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条件下,土壤初始条件 有变化么

自然界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美丽晓风115
土壤形成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
(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
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不同土质条件下土壤高温蓄热中热湿传递的实验研究--《太阳能学报》2015年09期
不同土质条件下土壤高温蓄热中热湿传递的实验研究
【摘要】:针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非采暖季土壤高温蓄热中的热湿传递现象,搭建一维土壤高温蓄热实验装置,选取砂土和壤土两种不同土质,研究不同蓄热温度和土壤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土壤温度场和湿度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两种土质中的差别,探讨和分析热湿传递相互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砂土比壤土蓄热效果好、速度快。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U83【正文快照】:
0引言同含水率情况下的传热性能,从而推断含水率在工程中的影响程度。王华军等[6]建立土壤高温储热热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表浅层土壤储藏的湿迁移过程的实验装置,对不同储热温度和初始湿能量、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热泵系统[1]。度下的土壤温度场、湿度场及地下换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的计算模拟--《太阳能学报》2003年02期
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的计算模拟
【摘要】:应用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对夏天和冬天 ,环境风速分别为 4m/s和 1m/s以及环境相对湿度分别为35 %和 85 %这 3种情况下高为 5 0 0mm ,半径为 2 5 0mm的圆柱土壤床中温度的日变化进行了比较。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绘出土壤中不同深度处温度的日变化曲线表明 :(1)土壤中各点的温度随气温和土壤表面获得的辐射能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 ;(2 )随着深度的增加 ,土壤温度受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变小 ,温度变化的滞后效应越来越明显 ;(3)在夏天 ,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土壤表层的温度高于深层的温度 ,冬天则恰恰相反 ;(4 )风速对土壤表层的温度影响较大。风速越大 ,土壤温度降低得越多 ;(5 )干燥气候下 ,由于土壤水分的蒸发制冷作用 ,一天中土壤各点的温度低于湿润气候下相应各点的温度 ,土壤表层尤为明显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152【正文快照】:
0 引 言温度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地表土壤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中有30 %~ 4 5 %反射至大气中或是通过热辐射而损失掉[1] 。每平方米土壤表面接收的净辐射在白天能达到数百瓦 ,夜间达负的数十瓦[2 ] 。随着地面受太阳辐射情况的变化 ,土壤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友明;王宇航;莫志姣;;[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秦红灵;高旺盛;李春阳;;[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王茜,田军仓;[J];宁夏工程技术;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维;[D];浙江大学;2004年
刘晓燕;[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张甫仁;[D];天津大学;2005年
杨文姬;[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茜;[D];宁夏大学;2005年
王炳英;[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石成;[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绪新,刘伟,李永平,黄素逸;[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康绍忠;[J];生态学报;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国胜;[J];车用发动机;1994年03期
牛国庆;徐志胜;徐彧;崔辉;王海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曾海波,刘伟,范爱武;[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范爱武,刘伟,刘炳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刘炳成,刘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陈嘉澍;陈姝;卓献荣;王端阳;徐娓;;[J];广东化工;2006年06期
王同科,孙景生;[J];灌溉排水;1998年01期
李执铨,范素华;[J];工科物理;1994年02期
刘日新;[J];工业加热;1994年01期
许淑惠,周明连,赵月罗,葛振玉;[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Shen Sheng Liu Wei Huang Xiaoming Fan Aiwu Zhu Guangming Department of Power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A];Procee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Apllication[C];2001年
Fan Aiwu Liu Wei Zeng Haibo Chen Wei WangChongqi Department of Power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P. R. C[A];Procee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Apllication[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首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王永维;[D];浙江大学;2004年
刘炳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范爱武;[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苏里坦;[D];河海大学;2005年
余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张海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王海鹰;[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海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张志山;[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吴文勇;[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杨海明;[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谢晓刚;[D];重庆大学;2002年
高阳;[D];重庆大学;2002年
罗清海;[D];湖南大学;2002年
陈仁泉;[D];重庆大学;2002年
姜爱华;[D];浙江大学;2003年
吴立国;[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华玲;刘朝;刘方;付祥钊;;[J];暖通空调;2006年12期
杨梅学,姚檀栋,丁永建,王绍令,陈贤章,小池俊雄;[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章俞昌,潘金文;[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8期
赵绪新,刘伟,李永平,黄素逸;[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刘东,陈沛霖,张旭;[J];流体机械;2001年07期
范萍萍,端木琳,王学龙,尉建中;[J];煤气与热力;2005年10期
魏唐棣,胡鸣明,丁勇,刘宪英;[J];暖通空调;2000年01期
凌栋宝,党建国,白生菊;[J];青海科技;1997年03期
李新国,赵军,周倩;[J];太阳能学报;2004年05期
杜军,王怀彬,杨励丹;[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增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朱培根;[D];东南大学;2002年
任华中;[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付强;[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牛俊义;[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袁宗明;[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臧英;[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彭绪亚;[D];重庆大学;2004年
刘燕;[D];天津大学;2004年
刘晓燕;[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翀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芦潮;[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5年
黄滢;[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谭传智;[D];重庆大学;2007年
廉华;[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高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贾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侯西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樊引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陈建萍;[D];重庆大学;2001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维;梁喜凤;苗香雯;;[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朝刚;[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琳琳;[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赵彦;[D];河海大学;2007年
刘在民;[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邵明安,杨文治,李玉山;[J];水利学报;1986年09期
蔡树英,张瑜芳;[J];水利学报;1991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爱武,刘伟,王崇琦;[J];太阳能学报;2002年06期
范爱武,刘伟,王崇琦;[J];太阳能学报;2003年02期
贾庆宇;周广胜;;[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1期
张剑锋;闫文德;田大伦;郑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董立国;袁汉民;火勇;徐华军;李生宝;蒋齐;;[J];节水灌溉;2007年08期
杨梅学,姚檀栋,丁永建,王绍令,陈贤章,小池俊雄;[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刘颖,韩士杰,胡艳玲,戴冠华;[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杨越;曹波;孙保平;杨志国;杨莉;刘莹;;[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李红生;刘广全;王鸿喆;李文华;陈存根;;[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孙凡;袁红叶;朱波;王小国;于亚军;;[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丽莎;李向义;王跃思;韩士杰;;[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高举明;张一平;于贵瑞;宋清海;杨振;孙晓敏;赵双菊;;[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赵逸舟;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王磊;向鸣;;[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马春梅;邸伟;赵泽松;宋秋来;刁晓林;曾祥亮;龚振平;;[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谭炯锐;查同刚;;[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叶小梅;陈欣;常志州;;[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尤文忠;张慧东;邢兆凯;郭锦山;颜廷武;赵刚;魏文俊;;[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张一平;游广永;沙丽清;刘玉洪;巩合德;罗尤勇;;[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刘炳成;刘伟;范爱武;;[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王力;卫三平;吴发启;;[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农民日报;2008年
;[N];农民日报;2008年
;[N];农民日报;2008年
中科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张秋英;[N];农资导报;2004年
青县盘古镇孙楼村
孙寿桥;[N];河北科技报;2006年
庆阳林业学校
定光凯;[N];陇东报;2007年
高炳林;[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贺利明;[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德凯;[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N];湖北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爱武;[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李洪建;[D];山西大学;2008年
周丽敏;[D];兰州大学;2009年
刘炳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晓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尹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沈微;[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孟春;[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曾亦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孟春雷;[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红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王丽君;[D];兰州大学;2012年
陈啸晓;[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郭晋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郝帅;[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王鹤松;[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周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余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孙艳丽;[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郎红东;[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湿润峰变化研究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湿润峰变化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20:51: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湿润峰变化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