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化石导游词150课文除了一词有什么作用

语文:《黄河象》
你好,游客
语文:《黄河象》
来源:长一小&
作者:孙惠
教学基本信息
《黄河象》
学段:高年级
是否已实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语文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而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及阅读能力,但还需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其进一步得到提高。
2、& 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整体感知、感悟,培养语感,以激发学生强烈感情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发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依据。
学生情况: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学生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在本课中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进一步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
教学方式:独立思考,小组分析,全班交流
教学手段:有关图片、资料
技术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2、&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象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 质疑,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是的,远在人类之前,地球上便存在着很多古老的生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些都灭绝了,如今,我们只能从它们留下的化石追寻它们当年的风采,大家看---出示多幅化石图片,并简要讲解。
化石----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质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包括生物标志物、古DNA残片等)统称为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化石的一篇课文《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新授课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什么化石的内容?
2、大家看,(出示黄河象化石图片)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剑齿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
3、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
(一)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一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指名说出所标句子。(出示课件---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化石的出土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 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师出示课件-----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 &板书:(炙烤---干渴---陷进---化石)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5、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6、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地震或落水造成的 )(生自由回答) (四)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五)知识的归纳,同类题材的比较
比较《黄河象》和《琥珀》的相似度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化石的特点(样子)
、假想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发掘
、假想琥珀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
、琥珀的样子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 & & & & & &
(八)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 & & & & & & & & & 炙烤 & & & & & & & & 高大       & &  &   &
斜插沙土 完整      &
干渴     &
脚踩石头 & & & & & & & & & & & & & & & & & & & &
陷进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变换了以往按课文顺序教学的方法,注重学生情感的变化,然后进行分析,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归纳同类文章的特点,以《黄河象》为线索。联系学过的同类文《琥珀》,比较课文间的求同或比异,总结出某些规律的东西(包括学法、读法、写作方法的),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更系统、更深刻、思维多元化,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相关新闻 & & &
& (11/19/:27)
& (11/14/:34)
& (07/04/:25)
& (11/14/:18)
& (11/14/:50)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黄河象教学设计
&& 黄河象教学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学设计
本文由公文易网()编辑 tk 精心整理,可为2016年写作与“黄河,化石,报告,大象,淤泥”有关的文章提供参考,需要更多范文资料请进
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资料,或从右侧的搜索框重新搜索,会有更多发现。
【课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ww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前言】《黄河象》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教学设计】一、讲读第一自然段。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4、概括段意。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二、讲读第二段。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逐层学习。第一层(第2自然段)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第二层(2至6自然段)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
推荐热门相关文章
关键词搜索:
您还可以返回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日 责任编辑:tk)
栏目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黄河象课文除了尾椎以外中的除了有什么作用_百度知道
黄河象课文除了尾椎以外中的除了有什么作用
黄河象课文除了尾椎以外中的除了有什么作用
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好像两把长剑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 黄河象属长鼻真象科剑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身高4米,所以又叫剑齿象,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必修作业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变化黄河象
黄河象(小学语文五年级)
(&酒泉市小学语文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变化黄河象
《黄河象》是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地处农村的孩子,受家庭条件限制,知识面不广,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很有限,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部分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知识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参观吗?
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汇报。
“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不幸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现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推想 假想 保护 保存 发掘 挖掘 1、从黄河象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看,我们可以(&&&&&  )出黄河象死后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我们很难发现的黄河象的舌骨也( &&&&&& )着。 3、我们应当注意看书写字的姿势,(&&&&&&  )自己的视力。 4、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  )沙土,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后来上级指示他们进行( &&&&& )。二、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相信你能行!& 呆呆地(&&&&&&&&&&&&& &&& )&& 美美地(&&&&&&&&&&&&&&&&&& )& 弯弯的(&&&&&&&&&&&&& &&& )&&缓缓地(&&&&&&&&&&&&&& && )&& 惊恐地(&&&&&&&&&&&&&&& && )& 巨大的(&&&&&&&&&&&&&&&&& )三、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合理吗?试举出文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四、照样子,写词语。一座座&&& 一簇簇(&&&&&&&&&&&&&&& &) (&&&&&&&&&&&& &&&& ) (&&&&&&&&&&&& &&& ) (&&&&&&&&&&&&&&&&& && )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黄河象》教案一
|&&&&&& 《黄河象》教案一
《黄河象》教案一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35
《黄河象》教案一佚名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
、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
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
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
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
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
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
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
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
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10篇热力推荐文章
[4904][3617][3921][3691][4645][4079][4232][3554][3258][3306]
没有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示:如果你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就会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象教学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