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贫困县的准高三党,请问我们如果考厦大分数要求会

广西马山早婚现象引关注:晚了好姑娘都被挑走了
  马山的一对早婚夫妻。这些大山里的年轻人,过早离开学校,在短暂恋爱后进入婚姻。
  这位20岁的姑娘,16岁结婚,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片联中学墙上的标语。当地官员说,政府一直在做“控辍保学”工作,力图杜绝辍学和早婚。
  摄影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一对16岁新郎新娘的婚礼成为网络焦点。
  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在马山县的古零、金钗、林圩、永州、乔利等乡镇,都有少年早婚的个案。
  这些大山里的年轻人,过早离开学校,在短暂恋爱后进入婚姻。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多为留守少年、多为奉子成婚。而婚后,他们又大多选择了父辈的路,出外打工,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辈。
  面对未来,他们表现出迷茫、纠结、忐忑。
  当地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要求落实五项措施应对辍学和早恋现象。希望通过关注在校青少年,特别是女生和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交往问题。
  2月27日上午9点,广西马山县妇幼保健院,16岁的韦璇躺在床上,睁着一双大眼睛,盯着病房顶上的黄渍出神,手上滴滴答答输着液。
  如果不说,没人猜得到她在一天前刚生了孩子——她一脸稚气,刚上高一。
  怀孕7个月时,韦璇还不知自己有了孩子,以为是肚子胀气,一个劲吃健胃消食片。
  直到在广东打工的父母过年回家,才发现她怀孕。责备了几句,就准了她和19岁男友的婚约。
  韦璇生产时,她的父母并不在身边。刚过了正月十二,他们便返回打工地。守在产房外的,是19岁的准新郎。
  几天后,韦璇将带着新出生的孩子进入婆家,与她的学生身份告别。
  这也是大山深处,一部分少男少女正在经历的命运。
  “看雨下,喂孩子,等雨停,喂孩子……”
  广西的2月,一弯弯青山中,雨水久落不停。
  在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外出打工的人们如迁徙的候鸟,又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
  这是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不仅是因为新年,还因为人们会按传统习俗,把这一年的喜事都攒在这段时间操办。
  喜事里最多的,就是婚事。
  今年办婚事的新人里,最出名的是16岁的张家乐和吴明敏,2月22日,马山县“16岁少年夫妻”的新闻成为网络焦点,他们婚礼的照片被推上各大网站。甚至“出门有人追着我要签名,还要和我合影”。张家乐说。
  正月里,张家乐应酬多,除了吃酒就是出去玩,吴明敏经常一人呆在家里。客厅空空荡荡,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吴明敏两腿耷拉着坐在上面,总结自己的婚后生活:“看电视,睡觉,睡不着就逼着自己睡,再看电视,再睡觉。”
  吴明敏说,最难打发的是无聊,好在还有两位堂嫂,她们勉强算是吴明敏的同龄人,也是她的初中校友,能一起解解闷。她们读完初中就放弃了学业,都是怀了孕,然后与丈夫结了婚。二嫂嫁过来时也才16岁,如今已经是一儿一女的母亲。
  吴明敏的朋友们也大多嫁了人。吴明敏有时会烦恼丈夫总爱管她,不让她和姐妹逛街。
  乔利乡16岁的韦静在2月15日办了婚礼,她19岁的丈夫随后去了新疆打工,她和公婆在家带着三个月的孩子。她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看雨下,喂孩子,等雨停,喂孩子……”
  丹丁屯16岁的韦礼芳在2月13日刚刚生了小孩,她准备等小孩满月时,满月酒和婚礼一起办了。
  即使是结了婚或有了孩子,这些女孩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大人还是孩子。吴明敏数着一块一块的零钱,憧憬着去买她最爱吃的辣条,韦礼芳喜欢回忆初中时光,“最好的是想去哪里玩都可以,什么都不用顾虑。”
  在村里,人们把16岁生孩子的韦礼芳叫做小孩子,“喔唷,小孩子带小孩子,怎么得了哦。”几位妇女围在一起感叹。
  “结婚晚了,好姑娘都被别人挑走了。”
  从南宁市区到马山县城有100公里,从马山县城到张家乐和吴明敏的家有50公里。要先乘巴士,再坐摩托,花上一个小时。
  公路建在一座座山的山腰上,路边没有完整的平地,都是小块不规则的梯田。
  早晨,妇女们拎着木盆、衣服到溪水边,这里还保留着用木棒浣衣的习惯。
  同样被保留的还有对土地、宗庙的信仰,每个村口,都立着一个红色的土地庙,每家每户的堂屋里都供着一个祖宗牌位。
  四周都是高山,进入村子,手机就会处于无服务状态。想要收到网络,需要爬上周围的山。
  在村里,时常能看到一群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凑在一起,男孩们几乎留着一样的发型:厚刘海遮住眼睛,两侧头发削短,头发染成红色或黄色。他们喜欢在村子到镇上的山路上飙车,骑着摩托呼啸而过。女孩们,嫁了人的,往往手里抱一个,另一手还牵个孩子。没嫁人的,则出现在男孩们的摩托后座上。
  在当地人眼里,早婚早育,在这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14岁就结婚了,别人还有定娃娃亲的,这有什么了不起嘛!”张家乐的叔公指着夫妻俩感叹道。
  张家乐的两位堂哥,一位22岁,生了一个男孩;另一位20岁,生了一男一女。
  张家乐的堂叔,在40岁时已经成了爷爷,今年42岁的他,已经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他对目前这种生活很满意,觉得趁自己还有能力,可以帮忙抚养孙子。等自己老了,儿子、儿媳又会来反哺他。
  村民们回忆,早婚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盛行,到了八九十年代,村庄里的适龄青年受“晚婚晚育”政策影响,并未出现太多早婚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村里光棍逐渐增多,早婚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如果男人20岁结不了婚,就算是“老伙子”了。“姑娘就那么多,结婚晚了,好姑娘都被别人挑走了。”
  马山县教育局一位官员介绍,在张家乐所在的这个村庄,40岁以上的“光棍”数量达40多个。“现在有些家长给男孩灌输观念,在外面读书能找到女朋友的,尽量就找一个,把这门亲定下来,完成一个家庭传宗接代的最大任务。”
  早婚中的女方家长,常常处于被动的一方,“女儿怀了孕来跟我说,除了嫁他,还能怎么办?”一位父亲显得很无奈。
  在丹丁屯,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粗略算下来,屯里400人左右,大龄单身男青年能达到40个。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年纪在30到40岁,家庭贫困,和父母一起生活。
  古零镇某村的村民李春红(化名)估计,村里“光棍”大约有四十个。李春红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要男孩,村里的妈妈们流掉了不少女孩,新生儿男女比例一度达到1:5。
  上世纪90年代末,李春红和丈夫想要个儿子,但最后还是生了两个女儿。
  李春红认为自己为女儿黄娇娇做了最好的选择——挑了一个上门女婿。
  黄娇娇今年16岁,孩子刚出生。她与丈夫同在古零镇的一个村子长大,两家离得近,走路不过10分钟。
  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这观念在李春红心里根深蒂固,没有儿子,就招个女婿进来。
  她心里有杆秤,等到十年后夫妻俩无法工作了,女儿就能养活他们,不用为养老操心。
  对于生了男孩的家庭来说,娶到媳妇、传宗接代便成了首要的大事。
  2015年,乔利乡的李方明读到初二辍了学,跟着父母在广东打工。
  在校时,他与比自己高一个年级的韦礼芳恋爱,知道了这个消息,母亲李敏(化名)没有反对,反而让李方明把辍学的恋人也接到广东,与自家人一起生活。
  到广东不过三个月,韦礼芳便怀上了孩子,知道消息时,李敏觉得“有点早”,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安慰,“至少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了,生了第一胎,他们缓两年还能再生一胎”。
  2月28日中午,孩子醒来,韦礼芳两手搂住孩子,一把抱起来。李敏怕她用力过猛,连忙上前帮忙。
  这个16岁的姑娘,如今一边看着动画片《海绵宝宝》、《熊出没》,一边在QQ上和同学聊着孩子怎么吃奶、丈夫公婆对自己是否好的话题。
  “他来得太快了,我们措手不及。”
  从记事起,父母对韦璇来说就是一个模糊的印象。韦璇说,父母已经在广东打了十几年的工,每到过年或者寒暑假才能见一两面。
  韦璇和姐姐被留在老家,由奶奶照看,说是照看,其实也就是做做饭。
  人生的前十几年,她们都是独自成长。四年前姐姐怀了孕,然后嫁人,如今,又轮到了韦璇。
  和韦璇一样,记者采访到的吴明敏、韦静、唐妍等人,无一例外都是从留守儿童到留守少女。她们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地打工。吴明敏说:“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跟山里野草一样,和爸妈一年才见一次面。”
  除了是留守少年,他们另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早恋”。
  张家乐说,他所在的初中恋爱很普遍,班上50个人有30个都谈恋爱。
  在他们就读的中学里,“性”不是新鲜事。
  韦璇、韦礼芳都强调,她们绝非班上的第一例。在自己与男友发生关系前,已经听说过很多同学都“那个”了。因此,她们也觉得,“性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韦璇的丈夫蓝盛龙刚满20岁,听到怀孕的消息,他说自己“蒙了”,本来和朋友约好出去玩,结果一晚上没睡着。
  初中毕业后,他在南宁一家餐馆做厨师,一个月挣2500块,本来觉得很满足。但孩子的花费让他压力陡增,他眉头皱了起来,说回去打算做两份工,白天在餐馆,晚上去烧烤摊。
  “他来得太快了,我们根本就措手不及。”
  这个孩子是在中考结束的夏天怀上的。当时,这对小情侣讨论过“性”,韦璇还有些扭捏,蓝盛龙说服了她:“反正也是在一起,早一点又有什么问题?”
  怀孕时,唐妍15岁,已经辍学。谈起性,她意外地直白,“我不是个例,其实也没有什么,双方真心喜欢就可以。”
  马山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陆荣莉认为,虽然初中有生理卫生课,但大多数少男少女都没有做保护措施的意识。这催生了一批低龄产妇,她们是生产事故的高发群体。
  根据马山县妇幼保健院的入院记录,仅在今年1月份,就有8名未成年孕妇在此生子,最年轻的15岁。据此推算,马山县仅该院一年就收治近百位未成年孕妇。
  陆荣莉接治过的最小的孕妇是13岁,“生产时,根本使不上劲儿,很危险。”
  一位马山县教育系统的人士认为,正是因为这些留守少年在性上的随意,导致早孕,而有了孩子,就只能选择辍学嫁人,这也是马山当地早婚现象的一个原因。
  “不读就算了,我们有什么办法?”
  2月28日,开学第一天。乔利初中初三年级的普通班里,人群稀稀拉拉。
  一个学生说,在初一时,年级有7个班,初二时,变成6个,初三时,已经只有5个班了。
  曾在乔利乡读过初中的韦礼芳说,初二升初三时,年级里6个班变成了5个,有接近一个班的同学都退学了。
  在韦礼芳的记忆里,同学们辍学的理由五花八门:因为怀孕要结婚、因为被同学嫌弃不爱干净、因为打架、因为睡眠不足……
  初三上学期,金钗镇的唐妍和四五个同学都放弃了学业去广东打工。她承认,离开学校是因为学校“不好玩”,“外面的吸引力太大了”。出门打工能挣钱,读书有什么好?
  张家乐在初二时辍学,到南宁做建筑工,一个月能挣3500元左右。这让不少年轻人艳羡不已。
  “我爸妈和老师总是跟我讲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我不这么想。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的案例,有些人读到20多岁,家里爸妈要养,但还是在做啃老族,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一位刚刚成亲的女孩说。
  韦静的心情有些复杂。15岁时,她意外怀了孕,那时还在读初三,成绩在班上能排到前十,她一心想着要靠读书走出大山、出人头地,想打掉孩子,检查时却发现太迟了——已经五个月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参加了中考,达到了重点中学分数线,但她也无法再读书了。
  根据2014年马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全县小学、普通中学全年招生数14112人,毕业生数11843人,出现了2269人的缺口。
  马山县一位教育系统的官员说,事实上,政府一直在做“控辍保学”工作,力图杜绝辍学和早婚。
  在片联中学,记者看到县教育局发的一份文件,鼓励学生完成学业。文件上说,这里上学不收学费、杂费,只有一些自愿交纳的资料费,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个学期还有650块钱的补助。
  吴明敏承认,她退学时,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劝过。“老师一直跟我讲,读书有补助,但我不愿为补助去读。”
  在马山县教育局长黄汉仕看来,年轻人出外打工和意外怀孕是“控辍保学”工作难做的原因之一。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过6058元(2014年数据)的马山,出门打工,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是一件诱人的事情。
  “学校会做劝导,但有的家长觉得早务工早养家,说哎呀,算了,读就读,不读就算了,我们有什么办法?”黄汉仕说。
  马山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黄子江坦承“压力很大”,马山县刚刚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今年,将迎来全国验收。黄子江说,16岁夫妻的事情是一个提醒,政府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控辍保学方面继续加强。挠了挠头,他反问记者,“到底要怎么办呢?”
  “我老公现在对我很好,但以后呢?”
  对于未来的日子,这些早婚少年们似乎除了外出打工外,再无其他规划。
  吴明敏和韦礼芳的打算是打工挣了钱给丈夫买辆车。韦璇则希望先带好孩子,等孩子大点了再去打工。
  结婚、打工、盖房、生子,他们的父辈、他们父辈的父辈,都是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如今,这也成为年轻夫妻们一种不曾怀疑的生活。
  也有早婚少年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忐忑。
  韦璇的姐姐初二辍学,15岁便怀了孕,不得已结婚,现在与丈夫在广东中山打工,孩子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看管。因为丈夫经常不回家,夫妻间常爆发激烈冲突,感情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躺在产床上,说起未来,韦璇声音带着不确定:“我老公现在对我很好,但以后呢?我说不好。”
  韦礼芳的二姐16岁时就瞒着爸妈结了婚,很快生下孩子,后来与丈夫不和,丈夫把她打到“浑身青紫”,她选择了逃跑,如今又另外嫁人、生子。
  由于这些婚姻都没有走法律程序,政府部门也无法统计这些少年婚姻的真实数据。
  马山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就拿张家乐结婚这件事来说吧,不是出了新闻,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深山里结婚,也不登记,谁会了解?”
  在马山县一个乡镇中学做过班主任的黄莉(化名)说,她见证过很多无疾而终的恋情。这些早恋、早婚的孩子,有时通过QQ、短信聊天就能确定关系,他们把彼此作为寂寞生活里的一个寄托。但这种感情来得猛烈,走得迅速。她用了一个比喻:像一场烟花,很绚烂,但很快就消失了。
  看到张家乐和吴明敏的早婚新闻时,黄莉说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希望他俩的婚姻,不要像她以前见证过的那些案例一样。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认为,并不是尽早成家立业就是好的,有时反而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些偏僻的山村早婚现象,父母是始作俑者,早婚背后,是父母的推动和家庭压力。普法的重心应当放在监护人身上。
  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余超说,早婚早育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违反婚姻法规定,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一旦怀孕,不利于胎儿发育也不利于母体健康;缩短了人口增长周期、早婚者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矛盾,为家庭不稳定和社会矛盾埋下隐患。
  这种背景下,要深入地开展《婚姻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民政、妇联、计生、各村组干部甚至可以直接干预早婚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
  张家乐与吴明敏的婚礼走红网络后,马山县于2月22日下午组织工作组进行了深入调查。查实有关情况后,工作组对张某、吴某双方及其父母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马山县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教育局局长黄汉仕说,会上各个部门都做了检讨:从法制部门来说,婚姻法宣传不到位;从教育部门来说,教育的体制有问题;对妇联来说,妇女维权没做好;还有乡镇,也有问题。
  会后政府落实了五大措施应对辍学和早恋现象,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德育关爱机制、建立“控辍保学”网络、提升贫困救助力度、拓宽升学就学渠道等。
  记者采访时,少年夫妻们对政府的举措表达了一致的观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我们不需要管那么多。”
  (文中早婚少年皆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罗婷 实习生 张帆 王昱倩 广西马山报道
[责任编辑:广西大学招生网 &&
  广西大学(Guangxi
University),简称&西大&,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中国南方著名高校,广西办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中国大学百强高校。学校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之一。
  广西大学由中国早期革命家、教育家、有&北蔡南马&之誉的马君武先生于1928年创建。1939年广西大学被确立为国立大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19所大学。1958年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8年,广西大学获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行列[1]
,2012年广西大学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截止2015年,学校占地面积307公顷(约4605亩),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在校生34036人,其中本科生24945人,硕、博研究生7770人,博士后69人,留学生1252人。此外,还有各类在职学生4.8万余人。学校设有31个学院及1个独立学院,9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的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广西大学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80多年来,她根植于广西,成长于广西,书写了一部充满开拓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华章。1928年,广西大学在广西梧州市创办,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被确认为国立大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2005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广西大学现设有30个学院,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有97个本科专业,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拥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631人,在校研究生总数1627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4人,硕士研究生5749人,留学生636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5250人。另外,行健文理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200多人。广西大学现有教职工3672人,其中专任教师200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员395人,副高职称人员69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已分别达到631人和787人,非本校毕业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5.7%,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均衡的师资队伍。另外,&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英语翻译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人才小高地&成为广西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创新团队&、&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创新团队&、&广西机械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环境生物与控制创新团队&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19亿元,拥有各类藏书529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323.4万册,电子图书205.8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7
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学校绿树成荫,四季如春,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环境清幽。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主校园、法制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创新校园等六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
  ■ 亲切关怀
  广西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我校亲笔题写校名。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学校的重建工作。 1998
年七十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贾庆林、宋平、尉建行、李岚清、李铁映、陈至立、李锡铭、罗豪才、周铁农、郝建秀、彭佩云、李兆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何东昌、朱开轩、周远清、韦钰、陈希、吴启迪、张保庆、张天保、赵沁平、郭声琨、刘奇葆、马飚、曹伯纯、陆兵、赵富林、陈辉光、马庆生等教育部、自治区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 历史回眸
年,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梧州市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学校以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提倡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尽管迭经变更,几度迁徙,历尽了坎坷曲折,但其根植于广西这块多民族的土地上,不断成长壮大,并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广西大学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1936
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1939年被确定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盛极一时。到1949年,广西大学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牺牲。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强烈要求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校长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国清上将兼任,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行列;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 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 个&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2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获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
  ■ 科学研究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
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253、测量58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010年,我校纵向科研项目和计划内横向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经费2.32亿元,到校科研经费1.92亿元;获立项资助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9项,总经费1972.5万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6.8%和80.5%,其中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梁恩维教授获得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广西继我校陈保善教授1999年获此项基金资助后再获殊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资助总金额为141万元。商学院范祚军教授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立项资助1项,实现广西该级别项目&零&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集中推广和转化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深入各市、县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
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顺利实施,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四种能力&的提高,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目前,学校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66项,覆盖了&质量工程&与普通高校有关的9大项目,在全国地方&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0项)。获广西&质量工程&项目82项;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7项。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项目学校。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建校80多年来,广西大学培养了
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20世纪80年代同一时期担任两岸三地农业最高长官的何康、黄诚达(香港地区)、李崇道(台湾地区),与建筑大师贝聿、大画家赵无极齐名的海外华人三大宝之一的美籍华人大作曲家周文中,原香港最高法院上诉庭按察司、&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李福善,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都是西大学子的杰出代表。
  ■ 交流合作
  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
所大学之一,自1960年起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7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同时邀请一大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来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年来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090人。此外,对外汉语教学取得长足进展。2010年,我校与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作建立塔林孔子学院,这是我国在波罗的海地区所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自为塔林孔子学院揭牌。
  ■ 校园文化
  广西大学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氛围浓郁、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育人氛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不断推出有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展示会、女生节、才艺大赛、校园广场音乐会、心理活动周、校科技节、形势与政策百场报告会、社团巡礼活动和宿舍文化节等&校园文化精品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展示提供了阵地和舞台。学校十分重视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0年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全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等竞赛中均有不俗的战绩。尤其健美操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6年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啦啦队锦标赛,闯入决赛,获得第11名;2010年获第五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11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技巧五级第一名。此外,男篮、女篮多次闯入CUBA决赛阶段,尤其2001年,广西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男、女篮球队双双进入CUBA决赛阶段的高校。学校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获&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推行奖&。
  ■ 学校定位和发展战略
  学校定位: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使学校学科整体水平以及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若干个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使若干优势和特色学科乃至学科群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水平。积极承担区域或地方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产生一批国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成为区域创新的龙头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培育特色,凸显优势,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道路,积极推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进一步增强学校对广西区域经济产业的支撑力、影响力和导向力,为北部湾开放开发、做大做优做强广西工业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
备注:院校库所收录的内容仅供考生参考,一切以院校官方实际公布为准。
报告小知识
本省关注最多的学校
优秀试卷推荐
中国美术高考网微博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