗。  当溶液和容器符合条件时,还应在使用前对所注射的疫苗进行目测观察,如果含有可见的颗粒和发生变色,或本冻干疫苗不能溶解,则弃之不用。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不良反应
本品的下列不良反应在每个身体系统分类中按照严重程度降序列出,而不考虑其与疫苗相关性的程度。它们来自下列情况的报告:临床试验期间、上市后疫苗使用、或含有麻疹、腮腺炎或风疹的单价或二价疫苗的应用。  全身  脂膜炎;非典型麻疹;发热;晕厥;头痛;头晕;不适;易激惹。  心血管系统  脉管炎。  消化系统  胰腺炎;腹泻;呕吐;腮腺炎;恶心。  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  血液和淋巴系统  血小板减少(参见【注意事项】);紫癜;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  免疫系统  过敏性、类过敏性反应和其它相关症状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外周或面部)、支气管痉挛和荨麻疹。以上过敏反应与接种者是否有过敏史无关。  肌骨骼系统  关节炎;关节痛;肌痛。  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经常为一过性的,慢性较罕见)及多发性神经炎是野生型风疹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随年龄和性别而异,在成年妇女中症状最严重,青春期前的儿童最轻。接种本品中MERUVAX II后,已报道这种感觉异常和肌痛。  慢性关节炎与野生型风疹病毒感染有关,与身体组织中分离出的病毒和/或病毒抗原持续存在有关。接种疫苗者发生慢性关节症状者罕见。  儿童接种本疫苗而发生的关节反应不常见,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很短。在接种的妇女中,关节炎和关节痛的发生率通常高于儿童(儿童:0-3%,女性:12-26%),并且关节反应趋向于更明显和持续更长时间。症状可持续存在数月或罕见情况下至数年。在接种后的青春女性中的发病率介于儿童和成年妇女之间。在年龄超过35岁的妇女中,这些反应通常可以很好耐受,并且很少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神经系统  脑炎;脑病;麻疹包涵体脑炎(MIBE)(参见【禁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热性惊厥;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病变;眼性麻痹;感觉异常。  上市后应用的数据表明,在接种后30天内,极少出现在时间上与接种相关的明显中枢系统反应,如脑炎和脑病。但提示以上一些病例可能由麻疹疫苗引起。接种麻疹活病毒疫苗之后出现此类严重的神经系统病症的风险,远低于野生型麻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和脑病(1/2000)。  在过去的25年中(),对全球使用了2亿多人次的M-M-R和本品进行了上市后监测,结果表明,诸如脑炎和脑病等严重不良事件一直罕见报道。  对于从未感染野生型麻疹但接种了麻疹疫苗的儿童,有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的报道,这些病例中的一部分可能是由于在出生后的第1年中得过未确诊的麻疹感染或接种过麻疹疫苗。根据估计的在本土范围内麻疹疫苗分布情况,麻疹疫苗接种导致的SSPE相关病例的发病率约为1/100万。它远远低于因野生型麻疹引发的SSPE(发病率6~22/100万)。根据CDC进行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认为麻疹疫苗的总体作用是通过预防内在SSPE高风险性的麻疹,以达到预防SSPE的目的。  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后已有无菌性脑膜炎病例报道。尽管已证实腮腺炎疫苗Urabe株与无菌性脑膜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尚无证据能表明本品中Jeryl Lynn腮腺炎疫苗与无菌性脑膜炎之间存在相关性。  呼吸系统  肺炎;局限性肺炎;咽喉痛;咳嗽;鼻炎。  皮肤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多形性红斑;荨麻疹;皮疹;麻疹样皮疹;瘙痒。  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包括灼热感/刺痒;风团和潮红;发红(红斑);肿胀;硬结;触痛;注射部位水泡形成。  特殊感觉——耳  神经性耳聋;中耳炎。  特殊感觉——眼  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结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  附睾炎,睾丸炎。  其他  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后引起死亡的报道罕见,死亡原因多种多样,一些死亡原因未明;但在健康个体中的因果关系仍不明确(参见【禁忌】)。对年期间在芬兰接种本品的150万儿童和成年人中进行了上市后监测研究,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发生死亡或永久性后遗症的报道。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禁忌
1.对包括明胶在内的任何疫苗成份过敏者。  2.对新霉素发生过敏或类过敏性反应者(每剂疫苗含约25μg新霉素)。  3.任何发热的呼吸道疾病和其它活动性发热的感染者;活动性未经治疗的结核病患者。  4.妊娠妇女不应接种本品,目前尚不清楚疫苗对胎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对青春期后的妇女进行疫苗接种,接种后3个月应避免怀孕。  5.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此禁忌不适用于接受皮质类固醇作为替代治疗的病人,例如阿狄森病 (Addison's disease)。  6.患有血恶液质、白血病、任何类型的淋巴组织瘤患者,或其它影响骨髓或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  7.原发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包括艾滋病相关的免疫抑制病人或其它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临床多发感染的病人、细胞免疫缺陷病人和血内丙种球蛋白过少和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患者。在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因疏忽接种了含有麻疹成份的疫苗而引发麻疹包涵体脑炎(MIBE)、肺炎和因传播性麻疹疫苗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死亡已有报道。  8.有先天性或遗传的免疫缺陷家族史的个体,只有证明疫苗受种者具有免疫能力才能接种。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
1.如接种本品后发生过敏性或类过敏性反应,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治疗和抢救措施,包括注射(1:1000)肾上腺素等。  2.本品禁止血管内注射。  3.下列人群使用本品时应特别注意:  (1) 对于有脑外伤史、个人或家族惊厥史、或其它因发热引起症状的人群应避免接种本品。医生应注意接种后可能引起的体温升高。  (2) 对鸡蛋的过敏反应:本品中麻疹和腮腺炎活疫苗是通过鸡胚细胞培养制备的。如果食鸡蛋后引发过敏、类过敏和其它速发性反应(例如发生荨麻疹、嘴和喉肿胀、呼吸困难、低血压或休克),在接种含有鸡胚抗原成份的疫苗后,可能加重速发性过敏反应。故对这类人群应慎重权衡利弊,接种本品时应随时备有抢救处理措施。  (3) 血小板减少症: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接种本疫苗后可能使病情加重。首次接种本品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个体,再次接种后可引发血小板减少症,故再次接种前应检查血清学状况。对这类人群进行免疫接种之前,应慎重权衡利弊。  4.对易感的育龄妇女进行本品免疫接种,可预防在妊娠期间的风疹感染,并能预防胎儿感染和随之发生的先天性风疹疾病。但在疫苗接种后3个月内应避免妊娠,并且应事先知情。还应告知接种本疫苗后2~4周会经常发生自限的关节痛和/或关节炎(详见【不良反应】)。  5.已知感染HIV但无免疫缺陷的儿童和年青人可以进行疫苗接种。但应对这类接种者的保护作用进行密切检测,因其免疫效力可能低于健康人群(详见【禁忌】)。  6.大多数易感者在接种后7~28天内会从鼻或咽喉分泌出少量的风疹减毒活病毒。尚无确切证据表明一般接触会使这种风疹减毒活病毒通过接种者传播给易感人群。然而,有文献报道,风疹疫苗病毒是可以通过哺乳传播给婴儿(详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无文献报道,麻疹或腮腺炎减毒活病毒可通过接种者传播给易感人群。  7.据报道,接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减毒活病毒单价疫苗时,可暂时性抑制结核菌素试验的皮肤敏感性。因此,如果要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应在本品接种前或同时进行。  8.同任何疫苗一样,不是所有的接种本品者都能获得保护。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u]妊娠[/u]  目前尚不了解妊娠妇女接种本品后,是否会给胎儿带来危害或影响妇女的生殖能力。因此,妊娠妇女不应接种本疫苗,并且,接种了本疫苗的妇女在接种后三个月内应避免怀孕。  如果妊娠期内无意接种了本疫苗或接种疫苗后三个月内怀孕时,医生应关注以下信息:(1) 通过10年间对700多名妊娠妇女在受孕前三个月内或受孕后三个月内接种风疹疫苗(其中有189名接种Wistar RA 27/3株)进行调查,无1名新生儿出现类似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异常症状;(2) 妊娠后头三个月期间感染腮腺炎可能提高自然流产率。尽管腮腺炎病毒可引起胎盘和胎儿感染,但是尚无证据表明它可引起人类先天性畸形;(3) 据报道,妊娠期自然感染麻疹可增加对胎儿的危害。妊娠期自然感染麻疹增加了自然流产、死胎、先天性缺陷和早产的发病率。由于减毒麻疹病毒株对妊娠期的影响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应慎重地假定有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反应。  [u]哺乳期妇女[/u]  目前尚不了解母乳中是否可分泌麻疹或腮腺炎病毒。近期研究表明,产后喂乳妇女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后,母乳中可检出病毒并可传播给哺乳的婴儿。在血清学检测证实风疹病毒感染的婴儿中未有严重疾病的表现,但有1例表现有典型患风疹感染的轻微临床症状,因此,给喂乳妇女接种本品时应慎重。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儿童用药
12月龄以下婴儿接种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老年用药
尚不明确。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药物相互作用
1.本疫苗不要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IG)  免疫球蛋白与本品同时使用可能干扰免疫应答。如使用过人免疫球蛋白或接受过血液或血浆输血,疫苗接种应推迟至三个月后或更长时间后进行。  2.与其它疫苗合用  本品应在其它活病毒疫苗接种前或后一个月时再使用。  本品曾经与减毒活水痘疫苗及灭活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同时使用,但采用不同的注射部位和使用不同的注射器。实验证明同时使用这些疫苗对单一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无影响。联合应用时本品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类型、频率及严重程度与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疫苗的情况接近。  目前由于同时使用以下疫苗的相关资料有限,因此不推荐DTP(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和/或OP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与本品常规同时使用。  然而,目前其它接种程序已经在使用。已发表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同时使用全套被推荐的疫苗系列(即:DTaP [或DTwP]、IPV [或OPV]、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并且同时使用或不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及水痘疫苗)证实,经推荐的常规接种儿童用疫苗(不论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间无相互干扰作用。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药物过量
至今罕有报道本品过量使用的情况,并且过量用药与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相关性。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临床试验
临床药理和毒理  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是三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分别是由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粘病毒)和风疹病毒(披膜病毒)引起,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或死亡。例如,麻疹引起肺炎和脑炎;腮腺炎可以导致无菌性脑膜炎、耳聋和睾丸炎;患有风疹的孕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284例年龄在11月龄-7岁且3种病毒血清均阴性的儿童临床研究表明,本品有高免疫原性且普遍耐受性良好。研究中易感人群单次接种疫苗后95%产生麻疹红细胞凝聚抑制(HI)抗体,96%产生腮腺炎中和抗体及99%产生风疹HI抗体。然而,有1-5%接种者初次接种后血清阳转失败。  一项对母亲已接受疫苗免疫的6-15月龄婴幼儿研究表明,接种麻疹活病毒疫苗(ATTENUVAX*)后,有74%的6月龄婴儿可达到检测出中和抗体(NT)的滴度水平,100%的15月龄幼儿达到NT检测滴度水平。此阳转率高于以前报道的使用HI方法测定由自然免疫母亲所生的6月龄婴儿。对免后母亲所生的6月龄儿童在15月龄进行再次接种时,他们的抗体滴度水平与15月龄接种儿童的滴度水平相当。6月龄儿童血清阳转率低的原因有两种可能的解释:① 测定方法的检测水平有限【NT法和酶免法(EIA法)】,由于有未检测出的微量母传抗体存在,可能干扰婴儿的血清阳转率。② 通过两种抗体分析方法判断,6月龄儿童的免疫系统并不总是有足够的能力对麻疹疫苗产生应答。  通过一系列双盲对照试验,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每种单价疫苗成份都可产生高度的保护效力。这些研究也证实了疫苗接种后的血清阳转应答可以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疾病产生平行的保护效果。  接种后,通过中和试验、HI或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法可以测定相关的保护性抗体。绝大多数接种者,初次免后11-13年,其体内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的抗体仍然可以通过中和试验和ELISA法检测出来。  尚无本品对动物生殖毒性的研究资料。本品对致癌、致突变或对生育能力损害情况也未进行评价。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贮藏
在疫苗运输期间,为保证疫苗的效力不降低,疫苗应在10℃或更低温度下保存。运输期间使疫苗冰冻对疫苗效价无影响。本品应避光保存,因为光照可能使病毒失活。  配制前,冻干疫苗瓶保存于2-8℃或更低温度。稀释液可与冻干疫苗一同储存于冰箱中或单独存放在室温条件下。不要冷冻稀释液。  包含冻干疫苗和稀释液的联合包装应该保存于2-8℃。  建议疫苗配制后应立即使用,配制后的疫苗装于疫苗瓶中,避光保存于2-8℃,如果在8小时内不使用,应废弃。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包装
1瓶/盒:含有1瓶单个剂量的冻干疫苗及1瓶稀释液。  5瓶/盒:含有5瓶单个剂量的冻干疫苗及5瓶稀释液。  10瓶/盒:含有10瓶单个剂量的冻干疫苗及10瓶稀释液。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有效期
24个月(从包装并转至2-8°C保存之日起计)  在包装之前,产品可以≤ -20°C保存18个月。如果≤ -20°C保存时间超过18个月,其2-8°C的保存时间相应减少。
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执行标准
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S
企业信用信息就打右上臂好一点哦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我朋友也是这情况,医生说没问题的。
在我手上有一本了解孕妇知识的书籍,因为我也怀孕了嘛,所以特地买来看看,了解一下,里面写到:孕妇可接受的预防接种有以下几种:
1,破伤风抗毒素
2,狂犬病疫苗...
答: 内分泌失调的原因,建议到医院做性激素六项检查.如果确诊,建议进行激素治疗或中药调理比较好,祝你健康。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第四部分&&疫苗针对疾病与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有什么危害性?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由于病原的不同,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型等几个型。乙型肝炎是对人体健危害最为严重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感染乙肝病毒后,有20%的感染者会成为长期带毒者或发生慢性肝炎,并可引起肝硬化,在原发性肝癌中有80%的病例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包括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母婴传播是我国目前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因素,凡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感染,其中一部分可以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的家庭聚集现象,很大原因是母婴传播造成的。
造成围产期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什么?
(1)母亲HBsAg、HBesAg阳性。
(2)母血中的乙肝病毒DNA(HBV DNA)超过100pg/mL。
(3)怀孕过程中有过先兆流产。
胎儿期宫内感染在围产期传播中所占比例不高,在100名感染的新生儿中,有5名可能来自胎儿期宫内感染,其他90%均发生于分娩过程中或围产期的母婴接触,而分娩过程中由于新生儿皮肤在产道擦伤后而引起感染的也不占主导地位,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在胎盘剥落时,一部分母血通过破裂的母面胎盘血管沿脐带血进入胎儿体内所造成的。围产期传播是十分严重的,因为携带乙肝病毒者常是慢肝、肝硬化、肝癌发病的重要源泉。
我国控制乙肝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1)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2)至2010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
(3)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
我国控制乙肝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
(3)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
我国控制乙肝的工件指标是什么?
到2010年:
(1)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
(2)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东部省区、中部省区、西部省区分别达到90%、80%、75%;
(3)2002年后出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
(4)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5)建立健全对从事乙肝防治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认证和考核制度,并对从事乙肝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
(6)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7)实行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及医疗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
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型肝炎?
HBsAg阴性的个体,全程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高滴度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这种特异性抗体能将侵入机体内的乙肝表面抗原中和掉,从而达到保护机体不受乙肝病毒侵袭。因此,注射乙肝疫苗是对易感人群最好、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什么要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1)母婴围产期传播在我国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2)感染HBV后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机率与受感染时的年龄关系密切,1岁以内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约有70%~90%发展成HBsAg慢性携带者,2~3岁幼儿为40%,7岁儿童为6%~10%,青少年和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慢性携带者的仅占5%左右。
(3)仅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免疫不能预防幼儿时期的水平传播,对所有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既可以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减少儿童中新传染源的产生,也可以阻断儿童时期的相互传播。
为什么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非常重要?
WHO指出,全球死于乙肝的病例中,有21%是在围产期感染的。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新生儿感染HBV后约有90%以上的人将成为HBV慢性携带者,至成年期最容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因此乙肝疫苗的第1剂接种应尽早进行。最好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使新生儿获得保护。曾有人使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各抽2所学校调查完成3针以上免疫的观察对象中,出生后乙肝疫苗不同接种起始时间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者,HBsAg阳性率为0.09%,出生后1~12月接种者为10.87%,出生后>12月接种者为7.78%,有明显差异。因此新生儿必须在出生24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否则就很难阻断母婴传播。
青少年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有什么作用?
对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非常重要,它可以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如北京市,对15~24岁人群实施乙肝疫苗免疫后效果很好。目前在许多欧洲国家已把青少年纳入乙肝疫苗计划。
哪些成年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凡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危状态的易感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1)医务人员:如传染科、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和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新就业的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工作者等未接种乙肝疫苗者。
(2)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的同家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等。
(3)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前的患者、大量受血者或经常使用直液及血液制品者。
(4)静脉注射毒品者、男性同性恋者和性乱者。
&&(5)新人伍的军人、保育人员、运动员、武警部队及其他集体单位中的工作人员。
(6)免疫障碍或免疫抑制剂接受者、发育障碍收容所中的患者、精神病院患者及工作人员。
那些人不能注射乙肝疫苗?
正在发病的乙肝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毒既往感染者,都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也就是说经化验,如果抗-HBs阳性,表示体内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并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抗体,无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如果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存在,表明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存在,也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因为接种乙肝疫苗对这些人无任何保护作用。另外有发热、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如心、肾脏病等)、既往在过敏史者、早产儿及严重脏器畸形,严重的皮肤湿疹等患者,也不能注射乙肝疫苗。
为什么有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没有抗体产生?
有人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完成3针乙肝疫苗后,检测抗-HBs仍为阴性,即没有产生抗体,通常称为无应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与孕妇血清病毒含量、宫内感染产生免疫耐受、病毒变异、发生隐匿性感染、遗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检测方法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怎么办?
对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的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增加接种疫苗的剂量、更换接种疫苗的种类,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如采取以上措施后,并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仍无抗体产生,根据WHO的意见就无必要在重复接种乙肝疫苗了,因为这些人可能已发生隐匿性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或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注射乙肝疫苗为什么要采取上臂三角肌注射,而不选用其他接种部位?
上臂三角肌肌肉发达,血管少,皮下脂肪层薄,是进行乙肝疫苗肌内注射的最佳途径。乙肝疫苗一般不主张臀部注射,因为与大腿前部外侧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相比,其免疫应答率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臀部脂肪较,接种时易将乙肝疫苗注射于脂肪层内,而使疫苗吸收较慢。同时,由于脂肪层的血液循环较差,减少了吞噬细胞与抗原接触,从而影响了将处理后的抗原转移给免疫活性细胞,降低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接种乙肝疫苗应注意哪些问题?
(1)注射前必须将安瓶内的疫苗摇匀,变成透明乳白色。
&(2)接种前询问过敏史和病史,过敏性体质和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慎用。
(3)接种时间: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接种,越早越好。如出生后48小时以后注射,预防效果降低。
(4)接种者如有发热、严重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应暂缓接种。
因突然发生意外事故(如针刺伤或切割伤)而接触HBsAg阳性者的血液时应如何处理?
(1)对未接种乙肝疫苗者,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如有可能,应在接触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HBIG。第1针乙肝疫苗可与HBIG同时分别在两侧上臂三角肌肌注。
(2)对已接种过乙肝疫苗,并已知抗-HBs水平者,可视其抗-HBs水平而定:抗-HBs超过保护水平的可不必处理;未达保护水平(<10mIU/ml)者应加强注射1针乙肝疫苗;如免疫后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各1针。
(3)对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不知抗-HBs情况者,应立即检测抗-HBs后按(2)处理;若不能立即检测抗-HBs,应尽早注射HBIG(200mIU/ml)。
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是否还需要进行加强免疫?
目前WHO和我国卫生部均不主张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免疫成功者在进行加强免疫,这是因为:
(1)乙肝疫苗初免成功后,免疫持久性较好,根据国内观察,接种疫苗后15年保护率仍高达88.6%。
(2)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成功者在自然接触HBV后,记忆性B淋巴细胞受到HBV攻击后,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已证明即使在低抗体或无抗体的免疫者中,5年以后体液免疫记忆反应仍然存在。
(3)有细胞免疫存在,有人观察证实接种乙肝疫苗除有体液免疫回忆反应外,同样存在特异细胞免疫记忆。
(4)在乙肝疫苗的保护下,无需加强免疫,儿童可以安全度过HBV感染的高风险期(1~3岁),再加上免疫屏障的作用,免疫儿童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
但对高危人群(如血透析病人等)应每6~12个月进行抗体检测,当抗-HBs<10mIU/ml,可进行加强接种。
有黄疸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会不会造成黄疸延迟?
有黄疸的新生儿接种HepB后,极少导致黄疸延迟,但有人曾报道1例。
患儿,女,33d,因皮肤黄染2d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出生后第3d出现黄疸,5d左右达高峰,于3周左右逐渐消退。在31d时注射乙肝疫苗后其面部皮肤出现黄染,无发热,无咳喘,无抽搐,大小便正常,随即到某医院儿科就诊。查体:新生儿貌,神志清,精神好,呼吸平稳,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部及胸背部皮肤轻度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无充血,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无异常,胆红素为1061μmol/L。给予ATP、CoA、VitC、VitB6、白蛋白静脉应用2天后明显减轻,5天痊愈。
近年来有报道,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消褪时间较疫苗应用前明显延长,健康儿>14天,早产儿>21天。乙肝疫苗可能是导致黄疸延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产儿能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早产儿应与足月儿一样在出生后立即接种HepB,但低体重早产儿(<2000g)接种HepB的血清阳转率较低。美国AAP对99名出生体重<1750g的早产儿接种HepB进行观察,发现第1次接种时体重<2000g者的血清阳转率(79%)低于接种时体重>2000g者(91%)或足月儿(100%)。Kim等研究了婴儿母亲均为HBsAg阴性的极早产儿和早产儿(23~36周)对HepB的抗体应答,在87名受试婴儿中,90%的婴儿经3针免疫后获得保护(抗-HBs>10mIU/ml)抗体,血清阳转婴儿的抗-HBs
GMT为200mIU/ml,低于足月儿的647mIU/ml。因此,有人建议,对乙肝标志物阴性母亲所生体重<1750g的早产儿,最佳接种策略是将首次接种时间推迟到准备出院和体重超过2000g时。
所有早产儿到1月龄时,不管出生时体重和孕期如何,几乎都和正常婴儿一样对疫苗有足够的免疫反应。因此,所有HBsAg阳性母亲和未知HBsAg情况的母亲出生的早产儿必须在出生12小时内接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免疫预防。
如新生儿体重<2000g,接种的第1针乙肝疫苗不应计入免疫程序,在婴儿达到1月龄时重新接种3剂HepB。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的早产儿需在7月龄进行血清学检测,如果抗体浓度较低则需加强接种,或早产儿按2、4、6和12月程序接种4针HepB(仅适用于母亲未感染过HBV的儿童)。
新生儿有维生素K缺乏能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发病率为4/万~10/万活产儿,多发生在农村,以颅内出血最常见,约占60%~80%。晚发性维生素缺乏症多于2周龄~3月龄新生儿,尤其多见于1月龄左右的母乳喂养儿。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正好是接种HepB第2剂,若对有维生素K缺乏症的婴儿接种HepB,常会出现注射部位出血不止,最后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治疗不及时造成婴儿死亡。因此,对有维生素K缺乏症的婴儿不能接种HepB。
为了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症,从新生儿出生后lh开始,每次口服维生素K2mg,共10次,每次间隔10d;或给乳母每次口服维生素K10mg,共10次,每次间隔10d,也可收到相似的效果。另外,妇女在在妊娠期间及哺乳期间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蛋黄等,使胎儿及婴儿从母体及母乳中获得较多的维生素K;同时不要频繁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能干扰维生素K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必要时妊娠34周后孕母可口服维生素K1,每日20mg,每天1次,直至分娩。对未曾有维生素K使(服)用史者,应建议其到医院检测有无维生素K的缺乏,如有缺乏,及时补充后,再行疫苗接种。
(1)卡介苗的保存应有专人负责,不能与其他疫苗、药物混放。使用前应核对品名、批号及失效期,如无标签、已过有效期、安瓿破裂、摇不散的颗粒应废弃。
(2)卡介苗的注射器和针头应专用,皮内接种的剂量要准确,避免注射过深至皮下或肌内。
(3)冻干卡介苗稀释时应注意使之完全溶化,使用时需摇匀,吸入注射器后亦应注意随时摇匀。
儿童接种卡介苗后应如何护理?
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局部正常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家长应注意观察反应的变化,保持接种局部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避免接触水或用手搔抓,可用消毒纱布干燥包护。脓疱或浅表溃疡可涂1%龙胆紫,使其干燥结痂,有继发感染者,可在创面撒布消炎药粉,不要自行排脓或揭痂。卡介苗接种后出现淋巴结稍微肿大者,通过热敷即可使之吸收,如已化脓,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取脓液;已破溃者可用异烟肼或对氨柳酸软膏外敷,并根据情况更换敷料。如发生较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百日咳的危害性怎么样?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百日咳发病5000万例、死亡30万例。
百日咳杆菌通过飞沫从感染者传播到易感者。在7~10天的潜伏期后,病人出现卡他症状(包括咳嗽)。在l~2周病程内,阵发性咳嗽发展到典型的哮咳。在典型病例,夜间咳嗽特别严重,通常接着是呕吐。在幼儿中,百日咳仅引起呼吸暂停和紫绀,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不典型的持续性咳嗽可能是百日咳的唯一表现。百日咳的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可持续1月至数月。5%~6%的百日咳病例(大多发生在&6月龄幼儿)发生并发症。支气管肺炎(5.2%)是最突出的问题,死亡率较高。与百日咳相关的脑病的发病率为0.9/10万。在工业化国家,百日咳的致死率很低(<1/1
000);而在发展中国家,据估计,婴儿和1~4岁儿童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3.9%和1%。
我国百日咳的发病情况如何?
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百日咳的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几年每年报告病倒数在3
000例左右。目前一些欧美国家在有效控制百日咳发病后,最近出现百日咳发病回升,称为“百日咳再现”,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发病增多。我国由于抗生素滥用;目前的百日咳病例症状较轻,痉咳不明显,大多临床表现为不典型,易误诊为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多采用细菌学检验方法,阳性率仅有15%左右,百日咳的疫情被严重低估。一些调查发现,人群免疫水平低;≥6岁、持续咳嗽2周以上儿童百日咳的总患病率为11.3%。另有人采用整样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1
091名大学生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咳嗽超过8周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结果咳嗽的总患病率10.9%,表明我国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也存在百日咳疫情。
我国为什么要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在卫生部下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要求逐步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为什么这样要求呢?这主要是考虑接种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因接种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不良反应,引起公众反对,同时诉讼案件增多。经研究证实造成反应的主要是百日咳成分,以后研究了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接种后反应大大减少。目前国外基本上已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我国根据国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生产能力,决定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以向儿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名儿童在出生后第3个月注射第1针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发生两侧眼球水平震颤,经眼科检查正常。1月后眼球震颤缓解。不知是否还可以接受以后的百白破联合疫苗的注射?
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至今尚未确定注射DTP与眼球震颤之间的关系。这个患儿可能患有先天性眼球震颤,而以前未发现。从预防婴儿疾病的角度考虑,没有理由认为可以不接受以后DTP的接种。
发生创伤后如何接种破伤风疫苗?
发生创伤后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TT),应根据TT的既往免疫史来决定。一般认为经过全程免疫的人(包括曾接种过DPT者),在免疫后18个月内(也有人认为5年)可不必注射;超过18个月可用TT注射1次,从而产生免疫回忆反应,使机体抗体迅速上升。
(1)无TT(包括含破伤风疫苗的制剂)接种史者按下表的方法进行免疫。
第1针(间隔4~8周)
第2年& 注射1针
以后一般每10年注射1针,如遇特殊情况也可5年加强1针
*引自《中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
(2)经过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的人群,自最后1次免疫后≤3年受伤时,不需要再注射;若>3年应进行加强免疫。严重污染的创伤或受伤前未经全程免疫者,除注射1针TT外,可酌情在另一部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3)已用含有TT制剂进行全程免疫者,以后每隔10年再加强1次即可获持久的免疫力。但不能进行频繁的注射。有报道,频繁的加强注射可引起局部反应增多和症状加重。
(4)由于少量的毒素可以导致疾病,患破伤风后不能获得免疫力,患破伤风且痊愈的人应该在康复期间开始接种TT。
我国已确定2012年消除麻疹,消除麻疹的指标是什么?
WHO规定消除麻疹的操作定义和指标如下表。
麻疹发病率非常低
l&&&&&&&&&
确诊病例<1/100万(排除输入病例)
建立高质量监测系统,报告调查所有发热出疹性病例和传播链
l&&&&&&&&&
每年80%以上的地区疑似麻疹病例的报告率&1/10万
l&&&&&&&&&
疑似病例用于血清IgM检测的合格标本采集率>80%
l&&&&&&&&&
从每个确诊的传播链中分离病毒
接种率及爆发疫情控制
l&&&&&&&&&
2针麻疹疫苗接种率>95%
l&&&&&&&&&
包括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爆发规模小(3个月周期,<100例)
我国消除麻疹的目标和工作指标有那些?
以卫生部下发的《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
(1)目标: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2)工作指标:到2012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4)麻疹爆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5)以省为单位麻疹发病率在1/10万以下时,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
6)建立国家、省、市(地)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网络实验室达到WHO认证标准。
麻疹是否可以消除?
国内外的经验证实,麻疹是可以被消除的。
从技术上讲:(1)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2)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3)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4)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从操作上讲:芬兰于1994年实现消除目标;韩国于2001年宣布实现消除目标;WHO美洲区2003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我国消除麻疹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什么?
(1)通过常规免疫或强化免疫活动(SIAs)达到并保持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率≥95%。
(2)开展有效的实验室支持下的麻疹监测活动。
(3)积极有效控制爆发疫情。
(4)为麻疹病例提供适当的临床管理。
为什么在消除麻疹时要控制风疹?
(1)麻疹与风疹临床症状相似,鉴别困难,增加麻疹监测的困难。
(2)在麻疹流行时常伴随风疹的流行。
(3)麻疹与风疹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口、鼻、眼睛等的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口、鼻、眼睛等的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
儿童易发,特别是学前儿童。
儿童易发,特别是学前儿童。
流行于冬春二季,其他季节散发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疹(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
类似轻形麻疹。
麻疹柯氏斑
风疹全身症状轻,先见于面部很快波及躯干,四肢远端稀少。
典型风疹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4)风疹的危害性很大,尤其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常给胎儿造成残疾。
(5)WHO多次建议在消除麻疹的同时要控制风疹。
为什么接种第2剂麻疹疫苗叫复种而不叫加强免疫?接种的目的是什么?
大量研究证实,接种第2剂麻疹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回忆反应,接种后受种者的抗体水平并不升高,对低水平抗体者即使升高,也仅维持半年左右又回跌至再免疫前的水平。因此,接种第2剂麻疹疫苗不是加强免疫。
接种第2剂麻疹疫苗的目的,主要在于对第1次接种免疫失败(原发性免疫失败)的人提供一次接种机会;对未接种的人也提供一次接种机会,以提高接种率。
接种MMR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ITP)有什么关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能发生于接种MMR之后,出现临床明显ITP的报告频率约为1/3万。然而,自然感染风疹或麻疹后患ITP的危险(1/3
000)远高于预防接种之后,因此,在面临麻疹或风疹严重威胁时,应对预防接种的危险与暴露于相应的疾病的后果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妊娠妇女是否可以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如不慎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是否需要中止妊娠?
一般而言,风疹减毒活疫苗(RubV)和其他减毒活疫苗对孕妇禁用,因为理论上存在向胎儿传播疫苗病毒的危险,所以孕妇不能接种RubV,并在接种风疹疫苗后3个月内不宜怀孕。但不慎对孕妇接种了风疹疫苗,也不必要过分紧张,并且无需中止妊娠。2001年11月~2002年2月在巴西圣保罗州进行风疹疫苗接种运动期间,因疏忽对811名易感孕妇接种风疹疫苗,对其中580名孕妇所生婴儿采集血样。这些新生儿的先天感染率为4.7%(27/580),但无一儿童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的临床表现。另外,在德国、伊朗、英国、美国都有很多关于妇女无意中接种RubV后怀孕的数据。尽管有证据表明极少数新生儿存在疫苗毒株感染(阳性),但未发现新生儿患CRS。
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GACVS)将巴西、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巴拉圭所报告的数据综合分析,共确认29
663名无意中接种RubV的妇女,其中3 264名是风疹易感者,对2
236位易感者进行随访调查。IgM试验显示,68人(3%)可能有胎儿感染,但无CRS。与预计的全人群先天性畸形基础发生率相比,未发现其它畸形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已怀孕或可能在4周内怀孕的妇女不应接种风疹疫苗,但不推荐风疹免疫接种前进行常规的妇女怀孕筛查。如果怀孕妇女在没注意的情况下接种了风疹疫苗或者在接种疫苗后4周内怀孕,她应被告之有关对胎儿的影响。但MMR疫苗在怀孕期接种通常不应该是考虑中止妊娠的原因。孕妇的家庭接触者接种MMR也不会对孕妇造成任何危险。
现阶段我国流脑有什么流行病学特点?
通过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的流脑发病大幅度下降,在疫苗时代流脑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009年全国仅报告发病625例,死亡73例。
(2)流脑流行周期不明显。疫苗使用前,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行周期不明显。我国自20世纪中期以来,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出现明显的周期性。
(3)发病年龄后移,以中小学生发病为主。疫苗使用前,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疫苗使用后,<1岁儿童发病率最高,<15岁病例占65%~75%,13岁~18岁人群出现发病高峰。
(4)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通常11月开始上升,2~4月为发病高峰,5月发病开始下降。
(5)中、小学生发病为主,安徽省2005年,学生病例占总发病数77%;部分地区,民工等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
(6)流行菌群出现变迁,20世纪80年代我国病例中主要是A群,21世纪初C群病倒逐渐增多,近两年部分省出现W135群引起的病例。
(7)耐药的脑膜炎球菌菌株增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类药物对流脑A群和C群菌株呈现不同程度耐药。
(8)健康人群C、W135、Y群群免疫水平低。
为什么说流脑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脑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病死率仍然较高。近几年均在10%左右,排在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病死率顺位第5~6位。流脑重症病例可在24小时内死亡,治疗后存活的病例中仍有10%~20%有严重的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同时,流脑易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多发生在学校等集体单位,2007年共发生流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起,发病数68例,死亡6例。而且每年流脑产生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138.82万元。如果考虑流脑死亡、致残等因素及其它间接费用,流脑疾病经济负担巨大。
流脑多糖疫苗与结合疫苗有什么不同?
T细胞不依赖性抗原,T细胞不参与免疫应答
T细胞依赖性抗原,T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无免疫回忆,加强接种抗体不上升
有免疫回忆,加强接种抗体上升
对婴儿使用效果较差,甚至无应答
可以对婴儿使用,效果较好
目前我国流脑疫苗有几个品种?如何选择流脑疫苗?
我国使用的流脑疫苗有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4种。
目前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实行免费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和A+C+Y+W135多糖疫苗仍属于自费接种的疫苗。在选择4种流脑疫苗使用时,目前国家尚未统一规定。可以根据当地的流行菌群、人群免疫水平和公众的意愿进行选择。在小月龄婴儿以C群发病为主的地区,可选择接种A+C群结合疫苗;在出现W135病例的地区,可以接种+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
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自费接种的疫苗必须根据儿童家长“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不得强行推广自费疫苗的接种。
不同品种的流脑疫苗是否可以交替使用?
国家免疫规划已规定A群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可以交替使用,6~18月龄接种2剂A群流脑多糖疫苗,3、6岁时再分别接种1剂A+C群流脑多糖疫苗。对流脑多糖疫苗与结合疫苗的交替使用尚无规定。国外有研究表明,用多糖疫苗进行基础,分为2组再分别用结合疫苗和多糖疫苗进行加强接种;或者用结合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分成2组再分别使用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结果产生的抗体水平无差异。
预防乙脑的疫苗有哪些?哪些人不能接种乙脑疫苗?
目前预防乙脑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2种,2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均很好,但免疫程序不同。
虽然乙脑疫苗接种是安全的,但是为了防止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或发生过敏反应等情况,凡在发热、急性传染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或既往接种乙脑疫发生过敏反应的人,都不应接种乙脑疫苗。对已知有免疫缺陷病、癌症、艾滋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患者,均不能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
为什么说甲肝防不胜防?
(1)甲肝传染源管理困难:甲肝有排毒在先、发病在后的特点,患者在黄疸症状出现前(部分病例可无黄疸)即可传播病毒;另外,甲肝有大量隐性感染者,虽不发病,但仍可传播病毒,不知不觉地感染他人。
(2)我国甲肝发病有很大地区性差异,随着人口流动,高发区人口将病毒带到低发区,造成疾病传播。同时,目前大约有50%的肝炎感染原因不明,增加了预防难度。
(3)甲肝属于肠道传染病,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污染可以造成爆发,目前对饮水、粪便、食物的管理仍有一定的难度。
为什么说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有最有效措施?
(1)甲肝病毒(HAV)有7个基因型,但只有1个血清型。国内外毒株同源性>90%,HAV的抗原决定簇主要位于Vp1多肽上的1个免疫决定中和位点附近,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中和不同基因型的HAV。
(2)甲肝病后无慢性病毒携带,在人群和一般动物中也无慢性携带者,控制的重点是人群,对人群接种疫苗就可以有效降低发病。
(3)经过多年的使用证明,接种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广泛使用疫苗的地区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4)接种疫苗的成本一效益分析表明,大规模免疫接种计划可在某些群体中节约费用。
流感灭活疫苗哪些种类?效果如何?
流感灭活疫苗有全病毒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3种。流感灭活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和临床安全性,人体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型特异性抗体,但是不能刺激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这是灭活疫苗共有的缺点。此外,制备流感灭活疫苗必须使用特殊的鸡胚,并且新流行的抗原变异株必须能在鸡胚中高效复制,才有可能生产大量流感病毒制备疫苗。随着制备疫苗所用的野生型病毒在鸡蛋中生长,其免疫原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或降低。流感灭活疫苗接种途径均为皮下接种,对同型病毒感染有效,对异型病毒感染效果较差。
流感病毒会变异,为什么每年均要接种疫苗?
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变异,预防起来比较困难。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监测网已经覆盖了全球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各个地方流感流行和流感病毒变异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每年会汇总来自世界各地的流行病毒株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缜密、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未来一年在全球可能流行的病毒株,及时通告疫苗厂家有针对性地生产疫苗,供人们接种预防。这也是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接种的原因。
我国流感流行出现在11月到次年2月,在流行前接种疫苗,就可在当年整个流感季节中获得保护。即使在流感流行期间接种疫苗仍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哪些人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流感疫苗的苗接种对象为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1)重点推荐人群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2)推荐人群
1)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2)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3)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重点推荐人群和推荐人群进行适当调整。
(3)慎用人群: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有哪些?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有GBS病史的人能否接种流感疫苗?
年流感流行季节接种猪流感疫苗(A/新泽西/8/76)发现GBS发病有所增加。成人受种者疫苗相关性GBS的估计风险<1/100万,与未受种者比较,猪流感疫苗接种后疫苗相关性GBS风险的增加集中在接种后的5周内(相对危险度7.60)。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未发现GBS的发生有显著增加。预防接种后发生GBS的危险度(每100万受种者中增加1人),低于严重流感和流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度。
对有GBS病史的人比没有病史的人在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GBS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对已知流感疫苗接种前6周内发生过GBS的病人应避免接种流感疫苗。对大多数具有严重流感并发症高风险有GBS病史的人,在权衡接种流感疫苗的利弊后,应考虑每年进行预防接种。
哪些人应该接种狂犬病疫苗?
(1)凡被狂犬或其他疯动物咬伤、抓伤时,不分年龄、性别均应立即处理局部伤口(用清水或者肥皂水反复冲洗后再用碘酊或酒精消毒数次),并及时按暴露后免疫程序注射疫苗。
(2)凡有接触狂犬病病毒危险的人员(如兽医、动物饲养员、林业从业人员、屠宰场工人、狂犬病实验人员等),按暴露前免疫程序预防接种。
如何正确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的免疫程序有2种:
(1)暴露前免疫程序:于0、7、21d(或28d)各接种1剂量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针次,以后每隔3~5年加强1针次。
(2)暴露后免疫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和28d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狂犬病疫苗不分体重和年龄,每针次均接种1个剂量。可以按下述伤及程度分级处理:
1)Ⅰ级暴露:触摸动物,被动物舔及无破损皮肤。一般不需处理,不必注射狂犬病疫苗。
2)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暴露后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
3)Ⅲ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随后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
对有狂犬病疫苗接种史者如何接种疫苗?
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对曾经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一般患者再需接种疫苗的建议如下:
(1)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
(2)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
(3)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d各接种1剂疫苗。
(4)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d各接种1剂疫苗。
(5)超过3年暴露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孕妇是否可以注射狂犬病疫苗?
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发病后病死率几乎达100%,所以孕妇被疯动物咬伤后也必须接种疫苗。据国外一份调查报告,对202名被狂犬咬伤的孕妇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孕妇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差别。另外,对190名被狂犬咬伤后进行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治疗的孕妇和她们的185名新生儿进行一年随访,并与未被狂犬咬伤的孕妇所生新生儿作比较,发现自发性流产发生率前者是4.2%、后者5.6%,胎盘前置发生率前者0.5%、后者1.6%,孕期糖尿病发生率前者1.6%、后者1.5%,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前者0.5%、后者1.0%,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前者2.6%、后者9.9%。
以上数据表明,孕妇被狂犬咬伤以后,按救治狂犬病的常规方法进行救治,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对孕妇的健康以及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都是安全的。所以,一旦孕妇被狂犬咬伤,应当和普通人一样立即清洗消毒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平安。
如何减少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
(1)将疫苗保存在2~8℃环境中,在有效期内使用,对有过敏史者,在接种前口服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接种后观察30分钟。
注射部位应选择在三角肌,儿童可在大腿内侧肌肉注射。
(3)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严格消毒,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部位红肿者,早期局部热敷,每日2次。采取50%硫酸镁、樟脑加酒精湿敷和艾条熏灸等措施,都能有效治疗局部红肿。若红肿严重,可在热敷基础上,将新鲜土豆切成与红肿部位大小相同的薄片,浆面帖敷于患部包扎,一般3~5天即可痊愈,
(5) 全身荨麻疹严重者,应配合全身用药,静脉输入地塞米松、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等,1~3天后可痊愈。
接种狂犬疫苗曾有过敏的人能不能再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疫苗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狂犬疫苗接种史者的第1针后或无狂犬疫苗接种史者的第3、4针后。曾有人观察,注射首针狂犬病疫苗后出现局部过敏反应,继续常量接种均正常。狂犬疫苗既是免疫原、致敏原,又是脱敏原。已经敏化而体内有IgE抗体的机体,受到狂犬疫苗的再次刺激时可以诱发出过敏表现,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组织胺的大量释放和消耗,机体便被脱敏。当再次受到过敏原的刺激时,就不再表现过敏。这大概就是狂犬疫苗接种时出现过敏的人继续接种反而不再表现过敏的原因。
狂犬疫苗接种发生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时,许多接种工作人员不敢再继续完成以后的针次。但由于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常有生命危险,因此对接种狂犬病疫苗有过敏史的人应该继续完成未接种的剂次。
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有哪些?
目前用于狂犬病的被动免疫制剂有2大类:一类为动物源抗狂犬病毒的精致血清(ARS),另一类为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这2类均具有高度抗狂犬病特异性,作为疫苗预防的辅助手段已证明有效。对于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制剂应用越早越好。
如何正确使用狂犬病抗血清和免疫球蛋白?
除接种疫苗外,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也是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Ⅲ级暴露者或Ⅱ级暴露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者都应使用被动免疫制剂。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是在病人接种后能够在产生自身抗体前,可以被动保护受疯动物攻击的个体。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应按以下方法使用。
(1)过敏试验: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前必须严格进行过敏试验。方法是使用抗血清1/10~1/100稀释血清0.1ml做皮内注射,30min后皮丘红晕小于1cm为阴性,可全量注射。若为阳性,可逐步加量脱敏注射,用完全量或改用人源免疫球蛋白。
(2)使用剂量: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动物源性抗血清40IU/kg。
(3)注射方法和要求
1)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应与首针疫苗接种同时进行(暴露后尽早实施)。7d内注射血清仍有效。尽量避免在接种疫苗前一天以上注射抗血清。
2)实施动物源性抗血清注射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具备对过敏反应的抢救能力。
3)注意不要把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禁止将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与狂犬病疫苗混合在1副注射器内使用。
4)如解剖学结构可行,应按推荐剂量将被动免疫制剂全部浸润注射到伤口周围,同时应避免多次重复针刺进伤口。假如手指或足趾需要浸润注射,必须小心进行以防止引起间隔综合征。当全部伤口进行浸润注射后尚有剩余免疫制剂时,应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射部位的深部肌肉。伤口严重或有多处伤口(特别是幼儿),按常规剂量不足以浸润注射伤口周围的,可用生理盐水将被动免疫制剂适当稀释到足够体积再进行浸润注射。
5)疫苗注射应当在清洗伤口和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后进行。
6)对于粘膜暴露者,应将被动免疫制剂涂抹到粘膜上。
接种肺炎疫苗的意义?
肺炎球菌性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致死风险很高,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肺炎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还会引起脑膜炎、菌血症、中耳炎等疾病。
肺炎球菌感染的控制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疗,但由于肺炎球菌真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是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受到影响,治疗难度增大,费用昂贵。因此接种疫苗,以前预防,降低患病机率就成为较为经济有效、安全的重要手段。
价肺炎结合疫苗(PCV7)接种对象与免疫程序是什么?
(1)接种对象:3月龄~2岁婴幼儿或未接种过本疫苗的2岁~5岁儿童。
(2)免疫程序:常规免疫程序对对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加强免疫1剂。根据儿童首次接种月龄,分别按下表进行接种。
不同年(月)龄接种PCV7的免疫程序
3剂次,每次接种至少间隔1个月
1剂次,12-15月龄
2剂次,每次接种至少间隔1个月
1剂次,12月龄后,与第2次接种至少间隔2个月
12~23月龄
2剂次,每次接种至少间隔2个月
24月龄~5岁
WHO认为,儿童24月龄内罹患严重肺炎链球菌病的危险性仍然很高,当PCV7首次纳入儿童免疫计划时,对先前未免疫过的12~24月龄儿童及处于高危险性的2~5岁儿童补救接种1剂疫苗也能达到最大的个体和群体保护水平。
价肺炎多糖疫苗的接种对象和免疫程序是什么?
(1)接种对象
1)2岁以上的儿童,有条件地区可作为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疫苗。
2)高危人群
①65岁以上的老人;②免疫功能正常,但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肺病、糖尿病、酒精中毒、肝硬化)者;③免疫功能减弱者,包括脾切除或脾功能不全、镰状细胞病、何杰金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衰、肾病综合症和器官移植者;④无症状和症状性艾滋病毒感染者;⑤脑脊液漏患者;⑥在感染肺炎球菌或出现其并发症的高危环境中的群居者或工作人员(如长期住院的老年人、福利机构人员等);⑦长期吸烟、饮酒致机体抵抗力降低的人群。近期研究显示,烟酒的使用可加速或恶化肺炎球菌的感染。
(2)免疫程序
1)健康儿童和成人一般接种1剂,可维持5年。
2)何杰金氏病患者如需接种疫苗可在治疗开始前10d给予;如果进行放疗或化疗至少应在开始前14d给予,以产生最有效的抗体免疫应答;治疗开始前不足10d及治疗期间不主张接种。
3)免疫缺陷病人,应于术前2周接种。
4)脾切除者或先天无脾者,每5年接种1次;
5)脾切除或患儿童,5年后再接种一次;
6)HIV感染者、白血病、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症、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老慢支”、“慢阻肺”、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者,应以于5年后加强接种1次。如果接种后3~5年内有高度再感染危险者,如脾切除、镰状细胞病和肾病综合征的儿童可以加强接种1次。
7)所有5年内未接种疫苗的65岁以上老年人,应再次接种疫苗。
型流感嗜血杆菌(Hib)会引起什么病?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可导致多种侵袭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会厌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心包炎、脊髓炎等、HIB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侵袭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发病高峰期为6~11月龄。在我国,化脓性脑膜炎的50%左右、肺炎的30%左右是由HIB引起的。
如何使用Hib疫苗?
Hib结合疫苗不能用于<6周龄的婴儿,如对其接种,可能会对其余剂次产生免疫耐受,不产生免疫应答;一般来说,儿童>59月龄就不需要接种Hib结合疫苗了,这些儿童大多数可能在婴儿时期已隐性感染Hib,获得免疫力。因此,Hib疫苗接种对象应是2月龄~59月龄的儿童。具体要求如下:
(1)2~6月龄婴儿:0.5ml/针,间隔1或2个月,基础免疫3针,笫18月龄加强接种1针;如使用PRP-OMP,基础免疫2针,2月龄和4月龄各接种1针,,1岁时加强1针。
(2)6~12月龄婴儿:0.5ml/针,间隔1或2个月,基础免疫共2针,笫18月龄加强接种1针;
(3)12~59月龄儿童:0.5ml/针,接种1针。
对以前未完成Hib疫苗基础免疫程序的婴儿如何接种?
美国全美儿科研究所接种建议如下表。
& 未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婴儿的Hib免疫程序
当前年龄(月)&&&&
以前免疫接种历史&&&&&&&&&&
7~11&&&&&&&&&&&&&&&&
1剂次&&&&&&&&&&
7~11个月接种1剂次,12~15个月时
加强,至少应间隔2个月&&&
&7~11&&&&&&&&&&
2剂次的PRP-T&&&&&&&&&
12~14&&&&&&&
&&&&1岁前接种了2剂次&&&&
1剂任何被准许使用的结合疫苗
12~14&&&&&&&&&&&
1岁前接种了1剂次&&&&
2剂任何被准许使用的结合疫苗,2剂次
15~59&&&&&&&&&&&
任何不完善的程序&&&&&&
1剂任何被准许使用的结合疫苗
如何使用水痘减毒活疫苗?
(1)规格:国产苗和进口苗均为重溶后每瓶0.5ml。国产苗为乳白色疏松体,进口冻干疫苗小丸在玻璃小瓶中呈浅粉色;稀释液均为无色澄明液体。每1次人用剂量复溶后含有不少于103.3蚀斑形成单位(PFU)的减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用法及用量
1)按标示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待疫苗溶解并摇匀后使用。
2)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
3)12月龄~12岁(包括12岁):1剂量;13岁及以上:2剂量。均间隔6~10周。
(3)接种对象
1)健康个体& ≥12月龄的健康易感者。
2)高危人群:①易感高危病人及与其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包括高危病人的父母和子女、医务人员、医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与水痘或高危病人的人员)。②对无水痘发病史或血清阴性白血病患者。③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④器官移植病人。⑤慢性病病人,如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慢性肺部和心血管疾病,胰纤维性囊肿病和神经肌肉异常者。
3)应急接种:对指示病例出疹后3天内的密切接触者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的预防或减轻症状。
(4)免疫程序
1)12月龄~12岁的儿童接种1剂疫苗。目前美国已建议接种2剂。
2)≥13岁的个体需要接种2剂疫苗,2剂之间要间隔6~10周。
3)高危病人在免疫后应定期测定血清水痘抗体水平,当抗体转阴时应进行加强免疫。
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什么?发病年龄段?主要预防措施?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常见的小儿腹泻,主要侵犯对象是6个月到3岁儿童,预防措施,平时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玩具;同时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及时服用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的规格为每瓶3ml。每1次人用剂量为3ml。每1ml疫苗所含活病毒量应不低于5.5
lgCCID50。使用时,启开瓶盖,用吸管吸取本疫苗,直接喂于婴幼儿。每年应服1次。接种对象为2月龄~3岁儿童,每年需服用1次疫苗。
伤寒Vi多糖疫苗如何使用?
伤寒Vi多糖疫苗是用伤寒沙门氏菌培养纯化的Vi多糖,经用PPS稀释制成,为无色澄明液体。有5ml(10次人用剂量)、1ml(2次人用剂量)、0.5ml(1次人用剂量)3种规格,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伤寒Vi多糖不低于30μg,上臂外侧三角肌内注射。
接种对象为用于≥2岁的以上人群;肌内注射1针,建议每3年复种1次。
如何使用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
(1)接种对象:主要为牧民、兽医、屠宰牲畜人员,制革及皮毛加工人员,炭疽流行区的易感人群及参加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疫苗接种后1周开始产生免疫力,2周可达到保护水平,半年后开始下降,约可维持1年,故对有感染危险者应每年接种1次。
(2)剂量和使用方法
1)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上划痕接种。接种前先将安瓿中的疫苗悬液充分摇匀,按无菌操作启开安瓿后,用灭菌注射器吸出疫苗备用。
2)于上臂外侧上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待干后于消毒部位滴疫苗2滴(每1次人用剂量的活菌数应>1&108),相距3~4cm。一手将皮肤绷紧,另一手持消毒划痕针在每滴疫苗处作"#"字划痕,每条痕长约1~1.5cm,以划破表皮微见间断小血点为度。
3)用同一划痕针涂压10余次,使疫苗充分进入划痕皮肤。接种后局部应裸露5~10min,然后用干棉球擦净。
4)接种后24h划痕局部应有轻微红肿、浸润,若无任何反应(包括创伤反应),应重新接种。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有哪几种?185.
如何使用出血热疫苗?
目前在国内使用的出血热疫苗有Ⅰ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4种。使用出血热疫苗的要求如下:
(1)接种对象: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的居民及进入该地区的人员,主要对象为10~60岁的高危人群。
(2)免疫程序:
1)Ⅰ型、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基础免疫为3针,于第0、7、28d各注射1次;基础免疫后1年应加强免疫1次,每1次1.0ml。
2)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基础免疫为2针,于第1、14d各注射1次;基础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1次,每1次1.0ml。
3)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基础免疫为2针,于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每次1.0ml,于0、14d各注射1次,初次免疫后1年加强免疫1针,1.0ml。
(3)剂量和用法:每1次人用剂量为1.0ml,于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我国目前使用的钩端螺旋体疫苗是什么疫苗?
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已研制成功双价及多价钩体外膜组分疫苗。1993年陆续进行了人体实验,发现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达到高峰,但抗体效价维持时间仍较短,抗体滴度上升不理想,对于不同型别的钩体的交叉保护作用仍较差。
钩体疫苗外观为微带乳光的液体制剂,无异臭,无摇不散的凝块及异物。pH值为6.4~7.4,氯化钠含量为7.5~9.5g/L,苯酚含量不超过3.0g/L。每瓶5ml。
如何使用钩端螺旋体疫苗?
接种对象为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在流行季节前间隔7~10d,于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消毒后皮下注射2针。成人每次注射0.5ml,7~13周岁儿童用量减半,必要时7周岁以下儿童酌量注射,但不超过成人量的1/4。
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接种效果?
(1)疫苗使用方面因素。接种的次数和剂量,不足则不能激发机体免疫力的形成,达不到免疫的目的,过多则除了造成浪费外,还可能加重接种反应,甚至产生免疫抑制。未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接种,接种的针次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接种的效果。因疫苗一般都怕热、怕光,必须严格地冷藏和冷运,否则会降低疫苗效价,为此我国卫生防疫系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作为保证。
(2)疫苗本身的因素。疫苗中的有效抗原成分越纯,效价越高,效果越好。另外,效果好坏与疾病病原体的抗原性有关,病原型别单一,很少发生变异的疾病,如麻疹、风疹、脊髓灰质炎等,免疫效果好,反之较差。
(3) 机体方面的因素。机体的免功能状况和是否患过某些传染病等情况,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不能。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的病人对病原性很弱的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因此常引起严重后果甚而致死,也可能引起持续感染。对各种疫苗接种不能耐受,尤其是接种活疫苗后,活菌或活病毒未遭到免疫细胞处理,可以在体内繁殖或复制,造成严重后果。
注射预防针之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影响免疫效果?
在注射灭活疫苗时,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对疫苗效果没有影响。但在接种减毒活疫苗后1~2周内注射相应的,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如接种卡介苗后随即注射链霉素,就有可能影响抗结核免疫力的产生。
妊娠、哺乳期、月经期的妇女能否接种疫苗?
妊娠期间妇女的危险性主要是接触传染病的危险性增高,以及接种疫苗和感染传染病后对母亲和胎儿的特殊危险性。如果需要对孕妇接种疫苗,必须评估在这特殊时间段接种疫苗的医学、法律和社会危险性,着眼点在于保护孕妇和新生儿。
灭活疫苗,进入人体不会在体内生长繁殖,但可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也不会引起胎儿感染,因此可用于有接种指征的孕妇;接种减毒活疫苗相当于一次轻度的人工自然感染,疫苗病毒可在体内生长繁殖,但不致病,却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证明接种减毒活疫苗(包括风疹)会导致新生儿出生畸形。然而,由于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不应给孕妇接种减毒活疫苗,并指导育龄妇女在接种减毒活疫苗后4周内不能怀孕。
预防接种对哺乳期妇女本身并无特殊危害,但可因为发生接种反应而减少乳汁分泌,从而影响婴儿的哺乳。所以除十分必要,最好不要接种疫苗。
早产儿能不能接种疫苗?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存在更大的感染危险,并且一旦感染某种疾病,病情可能比足月儿严重。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早产儿(包括低出生体重儿),不管出生体重和出生月龄,应按足月儿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但是,早产儿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应答通常较正常出生健康儿低。
早产儿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持久性如何?
对早产儿接种各种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已进行很多研究。Boros等比较了41名早产儿和54名足月儿在18月龄加强免疫DTaP和Hib疫苗后的抗体应答水平。结果显示,早产儿的抗体应答水平低少足月儿,检测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Hib
IgG抗体浓度显示,胎龄小的早产儿通常抗体GMT较低。Esposito等对早产儿进行了长期随访研究,比较了5~6岁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百日咳抗体滴度。参与研究的儿童均在3、5和11月龄接受过DTaP-HepB四联疫苗。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早产儿(尤其胎龄<31周)初免百日咳疫苗诱导的免疫持久性低于足月儿。Kirmani等也证实,胎龄<29周的早产儿对推荐接种的疫苗的免疫持久性降低。因此,对早产儿接种疫苗后,要适时进行加强免疫。
有新生儿黄疸的儿童能不能接种疫苗?
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2种。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3天,先见于面部和颈部,然后遍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轻度黄染,巩膜发黄,但手心、足底不黄,血胆红素<12mg/L,在出生后第4~6天达高峰,足月儿多在生后7~10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生理性黄疸儿童,除黄疸外,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可以接种各种疫苗。
病理性黄疸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疾病、药物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因为喂养母乳而出现,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其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过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mg/L,如果继续母乳喂养,黄疸会在高水平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如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胆红素会明显下降50%,若再次母乳喂养,则胆红素又见上升。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1)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在1天内超过6毫克/分升。
(3)血胆红素>12mg/L
(4)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表现,要及时治疗,也不能接种疫苗。
哮喘患儿能不能接种疫苗?
哮喘患儿常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进行治疗,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症作用和中度免疫抑制特性。根据美国AAP建议,接受强的松≥2mg/kg体重或每日剂量>20mg的儿童可能有免疫抑制现象,不应接种减毒活疫苗;中等剂量类固醇3~5日短程治疗并不明显抑制抗体应答;对于短期使用大剂量类固醇对健康儿童免疫系统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支气管哮喘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绝对禁忌症,接种疫苗后并不一定会诱发哮喘。但正值哮喘发病,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暂缓接种疫苗,可以在哮喘缓解期、健康情况较好时接种疫苗。
有异位性湿疹的儿童能不能接种疫苗?
异位性湿疹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湿疹,是婴儿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据国外报导新生儿发病率为0.1%~0.5%,婴儿为3%。Rajka报导异位性湿疹患者85%在5岁以内发病,成人发病者极少。目前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和环境等。其特征为本人或家族中有明显的:①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的倾向;②对异性蛋白过敏;③血清中IgE值高;④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表现为一种剧烈瘙痒的特殊型湿疹皮炎在婴儿期发病,亦称婴儿湿疹,多为2~3个月的婴儿。皮疹主要发生于两面颊、前额和头皮,重者可累及躯干及四肢,表现分渗出型和干燥型。婴儿在疾病发作期不能接种任何疫苗,尤其不能接种BCG,待病情痊愈后3个月以上可以接种疫苗。
癫痫患儿能不能进行疫苗接种?
我国疫苗说明书中规定,有癫痫史的儿童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国外认为对有癫痫史的儿童是否可以接种疫苗要具体分析。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具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难治性特点。某些特殊的脑部感染疾病以及先天遗传代谢障碍疾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脑-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尼曼-匹克氏病等病程中可表现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我国目前约有900万癫痫患者,且每年增加30万~40万新确诊患者。癫痫已成为神经系统的第二大疾病,但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我国有关癫痫自然病史的相关报道很少。据一些典型调查提示,约有1/4~1/3未经治疗的癫痫患者在5年后能自然缓解。影响癫痫自发缓解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病因、发病年龄、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家族史、脑电图改变等。对一些3年内无癫痫症状发作、脑电图检查正常的癫痫患儿可以考虑接种除DPT以外的其他疫苗;对婴儿惊厥性疾病、癫痫发作未完全控制,或不明原因的进展性脑病,应推迟或取消接种。
有肛周脓肿的患儿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 肛周脓肿是肛管
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 并形成脓肿 称为肛管
直肠周围脓肿。大多是由于全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感染细菌后化脓引起肛门腺感染化脓后向周围扩散而成。目前资料已证实,有肛周脓肿的患儿服用OPV后,常发生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倒(VAPP)。因此,有肛周脓肿的患儿不能服用OPV,接种其它减毒活疫苗也要慎重,最好在接种疫苗前先做免疫功能检查,免疫功能正常者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对灭活疫苗可以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
有惊厥史的儿童能不能接种疫苗?
儿童惊厥的基础发病率较高,3~15月龄儿童惊厥的每月发病率范围在0.8%~1.4%。1985年,Stetler等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监测系统(MSAEFI)年的资料,指出以往有过惊厥史的婴幼儿接种DTP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的危险性增加7.2倍,因此,美国ACIP等建议有惊厥史的儿童可以推迟到确定无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时接种百日咳疫苗,如果发现有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应禁忌接种百日咳疫苗,但应按现在程序给予全程的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
考虑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很少发生,热性惊厥的性质和结果一般良好,此外,估计5~7%有家属惊厥史的儿童不予免疫可能发生百日咳,因此,有人认为对有I级亲属惊厥史者不宜禁忌接种DTP,但要告诫有家属惊厥史的儿童特别注意预防接种疫苗后的发热。最近的资料表明,在接种DTP时和接种后4~8小时服用退热药,可减少发热的发生率。
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能不能接种疫苗?
按免疫程序要求需要连续接种多剂次的疫苗,如HepB、DTP、OPV等,如果第1次接种只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可继续接种;如果出现严重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休克、脑炎、非热性惊厥的儿童,以后不能再接种同种疫苗;接种DPT后出现虚脱、休克、持续性尖叫、高热、惊厥、严重意识障碍、血小板减少或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之一者,应停止以后剂次的接种,应当考虑接种DT或T来完成免疫程序。服用OPV除出现严重腹泻者需补服外,一般不影响接种。
近期使用血液制品的儿童如何接种疫苗?
血液制品可以干扰注射减毒活疫苗病毒株的复制。最近接受过血液制品者对MMR和水痘疫苗是慎用征。水痘和MMR疫苗应该在输入血液制品前14天进行接种,对在输入血液制品后接种,应间隔6个月,延迟至抗体己衰退后接种。如果MMR在输血后很短时间内接种,受种者应做免疫测试或在适当的间隔时间后补种。
血液制品的循环抗体不影响灭活疫苗,因此,不是灭活疫苗禁忌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胰腺炎的症状及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