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旅游攻略移民

【你在他乡,还好吗?】移民的足迹——我们的祖辈筚路蓝缕,何其艰辛! - 千岛湖的日志,人人网,千岛湖的公共主页
在路上做龟速运动,或者干脆不动的同志们,你们现在在哪呢?速来报个到!是不是觉得,宅,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呢!?
【你在他乡,还好吗?】移民的足迹——我们的祖辈筚路蓝缕,何其艰辛!
& & & && & & & & & & & & & & 江西移民村群众生活习俗仍旧沿袭着淳安风俗& & & &千岛湖形成50年了。半个世纪的时段,几乎是一个人可以劳作的全部时光。如果把美丽绝伦的千岛湖比作睦州祖先世代生灵的&根&的话,那么,近30万移民则是映衬这朵惊世红花的最翠嫩的&绿叶&。  据史料记载,新安江库区移民安置工作自1956年11月开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至1970年基本结束;1978年11月,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指示,外迁移民工作完全停止。其间共迁移民49个乡镇、1377个村,总计291244人。其中迁移外县外省安置的移民207407人,分别安置在浙江、江西、安徽3个省54个县(市、区)。其中年夏外迁去向主要是浙江省的杭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区19个县(市、区),其间有部分移民非计划转迁到安徽省安置;1968年秋至1970年则主要是外迁至安徽省的黄山、宣州地区和江西省的抚州、九江、上饶、吉安、景德镇、鹰潭地区。  故土之情浓于血,但为了尚处于幼儿阶段的共和国能茁壮成长,他(她)们毅然担当起了时代的重任,充当起了民族的脊梁,背井离乡,跋涉他方。祖先的魂在湖底,绵绵的情在湖里。当听到&正月是新年,呀之依荷呀&的优美而具有泥土气息的旋律时,移民们会泪流满面;当看到满头银发的老移民在湖面上祭奠祖先时,我们会感慨万千。同样,看到故乡正发生着世人注目、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时,移民们会流下动情的泪;当听到乡亲们在异地他乡再创辉煌的业绩时,我们更会流下欣慰的泪。可以说,正是淳安人民顾全大局的气魄美,舍己报国的品质美,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和敢于直面的人格美,才铸就了千岛湖倾国惊世的大气美。  此篇谨作&开栏的话&,愿越来越清澈的千岛湖水,永远留住半个世纪前那近30万个模糊又高大的背影。  外迁去向:浙江省杭州地区之建德县(现为建德市)  建德县系1958年由原寿昌县、新安江区和建德县合并而成,既是安置淳安库区移民县,也是县内有少量库区和工地移民动迁任务县。  1954年,寿昌、建德分别成立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不久改称县新安江移民安置委员会。1957年下半年始,接受安置淳安库区移民,至1962年底,累计安置赋溪、港口、进贤、紫峰、富文、茶园、合洋、谏村等乡镇移民人(含计划安置人,投亲靠友812户3580人),其中安置在城镇就业2557人、农村25589人。年间,有1万余人转迁江西武宁、永修、资溪等县安置。 外迁去向:浙江省杭州地区之富阳县(现为富阳市)  年,淳安县外桐、向莘、港口、屏峰、紫峰、茶园、赋溪、合洋等乡镇移民1.1万人迁往富阳、新登县(1958年合并为富阳县)的富阳、新登、三山、渌渚、湘主、胥口、津灵等13个乡镇72个村安置,除单独建队外,其余均为插队安置。  由于传统作业方式的差异,移民一时难以适应,致使生产收入比在淳安时低得多,移民生活陷入困境。当地便安排专门干部负责组织移民学习当地生产技术,并提供生产工具和资金贷款。20世纪80年代后期,富阳县委、县政府对移民工作更为重视,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移民村创办福利企业,并明确由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与移民村挂钩结对。在项目安排上十分注意因地制宜,并正确处理好扶贫和扶强的关系,对基础好一点的企业实行再扶持,以带动贫困村。在福利政策上以减免税、控制新办福利企业等方式向移民福利企业倾斜。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地安置的新安江库区移民,除几个条件特别差的村之外,大都赶上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
外迁去向:浙江省杭州地区之临安县(现为临安市)  临安县为原临安、昌化、於潜3县于1961年合并而成。自1957年冬至1958年春,临安县共接受原淳安县向莘、港口等乡镇移民2580人。当时3县都有安置任务,后来实际只有昌化、於潜2县有淳安县移民。这些移民,主要被安置在藻溪镇、绍鲁乡、昌化镇、龙岗镇的31个自然村,其中有的自然村所安置的移民约占全村人口的70%~80%,均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安置。安置时移民人均耕地有0.81亩,但延至1995年底,由于移民人口增加到9300人,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到不足半亩。山的土质极差,且面积也不足。  临安县的淳安县库区移民,大部分以农业为主,平均生活水平要比当地农户低。移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粮、发展庭院经济(如种菜竹笋、养蚕,间或亦种植山核桃),或去乡镇企业做工,以及办厂经商。  应该肯定,临安县对移民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从1989年开始,曾先后由民政局民政科或工业办公室负责移民的各项扶持和经济发展工作。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有偿扶持和无偿补助相结合的方法,扶持创办了多家企业,渐次安置困难移民子女进厂做工。还因地制宜帮助移民村建立菜竹笋与蚕桑基地,为移民多方寻找致富门路。在无偿补助方面,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急需先上的原则,对项目进行认真细致论证,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较好的产出,使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外迁去向:浙江省杭州地区之桐庐县  年,桐庐县先后接受安置淳安县金峰、外桐、南赋、威坪、向莘、港口、屏峰、进贤、紫峰等乡镇移民人,占新安江水库首批移民总数1/4。1956年,淳安县芹坑32户155人率先迁入桐庐横村;嗣后,1957年有733户3311人,年又有人相继迁入,分布在23个乡镇209个行政村。其中,桐庐镇、富春江镇、方埠镇、瑶琳镇、旧县镇、高翔乡、钟山乡安置移民都在2000人以上。移民初到安置地,没有房子,均在当地社员家里暂住。其后,有204户848人倒流库区(经再三动员后又返回安置区),又有393户1595人自迁安徽省,16户71人自迁江西省,36户136人自迁浙江省各地,直至1969年经上级决定转迁江西省弋阳、贵溪,安置761户3259人,但只迁移去计划数的60%。  至1995年,桐庐县共安置移民人,人均土地0.5亩,人均口粮250千克,人均收入1130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由于移民在全县分布较广,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不尽相同,发展经济的基础有高有低,因此当时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差别较大。横村、富春江、桐庐、方埠和分水等镇,因交通便利,,移民依靠创办企业,进厂做工,从事手工业等,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涌现出不少办企业的能人。但锦溪、钟山、胜峰等一些地处偏远山区的乡镇,移民的生活条件颇为艰苦。由于大多住在山边、滩边、村边,吃水难、灌溉难、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便成了移民当年强烈要求解决的难题。经过近年来上下的共同努力,如今各方面条件已得到明显改观。 外迁去向:浙江省湖州地区之德清县  1957年10月,作为移民远迁试点的淳安县屏峰乡泗渡洲村(下半村)300余人,迁至武康县(今德清县)秋山乡五龙村落户。后因其地有血吸虫病,且生产、生活不习惯,有一半人于1959年转迁开化县星口,剩下145人仍由当地插队安置,至1995年底发展为65户300多人。  秋山乡条件较差。移民由于基础差、起点低,生活水平大多低于当地农民,其主要经济作物为竹笋、蚕桑和出门打工。改革开放以来,移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995年有10多户移民仅种草莓一项,户均增收5000余元。  德清县的淳安移民并不多,但县里十分关注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如五龙村办石矿厂,就是由县出面帮助他们向浙江省里借款的;1993年又在省、县支持下修通了直达五龙村的乡村公路。近年来,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外迁去向:浙江省金华地区之婺城区  婺城区只有3个移民村,即苏孟乡后岗村、淳昌村和多湖镇新安村,分别从淳安库区山峡、光昌、杨岸迁入。1960年安置时有人口547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到680人。3村原属石门农场,20世纪60年代初,新安村从农场划出单独建队;后岗、淳昌两村亦从农场划出,单独建行政村。  婺城区的移民工作,归金华市民政局社救科负责。1991年,无偿补助3万元,扶持新安村打井,但因地处黄土丘陵,且地势较高,连打3口井,仍打不出足够的水量,吃水难的问题一时未能完全解决。后来,村里请地质队勘探,并探明一口可日出水50吨的井位,由于没有打井资金(1万元)而被搁置。1991年,市里为该村贷款5万元,发展150亩柑橘,也因当年遇上严重冻害而损失很大。1995年,多湖镇拨款5000元,扶持村改造电力线路,从根本上解决了用电问题。  后岗村原属石门农场,故而未纳入婺城区扶持范围。1991年,村里争取到浙江省农业部门1万元扶持款。划归婺城区后,浙江省移民办又无偿补助3万元,扶持该村建造水塔,但安装自来水管道,购买变压器、水泵等后续工程尚需资金4万~5万元,而该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难筹这笔款项。近年来在各方关心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饮用水得到逐步改善。  淳昌村由于受附近工业企业废水污染,饮用水井被废弃并封死,移民仅以压水井维系生活用水。随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这一难题也得到逐步解决。
 外迁去向:浙江省金华地区之金华县  1960年上半年,淳安县库区山峡、安阳、东亭、三源、向莘、港口、赋溪移民计2983人,分别安置在金华县蒋堂、琅琊、江东、塘雅4镇11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全部单独建村,并沿用淳安库区旧村名。至1995年底,实有862户3087人,耕地3631亩(人均1.1)亩、经济林151亩、果树337亩、荒山793亩。  从金华全县安置移民情况看,蒋堂立新、江东阳川因交通便利,经济状况一直较好;塘雅龙源、蒋堂界首、低路底,由于近年来发展加快,也基本接近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其余各村因基础差,环境偏僻、设施落后,生产生活仍比较艰难,有少数村甚至缺粮。  自1987年始,移民扶持工作被当地政府列入议事日程,至1994年10月,已下拨经费330万元,其中生产周转金超过300万元。先后投资69万元扶持徐家、田甫等6个村合办砖瓦厂,里阳村办塑料厂,徐家办钟壳厂,龙源村办砖瓦厂;投资216万元,创办蒋堂服装厂、莲湖电机厂、汤溪化工厂、琅琊造纸厂等福利企业(这些移民企业因管理不善,多数效益不佳,只有造纸厂效益较好);投资17万元,重点扶持蒋堂、界首、低路底开发黄土丘陵。其中低路底成为金华县黄土丘陵开发先进典型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试点村。在国家的多方扶持下,该村大力兴修水利,解决了移民的温饱问题;同时,开发衫木基地80亩,柑橘基地40亩和板栗、柿子基地100多亩,使移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此外,在无偿补助项目中,先后为5个村解决自来水,为两个村架电,为一个村改线,帮助4个村修路,投资总额近70万元。
外迁去向:浙江省金华地区之兰溪市  兰溪市仅在张坑乡新建、下吴两个村安置了移民。这两个村安置的是1958年3月作为远迁移民试点的原遂安县东亭湖口村(为遂安县最早动迁村)移民。移民迁兰溪后,新建村当时人口338人,下吴只有106人;1959年,移民曾全部倒流返库,后于1961年淳安县库区水位上涨之际返回兰溪市。未几,又有部分移民转迁安徽省、江西省及浙江省临安、寿昌等地。至1962年,新建村移民独立建队,下吴村移民仍以插花形式就地安置。1995年人口分别为313人和94人。两村离兰溪市区较近,交通方便,市民政局扶持新建村办起了涂料厂,扶持下吴村移民养珍珠,移民生活稳定。  月,文昌、山峡乡移民6433人迁往金兰汤、羊杨龙、石门、平水店农场安置。其中,光昌边、奎星桥和杨川3村1840人被安置在国营石门农场,干部进场后仍当干部,农民进场后当农业工人。次年4月,因这里野猪出没,移民生活困难,1000余人倒流返库;10月,全民转为集体,农场划给移民土地,各自成立生产队,其中光昌边改名淳昌,杨川改名后岗,奎星桥仍旧。归属婺城区。1966年,奎星桥队197人和2000亩土地划归石门农场,仍转为全民,发展茶叶生产。
外迁去向:浙江省金华地区之武义县  年,原山峡、郁社、安阳、横双、外桐、东亭、岩村、三源、妥桥乡,以及原迁开化县而后倒流回淳安县的桥西乡部分移民计6700余人迁往武义县,分别安置在邵宅、历坦、桃溪滩、王宅镇和大田乡,均系单独建村(仅王宅镇杨林村是王宅村的独立自然村),计23个自然村,安排移民安置经费263万元(包括征地、征山、建房等)。由于当时划拨给移民的土地大多是烂污田或黄土荒坡,且水利条件差,粮食产量很低;加之交通不便,移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武义县从有利于移民工作出发,自始自终把移民工作与民政救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常抓不懈。自1987年开始,该县从每年上百万元的救济款中挤出20万元给移民村,引导和扶持移民村搞开发性生产。至1995年,为移民村累计借款265万元,扶持杨岸村创办福利印刷厂、武义制笔厂,使该村移民人均收入达到了小康水平;扶持余家村开发茶叶基地、发展茶叶生产,人均增收2600元;胡家村办起了9家电珠厂,使移民普遍过上富裕日子;扶持界首村养殖珍珠,使该村人均收入达1500元。在武义县农委、科委、民政局的共同扶持下,界首村大建沼气池,并一举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德合作扶持的能源与住房综合示范村。  目前武义县安置的淳安县库区移民总体上大致与武义全县农民的生活平均水平持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某些移民村的村民仍然过着相对贫困的日子。
外迁去向:浙江省衢州地区之开化县  开化县与淳安县毗邻,迁移距离近。1958年12月始至1960年春,为适应移民"大跃进"的需要,在未按原计划开展移前参观定点的情况下,先后将淳安县库区外桐、武泉、新安、妥桥、郁社、洋村、毛家、松崖、威坪、东溪、屏峰、桥西等乡镇人,迁入开化杨林、桐村、青阳、华埠、城关、马金、村头、池淮、封家、音坑、中村、星口、张湾、下山等14乡镇(原为17个)117个行政村安置。当时,开化正流行血吸虫病,全县50%左右乡镇发病严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但由于安置密度过大,安置后人均耕地仅有0.5亩,移民口粮严重短缺,其中有48个村的1.92万移民,每年要吃国家商品粮550吨;年,移民患急性血吸虫病者达490余人,人心惶恐,移民纷纷倒流返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移民人口增多,移民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山林地纠纷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新老社员的关系。1969年,人转迁至江西婺源、德兴、铅山、横峰等县,从而大大缓解了矛盾。至1989年,开化县仍有移民1人。  开化县的移民安置工作始于1957年,设移民安置委员会。至1982年,移民相对稳定,安置工作基本结束,移委随之撤消。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解决移民安置遗留问题,根据上级指示,开化县恢复移民扶持工作,并由县民政局代管;延至1995年正式设置县移民办,挂靠县民政局。  1988年-1996年,开化县累计发放移民扶持资金558万元,其中有尝周转金270万元、无偿补助款288万元。并且先后投资190万元,帮助移民发展茶叶、蚕桑、果树等经济作物2562亩;投资80万元,扶持移民村创办再生胶、木制品、骨粒、鞋底、加油站等小规模村办企业24家,为促进移民致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业企业大部分因效益不好而停办。  在无偿补助项目中,解决了61个村的自来水、43个村的电力线路改造,修建大桥5座、水库两座、学校两座,移民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移民群众的关怀。  开化县的移民工作是有起色的,而移民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少。诸如人多地少、饮水难、危房多、交通不便、血吸虫病抬头、缺山、电力线路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外迁去向:浙江省衢州地区之龙游县  1960年8月至1964年底,龙游县接受安置淳安县库区新安、安阳、外桐、东亭、港口、东溪、屏峰、进贤、赋溪等乡镇和原迁桐庐、继而转迁开化的进贤乡移民共人,分布在龙游镇、占家镇、湖镇、罗家乡、溪口镇、沐尘乡、庙下乡、灵山乡8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其中15个是独立行政村,3个为独立自然村)。移民初迁时,人生地疏,生活不习惯,未几,有的倒流,有的另行投亲,有的外流。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些移民不堪饥荒,自迁江西省德兴等地自谋出路。至1995年底,龙游县有淳安库区移民人。其中仅30%左右的移民生活水平与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相接近,大部分的移民生活比较艰苦。  由于龙游县移民大多是以军事化形式迁移而来的,安置工作不够细致,以致遗留问题未能得到妥善处理。1983年后,移民工作比较重视。经过县政府和移民的共同努力,移民问题部分得到解决,如为了解决湖镇联合村无坟山的困难,民政局花32万元购买313亩坟山。但总体上说,移民工作的难度还很大,至1995年,尚有7个村、879户2672人吃水问题有待解决;5个村移民因无山林不得不靠烧稻草度日;12个村无村校,13个村无卫生室;333户1177人住的是危房,以及6个村的农田灌溉设施有待改善,等等。  自1987年至1994年10月,浙江省移民办累计下拨资金145.8万元(其中无偿20万元,有偿125万元),解决了11个村的饮水困难,改造耕地580亩和开发山林3533亩,扶持移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搞开发性生产,扶持面达100%。
外迁去向:浙江省衢州地区之衢县  淳安县库区新安、安阳、洋村、蜀阜、外桐、东亭、岩村、威坪、武泉等乡镇移民2420人,于1960年和1965年冬、1966年春迁移衢县安置,分布在6个乡镇22个村,其中平塘、红星、西笑、立新为独立行政村,其余均以独立自然村形式安插在当地原有行政村。1960年,威坪下碣、童家村、界头移民迁移衢县上方乡,插花安置于当地9个自然村;另有部分移民进入国营林场当工人,20世纪70年代末因林场停办,林场所属的山地留给移民耕作,因名林场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因当地自然条件所限,移民虽然竭尽全力,千方百计改田造地,但温饱问题始终难以解决,生活十分困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浙江省移民办和衢县民政局的关心与扶助下,凡移民独立村,均修好机耕路,装上自来水,灌溉设施和变压器增容等问题也陆续得到解决;新联村还投资18万元用于溪滩造田,以缓解该村吃粮问题。衢县民政部门本着无偿补助和有偿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移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到1995年止,移民总体生活水平不及当地农民,移民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一类是地处铁路、公路沿线,交通比较发达的村,移民生活较好,经济条件也不错;二类是地处半山区丘陵地带的移民,温饱基本上得以解决,但由于仅以家庭副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三类是山区村,由于交通闭塞,田里的地力条件和山上的资源条件都很差,且人口增长快,生活十分艰难。 外迁去向:浙江省衢州地区之常山县  1960年3月、1961年6月和1966年,淳安县库区横沿、威坪、蜀阜、横双、三源移民8100人,先后迁至常山县23个行政村安置。国家为此安排移民经费544.29万元(人均673元),征用耕地8000亩,人均建房10.83平方米。1969年鉴于当地安置密度过大,部分移民迁江西省。至1994年底,常山县移民总人数为人,拥有耕地8560.7亩(其中水田7812亩、旱地748.7亩,人均0.79亩),山林1.1万亩(人均1.02亩),移民人均收入895元。  为改变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生产,年间,共投放资金470万元(其中国家拨贷223万元,地方自筹99万元,群众集资148万元),使常山县所有移民村、队全部通电,378户1178人的饮用水、交通与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修机耕路5条,并在10个移民村安装电灌机埠14座;还为湖东、东风、白石、白马弄、新安等村投资3万余元,扶持移民购置薪炭林375亩,缓解了用材烧柴的矛盾。与此同时,常山县民政部门还因地制宜,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引导并扶持移民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此外,还充分利用320、250国道穿境的便利交通条件和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扶持移民村创办加工企业9家。  常山县的淳安移民安置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当时诸如缺粮、地方病、饮用水、危房、交通等基础设施、集体经济等问题仍是比较突出的。
外迁去向:浙江省丽水地区之龙泉县(今为龙泉市)  1964年4月至1967年,淳安县库区山峡、文昌、赋溪、桥西、松崖、外桐、岩村、东溪等乡镇后靠移民人,迁移龙泉县兰巨、八都、宝溪、瀑云、竹烊、南窖、青溪、茶丰8个乡的25个行政村,除个别插队外,其余为独立建村。国家为此划拨耕地9305亩,补助经费189万余元(包括建房、土地、山林补偿费及其他种类费用),人均335元。建房以移民自建为主,总面积10万平方米,人均20平方米。至1995年底,龙泉县实有淳安库区移民人,分别安置在县内6个乡32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由于行政区划变更,故安置乡村数与当初统计数有出入),人均土地0.69亩,人均山林1.5亩,人均收入比当地低许多。造成经济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是移民山林少,发展经济林、食用菌受到限制。  1989年后,龙泉县移民办积极贯彻上级有关移民扶持政策,采取无偿、有偿相结合的方针,先后补偿5个移民村修路、安装自来水等经费58万元;向浙江省移民办借贷移民发展周转金90万元,帮助移民发展香菇、种植经济作物、创办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全市(1990年龙泉县改市)淳安库区移民种植香菇150万袋,每袋可创利0.60元;贷款31万元,创办乡镇企业13家,安排就业250人。其中查田镇新丰村仅42户230人,先后创办个体雕刻厂7家,安排就业105人,生产龙泉宝剑剑盒、刀壳、龙头拐杖等,远销海内外,年纯收入可达10余万元;贷款38万元,发展经济作物1162亩,造林1360亩,种植果树780亩,并组织移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在有偿扶持工作中,龙泉市移民办始终坚持以效益为根本,贷款回收率达100%,形成了滚动式增值的良性循环。其中淳安县移民比较讲信用,又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促进有偿扶持收到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
外迁去向:浙江省丽水地区之庆元县  1965年春,淳安县库区山峡、文昌、松崖、谏村等乡后靠移民314户1625人,迁移当时龙泉县庆元境内的淤上、屏都、隆宫、五都、小安等乡镇15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安置,其中五都乡五四行政村(含3个自然村)为移民单独建村,其余14个村均为原有行政村中的自然村。在1973年庆元县恢复建制以前,淳安县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概由龙泉县组织规划与实施。  1973年,庆元县两次划拨经费,对长期拖欠移民的土地、山林、经济果木补偿、房屋复建补偿、建房差价补助等各项补偿经费,在逐户逐项复查核对并算清帐目的基础上予以一一兑现;对移民在住房、饮水、道路等方面存有实际困难者,也适当予以解决。1988年后,又先后划拨无偿资金25万元和有偿资金113.5万元,扶持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受益移民751户次、2996人次。其中建造桥梁4座(278米),机耕路2条(6.5千米),自来水7处(水管7500米)。还向浙江省借贷生产基金23万元,县、乡、村配套58万元,用于扶持移民发展干水果、竹木加工、养殖等方面的9个项目,安排就业105人,年产值156..2万元,年利税27万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草古地是屏都镇蔡段村的一个移民自然村,移民在建房定居之初,与蔡段村隔河相望,交通仅靠一座木桥维系。每遇洪水季节,桥被洪水冲垮,移民生产生活极不方便;1990年投资17万元建起了大桥,天堑变通途,其中民政部门从省移民办争取到补助款项7万元。
外迁去向:浙江省丽水地区之云和县  云和县是淳安县库区移民后期新辟的一个安置县,接受和安置淳安县库区移民较迟,多为淳安县库区重复转迁之移民。  1964年4月和1965年6月,淳安县富文乡何家庄、万坑、石川、方家、青田、朱村等后靠移民245户1189人,鉴于库边无田可耕,已难以维持生计,分两批先后迁移云和县境内,在小徐、沙溪、梅源、云坛、沈村五等乡10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安置。初期,全部分散插队;后因风俗习惯、生活语言、耕作方法差异,以及评工记分、干部安置等方面的矛盾,又分别单独建队。移民房屋多为自建,184户917人建屋652间,27户120人购旧房43间,另有34户152人向老社员租房。还为移民解决水田1478.23亩,旱地45.2亩,山场436亩,人均耕地1.28亩,人均山场仅0.37亩。因此,人均经济收入和口粮,分别比当地村民低25.72%和31.23%。由于住房、口粮、吃水、用电、交通各方面都十分困难,有的移民便要求再次转迁别地。  1973年下半年开始,云和县曾先后两次划拨经费4.55万元,落实和兑现移民经济补偿遗留问题。截至1975年底,云和县累计支出移民经费77.64万元。  云和县新安江移民安置委员会始建于1964年4月。1986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改由云和县民政局负责新安江移民遗留问题的处理。此后的10年里,该局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地特点,详细调查移民遗留问题原委和现状,积极向上反映情况,并从帮助移民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着手,先后向浙江省移民办借贷47万元、申请无偿补助19.2万元,用于解决移民村交通、水电,帮助移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从而改变移民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和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云和县在实施扶持之前,移民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当地水平;扶持后,全县移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部分移民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当地农户的人均收入水平。
外迁去向:浙江省丽水地区之景宁县  1967年,淳安县库区郁社、狮城镇后靠倒流移民60余户348人,迁景宁畲族自治县,分别安置在外舍乡皇金坪王畈自然村、澄照乡四格行政村和三石叶源自然村、景南乡中溪洋尾自然村和姜家行政村,还有少数移民户投亲靠友在东坑乡北山寮自然村。景宁县划拨给移民水田2560亩、山林803亩。至1995年,景宁县有移民99户439人。  景宁县的淳安县库区移民的安置条件普遍较差,山高、水冷、土质瘠薄,产量又很低,致使皇金坪安置的遂安狮城(东大街)移民1959年由狮城迁淳安县汾口乡仙居村,1964年倒流返库,1967年再转迁景宁县。当时有142人,因条件艰苦改迁江西省。又如三石、忠溪等村移民,也曾倒流返库,后经教育重回安置地。由于补偿低、家庭生活困难,移民村普遍负债累累。如澄照乡四格、三石两个村,20世纪60年代移民之初就从信用社贷款2万元,用于购买耕牛、农具,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未能还清。1986年后,景宁县民政局多次通过浙江省移民办申请补助款,以帮助移民还清欠款,或扶贫济困。同时,还把扶持移民脱贫致富作为安置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先后借贷资金20万元,支持5个村养猪、养蚕,发展柑橘、竹笋、茶叶、用材林、食用菌生产,以及扶持移民村创办福利工厂等。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外迁去向:浙江省丽水地区之遂昌县  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淳安县库区外桐、东亭、赋溪库边村移民220户912人,先后两批迁移遂昌县境内妙高镇(东红16户66人,新东14户73人,三川余家47户197人)、新卢湾镇(蕉川胡家72户303人)、云峰镇(东亭42户156人)、石练镇(爱丰29户117人)安置,且均单独建村。国家为此拨付补偿费58.672万元,划给土地1367亩、山林2880亩。1985年2月,报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拨出移民经费10万元,用于处理有关移民安置中的遗留问题,扶持移民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  1988年后,遂昌县把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先后向浙江省移民办借贷周转基金26万元,用于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其中,为东红村养猪、种香菇贷款5万元,余家村办卫生筷厂3万元,东亭村办砖瓦厂3万元,给胡家村养猪10万元,爱丰村办厂5万元。这些扶持项目,大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办厂外,资金一般都由村集体负责发放到户。1995年,遂昌县民政局又从浙江省移民办争取无偿扶持款8万元,帮助移民村修路和改水、改电。通过努力,遂昌县移民村的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农田基本建设以及住房、道路、水电建设也日趋完善。
外迁去向:浙江省丽水地区之松阳县  1961年冬至1962年春,淳安县库区淳城、新安、松崖、东亭、三源、进贤诸乡镇先前后靠汪宅、郭村、方宅等公社的移民442户1929人,分别迁移松阳县境内新兴乡(端口、高丰、进贤、渡市、贤溪村)、赤寿乡(章家、朝阳、里村)和叶村乡(叶家)、樟溪乡(陆家)安置,单独建立10个村(原淳城镇7个村,其中三村、五村开店者多,后迁淳安县排岭、建德县白沙;七村多为搬运工人,大部分迁白沙,亦有少部分自迁江西、安徽两省;二村后靠淳安县文昌,后转迁江西省德安;一村、六村先迁淳安县郭村、方宅,其后大部分转迁松阳县)。  1983年,松阳县对淳安县库区移民的安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有1750亩移民山林没有落实经济政策,集体公房和有关公共设施普遍没有支付补偿经费。移民村缺山、缺水问题相当突出,大部分移民人均只有0.05~0.25亩山林,尚有两个村没有山林。移民村大多散布于松古盆地四周的冈峦丘陵地带,土地贫瘠,水利条件较差,且交通不便,生活十分困苦。1984年,报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分两次拨给移民经费21万元,并从邻村划拨林地2228亩,分配给缺山少山的9个移民村。于是移民得以在山上种植茶、橘、衫等经济林木,既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又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浙江省民政厅相继下拨7.1万元,扶助移民村安装自来水和修路;1990年下拨5万元,补助章家、端口等移民村安装自来水;1991年下拨5.5万元,补助叶家村购买9.4亩林地、高丰村安装自来水和贤溪村修建机耕路;1992年5月下拨2万元,补助进贤、渡市两村安装自来水;1993年后,又下拨3万元为其余移民村建造饮水工程。  1991年8月,水利部移民办下拨松阳县专项经费200万元,其中用于谢村源水库建设款170万元,用于新安江、富春江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款30万元。
外迁去向:江西省抚州地区之黎川县  黎川县是江西省抚州地区安置淳安库区移民最早的县,均为国家计划外移民(即自迁)。  日,淳安县移民办去函黎川县国营得胜关综合垦殖场,要求安置淳安县库区移民;12月19日,该场从本场劳力不足的实际出发,同意接受安置移民500户,并签订了有关协议。是月底,淳安姥山林场和郭村、浪川、东亭等公社的322户1567人迁入黎川安置。其中,安置在德胜关垦殖场总场及下属分场、共大、华山垦殖场、黎川县畜牧场等国营单位的有126户639人,安置在洪岭垦殖场和建设、跃进、荷沅3个公社等集体单位的有196户928人。1967年上半年,黎川县龙安、东堡等公社领导主动来淳安县联系移民事宜。两年间,先后有淳城、东亭、岩村、三源、东溪等乡镇已先期后靠新安江开发公司、东亭、浪川、双源、郭村等公社的移民973户4708人转迁黎川县,分别安置在龙安、东堡、厚村、河源、华山、德胜、樟溪、栗塘、共大、洵口、县畜牧场及水产场等12乡镇(场)的25个行政村,其中独立建队50个,余为插队安置,当地为之划给耕地5994亩、山地14935亩。1995年底,黎川县移民发展到1800多户7900余人。
外迁去向:江西省抚州地区之金溪县  1967年初,淳安县青溪、赋溪、光昌、淡竹等库边移民96户582人自迁金溪县河源、石门公社安置。1969年~1970年,又有先前已迁金华、开化,后倒流返库及山峡、毛家、赋溪、淳城、新安、狮城、郁社、横沿、蜀阜、横双、东亭、三源、武泉、妥桥、富文、谏村等乡镇后靠移民人迁至金溪县,分别在芦河、黄通、对桥、陆坊、何源、左坊、珊城、沟树垦殖场、合市、枫山、琅琚、双塘、崇鹿、石门14个乡镇(场)100个自然村安置,有耕地面积25886亩。  移民初到时,从家乡带来的猪仔不多,而当地的猪仔又不会养,当地群众为此热情传授本地猪喂养经验和猪病防治方法,使移民很快学会了饲养本地猪的方法。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当地群众主动帮助移民学会了当地的拔秧、插秧、耕田、耘田、锄地等耕作技术。划土地时,当地社员与移民一视同仁。移民农具、耕牛不足,老社员主动借给;移民粮食不够,老社员慷慨相助,体现了当地群众爱护和关心移民的诚恳之心。据1993年统计,金溪县移民实际人数已增到人,人均耕地1.32亩。  金溪县在移民扶持工作中,坚持优先扶持特困地区,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的原则,以重点发展种养加工业为主,并以使有限扶助资金发挥最佳效益为目标。从1991年到1993年,共筛选扶持项目110个,投放资金170多万元。 外迁去向:江西省抚州地区之资溪县  资溪县是江西省境内安置移民人数最多的县。1966年11月,资溪县民政局负责人及有关公社、大队书记一行5人到淳安县,主动要求接受6000名移民,并赴汾口移民后靠地区召开移民代表座谈会。12月汾口有关公社、大队亦先后派出40名代表前往资溪县参观、定点,着手外迁准备工作。日,淳安县人委报浙江省委审批;3月10日,浙江省人委按照国务院2月27日指示精神,批复暂不外迁。汾口地区后靠移民转迁之举未果。至1970年,先前已迁建德县安置的茶园、赋溪、港口、进贤、紫峰、富文、合洋、谏村移民人转迁江西省资溪县落户,分别安置在欧溪、嵩市、石峡、乌石、沪阳、饶桥、高田、高阜等10个乡镇、2个林场,有耕地21669亩、荒山林地14万亩。至1995年,移民人口发展到万人,约占资溪县全县人口的1/5。初到时,移民生活十分困难,住的是茅棚,吃粮一年不足200千克,走的是山间小道,喝的是田头地角自流水,小孩子上学、移民生活就医,往往要走上十几里或几十里路。  年,资溪县共投入资金294万元(含国家扶持103万元,自筹资金191万元),实施项目72个。其中种养加工生产项目28个,扶助种桑2153亩,当年创收60万元;药材140亩,收入3万元;柑橘1220亩;扶持养猪、养鸡鸭年收入80万元。交通能源和福利项目投资25万元,解决了5个村(组)的照明用电,改造了两个水电站,新建桥梁3座,为7个村安装自来水,打饮水井9口,压水井18口,新建卫生院1所,改善了当地移民就医条件。根据竹木资源丰富的特点,资溪县移民办重点抓食用菌生产与竹木制品加工,并取得较好效益。  
外迁去向:江西省抚州地区之崇仁县  1969年,淳安县库区先前已后靠龙川、汾口、郑家等地的狮城、岩村、三源、武泉等乡镇移民人,转迁崇仁县境内桃源、相山、郊西、石庄、六家桥、礼陂、山斜、河上、东来、许访、马安、郭圩、三山、张坊14个乡镇(51个村委241个小组)重新安置,其中独立建村24个,人均有耕地1.02亩。由于大部分移民安置在交通不便的丘陵边远山区,且土地贫瘠、灌溉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虽然已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移民生活仍十分困苦,有不少移民村不能解决温饱问题。1995年时,崇仁县移民人数已发展到人。  1991年始,崇仁县成立了有县领导参加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4个移民乡镇与所属的51个村委会也相应设立工作机构,并配备工作人员,使崇仁县移民工作从此步入正常轨道。崇仁县在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发展规划,着重种养业和与之相适应的加工业,本着&大贫大扶、小贫小扶、不贫不扶&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助为辅,实行国家投资、移民集资、有偿无偿相结合,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到1994年,先后实施了扶持移民生产生活建设项目34个,总投资98.89万元,其中有偿资金35.46万元,无偿资金15.48万元,自筹资金47.95万元。  为增强移民资金的造血功能,崇仁县移民办常年与县科委、县科协联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养业移民户进行轮训,为移民提供技术咨询,并为移民种养专业户提供树种、鱼种服务,受到移民欢迎。  外迁去向:江西省抚州地区之宜黄县  1968年,淳安县库区原淳城、新安、郁社、安阳、东亭、岩村、三源、武泉、港口、东溪、屏峰、进贤、富文、谏村等乡镇后靠移民人,转迁江西省宜黄县境内,分别安置在梨溪、潭坊、凤岗、圳口、桃陂、黄陂、东陂、城南、二都、蓝水、棠阴、新丰等乡镇的60多个自然村。至1995年,移民人口发展到人。  宜黄县为安置移民,充分发动群众,腾出住房给移民居住,并把好田、好地分给移民。1968年1月份,移民到达,宜黄县领导带领群众赶到离县城35公里的火车站,组织接待、安排运输,顶风冒雪为移民挑运家具,送茶水饭菜,妥善安置移民生活。如大王山钨矿等单位,腾出生产用车支援移民搬运;商业部门派货郎担送货上门,调进近百头耕牛供应移民;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上门看病;粮食部门几次派人外出调运粮种;银行主动发放贷款,帮助移民发展生产;在春耕生产中,各社队主动借给移民稻种、耕牛并派劳力帮助移民翻地耙田。凤岗公社马停桥大队罗家生产队原有两片土地,一片叫东排,一片叫西排,东排较好,西排较差。该队社员不仅把东排好地划给移民,还预先把田翻耙好,等待移民的到来,使移民不违农时投入春耕生产。  1991年,宜黄县委成立移民办,并立即组织县和有关乡镇干部,对移民村、组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编制了《宜黄县年移民经济振兴设计规划》,按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走开发性移民工作&的思路,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兴修农田水利,保障农业建设需要,解决移民吃饭问题;二是开发林果业,适当发展技术含量较低、风险较小,而移民又易于操作的加工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外迁去向:江西省抚州地区之南丰县  1969年,淳安县库区文昌、安阳、洋村、大市、南赋、中桐、武泉等乡镇后靠移民,已迁浙江省开化县而后倒流返库的原松崖乡移民,以及先前迁移浙江省桐庐地区安置的向莘乡移民共计9700人,转迁入江西省境内,分别在西溪、东坪、洽村、沙岗、桑田、太和、付坊、菜溪、中和、白舍、溪西等15个乡镇(55个村、124个小组)安置,有耕地15864亩,人均1.05亩。至1995年,南丰县移民发展到人。  南丰县移民安置办始建于日,当时归口县革命委员会,移民安置工作结束后撤消。1994年又成立了县移民办。年,下拨扶助资金82.96万元,其中无偿补助33.47万元(用于29个项目),生产周转金46.41万元(用于42个项目)。在扶持项目中,突出以果业开发为重点,总投资40.96万元,占扶持总额的一半,目前已成为移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外迁去向:江西省九江地区之德安县  德安县位于南昌九江高速公路的中段,交通方便,资源丰富,人少地多,经济较为发达。1969年,淳安县库区山峡、淳城、东溪等乡镇后靠移民和从浙江省桐庐县转迁的原紫峰乡库区移民905户4600人,迁移或转迁江西省德安县境内,分别在车桥、宝塔、樟树、金湖、白水街、爱民、公溪、吴山、聂桥、邵桥、米粮铺等乡镇和农科所(36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安置。其中,米粮铺、金湖两乡后划入共青城,但其移民扶持工作仍由德安县负责。在所有移民村中,除金湖乡寨下、管家湖为独立行政村、另有10余个独立村民小组外,大部分为插花安置。至1992年底,德安县移民人数发展到8627人,耕地面积9091亩,山林15559亩。  德安县新安江库区移民大多数被安置在边远山区。移民迁入之初,交通不便,土地、水利条件差,单产较低,但土地面积较多,人均近两亩左右。数十年来,在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下,移民艰苦创业,兴修水利,改田造地,改善交通、用电、饮水设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且移民的住房条件也随之逐步改善。
外迁去向:江西省九江地区之武宁县  武宁县是九江地区接受浙江省新安江移民数量最多的县。1969年10月至1970年初,武宁县先后安置由浙江省建德县转迁至此的移民6166人。1970年因当地复建柘林水库,致使该地区的6630名移民重新迁移,除就地后靠外,又转迁江西省永修、靖安等地重新安置。至1973年,武宁县实有淳安县库区移民人,原属淳安港口、进贤、紫峰、茶园、合洋、谏村等乡镇,年间初迁建德,年间转迁武宁的移民,分别在官莲、巾口、宋溪、礼溪、船滩、清江、石渡、石门、罗溪、茶场、黄根、新宁、罗坪、杨洲等16个乡镇和农科所(73个村208个组)落户,全部独立建队。  武宁县对浙江省移民安置工作是十分重视的。1993年始,国家下达移民扶持经费,用于江西省武宁县非柘林库区移民,其中无偿扶持50余万元。如礼溪乡百湾村有4个组1000多移民,开发荒山野岭,大力发展茶、桑、林、果,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由于受自然环境、交通的制约,移民的困难相对较大,特别是柘林库区后靠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难,间或亦有少部分边远山区移民,因所在地自然环境差而自流回浙江。
外迁去向:江西省九江地区之永修县  永修县的浙江省淳安县库区移民大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末迁入的。1969年底,永修县接受移民5558人,分别在燕坊、江益、白槎、梅棠、虬津、三溪桥、滩桥、柘林、云山、百脚岭10个乡镇(34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安置,除极少数自迁移民插花安置外,均为单独建队。在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淳安直迁,亦有一部分从浙江省建德县转迁的进贤、紫峰、赋溪等乡镇移民。  移民之初,国家安排移民人均安置费用290元(其中建房费225元),当地无偿划拨耕地10107亩、山林5280亩。1991年,移民列入扶持范围。在无偿补助项目中,1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4万元用于修路造桥;1万元用于购买压水机,改善移民饮水;其余用于架电,解决移民照明和粮食加工。周转金项目,则以发展果树、养猪养鱼为主。如三溪桥镇芳岭行政村良山自然村,人均只有0.7亩耕地,山林很少,且饮水困难。全村170多人,饮水要到田沟里挑水,天旱时只能用脸盆舀回黄泥浆水到家,经沉淀后方可使用。为此,永修县移民办投资5000元、县水利部门投资3000元,扶持该村打压水井,使移民农户得以饮用干净卫生的地下水。 外迁去向:江西省上饶地区之横峰县  1969年,原迁浙江省开化县的淳安县新安、威坪、东溪等乡镇226户1471人,因血吸虫病肆虐,生存困难,转迁横峰县,分别安置在上畈乡占家、杨家和姚家乡姚家、建作、七甲、王岗、百家等村,除占家村山脚底移民安置较集中外,余为分散安插落户。迁移之初,移民安置工作由横峰县革委会内务组负责。在国家补助基础上,横峰县无偿为移民划拨1323亩耕地,扶持移民建房17652平方米,并在建房地基、木材指标方面予以优先照顾,总投资为38.83万元。  1991年,横峰县成立移民办,与民政局合署办公,负责处理淳安县库区移民遗留问题。横峰县先后投资7.68万元,其中投资2018元扶持180户移民种桑养蚕;投资近2万元扶持100户移民养猪;投资近2万元帮助姚家乡移民创办石灰厂;投资2万元扶持山脚底金锁龙水库、杨家赭亭山水库搞综合养殖。上述项目大多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又发放补助资金2万余元,为姚家乡修筑拦河坝,增加灌溉面积200多亩,以及为占家山脚底移民村建造机米厂等。  横峰县移民生活曾长期处于艰苦状态。有的村因土地靠近信江,几乎年年受灾,很多家庭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部分移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多年处于艰难中。
外迁去向:江西省上饶地区之婺源县  婺源县地处赣东北山区,东与浙江省开化县毗邻。1966年底,淳安县库区浪川、郭村后靠移民重迁江西省黎川县,因情况有变而滞留途中过春节者达4000余人。次年春,经浙江省民政厅与江西省婺源县商定,将其中52户298人改迁婺源县晓林垦殖场及附近的生产队。1967年4月,又有中桐公社岩丰、下湾、石川、余家移民94户441人自筹经费迁往婺源茶场落户,两批移民共计146户739人。  年,原安置在浙江省开化县、常山县境内的新安江库区新安、外桐、港口、妥桥、桥西、威坪等地移民人陆续转迁婺源县,分别安置在太白、凤洲、紫阳、武口、高砂、珍珠山、许村、中云等12个乡镇(场),其中独立自然村51个,余为插花安置,移民分布几近婺源县一半乡镇。至1995年,婺源县有淳安县库区移民人。移民拥有耕地6226亩,人均茶山0.52亩,山林0.72亩。由于土地较少,都是山坞田、冷浆田,土质、阳光、水利不好,而且交通不便,移民粮食及经济收入均低于婺源全县平均水平。其中武口乡、紫阳镇的茶农,没有一分粮田,以采茶、种菜为业,常年仰仗买粮度日。  在移民扶持发展生产中,婺源县移民办紧密结合该县农业开发总体部署,着眼于发展本地传统优势,积极推动移民发展种养、加工业。如婺源县特产荷包红鲤鱼,养殖历史悠久。1992年,婺源县移民办投资4万元,扶持中云镇梅家移民村养殖100亩水面的荷包红鲤鱼,并建设了50亩精养鱼塘,效益可观。
外迁去向:江西省上饶地区之铅山县  1969年,原迁浙江省开化县安置的松崖、威坪、港口、屏峰、郁社移民,因人口增加、生产生活不适而转迁铅山县,在汪二、湖坊、新安埠3乡15个自然村安置;嗣后1971年有8个村单独建队。至1995年,移民总数发展到610户2943人,有水田2965亩。但是,单独建队的8个村山林面积很少,移民的多种经营受到较大限制。  1969年9月,铅山县成立移民安置办公室,后撤消,至1991年复建。至1995年,铅山县政府共扶持移民生产和生活项目54个。其中修筑机耕路5条共12.9千米,修建乡村水泥路面21.4千米,架设输电线路36千米,修建山塘水库6个,改造低产田150亩。同时扶持移民企业两场一公司,安排移民劳力40余人,年创利润4万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铅山县移民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土地减少、山林太少,当时大多数移民村的经济水平还低于铅山县平均水平。
外迁去向:江西省上饶地区之德兴市  德兴市原为德兴县,1990年撤县设市。德兴市的移民分两部分,即国家计划移民和计划外自迁移民。国家计划移民部分是1959年后,从淳安县新安、松崖、威坪、东亭、妥桥、东溪、毛家、进贤、桥西、屏峰迁往浙江省开化、桐庐、武义落户,而后于1969年转迁江西省德兴市重新安置者,计5846人,分布在黄柏、香屯、界田、方村、潭埠桥、海口等乡镇,当时很多移民单独建队,也有部分插队(后因风俗、语言等原因,也改为单独建队)。至1995年底,移民发展到人,其中有487人农转非。  计划外自迁移民部分,即1966年底至1967年初,从江西省黎川县转迁德兴市重新安置者,计92户439人,分别落户在潭埠桥镇应新村、香屯镇湖田五星村以及界田乡均湖等村。此外,还有从浙江省武义、桐庐、富阳、建德等地转迁者,其中有插队安置,也有落户垦殖场者,零散分布在新岗山垦殖场和李宅、海口、板大等地;也有单独建村者,如1973年从浙江省武义县转迁安置的银城新村,计有移民50户。 外迁去向:江西省上饶地区之弋阳县  弋阳县是后期移民安置地。1969年春、冬两季,原先迁移浙江省桐庐县安置的金峰乡邵家、赵家、余家、水家埠等村和向莘、港口、紫峰等乡镇移民计420户2054人,因人多地少,难以糊口,先后分两次转迁江西省弋阳县安置。  此外,尚有100余户为计划外自迁移民。他们主要分布于港口镇的港口、上方、上坑、湛山、原柱、小店,曹溪镇的外洪、横桥、姚畈村,城郊乡的宝峰、历桥村,已建乡的桥畈、徐家村,葛溪乡的红旗村,里湾乡两个村,以及旭光垦殖场等处。其中,旭光垦殖场移民42户200人,安置时被列入全民编制,但按政策,民政部门不予救济,为此移民有情绪,要求返回浙江省。转迁当初,除红旗、外洪、横桥、姚畈独立村外,均为插队安置。1975年后,又有港口村的麻雀寮和宝峰新建独立村。移民人均耕地0.8亩。山林除新建村由村委会无偿划拨外,其他村几乎都没有,这不仅造成移民燃料问题,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至1995年,弋阳县安置计划内移民985户4538人,虽经上级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广大移民的艰苦努力,但绝大部分移民生活依然贫困,仅有8%~15%的移民靠开店做买卖、买车跑运输和发展种养业致富,超过了当地农户的生活水平。 外迁去向:江西省吉安地区之峡江县  年,井冈山专区先后分配给峡江县900户3600人的移民安置任务。1970年12月,原迁淳安县白马、文昌、凤山等公社移民391户2029人...
阅读(8703)|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岛湖移民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