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华南气温低,是不是跟2016年拉尼娜事件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使年陷入“气候混乱”
专家预测今年厄尔尼诺现象会更糟
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日的卫星影像(左)和日的卫星影像(右)
原标题:NASA警告:最强厄尔尼诺现象或2016年登场
  中新网1月1日电据“中央社”1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新发布的影像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专家预测2016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
报道称,最新卫星影像显示,目前的现象与1997年12月有惊人相似处。当年发生最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在年估计造成23000人死亡。
  厄尔尼诺已在美国造成多起天气异常情况,如东岸许多地方在圣诞前夕,气温升高到摄氏20多度;南部和中西部发生风暴和几近破纪录的洪水。
  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去年12月27日的卫星影像暗指,还会发生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这个预测困扰人道救援机构。
  国际乐施会(Oxfam
International)发布声明说:“如不尽早行动,保护弱势免受影响,厄尔尼诺天气系统明年可能让数千万人民面临饥饿、缺水和疾病。”
  厄尔尼诺由赤道附近太平洋温暖海水分布变动所造成。一般来说,风自东向西强力吹拂,但厄尔尼诺现象使推动海水的风减弱,使得温暖海水东向回流,因此东太平洋变得较暖和。而海洋温度与风流有关,风流减弱,会让海洋更为暖化,也就是厄尔尼诺变强。
  赤道周围空气和洋流的转变可在大气制造不正常气压,对全球天气型态造成重大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使年陷入“气候混乱”
&来源:腾讯科学&
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美国宇航局图像显示,当前强厄尔尼诺现象在太平洋酝酿,并没有减弱的趋势。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已在全球范围形成“气候混乱”,在未来几个月,气象预报员认为美国可能遭受的影响会更加严重。
最新Jason-2卫星图像表明,近期与1997年12月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十分相似,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区域存在近似、不同寻常的海面高度,这是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变强的证据。高于正常海平面高度的迹象暗示着存在着厚暖水层。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2F年全球气候已刷新记录,气象学家预测称,2016年将更热。目前,美国宇航局研究报告称,2016年全球将陷入“气候混乱”状态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向西稳定信风变弱或者逆转方向产生的,引发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上层海洋显著变热。海水变热之后出现云层和风暴,抽吸热量和湿气至较高位置,与大气层叠加在一起。
这些变化将改变喷射气流路径,并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风暴轨迹,今年厄尔诺尼现象导致正常积累在澳大利亚和印尼的暖水层显著变薄,然而东部热带太平洋,正常冷水表面被暖水层覆盖。这种热量重新分配导致太平洋中部至美洲的海洋温度升高。
该现象导致东南亚降雨量减少,印尼降雨量下降可能促使野火蔓延,使该地区笼罩在令人窒息的烟雾之中。同时,厄尔尼诺现象与延迟季风雨形成的印度热浪有关,以及太平洋岛屿海平面下降,破坏珊瑚礁的广泛珊瑚白化现象,南非干旱,南美洪流和东部热带太平洋创记录的飓风季节密切相关。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各地稻米、小麦、咖啡和其它农作物产量由于干旱和洪涝灾害大幅减产,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在美国一些厄尔尼诺现象的深远影响可能出现在2016年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象预报员认为,厄尔尼诺现象诱导的气候类型变化将在近期不久出现,持续几个月的相对低温和潮湿气候状况将出现在美国南部,相对温暖和干燥气候状况将出现在美国北部。
北极气温今天将因热风暴再次升至零度以上
凤凰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30日消息,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络版今日报道,气象学家表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北极的温暖气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种温暖气候的推动下,地球最北端的气温将在周三再次上升到零度以上,这将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次。
今年春天时的北极海冰
自从今年9月中旬以来,太阳就再未从北极表面升起过。北极已经连续几个月完全陷入到黑暗之中。平坦、一望无际的海冰看上去就像是陆地一样,整天遭受着大风吹袭。
但就在这个周的某一天,将会发生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作为地球最北端的一个地方,北极的气温将在隆冬时节上升到零度以上,这将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次。
上周,一场风暴在美国东南部引发了剧烈的龙卷风,而这场风暴还将在本周三继续向远北挺进,而风暴的中心就在冰岛。它将带来强风以及通常只有在飓风来临才能看到的低压。
这股低压会把全球中纬度地区的空气吸进去,并且急速地向北极地区飞驰。于是,在本周三,北极的气温可能会达到华氏35度左右(即摄氏2度)。这要比以往的平均气温高出华氏50度:在往年的这个时候,北极的气温通常在华氏零下20度。
在此之前,北极的冬天只有一次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上。气象学家埃里克·霍尔塔乌斯(Eric
Holthaus)根本就找不到曾在12月到4月初之间见证过北极气温达到摄氏零度以上的北极专家。
2015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在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14个年份中,13个出现在本世纪。在美国,今年12月很热,而且气候表现地也不正常。在圣诞节当天和平安夜,美国东北部许多城市的气温都打破了历史同期最高记录——这一幕不是出现在正午,而是在半夜。在有记录以来的一百多年里,纽约市在12月24日的气温从来没有超过华氏63度。但在今年平安夜的凌晨1点,纽约的气温却高达华氏67度。
北美大陆的高温其实也是每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实际上,几周前,笔者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及这种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高温。但是,北极的温暖气候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了在周三到达冰岛,这股巨大的热风暴正在穿越“急流”(Jet
Stream)——所谓“急流”是指将温暖的天气送至欧洲的大气“河流”。然而,据专门研究气象的作家罗伯特·斯克里伯勒(Robert
Scribbler)介绍,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使得这股风暴的强度加强,现在急流的强度减弱了,说明应该有别的事情正在发生。
尽管科研机构若想找到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强风暴存在关联的证据,可能还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斯克里伯勒认为北极周三的异常高温类似于最近几个冬天出现的“极地涡旋”(polar
vortex)向南慢慢活动的现象。这些变化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气候变化有关,斯克里伯勒写道,这表明大气层里有什么东西变得“极不正常”。
北冰洋爆发性增温,北极点温度升至0度以上
一个温带暴风穿过西风急流带,从北美洲东南部向北移动到冰岛一带,它卷起了中纬度的高温空气,并将之输送到了北极点。
这导致了平均气温在零下30度的北极点,在极夜的情况下升温到了0.8度。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下图中,蓝色部分温度低于0度,可以看到温度随暖色调递增。
可以看到北大西洋北纬60度-80度大部分地区(包括挪威海、格陵兰海、巴伦支海等海区)气温都达到5-12度,北纬80度以北的极北地区气温也突破0度。
我们可以看到左上角温带气旋带来的热量,把北方的大片蓝色低温区域冲出了一个大口子,
直到北冰洋。
【怪不得今年圣诞节莫斯科都十几度,莫斯科的蒲公英连翘都被骗开花了。西欧的温暖甚至让杜鹃都开花了,在中国华北地区这些花至少得到四月份才能开花吧】
&【 09:43】
“超级厄尔尼诺”会席卷全球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 第&08 版)
台风肆虐太平洋西岸,亚洲开启“烧烤”模式,美洲大陆暴雨滂沱,本报专访气象专家丁一汇院士解读——
最近,“灿鸿”、“莲花”、“浪卡”组成的“台风三兄弟组合”接连肆虐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多地出现高温、暴雨天气交替的“凌乱”气象。在印度,持续高温已造成数千人死亡,而美国中南部、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巴西北部遭遇了85年以来最为严重旱情……多国气象机构纷纷确认,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当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将会对全球产生何种影响?对此,本报独家专访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您一一解答。
  大洋沿岸极端天气频发
  从7月初开始,今年第10号台风“莲花”、第9号台风“灿鸿”先后登陆我国,第11号台风“浪卡”预计17日登陆日本。其中,“灿鸿”和“浪卡”都达到过超强台风级别。截至14日,肆虐我国闽浙沪沿海的“灿鸿”已造成300余万人受灾,多个村庄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群台风同时存在时间通常不会超过24小时,而此次“台风三兄弟”共存数天之久,实属罕见。“由于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热带气旋生成区将整体东延,并且成群出现的几个热带气旋间相互影响,”丁一汇认为,这将加大对台风的预测难度。
  与此同时,我国多地气温屡破峰值。13日是“入伏”第一天,身在北京的笔者一出门便感觉到路面明显的热浪,走了不过几分钟便汗如雨下。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当天的最高温达39&#8451;,其中大观园观测点超过42&#8451;。另外,我国中东部14个省(直辖市)开启“烧烤”模式,其中华北平原10多个自动气象站监测到41&#8451;以上高温。
  而据本报驻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记者此前发回的报道,各国近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在印度,今年多地气温逼近50&#8451;,截至5月30日,已导致超过2200人死亡。印度气象专家已将其与厄尔尼诺联系起来。印度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高温天气发生在“超级厄尔尼诺”爆发的1998年,当时有总计2541人死亡。
  在澳大利亚,素以农牧业发达闻名的昆士兰州,目前80%的土地遭受旱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干旱持续的同时,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却遭遇密集的暴风雨侵袭;在南美洲,大范围干旱让以水资源丰富著称的巴西北部遭受85年来最严重的缺水,而巴西中南部、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地则暴雨成灾,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
  “地球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连结的整体,厄尔尼诺发威是导致太平洋沿岸国家近期出现极端天气的重要原因。”丁一汇说。
  有望成最长厄尔尼诺事件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形象地讲,就是大海阶段性地‘发烧’。就像人会感冒发烧一样,大海‘发烧’也会造成各种不适,需要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以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这个‘治疗’过程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气候异常。”丁一汇解释说,其气象学定义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原意是“圣婴”(即耶稣)。相传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渔民注意到,每隔几年,当地海水温度就会异常地持续变暖,导致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渔民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将其称为“圣婴”,表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考古证据显示,厄尔尼诺已发生了1.5万年。
  对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目前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丁一汇介绍说,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8451;,表明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6个月以上就确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平均来看,厄尔尼诺3到5年就要来一次,一般每次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的情况。
  对于此次厄尔尼诺,世界气象组织上月15日发布的简报显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在高于平均值1&#8451;至1.5&#8451;间浮动,表明目前厄尔尼诺处于中等强度,并预测有可能在未来数月达到强厄尔尼诺水平。
  其实早在去年5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就在国际上首先确认了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丁一汇表示,此次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其水温不像往年那样“一路高升”,而是经历了3次发展和2次趋缓或停顿过程,东太平洋海温还一度有“退烧”迹象。从过去12个月对监测海域水温变化的研究来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持续到今年11、12月,成为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超级厄尔尼诺”爆发几率小
  厄尔尼诺的影响力与其强度密切相关,那么这次厄尔尼诺会有多强?相关判断目前仍存在相当大争议。美国夏威夷大学科学家阿克塞尔·蒂默曼按照其气候模型分析,一场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超级厄尔尼诺”正在形成,强度堪比1997年—1998年那次。
  丁一汇则认为,“超级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他给出三个理由:
  首先是监测海域升温不够。只有当尼诺(NINO)1.2区域海平面温度距平温差(以下简称SST)达到4&#8451;,而且尼诺3.4(即热带太平洋中部位于印度尼西亚和秘鲁中间海域)区域SST达到2&#8451;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称得上“超级厄尔尼诺”。
  最新测量结果显示,SST并未满足以上条件。
  其次是其“先天不足”。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可谓“起点低,障碍多”。其先后经历趋缓或停顿过程,几近夭折。这种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将难有大作为。
  第三,东南信风在走强。经历了15年冷水背景,南美沿岸形成的信风(其变弱被认为是厄尔尼诺出现的源头)在不断走强,使相关海面底层冷水上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尼诺1.2区域SST的上升。
  “过去100年来一共只出现了3次‘超级厄尔尼诺’,可以说它是十分罕见的。”丁一汇认为,在1972年-1973年、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形成“超级厄尔尼诺”的条件,目前并不明显符合。
  厄尔尼诺将影响你的生活
  “最为确定的影响是,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丁一汇表示,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丁一汇说。
  此外,极端天气增多还可能导致气象灾害发生。1972年厄尔尼诺导致世界范围大旱,粮食大量减产,水资源严重匮乏;1983年厄尔尼诺反常地引发美州冷水鱼荒;1998年爆发的50年来最强厄尔尼诺导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这些灾害都与厄尔尼诺相伴而来。
  事实上,近期世界各地和我国高温、暴雨天气的异常交替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国家防总明确指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当前防汛抗洪工作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防强台,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全球股市崩溃:厄尔尼诺惹的祸
&&&&&&&&&&&&&&&&&&&&&杨学祥(
<font COLOR="#2F年1月4日A股开盘仅半个小时,沪深300指数即暴跌7%,触发二档熔断机制。恐慌再次蔓延,原油、亚太股市、全球股指期货全线崩溃,投资者蜂拥买入黄金、日元以避险。
目前,WTI油价扩大跌幅逾3%,创2009年以来新低,现报33.05美元/桶。布伦特油价扩大跌幅至2011年新低33.41美元/桶。现货黄金价格扩大涨幅突破1100关口,刷新11月6日以来新高,现报1100.07美元/盎司。
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2015年8月24日。
<font COLOR="#2F年8月24日,A股遭遇近8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大盘一度重挫近9%,接近跌停状态,最重要的“牛熊分界线”250日线毫无悬念被跌破,如无法快速收回并站稳,那这就意味着牛市正式结束,进入熊市状态。
市场人士表示,上周全球股市的投降式抛售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更多观点认为更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危机从亚洲货币贬值潮开始,影响到了全球市场。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表示,全球金融危机7-8年为一个周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大家相信这一周期,所以会采取相应投资策略,进而导致预期兑现。
<font COLOR="#2F年、1987年、2001年的股市崩盘、1980年的美国衰退、1994年的债市危机、2008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而如今,新一轮的危机似乎又近在眼前。
道富银行宏观策略师,自诩为“风险先生”的Fred Goodwin,从花旗集团经济意外指数所呈现的周期性情况发现,目前该指数再一次处于历史高点水平,暗示未来市场情况将出现恶化。
而从“风险先生”提供的一张金融市场最具有价值的“七年之痒”图发现(见表1),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的规律,在2008年次级债引发的股市崩盘之后,这一次的危机将会从新兴市场开始么?
<font COLOR="#2F年1月4日全球股市再次崩溃似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表1&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经济事件&&
<font COLOR="#2F&石油危机/股市崩盘&&
& &年超级厄尔尼诺
<font COLOR="#2F&美国经济衰退&&
&&年弱厄尔尼诺
<font COLOR="#2F&股市崩盘&&
& &&年厄尔尼诺
<font COLOR="#2F&债市危机&&
& &&年厄尔尼诺
(1997亚洲金融风暴&&
&&年超级厄尔尼诺)&&
<font COLOR="#2F 9.11事件/股市崩盘&&
&&年超级拉尼娜,2002年厄尔尼诺
<font COLOR="#2F&次贷危机/股市崩盘&&
&&2007年强拉尼娜,2009年厄尔尼诺
<font COLOR="#2F&新兴市场/股市崩盘?&&
&&2015年超级厄尔尼诺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font COLOR="#.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至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2.朱格拉循环(JuglarCycle,中期循环,主循环)10至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11年周期对应);3.库茨涅兹循环(KuznetsCycle,长期循环)20至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22年周期对应);4.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至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50-70年周期对应)。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至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6-8年,形成一个月7年的整数周期。
最引人注目的是,厄尔尼诺也有2-7年周期。至于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丁一汇表示:“美洲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南美的西海岸降雨量将大为增加,巴西、阿根廷等地区会发生干旱。太平洋沿岸地区中,中国因雨带南退至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会形成‘北旱南涝’的状态,现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这点。此外,澳大利亚也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将遭遇干旱。印度也是如此,厄尔尼诺年印度必然会歉收,1979年弱厄尔尼诺年,印度的水稻便减产了40%。”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的发生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干旱,巴西中南部及阿根廷降雨过多。厄尔尼诺的发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则是夏季北旱南涝,东北秋粮产区初霜冻可能提前。因此,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印度、澳大利亚的小麦生长极其不利,对玉米的影响偏温和,对东南亚的棕榈生长不利,对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长有利,同时对印度、巴西的甘蔗生长不利。历史统计数据看,厄尔尼诺年,小麦、糖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大豆、玉米的涨幅较小,对棕榈油的影响也较大。”永安期货分析师宋焕指出。
据相关统计,过去5次厄尔尼诺期间,国际小麦价格平均约上涨10%,大豆和玉米价格分别平均上涨4%和1%左右,而2002年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上涨了26%;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上涨9%。
王娜指出,厄尔尼诺对棕榈油生长将产生利空影响,而对大豆、玉米生长较为有利。马来西亚正值棕油高产期,如果降雨过大会影响当地棕油产量,厄尔尼诺天气对马来西亚棕油将产生利多影响。另外,美国大豆、玉米主产区近期生长情况良好,如果厄尔尼诺天气下降雨充分,预计美豆、玉米丰产预期还会增加。
NASA新发布的影像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专家预测2016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
报道称,最新卫星影像显示,目前的现象与1997年12月有惊人相似处。当年发生最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在1997年和1998年估计造成23000人死亡。
厄尔尼诺已在美国造成多起天气异常情况,如东岸许多地方在圣诞前夕,气温升高到摄氏20多度;南部和中西部发生风暴和几近破纪录的洪水。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去年12月27日的卫星影像暗指,还会发生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这个预测困扰人道救援机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今年我国华南的确的强降雪是拉尼娜现象吗?拒绝百科复制下来的。拉尼娜的含义我也懂(我就是文科班的),就问你们是不是而已··!还有根据
拉尼娜(LaNina)释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表现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年前的状态.“拉尼娜”正在衰退以下内容均在2007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今年(2007)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去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上半年代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拉尼那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摄氏度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摄氏度……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拉尼娜现象 只是替罪羊而已,破坏自然的代价是要得到报复的,人类贪婪的掠夺和破坏自然规律的后果就是人类在自然面前得到惩罚.中国目前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已经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影响,尤其长江三峡地区的大规模人类改造造成的不可修复性破坏,不管我们当前怎么样去否认这个事实,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当真正明白的时候已经却是来不及了....
拉尼娜(La Nina)指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即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这里本来就是海洋寒流的活动区。其与正常年份相比,只是海温偏低程度的差别,而不是冷暖性质的对立。一般来说拉尼娜的影响和破坏力没有厄尔尼诺严重。对它的研究也不及厄尔尼诺多。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
/view/27358.htm 拉尼娜(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
拉尼娜 拉尼娜(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
楼上从百度百科扒下来的 还用你 告诉
是文科生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解释就懂嘛~
国家气象局的专家这么说的,据说是因为全球变暖,造成赤道地区海面温度偏低,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冷空气到达华南、华东与南方湿度很高的空气混合,就形成了暴雪受影响的还不只中国保护环境哪!
全球大规模气候异常呢
我也是学文科的,我觉得是。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拉尼娜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