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外国电影!两对情侣去北京哪里看心理医生生!心理医生就让他们进一个房间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雪霓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有些忙,心理医生不是这样帮
这些年,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显地感到一个趋势,大家对心理医生的接受程度提高了,因心理问题求助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有个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心理医生能帮什么忙?怎么帮?对心理医生功能的预期一方面决定了求助者收获的大小,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尝试接受心理服务的感受。跟下面一些小case对一对,看看你对心理医生是怎样的期待?
Case1:2005年7月某日晚,接到某综合医院消化科会诊要求——患者得知患晚期的诊断结果后不食不语,家属要求心理医生会诊,去除患者的心理反应。
挫折期待一:心理医生是速效止疼片,可以像外科医生摘除一样把负性事件带来的心理反应“摘除”。
面对像恶性肿瘤这样的负性事件,所有人都会产生心理反应——对死亡的恐惧,对未了之事的挂怀,对命运捉弄的愤怒与无奈,一切的一切只会因个体的不同经历而有所不同,却绝不会没有。心理反应不是异物、不是肿瘤,而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了它才有了人的喜怒哀乐,有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所以,它是无法被“去除”的。
不过,这样的期待并非没有道理。原属正常现象的心理反应在此刻的杀伤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只能独自承受的时候。这就是亲人也好,医生也罢,都觉得难以向患者吐露真相的原因,他们觉得死亡的后果只能患者一人承受,没人能帮上忙。作为告知病情的人,这一刻的内心充满着内疚,好像患者的心理反应是他们给带来的一样。期待心理医生把患者的心理反应去除正是一种赎罪心理在起作用。其实,这个时候包括病人和其亲人甚至医生在内的一干人等都是需要帮助的。心理医生可以帮忙,只是不能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帮。
帮这样的忙心理医生大概有几件事可做:认可病人的心理反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解他们最关心的东西,一起讨论未来的计划;可能的话,分享他们的回忆,总结人生。的确有些东西需要“去除”,去除亲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障碍,停止互相欺骗,把独自承受变成共同分担。很多时候病人对自己的状况心知肚明,而医生和亲人也能看出这一点,却因为不知如何面对而互相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来:“别哭”,“没什么可担心的”,“你很快就好起来了”等等的话把他们隔离开,成为各自内心痛苦的独自承受者,病者则更是在走向生命尽头的路上平添了一份孤独。停止这个“游戏”,生者会感到轻松,将死者也会不再孤独。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人生遭受重大打击的其他情形。
Case2:某日心理诊室中,来访者焦急地恳求:医生,求您了,告诉我该怎么办,然后我就回去一丝不苟地照办,我一定会的,然后我就好了。。。医生:是什么让你觉得我知道答案而只是不想告诉你?
Case3:来访者:说了这么多我的确有所感触,有些话是从别人那儿没听到过的。可是回头一想,直到现在您还是没有给我任何建议,我到底该怎么办?从实质上讲,我不还是白来了吗?医生:如果你仍然把听建议作为唯一目的的话。
挫折期待二:心理医生就是出谋划策,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走入心理诊室的人总是带着问题来的,恋爱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工作学习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不一而足。就这些问题而言,来访者在走进诊室之前无一例外地都已作过很多解决问题的尝试,其中不乏亲人朋友的建议和忠告。走进诊室的前提就是这些忠告和建议没有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扰,而是愈演愈烈。如果把出主意、提建议作为医生的责任,那么就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第一,是否心理医生比来访者自己和他身边所有关心他的人都聪明?第二:为什么来访者要选择听一个陌生的心理医生的话,而不是他的亲人和朋友?
解决问题当然是求助的目的,然而医生关注的往往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过程——来访者是如何想、如何做的。人生总是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可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难题总有自己的规律,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同类问题。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的固定思维行为模式——当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是循着一定的模式去处理问题的,而遇到困难和产生困扰往往是由于存在一些固定的、不合理的信念,或是一些不能顺应生活要求改变的固定行为模式。比如一个跟女儿相依为命的母亲习惯了照顾女儿的衣食住行,掌控一切而没有距离,却没有意识到她的成长对距离和自我掌控的需要,于是冲突出现,二人均痛苦不堪。这是一个简化的举例说明,事实是这个过程更为复杂,当事人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心理医生能做的是帮助他们检查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挑战它们,看到新的可能性,而最终的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出自来访者自己,决不是医生。
Case4:30岁的小玲眼中布满血丝,同居7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我决不能接受,为了他我付出了一切,我觉得跟他在一起是我最自然的生活。我想让他回心转意,可他现在根本不听我说话。您帮我劝劝他吧,您一定有办法的,否则我只有死路一条了。”
挫折期待三:心理医生可以替来访者出头,实现其无法达成的愿望。
急人之所急,解人于危困是医生的职业道德,那么心理医生是否真的要试着把小玲的男友找来理论一番呢?也许心理医生有着特殊的法宝,可以打开小玲男友的心灵之门,令其重新接纳小玲? 事实是心理医生有可能提出会见小玲的男友,但绝不是在小玲提出这样的要求和期望的时候。
亲密关系是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种关系遇到危机时,个体很自然的会感受到威胁,从而焦虑不安。为了缓解焦虑,人类有一种很巧妙的办法就是向外求援,把问题转移。如果心理医生愿意跟她结成联盟,她的焦虑一定会有所缓解,然而代价却是双倍的。首先是心理医生失去了客观性,很可能被卷入这对情侣冤家的情感冲突中自身难保;然后是小玲从此躲在心理医生的背后,成为一个诉冤者,而不再为发现二人的关系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做出努力。那么,心理医生通常会如何帮助小玲呢?
简单看一下小玲的困难就会发现,她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是不合逻辑的。要么是小玲对关系中的长期困难不愿承认,要么就是真的尚未意识到。心理医生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小玲去发现在这段关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小玲自身的,也可能是她男友的,更可能的是存在于二人的互动之中的。在邀请小玲的男友会见之前,一定要明确三人一起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促使二人复合,而是发现问题所在,是两人都能有所感悟和改变。也许治疗的结果会让两人发现可以更好地互相接纳与包容,也许让他们认可其间存在难以共存的鸿沟。而不管怎样,结果都是让二人关系的结局不再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也许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医生有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前面的case,但原则都是相通的;也许这些case无法跟您自己的情形完全对号入座,就让想象力发挥作用吧。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1:23
李雪霓大夫的信息
李雪霓大夫电话咨询
李雪霓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李雪霓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李雪霓大夫提问
李雪霓的咨询范围:
各类神经症、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情感障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哪里看心理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