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志愿者是强制的么培训一个月,实在强制要去,而且在暑假,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去,这个期间请假怎么请,不去记旷课

我是大学生,今年暑假准备去德国先进行两个月的志愿者项目,再参加一个月的语言学习课程。请问该申请什..._百度知道
我是大学生,今年暑假准备去德国先进行两个月的志愿者项目,再参加一个月的语言学习课程。请问该申请什...
我是大学生,今年暑假准备去德国先进行两个月的志愿者项目,再参加一个月的语言学习课程。请问该申请什么签证?
我有更好的答案
肯定是学生签证啦。或者你可以问下对方邀请你的单位。
采纳率:33%
创业要首先拥有良好的心态,一定的启动资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好的项目。要找准市场,选对项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在哪里,衣食住行都是很多人选择的传统项目,但是这样的店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好项目不但要市场竞争小,而且要潜力大,见效快。宠物行业不错的,我的邻居就是在小区附近开的宠物店,不到一年宠物收入过万了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语言学习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王建军的日志
旅途周刊第75期
已有 317 次阅读&
第75期 日主编:张文质 责编:彭清亮 孙明霞生命是一场漂泊/&桃子  生命是一场漂泊,漂泊最终回归生命..  生命来自偶然,当两个细胞融合那会起就开始在母体中漂泊,在漂泊中不断地分裂成长。离开母体后,开始在人世间漂泊,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漂泊......  在漂泊的时空中,我们会遇上很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无论是让我们喜悦还是忧愁感伤,都将成为我们漂泊历程中的一部分。  我常常会想起以前很多的人和事,有些记忆让我欢喜,有些让我感伤,有些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有些让我至今都无法释怀......但我还是感激他们,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我生命的这场漂泊不会孤单!他们都是我的贵人,有些在我人生的拐点上真诚地帮助过我,我感激他们!有些以特别的方式刺激着我的自尊心,激发我的斗志,让我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努力去改变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我,他们是我的另类的贵人,我同样感激他们! && 那天下午坐车赶回家,看到车窗外漂过的树,绿绿地一晃而过......  每天它们见证多少生命个体这样在漂泊?其实,无论我有否做出这样的选择,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漂泊!目录刊 首 生命是一场漂泊/ 桃子人 事 痛并收获着――写在培训结束一周年之际/小飞女 有一种美丽,叫细节/王国强品 读 生活即教育/黄鸿彬 大地上的梦―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雁过无声课 堂 我也装不懂一次/叶军明 最后一课:生命的历险与精神的故乡/清亮?彭行 知 用儿童文学疗治孩子心灵的伤 /张刘祥 网络行走:“三勤三多”助成长/王新国沉 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神话批判/茅卫东 让神话退出学校、让教师走下神坛/茅卫东细 节 让学生慢慢学会亲近老师/王建军 泪水,浸湿了我的肩头 /水中风景独 语 教育到底需要啥姿态/李志欣 需要一份执著的姿态/慕之痛并收获着――写在培训结束一周年之际/小飞女&&&&& 07年6月14日,我们收拾了行李、收拾了心情,满载着收获、带着对培训院和同学们的依恋结束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过得真很快呀,转眼结束已经一年了,但我还可以很清晰记得离别前的最后一晚,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 那天傍晚,我一个人去东站接偷偷订的大伙集体送给院里的画匾――木雕荷花图,那是我挑的最中意的一件东西,运回院里后把它藏在了阶梯教室旁的小会议室。晚上,屋外电闪雷鸣,下着暴雨,同学们和老师早都已经坐在401做总结,而我还在办公室里整理大家的综合评价表的排名。最后一个回到教室,也正好轮到我做总结了。站在讲台上,因为忙碌、因为离别的情绪,这一年的辛苦、委屈、快乐、感激……我语无伦次,没说上几句话就哭得淅沥哗啦。晚上开完会,在办公室往结业证上贴大家的相片时,大伙嘻嘻哈哈,我却怎么也不想笑。第二天开总结大会,我们搬出了藏着掖着了半天的画匾。院里在二楼为大伙准备的丰盛的结业酒,这时候的我却笑得很开心,跟无数次大家一块集餐时的感觉一样,喝了不少白酒。就要离开了,在逸夫楼前,大家握手告别。&&&&& 就这样的结束了。我还是笑着,拖着沉重的行李,头也不回的走出院门口的。这样的状态离开也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一年了,做个盘点吧,算是一种对将来的激励。&&&&& 2007年7月。作为市级培训者参加市里组织的《小学数学名师特色课堂》培训者培训。发下来的教材上清晰的印着浪波科长、书里李楚校长等人的名字都让我倍感亲切。&&&&& 2007年9月初。参加省电教馆组织的第一期远程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回过院里一次。培训结束后,接管天安区的远程教育项目。但整个项目做得很吃力,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这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2007年9月中旬。作为东方市代表参加由培训院承办,在田家炳楼召开的第七届小数年会暨名师特色课堂展示活动。在会场,见到培训部的各位老师、指导过我们的各位师傅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听专家上了4节特色课,收获颇大,尤其是华应龙老师的课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2007年9月底。回院里给二期的学员做了学习经验报告。报告前后共准备了一个月,酝酿了很久,期间针对一些问题多次咨询了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写写停停,被一种激情所笼罩着,回忆一个片段写一个片段。最后,《为有源头活水来》共写了七千多字,记录了我在那一年中最真实的感受。报告做完后,我跟自己说以后我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没什么好怕的了。&&&& 2007年10月。参加市里组织的校园集体舞集训。跳舞的感觉好好。&&&&& 2007年12月。申报海南省骨干教师。省的文件才刚出,我就已经在网上搜到并仔细研究了它在我身上的可行性到底能有多大。在填报业绩表时,我真正体会到了我的资历是多么的浅。省优秀30分、报告8分、学历3分。虽然仅有41分,但也已经是全区中的最高分,而这41分无不跟培训院有关,可想而知对于我这个才工作了3年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年培训收获是多么的大。不知出于什么,我的申报突然变得一波三折,表是交上去了,但最终还是在市局资格审核时被刷下来了,理由是教龄不够,未满四年。结果让我很窝火,很失落。我是研究过文件的,我之所以申报,是冲着省文件中的“对于农村教师在学历、教龄、计算机等方面适当放宽……”这条件来的。怎么想都不明白是怎么了。:(我是很在乎这件事的,我在乎不是因为它是种荣誉,而是因为这是种机会。我所失去的不是什么称号,而是一个发展机会。&&&&& 2007年12月中旬。回院里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3天的培训,我过得很开心,因为这是个曾让我留下了许多回忆的地方。现在我已经是准主讲教师了,暑假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任务也已经下来。从受训到做培训,我希望我也能一样做得好。&&&&& 2007年就快结束时,我对自己说,07年是我最累的一年,同时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 2008年3月。二期的回校做校本研修,我决定跟着做。对于我来说,这是培训的延续,是种积累。&&&&& 到目前为止,我跟着二期东方组参加过一次集中研讨、两次网络研修、一次校本研修跟踪检查暨特级教师助训活动。&&&&& 一次资助贫困农村学校活动。&&&&& 上过一节公开课。听评课7节。&&&&& 完成博客原创文章34篇。&&&&& 这三个月,我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继续努力的激情。&&&&& 这一年共写了82篇博客。两篇论文获省三等奖。&&&&&& 这一年,我都是带着在培训院时的工作激情去做这些事的。我深刻的体会,机会不是别人送上门给的,自己要去争取及创造。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还是先做吧。心里有许多遗憾、许多困惑,有时候觉得路实在好难走啊,没有方向,所幸的是动力一直都在。这一年,所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上级的支持、同事们的理解上,很多时候我并不希望别人说我只是光出去学习而回到学校却没什么动静。是啊,我做为培训者参加的培训回校都没做第三级培训,可并不是我愿意做。我们发展最大障碍是环境。&&&&& 路不好走,可是有这么多的人支持和帮助我。谢谢林老师、谢谢林剑、陈琼,谢谢二期东方组……有一种美丽,叫细节/王国强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老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而我认为,当班主任,不抓住班级管理中的细节,不把生活中的细节放大,品味,咀嚼,就很难把班级工作做好,也就枉为“班主任”这一神圣称号了!  &一颗流星能划破夜空的沉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能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小小的动作,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因此,细节不细,小事不小。殊不知,有一种美丽,叫细节;有一种感动,叫细节;有一种艺术,叫细节!  现从我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中撷取三个片段,权作自己的一点儿不成熟的感受与体悟吧。孩子,我就是你爸爸……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正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他们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多么令人欣慰的场景呀!正当我心满意得时,却传来了一声浓重的呼噜声。肯定有人“神游三国”了!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刚才的课堂氛围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一股怒气即刻冲上我的心头!  噔!一个健步,我窜到了那个“肇事者”――一个沉默寡言且学习吃力的学生――身旁。“刘先!给我站起来!”一声“巨雷”响彻教室!教室里马上变得鸦雀无声了。谁知,这家伙睡得正香,竟然纹丝不动!我更生气了,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听到没有!”当我再次发号施令时,耳边传来了几声咿呀的梦语:“爸爸……不要……扔下我……”“爸爸……你快回来吧……”“爸爸…………想你……”俗话说,梦为心声。他家里一定有鲜为人知的“隐情”!此时,我的表情和动作被定格了。我没有再歇斯底里地叫嚣。我为刚才的冲动而后悔!同学们也都大吃一惊,一个个目瞪口呆!我在他身旁坐下来,把手放在了他的小脑袋上,一边抚摸着,一边轻轻地说:“孩子,爸爸不会离开你的,放心吧!”。此刻,他并没有醒来,脸上却泛起了一片红云。我示意同学们保持安静:“大家不要打搅他,让他睡吧!”后半节课,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动静,把他吵醒。  一阵急促的铃声,划破了寂静的幕布!看得出,每个人都对这突如其来的“噪音”表示反感。我们的这个“摇篮中的婴儿”被搅醒了!他揉着惺忪的眼睛,东张西望。看到大家都笑眯眯地看着他,他突然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坏了!闯祸了!”他立即站起来,两颊像燃烧的火把。我微笑着说:“刘先,没事的,跟我到办公室来一趟。”  他耷拉着脑袋,慢吞吞地走进办公室,看来还没有从刚才的惊吓中缓过神来。  “老师……我…错了……”  “为什么这样说呀?”我笑着问。  “我……不该……上课……睡觉……”  “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能说说你为什么睡觉吗?”  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他是个留守儿童,跟着奶奶生活。父母去外地打工了,一年半载回不来一次。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想起了父母。这几天,这种思念愈发强烈,以至于晚上久久不能入睡。昨晚,他竟然在床上“折腾”了大半宿。于是就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这一幕。  听到这里,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由于刚接过这个班,对很多情况不太了解。以至于忽略了更应该关心的孩子。我站起来说:“孩子,我就是你爸爸!以后我会给您弥补上缺失的父爱!”谁知,他竟扑到我怀里,喊了一声“爸爸”,接着便呜呜地哭了起来。  下午放学后,我把他留下,为他补上了今天落下的课。  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到他家帮他温习功课。我也时常把他叫到自己家里,让他和我的女儿一起做作业,一起游戏;和我们全家坐在一起共度晚餐,感受家庭的温暖。没多长时间,他变得开朗多了,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谋生,走入城市,而把他们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家中,因而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的习惯养成、学习成绩等方面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起这副重担,让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得到弥补,让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再弱化,让隔代情结的溺爱不再拥有。而要做到这些,并非难事。工作中,往往我们一个认可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亲切的拥抱,对他们来说都尤为重要,都能让他们倍感温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吧!同学们,请往前多走一步&&& 自从班内发起“拣拾废纸”活动以来,收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原先是一天两次打扫教室还垃圾遍地;现在变为一天一次,地面却洁净如新。通过“拣拾”,同学们体会到了弯腰的辛苦,而避免辛苦的最好办法是不乱扔。更难能可贵的是,“随手丢掉的是品质,弯腰捡起的是美德”的观念已渐渐内化为他们的行为。&&&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同学们身边的废纸不见了,课桌的垃圾消失了,教室的垃圾桶周围却经常发现有些许碎小的纸片。这是怎么来的呢?经过我多次观察才发现,那些碎纸片是没扔进垃圾桶的遗留物。原来,同学们把拣拾到的垃圾放进垃圾桶时,没有走到桶前,就扔了过去。结果使一些小的垃圾没被扔进桶内,掉了出来。如此看来,他们是少往前走了一步呀!&&& 于是,我笑咪咪地对大家说:“同学们,这段时间的拣拾废纸,大家都辛苦了!我们的教室环境也大为改观。感谢你们!但是,我还发现了一个卫生死角。”&&& 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睁大了疑惑的眼睛:“老师,我们谁都不乱扔垃圾了!”&&& “是的,经过我的观察,大家已改掉了乱扔垃圾的毛病,而是还养成了拣拾废纸的习惯。但不少同学在往垃圾桶里放垃圾时,却少走了一步,致使垃圾桶附近出现了一些不易发现的细小垃圾。”&&&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头扭向垃圾桶:“还真是呢!”  我接着说:“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这一步,往往多往前走一步,就能达到成功。宋代大诗人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往前走一步,我们的视野就更开阔,我们的处境就更明朗,我们就更接近于成功。‘多一步就是天堂’啊!同学们,不要吝啬你们的步子,请往前多走一步!”&&& 大家都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从此以后,这种现象销声匿迹了。&&&&& 应该说,孩子们拣拾废纸和垃圾,为教室环境的清洁做出了贡献。但垃圾筒附近的碎纸片又是他们不经意间丢掉的,同时又破坏了环境。一只手在维护,另一只手在破坏,而他们却毫不知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少走了一步。&&&&& 其实,正如《多一步就是天堂》一书中所言:“像所有拥有追求与抱负的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细心琢磨,成功者何以成功,失败者何以失败的关键之处究竟何在?终于我们发现了那么‘一点’,发现所有的成功其实离我们就差那么‘一步’,区别仅仅在于成功者比失败者多走了这么‘一步’。”&&&&& 因此,教会学生多走一步,就是让他们在认识和实践的道路上多一股前进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也就多一次成功的机会。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心态上自信多一步,在规划上展望多一步,在行为上思考多一步,在实干上创新多一步,这样学生就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关心他人,从关心老师开始&&&&由于数学老师请假,包了一天班,再加上这几天空气干燥,我的嗓子有点疼痛且声音沙哑。下午,我拖着略显疲惫的身子走进教室。同学们已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老师来上课。我感到有些奇怪:平时不是这样的!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绝对是一匹匹难以驯服的“野马”,个性张扬得无边无际!老师不进教室,他们是不会被“嵌到”座位上的。今天再看看他们,一个个小大人似的,完全变了另一副模样。这是怎么回事?哦,我想起来了,上午语文课上,我曾经说过:“同学们,我的嗓子有点不舒服,讲课声可能要小些,你们要听仔细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竟记心里去了!&&& “上课!”伴着些许嘶哑,我的嗓音打破了此时的沉寂。&&& “起立!”班长一声令下。&&& “老师好!”全班齐刷刷地站直了身子,声音如同雷震。&&& “同学们好……请坐……”嗓子已命令我,要压低声音了。我只担心最后一句的“请坐”,恐怕后边的学生该没听到吧。&&& 然而,大家立即就座,又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 开始讲课了,为了能让最后一排学生听到,我强忍着疼痛在提高声音的分贝。&&& 班长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您可以小点儿声,我们64个同学都能听得到的!”&&& “真的能听到吗?”我有点不太相信。&&& “能!”全班异口同声。&&& 我点点头,内心有些激动:“谢谢大家!”&&& 课在继续。我感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原先,一节课要强调好几次的课堂纪律,今天像有人在无声的指挥,没让我多说半句。&&& 接近下课了,我不无感激地说:“今天,大家学得非常认真!谢谢你们!”&&& “老师,您辛苦了!”又是众口一词。&&& 班长又站起来:“老师,您为了我们,把嗓子累坏了,快歇歇吧!”说着,他端出一个杯子,走到讲台上,把它放在我手中。“这是赵雨婷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让老师润润嗓子吧。”&&& “老师,俺妈让我拿来几个鸡蛋,她说喝生鸡蛋能去火。”“调皮鬼”张高恒双手捧着几个鸡蛋,一本正经地说。&&& “老师,我这里有‘金嗓子喉宝’。”&&& “老师,我拿来一包白糖!”&&& “老师,我带来了几片竹叶可以熬汤喝。”&&& “老师……”&&& 同学们七嘴八舌,但都表示这对我的关心。&&& 我眼含泪花:“谢谢大家!你们的心意我收下了。你们已经学会了关心老师,我真的很高兴!”听到这里,大家的表情像绽开的花朵,灿烂无比。&&& “其实,”我顿了顿说,“你们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们肩负家庭重担,为了你们操碎了心。老师很希望你们把对老师的这份情感表示给你们的家长,去关心一下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样,他们会非常高兴的……”&&& 同学们认真听着,用心记着,看得出,他们都跃跃欲试。&&& ……&&& 没几天,我收到了很多家长的感谢信。他们纷纷诉说着:自己的孩子变了,长大了,懂事了,再也不撒娇了,学会关心父母了……有的父母竟然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谓是“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他们转。他们要什么,家长就满足他们什么。时间一长,他们就只知索取,不懂得给予,养成了任性的脾气,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让他们学会为别人着想,学会关心别人,是非常必要的。&&&&& 而要学会关心父母,不妨从关心老师开始。因为,他们对老师都怀着崇敬之情,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老师有什么不舒服,他们都记在心里,同时,一个孩子表现出了对老师的关心,其他孩子就会蜂拥而上,纷纷效仿。因此,老师不要拒绝来自学生的关心,这是他们学会关心别人的开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对老师的这份情感迁移到别人身上,从而让他们学会关心更多的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我们的学生都养成了关心别人的习惯,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处处充满着“爱”,何愁和谐社会不早日实现?&&&&&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我班级管理中的“细枝末节”,但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教育工作不分巨细,再大的事,也是从细节做起的。注重教育细节的教师,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精,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教育的最佳契机,从而对学生实施更好的教育。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请牢牢记住:有一种美丽叫细节;有一种细节,叫艺术;有一种艺术,就是教育!&&&&& 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掘更多的细节,把我的教育事业编织得更加美丽吧!生活即教育/黄鸿彬  近来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接着又读《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M?S?斯特娜对女儿教育的成功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影响。因而这两本书在教育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是极其相似的。通过这两本书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贯穿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是巧妙的、理性的、不着痕迹的、自然的、是潜移默化、是潜滋暗长,也是富有成效的。他们都是从孩子还在母体里,就关注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到孩子呱呱坠地,就全面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这种全程的教育,可简单概括为: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首先是生活中的教育,突出生活的教育性。一、要有教育意识,能“有理智而细致入微地精心培育孩子。”比如,从进食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为女儿做她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做得过多,就会剥夺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建立自信心与自立的机会。若是孩子力能所及,还让孩子帮助做各种家务事及处理对外事务。从而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多鼓励,不要向孩子展示自己是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以免使他们失去探索追求的信心和勇气。要让孩子勇于犯错误,勇于失败,但同时又想办法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观我们的教育,常常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以为让孩子帮忙,只会添乱,更会损坏东西,低估了孩子的能力,错过了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在这不能那也不行中,失去了探索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大多孩子坐享其成,安享其成,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二、要把握准教育的时机。很多时候,不需要很大努力就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做一些好事,但因为没有意识到而错过了机会,却要费很大劲儿去纠正孩子的某一个问题,而效果可能还不好。这里,我不妨举些浅显的例子,比如说,执笔问题,若一开始时就教孩子正确执笔,孩子就很容易学会正确执笔。否则的话,习惯了不正确执笔方法,突然间要改掉就不容易了。孩子刚开始学书写时,就要注意孩子书写笔画笔顺,让孩子正确对待书写,稍微通过训练,孩子就很快顺利掌握。若一开始就任孩子随意书写,不注意孩子的笔画笔顺,孩子习惯了,再去纠正往往是事倍功半,多不容易啊!  只要教育时机把准了,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而功倍,否则的话可能是深受其害,还枉费精力呢!  三、随机全面培养孩子。这一点,在两本书中都有详细全面的论述,比如,对孩子五官进行训练。五官是联系世界的通道,特别是听力和视力的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音乐开启听力,用丰富的色彩培养观察力,通过鲜活物品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自己解决问题,专心致志、追求完美、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坚毅精神等等,都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必要因素。再如,良好品德的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健康的道德观的价值观,培养成为一个富有爱心、责任心,能友好待人,追求幸福的人等等,这些不是某一方面,单一教育所能凑效的,需要随机有意识全面进行培养。  生活即教育,是在生活中自然地进行教育,突出教育的自然性,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状态,让人感觉不到教育的意识。教育融于生活中,达到一在种水乳交融的理想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了,需要学习,灵活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具有独创性,善于动脑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M?S?斯特娜特别强调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她说“作为一个母亲,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孩子能否成为伟人,完全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如何。”“我认为,应当从少女时开始,就使她们身体健全、精神纯洁,准备着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有了高素质的母亲,有良好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就懂得怎样施教。否则的话,也只能力不从心,令人遗憾,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卡尔威特认为教育越早越好。《卡尔?威特的教育》在“原书说明”和“后记”中都强调“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多么优秀的教育家认真进行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大地上的梦―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雁过无声  你去割草了,你将钥匙压在门口的土坯下。你注意大地,飞鸟与牲畜,村庄的颜色,人们的表情。在你的眼中,草木不是草木,而是摇曳的精灵;炊烟不是炊烟,而是村庄的头发,是家的根。   在我眼中,你成了一个农人,一个会吟诗的农人――充满劳绩,又能诗意栖居。你的文字里有麦子成熟的味道,远远的,我能嗅到。你守着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离开又回来。白天在田野耕作,夜晚将它将你安置在一行行的文字,在这样的时刻,和着六月暖暖的熏风慢慢进入我的身体,闭上双眼,我看到了尘土在空中漫舞,鸟儿展翅滑翔,草木蓬勃招摇,当然还有你,一个孤独的背影。 我仿佛回到故土,回归宁静。   你的絮语其实在召唤生命的本质,同时在提醒我――一个农民的儿子――对于土地的疏离与甘心背叛。很长时间了,我已不再关心大地上的事情,我被赤裸裸地抛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大地的印象只能残留在童年的一些零碎的记忆中。我许久不做大地上的梦了――关于路途与草木,关于露水与月色。我是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总之,我活得太严肃了,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生的叶片欢欣和激动。在这个日益匆忙的时代,我丢失了自己,已经许久。   我羡慕你――生活得简简单单,爱得纯纯粹粹,心中充溢着无限美好。你关爱《两窝蚂蚁》,倾听一只《鸟叫》,寻觅一条《野兔的路》,坦然《走向虫子》并《与虫共眠》,乃至哀伤《一只虫子的死》,你“从每个动物身上找到一点自己”。因为你相信“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现在我行走在我的村庄,只能感受疼痛――村庄已经不再是我的村庄了:河流不在,树木搬家,伙伴丢失。我好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有些路被我永远地丢弃了,像那儿时求学的田埂,曲曲折折,伸向熟知的远方。小时候,觉得路很长,村庄很大;长大了,才发现一切尽收眼底。长大的我只能蛰伏在小小的家中,哪儿也不想去。其实,你和我一样,是走不进去的――“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  我也莫名地流泪,那些声音早已不在那里了。   “磨掉多少代生灵路上才能起一层薄薄的溏土。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这些总能走到头的路,让人的一辈子变得多么狭促而具体。”你这样轻轻地感喟生命的短暂与孤独。   农村有田园诗意,但更多的是贫瘠艰辛,人们的生活单调重复,你远远的,站在他们旁边,有一种沉重,有一种无法改变的无奈――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外看着他们。”   你宁愿把它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守望梦中的家园。   你继而询问故土:   为啥我非要回到你的旧屋檐下听风躲雨,坐在你的破墙根晒最后的日头呢。         别处的太阳难道不照我,别处的风难道不吹我的脸和衣服。   我为啥非要在你的坑洼路上把腿走老,在你弥漫尘土和麦香的空气中闭上双眼,忘掉呼吸。 是啊,为什么呢。   后来,我找到了你的回答:   我的故乡母亲啊,当我在生命的远方消失,我没有别的去处,只有回到你这里――黄沙梁啊。   你知道吗,还有20天,我的父母和我的孩子将来到我这儿,将家丢在故土,成为一幢空房子,独自慢慢老去。   于是今夜,在你清澈明净的文字中,我把梦装进行囊,回家。我也装不懂一次/叶军明&&&& 今天,在二年级六班上数学课,我也装不懂,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这个做法缘起于昨天的探讨。&&&&&昨天,帅老师讲起他曾经给高三毕业班代课的事情。他是这样做的:一位高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A生病住院,学校委派他上课。A临走前什么都交代清楚,教案在哪里,只要帅老师做什么,一切都安排好了。可帅老师天生拥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把A老师的全抛弃了。上课开始,就声明自己什么都不懂,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出题板书。学生安安静静地等待,等待老师讲解,他们来听,他们早已习惯这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了。今天,居然换了一位声称自己不懂的老师来上课,情绪的对抗也许会有的。就这样过了5分钟。帅老师再次声明自己不会,要求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接下来,帅老师采取点名的方法,迫使学生开口说话。方法、解题过程都让学生做主,他只是起个串联、导引。一节课下来只解决了三个问题。对于高三年级来讲,这个速度是危险的。所以有学生结队跑到校长那里告状,建议换老师。校长给了委婉的答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看看再说。第二天,帅老师依然如故,学生等不及了,等这个老师开口讲题可能不行,还不如自己动手做吧!这节课完成了6道题。第三天还是如此,自己主动动手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居然解决了9道题。速度快起来了,也慢慢接近正常速度了。学生也慢慢有信心了,快乐也就多起来了。第三天课后,又有学生跑到校长室,不过这次是强烈要求帅老师继续代课。从告状到强烈挽留,学生也从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生。从整天地听、接受、储存,转变为主动思考,主动内化。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来自于学生自己经历的过程,有了过程才会成为自己的方法。要不然,方法永远是别人的。&&&& 这个教学策略,帅老师用了这样一句话总结:不懂装懂容易,懂装不懂难。不懂装懂,只在乎外在的形式,如滥竽充数,多少年后才被发现。教师懂装不懂,那就很难做到了。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很容易剥夺学生的思考权、探索欲望。懂装不懂,是一种低姿态,是给学生充分信任的姿态。&&&& 今天,我也跃跃欲试,在二年级六班,待学生坐定后,我就把上面这个故事说给了他们听。接着,我宣布:今天,你们学习的内容,我是不懂的,不会讲解的,请你们自己独立解答完成。学生当然知道,我是装不懂。但是,有上面这则故事的润色鼓劲,学生很高兴。连连说愿意挑战。课堂安静,学生进入了沉思。中途,我插了一句话:如果你不懂,我可以提供帮助,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课后,批阅作业,发现全部完成,正确率也很高,只有极少数学生计算答案出错了。&&&&& 难怪杜郎口强行规定教师每堂课只能讲10分钟,其余抛给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 你不妨一试!最后一课:生命的历险与精神的故乡/清亮?彭  这三年来,我们的主要交往方式就是课堂上心灵的碰撞,但是,此刻,我们不得不说,这种交往方式随着今天这节课的结束而宣告结束。  此刻,我想说什么呢?  给大家两则毕业赠言,好吧!  第一则:生命是一场历险。  刚刚给大家念过一篇曹文轩先生的文章,叫作《前方》。他在文章中写道了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还其实,我要说,岂止是我们祖先的生命在充满历险的旅途中延伸?对于任何人而言,包括你,包括我,生命都是一场历险。我们在历险中享受生命的一切,包括:友谊,爱情,事业,大自然,艺术创造;世俗,超功利;漫游,交往,冒险,成功,孤独,沉思;快乐,痛苦,幸福,苦难;自我,他人;时间,空间;生,老,病,死……而这一切,交错,缠绕。我们在交错与缠绕中享受生命的快感!  第二则:人需要不时地回到故乡。这里,也是你的精神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性格,可以说,都与故乡有着丝丝缕缕的密切关系,所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人们对故乡就有这么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感,总会时不时地回到故乡中去。  我还想到的是,一个人拥有的故乡,不仅是指生你的故乡,而且包括曾经培育过你精神的故乡。今天,我愿意对我的同学说:这里,也是你的精神故乡!  回首三年:  ――我们用赏识的阳光开始驱走内心的黑暗。  ――我们一起探讨爱情,开始憧想明天的美好。  ――我们为每个同学开生日Party,我们有了“我很重要”的意识。  ――那个春季的一个黎明做了个决定,于是,“诗芽”专集也慢慢生成,仿佛找到“天亮了”的感觉。  ――有时,我们也召开“六方会谈”,抚慰我们的心伤。  ――有时,我觉得我是很不称职的班主任,班上的事情几乎交给了你们去做,而我仿佛是远远地观赏着一道道风景。  ――甚至是昨年这个时候,我因为中考出题而外出被“囚禁”了半个月,大家也是一起想办法,连课也是同学们自己讲了起来。  ……  一切的一切,现在我历历在目!我感觉你们在慢慢成长,我们对生命有了无限的期待。  由于职高的特殊性,在校读两年也可,读三年也可。通过那些只读了两年而外出实习或务工的同学给我的短信、电话、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们真是把这里作为了他们精神留念的故乡。  一次,陈艳同学打电话说:“出来的日子里,有时,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很想哭。但,一想到彭老师,想到与彭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之外的交往,我觉得我必须昂起头来!”这里,成了陈艳同学的精神故乡。  昨年教师节,王泽艳同学发短信来:“我就是那个曾经在端午节晚会上将王浩的节目《黑色毛衣》念成《ha色毛衣》的人。‘心中亮明灯,班级有赏识。’感谢你点亮了我心中的灯,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我敬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这里,成了王泽艳同学的精神故乡。  前不久,李自艳同学的短信是,“我不能随心所欲地混日子,在现实的环境里我必须活得诚实,诚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彻底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幸福的生活方式。谢谢您几年的教育,我现在明白了。”这里,成了李自艳同学的精神故乡。  李均同学说:“出来这些天了,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能否像在学校里一样和你攀谈。现在是磨砺我的时候,我必须得坚持。” 这里,成了李均同学的精神故乡。  有时,远方的同学也挂念着我的生活,比如王浩上次说:“当晚上11点下了班冲完澡就是半夜了。今天晚上没加班,这才有时间给你发短信。此刻,你又在写文章吗?”  每每看到同学们通过E-mail发来的书信,或者接完同学们的电话,我总是要停下手里的工作,陷入回忆与沉思之中。  现在,你们也要离我而去,我也要告诉你们,这里,也是你的精神故乡!  好了,我的毕业赠言,就这么两则:  ――生命是一场历险;  ――这里,也是你的精神故乡。  我不想对以上的两点做过度的阐释,因为我此刻的阐释不过是一种语言的激荡,而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更多的是要用行动来阐释!  亭子职高的生活结束了,你的生命还会延续。  我的毕业赠言结束了,你的生命还会延续。  我想,你应该而且一定能够延续出你独特的、丰富的、深刻的生命。  谢谢!用儿童文学疗治孩子心灵的伤 /张刘祥  根据有关研究,在地震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的灾难以后,至少有50%的人口会遭受心理创伤,而高达67%之幸存者会有持续的心理困扰,如愤怒、不安、悲伤、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恐慌症、畏惧症、焦虑症、忧郁症、药物或酒精等物质滥用等各种问题,而且,这样的心理创伤会拖延很久,一般而言,需要12个月才能稳定下来,而“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会持续至18个月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地震后及26-90%的儿童会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当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一个个把孩子从废墟中拯救了出来,这是给了孩子新的生命,而孩子的生命里依然笼罩着无法抑制的悲伤;当我们的医务人员给孩子以各种细致入微的治疗,这是医治孩子身上皮肉之伤,而孩子心灵上依然伤痕累累。  如何疗治孩子心灵上的伤,帮助孩子逐渐淡忘悲伤,走向新的生活?我觉得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孩子心里播撒儿童文学的种子,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所说:“儿童文学的美丽在于它是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那里能留下人类的天性之美。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人类心底开出的花。”这类“心底的花”开出了人类的天性之美,这种天性之美能够让孩子面对苦难和伤痛,能够让孩子憧憬美好,鼓起勇气,走向未来。  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有许许多多,但在人类的精神财富里,有多少美好的、善良的东西来源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使命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之路说:“儿童文学之所以被人们看重,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被人尊重,就是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培养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认为,童年该读的书很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书和最好看的一种书,看了以后有可能一生的阅读习惯都会因此而养成,这种书就是儿童文学,也就是童话。梅子涵教授强调说:“童话故事因为有趣好听,所以里面的思想、情感、哲学就能够让孩子在一种愉快的心情当中成为记忆。”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文学作品最能“贴近心灵的深处”,而小说和童话故事更能“贴近心灵”,小说更能清晰地向孩子展现人生的意义,童话则能给孩子一个希望,告诉孩子只要你有勇气并坚持下去,就可以克服万难,实现心中的愿望,因而他大力主张要对孩子朗读小说和童话。  美国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很有影响的研究。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这30人童年背景相似,他们长大后命运如此不同,原因是什么呢?在对这30人作了广泛的访谈后,研究人员发现差异在于他们童年时在书与阅读方面的经历。15名教授中,有12人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的经历,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而15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3人受到鼓励。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15名教授认为童年阅读是趣味盎然、鼓舞志向的,他们在书中寻找人生困境的答案或信息,书本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我欣喜地从《南湖晚报》上看到,6月8日下午,设置在青川县关庄镇的《南湖晚报》第二个帐篷书屋里传出了孩子们的阵阵笑声,《南湖晚报》编辑、嘉兴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庆华姐姐正在给灾区的孩子们讲故事。青川的气温很高,烈日当空,帐篷里的温度就更高了,但在这里听故事的孩子们好像没有感觉到,他们团团围坐在庆华姐姐的身旁,竖起耳朵听起了故事,忘情地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动听的声音,励志的故事,让灾区的孩子们树立起了顽强生活的信心。  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朱用新教授认为,儿童故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医治心理创伤的功能,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灰姑娘、逃家小兔、田螺姑娘、小红帽、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童话故事就具有神秘的治疗作用,加上亲切的平和的声音,可以伴随孤独的孩子走过最孤独的时光。因此,他领导的新教育研究团队制订了一个《地震灾后短期内儿童心理干预项目方案》,用小型播放机安装上“经典的童话+优美平静的女声+抚慰心灵的歌曲”来实施较大面积的灾后儿童心理干预,帮助孩子们早日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此方案正在北川有条不紊地开展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是新教育赴川团队人员之一马玲老师写于5月25日的日记片断:  部队官兵搭建板房教室的机器声,虽依旧响得急切,教室里同学们的心却慢慢静下来了。  老天作美,天空微阴,较昨日凉爽了许多,又加上没有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追逐跟随,五间板房教室,在解放军官兵穿梭忙碌的背景下,却仍显现出一所学校日常教学所应有的秩序和安静。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这熟悉的诗句,在北川这些饱受震灾带来的创伤的孩子们的口中响起来了。“灌木丛中的小草”、“夜里的飞虫”,这些曾经给众多孩子增强信念、灌注力量的意象,如今又在这特别的时刻,为这些特别的孩子,输入了精神上更需要的营养,让他们的心灵也稳定、平和、积极、坚韧起来。一首诗,又一首诗,就这样每天与黎明共舞,让精神、灵魂得以舒展。  这首诗诵完,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新美南吉的《白蝴蝶》。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讲一只小小白蝴蝶和一个小小红气球,永远相伴,永不分离的故事。北川的这些孩子,经历了这场8级的特大震灾,可以说大部分家庭都是家破人亡,灾后直接面对的就是“重构”各种关系,与父母的,与老师的,与同学好友的,与远亲近邻的,都因这场地震而断裂、重组,那么多熟悉的面庞一下子就从眼前消失不见,而且还是以这么极度恐怖的形式,伴随着同样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巨大恐惧,这一切,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难以形容的心理创伤。现在的情况是,孩子们虽然开始接受并适应了这场灾难,但是内心的安全感却远没有建立,有些孩子已经知道父母的噩耗,有些孩子至今还没有父母的一点消息,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凶多吉少;也有的虽有亲人,但是却无法得到父母的抚慰,因为他们有些又已经投入了灾后的重建家园中去。但同样让这些孩子感到有了依靠,内心安定的是,他们和老师、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虽然帐篷里的生活是极其简陋的,可是大家彼此相同的命运,把心灵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帐篷小学的300余名学生,是原北川几所不同的小学组合而成的,可是这些孩子们却马上熟悉并建立了友谊。在昨天晨诵《毛虫与蛾子》后的仿写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因此,在这个阶段,社会关系重构过程中,“朋友”、“师生”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但是北川的老师们也在这次震灾中遭受着同样重创,现在只承担着课余学生的生活工作,学生更多的是和同学、朋友在一起。据我所了解到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帐篷里,讲故事,说笑话,来自同伴的各种反应交织、组合,是孩子们这段时间相对轻松快乐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先选择了讲述友情的故事,其实若对这里的孩子而言,可能《我的友情要出租》更有触发力,可是一来教室的电还没有接通,二来学生的情况我还根本不了解,所以我选择了相对简单的《白蝴蝶》,这个故事中最感人的同伴的“陪伴”会让每一个孤独、无助的孩子不再孤单恐惧。  故事效果很好,我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将这个故事续编下去;二是写一写你的朋友,可能是以前的,也可能是现在又刚刚结识的。  学生的写绘作业交上来后,我统计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为白蝴蝶和红气球安排了圆满美好的结局,也有十几个同学非常悲伤地写出了相反的结局,但不管是哪种,“友情”的价值和意义都通过文字和绘画表达着。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学生,他们的同学好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因此也不能通过这一次作业简单判断。但也有两个同学讲述了生活中他们的好友。都是回忆以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没有对这些同学现在情况的描述,在交上作业的时候我问了其中的一个学生,他的好朋友现在在哪里,他马上沉默下来,告诉我,他也不知道,一直没有好友的消息。  对于逝去好友的纪念,重新结交生命中新的知己,这将是不断复现不断深入的主题,也更多将伴随着儿童课程的开展,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经历,而被重新植入每一个孩子的生活。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单纯可爱的;童年是一生最天真烂漫的季节,这个季节是为整个人生打基础的季节,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文学在人生的这个特别时期,有着别的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孩子们经常听文学作品,阅读童话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充满自信和快乐的人。  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志愿者加入到为灾区孩子讲故事的队伍中来,用儿童文学这朵人类心底最美丽的花,疗治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伤!网络行走:“三勤三多”助成长/王新国  时代在发展,个人要进步,二十一世纪,个人专业发展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显得日益迫切。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单靠已有的知识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摆在任何一个从业者面前的课题。网络是个神奇的世界,给人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平台。作为班主任,学会利用网络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无疑找到了自身快速成长的助推器。网络学习,我的体会是做到“三勤三多”。  三勤:即,眼勤、脑勤和手勤。眼勤:网络世界,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对于一个自我发展要求强烈的人来说,畅游网络,首先需要的就是眼勤。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选择好专业化的网站(比如《班主任之友》论坛、教育在线、生命化教育网等等)的同时,要进行全面而快速的扫描,及时捕捉有用信息,过滤删除无用信息,像蜜蜂采蜜一样广泛占有信息的同时能够快速取舍;脑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经历、工作环境、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但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总有值得借鉴之处。广泛阅读网络文字的同时,还要注意多动脑子思考,多联系自己的实际,梳理自己的思路。同样的事,别人这样做的道理在哪里?别人是怎样从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的?假设遇到与别人类似的情况时自己会怎么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手勤:就是要勤于动笔。有的时候,自己也曾长期关注某事却思路不清或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读到别人具有一定水平的论述时,别人的一件事或者一句话就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产生思维火花,找到突破口。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付诸笔端记录下来。这既是锤炼自己文字表达功夫的大好时机,也是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得以快速提升的大好时机。河南省有位名叫汪重阳的老师说:“阅读、写作其实是教师安身立命的资本,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停下手中的笔。”  三多。即多看别人的文章、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与别人交流。我们常说,一个人有一个思想,两个人交换就有了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网络世界的一大好处就在于交流双方没有权力大小、没有级别之分,甚至没有年龄差别,有的只是水平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大家评说、参与大家交流和沟通。在论坛上,要勤于回帖参与坛友之间的交流(当然并不是一味的去赞美对方),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认识,有时可能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广泛深入交流、探讨,才能将问题引向深入,才能将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人才能够不断进步,才能够不断获得发展。  有人说,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年内名声鹊起的李迪(网名初荷)老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乐于交流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行走于网络,其间结识了张万祥、李镇西等教育大师,成为借助网络迅速成长的典型代表。  三年之前,因自己没有电脑,我对网络还十分陌生,虽然已连续当了十三年的班主任,但都是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都是粗放型而非精细化的,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落伍了,毅然购买了电脑走进了网络世界,顿觉“乱花渐欲迷人眼”,最终我选择了《班主任之友》论坛和《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作为自我发展的根据地,随后四面出击,“三勤三多”,一路走来,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虽然还没有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在网络学习方面我已基本能够行走自如并不断进步,三年内写了近20万字的教育随笔,有大小40篇近6万字的文章见诸报端。&  实践证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的优势,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一般老师,相信都会从中获益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神话批判之一/茅卫东  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类灵魂工程师”据说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后来人们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于是,至少在中国,“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神圣的称号产生了怀疑。但我清楚地记得小学时一次与班主任在校外的偶然相遇。那天,我帮母亲去村里的小店打酱油。店面很小,当时已经围了几个老太太,我的班主任也挤在里面。我叫了她一声就站在了一边,想等人少些再买。偏偏后来又挤上来几个人,那情景就象是刮了一阵小小的抢购风。班主任买好东西挤出来,见我还站在一旁,表情非常惊讶地问了一句:“你怎么还没买啊!”然后充满同情地对身边的熟人讲了一句话:“老实人吃亏啊!”当时我真愣住了,我难道还能与老太太和我的班主任争购吗?酱油又算不得什么紧俏物资,等一会儿又有什么了不起呢?班主任那怜悯的表情让我觉得我什么地方做错了,但我的道德观告诉我我并没有错。我奇怪为什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与他们在外面讲的就不一样呢?这件事后我虽然没有变得不老实,但它对我的影响完全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如果现在我对生活还有点思考的话,那这种思考就是由这件事情开始的。  后来接触的教师更多了,但还是没有遇上对我的灵魂塑造有什么巨大影响的老师,倒是因为读了一些课外书,了解了历史上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让老师颇为受用的训戒,也有“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儿王”这样让老师颇为尴尬的说法;也知道了老师曾位居“天地君亲”之后,但又位列“九儒”,排在“十丐”之前。知道了文革中教师的“老九”地位不仅仅被继承了,还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字:“臭”,成为被学生批判教育的对象,斯文扫地。顿时觉得原来教师也不过如此,自己的灵魂尚得接受强制改造,何谈塑造人类的灵魂?从此对什么是口号,什么是宣传有了点新的认识。  再后来自己读了师范当了教师,处在这个圈子里,对教师才算是有了真切的感受,也终于明白了,教师自己的灵魂虽不至于再被强迫改造,但总是那么不得安宁。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有的教师义无反顾地下了海,有的教师小心谨慎炒着股,有的教师开辟第二战场搞有偿家教,有的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开发家长资源,没胆没钱没能的教师人在校园心在外,有怨气有牢骚无心教学,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教师则是不声不响没有什么影响力感召力。  这几年体罚学生的报道屡见不鲜,新的体罚手段层出不穷越来越残酷。好象有的教师下定决心不想再当这个“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是要去做“学生身体修理工”了。当然这是教师中的极少数人所为,不足道也!那么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狂潮就不是极少数教师能够掀得起来的吧。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目前3亿学生中,被各类学校定为是“差生”的有5000万。这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百个卢森堡的人口的差生,无论如何不可能是极少数教师“培养”出来的吧。前些时候《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说,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超常付出,还有孩子们的创造力的丧失。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14.9%。看着这类报道,我们教师还有脸面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自居?  太多的事实表明教师根本不是圣人。从整体上看,教师的灵魂本不比其他群体高贵和纯洁,教师有何资格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再者,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唯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塑造”的前提是要有模式,而根据模式(不管这种模式以什么“崇高”而“神圣”的名义)“塑造”“灵魂”的教育是赤裸裸的专制的教育!――按“模式”塑造出来的“灵魂”是否还属于学生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那段并不遥远的“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李镇西语)(编著注:茅卫东系列文章敬请点击下面的连接)  结束语:让神话退出学校、让教师走下神坛/茅卫东    这些教育神话,有的可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气候的产物,有的可能是某些学校领导的特殊偏好,有的可能是某些优秀教师总结经验时冒出的“灵思妙想”。不可否论,这些神话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过可谓巨大的作用,它强调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许多优秀教师真是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努力探索,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就。但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在是该让这些神话退出校园的时候了。教育事业是一项科学事业,她需要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充满感情,她更需要冷静理智的客观分析与谨慎实践。神化教师,不论是出于教师自己的意愿,还是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现在看来,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了。神化教师,究其实质,也就是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泛滥。  教师是人不是神,我们还是把教师看得世俗些比较好。  教师也是有私心的。  坦率地说,真有几个教师是抱着“培养接班人”这样的崇高使命而投身教育事业的?当年报考师范大学可以加二十分,以后师范生有专业奖学金,再是师范生包分配,现在教师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措施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教师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这是一个让某些人很尴尬的事实,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回避。其实,前些年就有人说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只是我们太天真了,天真得不肯承认这些事实,更不愿去反思。目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绝大多数就应该包括了教师在内的。没有理由要求教师必须是“无私奉献”而不能考虑自己的前途与幸福。  教师也是喜欢钱的。  现在还是有不少地方教师收入不尽人意,这些地方的教师也就多少有点人心不稳。或许有人以为教师只要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知道同行中有许多人都在无私地奉献,那么他也就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所以有人不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寻找模范宣传模范上。不能说这样做一点效果也没有,可是其效果之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个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认为史记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过于偏激,那么今天我们还在倡导“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就等于抽掉了市场经济的发动机。我们得承认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是有利己之心的。实际上,无私也就无公了。看“公”字的形状,不就是“八个私”吗?这才是“公”字的本意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总算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总算确认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那么这一条也应该适用于教师的。既然现在的领导干部都需要“高薪养廉”了,那么再要求教师“甘于清贫”,这是不是有点厚颜无耻?  教师并非都是“人杰”。  应该承认,教师中的确是有些人才的,于是有人就愿意拿这说事。你不是说教材落后吗?你看钱梦龙怎么教得这样好!你不是说考试制度有问题吗?你看魏书生的学生怎么学得这样轻松!你不是说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吗?于漪老师怎么带出一批批的优秀学生?你不是说班主任不好当吗?李镇西怎么就做得那么好?……这些教师中的杰出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让所有的教师或者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名师是不现实的。原因多了:一、因为上面说的个人利益或者说觉悟问题;二、不是谁都能有条件进行改革的;三、也不是谁都有能力有魄力进行改革的。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他们之所以成为典范,不正是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少而又少吗?  所以,现实一点来看,与其把中国教育的希望单方面地或者说主要地寄托在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和人品德行上,不如把精力多放在对现行教材、考试制度、办学制度、教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上。不要把宣传典范放在第一位,不要希望教师首先是个道德家。如果谁还有不同意见,我建议不妨去找本书看看,书名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让学生慢慢学会亲近老师/王建军  6月11、12号两天,我带学生参加中考,在县一中颇豪华的文化长廊里,有一块标语很让我费解,“让学生慢慢学会亲近老师”,怎么理解呢?难道我们的学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没有学会“亲近老师”?难道九年来,学生对老师就只有除了“亲近”之外的其他情感?如果到了高中,学生还没有学会亲近老师的话,“亲近”的情感是否要等到上大学再去培养?如果还没有养成,是否就证明我们的教育就是彻底的失败?  说真的,这两天,每当我走到那块标语牌跟前,这些怪怪的念头就时时在我心头浮现。看着我的学生,他们很听话,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不禁在想,也许是这块标语的内容有问题吧!  紧张的中考结束了。我们也安全的回到了学校,但回到学校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我的心情很沉重,直到现在,心头似乎有一块阴云一直罩着、压着,我的心中又反复的出现了那句话――让学生慢慢学会亲近老师。  一下车,早有很多家长在学校等着接孩子。没有一句感谢,没有一句问候。我们的工作好像就是理所当然。远处,有几个家长在忙着给孩子搬课桌椅,弄得教学楼前乱糟糟的。校长不在家,这些任意而为的行动行吗?学校是一个单位,应是有具体的工作安排的,不可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总务处赵主任对我说,这些家长怎么搬课桌了,校长同意了么?于是,我就去制止几个搬桌子的学生和家长,可意外发生了,一个长的“很冷”的家长发话了,“我们的桌子,为啥不能搬?”他完全不理会我的存在,依旧我行我素。  “为什么呢?学校是有统一管理的,你搬他也搬,搬乱了怎么办?再说了,即使是欠你的,在我没有还你之前,你总不能就抢吧!还有,校长还没有回来,你这样做,不是让我们为难么?”我只有耐心的向他解释。  “你说得对,但我不管那个,我就现在搬。”在说的同时,他已迅速的把桌子搬上了三轮车,并用绳子结结实实的捆牢了,那架势,就像怕我和他争抢一般。他的孩子,我的学生,那时,就站在我们的旁边。  我痛苦地想,学生毕业了,从此,他和他的家庭,已与这所学校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个家长并没有立刻就走,我当时还想,如果他能迅速的走开,那还会说明他有一丝毫的愧疚――“人家老师教了孩子好几年,我这样做,的确是让人家为难了。”相反的,他依旧很冷的站在广场上,冷冷的看着这所学校,他在想什么呢,我不得而知,我只从他的表情里读出了一种冷漠。但我想,他的这种冷漠会传给他的孩子――我的学生。  幸运的是,我只遇到了一个让我头痛的人。还有一个女家长,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早已搬了桌子快速的走开了。  下午六点多以后,学生陆续的离校了。我没有从学生的脸上读出多少留恋之情,初中的生活就这么结束了,确切地说,这个结束就像琴弦忽然地崩断,只留下一声刺耳的颤音。  两个月之后,他们中有的会考上那所高中,也许他们会如我一样看到那条标语,也许会有所回味;有的也许从此与学校无缘,从此去阅读社会这部大书,可能再也不用学着去亲近老师了。&&&&& ……&泪水,浸湿了我的肩头 /水中风景  中午正在办公室看书,突然有几个学生蹦蹦跳跳的来到我的跟前,带着喜悦欢快语调给我说:“老师,你猜,谁来了?”这没头没脑的话让我如坠云雾,莫名其妙。这时立时有几个调皮的女生过来蒙住了我的眼睛,然后向外边大喊一声:“进来吧”。   蒙着我眼的双手松开,我眼睛一亮:“王娇娇!”感到很是兴奋,想从座位上站起来,想抓住她的双手,惊喜已经战胜了我为师的尊严。但几乎同时,王娇娇,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竟一头扑进了我的怀里,一边喃喃的叫着老师,一边哽咽起来,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是“笑着”安慰她,告诉她,不要哭,起来说话,但任凭我怎样劝她,也无法从我的怀里劝起,这个小女孩任凭泪水淋漓尽致的流淌。   孩子的感情是真挚的,我已感觉出泪水浸湿了我肩头。   过了好长一会儿,这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终于停止了哭泣,向我倾诉着她的遭遇:   “老师,我对不起你,没有和你打招呼就走了??????   “老师,在那里我特别孤独,我不想在那里打工,每当夜晚来临,我特别想念你们。想着想着我就哭??????   “但我妈妈不让我回来,我那里的生活环境特别不好,我这么小,每天都有小男孩缠着我,要和我谈恋爱。为了不至于被纠缠,我就告诉他们说我有对象了??????   “没想到有一天,他们错把我爸爸当成了他们的情敌,在电话里对他破口大骂,他这才意识到我的处境不好,让我回来??????要不然,今天我还见不到你们呢!   “妈妈又让我去咱们县城干活,人家要身份证,这不今天硬拉着我去县城照了相,办身份证了,并且说让我进最挣钱的厂子。”   ??????挺着孩子无助的诉说,我什么话也不能说,是啊,我能说什么呢?我早就了解到,这个孩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不可否认的一定是她的妈妈重男轻女才造成这个孩子辍学打工的。以往其他孩子们就给我说过,告诉我是她的妈妈逼着王娇娇出去打工的,有今天看来,此言不虚。   看着孩子红肿的眼睛,听着孩子无助的诉说,我的心很痛苦,作为一个小小的老师,我又能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呢?  (编者注:欲知作者做了那些工作,敬请点击)教育到底需要啥姿态/李志欣  16年前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学,那时我是一个英语教师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工作是满腔热忱的,英语课上敢整堂课用英语组织教学,敢和学生一起表演英语戏剧和小品,敢把学生领出教室,走到黄河边,在丛树林中上课;敢与学生一起游戏跳舞,敢与学生一起越野赛跑,敢与学生同题现场作文……。当时,在偏僻落后的农村中学,大多是民办老师或代课老师,我的这些大胆的另类教学和管理,无疑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纹,为学校增添了不少活力。就这样我埋头干了两年,送走了一个毕业班,然后又接了一个班,此时,由于有了对环境的相对熟悉,我开始观察和感悟周边的同事、学校的管理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当时学校的管理是比较土气的,学校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一样的工作:查卫生、查自行车排放、查教师办公、查学生上操人数,然后就是公布检查结果和名次,接着是领导找班主任,班主任找学生,然后再就是开会强调。一月接一个月,一年接一个年,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老师和学生也习惯了这种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条件的服从,默默的顺从,紧张而枯燥的生活着,都生怕打破常规,害怕受到惩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像这样机械的工作着,稳扎稳打,每年两次所谓的视导,坚持如一,似乎不敢跃雷池一步。老师们看见教育局工作人员来了,就会感觉紧张的要命,认真倾听领导的谆谆教导,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频频点着头,却都不敢说出自己的话语。  综观全校的老师们,大多数都在认真地工作: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考试……。在工作之余:喝点酒、闲聊、打牌、散步……。当然也有一少部分老师,对工作极不负责任,举个例子:有的语文老师一学期就只批阅一次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当看到他教的学生时,时常替他们痛心惋惜,倒霉啊!老师们自己学习读书者甚少!  这种教育生活似乎是很平静的,每天平步发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到老师们满足的样子,我年轻好动的心灵不只怎的,开始漫漫融化,融入到这种氛围中,也满足地享受着这种无为的生活,不想再出风头了。  就这样平静地又过了好几年,重复着:工作、闲聊、打牌、喝酒……,从来不想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成了十足的混世魔王。  我认为,这种生活虽然无聊,但是平稳;虽然没有创造,但是保险。当时,广大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却是愉悦的、和谐的、轻松的,那时,学校音体美开齐开全,学校活动丰富多彩:体操表演、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运动大会、踏青野炊、师生篮球比赛、台球比赛等等。  但是,不只是从那一年开始,音体美课开始让给了语数外;各种活动开始慢慢减少了;学生的自习被各学科瓜分了,甚至晚上学到十点;学生每天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抄袭成风;出现了月考、周考,甚至课堂都成了考堂。再看学生,每天摸黑起床,挑灯夜战,一天学习时间超过十个小时,每次吃饭时间只有半小时,有些高中学校,甚至课间只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生成了文明监狱里的“学习犯人”。再看老师们:工作时间每天大约10个小时以上,两头摸黑来往于校与家之间。有的学校每天组织的大小会议活动能达到3-5次;有的学校还不放心教师这样的生活,竟使用指纹签名机或按装上监控设备来监视教师办公和上课等。一些领导、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他们只盯住考试分数,对于其他的方面概不考虑,导致我们的学生唯“考”是学,老师唯“考”是教。我们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等,于是学生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辛苦了无数的孩子,也让我们的老师每天在机械地重复着一个流程:选题―考试―讲题―阅卷。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自由空间被挤压到最小,在忙碌与疲惫中,教师只好把本身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沦为一种“做”的程序,铃起而作,铃落而息,毫无创造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不去过多的思考,不想留下工作的思想历程,时光在匆忙地流淌,历史在不断地重演,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又将继续我们的悲剧!  而如今,全国盛行素质教育,具专家说,这是教育的回归。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开齐开全课程,探索开设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全面规范作息时间和课程开设,规范节假日和双休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此,支持理解者有之,反对漫骂者有之,等待观望者有之,对素质教育解读版本复杂多样,而缺乏具体实践的范本,导致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议论纷纷,学校和老师普遍感觉无从下手,不只如何是好。因为此时,因循守旧者可能会明哲保身,创新改革者可能会面对失败,遭到周围人的攻击与排挤。到底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能走多远?  当前的教育为什么还不如十年前的状态呢?教育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完善科学的,为什么抹杀人性的应试教育会越演越烈呢?素质教育何以难以实施呢?  细细思考一下,归根结底,还是人们把“得失”“毁誉”看得太重要了。想到这里,似乎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以物喜”“以己悲”了,也终于明白了,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经纶事物者”和“鸢飞戾天者”了,他们太过于“执著”了,执著于“得失”,执著于“毁誉”。而这样就导致了教育功利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应试教育之风越演越烈。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赌片。主人公曾经是一时名震江湖的赌侠,被自己的结拜兄弟欺骗后,便从江湖上消失了,过起了隐姓埋名的市井生活。当朋友让他重出江湖的时候,他反问:“得到了又能怎样?”这个反问真的很好。我们也不妨反问自己,那些“得失”“毁誉”对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作为老师,喜欢站在讲台上把一堂课演绎成经典的感觉,喜欢目视着学生一点一点的长大进步的感觉。作为学校,需要办学者在过程中奉献自己的精力与智慧,不但需要对学校办学传统的促进与协助,而且要不断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教育姿态如此,工作执著于此,足矣。需要一份执著的姿态/慕之不论你是蛰居于象牙之塔,还是高踞于庙堂之位,也不论你是奔波于闹市通衢,还是栖息于田园山水,只有有所执著,才能对常人眼中的得失、毁誉在所不计,无动于衷,才会有一种笑傲人生的旷达与潇洒。--肖川《有所执著》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以物喜”“以己悲”了,也终于明白了,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经纶事物者”和“鸢飞戾天者”了,他们太过于“执著”了,执著于“得失”,执著于“毁誉”。可这些,又有什么呢?什么是“执著”呢?肖川说:“执著是一种真诚的、全身心的投入与倾注。这种投入与倾注的对象便是我们所谓的事业。”世间事业繁多,却未曾见有人将“得失”“毁誉”列为事业的。得失的是利益,毁誉的是名声。利益终究不会属于自己,名声一直都属于别人。能称之为事业的必有其神圣。如肖川所写的西西弗。石头被推上来,滚下去,又推上来,又滚下去。在这循环往复中,西西弗磨炼出“刚硬的精神气质”,修磨出“壁立千仞的节操”,哪怕是受惩罚,亦可为之执著。南山下种豆的五柳先生,一个让诸多文人政客羡慕的隐者,看似毫无所求,果真如此吗?读书、嗜酒、著文章,还有无尽的山水田园之乐,这不都是他的执著吗?先生执著于“休闲”,先生因而旷达。我们做不了五柳先生,我们有我们的事业要做,我们要努力把职业幻化成事业。倘不如此,我们就活得太空虚,太没有价值。我是需要一份执著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职业的。时间的力量总是让人无法抵挡,纵然时间流逝,也不能让它将自己原本的豪气冲刷殆尽。“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遥想”的层面上。为什么豪气不再?是因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吗?为什么开始怀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因为曾经的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报偿吗?归根结底,还是把“得失”“毁誉”看得太重要了。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赌片。主人公曾经是一时名震江湖的赌侠,被自己的结拜兄弟欺骗后,便从江湖上消失了,过起了隐姓埋名的市井生活。当朋友让他重出江湖的时候,他反问:“得到了又能怎样?”这个反问真的很好。我们也不妨反问自己,那些“得失”“毁誉”对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吗?喜欢站在讲台上把一堂课演绎成经典的感觉,喜欢目视着学生一点一点的长大进步的感觉。执著于此,足矣。
如果师生发生冲突了,老师该怎么办?一定要看
实操 | 老师,您的课堂够精致吗?
资深教师支招:延伸学生的生命课堂!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要教孩子“学会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您的文章也很棒?请立即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发送消息给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制办志愿者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