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教育问题

浅谈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热&&&&&
浅谈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591
更新时间: 15:22:53
&&& 就规则本身而言,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集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任何社会、群体都是存在规则的。所以,把规则作为一种教育,其意义所在便是在幼儿时期为孩子们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幼儿园规则教育实际上是通过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规则规范来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让幼儿明白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事实上,在现代学前教育思想中,尤其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规则教育便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一、幼儿园规则教育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幼儿园规则是幼儿园活动开展的保证,没有良好的规则就没有不能做好幼儿园教育。只有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规则地进行活动才能做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加强对幼儿的规则教育,树立规则意识对幼儿的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好动、易兴奋、自控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幼儿的这种意识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更加模糊。规则意识模糊加上一些幼儿对学习活动兴趣不大、想引起老师和幼儿的注意就会导致他们在活动中不遵守规则,并且影响其他的孩子正常的活动,甚至会危及幼儿安全。所以,良好的规则教育在幼儿园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保证幼儿园教育正常有序的进行,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 二、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规则和小学、成人之间的规则是不同的。小学、成人的规则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违反规则则一定要受到实施规则的人的惩罚;而幼儿园的规则着重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是去捍卫规则尊严,违者必究,这是和小学、成人不一样的地方。不过,幼儿园规则的特殊性也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方式与小学、成人有所不同,要避免粗暴的管理和严厉的惩罚对幼儿的伤害。有的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喜欢直接引入小学规则的管理规范,过分强调规则与常规,要求幼儿幼儿坐直坐正,手放在腿上,上课不准讲话,不准随意走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教师的允许下进行,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责骂或是惩罚。幼儿就这样被限制在座位上,没有多少自我。在幼儿园规则教育中,这种“小学化”的规则规范在广大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已经不是某一个幼儿园或者某一个地区幼儿园的现象了。幼儿规则教育“小学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相似的弊病。&&& 三、不恰当的规则教育对幼儿的消极影响&&& (一)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 一些幼儿园“小学化”的规则规范将幼儿限制在了座位上,使幼儿的主体性丧失,生活变得枯燥,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湮灭了幼儿的主动性,不利于解放幼儿,压抑了幼儿的自由,也使得这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例如我在幼儿园大班实习,一天在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老师说:“今天园长来看我们班的区角活动,小朋友们做活动的时候是不是不能讲话啊?”一个小女孩在玩“看哪种乒乓球转得快”的游戏,她想尝试玩一种与老师说的不一样的方法,一不小心把球转偏掉地上了,对面的小朋友就帮她捡起来,并告诉她应该怎样做不会掉下去。这时老师走过来说:“我有没有和你们说不准讲话?”并轻轻的推搡两个孩子,让他们不要再讲话了,否则就不要参加游戏了。两个孩子看着老师走远才开始拿起面前的球开始玩,但是玩得没有之前开心,没有那种愉悦的心情了,老师生硬的规则管理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 (二)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 例如语言活动中,嘉嘉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说着刚刚老师讲的东西,这时老师走过来边把嘉嘉拎起来边说:“谁再说话就和嘉嘉一样站着。”然后别的小朋友有些畏惧的看看嘉嘉,再看看老师,都不敢再说话了。老师提了个问题,也就稀稀朗朗几个幼儿举手,而且回答的内容也不如人意。老师一再启发才勉强上好了这节课。可见过分强调规则会压抑幼儿情绪,阻碍幼儿思维,不但影响教师教学的进行,幼儿也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打击幼儿的信心&&&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影响,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也会这样。由于要强调规则,在遇到调皮的幼儿时,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违纪行为上,习惯于用批评和责备的语言去对待他,简单、生硬地批评幼儿上课不听讲、扰乱课堂、不守规则,而没有考虑过怎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没有给予他充分表达的机会。不仅对犯错幼儿自己,还包括在场的别的幼儿,他们会模仿老师的话“批评”犯错幼儿。久而久之,在别的幼儿的“批评”下,幼儿会失去在集体生活中的信心,这对他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四)增长幼儿的恐惧心理&&& 一次随堂听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组织教学活动,有两个个幼儿在下面说话,这个老师就把这两个幼儿叫起来说:“就你们俩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其中一个幼儿吓得哭出来了,老师说:“你们还说不说话了?”得到“不说话”的回答的时候说:“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再看到你们说话就把你们送到别的班去。”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有的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这种强调规则的手段虽然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久而久之教师这种威吓和斥责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一定的影响。如幼儿认为说话就会被警察叔叔抓所以不能说话,而不是认识到这是规则的要求,造成了幼儿对规则认识的偏误。所以教师规则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能用这种威吓、斥责的方式。&&& 四、原因分析&&& (一)我国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棒打出孝子”,由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就会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孩子就应该被管着。&&& (二)简单生硬的管理能快速的达到目的&&& 有的时候,教师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而用简单生硬的方法进行管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幼儿达到自己的要求,于是有些老师为了快速达到目的就会采用不恰当的规则教育方式。&&& (三)一些经验较少的教师效能感低&&& 有些年轻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比较少,在发生情况的时候,没有应急处理的能力,总想把情况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相应的做出的规则教育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会有些不恰当。&&& 五、幼儿规则教育的解决策略&&& 幼儿园的规则教育是一种因人、因时、因事而进行的指导过程,把规则作为教育、引导和帮助幼儿的手段,而不是指责、批评,更不是惩罚幼儿。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在活动中或者幼儿们之间发生的各种规则问题作为教育幼儿的手段,引导他们学会在以后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促进他们社会化的过程。&&&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好规则教育:&&& (一)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一日生活当中,教师要让幼儿知道每一段活动时间内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应注意哪些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纪录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简单生硬的管理,而要和幼儿讲道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将规则寓于各种生动的活动中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教会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实习幼儿园举行地震演习时我和指导老师要求两个幼儿排一排,安静迅速的“撤离”,告诉幼儿如果不守规则,就会被地震“杀死”。通过一段时间的演习,幼儿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强化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同时也学会了在地震中逃生的技巧。&&& 为了增强幼儿规则的参与感,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了“小老师”。如“小老师” 负责检查小朋友的规则并提醒不守规则的小朋友注意遵守规则。一些平时不守规则的幼儿做了“小老师”以后就能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会自觉遵守规则能力。&&& 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教师可以用鼓励的方式来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平时的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发现榜样,引导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采用口头表扬等方式及时肯定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守纪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进行评比,用奖励小红花等方法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抓好机会进行规则教育&&& 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抓住好多机会来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比如教育幼儿走楼梯的时候要靠右走;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喝水、端饭都要排队,不要插队;不吃的东西不能扔在地上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遵守课堂规则,不可以随便和别人讲话,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画画的时候要注意安静时,可以对幼儿说:“颜色宝宝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会更加的漂亮。”做蛋壳画时,为了不让蛋壳弄得满地都是,可以对幼儿说:“蛋壳宝宝喜欢在桌子上聚集在一起, 它们不喜欢被扔到地上。”等等。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三)体验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体验后果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过程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根据需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则规范,当幼儿不遵守规则规范时,教师要让幼儿从自己的错误中进行学习。平时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幼儿讲好规则,如有违反则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如幼儿吃饭的时候将不喜欢吃的食物扔在地上,那么下午看图书的时候他就没有资格看了。这个规则是要和幼儿讲好的,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及时的调整,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规则教育要有耐心&&& 有的老师常常看到幼儿说话就上前指责,态度激烈。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幼儿说话有很多原因,教师不妨听听幼儿为什么讲话,如果幼儿在讨论问题,则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如果是违反规则讲话,则趁机进行教育。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可粗暴的干预和管理,这样虽然幼儿可能做到不讲话,但是会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
文章录入:大三班&&&&责任编辑:实小附幼&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是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校校通链接
本站备案:
主管单位:泰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本园地址:泰州市海陵区南园新村316号
联系电话:2
电子邮箱:
建  议:浏览器版本8.0 显示器分辨率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 网易河北
十天内免登录
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2.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首先,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质量不高。据《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甚至还有4.86%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不具备高中学历,这一部分教师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36909人。另一方面,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导致幼儿教育质量难以监管。此外,还有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现阶段幼儿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城乡之间以及城市的优质园千口薄弱园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异。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及中国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反映在幼儿教育领域。一些大城市的顶尖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师资、设施、管理和课程方案,设施过度豪华,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教机构,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则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3.作为幼儿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任务艰巨。作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政府文件表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课程理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幼儿教育经费不足时,也会通常变全天教学为半天教学,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取消奖金,提高师生比,减少购买玩具,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使良好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全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实施新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是任重道远。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满足时,良好的课程目标不仅难以实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加消极、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不再提倡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当教学的物质条件不够丰富,师生比过高,不足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不能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就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将现代西方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条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责任编辑:HEB037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网易河北访谈间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幼儿进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正文
幼儿进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傅黎铃&& 10:01:04&&草塔青山幼儿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这种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教育观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场景之中。比如,以幼儿进餐中的教育为例,教师不仅要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中的问题,还应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其中的教育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一、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催促吃饭。当幼儿安静地坐在桌旁,保育员将饭菜拎进教室时,催促吃饭似乎就开始了&&&今天,我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快。&&谁第一个吃完饭,明天我就让谁当小班长。&催促幼儿吃饭,导致不少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进餐&&这种本该轻松愉快的事情,也就带有了目的性。因此,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2 强制多食。&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不行,饭菜都要吃完。&&不许剩饭。&等,都是教师在强制幼儿多食时常用的话语,甚至为了让幼儿多食,教师经常在不与幼儿商量的情况下给幼儿加饭。从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况且有的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因此教师的某些做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3 安静进餐。教师认为,幼儿进餐时说话容易呛食,还会影响幼儿进餐速度。同时,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食不语&常常被作为幼儿园的常规,所以在幼儿园进餐时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讲话的。&&哪里发出的声音?&&嘴巴闭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进餐,偶尔乘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警告&。话语权的剥夺,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扼杀了。&&
&&&&4 吃得干净。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见进餐中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幼儿将不小心洒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饭菜细心捡拾起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小嘴。为什么会这样呢?观察发现,保教人员在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强调这样的话语:&要吃得干净。&&不能将饭菜撒掉。&&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要做勤俭的好孩子。&等等,甚至常常对掉菜撒饭的孩子有意无意地批评。而不少孩子为了不被教师批评,常常会将饭菜捡起并吃掉。教师的愿望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所以掉撒饭菜是经常的事。再从卫生学、健康学的角度看,为了&吃得干净&,捡拾撒落饭菜,其实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正如有专家所言,有的幼儿园并不是次次在进餐前&洗干净手后擦桌子两遍,一遍用消毒水,一遍用清水。&&&
&&&&二、对幼儿健康的影响&&
&&&&1 对幼儿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催促幼儿吃饭会对幼儿吞咽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吞咽反射还不够灵敏。催促幼儿进餐容易使幼儿精神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另外,没有经过细嚼慢咽的粗糙食团,会对胃粘膜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长期下去甚至会引起幼儿的胃病。其次,幼儿进餐过快,不利于唾液分泌,导致分解淀粉类食物的淀粉酶不足,因而不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易发生消化道疾病或溃疡病。为了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对幼儿洒落饭菜的行为要求过严,易导致幼儿因惧怕老师的批评,在捡食饭菜的同时把各种病菌带人体内。对幼儿身体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
&&&&2 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幼儿期则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这两个阶段。也就是说。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往。进餐,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美好惬意的事情,他们希望有更多相对自由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其他幼儿通过对话表达彼此的心声和愿望。而强调&食不语&,其实是无视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幼儿自主性,主动性的剥夺,一方面易造成幼儿缺乏适应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幼儿与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师幼关系的融洽。另外,教师长期的催食、强制幼儿多食等问题,易导致幼儿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进食,长此以往对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 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独立权。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逐步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的独立权。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和指导某些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学习和实践如何收放餐具,自取食物,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幼儿,使每个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通过活动,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直接感性的经验。如果能够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在饮食及相关活动中培养幼儿对饮食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3 创设宽松愉快的就餐环境,营造同伴、师幼交往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内容和要求。进餐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创设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
&&&&总之,进餐教育是一个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过程。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和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幼儿的健康水平。&
/jszc/jszp/jxsb//189444.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幼儿启蒙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