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探索有什么近年来某市积极探索作用

(28分)在探讨“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问题时,某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探究。材料一: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新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据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材料三: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材料四: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幺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1)阅读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美国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4分)(2)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8分)(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6分)(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6分)(5)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4分)
(1)《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邦联条例》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2)原因: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③、美国主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④、二战后,苏联势力增加,但不足以抗衡美国。(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趋势:由敌对走向缓和(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①、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②、日本谋求政治人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③、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④、核扩散问题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每点1分,任答4点)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每点1分,任答两点)(5)可以从史学研究方法纺绵谈启示:如放宽历史视野,从长时段观察历史。可以从美国的发展历程谈启示:如从思想观念和传统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方而谈;从减少对抗,合作共赢角度谈。(4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答案:(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化之路。(6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浙江省绍兴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民族关系的处理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1)材料一中所记述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主要内容。
  材料二 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元史·释老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对于土蕃的管理有何特点?
  材料三 中国现在还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将满洲鞑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904年)
  在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中,孙中山更具体地提出了如何“创立民国”的革命纲领,并对现时之革命与“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之不同任务有了清醒的认识:“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此时孙中山在建立民族国家的视界下,已完全具有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前瞻意识,民族主义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对反满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成果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1日)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孙中山“排满思想”产生的原因,指出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中孙中山对反满问题的新认识。
(4)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对满族与中华民族关系认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当时新政权中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人夙仰鸿章威望,所至礼遇逾等,至称为东方毕士马克。与俄议新约,由俄使经总署订定,世传“中俄密约”。七月,回京复命。两宫召见,慰劳有加,命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史稿·李鸿章》
材料二 在西方,李鸿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李鸿章为此自鸣得意,还在俾斯麦面前刻意提到这一点。在俾斯麦本人眼里,李鸿章不过是他会见过的诸多外国政要之一。……在回答完李鸿章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去与德国驻清朝大使聊了起来,把李鸿章晾在一边。
——许述、孙文广《1896:李鸿章出洋》
材料三 李鸿章在德国的那些天,整个柏林为之兴奋。这个前直隶总督权力大得很,要为刚刚被日本人打败的中国军队配备武装。这可是千载难逢的一份大订单!……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国和德国,一个手里拿着火药,另一个拿着最新型的装甲舰;跟在后面的是奥地利、俄罗斯和英国,提了一篮商品……
——边芹《忧愁是我们的记忆寻找李鸿章》
材料四 伦敦《中国报》嘲笑德国人完全是一厢情愿,“李中堂衔命使欧,其念念不忘者,惟在联络邦交”,(李鸿章)根本没有采购的打算……“味其言外,盖叮嘱德国人毋空费而叹失望也,吾实非开单购器而来,而德人不悟也”。
——李志波《李鸿章传》
(1)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有道理吗?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三中欧洲人为什么对李鸿章的来访充满期待?他们这种期待有没有依据?(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欧洲人期待的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省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30分)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材料一&&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
——《王安石政略》序
材料三&&
2013年“五一”小长假,新名词“中国大妈”火了。在华尔街大鳄狂抛黄金之后,忽然杀出一群“中国大妈&,他们抛多少,大妈们就买多少,似有扭转世界黄金市场狂跌之势。据统计,金价下跌以来l0天内,大陆投资人“鲸吞”了实物黄金300吨。多空大战中。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不少大妈称购买黄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便宜,二是保值。&&&&&&&&&&&&&&&&&&&&&&&&&&&&
&&&
——《世界周刊》
材料四&&&&&&&&&
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与墨子在理财观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如何理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试简析其新法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10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上大量的白银流人中国最早在何时通过哪种渠道进行的,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中国大妈”能“鲸吞”实物黄金300吨得益于哪些因素?依据材料四从中总结前苏联改革中的弊端。综合以上材料,概述给你带来的启示。(1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省无为县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4分)
材料二&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18世纪在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4分)
材料三&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结果如何?(2分)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3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拒绝市场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闭关锁国到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5分)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选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因素。(3分)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自由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由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此则《大学》絜矩之道,君子所恃以平天下者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
材料二 “而常语之称自由,则与有议院等“。故言其民自由,无异指其国之立法。
——严复《宪法大义》
材料三 “国大民众,而行宪法,代议所不能不用者也。”&&&&&
——严复《宪法大义》
材料四 “三权者,前已及之,立法权,行法权,司法权也。中国自古至今,与欧洲二百年以往之治,此三者,大抵不分而合为一。至孟德斯鸠《法意》书出,始有分立之谈,为各国所谨守,以为稍混则压力大行,民无息肩之所。顾考之实事,亦不尽然。”
“诸公勿视立宪为甚高难行之制。笃而论之,其制无论大小社会,随地可行;行之而善,皆可以收群策之效,且有以泯人心之不平。”
——严复《宪法大义》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的主要政治观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政治观点产生的原因。(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严复政治思想的认识。(4分)
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治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的时代背景。(7分)
(2)在材料二中,柏拉图认为城邦统治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提出此观点的时代背景。(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2分)2013杭州二模历史 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3杭州二模历史 2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限时训练:专题12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含解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限时训练:专题12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含解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4|
上传日期: 08:23:0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限时训练:专题12 20世纪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极养老的最新探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