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趣味运动会有感逻辑》有感

逻辑与语文学习(转载)
 逻辑与语文学习
以前的语文教学,逻辑知识和语法知识是并重的,这些年的大纲以及现在的课程标准对于逻辑知识都不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可能是因为逻辑比较枯燥、繁琐,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却收效甚微。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学点逻辑,是很有用处的。这一点,从课本上我们设计的几项活动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比如许多病句的产生就是因为逻辑思维不严密的结果,而分析一下文章的推理形式,也可以窥见作者思路清晰的奥秘所在。因此学习一点基本的逻辑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有助于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我们设计这个活动,试图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对逻辑产生一点兴趣,并主动去了解并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课本上所介绍的知识只是最基础的,学生自己可以去阅读一些逻辑学的通俗读物,积累更多的知识。这里提供一个参考书目:
《趣味逻辑》(徐德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形式逻辑》(文寿山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普通逻辑原理》(曹予生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形式逻辑》(樊明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四项子活动是围绕逻辑这门学科的大体框架来设计的。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推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每一项所谈的都是与语文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点。
三、概念这一部分谈了什么是概念、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划分等方面,通过一些例子和活动后的延伸练习,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这些知识。关键在于通过这个活动,纠正学生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比如解释词语时,循环定义(“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陈述的内容”)、定义过宽(“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定义过窄(“新闻就是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等毛病;列举事物时,划分标准前后不统一所导致的语病(延伸练习第4题)等。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发生混乱,用图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
四、“命题”(有的书上讲的是“判断”)一项包含了什么是命题、命题与语句的关系、预设等三个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命题与语句的非一一对应关系(概念和词语也是一样的关系,为避免重复,放在这里一并介绍),了解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歧义(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也就了解了某些修辞效果达成的原理(比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而同一命题也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也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用反问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比陈述句的效果要强烈)。
实际上还有很多知识,比如命题的种类,每一种有不同的逻辑形式和特点,可以在课外搜集相关的知识补充上,这对于活动的第三题会有帮助。比如:“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这个句子是错的,就在于它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也就是说他只能是“老师”和“作家”其中之一,但“老师”和“作家”却存在交叉关系,也即他可以既是老师又是作家。
五、“推理”部分介绍了什么是推理、三段论、二难推理、论证等知识,也分别设计了练习题。“三段论”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往往因为平时说话省略了一些前提,所以意识不到。除了分析《恐龙无处不在》(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推理形式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说话中找一些例子,试着分析一下。另外,了解一些运用三段论常犯的错误,比如“偷换概念”,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是有好处的。“二难推理”是一种极端的推理形式,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进退维谷、进退两难的境地就是在思考问题时碰到了一个“二难推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上从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中: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这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他们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只是在这个“二难推理”中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对于这种选择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童话的普遍意义。“论证”是议论文中经常提到的术语,怎样才是一个严密的论证,有哪些论证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逻辑问题。从思维的角度分析几篇议论文,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思维规律”部分介绍了三种最基本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些规律的表述是很简单的,但却是前面所谈知识的综合运用,我们在日常思维中往往不自觉地违背这些规律,造成一些病句。比如: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
(2)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3)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违背矛盾律。)
(4)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5)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违反同一律)
七、课外延伸的题目1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排除和归位,答案是:姓王的──话剧演员、作家;姓刘的──音乐家、诗人;姓陈的──美术家、工人。类似的题目很多,也很有趣,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题目2可以结合以上各个子活动阐述一下。
一、中学生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漫谈(辛菊)
现在中学语文教材取消了逻辑知识的教学内容,而在写作训练中不少中学生经常出现一些病句,语文老师觉得难以纠正。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学生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
(一)选词贴切与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语词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
概念可以用词或词组来表达。“书”是一个概念,“新书”也是一个概念,“他刚买的那本书”还是一个概念。但这三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在汉语里,一般说来,实词都能表达概念,虚词中的关联词语,如“如果……那么”,“因为……所以”等等,由于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能在判断、推理中作逻辑联结项,所以也能表达重要的概念,否定副词“不”“没有”能表达否定概念。至于语气词“啊”“吗”“呢”,结构助词“的”“地”“得”,则只有一定的语法意义,不能表示明确的概念。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如“土豆”“山药蛋”“马铃薯”是一组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表达的正是同一个概念。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语词在语言中可以互相替换而意义不变。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汉语中的多义词就是如此。如:“信”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场合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词义的解释不能替换。“言而有信”(信用)、“不可轻信”(相信)、“忠实信徒”(信奉宗教)就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至于同音同形词和异音同形词所表示的意义大多毫无联系,根本就是不同的词,所表示的一定是不同的概念,是绝对不能读错音或理解错词义的。
汉语的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等十一类。就一个词来说,它属于哪一类,就是这个词的“词性”,一个词在不同场合既具备甲类词的特征又具备乙类词的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也叫做“词性的转换”。在选用词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区分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词性的辨认,千万不能将词语的误用当作词性的转换,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导致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
① 班长工作很模范。
② 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③ 一盏盏灯光闪耀。
④ 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
例①的“模范”是名词,此处误作形容词用。“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但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一般不做谓语,应改为形容词“积极”“认真”。例②的“一度”是副词误用作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应改为“一度做过”。另外,已有了“过”和“一度”,就不必再用“曾”字修饰了。例③的“一盏盏”不能修饰“灯光”,应改为“一盏盏明灯”。例④的“迅速”是形容词,此处误用作名词,应改为“速度”。
(二)词语搭配与判断的恰当性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曾经说过:“我们常说‘用词不当’。一个词如果不是生造出来的,它本身是无所谓当与不当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才发生当或不当的问题。譬如‘人民空军的雄姿第一次在祖国的天空飞翔’,‘雄姿’显然用得不恰当,因为‘雄姿’是不会‘飞翔’的。
“还有一种情形,例如‘联系自我批评进行讨论’‘站好立场,搞通业务,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意思并没错,但是读起来很别扭,因为通常不说‘联系自我批评’,只说‘结合自我批评’;不说‘站好立场’‘搞通业务’,只说‘站稳立场’‘搞好业务’。这种毛病可以叫做‘张冠李戴’。”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得不恰当,使人不明其意。
⑤ 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⑥ 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⑦ 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⑧ 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例⑤的谓语“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而“深厚”却不行,应改为“深刻”。例⑥“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例⑦“教室”是具体的地点,怎么会变成“时间”?应把“教室”改为“上课”。例⑧“学生”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
(三)判断
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要使判断恰当,就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表达判断的各种句子成份要搭配得当。句子成份的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语和谓语的搭配;(2)动词和宾语的搭配;(3)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搭配;(4)补语和中心语的搭配。
2.判断的主项和谓项不能出现“两面对一面”或“一面对两面”的错误。
3.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如:
⑨ 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⑩ 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
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⑨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⑩“张大爷”怎么会是“穷孩子”呢?“死难者”与“幸免者”不能同存。这几例都是由于自相矛盾的词语搭配不当而导致的判断不恰当的逻辑错误。
4.表示判断的句式不能杂糅。如:
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此句是把“纪念五四青年节”与“五四青年节来到了”两句糅在一起,导致判断不恰当。
(四)关联词语的运用与推理的逻辑性
推理要有逻辑性,首先要注意遵守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各种推理的规则;其次要注意表达推理的句子之间的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推理是用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来表达的。语言表达中不要用虚假的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要滥用关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把本无推理关系的语句硬连在一起,构成错误的推理。在论辩中,如果推理不正确,论证就没有说服力,不能以理服人。
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这次运动会,我班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如果加强了纪律性,就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我重视了语文,数学成绩就会下降。
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会更大。现在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没有了。
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他努力了,怎么会得不到好的成绩呢?
要是刻苦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他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肯定是没有刻苦努力。
他没有评上先进,所以他肯定是个落后分子。
我们班同学全都按时返校了,只有两个同学还没有到校。
金属都能导电,所以导电的肯定是金属。
我又不想出国,干吗要费死劲学习外语。
青年团员要带头学雷锋,我是青年但不是团员,所以我不需要带头学雷锋。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聪明,你看小珍、小强、小琴都很聪明,他们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他父母的话不听,朋友的话不听,所以什么人的话他都不听。
现在的青年人没有一个是好的。
小红和小明都在一中上学,小红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小明明年也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以上例是个省略三段论推理,如果补出大前提“普通话说得好的都是北京人”,显然前提虚假。如果大前提变成“北京人普通话说得很好”进行推理,则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推不出结论。例运动会的成绩除了第一、第二还有第三、第四等,选言肢不穷尽,不能构成正确的推理。例都是强加条件关系,导致判断虚假。例老师表扬是“大家劲头大”的充分条件,否定了前件,不能必然否定后件。例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肯定前件不能必然肯定后件。例“刻苦学习”是“考上大学”的必要条件,此处误为充分条件,推不出正确结论。例“先进”与“落后”之外还有“中等”一类,选言前提虚假,结论不必然。例“全部返校”与“两个没到”是矛盾判断,不能进行等值判断的推理。例“金属”和“导电的”二者外延大小不同,“导电的”不一定是金属,不能简单换位,此为性质判断换位不正确。例都属于三段论推理中出现的“大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因为学外语不单是为了出国,“学雷锋的”也不一定就非要是青年团员不可。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例是“类比不伦”,“考上重点大学”的本质是学习成绩要好,一中的学生并非个个都能考上大学,类比没有抓住本质,所以推不出。
推理中所用的关联词语经常是“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即使没有关联词语也是因果关系的意合法。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将原因和目的相混的错句。如:
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本来今天要去听课,现在为了有别的事没有去成。
例是目的句,应用“为了”。是原因句,应用“因为”。
“由于”“因为”兼属连词和介词,要注意区分。如果后接词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的,则是连词,全句是表示推理的复句。如果后接词语是名词性的,则是介词,介词结构作句首状语,全句是单句,只是介绍原因,并未构成推理。如:
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大家的意见很难取得一致。(连词,复句)
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意见没有取得一致。(介词,单句)
另外,连词“和、跟、同、与”也可以兼属介词。为了保证言通语顺,表达的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句子里,如果既要用连词“和(跟、同、与)”,又要用介词“和(跟、同、与)”,为了明确地表情达意,避免歧义,一般的习惯是用“和”“与”作连词,“同”“跟”作介词。“和”“跟”口语色彩浓;“与”“同”书面色彩浓一些。如:
我国政府领导人民同不法分子和犯罪分子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逻辑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逻辑存在于语言材料之中,所以思维正确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贴切、严密。中学阶段一定要注意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选自《语文世界》1999年4期)
二、逻辑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刘亦英)
运用语言逻辑、普通逻辑、辩证逻辑等知识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将科学的思维培养,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运用逻辑知识指导词语、语段教学
它是将两个以上的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同一标准作对照,从而确定各对象属性的异同、地位的主次或功能的优劣,以达到认识对象的一种方法。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从词项的内涵和外延入手,辨清概念,从而弄清实词、短语,尤其是同义词、近义词的含义。
概念词语内涵就是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泛指市场上买卖的物品),而一切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如商店摆放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手表、电风扇、电冰箱、毛巾、香皂、牙膏、牙刷等,这就是“商品”的外延。这样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揭示“商品”的含义,才是全面的深入本质的解释。
2.语境分析法
语句和词语都是思维的载体,所以作为文段组成部分的语句和组成句子的词语要合乎语境。以此方法分析下列训练题:
句中括号内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还是数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B?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此题选项应为A。因为A强调“合”,和上文“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一致,能以白鹭的动作生动表现白鹭的思维过程。B则强调的是“张”,最终要飞走,这不合乎语境。
3.推理判定法
运用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通过排除其他各种可能的选言肢,从而判定某个句子即选言肢属于某个语段,可用来选择判定衔接题的选项。
例如高考题:
从ABCD四句话中,选出一句填入括号与下文衔接。
(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有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块巨大的屏障,耸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崖上。
根据原文中“坟地”“石碑”“破碎”“枯水”“寂静”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可知,原文的基本色调是凄冷的,所以选项也应是冷色调的,故可排除具有暖色调词语“五彩”和“阳光”的A、D项。那么,答案或者是C,或者是B。C项中有“耸立在江对岸”,可见景物距作者观察点很远,和后句中的(石碑)“字迹模糊”情境相矛盾。而B中的“没有太阳”,“萎落”“瘦削”更符合文段的冷色调,且有“这”──近指代词,故排除C而选B。
当然,这里不单是用到了选言推理,还用到了表达语言逻辑,注意到语句和语段的关系,要合语境,合音韵,合色彩,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方法,还有下定义法、诠释法、概念间关系分析法、联言分析法、假言分析法等,可以分辨判定词义或句子表达的正误。
(二)逻辑在文段、文章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是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渗透在中学教材的各个领域(包括记叙、议论、说明各种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随地自觉地把逻辑分析方法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逻辑思维的分析方法,培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即知识的迁移、创新能力,从而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教师授课,要根据教育家叶圣陶“课文不过是个例子”的教导,把教材作为例子来讲,“教是为了不教”,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上下功夫。把教材的教授变成学生的知识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逻辑思维运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确定思维上升的起点(教材)、中介(规律)、终点(能力),需要确定由起点到中介、由中介到终点的转化条件,对确定这些环节的逻辑要求,就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把教学内容作为起点、中介或终点,选择什么具体内容作为转化条件,必须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和认识规律。具体来说,就是要应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出文体的普遍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法,去分析类似教材的有关文章。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掌握了知识迁移规律,教师也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具体做法:
1.应用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
选取课文的典型语段(起点),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作者行文的规律(中介),再引导学生采用演绎法,运用已掌握的规律,分析课外的典型语段,获得能力(终点)。例如下列文段的分析概括:
(1)语段解读规律的归纳和演绎
① 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给以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点。② 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义理、考据和辞章》)
这个语段由两个句子组成,从②句之首的关联词“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句群是一个因果推理句群,其中心句应是②句,并且是个单句。提炼筛选关键词,连接浓缩为:“观点的传达离不开材料”。
由上例子归纳出概括议论语段的方法是:① 弄清句与句的关系;② 正确划分层次;③ 确定中心句;④ 找出中心句后,还要分辨其是单句还是复句;⑤ 如果是单句,则提炼筛选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如果是联合复句,就从句法入手,提炼筛选出复句前后的关键词,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语段的中心意思;如果是偏正复句,就根据语境,确定语段强调的分句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遵循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巧妙地铺设一道桥梁,把学生顺利地由课内引向课外”的教导,组织学生运用演绎法,对部分全国高考试题,进行知识迁移创新能力的训练。
例文2(1992年高考题)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的气魄极大,从地起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名驰天下,邵三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用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首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对这段文字,可采用提炼筛选法来归纳文段的中心意思。
提炼筛选的信息有“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元代“画竹更为盛行”,明代“竹画家蜂起”,“气魄极大”,“独特风格”,“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连缀必要信息,浓缩为一句话是“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采用归纳推理,异中可以求同,概括文段中心意思并非一文一法,多不可得,天下文章都有其某个方面的共同点,抓住了这个共同点,就可以触类旁通,具备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意对课文教材中知识规律的归纳和演绎
语文课本大体上是按文章体裁分设单元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地体现着该类文体文章的知识规律。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这些知识的规律,使之在  阅读课外文章中运用灵活自如。
如诗歌单元知识迁移创新能力的训练,我们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结合课本诗歌单元归纳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的诗体特点及其规律。
第二步,启发学生将归纳的规律性知识,运用到解题训练中。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极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韩的《秋斋》:“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明代的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道出了他画竹高超技艺。
考查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把下列诗句还原在甲乙丙丁四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香。
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难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依据诗体特点分析判定为:
甲处:根据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语体特点,选E。
乙处:选A。因为A项是工整的对仗句,具备唐朝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且A诗作者孟浩然是唐朝诗人。
丙处:选D。D项符合语境和题目,写出了秋竹的声音、动态。
丁处:根据诗句描写的情境和文章语境选B。
2.应用求异思维对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下面是同题材的两首诗,请分析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例文4、5同是题乌江亭,同是对项羽自刎抒发感慨,并且都是咏史的七言绝句,但由于作者的身份地位不同,阅历不同,致使诗的主题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杜诗是批评项羽不应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应当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卷土重来”。这样咏史跟杜牧年轻气盛狂傲不羁,是分不开的。而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则是客观分析了项羽面临的形势──“壮士哀”“势难回”,指出项羽民心丧尽,大势已去。可见王安石深谙统治之道,在于得民心。
这样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不仅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心理,弄明白“言为心声”的道理,而且还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类比、两难的推理方法
(1)类比推理法
类比,就是类推、比较的意思。类比的推理方法则是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表现在逻辑思维上,是用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的思维方法。即由主体事例(被类比者)、客体事例(类比者)、类比点(相同点)构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主体事例是齐王“受蔽”,客体事例是邹忌与徐公比美而“受蔽”,类比点是“受蔽”。全文阐述的过程是由具体到具体,最后得出结论。邹忌由妻、妾、客人对自己不合事实的夸奖,联想到天下臣民对齐王的奉承,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说服齐王修明政治,在朝廷上战胜敌国。行文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两难推理法
在驳论文中,采用两难推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具体方法是:由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包含两个选言肢的选言前提构成的推理。
例: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与朋友一起登山,大谈“心外无物”,不料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朋友立即问他:“你没有想到石头的存在,而石头怎么会存在呢?”王阳明无言以对。换成公式为:
(前提)如果“没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这是真话,那么,王阳明“心外无物”不是真理
如果“没有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是假话,那么,王阳明会制造假话
所以,或者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真理,或者王阳明会制造假话
这样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类比推理和两难推理论证,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论辩艺术的熏陶,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严密思维。
(选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1期,原题为“逻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年六月 &(2)
2016年五月 &(26)
2016年四月 &(23)
2016年三月 &(16)
2016年二月 &(19)
2016年一月 &(15)
2015年十二月 &(4)
2015年十一月 &(7)
2015年十月 &(12)
2015年九月 &(15)
2015年八月 &(14)
2015年七月 &(21)
2015年六月 &(2)
2015年五月 &(3)
2015年四月 &(7)
2015年三月 &(22)
2015年二月 &(14)
2015年一月 &(16)
2014年十二月 &(19)
2014年十一月 &(23)
2014年十月 &(21)
2014年九月 &(25)
2014年八月 &(21)
2014年七月 &(25)
2014年六月 &(10)
2014年五月 &(9)
2014年四月 &(23)
2014年三月 &(15)
2014年二月 &(19)
2014年一月 &(20)
2013年十二月 &(21)
2013年十一月 &(32)
2013年十月 &(21)
2013年九月 &(22)
2013年八月 &(16)
2013年七月 &(18)
2013年六月 &(7)
2013年五月 &(18)
2013年四月 &(12)
2013年三月 &(20)
2013年二月 &(12)
2013年一月 &(15)
2012年十二月 &(20)
2012年十一月 &(16)
2012年十月 &(14)
2012年九月 &(11)
2012年八月 &(18)
2012年七月 &(21)
2012年六月 &(15)
2012年五月 &(38)
2012年四月 &(17)
2012年三月 &(13)
2012年二月 &(22)
2012年一月 &(11)
2011年十二月 &(14)
2011年十一月 &(14)
2011年十月 &(26)
2011年九月 &(13)
2011年八月 &(16)
2011年七月 &(13)
2011年六月 &(31)
2011年五月 &(6)
2011年四月 &(9)
2011年三月 &(14)
2011年二月 &(14)
2011年一月 &(9)
2010年十二月 &(21)
2010年十一月 &(27)
2010年十月 &(16)
2010年九月 &(18)
2010年八月 &(17)
2010年七月 &(10)
2010年六月 &(10)
2010年五月 &(8)
2010年四月 &(27)
2010年三月 &(35)
2010年二月 &(16)
2010年一月 &(22)
2009年十二月 &(24)
2009年十一月 &(29)
2009年十月 &(44)
2009年九月 &(33)
2009年八月 &(14)
2009年七月 &(19)
2009年六月 &(13)
2009年五月 &(17)
2009年四月 &(10)
2009年三月 &(17)
2009年二月 &(10)
2009年一月 &(32)
2008年十二月 &(67)
2008年十一月 &(13)
2008年十月 &(56)
2008年九月 &(44)
2008年八月 &(21)
2008年七月 &(17)
2008年六月 &(14)
2008年五月 &(8)
2008年四月 &(34)
2008年三月 &(21)
2008年二月 &(34)
2008年一月 &(30)
2007年十二月 &(32)
2007年十一月 &(21)
2007年十月 &(35)
2007年九月 &(72)
2007年八月 &(30)
2007年七月 &(28)
2007年六月 &(26)
2007年五月 &(41)
2007年四月 &(51)
2007年三月 &(60)
2007年二月 &(29)
2007年一月 &(32)
2006年十二月 &(13)
2006年十一月 &(54)
2006年十月 &(40)
2006年九月 &(15)
2006年八月 &(15)
2006年七月 &(11)
2006年六月 &(23)
2006年五月 &(15)
2006年四月 &(26)
2006年三月 &(39)
2006年二月 &(26)
2006年一月 &(16)
2005年十二月 &(10)
2005年十一月 &(13)
2005年十月 &(41)
2005年九月 &(28)
2005年八月 &(25)
2005年七月 &(1)
2004年十一月 &(1)
2004年十月 &(1)
2002年一月 &(1)
2001年十一月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趣味逻辑学小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