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我们相互搀扶蚂蚁过河作文的作文

> > >一感叹人情冷漠的词语人情的冷漠篇一
《人情的冷漠》
人情的冷漠
那真让我揪心,人情怎会如此冷漠。
那天,我跟家人外出游玩,到了中午,我们来到一家餐厅吃饭。这间餐厅看上去十分高档,室内建筑设计十分豪华 
到处弥漫这着高雅的气息,这里的客人们也都是彬彬有礼,我十分享受这里的氛围。
正当我们吃得高兴的时候,却忽然听见门口保安的一声怒喝:“给我走开,臭要饭的,我们这里是高档餐厅,赶紧走!
人们循声望去,看见了一个矮小的老妇人,她驼着腰,穿着一身打了好几个补丁的衣服,脚下是一双破烂的,肥大的鞋子。
手中拄着一根有些脏的拐杖,不断的在颤抖着。苍老的脸庞在保安的怒斥面前又是那么的无助。我心头一颤,又
其他的客人眼里都流露出厌恶的眼神,我顿悟,这里是所谓的高档餐厅,有了那老妇人必然会破坏餐厅的氛围。
我心中不免产生怜悯之情,而且有些气愤。
“求求你们帮帮我把,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老妇人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我本以为保安会帮助她一下,可是保安却不耐烦的推了她一把。老奶奶趔趄了一下,手中乞讨的饭碗也掉在了地上。客人们也只是摇了摇头,却又继续说说笑笑。老妇人那苍老的
脸庞露出难以言状的痛苦,缓缓过身,颤颤巍巍的走了。望着她远去的身影,我再也无心享受盘中的美食,只有莫名的失落。
为什么失落?是失落自己没有站出来,是保安的无理行为,还是什么?是人情的冷漠把,那么多“仪表堂堂:的食客竟没有一人站出来,只留下老妇人那落寞的背影。
想到这,我忙吃完饭,与家人一起”逃离“了这个人情如数九寒冬般寒冷的地方。
指导老师:刘爱玲
围观现象与人情冷漠篇二
围观现象与人情冷漠
“我们失去了同情心, 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格香恩
一、现象引入
先来看一下资料:
日,安徽合肥市某公共汽车售货员因制止歹徒行窃,被持刀歹徒杀害。被杀之际,正是人们上班高峰之时,周围还有不少行人围观,无人出来制止。
1988年1月,山东省泰安市某中学教师在农贸市场因抓窃贼而被歹徒刺断大腿动脉,躺在血泊中一个多小时无人救助,数百人围观,反而给歹徒让路,让其从容离去。
日晚,北京何家坟,一辆大货车撞倒几位骑自行车的女孩,围观行人无一人相助,因时间耽误过多,其中一女孩失血过多而死。
日,乌鲁木齐市某大学生发现二人落水,跳水欲救,不幸被水冲走,被救上岸后,生死不明躺在水渠边,几百名围观者无动于衷,由于抢救不及时而在围观中死去。 日,广州某闹事一名妇女被流氓公然侮辱,全身衣服被扒光,200余人围观,无一人相救。
日,黑龙江某初三学生为救落水同学,自己不幸滑到沙泥中,岸边近百名围观者,无人相救,而水上救护员坚持先交钱后救人,因时间拖延太久,该同学气绝身亡。
而较近的更有著名的“小悦悦”事件:广东省两岁女童先后遭两辆车碾过十余路而无人施救。
此类事件的不断报道披露,不断体现国人的“围观情结”。现在的围观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幸灾乐祸式”看客。这类看客人心冷漠,麻木不仁,把别人的痛苦和灾难当作愉悦自己的儿戏,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
第二类,“见义不敢为”看客。这类看客面对邪恶或突发事件,总是用“理性人”假设权衡一番,在内心道德驱使与见义勇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和博弈。
第三类,“明哲保身式”看客。这类看客在明哲保身主义的内心作祟下,不愿作出头鸟,在内心中为自己寻找台阶。
而推到近代,这种现象也就是鲁迅一直批判的“看客文化”。就如他在《药》中描写的那些伸长了像鸭一样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为民众争取自由和民主被砍头的场景,而那个血馒头的寓意更令人心寒。“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种冷漠、自私、愚昧、麻木的看客围观心态在现今的中国广泛存在,着实该令人深思。 而其中与之相关联的就是存在于国民中一种病态社会学心理——冷漠化倾向。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紧急情况下众人的冷漠行为在社会学中称为集体性坐视不救,亦称旁观者的冷漠。这是一种与利他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
二、国外实例以及学者分析
在纽约市皇后区,一位约30的妇女,吉诺维西深夜下班回家时在所住的街道遇害。她的死亡过程极其漫长、喧闹、残忍而且相当公开。在最后一刀结束她的求救声之前,杀人犯在长达35分钟的时间里,在街上追逐并袭击了她3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38个邻居透过自己家的窗户看到了谋杀案的发生,却没有一个人愿费举手之劳拨打报警电话。有两次,他们发出的声音和他们卧室里突然亮起的灯光都让杀手吃惊地停了下来。但每一次他都返回去,找到她并刺杀她。在这个女人死后才有一名目击者给警察局打了电话。
“我不知道,”每一个被问到的人几乎都这么说,只有几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无力的
辩解。他们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害怕或不愿使自己的生活复杂化。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就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各电视、报纸都在强调当时唯一能够得到的解释:美国正在变成一个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国家。
但拉塔奈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则认为,没有任何人采取行动恰恰是因为旁观者太多。他们推测,当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当周围有几个可能会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都下降。每个人都以为其他人会去帮忙或已经帮了忙时,结果却是其实没有一个人帮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第二个原因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的基础上,与多元无知效应有关。有时候要判断一件事是否紧急并不容易,当我们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时,自然就会先去看周围其他人的反应。但人们却经常忘记,那些观察事态发展的人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认同。而且因为我们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得信心十足、不慌不忙,因此在寻找认同时也是不动声色。结果每个人都是一幅镇定自若的样子,而且没有采缺任何行动。于是,在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下,这件事情就被解释成了一个非紧急事件。按照拉塔尔和达利的说法,这就是多元无知的状态:“每个人都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担心,就说明一切正常。而与此同时,事态却变得越来越危急,有可能达到某个临界点。这时候,终于有人不再受其他人貌似镇静的影响,站出来采取了行动。
拉塔奈和达利的推理得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对一个紧急事件的受害者来说,在场的人越多越好的想法通常是大错特错。对那些深处险境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如果只有一个而不是一群在场的话,或许他得救的机会还要大一些。为了证实这个不同寻常的观点,达利、拉塔奈以及他们的学生和同事们一起实施了一项系统的,不寻常的研究计划,并得出了一组明确的结果。他们的基本方法是观察紧急事件中旁观者的表现,有时是一个人,有时则是很多人。然而记下两种不同情况下受害者得到帮助的次数。他们的第一个实验是让一个纽
约大学的学生假装癫痫病发作。当只有一个人在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为85%,而当有5个人在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由于几乎所有单独经过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手,所以很难再说我们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冷酷社会”。很显然,正是由于其他旁观者在场,才使得人们向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概率降到了令人汗颜的程度。
当旁观者不能肯定他们看到的事情是否紧急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候受害者更有可能从单个旁观者而不是一群旁观者那里得到帮助,特别是当这群人都素不相识时。看起来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之间表现得最为显著。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喜欢在重任面前表现得泰然自若、老成持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对那些不认识的人,我们不了解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反应,因此不太可能表露自己或正确解读别人的关切表情。其结果就是,紧急事件被认为是不紧急的,受害者遭了殃。
三、中国成因分析
在中国,这种集体性良知麻痹行为更为普遍,而究其原因也更为复杂。
从现场的社会心理角度微观地来看:
1、情况不明、判断模糊。
2、期待暗示,相互误解。
3、屈从压力、盲目从众。
4、责任分担,相互推诿。
5、怕惹麻烦、危及自身人生观
从中国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
1、 社会变迁造成生存压力,导致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封建时期,中国帝王制对平民百姓的压迫,人性逐渐被磨成奴性,之后一系列的改革,
社会的变迁,从封建帝国到资本主义最后到社会主义。这种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当我国由计划经济体转向市场经济之后,面对各种新事物和社会环境,使一些人还不能很好地去适应这种变化,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无所适从,有时他们想参与竞争又害怕竞争。想转变角色又苦于难以转变角色,想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又难以抛弃旧习惯。社会学将这些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称之为“边缘人”。对“边缘人”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生存压力。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以经济为基础,各行各业都相应地引入了竞争机制。面对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氛围,也使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当一些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时,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负面消极情绪也会随之加剧,这些变化反映在道德价值观上,就会导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厌世怀旧、精神茫然等一系列冷漠现象产生,使这些人无视道德自律的存在,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麻木不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社会的剧烈变迁,对人们产生了较大“离心力”,理性与现实的较大反差是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失去应有的支柱,人们社会性行为失去范本。这种心态下,人们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满足感大大下降了,从而若再要求他们去做“利他行为”是不太可能的。随着社会变化加快,心理冲突会进一步加剧,使那些心理失衡者的心理日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同时也加深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和心理危机,使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冷漠化、物化和形式化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理危机极易导致道德危机。冷漠作为一种畸变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其形成与心理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心理危机影响到人的自尊、自信、自我实现时,就会使人产生恐慌、疲劳、烦乱等心理现象,从而失去生活的勇气和热情,以至出现意志消沉、厌倦和精神恍惚等消极情绪,他们抱有求助心理,又感到孤立无援,因而用同样的态度怀疑、漠视道德行为,拒绝、推卸道德义务,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
2、 利益观的倾斜。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市场的变迁,导致人们极端的物欲化,金钱崇拜的疯狂。之前提到的案例中就有,水上救援队不给钱不救人的心态,还有湖北打捞队以千元天价去打捞救人英雄的尸体。这些个明显与救人之人不协调的丑恶事件,正正说明了人们价值观的混乱,从而有这样的行为上的混乱。
在中国,“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群体心理,这种“等价交换”的心态,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倾斜表现。在中国,国人的群氓行为让老外也汗颜。几年前的上海“安利门退货事件”,让外商着实体会到了在中国的经商之道。三个和尚抬水,若按中国人群体生活中平均分配的原理,实施上是有困难的,三个人的能力不同,必然导致一种分配不均,这种不合群的现象就造成的“没水喝”的结果,反而这种结果保持住了中国群体之间的契合。因而这种围观现象也是一种“没水喝”的体现。
3、 社会状态
社会中有各种分层现象,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 而社会差别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则构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给人们沟通带来隔阂。而层次之间的差距越大,就如中国现存的较为严重的贫富间悬殊的差距,这种隔阂也就越大。现代社会中,分层的精细化,人们的理性化,使各层次的人们越来越封闭自我,形成一种冷漠僵硬的模式。特别地,贫富差距之大,贫困人口之多,制度性歧视和整体性淘汰等的群体排斥现象使弱势群体数量逐渐增多,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度也增加,逐渐产生一种仇富心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困难,相互的信任日渐缺失,导致社会失衡,这种畸形的道德心理也随之产生。
竞争意识与人情冷漠参考资料篇三
竞争意识与人情冷漠''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不断加快,社会的各种竞争将更趋激烈。在这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为复杂,情感也将更加微妙。所以,竞争与人情的关系也就不那么简单。
如果是运用正当手段进行的公平竞争,那么,竞争与人情的关系就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或者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一种正增长趋势。但同步发展有大小之分,增长趋势有快慢之别。如果竞争对手是在亲朋好友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那么,竞争越是激烈,情感就可能越是浓烈。因为虽说是竞争对手,但他们更是亲朋好友;所以,他们往往会在关键时刻,伸出友谊之手,拉对方一把,挺出援助之肩,助对方一臂之力。如果竞争对手不是亲朋好友,只是一般关系的同志。尽管也用正当手段,也是公平竞争;但关系就可能趋于一般,不那么亲密,情感就可能趋于平淡,不那么浓烈。虽说也呈上升趋势,也是正向增长;但其上升幅度就可能不大,增长速度就可能不快,很可能是上升幅度很小,增长速度极慢。因此,可以这样说,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对手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其情感就越浓烈;关系越疏远,其情感就越冷淡。
但是,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对手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亲密,还是疏远,其情感只能是越来越冷淡,越来越冷漠,甚至越来越冷酷。因为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即使是发生在亲人、朋友和同志之间,也会影响亲人的情感,伤害朋友的情义,淡化同志的感情;也会使亲人变成陌路,使朋友变成仇人,使同志变成敌人。这种竞争越是激烈,其人情就越是冷淡,越是冷漠。简言之,二者的剪刀差就越大,反比例就越高。如果这种竞争发生在陌生人中间,那肯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一种生死存亡的搏斗;肯定也是千方百计地惟利是图,置他人于死地。自然也就毫无人情可言,毫无人性可说;有的只有毁灭人情,糟蹋人性。这种竞争越是激烈,就越是无情,越是残酷。换句话说,二者的负同步发展就越快,负增长趋势就越大。如此说来,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与人情的关系只能是相反相成、矛盾对立的。
再者,竞争与人情的关系是一个变量。它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说不定它此时是相承的,可到了彼时就可能是相反的;或者反过来说,它在此地是相反的,但到了彼地就又可能是相承的。也许它开始时是相反的,但后来为了合作的需要,又转化为相承的;或者它开始时是相承的,但后来为了竞争的需要,又转化为相反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划成几类,分成几个类型。同时,竞争中的人情也是如此。它此时可能是亲和的,但彼时则可能是冷淡的,甚至是冷酷的;或者它在此地是冷淡的,但到了彼地则可能亲和的,甚至是亲热的。也许它最初是冷酷的,后来为了竞争的需要,成了战略伙伴而又亲热起来;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可能因利益驱动而分道扬镳;甚至互挖墙角而想诛灭对方。所以,它会因时而动,因地而变;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它,才能看得准确。
总之,竞争与人情的关系相当复杂,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运用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有利于人情的健康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如此,竞争才会充满阳光,人情才会越来越美。
人情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反思_申然篇四
2008年第4期第24卷(总17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No?4,2008
Vol?24TotalNo?172
人情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反思
(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学专业,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人情冷漠现象不仅加剧了人们之间的隔阂与猜忌,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大力推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改善民生,民情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关键词:人情冷漠;社会分层;弱势群体;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G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8)04?0073?02
??一、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
我们知道,社会成员拥有的社会地位所固有的权利义务,规范、制约着人们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社会差别。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而社会差别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则构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分层是根据同质标准而划分的,同一层次的人很容易在某一方面产生共同的兴趣、共同爱好、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分层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隔阂,各层次之间的距离越大,这种隔阂越大,他们之间也就越是缺乏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也就越不相同。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每个人在交往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而社会地位恰恰是交往各方用以识别各自资源交换量的象征,这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所拥有的交换资源大体相等,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换过程也更加合乎公平原则和对等原则。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的人则在资源交换量上差距显著,交换的频率远远低于同层内的交换。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社会分层的精化、细化,社会地位的差别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的经济上、文化上、价值观上的差距也更加分明。现代社会的人更加的自我了、更加理性化了。无论是同一层次还是不同层次,人们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不影响到自己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前提下,与他人发生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冷漠僵硬的模式
化,其中无丝毫情感可言。人类这个曾经以感情为荣耀的高级动物,在现实的,物质的,功利的,冷漠的,僵硬的社会环境中,渐渐地遗失了他最为宝贵的情感财富。
二、社会分层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加剧人情冷漠,阻碍社会团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引起极大关注。弱势群体通常有如下特征: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的状态;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政治上不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捍卫自身权益。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如农民及农民工)、整体性淘汰(如城市失业工人)这样的一些集体排斥的方式,而并非个人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
弱势群体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社会经济、政治等综合能力薄弱。在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都市里,身边充斥着数不尽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目睹着社会过多的资源被精英阶层所垄断和占领,一种强烈而鲜明的 敌对心理!在弱势群体中孕育而生。改革开放在取得了巨大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富人们的高级轿车、豪华洋房、山珍海味相比,弱势群体所面对的却是吃不起饭,穿不起衣,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直至今天,在中国某些偏远山区,还有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深刻感悟,使得弱势群体的仇富心理进一
作者简介:申然(1982?),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工业大学2006级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关系。
步强化,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艰难,人们甚至不愿意去相信他人,传统观念上的除强扶弱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落水者没人救、摔倒者没人扶、乞讨者没人施舍、遭偷遭抢者没人帮等等冷漠的人际关系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人那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到哪里去了?
三、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消除人们的感情壁垒社会分层现象,归根结底反映着人们观念上和利益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在社会表现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各个社会层次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也是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虽然并非必然导致现实的社会冲突,但是人们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通过某些方法缓解它的消极影响。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就是解决社会分层现象弊端的方法之一,也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改善人情冷漠的可行性方法。
1?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私家汽车遍布街头巷尾,人们的居住格局越来越封闭化,越来越私人化,正所谓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每天都把自己关在自己精心修建的 世外桃源!般的牢笼里,自以为享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丰硕果实,却在无形之中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了起来。城市里很难再看到邻里乡亲欢聚一堂的画面, 有事您说话!的热情烟消云散,社会变成了一张真正的水墨画,冷漠得只有黑和白。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它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弱化了地位角色与人之间的联系,赋予这种联系以短暂性的特点,促使占据各层次社会地位的全体成员处于不断更新轮换的过程中,从而变分层集团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为个人之间的竞争,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差异。这样一来,流动不仅促进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使沟通和互动更加顺畅,更增加了人们熟悉各个工作情境,社交情境的机会,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遏止利用职权和地位谋取私利的不法行为。
2?合理的流动能够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逐渐适应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每天朝九晚五的忙碌,使得人们形成了固定的公式化的思维方式。此外,由于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知足长乐的性格,这不仅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缺乏内在的活力,劳动生产率维持一种以停滞性为特征、不死不活的状态,还演变成了人情的冷漠,人际关系形式化,社会互动目的性和功利性强。人们在和他人打交道的同时,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付出是否有回报,这个人是否有利用价值,这件事或者这个东西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在这个快节奏、求效率的生活世界里,人们一致性的养成了向 钱!、向 利益!看齐的公式般的思维模式。吃过亏,上过当以后,当再次遇要贫困潦倒或是身处危难之中的弱者伸手求助时,人们宁愿带着所谓的 面具!眼不见心不烦,也不愿意再被人嘲笑是感情的傻子。所以在提供平等流动机会的社会中,分层地位的差异不仅不足为害,反而能有效地激发人们内在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能促进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才智,发挥自己的个性,给社会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社会工作效率,这样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就会驱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冷漠被动为积极热情。同时社会成员积极性的高涨,对于提高系统整体功能,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是必要的。
一代又一代人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兴衰。我们深知今天的成绩是靠全体人民相互搀扶,齐心协力的结果。然而,在我们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日子;在我们摘下了愚昧无知的落后帽子;在我们一味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让内心的情感之火泯灭其中。情感是生产一种社会秩序的一个核心的元素,情感深深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网络中,其生成和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烙印,情感既构成了人们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人们进行交流的符号象征和社会交流的工具。情感是如此的重要,它联系着你和我,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看惯了冰冷的机器和僵硬的工作流程之后,我们需要用情感来温暖内心的冷漠,让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幸福温馨,充满欢声笑语的社会大家庭中。所以当我们把自己从繁乱而又充满诱惑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面对社会大家庭中的其他兄弟姐妹,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今天我的人情冷漠吗?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陈永国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王宁.略论情感的社会方式?情感社会学研究笔记[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世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人情冷漠该如何挽救篇五
人情冷漠该如何挽救?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俗话说:“人情大于王法”,“乐于助人”也常常被挂在嘴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C1114 蒋铭为 指导老师:刘克新 步,人世间的人情却慢慢地暗然失色,虽然不时耳边会传来“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这种实际行动却早已不复存在!人情冷漠该如何挽救?
还记得上个月13日,小悦悦的悲惨遭遇吗?人心都是肉长的呀!那十多名路人的良心还在吗?
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两岁的天真小女孩小悦悦不幸连遭两车辗过,18个路人从其身旁走过,却没有一位路人伸出援手,难道你们口号的乐于助人就仅是一句空虚的口号吗?这18个路人的冷漠其实已拆射出了我们的社会甚至已经开始从熟人走向陌生,从陌生走向冷漠。挽救社会伦理,已经迫在眉睫!
血浓于水,人间的人情堪称无价,而这个无价之宝原本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的,而现在,快速进步的社会却没有让这个宝贝升值,反而在不断贬值且在慢慢消失,人情冷漠该如何挽救?
首先,我们应有起码的自我反省,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我走过鲜血淋漓的小悦悦身旁,我们会不会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有同样的选择?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路人中的一个。但如何才能真正的告别冷漠呢?想要回到真情社会是越来越难了!因为在社会上,冷漠已开始放肆横行霸道,一直未处理的冤案,这是司法的冷漠,被城管殴打的小贩,这是公权力的冷漠,,,,而我们只有拿放大镜去观察了解,找到冷漠的根本来源才能让冷漠越来越少,只要每个人揣着一颗诚实善良的心,人间会充满白发的真情,冷漠又岂会横行?自古至今,都有像孔子一类的人在,尽管他们具有不一样的号召力,但一个人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在一个大社会,大家庭里,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良心,共同筑造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光用道德调整已经不足以引导社会风气从善,法律在这时候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唯有法律的介入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美德!
为什么18个路人漠然走过,请停止冷漠,从现在开始,让小悦悦的悲剧不再重演!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从现在这一刻这一分这一秒开始行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请牢记!关怀别人就是关心自己!你待人一分,人待你一寸,你待我一尺,我报你一丈!
中国式人情的经济学反思篇六
中国式人情的经济学反思
人情有没有用?人情有多大用?
现代通讯越发达,人们却越来越孤独,人情扎堆成为一种精神取暖方式。在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人情成为最后可以信赖的依靠。然而,中国人更多体会的,却是人情的压力而非人情带来的快乐。
我们一方面需要人情,一方面又在感叹人情淡漠,为人情所累。
名叫人情的替罪羊
人情正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不能承受之重——
办事先想到“找熟人”,关系不同价格不同,请客送礼风愈演愈烈,甚至权力寻租摆上了桌面,不再是潜规则;
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孩子上学要走关系,连学车也先要给教练塞上几包好烟……本来正常的职业职责,已经成为灰色利益的来源;
在商业领域,中国企业要花大量的时间“做人的工作”,中国老板要花大半的时间应酬于酒局饭桌——人情关系与商业法则之间的矛盾,让企业家们左右为难;
当与利益之间建立起可以相互转换的地下通道,简简单单的“人情”二字,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一种囊括了情义、地位和利益的交易载体。人情成为一种债、一种负担,束缚了中国人的生活,挤压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空间。
将中西方对人情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人情往来纯粹以实现快乐为单一目的;而在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中国,附加着更多额外的功能性色彩。
很难说这两种差异化的表现方式,哪种更合乎人性。事实上,西方人更多是在享受着人情的快乐,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体会着人情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世界越来越小了,中国人却越来越孤独。于是,扎堆、搞关系反倒成为一种精神取暖的方式。于是,人们一边感叹着人情冷漠,一边又抱怨着为人情所累。
社会运行机制的不同,造成中国人自身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人情作为制度的补充,成为最后、最无奈的依靠。当这种依赖被片面放大,难免产生种种怪象,自然而然地,人情成了规则的替罪羊。
所以,人情之困,责任从来不在人情本身;
人情从来只是一个中性词,讲人情原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杜绝人情对于规则的全面逾越;
商业规则也从来不是礼物,不可以用来随便做人情,想送谁就送谁;
人情从来不是一个命题,关于人情的讨论,永远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人情会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怎样在人情与规则中实现更好的平衡,永远是所有人的困扰和关注所在。
人情的围城
关于企业家的生存状态,有一种戏谑的说法,叫做“脚踏,,两院"”——因要在饭桌上搞公关,喝坏了胃、累垮了身,时常光顾医院;因急于谋利,兴之所至便“赤膊上阵”,越了雷池,搞不好要进法院。
企业家与“两院”之间的纠葛,恰恰反映出在人情泛滥的商业环境中,中国企业家对于人情爱与怕的两极。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这种两极分化的最突出表现。现在的民营企业家,谈到和政府的关系时,有的害怕,想离得越远越好;有的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想从中得到一些现实的利益。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无论人情有多大的威力,其“用武之地”常常是对规则的逾越。面对人情的冲击,任何规则,包括商业规则亦无法置身其外。人情之困,已经让中国商人们无法完全按照商业逻辑来进行商业行为。
每个国家的人情观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中国的人情观尤其复杂厚重且历史悠久:在中国,人情既是最可靠的,又是最不可靠的;人情是最没有成本的,又是成本最高的;生意场上不讲人情,又处处不得不用到人情;人情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冲突,又往往造成了更大更深层的矛盾……
人情如同围城,困囿着当代中国人,让人又爱又恨又离不开。于是,商业围着人情转,苦心孤诣与人情周旋,便成为很多中国商人最大的无奈——
“在人情上付出的成本费用有多少?根本没办法统计具体数字。一是有些东西实在不便透露,二是很多是隐性的、分散的,算不清楚。”从事咨询行业的老板范林生告诉《商界》记者,“我们大概估计,用于维护各种关系的支出,占到了公司成本的30%以上!”
范林生介绍说,咨询行业是一个对客户关系倚重较高的行业,因为企业咨询与培训,并没有刚性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要靠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去游说老板”。于是,与企业的行政、人才资源、企划等部门“搞好关系”,就成为他的公司最重要的成本支出。
在人情成本高企的压力下,当公司有了一定名气,有了一批合作比较稳定的客户,范林生曾经试图削减过这方面的投入。然而结果却是,2010年初,公司项目大幅减少,降幅甚至超过了50%。而纯粹凭实力拿下的项目,价格和利润也明显低于之前的“人情生意”。不得已,范林生只能回头修补之前的关系,才挽回了部分合作。就这“修补关系”的成本,也远比之前的“日常维护”高出不少。
拿项目靠关系,进卖场靠交情,甚至在原料采购中,质量和价格也需要人情来保障。人情耗费巨大的成本,但有时企图不花人情成本,付出的代价更大。人情侵蚀利润,得利的是“中间人”,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企业面前的尴尬现实。
借钱,是商人最常遇到,也最难处理的问题。虽然是省内排名前几位的建材经销商,但销售行业对于现金流的依赖,使贺军在面临朋友借款时在现实和面子之间左右为难。
因为“抹不开面子”,他经常借款给朋友周转。这种表面的“慷慨”与义气,也让他在圈子里建立起优质的形象与影响力,几次竞标中,凭借这些“软指标”最终胜出。但另一方面,曾经有过几次因为“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公司的资金链却面临危险。
冯仑讲过一个段子:开车违章,恰逢熟人“卖个面子”,省下了50元罚款。回头“买个面子”,安排熟人亲戚进公司上班,那人根本不适合这个岗位,自己还不得不付出薪水两万余元。人情,有时真是一本糊涂账。
面子,在中国是一种混合了交情、认可、信用、自尊、声誉当然还包括尊严的特殊标签。对于普通人,面子是地位的保障与标志;而对于商人而言,面子更是一项无形资产,个人品牌、企业信誉、社会地位、社交阶层,无不可能在必要的时候,给企业带来实际影响。
兴利纺织集团是长三角地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对于董事长何兴利,是否要改变家族企业的性质,是几年来一直困扰他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何家兄妹四人共同出资建立了兴利集团,何兴利出资50%,成为董事长。十几年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所有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管理落后、人才流失、家长作风蔓延、决策时常出现“人情票”大于“股权票”,进而影响效率……
然而何兴利却无法出手改变这种现状。不仅是因为在感情上难以割舍创业之初家族所提供的支持,更因为在实际经营中,兄妹四人手中各有各的资源与渠道。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正是靠四人的同心协力,企业才渡过难关。
家族企业与生俱来的信任基础,的确是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无法代替:当黄光裕身陷囹圄,与其争权的是小股东兼职业经理人陈晓,为其奔走的是妻子和胞妹。树倒猢狲散,真要到了要命的时候,外人能跟你一条心吗?
更何况,做企业十几年,多少有些不能摆上台面的事情。这么大的权力,除了自己人,交到谁手里能放心?这有些类似于古代的中央政权与地方藩王,都是皇亲国戚,削还是不削?从俞敏洪到黄光裕再到任正非,中国的家族企业,无论大小,多少都受着家族企业病的困扰。
集权式领导、任人唯亲、制度缺失、富二代接班争议……家族企业病其实是典型的人情病,很多时候病因仅仅在于:算不清、想不开、放不下。
“我是被绑上人情交易这条船的。”提及“人情”两个字,四川某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黄海超深深叹了一口气。与行业内众多包工头出身的老板不同,大学攻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黄海超,对这个行业曾经有着理想化的幻想,试图凭借专业优势,闯出一条通向市场的康庄大道。
现实却给他上了沉重的一课:自己的所有专业知识,以及之前几年在大型企业做管理的行业背景,硬是敌不过无孔不入的人情关系。为了公司生存,黄海超不得不带着对人情的忿恨,加入行业内庞大的应酬与公关队伍。
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能够与竞争对手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当人人都在拉关系,如果你不去拉,就等于没有开始竞争就已经输了。” 当人情之船扯起公平之帆,企业家们只能身不由己被其绑架。
毫无疑问,讲人情是对公平竞争机制的破坏。但矛盾之处正在于,不靠拉关系,你连取得公平的机会都没有,这时,被绑架的不单是企业家,就连公平本身,也被人情所绑架。那么,谁来保障所有人的公平?显然,靠人情是做不到的。
欠与还,是最常用在“人情”二字之前的一组动词。而正是这两个词,决定了刘辰在人情关系与商业规则之间的纠结与矛盾。
刘辰是东南某省的省级卫浴产品经销商。创业之初,是当地的某品牌厂商看中了他的市场开拓能力,将他从分销商提拔为省级经销商。几年来,刘辰专营该品牌,为其创下了全省第三名的市场占有率,自己也因此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最近两年,该品牌由于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上的失误,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专营该品牌甚至已经造成刘辰企业的亏损。此时,当其他品牌找上门来,刘辰却无法下定决心终止与原厂家的合作,因为行业内对他“过河拆桥”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这不仅是道德上的非议,更关乎公司的信用与形象。
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与道德评判标准,使企业家经常陷入这样的悖论:完全按人情标准来出牌,别人会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完全按商业规则来出牌,别人会说你不是人!
也许陈晓最能体会这种企业家在人情上的道德困境。凭借完全商业化的手段,他在黄光裕入狱后力挽国美大厦于将倾,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选票,却招致了整个社会的骂名……
人情也是生产力?
包房啊包房
“有一次,一位国外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的餐馆里会有包房?这个问题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实在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向他解释清楚中国的人情法则。”在《商界》记者关于人情话题的探访中,一位广东的企业家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有包房,全世界任何一家西餐厅都没有这种概念。而中国商人的困惑在于:为什么西方企业不需要那么多的公关费用?
包房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包房本身,就是中国式人情所孕育的怪胎。作为一种服务类产品,包房是基于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而顾客对包房市场需求的根本动因,显然逃不开人情的作用:
首先,包房是一个相对私密的场所,进入包房,就意味着可能有见不得人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大部分与人情交易相关。桌面上谈规则,桌面下谈人情;
其次,包房与大厅相比,象征着一种身份的区分,更是人情来往中“面子”因素的直接反映;
第三,包房拉进了双方的距离,把双方暂时划定在同一个特殊的圈子内。
中国的包房文化,直接反映着中国式人情的一个特征:私密性。凡是需要讲人情之处,大多是无法公开、需要排除异己的事情。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凡是在有一定规模的餐厅中,包房内一般会配备一张麻将桌。牌局是人情交易最自然的场所,不方便送的红包,可以在牌桌上光明正大地“输”出去,赢者心安理得,输者更是一团和气。
那些人情产业
不仅是包房,人情在中国,已经延伸出一系列庞大的相关产业。商业人情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姿态,一种代表某人或因某人请求而做出的姿态,目的是让对方明白欠了你一份人情,日后自当偿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总会想方设法投其所好,洗浴中心、休闲中心、娱乐会所、高尔夫球场、健身俱乐部、马场……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娱乐休闲产业,承担人情交易的任务甚至远大过了休闲娱乐本身。中国人的生意从来不是在会议室里谈成的,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企业之外的场所。
公关公司和礼品公司皆是中国式人情所衍生出的另一个特殊行业。据了解,在礼品行业,90%以上的订单皆来自于各层面的“商务赠礼”。
而与人情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仍在不断更新。互联网上,一款名为“人情来往账务通”的软件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下载。这款软件可以详细记录人情来往对象的生日、爱好等个人资料,以及人情来往账目,在需要还人情时提前提醒,甚至能根据对象的重要程度和用途,给出相应的针对性人情解决方案。
圈子的能量
“圈子”是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它代表了你的社会地位,它令你的人脉不断延伸,它可以为你带来滚滚财富。正是因为实现了这种对于关系网的有效筛选,“圈子”对商人来说尤为重要。它既是人情作用的产物,也是一个人情聚集的平台。
作为高端企业家的聚会发起机构,欧文沙龙已经存在了十余年的时间。每一次聚会,参会者的身份都会有严格限制:政府官员级别为司级到副部级,参加的企业家则企业净资产要达到3亿元以上,而对于服务性质的行业,则规定必须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欧文沙龙发起人张玉川还邀请了一些文化、演艺界人士参加,但数量控制比较严格,每期最多为8人,演员则要求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作家毕淑敏、余华,诗人汪国真也都曾参与欧文沙龙的活动。
除了标榜身份外,“圈子”所承载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寻找和发现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并通过活动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严格地说,“圈子”是中国式关系网与西方社交形式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集体性的建立和维护人情的方式。而由于具有身份对等和利益共通的特性,这一方式往往比单打独斗地找关系更具效率。
然而这种西方的社交形式,也被打上了中国化的人情烙印,那就是要进入一个圈子,当然要付出成本。欧文沙龙每期都会有一个赞助企业,赞助金额3万元。当然,这一“人情投资”会马上得到回报——主办方会给赞助者开点“小灶”,比如根据赞助者的需要安排一些与参会者单独见面的机会。
在国内,类似的圈子形式有各种等级的论坛、俱乐部、商会、行业协会等,要想进入相关的圈子,除了不菲的会费,还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资产规模。
相比这些高级别或是专业化、地域化、行业化的圈子,EMBA以及各种培训,也正成为进入“圈子”的一种新的途径。有企业家对记者坦言,读EMBA,主要看重的就是能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有用的人。“如果把靠自己跑关系比作在零售市场里购买产品,那么这种形式就是团购或批发。”虽然每期的学费在三四十万元,但是如果不通过这种渠道,要想与这些人建立关系,付出的成本要高得多。
于是,有人看上了这个商机,一些EMBA班,厅级以上官员去读不用交学费,为的就是利用这种“拉关系”的心态,赚取更多人的“学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至于学些什么,显然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内容。
被商品的人情
需求必然催生商机。当人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及每个人生活的影响足够重大,当社会被人情所左右,就连人情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商机。人情的商品化,使其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更促使了人情风愈演愈烈。
“让人脉创造财富”。当《商界》记者通过线人联系到某中介公司的总经理张达时,他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印着这样一句话。
记者谎称想在省交通厅找一份编制内的工作,张达表示没问题,并开出了15万元的价格。记者继续试探,能否通过关系拿下某个工程的监理项目,张达问清了公司资质后,回复记者,如果确定要办,可以先交一部分前期活动费用,办不成的话费用不退,办成后按项目金额的10%提成。
人脉中介、关系中介,已成为隐藏在规则背后的灰色经济。为了取得记者的信任,张达告诉记者,现在打着关系中介的行骗者越来越多,一般公开留电话和联系方式的,都不会是真的,
因为“哪儿有那么多有关系的人”。而真正有“活动能力”的人,只做熟人介绍的客户,毕竟“这是个不能公开的行业”。
而相比这种秘密的地下人情中介,人情也正在明码标价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寻湖北省电力公司或武汉市电力公司关系,想调入,悬奖3万元”;“长期需求各航空公司关系,最好是在控制室上班的,奖励金额50万元”;“寻环保废水工程设备合作,要求能搞掂业主方面,能够搞掂招投标事项,按项目金额多少给予报酬”;“提供老挝矿资源关系”;“提供和帮助在郑州铁路局办理煤炭运输计划”……在这家号称中国人脉关系第一网的网站上,记者看到,各种人情供求信息正在被标价挂牌,而如果成交,网站则按比例提取费用。
这家名为“智客”的网站,利润来源就是将陌生人之间的人脉关系有偿化,将人情关系变成生意资本。靠着这种模式,网站在3年前刚上线时,便激起了广泛的热议。尽管争议不断,却一直持续经营至今。
附着在中国式人情身上的人情经济与人情产业,如同催化剂,推波助澜地使人情关系渗透到中国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胶似漆、无法分割。
人情潜规则
人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潜规则。
当公共规则可以由于人情产生巨大的弹性,不公平状态也就随之产生。处处讲人情的社会现实,演变为谁的朋友多,谁的权力大,谁就能得到好处。而势力最大的,又往往是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官员。
于是,人情的极致就演变成对权力的崇拜,因为权力不再为公众服务,而是为人情服务、为个人服务。反过来,这种官本位思想,又刺激人情风愈演愈烈,陷入了被人情所困的恶性循环。
2011年1月,当陈志翰坐在《商界》记者的面前时,首先摊开的,便是这样一张日程安排表。春节前各种相关活动多至让他实在记不清楚,于是便让秘书专门做了这张表格。他说,这还不
关系型话题的范文篇七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范文
“竞争与人情”
[新题演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
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立意可以是:一、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确实淡化了人情——这一现象令人担忧。二、竞争,并不排斥人情。三、身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理应更加注重亲情、友情,理应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写作思路参考:一、如果准备摆开架势以理服人,那就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借助逻辑力量使读者折服。可以在文中具体分析“竞争与人情”应当共存的理由。二、如果准备迂回渗透、寓理于事,那就要寻找象征借代或编述故事,以迷人的文学磁力晓喻读者。比如虚构一篇小小说,描写某君为赢得竞争而不择手段、不讲人情,结果反而害了自己,以此揭露世态,针砭时弊。三、还可以构思一篇辩论稿,比如通过正方一位辩手的陈词,阐明自己的见解。
写本题,容易出现的失误主要有:一、没有扣住“竞争与人情”的关系加以诠释,而是片面地谈竞争,或者片面地说人情。二、对话题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比如把拥挤着上公交车、同学间的争论与探讨等都说成是一种竞争。三、东拉西扯,拼凑成文,比如大谈特谈动物之间的竞争如何残酷;或者写面对竞争与人情,有人认为竞争重要,也有人选择人情,而我觉得既要参与竞争也要讲人情,,,,于是造成笔墨分散,观点也不够明确。
竞 争 的 步 伐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在大学里关系很铁的“哥们儿”,在进入同一家公司就职后,其中一个人却经常在上司面前毁谤自己的朋友,导致对方因不堪忍受而辞职。从此两人形同陌路,再无往来。也许故事至此便可终了,但数年之后,那位已经是别人上司的“损友”,却通过午夜的电波,将积压数年的歉意与悔恨全部释放,并真诚地希望昔日的同窗能够原谅他,给他一次化敌为友的机会。
我们无须关注那两人究竟能否言归于好,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那被“竞争”冲昏的头脑和为此而付出的失去挚友的代价。
确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这个词语高频率地出现,许多双曾经真诚的眸子已被蒙蔽,许多种美好的情感受到冲击,许多颗曾经溢满关爱的心灵被荒芜成沙漠。竞争,这个本该是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车轮,却被一些盲目无知的思想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正是因为这一道道人们自筑的藩篱,将无数渴望真诚与关爱的灵魂,囚禁在了一个个荒凉的孤岛,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慨。于是,不少人个个犹如刺猬,或如乌龟,随时准备竖起刺去扎所谓的“对手”,或是随时准备将头缩入壳中以保卫自己。竞争,其实本没有错;只是人们一时糊涂,作茧自缚,却将罪过全归咎于无辜的“竞争”。
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注定他们不会被虚无的争名夺利蒙蔽得太久。当孤寂空虚的心灵被囚禁过久,那圣赫勒拿岛的海浪必将卷走沉重的藩篱。也许清醒者一开始便看穿了“竞争”的本质,但许多人却总是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意识到:他们给竞争下的定义是多么荒诞不经,幼稚可笑!于是,人性中所有的美好都开始苏醒,将人们的眼睛擦得雪亮: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实力与人格,仿佛是竞争的左脚和右脚,任何一只停滞不前——哪怕是节奏稍慢,都只能使自己在滚滚巨浪的冲击中原地兜圈。竞争呼唤才华横溢,竞争更呼唤着诚信与关爱。当所有的竞争者都将实力与人格的步调统一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它还赐予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人情!
让我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的双脚吧,看看你是否有实力,又充满爱心。当你的步伐协调一致的时候——
只有这时,你迈下去的步子才会更为有力!
这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考场佳作。文章在切题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一、说理有深度。作者对什么是真正的竞争、“竞争”与“人情”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认识(如“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竞争更呼唤着诚信与关爱”),既针对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如“竞争,,,,被一些盲目无知的思想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又就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如“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它还赐予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人情”)。能有这样一番精当的阐发,是作者思想比较成熟的表现。二、表达有文采。文章词语丰富,修辞精彩,不少语句(如“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这个词语高频率地出现,许多双曾经真诚的眸子已被蒙蔽,许多种美好的情感受到冲击,许多颗曾经溢满关爱的心灵被荒芜成沙漠”)意蕴丰富,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驾驭语言的功底。
“优势与成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许多时候,优势并不能使我们成功,反而会使我们失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以“优势与成败”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优势与成败”是一个二元关系型的话题,写作此文须注意:
一、审题。
通过文题的背景语和提示语,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优势并不只属于各领域的骄子,普通人、弱小者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什么也没有拿的第三个人);其次,拥有了优势并不等于获得成功,优势只是成功的一个前提;其三,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恰当把持、利用自己的优势,过于沉浸、依赖优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败。
经过以上的思考与剖析,立意应当并不太困难了。但立意有高低之别,同学们可以比较下面几个方面的立意,以期使自己的思辩进一步成熟全面。
①有了优势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没有优势也不一定会失败。
②较之于物质上的优势,精神上的优势更易于获得成功。
③拥有优势要正确把持,充分利用,张扬放大,以期更快获得成功。
④拥有优势最后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成功后消解、丧失自己的优势。
《坚守与放弃》
这是一道关系型作文题,此类作文必须首先明辨
两个概念的内在关系。
“坚守”与“放弃”是一对权衡选择的关系概念,不能并存于同一事物或一事的同一方面、同一时期。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是坚守甲事物,放弃相对或相关的已事物,如坚守内心的纯净,放弃物质的奢华,坚守目标的追求,放弃外界的诱惑等;
二是坚守一个大的目标原则,放弃某一具体的方法途径;
三是对一事物由一段时期的坚守到最终的放弃,或长期、一生的坚守中有暂时的放弃等。
写作上要求文章在以上的分析中确立观点,谈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情况,具体回答“坚守什么,放弃什么”或“什么情况下坚守,什么情况下放弃”,不能笼统地说“既要坚守,又要放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能只谈“坚守”或“放弃”一个方面
“走与停”为话题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
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思辨生活见功力
“走”可以理解为移动、旅行、探索、运转、上升、提高……“停”可以理解为上述状态的停止。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推荐文章:记叙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走与停 人生就像旅游,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好风景,人就越想往前走,但是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进。?人生又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中途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之后,感到自己的知识跟不上发展,于是又要去进修,这种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停顿,但是这种停顿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而做的短暂歇息,是为了今后发展得更快而做的短暂停留。?
回顾历史,战国时期的游说家苏秦,第一次游说没有成功,他的嫂子见他没有出息,整天刁难他,但是苏秦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打动国王,一定是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于是他忍受哥嫂的刁难,开始“头悬梁,锥刺骨”,后来终于成功游说秦王,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策划家。苏秦在家的隐忍学习,正是人生路上的暂时停顿,这停顿,就好比花儿含苞待放,这停顿,就好比蓄积力量的马儿吃草,这停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做的短暂歇息。这停顿,正是为了今后的向前迈进而做的短暂休息。?像这样在人生路上行走中善于停顿的人,何止苏秦一个呢?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兴复大汉天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屈辱在曹操的兵营中种菜,他的短暂停留就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是因为他保存实力,才有后来的东山再起。这种停顿是智者的选择。?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不平的荆棘,要想继续行走,就要拔掉荆棘,要拔掉荆棘就有可能停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停顿就是调整,停顿就是为了后面走得更好。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遇上过人生的荆棘: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李白等文豪都曾经在人生的路上停歇过,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停顿,是因为小人的加害,国君的昏庸,他们的停顿,是为了自己和他人走得更好,但是他们的歇息、他们的停顿,是为了实现更加远大的理想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路上的停顿就是为了走得好,走得远,走得更加冠冕堂皇!?
[名师点评]?
文章开头连用两个比喻,将人生比作“旅游”“马拉松赛跑”,指出“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进”“需要中途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巧妙扣题,再联系现时议论,然后引用大量事例加以论证,最后辩证指出走与停的关系:停是为了更好的走,是为了实现更加远大的理想目标。
文中事例丰富,有很强的说服力,苏秦、刘备、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李白,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正反对比,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丰厚,而且详略得当,观点明确,立意高远。
解读人生多样性
树欲静而风不止,地球看似停止实际在飞速运转、不停运动,人生的火车如果不停就失去了走的意义,垄断者希望停留在最有利的状态而竞争者则迫使其向前走。没有行千里路的人生历练就没有运筹帷幄的潇洒,人生的行走朝向高处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而停下脚步来欣赏风景依然是最美的享受……要注意精选材料,凸
现中心,所用材料要作必要的解释和阐发,以免言之无物。
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
人生是海,我们需要不断斩浪前行,也需不时找个港湾停靠;人生是山,我们需要不断向上攀登,也需不时找片绿阴休憩;人生是天,我们需要不断振翅高飞,也需不时找朵云彩依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前行,更要不时停下,为下一次的前行蓄势,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 悲情逸飞,我为你落泪
大概有一年了吧,至今我都不愿接受,一个天才艺术家已经从我们的生命中远去。
你知道你是多么令人惊叹吗!画油画,你至今仍保持着中国画家的最高身价;搞艺术设计,你的作品件件堪称极品;拍电影,没想到《理发师》竟成了你的诀别之作!天妒英才啊!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你是因为过度劳累病倒而憾离人世。
逸飞啊,你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成就,为什么不懂得要活得从容一些呢?你不停向前赶路,却最终倒在了路途中!你的逝去,为2005年度中国“过劳死”的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个令人悲痛的名字,那给多少人的生活蒙上阴霾,给整个中国艺术界造成多大的灾难哪!
潇洒王石,我为你喝彩
也许中国企业界再也找不出一个比你更让人叹服的榜样了吧。作为CEO,你领导的企业是行业翘楚,这已经令多少人艳羡不已了,而你工作之余生活的精彩绝伦更令人赞叹。
你一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处理公司的事务,其余的时间,都用于养精蓄锐的休闲上。于是,我们看到你勇攀七大洲高峰王者的留影;看到你在摩托罗拉手机广告中精彩的演出;看到你携自传《道路与梦想》在全国签售的大受追捧。
王石,你用自己人生的精彩演出为我们证明,生命中的走与停可以如此和谐完美!
掌声雷鸣,我的掌,为你拍响,也为那些懂得生命节奏的人们。
本文标题新颖,紧扣话题,统率全篇。
文章开头一、二段巧妙地扣住“走与停”的话题,富有诗意地亮出了鲜明的观点: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特别是第二段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分展示了考生驾御语言的功底,深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接着文章采用添加两个小标题的方式,选取当代两个名人为典型材料阐明了“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前行,更要不时停下,为下一次的前行蓄势,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的道理。 立意三
挖掘历史知兴亡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考查,必须揭示出两者存在的关系,不可偏废,则就会跑题。“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接近目标,直行而 不走弯路。这就是“走”与“停”的辨证关系。
推荐文体: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
走与停的选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历史的烽烟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年轻的越王勾践站立在城楼上,看着强大的吴军冲入越都,看着自己身后的国土一点地沦陷。闻着随风扑面而来的血腥味,勾践抛舍锦衣玉食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二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换来了吴军的节节败退,换来了越军在吴都城楼上的欢呼。勾践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走出了困境,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
历史的长河依旧不停地向前流动着……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的漫天大火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也宣告了又一个群雄并起年代的到来。项羽以其西楚霸王的雄姿站立在了历史的最前沿。
造化弄人,天意诚难测。纵使项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软弱与犹豫仍然使他陷入四面楚歌之中。面对涛涛的乌江水,项羽回想起当年破釜沉舟的豪情壮志,手中利剑划破长空,给英雄的一生画上了句号,项羽选择了停,也选择了失败,纵然还有富饶的江东,还有翘首以待的八千子弟。
历史的车轮势不可档,滚滚前行,多少英雄豪杰在走与停中做出了选择。有的人忍辱负重,如勾践一样看到了风雨后的彩虹,更多的却堕入失败的深渊。假若项羽不是自刎乌江,而是养精蓄锐,卷土重来,那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但历史是残酷的,没有走下去的勇力又何来成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面对那嶙峋的山石,又怎能看到困境之后美丽的风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走与停已成过往,然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如今且看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走与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简评:
本文扣题紧密,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全文紧紧扣住“走与停”的话题,阐明了面对困境,不同选择的“走与停”,其结果迥异,事关一个人的得失成败。应以历史人物为镜,选择好 “走与停”,意义重大,行文表意前呼后应,结构非常严谨,这是本文的优点之一。
选材典型,表述精当,语言流畅,议论深刻透彻是本文又一优势。越王勾践人生路上的“走与停”,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项羽人生路上的“走与停”,落得了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两个典型历史人物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议论,恰到好处地深化了主题。
再则,本文“题记”的写法,三处名句的恰当引用,也显得与众不同,展示了考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扎实功底。
生活有不如意之处,但也充满着美好。在残缺面前,生活总是将自己的美藏了起来。然而,美好终归是美好,她的神圣总引诱着我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它,追求它。
(开篇引入话题,生活是美的,但总是美中有不足之处。也就是美之残缺。)(提出问题)
o 阿甘脚部有先天性残疾,还有一些弱智,但他并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母亲告诉他,“孩子,不
要管别的,一直往前跑吧。”他为此梦想着,奋斗着,有一天,他终于能跑了。在战场上,他不停的跑着,他救了自己的上司,救了自己的战友。在球场上,他不停地跑着,一次又一次地将橄榄球抛入球门。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跑着,跑过金字塔,跑过艾菲尔铁塔,跑过长城,跑过……也许在身体上他是残缺的,但精神上他勇往无前,一直向前跑,不停止地跑——那是一条由残缺通往完美的人生之路。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诠释什么是生活的残缺之美。
(举例说明,生活中残缺有美。叙述例子要准确,生动,还要点题。)(分析问题 )
也许你会为琵琶女高超琴技背后却有着如此悲凉的身世时感到残缺,但白居易却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性之美。上天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本领,却让他喷血气尽,但人们却津津乐道的是他“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的智慧。正因为有了残缺,才有了这残缺的美。
世界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事物都有残缺的一面。而我们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有残缺才造就有美好。司马迁的残缺,造就了《史记》之美;贝多芬的残缺,造就了《命运交响曲》的美;弧的残缺,造就了彩虹的美,陆地的残缺,造就了海洋的美……
残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也许你无法让雨点儿停止,却可以倾听雨的声音;也许你无法触摸彩虹,却可以远远的欣赏它;也许你会为美丽的荷花开在肮脏的污泥中不满,但要想到正是
因为淤泥才让荷花显得美丽动人。也许在你千呼万唤中,美好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最终你等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溢入你内心的深处的美好将妙不可言。
我们也许无法到达完美,但我们却可以无限接近她。不要老想着生活残缺的遗憾,如是你一心一意向往着生活的美好,那么你的心中将会是一片春暖花开,因为——最美的春天在我们的心中!
作文训练题目:
绝不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地唱着。
-----泰戈尔
阅读上面材料,请以“刹那与永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刹那与永恒
刹那,那转瞬间,那眨眼间,或者1秒,更或0.1秒。
永恒,那永不消失,那永远存在,或者静止,更或世代的流传,,,,
刹那与永恒,似乎是一个关于时空的话题。然而,因为时空里有了生命存在,于是,它便与生命联系到了一起,涉乎生命的质与量了。
生命的存在,从时间上来讲有长有短,但不可能长生不老,生而不死,因为生死是自然界物化的必然规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命的存在有的是非常有质量的,而有的生命存在得毫无意义和价值。是人,谁都希望自己永远生存下去,谁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存时空里创造无限的永恒,但生活和事实却给出了人们有着巨大差异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和刹那与永恒经意和不经意的交往和互动的巨大差异。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牛顿在发现苹果落地的一刹那里,创造了永恒的万有引力定律;李白在醉酒当歌的瞬间,留下了多少豪放浪漫的诗词;孔子在与弟子你来我往的交流片刻中,促进了一个伟大民族人文精神的觉醒;一个普通的彩民因为在转瞬即逝中梦到一串神奇的数字,而获得千万的巨奖,,,,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多少个刹那和永恒啊,关于自己,或者系于他人。但是,我们却很少去理性地思考他们。
我认为还真有思考的必要。因为这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对生活进行抉择,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内涵,可以促进生命个体甚至于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它们缺乏思考力,就意味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不尊重,对辉煌与灿烂的一种摈弃。这样留下的遗憾往往无法挽回,损失的价值往往无法估量。
思考刹那与永恒,我们就能把握住奔流的情感。情感之怪物,可以引你入圣殿,也可以诱你进魔圈。在激情燃烧的瞬间,我们可能成为君子,也有可能成为小人。罪犯与好人就在于我们对情感“刹那”的掌控。
思考刹那与永恒,我们就能让自己的抉择铸就辉煌。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抉择的时刻,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们抉择的时机不当,就会导致辉煌与灿烂、成功与永恒和自己失之交臂。所以,我们在作出抉择时,必须牢牢掌握住“刹那”。
思考刹那与永恒,你就能驾驭奔驰在思维原野上的野马。人是有思维的,但是要做到有思想,则不简单。从思维到思想,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思考力,需要我们潜心体察,需要我们不断积累,需要我们展开想像,更需要我们牵住“刹那”。因为人是有潜意识的,一个永恒思想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呼之而出。
思考刹那与永恒,我们就能把人生的遗憾降到最低点,就能,,,,
思考刹那与永恒,不是伟人的专利。伟人也是从我们普通人群中产生的。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思考了,在刹那与永恒所构成的时空里,活出了生命的质量。
刹那与永恒只有一丝之距。
普通与伟大仅有一步之遥。
相信我们都能做到!
瞬间定格永恒
风从水中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欢韵;流星从天幕划过,留下了一道永恒。
“永恒”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多愁善感的可人儿——林黛玉。她的人生是短暂的、破碎的,唯有她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伴随着她飘向远方。为了和宝玉的爱情,她不顾封建礼教的这块磐石压制,她明知这个残酷的世界不许两颗灼热的心相撞,却飞蛾扑火般拥抱爱情。的确,她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却用了这一生的泪偿还了前世的恩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去,花落人亡两不知!”她走了,只一身素衣,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不着半点痕迹。然而,宝哥哥与林妹妹的爱情故事在今天谈来却也是这般的哀婉缠绵。刀子就像那一闪即逝的流星,那道耀眼的光芒,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在爱情的永恒中,你是否也看到了友情正小心翼翼地发着光。在这片光芒中,俞伯牙正弹奏着,一旁是笑容满面的仲子期。知已难寻,俞伯牙在拥有了钟子期这个知已以后,那种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他们共同探讨着乐曲旋律,在高山流水的乐声中互诉心声。俞伯牙没有因为仲子期只是一个打柴的樵夫,毅然同他约定来年期。当俞伯牙再次来到时,见到的却是一座立在夕阳下的孤冢。此刻的他已是绝望之极,在朋友的坟前折断了琴,并发誓再也不弹琴,因为子期已逝,再也无人共赏。在他们短暂的相处中,我们永远的记住了这个摔琴谢知已的俞伯牙和他的知已——仲子期。他们就像一闪即逝的流星,那道亮光,早已深入人心。
还有一种情感叫做义,这种感情是对国、对家、对人民的一种爱,是英勇的极至。16秒的决择,是保全自己,还是几千村民的平安。这一刻,他——李剑英,想到了国家的利益,想到了
人民的平安,生命的天平在这关键时刻倾向了正义。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一种威严和凛然包围着他,更让人感动于心,他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驾机员,人民养育了他22个年头,他在这生命最后16秒拥抱了人民。他崇高的大义凛然却传为佳话。他就像一闪即逝的流星看到的是短暂,留下的是永恒。
那些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崇高的大义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分享与分担”写作指导与精彩例文
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作文指导】
“分享和分担”要辨明关系
此次二模语文作文试题,要求以“分享和分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随题目附了一段材料:中央二台天气预报有一句栏目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请以“分享和分担”为题。
对于“阳光”与“风雨”的含义,作文者应深入解读。题目中的“阳光”应该指积极的方面,比如荣誉、便利、幸福等与亲人朋友一起分享的东西。而“风雨”则指挫折、困难等需要克服的内容。
“这个题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把握,,分享"与,,分担"的关系,考生既不能光写,,分享阳光",也不能光写,,分担风雨",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一感叹人情冷漠的词语”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一感叹人情冷漠的词语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蚂蚁过河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