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七夕的末两司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与上片的哪两句有呼应有什么作用?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1节 板块精练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鉴赏形象板 块 精 练板块 1
鉴赏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 ①徐渭(),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人用"明珠"来喻己。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 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名。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因此要答好此题,主要是读懂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从"家住"到"一开颜"写的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旷达闲适的心情,而后两句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要读懂下阕的含义。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3.(2010·苏锡常镇二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4.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 调】  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翁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①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②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②刳:剔挖。
这两首小令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标题。"谎人"即吹牛撒谎的人,"贪小利者"则是那种吝啬、贪婪的人。另外,要考虑诗歌所用到的手法。最后,应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所持的态度或情感,从标题中的"嘲"和"讥"也可得出答案。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分别表达出人们对这两类人的嘲讽和厌恶。板块 2
鉴赏事物形象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 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题时,要把握"竹"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还要注意"竹"的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竹"在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内涵也不可忽视。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2.(2010·深圳一调)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第(1)题时要抓住表现诗词意象特点的字眼,如"雨纷纷""细雨""点点滴滴"等。解答第(2)题时既要注意诗词中跟抒发感情有关的"欲断魂""冷冷清清""愁"等词语,又要知人论世。
答案:(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2)两首诗词中的"江南雨"所蕴涵的感情分别是:①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②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意思相近即可)3.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孤花"的特点,诗中用了"明如许"来写出了孤花的明丽,还用了"藤刺""飞絮"等意象来和孤花形成反差;但是这美丽的孤花却生长在"墙角",并"无人来折取",写出其无人欣赏,诗人写花,其实亦在写人。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题时要抓住表现"兰""若"特点的字眼,如"生春夏""芊蔚""青青"等。另外,回答思想感情要首先注意本诗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以及是如何抒情的。通过诗中的重点词"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不难得出答案。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板块 3
鉴赏景物形象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 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示。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 吕】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景物形象,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意象,分析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如诗中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动作、心理、外貌等,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特征。如从人物的动作"频"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热切,从"不饶人"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无情等。答案:(1)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了自己落寞的境况。(2)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不我待的感慨。两句对照,塑造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道题要求我们分析氛围、情感。分析诗歌的氛围,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具体来说要分析诗人笔下的人、事、景,本诗中"人"已去,"草"是"秋草","林"是"寒林","日"也是"斜日",氛围自然是萧条、凄怆的。分析诗歌中流露的情感,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中涉及贾谊、汉文帝,情感自然也要涉及他们两个。分析尾联,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于曲折处流露出的讽世之意。答案:(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 香①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 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压"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创 新 语 用  歇后语
请分析揣摩下面四条具有京味特色的歇后语,然后依据其特点另写出两条(可以自编)。
①香山的卧佛--大手大脚
②西山的秋叶--红得发紫
③门头沟的财主--摇(窑)头儿
④皇上家的祠堂--太妙(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要有北京特色,即涉及北京的人名、地名、器物名、语言、风俗等;(2)要符合歇后语的结构特点(引语、注语两部分)及修辞特点(双关、谐音);(3)可自己创作也可用已有的歇后语。答案:(示例)①天安门前的华表--耐淋耐晒 ②全聚德的烤鸭--没事儿(美食儿) ③前门楼上放风筝--出手不低 ④怀柔的板栗--抱团儿 ⑤炸酱面馆的抹布--五味俱全 ⑥菜市口的囚犯--没几天活头 ⑦永定门洞过车--南来北往 ⑧护城河里的鱼--没人味(喂) ⑨穿越王府井商业街--不(步)行 ⑩白塔寺内静悄悄--妙(庙)不可言  备 课 参 考 (教师用书独具) 说明:为了实践真正的"大语文"教育观,给老师们的语文课堂增加生动有趣的内容,使貌似枯燥的复习内容增加文化的厚度,点缀灵性的光彩,我们专门为您编写了这样一章内容,供您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选择使用。  实践"大语文"观,愿你我共同携手努力!  山东省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中学部 语文室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楚辞→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2.爱情;3.哲理;4.送别;5.风景;6.抱负;7.想像;8.故事;9.思想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大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二、律诗的平仄  关于平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二)七律的平仄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吹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关于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于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仄仄"。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关于所谓"一三五不论"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奉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三、律诗排序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话题,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平仄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即人们把汉浯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若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第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三)对仗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其形式主要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这里不作详论)。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掉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已打乱)  (唐)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  钱塘湖春行(原诗)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__吴起白烟。陶__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__?
A.东 公 田
B.东 公 耘
C.三 令 田
D.三 令 耘解析: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
答案:C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高中生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律诗排序规律总结:
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押,找到出对句;2.根据对仗找颔颈联;
3.先景后情先叙后议;4.同联相对异联相粘。  四、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1.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答案: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2.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你知道这个典故吗?答案: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3."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答案: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4.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答案: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5.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请问词牌"虞美人"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答案: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6.词牌"贺新郎"是"婚宴上祝贺新郎"之意吗?答案: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7.你知道"鹊桥仙"这个词牌出自我国的哪个神话吗?答案: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8."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名句。请问词牌"钗头凤"最早出自陆游吗?答案:《钗头凤·红酥手》的创作,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多年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该词饱含怅惘与悲痛,数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但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不过,自陆游之后,这一词牌才为文人广泛采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9. 你知道词牌"沁园春"因何而得名吗?答案: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10.请问词牌"水调歌头"中的"歌头"二字是什么意思?答案: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11.你知道词牌"青玉案"的"案"是指什么吗?答案:"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锦绣段",即"锦缎",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你知道词牌名"浣溪纱"的含义吗?答案:"浣溪纱"词牌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质朴清新淡雅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它
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层次分明  对酒当歌--评古代十大酒兴诗人  中国古代,诗酒联姻,密不可分,杯盏之间,清浊浓淡,折射出的是人间百态,世事沧桑。而许多诗人更是"借酒浇愁","酒后吐真言",甚至"醉翁之意不在酒",斗酒之余,即兴成诗,洋洋诗篇中,道出缕缕酒魂,令人叹为观止。台湾诗人洛夫就曾经说过:"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比喻得实在是绝妙。而品着这些酒诗的醇香,想象着曲觞流水的景象,我不禁有些醉了,比不得下面排行榜中这些酒兴诗人,千杯不醉。  第一:李白酒兴指数 10  李白素有"酒仙"的雅号,"李白斗酒诗百篇",在他写的一千五百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一百七十余首,可谓是酒气熏天,酒香四溢。其中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冲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寂寞无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旷达,"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的痛快淋漓,"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的黯淡伤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悲惨......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大醉无数,他在给妻子的《寄内》诗中曾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他在《襄阳行》中更是狂饮:"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一日要喝上三百杯呵,这第一酒兴诗人之荣看来是非李白莫属了。  李白酒兴指数:10  第二:杜甫酒兴指数 9.8  杜甫自幼好酒,有"少年酒豪"的戏称。他年少时为了饮酒可以"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当衫换酒也在所不惜,"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到老时穷困潦倒,不得不叹道"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即便如此,也还是写出了像"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样的千古名句......当然杜甫借酒抒情的诗句也有很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说的是畅饮归乡的欣喜,"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道的是颠沛流离皓首穷经的悲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写的是羁旅无涯的愁苦......把酒伤怀,怎一个"醉"字了得!  杜甫酒兴指数:9.8  第三:苏轼酒兴指数 9.5  苏轼性格旷达豪放,超尘脱俗,酒入其口,总会化出豪气冲天的诗句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便是一例。东坡在前词中原本是感伤白发早生,功名无凭,充满了沉痛与悲凉,但是走笔至此,心思一转,"管他梦不梦呢,且喝酒去也!"心情豁然开朗,意兴豪迈风发。"明月几时有,把就问青天",明月亘古不变,人生却变化无常,诗人这把酒一问,似是问得痴了。苏轼的入诗酒句实在太多,如"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佳节若为愁?且把清尊断送秋","诗酒趁年华"......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苏轼酒兴指数:9.5  第四:白居易酒兴指数 9  白居易自称为"醉司马",不仅诗韵不让李白杜甫,酒兴更不在其之下,白居易的诗篇中有关饮酒的高达800首。其中最经典、最雅致的当属《问刘十九》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读着,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屋内绿酒红炉,熏烟袅袅;屋外黑夜白雪,凛冽萧萧;诗人寥寥数笔将这寒夜会友,把酒言欢的温暖场面描绘得雅兴逼人。白居易一人沉浸在酒色酒香中还不过瘾,据说他还写下了《酒功赞》,并创办了诗酒会"香山九老",与好友一道赏酒论诗。我不得不折服白居易的诗酒情怀,也领悟了他在《对酒行吟赠同志》中所写的"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白居易酒兴指数:9  第五:李清照酒兴指数 8.5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漂泊,经历了国破家亡,与明诚生离死别,每每伤感愁苦,总会借酒浇愁,以酒忘情,可惜借酒浇愁愁更愁,以酒忘情情更幽。易安的诗句中,酒总是不离左右,酒量不让男儿。一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令人黯然神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充满了叹息哀怨。"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都写尽了诗酒飘零,缕缕相思化作了杯中清泪。而"酒意诗情谁与共?"的一声轻问更是将诗酒相依的情怀写到了极致。  李清照酒兴指数:8.5  第六:陶渊明酒兴指数 8.3  陶渊明把酒比作"情人",曰"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的《饮酒》,更是诗中之鸿篇极品:"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细细体味,若非提壶临远,似难开阔;梦幻亦不超然。可见酒在浮想联翩、情景交融之中的"曲酵"之功何等微妙。  陶渊明酒兴指数:8.3  第七:范仲淹酒兴指数 8  范仲淹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那么他的把酒临风就难免忧国忧民了:"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可见其为官的清廉,品质的高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以酒抒情,杯中之物承载了思乡之情,挥之不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是儿女情长也好,说是忧国忧民也罢,总之读范公的酒诗,既有酒的醇,又有酒的忧。  范仲淹酒兴指数:8  第八:曹操酒兴指数 7.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一代枭雄,大志在怀,面对着美酒佳肴,狂饮高歌,口中念的是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心中盘算的却是待到天下大治,山河统一,再来举杯痛饮,"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酒兴指数:7.5  第九:顾炎武酒兴指数 7.2  顾炎武生逢明末,是著名学者,清兵南下之时,他投笔从戎奋起抗清。失败后十谒明陵,垦荒种地,不忘复兴明室。他的许多诗句都委婉表达了对故国旧主的悼念和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饮此一杯酒,浩然思故乡","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世代变迁斗转星移不由人,可惜琼浆玉液中找不出答案。  顾炎武酒兴指数:7.2  第十:王翰酒兴指数 7  王翰生性豪放,却也因恃才傲物而遭贬谪,他留有传世之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卧沙场,有酒当喝直需喝,虽然狂放,却也正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颇解壮士情怀。自古中华大地英雄辈出,真不知那气贯长虹的精神,有几分是热血铸就,有几分为美酒酿成。  王翰酒兴指数:7  古时的佳酿至今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品着淡淡的古风,悠悠的往事,正是"酒肠堆曲蘖,诗思绕乾坤"。  斜洒在唐诗里的夕阳  唐代国力强盛,士大夫们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他们有着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及抱负,反映在文学上便形成了激昂的情调。面对着一寸一寸地往下落的夕阳,面对着火红而又浑圆的夕阳,面对着万道霞光铺洒西天的夕阳,他们仍然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挥动其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夕阳诗作。夕阳以不同的特点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诗歌。  浑圆而火红的夕阳,既大又圆且红,就像一个仍在燃烧的火球,看上去非常的美丽、壮观,颇为绚丽,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夕阳无限好"。例如白乐天的诗《暮江吟》中的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一道夕阳(残阳)斜洒在江面上,江的一半成了绿色,另一半却呈现为红色,波光闪闪,极为好看。再来看王维的两首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两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是说远处渡头上空还留着正在落山的太阳,村庄里一缕炊烟向天空袅袅升起。简直就是一幅乡村风情画,充满着田园般的宁静美。令人非常的惬意。其二:《归嵩山作》中的两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说的是远处一片荒芜的城池下临古老的渡口,秋天的山岭上到处是洒满了落日的余晖。这里的落日似乎给"荒城""古渡""秋天"赋予了新的活力,使之重新获得了生机,具有一种宁静中的动态美。李商隐的诗《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是更加直接地道出了夕阳的无限美丽,只不过这"无限好"的东西就快要落下去了。其兴寄深微,感慨无端,多少不适之情尽在一声感叹之中。这些诗句中的夕阳,色彩夺目,极为绚丽,成为诗人笔下无限美好的自然风景。  从天际的一端运行到另一端的夕阳,不停地奔波,那么他到底将何去何从呢?身在天涯海角的游子们,见到这般的夕阳心中便不由自主地问起,何时我才不再游荡?何处才是我流浪的尽头?我的家到底在何方呢?于是便有了漂泊异地的诗人们的叩问:"乡关何在?"如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是说诗人移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天色晚了,新增添了许多思恋家乡的哀愁。远远望去只见夕阳却不见家,我的故乡何在呀?这首诗点出了诗人暮宿建德江边的思乡之情。再如崔颢的诗《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太阳渐渐沉没,哪儿才是我的故乡呢?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汹涌,使我无端忧伤。看到日沉西山,使人直接地自自然然地问起了"乡关何处?"夕阳,至东而西辛劳了一整天,也该休息了,飞鸟走兽也该回家了。但是作为身处异地的游子们,作为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人们,见到夕阳,思乡想家的情怀便油然而生,给予了他们浓厚的乡愁情绪。  夕阳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具有一层浪漫的情调,使人浮想联翩,相思之情自然产生。让人思恋自己的理想伴侣,让人思恋着他们"人在何处"的如温庭筠的诗《梦江南》中的两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首诗写一妙龄女子经梳妆打扮后,独自在江边等候着自己的心上人,就连夕阳(斜晖)也具有了一种脉脉之情,江水也有了无尽的温柔,可见女子十分的钟情。只是,从她面前经过的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是她要守候的那个他。这里的夕阳给有情人们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使情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在何方呢?再如储光曦的诗《钓鱼湾》中的两句"日暮待何人?维舟绿杨岸。"这里写的是一青年小伙子黄昏时分在水边钓鱼以等待自己的恋人出现,每次绿杨处只要有动静他就以为她来了,欣喜若狂,写出了他等待情人着急的心理。同样,这里的夕阳也为相思创造出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让人自然地想起梦中人。夕阳西下,充满着无限的遐思,劳苦一天的人们都希望能够会见上自己心爱的人,于是便有了诗人们"人在何处"的感慨。  夕阳悬挂在天空,斜照着大地,连接了上天和大地,是天地之间有了关联的纽带。夕阳和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美景。例如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及大漠孤堡上的烽烟,共同构成了一张壮阔的塞上风景图。再如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两句。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地呈自西向东或向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势很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紧跟在"大漠风尘"之后是指风沙遮天蔽日。而在这种环境中,唐军仍然采取了主动出征,为了减小风的阻力,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里的"日色昏"与"大漠""狂风""红旗""浩浩荡荡的军队"等一起构成壮阔的场景,写出了"长烟落日"的壮观。  傍晚时分,本来应该是人们合家欢聚的时刻,但是世事难料,难免也会分离。离别之情本就难分难舍,再加上夕阳西下的低沉氛围,使得离情显得更加的浓厚。诗人笔下的"日暮送君"的离情别苦,比如刘长卿的诗《送灵澈》中"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是说朋友你背负斗笠,身上披着落日的余辉独自一人回到那遥远的青山中去。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深情绵邈,宛如杳杳钟声。再看王维的诗《临登高台送黎拾遗》中的两句"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人以飞鸟在日暮中的归还与行人的不息作对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浓烈的留恋之情。飞鸟在这个时候也要回巢相聚,而你却要出走,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其实连李白也不例外,请看他的诗《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以浮云的飘浮不定来抒写远游人的情绪。落日沉沉下坠,那是老朋友送别时的心情。直接把落日借过来比喻他送别朋友的心情,是要说他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沉重啊!  日薄西山,飞鸟返巢,走兽入穴,人自然也该要回到自己温暖而又舒适的家,放松一天的辛苦疲劳,共享天伦之乐。多情善感的诗人们也没有忘记回归的快乐。例如王维的诗《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头》中的"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归"是写傍晚时分的夕阳斜照着空中飞洒的小雨,飞鸟在夕岚中快快乐乐地飞到了自己的巢中。点出了飞鸟回归时的高兴之情。再如其诗《渭川田园》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两句。是说将要落山的太阳斜照着村落、偏僻的街巷里,牛羊从外面高兴地回来了。其实诗中的无论是"飞鸟"还是"牛羊"回归时所体现出来的欣喜之情都只是诗人的一种独到的感受及体验,处处没有写人的快乐却处处都是在说人回归的喜悦。再如刘长卿的诗《逢雪送芙蓉山主人》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两句。说的是太阳快落山了,远处的苍山看起来模糊不清,天气非常寒冷,在这种环境中住着茅草屋的主人们则显得越发的贫穷了。在这天寒地冻的冬天,哪怕就是借宿在别人家的破茅草屋里,也会感到有无限的温暖无限的快乐。"日暮"及"天寒"烘托和渲染出了诗人对回归的快乐。落日沉沉,日光已经不再具有正午的光明了,显得有些昏暗不明,模糊不清,给人一种荒凉萧瑟的感觉。如戴叔伦的诗《三闾庙》中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秋风刮起萧萧飒飒的枫树林。"日暮""秋风"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再如岑参的诗《山房春事》中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两句。写的是今日的梁园已非昔日之比,眼前的梁园只有几只乌鸦在乱飞,极目远去只有三两户人家,显得极为的萧条和凄清。梁园本来已经残破无比,再加上"日暮"这一特定的时间,就显得更加的荒凉。再看杜甫的诗《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两句。说的是后主刘禅终于能回到自己的祠庙里享受祭祀。天晚了,我姑且吟诵《梁父吟》,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诸葛孔明那样的际遇,诗中说的是诗人的一种愿望和理想,而不是现实,换句话说,也就是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孔明那样的际遇,抒发的是诗人的苦闷、无奈之情,显得颓废而又彷徨,给人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鹊桥仙.纤云弄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