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六台喋血神兵回放中的贺铁胜原形是贺炳炎将军吗

“独臂将军”贺炳炎:“五上五下”甘当“补缺官”
&&&&来源:&&&&
&&&&&&字号
原标题:“独臂将军”贺炳炎:“五上五下”甘当“补缺官”
  编者按:《世纪风采》发表文章《贺炳炎忍辱负重五做“补缺官”》。文中记述著名的独臂将军贺炳炎,成都军区第一任司令员,第一集团军第一任军长,1933年5月到1935年6月这两年时间里,蒙冤被捕,五下五上,历经坎坷,但他忍辱负重,对革命忠贞不二,只要党一声召唤,他就挺身而出,甘当“补缺官”。现对该文摘编如下:
  贺炳炎
  一下一上:补缺十九团团长
  1933年春,“左”倾路线在湘鄂西的代表夏曦把“肃反”扩大化推到极致,一批批党员、干部被当作改组派“肃”掉了,红三军几乎到了毁灭的边缘。时任红七师十九团团长的贺炳炎,在痛别战死的父亲后不久,就听到了要抓他的改组派的风声。
  改组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国民党内汪精卫派系向蒋介石争权夺利的一个小团体,已于1931年解散。可就是这个短命的东西,却被“左”倾路线用来大做文章。
  尽管贺炳炎连改组派是哪三个字都搞不清楚,但他深知一旦背上这个“罪名”凶多吉少。他独自一人爬上驻地旁边的山头上待了一整天,也想了一整天:自己16岁就跟父亲从松滋老家跑出来参加革命,在红军里长大,现在父亲牺牲了,就这么跑回家对得起谁呀?再说是不是改组派自己心里有杆秤。他决定留下来,要抓要杀听便,就是死也要死在革命队伍里。
  深夜,他回营地刚刚躺下,五六个“肃反”队员闯了进来,不容分说地把他捆起来。贺炳炎大声吼道:“你们凭什么抓我?”“凭什么,听着。”为首的“肃反”队员拿着一张条子念道:“贺炳炎犯有改组派罪行,即日起开除出党,进行隔离审查。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军委分会主席夏曦。” “说我是改组派,拿证据来!”“证据你自己会招出来的!”
  贺炳炎生性倔强,不管受到怎样的刑讯逼供,他始终据理抗争,毫不屈服。部队不停地转移,贺炳炎被押进了由所谓的“改组派分子”组成的“改组派连”。一天,夏曦从改组派连路过,贺炳炎犟着跨出队列质问:“夏主席,你说我哪点是改组派?”夏曦推了推近视眼镜,蛮横地说:“哪点都是。你要老实交代你们的头头来!”
  正在这时,前方忽然枪声大作,红军前卫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贺炳炎任职的十九团因他被抓,群龙无首,一开战就乱了套。红七师师长卢冬生急得直骂娘,赶忙派通讯员到“改组派连”“借”贺炳炎当团长指挥作战。
  夏曦本不想让贺炳炎去,但又怕打了败仗,只好装聋作哑,匆忙离开了“改组派连”。
  枪声就是命令,等“肃反”队员下掉手铐,贺炳炎抓起通讯员送来的驳壳枪,箭一般地冲上战场,组织十九团进行反攻,迅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二下二上:补缺特科大队长
  战斗胜利了。贺炳炎看着阵前满山遍野的敌人尸体,一边高兴地擦着头上的汗水,一边下意识地把驳壳枪往腰里插。“把枪给我!”跟在贺炳炎身后的“肃反”队员冷冷地说,随即一副锃亮的手铐又铐住了刚刚杀敌的双手。
  贺炳炎被押回“改组派连”。他个子不高,但长得壮实,臂力过人,平时摔跤,很少有人能胜过他。“肃反”队员都知道他性子刚烈,别人用一根绳子捆,对他则用几根绳子,不光捆住他的臂膀,还套住他的脖颈,前面一个人牵,后面一个人拉。后来还给他上反铐,戴重镣,行军时把沉重的米袋、大捆的草鞋架在他肩上。
  关押到第29天,贺龙发现贺炳炎蓬头垢面押在“改组派连”,便找夏曦问:“为什么抓贺炳炎?他还没马高就跑来当红军,我亲眼看他长大,他的历史我清楚!你为什么不问我,难道对我也不相信吗?”
  夏曦反驳道:“不要激动嘛,胡子。肃反是中央的正确决定,这个问题很复杂,谁也不能给谁打保票。”贺龙据理力争:“贺炳炎我了解,我敢保!你想过没有?他从不怕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我们还信不过,要抓,要杀,那今后还有哪个跟我们干革命啊?”“那你说怎么办?”“放,坚决放!”夏曦想了想说:“放可以,但不能他让当团长,顶多当个管理员。至于党籍嘛,我是中央分局书记,我说了算。”
  夏曦虽然答应放,但给贺炳炎留了一个“改组派自首分子”的“尾巴”。
  贺龙把贺炳炎安排到军部做了管理员。8月份,夏曦带来七师留守鹤峰根据地,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带领军部和九师到宣恩、咸丰、利川开辟新区。
  9月23日,军部和九师抵驻著名的“神兵窝”咸丰县黑洞镇,收编了以庹万鹏为首领的神兵700余人,改编为特科大队。贺龙很重视被收编神兵的改造,点名让贺炳炎去当大队长。
  神兵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土著武装,神兵士兵绝大多数是穷苦农民出身,作战相当勇敢,但他们迷信吞朱砂之后打不进、杀不进。贺炳炎因势利导,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破除迷信,带领他们到战火中锻炼,使特科大队很快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人们都称它“铁壳大队”。
  三下三上:补缺十八团团长
  1933年12月,红三军七、九两师在石灰窑会师,特科大队被编进七师,为极度困难的红三军补充了一股有生力量。贺炳炎没有队长当了,又因“自首分子”的政治“尾巴”,不能回部队任职。他心里很憋屈,但还是听从安排回军部继续当管理员。
  1934年6月,红三军转战到黔东开辟新根据地。红三军政委关向应找贺炳炎谈话,让他带十几个人到沿河县发展游击队。贺炳炎思想上背着包袱,嘴上就说:“我是‘自首分子’,哪能带兵嘛!”关向应耐心开导他:“我知道你受了委屈,但个人委屈与党和红军的前途比谁轻谁重?我们正处在困难的时候,需要你出来工作。”贺炳炎不再说什么了,带着十几个人连夜出发。
  贺炳炎是拉游击队的好手,以淇滩、凤翔一带为中心,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同他一块下去的十几个人都被诬为“改组派”,现在有了干革命的机会,热情都很高,抓俘虏,缴枪支,很快拉起8支游击大队,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沿河独立团,贺炳炎任团长。不久,沿河独立团与由神兵武装改编的黔东纵队合编为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
  10月15日,贺炳炎引着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带领的先头部队来见贺龙、关向应。10月24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炳炎的独立师被编入红二军团,原九师二十七团改为六师十八团,贺炳炎补了十八团团长的缺。
  四下四上:补缺火头军“司令”
  贺炳炎在十八团的位子上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撸了。
  日,红二、六军团在永顺天主堂召开会议,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还没肃清,在批评夏曦“肃反”扩大化错误的同时,作出一个决议,凡是过去的“改组派自首分子”都不能当主官,已经当了的都要撤下来。
  这样,正在指挥十八团参加十万坪战斗的贺炳炎被撤销了十八团团长职务,幸得贺龙、关向应力争,贺炳炎才当上总指挥部的管理科长。
  贺龙安慰他:“炳炎,委屈你了。”贺炳炎望着老首长:“跟军长一块干,我不委屈。”
  1935年3月,国民党军几个纵队“围剿”苏区,红军在澧水河边的后坪与敌反复争夺。一路敌军突然冲到红军总指挥部几十米的地方,部队都不在,情况十分危急。
  恰恰在这时,贺炳炎带两名挑夫从大庸挑盐返回指挥部,贺龙眼前一亮,大喊一声:“贺炳炎,上!”贺炳炎扔下挑子,扯开嗓门叫喊:“机关的勤杂人员都跟我来!”这些由炊事员、司号员、饲养员、运输员组成的火头军们拿铁锨,操菜刀,呼啦啦跑来一大片。
  贺炳炎冲锋在前,抱着一捆手榴弹一颗颗投向敌阵,火头军跟着他杀入立足未稳的敌阵,捅的捅,砍的砍,很快扼制住了敌人的进攻,为主力赶来增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总指挥部保住了,贺龙、关向应等首长脱险了,贺炳炎却腰部负了重伤。
  贺龙蹲在担架前,握着贺炳炎的手说:“这一仗你这个火头军‘司令’立了大功!”并关照他好好养伤,他淡淡一笑,说:“敌人的子弹没劲,打到身上软塌塌的,没什么了不起,很快就会好的。”
  五下五上:再度补缺十八团团长
  贺炳炎伤好后仍回管理科,喂军马、送给养,一声不吭地埋头苦干。
  1935年6月,红二、六军团转战鄂西,在咸丰县忠堡包围了敌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的部队,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红十八团伤亡很大,团长高利国、政委朱绍田相继负伤,全团营以上干部仅剩下一营长曾庆云和团总支书记余秋里两人。
  贺炳炎奉命跑步到指挥所。贺龙正在生病发高烧,任弼时政委下达命令,要贺炳炎去十八团当团长,余秋里任政委。贺炳炎刚被撤了十八团团长的职,现在又要他去十八团,心里不免有些情绪,就对任弼时说:“我是 ‘自首分子’,哪有资格当团长。”
  任弼时向他讲明了组织的决定和战斗的需要,严肃地说:“过去抓你的改组派搞错了,给你道歉嘛!现在党和红军处在困难时刻,你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贺炳炎马上给任弼时敬了一个礼:“哪有组织道歉的?我贺炳炎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
  贺炳炎直奔火线,代表总指挥部向余秋里传达提升他为团政治委员的命令。14日凌晨,按照总指挥部命令,贺炳炎与余秋里一起率领十八团和兄弟部队一起,从四面向敌人据守的构皮岭阵地发起总攻击。贺炳炎挥舞大刀,带领战士们勇猛拼杀,他两眼通红,浑身是血,刀光闪处,敌头落地。此战消灭了敌四十一师师部和一二一旅,活捉了张振汉。
  打完仗,余秋里问贺炳炎:“贺团长火线上任,关系带来了吗?”贺炳炎说:“什么关系?不就是那张纸吗?”余秋里说:“那是任职命令,我说的是党员组织关系。”贺炳炎一时语塞,迟疑地说:“这个,我,我没……”余秋里感到很惊奇,难道他没有入党?就说:“什么?你……”贺炳炎看出了余秋里的怀疑,就说:“我早入了党,肃反时,说我是改组派,他们给停了。”余秋里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肃反冤枉了多少好同志!当天夜里,在一盏油灯下,他给军团党委写报告,汇报贺炳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表现,郑重请求党委恢复他的党籍。
  忠堡战斗是贺炳炎的人生转折点,他恢复了党籍,保留了军职,甩掉了“自首分子”的包袱。从此轻装上阵,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这样评价:“贺炳炎同志被打成改组派,在他被怀疑、被冤枉的时候,革命信念仍然毫不动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奋勇拼杀。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他的另一位老战友、老搭档,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汉生说:“贺炳炎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错整了他,他心里有气,有气就要发出来,他才不管你是谁呢!但是一旦你给他讲清楚,一旦党需要他站出来,他会把个人的冤屈统统抛到一边,坚决、勇敢地完成党的任务,就是掉脑袋他都干。”
(责编:吴嫣然、关飞)
聊时局微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推荐|图说天下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篇一:将军的一精一神为什么那么多立过丰功伟绩的名人我都不喜欢却喜欢夏侯渊?因为他具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一精一神。
夏侯渊不象其他那些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人,他视死如归、赤胆忠心。他是在汉中的定军山上被黄忠一刀砍死的。当时在准备迎战时,曹一操一对他说:“这次战斗很危险,我军的胜算不大,你有一去不返的可能啊,你要想清楚啊!”夏侯渊笑了笑,说:“只要我还是将军,我就不能临阵退缩。主公请放心吧,我会胜利而归的。”
后来夏侯渊便命丧定军山了。他的一精一神真是令人佩服。曹一操一说过:一个将军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忠心和一精一神。”
夏侯渊他的死重于泰山,作为一个战士,他是一名英雄。他已死了差不多有两千多年了,但他的一精一神永远存在这个世间。
我要向夏侯渊学习,不要做一个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小人;要做一个赤胆忠心、报效祖国的人。
篇二:将军的故事在共和国的缔造过程中,我们的民族经历了硝烟战火。在一一林弹雨中,一些军人用生命托起中华人民的国旗,为中国的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作者怀着满腔热血,把自己对将军们的敬佩转到了笔下。一个个可亲可敬的军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一个个热血男儿,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把一腔热血洒在疆常
此书体现了开过将领们的勇敢和无私。在物资困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抗日热情。为百姓着想,是他们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九死一生,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作者写下华丽又朴素的语言,穿透人心。每一位将军都把人生演绎得如火如荼,把自己的名字用鲜血写在了丰碑上。
啊!我感叹了是怎样的勇气和一心为人民着想的信念才能不顾一切地抗日。大义灭亲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几遍。他们坦然地面对一一炮;他们在敌人的恐下中创出了一条救国救民的路。因此,我们才又兴听到欢笑声,胜利的锣鼓声……请大家不要忘记,在我们幸福生活的背后。有多少人付出了一切。他们的战斗生涯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心酸,心痛,心疼,这似乎里我们很遥远,可对他们却那样平常。
也许在诸位将领中,你只知道朱德,彭德怀,或是栗裕,陈赓。那么请记住他们,记住那些为人民,为自一由而奋斗的将军,为他们立起不倒的丰碑!
篇三:玉一面将军“赵子龙”常山赵子龙,何人也?他乃是一位身经百战、无往不胜的大将军,故而人们都称他为常胜将军。在我们作文班里有三人自称“刘备”、“关羽”、“张飞”,我也想试试赵子龙的威风,久而久之,我还就真当上了常山“赵子龙”。
三国里的赵子龙,人称“玉一面将军”,风一流倜傥,玉树临风。而我――新时代的赵子龙,戴着一副小眼镜,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可与诸葛亮相比的博士。我说话文质彬彬,满身书香,学习成绩也遥遥领先。通常情况下,我不太一爱一表现自己,但关键时刻我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电脑的智力游戏中,我可以上天入地,穿越宇宙,无所不能,大显神通。真正的赵子龙一定羡慕死我啦!我――新时代的“赵子龙”,文能行云流水,武能“擒敌”的小英雄!
赵子龙有单骑救主的忠勇之举,而我也不是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呀!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欺负一个一年级的小一弟一弟,这被我“赵子龙”瞧见,那还了得?我一马当先冲了过去,不由分说一把抓住了打人学生的手,大喊:“老师来了!”
那孩子一听吓得死命从我手中挣脱出去,撒开腿一溜烟地跑了。正因为我顶了赵子龙的大名,所以我也要做赵子龙那样的英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快乐少年,我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安定祥和的国度里,更应该勤学上进,全面发展,不负“赵子龙”的鼎鼎大名哟!
篇四:将军泪宋军营里,帐内,案上的蜡烛燃一烧着。蜡烛给寒风一吹,蜡泪做一边倒挂下来,有的已熔去了半截,残烛摇焰,直冒黑气。
岳飞难以成眠,该如何是好呢?他原本是多么的兴奋,就要收复河山了,与部将们饮酒时还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那十二道金牌班师诏,去给他蒙上了沉重的一一影,仿佛是一盆冷水从他头顶贯过,寒!
想他从小练武,就是为了心中的一腔热血,希望能报效国家。靠自己的努力,终于等到持节封侯,平杨么,十年苦战,正待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去不料到竟是班师回朝。叫他何以甘心,花费了民力和兵力攻下的都城,现在又要弃之而去,他不想啊!他们走了,老百姓岂不是又要遭殃了。
他自问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国君。背脊上母亲刺的“一精一忠报国”他一直记得,自从有它那天起,就一直背负着。他手下的将士是最好的部下,他一手调一教,“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终究造就了“撼山一,撼岳家军难”的口碑。哪知……唉,秦绘勾结金国,皇上被秦绘蒙蔽,只图奴颜婢去向敌人摇尾乞怜,保存残局。此时不乘胜攻打,南宋迟早会被金兵蚕食贻尽的。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他做不到埃他背上的赤字提醒他,这是不忠不孝之举,无论如何也不能做。
岳飞走出帐外,寒风带起一蓬雪花,冷气侵肌,纵是身经百战的他也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第二天,催促又来,“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于是挥泪班师回朝。
京城临安的大理寺牢里。岳飞以谋反篡位之罪关押。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千秋自有定论,吉凶祸福何足计。只是他心中大志难酬啊!
风波亭内,他不减英气。面对着侩子手,他激奋难平:“我岳飞只望收复中原,迎还二圣,扫平虎一穴一,复仇雪耻,上安宗庙社稷之灵,下慰举国军民之望,尔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我害死,我死不甘心。”带着这满腔的遗憾,岳飞离开了,在游魂停留时,忆起北伐未成时写的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阙!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山河,朝天阙。
篇五:将军,我心目中的偶像我最一爱一看跟战争有关的电视或电一影,最喜欢战场上的英雄、将军。英雄们的勇敢、将军们的运筹帷幄令我敬佩不已。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这学期,我有机会看了《将军们的故事》这本书,真是兴奋不已。书里讲了很多将军的故事:有号称“神一一手”的左齐、“独臂大将”贺炳炎、“飞腿将军”董炎生,还有“活捉东陵大盗”的杜义德等40位将军。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独臂大将军”贺炳炎。
贺炳炎将军在6岁时,一妈一一妈一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富家子弟的愚弄和欺凌。后来,他看到村子里来的红军处处为穷人说话,就参加了红军。从战士到班长、排长、连长,贺炳炎将军靠自己的努力,在18岁时就当上了一团一长。1935年11月在贺龙指挥下,他们开始了长征。当时的贺炳炎已是红五师师长。在一次战斗中,贺炳炎负了伤。他的左臂被炸成肉泥。没办法,只好截肢。截肢后的贺炳炎依然勇一猛无比,威风凛凛,他成了有名的“独臂将军”。
读了这本书,我很受感动。正是无数贺炳炎一样的将军以及他们所领导的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我们的祖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这样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
当我们回想起艰苦的革命岁月,回想起无数战士、将军们浴血奋战,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禁感慨万千。先烈们,英雄们、将军们,你们,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英雄事迹,好好学习,加倍努力,为我们的未来,为我们的后辈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篇六:词人本色是将军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束缚了多少能人志士。在宋朝如海棠花绽放的豪放词坛,却突生一颗不可抑制的璀璨明星,身披战甲的词人――辛弃疾。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终是未死心。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他四十四岁之时,回忆起少年时的冲天豪气,仿佛仍能听到旌旗猎猎,嗅到血溅沙场的气息。连为朋友祝寿都是驰骋四野的豪情壮言。哪怕宋朝的江山已经支离破碎,他仍是胸怀这复国兴邦的赤诚之心。似乎忘却了而立之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寂落寞。似乎又拾起弱冠时“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的年少轻狂,死生不惧。
稼轩的词,总是这么跌宕起伏,总是在豪言壮语中蕴藏着一介布衣为国为民的侠肝义胆。所以,我认为辛弃疾当年手刃敌人的兵器一定是一把剑,因持拿而通灵的宝剑。如同他的本色――有着将军风范的词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神兵中的君子,配着词家中的侠客。似乎不用幻想就可以在日光的反射中看见辛弃疾一袭黄甲,剑锋过处寒光闪,激起沙砾扬天的潇洒与释然。“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也只有稼轩这样文武兼修的大宋子民,才能挽救赵氏子孙的荒残江山吧――如果宋朝气数未荆不过,辛弃疾的人生似乎没有那么坦荡的道途,或是才多命舛,在他六十四岁高年时,听到北伐的号角,是多么的希望有人能问他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他知道君王只有在危难之时才会“思复得廉颇”。但他仍有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决绝。
这就是稼轩吧,就是和东坡并成“苏辛”的豪放词坛领袖。
时间流逝千年,所有的王朝都烟消云散,若干民族也化作了历史的劫灰。消除了民族的界限,我们能安静而祥和的仰望同一片蓝天。然而,每每读到辛稼轩和苏东坡的豪词,我还是会热血沸腾,为的是他们身上显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怀激烈。
幼安已逝,虽终未完成他“将军百战声名裂“的夙愿,亦未续他”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英狂,茕茕孑立于暮年。但是,稼轩仍是幸福的――与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我们今人,仍可以看见他纵马长歌,呼啸苍穹的将军般的词家形象。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周阅读榜核心提示: 贺炳炎是著名的独臂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33年5月到1935年6月这两年时间里,他蒙冤被捕,五下五上,历经坎坷,但他忍辱负重,对革命忠贞不贰,只要党一声召唤,他就挺身而出,甘当“补缺官”,哪里困难就冲向哪里。贺炳炎 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梅兴无,原题:甘当“补缺官”的贺炳炎贺炳炎是著名的独臂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33年5月到1935年6月这两年时间里,他蒙冤被捕,五下五上,历经坎坷,但他忍辱负重,对革命忠贞不贰,只要党一声召唤,他就挺身而出,甘当“补缺官”,哪里困难就冲向哪里。补缺十九团团长1933年春,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代表,在湘鄂西大搞“肃反”扩大化,一批批党员、干部被当作“改组派”“肃”掉了。所谓“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国民党内汪精卫派系向蒋介石争权夺利的一个小团体,已于1931年解散。时任红3军7师19团团长的贺炳炎,尽管连“改组派”是哪三个字都弄不清楚,也被当作“改组派”给抓了起来。他生性倔强,不管受到怎样的刑讯逼供,始终据理抗争,毫不屈服。部队不停地转移,贺炳炎被押进了由所谓的“改组派分子”组成的“改组派连”。正走着,前方忽然枪声大作,红军前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前沿部队中的19团因指挥员被捕,群龙无首,一开战就陷入被动局面。红7师师长卢冬生急得直骂娘,赶忙派通讯员到“改组派连”“借”贺炳炎当团长指挥作战。贺炳炎二话没说,抓起通讯员给他的驳壳枪,箭一般地冲向战场,组织19团进行反攻,迅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战斗胜利了。贺炳炎下意识地把驳壳枪往腰间插,却被跟在他身后的“肃反”队员下掉了,随即一副锃亮的手铐又铐住贺炳炎的双手。补缺“特科”大队长贺炳炎被押回了“改组派连”。他性子刚烈,别人用一根绳子捆,对他则用几根绳子,行军时把沉重的米袋、大捆的草鞋架在他肩上。在被关押的第29天,贺龙无意中发现了蓬头垢面的贺炳炎,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贺炳炎被放出来了,但有关方面只允许他做管理员之类的工作,还给他留下一个“改组派自首分子”的“政治尾巴”。贺龙把贺炳炎安排到军部做管理员,好随时调用。8月,中央代表带领红7师留守湘鄂边根据地,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带领军部和红9师到宣恩、咸丰、利川开辟新区。9月23日,军部和红9师抵驻“神兵窝”——咸丰县黑洞镇,收编了以庹万鹏为首领的“神兵”700余人,改编为特科大队。贺龙很重视被收编“神兵”的改造,点名让贺炳炎去当大队长。“神兵”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土著武装,士兵绝大多数是穷苦农民出身,作战勇敢,但他们迷信吞朱砂之后“打不进、杀不进”。贺炳炎因势利导,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破除迷信,到战火中锻炼意志,使特科大队很快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人们都称它“铁壳大队”。补缺十八团团长1933年12月,红3军7、9两师在石灰窑会合,特科大队被编进红7师。贺炳炎没有队长当了,又因“自首分子”的“政治尾巴”,不能回部队任职。他心里很憋屈,但还是听从安排回军部继续当管理员。1934年6月,红3军转战到黔东开辟新根据地。红3军政委关向应找贺炳炎谈话,让他带十几个人到沿河县发展游击队。贺炳炎是拉游击队的好手,同他一块下去的十几个人都被诬为“改组派”的红军骨干,现在他们有了干革命的机会,热情都很高,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很快拉起8支游击大队,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沿河独立团,贺炳炎任团长。不久,沿河独立团与由“神兵”武装改编的黔东纵队合编为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
责任编辑:甘当“补缺官”的贺炳炎
09:15&&来源:北京日报&&
  贺炳炎是著名的独臂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33年5月到1935年6月这两年时间里,他蒙冤被捕,五下五上,历经坎坷,但他忍辱负重,对革命忠贞不贰,只要党一声召唤,他就挺身而出,甘当“补缺官”,哪里困难就冲向哪里。
  补缺十九团团长
  1933年春,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代表,在湘鄂西大搞“肃反”扩大化,一批批党员、干部被当作“改组派”“肃”掉了。所谓“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国民党内汪精卫派系向蒋介石争权夺利的一个小团体,已于1931年解散。
  时任红3军7师19团团长的贺炳炎,尽管连“改组派”是哪三个字都弄不清楚,也被当作“改组派”给抓了起来。他生性倔强,不管受到怎样的刑讯逼供,始终据理抗争,毫不屈服。部队不停地转移,贺炳炎被押进了由所谓的“改组派分子”组成的“改组派连”。正走着,前方忽然枪声大作,红军前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前沿部队中的19团因指挥员被捕,群龙无首,一开战就陷入被动局面。红7师师长卢冬生急得直骂娘,赶忙派通讯员到“改组派连”“借”贺炳炎当团长指挥作战。贺炳炎二话没说,抓起通讯员给他的驳壳枪,箭一般地冲向战场,组织19团进行反攻,迅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战斗胜利了。贺炳炎下意识地把驳壳枪往腰间插,却被跟在他身后的“肃反”队员下掉了,随即一副锃亮的手铐又铐住贺炳炎的双手。
  补缺“特科”大队长
  贺炳炎被押回了“改组派连”。他性子刚烈,别人用一根绳子捆,对他则用几根绳子,行军时把沉重的米袋、大捆的草鞋架在他肩上。在被关押的第29天,贺龙无意中发现了蓬头垢面的贺炳炎,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贺炳炎被放出来了,但有关方面只允许他做管理员之类的工作,还给他留下一个“改组派自首分子”的“政治尾巴”。
  贺龙把贺炳炎安排到军部做管理员,好随时调用。8月,中央代表带领红7师留守湘鄂边根据地,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带领军部和红9师到宣恩、咸丰、利川开辟新区。9月23日,军部和红9师抵驻“神兵窝”——咸丰县黑洞镇,收编了以庹万鹏为首领的“神兵”700余人,改编为特科大队。
  贺龙很重视被收编“神兵”的改造,点名让贺炳炎去当大队长。“神兵”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土著武装,士兵绝大多数是穷苦农民出身,作战勇敢,但他们迷信吞朱砂之后“打不进、杀不进”。贺炳炎因势利导,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破除迷信,到战火中锻炼意志,使特科大队很快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人们都称它“铁壳大队”。
  补缺十八团团长
  1933年12月,红3军7、9两师在石灰窑会合,特科大队被编进红7师。贺炳炎没有队长当了,又因“自首分子”的“政治尾巴”,不能回部队任职。他心里很憋屈,但还是听从安排回军部继续当管理员。
  1934年6月,红3军转战到黔东开辟新根据地。红3军政委关向应找贺炳炎谈话,让他带十几个人到沿河县发展游击队。贺炳炎是拉游击队的好手,同他一块下去的十几个人都被诬为“改组派”的红军骨干,现在他们有了干革命的机会,热情都很高,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很快拉起8支游击大队,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沿河独立团,贺炳炎任团长。不久,沿河独立团与由“神兵”武装改编的黔东纵队合编为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
  10月24日,红3军与6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炳炎的独立师被编入红2军团,原9师27团改称6师18团,贺炳炎补了18团团长的缺。
  补缺“火头军司令”
  贺炳炎担任18团团长不久又被撤职。日,红2、红6军团在永顺天主堂召开会议,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还没肃清,在批评湘鄂西“肃反”扩大化错误的同时,又作出一个决议,凡是过去的“改组派自首分子”都不能当主官,已经当了的都要撤下来。这样,正在指挥18团参加十万坪战斗的贺炳炎被撤销了18团团长职务,幸得贺龙、关向应保护,贺炳炎才当上总指挥部的管理科长。这是他第4次遭到不公平待遇。
  1935年3月,国民党军几个纵队“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在澧水河边的后坪与敌反复争夺。一路敌军突然冲到红军总指挥部几十米的地方,部队都不在,只剩下炊事员、司号员、饲养员、运输员这些“火头军”,情况十分危急。恰在这时,贺炳炎带两名挑夫从大庸挑盐返回指挥部。贺龙眼前一亮,大喊一声:“贺炳炎,你当‘火头军司令’,上!”
  贺炳炎扔下挑子,扯开嗓门叫喊:“同志们,跟我冲!”他抱着一捆手榴弹,冲锋在前,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地投向敌阵。“火头军”跟在他身后,呐喊着冲到立足未稳的敌阵中,很快扼制住了敌人的进攻,为部队主力赶来增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总指挥部终于保住了,贺龙、关向应等首长脱险了,贺炳炎在战斗中腰部负伤。
  在担架前,贺龙握着贺炳炎的手说:“这一仗你这个‘火头军司令’立了大功!”关照他好好养伤,他淡淡一笑,说:“敌人的子弹没劲,打到身上软塌塌的,没什么了不起,很快就会好的。”
  再度补缺十八团团长
  贺炳炎伤好后仍回管理科,喂军马、送给养,一声不吭地埋头苦干。
  1935年6月,红2、红6军团转战鄂西,在咸丰县忠堡包围了敌纵队司令兼41师师长张振汉的部队,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红18团伤亡很大,团长高利国、政委朱绍田相继负伤,全团营以上干部仅剩下1营长曾庆云和团总支书记余秋里两人。
  贺炳炎奉命跑步到指挥所。贺龙当时正在生病发高烧,任弼时政委代替他下达命令:贺炳炎立刻去18团当团长,余秋里任政委。
  贺炳炎直奔火线,代表总指挥部向余秋里传达提升他为团政治委员的命令。6月14日凌晨,贺炳炎与余秋里一起率领18团和兄弟部队一起,从四面向敌人据守的构皮岭阵地发起总攻击。贺炳炎挥舞大刀,带领战士们勇猛拼杀。此战消灭了敌41师师部和121旅,活捉了张振汉。
  忠堡战斗是贺炳炎的人生转折点,在余秋里的帮助下,他恢复了党籍,从此甩掉了“自首分子”的包袱,轻装上阵。此后,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这样评价:“贺炳炎同志被打成‘改组派’,在他被怀疑、被冤枉的时候,革命信念仍然毫不动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奋勇拼杀。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万珍妮)
东北新闻网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iPhone版
【】【】【】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喋血神兵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