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中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竭诚全力为您服务!!!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下载积分:1679
内容提示:2014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12:52: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官方公共微信《五人墓碑记》古今异义词1.不能容于远近.远近:2.老于户牖之下.老:3.安能屈豪杰之流.屈:4.人皆得以隶使之.隶:5.亦以明死生之大.明:6.总结“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容于远近.远近:指远方近处的人 指路程的距离 2.老于户牖之下.老:死的讳称 变老;衰老 3.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倾倒.使弯曲,与伸相对 4.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的 附属,属于5.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明亮;明白前面是古义,后面是今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求《岳阳楼记》中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意_百度知道
求《岳阳楼记》中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意
越多越好。
不以物喜;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  1,被贬谪的)   5.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今: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今:与“竖”相对)   5:规模 今;今,在……之前)   3:微小)   3.横无际涯(古:景色,不以己悲   夫:制度)   9.微斯人( 古义:详尽 今: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别人说坏话)   6.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前人之述备矣(古:准备)   8;今.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国都,贤明之人)   7,消散)   8: 1)一片,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今: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一碧万顷   2)全.则有去国怀乡【古:天气变化)   2,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表远指: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宠辱偕忘【古.北通巫峡: 1) 来; 今义:如果没有: 在洞庭一湖   则,嘱托)   2:日光:恩宠】 通假字:景象,向北:作文)   10:前往】   13,相当于“那”:看)   4:广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浊浪排空(古: 1)尽 北通巫峡:国家】   1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全部去除掉)   6:  1.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丈夫,夫人)   7,荒废了的事业)   2;今:冲向天空.至若春和景明【古、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今:曾经: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写文章 今:及。 词类活用;向南)   9:越过】   15,在……之后)   4: 长烟一空   3)整个:  1.百废具兴(通“俱”.气象万千(古义一字多义:事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离开;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今:指示代词:品尝】   14:  
以:荣耀: 1)那么 ,南极潇湘   2)穷尽.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作文(古,到.增其旧制(古.越明年【古;今义: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古今异义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叶绿体也被称为什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14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出人/也远矣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望美人/兮天一方【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 跟谁学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 && >&&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14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出人/也远矣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望美人/兮天一方【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14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出人/也远矣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望美人/兮天一方【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科目: 高中语文难易度:最佳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B【小题4】B【小题5】(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前者,“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后者为表反问,‘吗’的意思;B前者译为“其中”,代词,指示人、事、物;后者为代词,他的; C项“而”都表转折。D前者,对于;后者为介词,向。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其出人也/远矣& D. 望美人兮/天一方。本题注意文言虚词“也”“兮”。所以选C。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B“须臾”古今都为片刻。所以选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阐明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误。所以选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古今异义词“博学”、知、庸、“先后生于吾”、于。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译文: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知识点: 高中语文综合库,文言文阅读,散文类相关试题大家都在看推荐文章热门知识点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花源记中古今异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