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肾小管分泌的分泌和排泄的慨念

第0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0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1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尿的生成和排出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了解肾单位组成,熟悉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区别,熟悉球旁细胞与致密斑的作用,了解肾脏的神经支配。熟悉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熟悉滤过膜的结构特点、通透性及滤过面积。
掌握有效滤过压的概念,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本课题方面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
每单元≥10个
尿的生成(erine
formation); 肾单位(nephron);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肾小球(glomerrulus);
肾小管(renal
tubule);皮质肾单位(cortical nephron)
近髓肾单位(juxtamedullary
nephron); 滤过作用(filtration);
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滤过系数(filtration
coefficient);
滤过分数(flitration
fraction);
课外作业及
复习思考题
名词:排泄&
肾小球滤过率&
1.试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
2.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200 生理学. 七年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研室主任
主任:&&&&&&&&&&&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尿的生成和排出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掌握Na+、Cl-、&
水和葡萄糖的重吸收,掌握肾糖阈的概念和正常值及其与尿糖的关系。熟悉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转运。
的分泌及其生理意义。
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
Na+、Cl-、水、HCO3-、K+和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H+、NH3+、K+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本课题方面
钙的重吸收和排泄
每单元≥10个
滤过作用(filtration);重吸收(reabsorption);
分泌(secretion);排泄(excretion);
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
皮质肾单位(cortical nephron);
重吸收的最大限度(reabsorption
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课外作业及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试述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重吸收的机制。
200 生理学. 七年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研室主任
主任:&&&&&&&&&&&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尿的生成和排出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熟悉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机制,熟悉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中的作用,了解肾髓质渗透压和尿液浓缩的关系。
了解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本课题方面
尿崩症机制
每单元≥10个
渗透浓度(osmolality)
逆流倍增(counter-current
multiplication);
逆流交换(counter-current exchange);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尿素的再循环(urea
recycling);皮质肾单位(cortical
nephron);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肾单位(nephron);
课外作业及
复习思考题
1.肾外随与内髓高渗状态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2.肾髓质的直小血管在保持髓质高渗状态中起什么作用?
200 生理学. 七年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研室主任
主任:&&&&&&&&&&&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尿的生成和排出
牡丹江医学院教案
掌握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的概念。
掌握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生成的部位、生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掌握清除率的概念,了解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熟悉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
了解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熟悉排尿反射及尿频、尿失禁和尿潴留。
肾内自身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释放的有效刺激;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本课题方面
水通道生物学研究
每单元≥10个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肾素(renin);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醛固酮(aldosterone)
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
肾的自身调节(renal
autoregulation);
课外作业及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区别。
2.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下列情况对尿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大量出汗、呕吐、腹泻
注射大量生理盐水
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ml
循环血量减少
200 生理学. 七年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研室主任
主任:&&&&&&&&&&&- 肾小管渗透排泄功能的六重介质模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003/M1990(18)
学位论文室(309室)
图书馆公告药动学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药动学简介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药动学& 英文对照 main pharmacokinetic
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 展。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 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研究 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 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进行预测。因此新 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 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进入机体后,出现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包 括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即所谓的(pharmacodynamics) 和(toxicology)。另一个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 ( Absorption ) 、 分布(distribution ) 、 代 谢 ( metabolism ) 和 排 泄 (excretion),即所谓 ADME。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 质)在生物体、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动学的具体内容:
药动学基本结构
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细胞、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蛋白质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有些则嵌入膜内部。膜上有膜孔(直径约8&A)及特殊转运系统。由于生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由于具有膜孔,所以水及水溶性、非极性小分子药物也能通过;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水溶性也能选择性地通过生物膜。
药动学药物转运
药动学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药物经膜孔扩散和脂溶扩散通过生物膜。特点: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直至膜两侧浓度相等(动态平衡);不需酶,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也不受其它转运物质抑制;多属外源性物质的转运方式。包括膜孔扩散和脂溶扩散。膜孔扩散():直径约8&A(埃,1&A=10^(-10)米),直径&8&A或分子量&100的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均易通过膜孔扩散。脂溶扩散:即非,细胞膜具有结构,药物可溶于类脂质透过细胞膜,药物的脂溶性越大越易扩散。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及药物在膜内的溶解度。受药物的影响也很大。药物成阴、阳离子后,极性增加,脂溶性下降,难穿透类脂质屏障。
药动学特殊转运
主要包括和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又名“上坡”转运:特点:是一种,靠酶促,耗能;可逆透过细胞膜;两种药物转运机制相同时,可出现;有饱和现象;多属内源性代谢物质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是通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多肽蛋白质来进行的。药物与外侧(载体)结合后,引起该蛋白质构型改变,将药物甩向内侧,再由该蛋白质的内侧亚单位通过构型变化,进一步把药物甩入细胞内。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是顺浓度梯度,不需酶促,不耗能;所需载体在药物浓度高时可被饱和,转运系统可被某些物质抑制或竞争。
药动学体内过程
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研究药物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药动学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皮下&直肠&口服&皮肤。
2、药物性质: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
(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
(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难以吸收。。
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或生物可用度)。
药动学分布
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3、药物与(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结合率大小与疗效有关。结合后:
(1)无活性;
(2)不易透过,影响分布和作用;
(3)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大,不易从肾小球滤过,也不受的影响;因此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也延长。
4、大小:脑、心肝、肾等血管丰富,血流量大,药物浓度较高,有利于发挥作用,也易引起这些组织器官损害。
5、特殊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极性小而脂溶性大的药物较易通过,对极性大而脂溶性小的药物则难以通过。
药动学代谢(生物转化)
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也可发生在血浆、肾、肺、肠及胎盘。
1、药物代谢(转化)酶:
(1)肝:药物在体内主要靠微粒体的药酶。其中最主要的是系,其由三部分组成:血红蛋白类,包括及;类,包括还原型辅酶Ⅱ-(或称还原型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及还原型-,是的载体;脂类,主要是,功能尚不清楚。此三部分共同构成,使用使药物氧化,三者缺一,药物代谢就不能完成。
(2)细胞浆酶系:包括、、等。一些药物经氧化生成醇或醛后,再继续由醇脱氢酶和醛氧化酶代谢。
(3)酶:包括、脂环族等。单胺氧化酶能使各种单胺类(、、、等)和外源性的胺类(乳酪或酵母中的等)氧化生成醛,再进一步氧化灭活。
(4)血浆酶系:包括单胺氧化酶、氧位、酰胺酶及假等。前二者可氧化血浆中内源性或外源性单胺类物质。
(5)肠道菌丛酶系:能将某些营养物质变为胺类、羧酸或烃类等有毒物质,肠道菌大量繁殖,产胺过多,可能诱发严重肝功不良者的昏迷,故临床上口服的目的是杀灭肠道菌丛减少胺类生成,从而减轻。
2、代谢(转化)类型:可分两类。第一类包括氧化、还原及过程;第二类为结合过程,第一类转化产物再经与体内某些代谢物结合,产物一般水溶性加大,利于排泄。
(1)第一阶段反应(第一类型):氧化、还原及水解等。氧化,如醇氧化、醛氧化、单胺氧化、及N-氧化等;还原,如还原成氨基(-)。
(2)第二阶段反应(第二类型):即结合反应,使药失效,随尿排出。含、、胺基的化合物与结合成酯、醚、化合物;硫酸可与药物及酚性类固醇结合成;N-甲转移酶使伯胺、肿胺及,以作为甲基供应体;及芳香族氨基等在参与下。
3、的意义:
(1)解毒,绝大多数药物通过代谢后失去药理活性,称为解毒。活性低时,应用主要在肝灭活的药物时要特别慎重。
(2)活化,少数药物经代谢变化后效力反而增强,称为活化。
4、的诱导剂和抑制剂:某些药物可促进药酶对其的降解,又可促进其它药物的药酶的降解作用,长期服用可产生。有些药物能抑制药酶的活性,从而延缓药物的降解,长期应用可产生积蓄中毒。
药动学排泄
主要通过肾脏。此外还有肺、、乳汁、、、汗腺、肠道等。
1、肾脏排泄
包括肾小球滤过和排泌。滤孔约600&A,分子量&65000均可通过。肾小管排泌是过程,需要载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两类转运系统(两种载体):有机酸转运系统,转运有机酸药物;转运系统,转运有机碱药物。有饱和现象,对同一转运系统有。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也具结构,药物可通过脂溶扩散从肾小管回到血液中去,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是未离解的脂溶性药物,改变尿液pH可影响药物的离解度,能显著影响弱酸性或药物在的重吸收;相反,增加弱酸性药物的离解度,可减少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其排泄率。故弱酸性时,宜用碱化尿液,加速毒物排出。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主要经的药物。
2、从的药物,
除需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外,分子量要超过300才可以。分子量超过5000的大分子或蛋白质很难从排出。药物从向胆汁的转运是过程,需有载体,有饱和现象。肝细胞至少有三个转运系统:有机酸类转运、类转运和中性化合物转运。属同一转运系统的药物,有。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有些从粪便排出,有些可被肠吸收入血液,形成“肝-肠循环”。
3、某些药物可从乳汁排泄,可能引起乳儿中毒。4、某些挥发性药物可从肺排泄。5、有些药物可从支气管排泄。6、有些可从汗腺排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小管分泌肌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