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刘星打完篮球满头大汗汗感觉时常受惊吓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倪海厦讲课资料汇编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6)(转载)
九一: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在【内经】里面说咽喉的部位是三阴所会,「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三阴经都会在咽喉的地方,咽喉平常就是很干操的人,不可发汗,所以喉咙常常觉得口渴的,就是阴虚了,这种人不可以发汗,一发汗就变成真武汤证了;这种人需要补足他的阴虚,可常喝「麦门冬汤」,喉咙是三阴所会,肺的上口,所以要开润肺的药,这「麦门冬汤」专门是润肺的,麦门冬汤单纯润肺而已,常吃麦门冬汤的人,肺的津液一定很足,肺的功能会很好,只是咽喉干燥的,麦门冬汤很好,而阳明证的大烦渴,就要用白虎汤了。感冒的时候,病人若喉咙痛,属于太阳温病,就要想到葛根汤。这里的咽喉干燥,不是葛根汤证,不要混淆。
九二:「淋家」不可发汗 发汗必便血。
中医讲的淋家,不单单是包含了西医的淋病、性病在内,小便有石淋,下消有石头在里面也算,石淋,西医可能讲成膀胱结石或肾脏结石;还有膏淋,小便浓浓的,浓浊白白的,可能里面发炎了,可能是把精液都小出来了,因为禁不住了;还有血淋,小便出来带很多血,小便有问题的人,大部份平常血就素虚了,这时候不可以发汗,一发汗的时候,一定会便血,因为汗会使水没有了,只剩下血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单纯只有血的时候,体温会升高、温度一升高,血管就破掉了,血就出来了,所以这种病常常用「猪苓汤」。
九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窒。
什么叫疮家?一个是未化脓,一个是已化脓,现在讲的是第二个, 已化脓的不可发,未化脓的疮家,必须用解表,就是疮家反而要用表药来让他好,指的是没有化脓的时候,化脓就不可以用表药了,化脓的定义是脓疮已经破掉了,脓水流出来了,这时候就不要发汗,但是平常在还没有破的时候,就要用表药,例:病人的皮肤表面,一块一块的脓疮,但是都没有化脓,用桂枝汤发表?一发让药到皮肤表面上来,这时候用白朮附子,白朮附子令皮肤表面上消炎的力量很强,把脓逼出来,反而是最好的药,【内经】说疮家要发汗,这里面的定义是还没有化脓。即使虽身疼痛,就是疮家有表热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汗。
「疮家」有二说:一为受金疮流血过多之贫血症,一为久患溃疡脓血过多之血虚症或淋巴外漏之液亏症;总之,属于血虚、液虚,发汗则阴愈亏,致组织干燥,成血不养筋之窒病,故不可发汗。所以有用「小建中汤」来温补取微汗,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之。
九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头上陷,脉急紧,直视不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 今此处易出血,已经明示三阳经血俱虚,由于发汗药物的药性都是向上向外发散的,中医认为汗血同源,意即此人本已失血,此际如果给予发汗的药物,必然加重亡阴,因此额上天仓位下陷,这是气血两虚之侯。脉急紧,是因为阳气受到发汗药物的激发而产生阳亢的现象,这种阳亢的现象是阳虚产生,因为发汗亡阴所导致的阳虚而阳亢,造成脉急紧。
人的眼睛受血滋润,原本血不足之人,因为误受汗药,使血更伤,因此血下贯目,造成双目无法合住。又因为阳虚而血少,使得卫气不行于阴,阴阳不相合作,于是失眠不寐。
一般如果时常流鼻血之人得到表证需要发汗时,吾人多给予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上葱豉汗之,利用黄连苦寒来降虚热,使热血不升,阿胶鸡子黄滋阴补血,柔和血管,令血不外溢,葱豉稍微汗之,就可以解之,或小柴胡汤亦可。
九五: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所谓亡血家就是指脱血之人,因此遇到素有咳血,便血、贫血, 或是有内出血之病人时,我们是不用发表之药物的,简单说就是如果遇到已经贫血之人,看上去脸色苍白,嘴唇血色不足,误服用发表的中药时,病人就会出现怕冷而全身战栗的现象。亡血之人呈现的症状就是所谓的阴虚,此时唯人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可以救,如果亡血家遇到表证时又非用发汗药时,我们可以给予像小建中汤加葱豉之类,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这表证,一定要避免使用辛温发散的药物。
九六: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方: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此条意味着本阳明有余之人,平时就是多汗之人,遇到这类人时,使用发汗药物,就等于是汗上加汗,重发汗后,血中水不足。
是心神无所依,就出现恍惚心乱,更且胃中津液必竭,燥气上升,大肠传热于膀胱,造成小便短赤,因而阴疼。此段言与禹余粮丸,方已失传,后有王日休补曰:用禹余粮,赤石脂各三两,赤小豆半升,为末,制丸。其实临床上用人参、甘草、生姜、红枣把津液补回来就可以了。
此条就是遇到很容易出汗的人时,又必须使用发汗药时,可以仿照桂枝汤法,在服完汤药后,喝点稀饭以助发汗就可以,不需要使用大剂的发汗药,以免伤到正常人的津液。
九七: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必吐蛔,不会这么快的,而是人身上有虫的时候,有虫的人大多胃中寒, 胃里面寒冷的人虫才会生,这虫的体温跟人的体温一起动,如果体温很冷的是时候,虫、虫卵就开始发了,如果体温很热的时候,它还不会发,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结果没换,一发掉了以后,胃的津液就更少了,里寒会更盛,这时候胃里面冷掉了,一段时间后虫就出来了;所以张仲景在桂枝汤里面要用甘草,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把肠胃里面不好的东西清掉,因为感冒一段时间后,肠胃里面的东西会坏死掉,变成虫跑出来了。中药有巴椒就是蜀椒,可以杀虫的。
张隐庵曰:夫阴阳气血皆生于胃府水谷。病人有寒,胃气虚矣;若复发汗,更虚其中焦之气,则胃中冷,必吐蛔。
九八、九:本先发汗,反而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反而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此条辨说可能是误诊,或病人自己吃壤的。学者至此, 必知何时当可汗或吐或下了。
一〇〇:「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常常在伤寒的时候,本来是麻黄汤证,结果攻下,一攻下的时候,伤寒陷下去了,如果没有下利就是寒宝结胸,如果得到下利,结果病人一直下利停不下来,清谷不止。吃进去什么,拉什么出来,吃东西下去都没有消化的时候,表示肠胃已经虚寒掉了,寒就是没有蠕动了,没有吸收功能了,因为前面有攻下的药,攻下的药都比较寒凉,寒一遇到寒就更盛,一吃就拉,这就比较危险、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像这种虚证会身体疼痛,因为身上的肌肉血脉筋骨都是靠营养来供应的,结果食物营养吃下去就排掉而造成的,救里的时候用四逆汤,救里了以后,里证没了,大便也很正常了,这时候身疼痛,清便自调者,谓小便正常的,会身疼痛代表有表证,常常小孩下利的时候,没有小便,因为水都从大便排掉了,所以利小便,大便下利就可以止掉了,所谓清便自调者,代表小便正常了,里阴回来了,津液也回来了,这就给他桂枝汤,如果证是麻黄汤,就给他麻黄汤。
「伤寒」应先解外,而医误下之,成为下利清糓不止者有之,成为阳邪下陷,协热下利者有之;一为虚寒,一为肠热。虚实寒热绝对不同,应详细而分别之。虚寒者宜温里,「四逆汤」为主方。肠热者宜清里,「葛芩连汤」为主方。大便很臭的就是肠热,一般会得到葛芩连汤的,大部份他的表证都是葛根汤,葛根汤证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之人才会有的,很多小孩平常跑来跑去的,汗流得很多,一得到感冒就是葛根汤证,因为津液没了;临床上看,葛根有预防的功能,预防病传到阳明,所以如果葛根汤开错了,开成麻黄汤、桂枝汤,病人就转到阳明证,因为发汗发太多了;病人病在表的时候,不一定病毒在哪个位置,桂枝汤、麻黄汤发表了,表的病毒去了,可是病毒已经进入阳明了,结果病人就下利,就转成葛芩连汤证。
同为误下,一为虚寒,一为肠热,则视其人之秉赋如何而异。秉赋素薄,肠胃消化机能不强者,每为虚寒下利;素有湿热,平时喜膏粱厚味者,每成肠热下利。一〇一: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而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这条就是看到病人有表证的时候,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这看起来病人有表证, 处方开错了或误用了,或是剂量开太重,结果解表以后,病人没有好,病人脉反沉,就表示表证没有了,身体里面虚掉了,即免疫系统不行了,发表了以后,肠胃功能马上虚弱下来,脉摸到越细越沉,就代表身体越虚弱,虚弱就是免疫系统太差了,救里的时用四逆汤,四逆汤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手脚冰冷,有时里面寒到吐出来的气都是冷的。
一〇二:「太阳病」 ,其人冒,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因冒症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就是头昏眩或者是头上冒汗;如果病人发汗和攻下,程序弄错了,应该先发汗的时候结果开成攻下,攻下后马上再发汗,次序弄反了,结果病人头昏还有点流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人头上流的汗就是胃肠的津液而来,这是阳明经的热证,所以汗出表和故也,如果里面还有,再去攻下,所以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这是说方子开错的时候,如果病人有这种现象,就下用再去开方,让他自愈。
一〇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就是表证还有,摸病人的脉,脉阴阳俱微, 这阴阳脉应该指的是「寸」「尺」脉,如果这病人是太阳证,为什么未解,一定是开了发表药给病人,病人吃完了药,结果病没有好,这时候摸病人的脉,他的表脉已经没有了,结果阴阳脉俱微;原来的太阳证脉都是比较浮数,阴阳脉俱微,就是寸尺脉都缓下来了,摸脉的时候,如果一息四至,代表他胃气正常,这种就不要管他,稍微等一下,慢慢恢复就好了。我们讲阳脉就是寸脉,一般人讲的是尺脉,寸指胸阳,如果是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胸阳比较热,要等他,病人会流汗出来,如果阴脉微者,就是肚子堵到东西,没有办法消化掉、并不是真正的很虚,若气血不足,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攻下的药中最初浅的方子;大黄酒洗之后,药性比较缓,而且有升提作用,刚好可以清十二指肠的积滞,这种大多发表药下去后,没有完全好,过一阵子慢慢好起来,看到心情不够开心的人、郁闷的人,都会有这种情形,情绪的关系,这不是很严重。
一〇四: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 ,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营就是讲血,如果一个人的血很弱的时候,汗就流不出来的,因为血不够了, 汗的来源就是血,血是从肠胃吸收的能量来的;卫就是气,如果卫比较弱的时候,表汗就是皮肤上表面的汗会洞泄,看到一个人汗一直流不停,就是气不足了,卫气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就是中医的固表力,气不足的时候,固表力就会比较差,一差的时候毛孔就会开,气就一直往外跑,这就是气弱,要固起来用炮附子,一下去就把表固起来了。营弱卫强,血比较弱,气比较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
一〇五:「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条辨,太阳证也有,少阳证也有,起因是表证没有好。一〇五条简单的讲了一下少阳证,伤寒五六日,如果得到感冒一段时间后,「或」是副证,参考就可以了,主证有四个:
一、往来寒热,
二、胸胁苦满,
三、默默不欲食,
四、心烦喜呕。
病在表有太阳、少阳、阳明,如果是病在太阳和少阳中间的时候,就是小柴胡汤;如果太阳进入阳明,比较偏重阳明的时候,就是承气汤,如果是在少阳和阳明中间,就是大柴胡汤。
例:小孩感冒发烧,西医开退烧药,又开很强的镇静剂给小孩睡觉,一个星期后,这小孩的淋巴结整个肿起来,又感觉往来寒热,就是一天来好几次的忽冷忽热,跟「疟」不一样,疟有隔曰疟,或间日疟,有时间性的,中医的少阳就是淋巴系统,太阳表证在人的皮肤表面,进入皮表的时候,就是桂枝汤证,没有治疗好,就进入半表半里,就是淋巴系统上,淋巴系统也是人的防卫系统,怎么知道进入淋巴系统了?中医讲的辨症论治,第一往来寒热,第二胸胁苦满,为什么?胸胁的地方,纵膈膜、横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统,严重的还有水声,很胀满,肋骨会痛;第三默默不欲食,人的五脏六腑外面都有淋巴和神经,自然肠胃的蠕动会受到影响;第四心烦喜呕,为什么喜呕?第一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掉,第二淋巴系统里面有很多水份,淋巴系统里面的水和血常常在互换,就是内分泌系统,病邪进入的时候,水隔在中间,胸胁苦满,纵膈膜、横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统包到,水太重的时候,通通梗在这,这水又不在胃里面,而在淋巴系统里面,所以中医讲半表半里,没有进入内脏,就是少阳,全部进到里面就是阳明。
柴胡,长在地上的时候,一半在上面,一半在下面,柴胡拉起来,根和身体是一样高,所以一半在表,一半在里,所以甲状腺亢进,内分泌系统的问题,都用柴胡,内分泌全部包括在少阳里面,只要不入脏的,脑部、淋巴结、大脖子都算在内,柴胡是主要的药,所以叫柴胡汤。大柴胡汤就是病邪进入少阳和阳明之间用的,太阳证刚刚好进入少阳就是小柴胡汤证,开柴胡汤的时候,因为胸胁苦满,所以一定开半夏,本身呕,就一定是柴胡证。如果是呕,就代表少阳证,少阳证的主证是呕,如果是渴就是阳明证,为什么往来寒热?因为进入淋巴系统的时候已经不在表了,这时候人的免疫系统出来抗,打赢的时候就是热,打输的时候就是冷,所以一来一往,因为近距离交战,这样一天好几次,没有限定时间的即是柴胡证,所以有热的现象就加了黄苓在里面,因为黄苓能够去热,因为默默不欲食,就加人参、甘草、大枣,这七味药就是小柴胡汤。北派用人参的时候,专门治心下满,就是胃不好的时候吃人参,所以泻心汤中有人参就是专治肠胃的,柴胡把黄芩带到半表半里,就是淋巴系统里面,人参、生姜、甘草、大枣,进入体内以后肠胃一吸收,免疫系统增强,所以小柴胡汤也会有流汗的现象,汗一出来也解掉了。
但是如果小柴胡汤证,开的是表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就是开成太阳证的药,就进入纯少阳了,把阳发掉后,少阳马上转阳明,因为一发表的时候,津液会伤得更多、津液伤了却没有把病毒清掉,反而把正常的体液丧失掉了,结果转移到体内,就会有肠胃发炎下利的现象。
如果三阳并病,项强、头痛、中风、太阳证,还有恶心、胃口不开、口渴,三阳并病的时候,合解少阳,中医叫「担法」,不要柴胡桂枝开在一起。
小柴胡汤有人参、甘草、大枣在里面,不欲食症状马上去掉;心烦喜呕,半夏能够止呕,黄芩能去热,胸胁苦满的现象,靠柴胡把黄芩带进去,如果烦而不呕,就不用半夏了,张仲景用半夏的时候,单单是为了止呕,如果病人口渴的,半夏就拿掉,因为半夏是利水的,吃半夏会越吃越渴,例如怀孕害喜,恶心想吐,就一定会用到半夏,为什么有人会害喜有的人不会?害喜的人平常胃中水饮比较多。
「柴胡」苦辛,专疏泄淋巴管,解三焦之郁,开胸膈之塞,退寒热。解烦渴,「小柴胡汤」以之为君,「黄芩」苦寒,清火郁,「姜」、「夏」辛温,降水逆,【参】、「草」、「枣」则为补助津液,以为佐耳。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胖子用五六钱就可以了,平常人三钱,小孩一钱半二钱,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剂量一样,因为黄芩比较寒凉,要同时理中,让中焦恢复,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半夏重用,柴胡用三钱,半夏就少于三钱,大枣无所谓多少。平常六碗水熬成两碗,空腹吃,只有桂枝汤喝完要吃点稀饭,让药发散一下,其余的汤剂不用。
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
原本伤寒论里面,张仲景没有加减法,加减法是后人加进去的,若胸中烦而不呕代表胃里面没有停水了,这时候加栝蒌实,为什么加栝蒌实?栝蒌实去胃中、胃的下方的结实,平常胃的下方随时保持着两公升的食物在里面,永远有东西停在里面,新的食物就把旧的推出去,所以有时候吃了三四小时后,还会恶出食物的味道,这一段东西坏掉的时候,就要靠栝蒌实,这一段坏掉的时候,会心烦,不是情绪不好,而是胃里面不通,胀闷胀满的感觉,不会恶心呕吐,栝蒌实用的不多,如果用大黄芒硝,会直接下去,不会停留在胃下方,调胃承气汤里面,是在十二指肠的地方,当然也可以重用甘草,但是甘草只能分解食物的毒,并没有把它完全排出来。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四两,这里的栝蒌是栝蒌根,栝蒌根可以生津止渴的。临床上用,栝蒌根可以降血糖,有种痉病,角弓反张,脑膜炎,就是用栝萎根,后面会介绍栝蒌桂枝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为什么肚子痛?寒湿跑到下焦去了,张仲景对腹痛一定会重用芍药,凡胸满一定去芍药加枳实。若胁下痞鞕,在中焦一带,刚好在肝和脾脏的地方,鞕满不通代表肝气不足,没有办法舒松开来,因为少阳讲的就是胆,消化系统,这时候重用牡蛎,牡蛎可以平肝气,而且咸能软坚,能够去除硬块,不只是在胁下,喉咙的硬块、腋下淋巴的肿块,都可以用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心下悸即水在中焦,才会令小便不利,所以会用到茯苓。一般来说会有咳嗽的时候,药常常把红枣拿掉,红枣何时加何时去看病情,如果病人湿热很盛的,还有酒客,因为红枣太甜,属甘味,吃下去会增腻,舌苔黄、抽烟多的,就把红枣拿掉,加五味子,五味子是生津的,五味子加二三钱就够了,咳得重的加重点,五味子没有寒热,只针对咳嗽,有润肺的功能。
小柴胡汤治疗西医说的,由中医来看,就是有湿热,小便黄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等等,西医只知道这是肝肿起来,顶到胃了。病人没有胃口,我们加上茯苓、白朮,茯苓稍微比白朮多一点,以去湿来改善胃口,然后加上郁金来行肝气;病人如果全身黄疸、病人的精神还好,用茵陈蒿;虚烦不得眠,加栀子。怎么知道病人好转?晚上一点到三点能睡了、一觉到天亮,胃口好、小便颜色正常,体力恢复,双脚温热起来,就代表肝病好了。西医以为肝癌是无形的杀手,那代表西医不能预先诊断出肝癌;其实正统中医两年前就能知道,在实证发生在肝脏之前,每天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就要赶快治疗了。肝木喜疏达,我们可以由种果树的技巧可以领悟治肝的方法。郁金用来疏散郁气,半夏去除多余的水等等,都是与肝木喜疏达的特性有关。小柴胡汤可以说是预防肝病的第一方。
淋巴结、淋巴肿块,这是结实在三焦,我们用黄色去实的药,用小柴胡汤加石硫磺:当脑部有积水时,用小柴胡汤加重生半夏去至高之积水;乳癌的药方,其实也是小柴胡汤的加减,遇到经期来的时候,乳癌的药方中需加上桂枝,利用桂枝降冲逆的特性,把奶水导入子宫里。临床上只要看到小柴胡汤的主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我们不管西医的病名是肾脏病或是经期生理痛或其它病名。还有,当女性在经期得到感冒,一律使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女性经期腹痛用小柴胡汤加白芍,需要的时候,白芍可以加重使用。
【古今医统】曰:「小柴胡汤」治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之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不思饮食。小柴胡汤进入三焦,所有的淋巴系统、腺体、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肝,是人身上最主要最大的腺体。
【正体类要】曰:小柴胡汤治一切扑伤等证。打架,身体表面很好,可是心口很痛,皮肤表面又没有瘀血,所以他是伤在半表半里中间,大便如果是黑色的,就是内有内出血,小便不通了,代表血堵在膀胱了,一般性伤科是小柴胡汤证,但是小柴胡汤下去只能清热消炎,并不能把瘀清出来,所以用桃仁,不一定是桃子的仁,杏子的仁也可以,桃仁这药专门攻瘀破血,打架内伤在胃的位置,这血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淋巴系统里面去了,在三焦油网中间,经过十几年后,西医打开来看胃没有问题,但是胃壁和淋巴结成一块,纠缠得拿不掉,所以西医叫淋巴癌,如果刚开始有伤的时候,就用小柴胡汤加桃仁,如何查有瘀血,看舌头,舌头上有一块青一块黑的,旁边有齿痕,他可能没有感觉,这时候用小柴胡汤加桃仁,桃仁加一钱半,胖子用五六钱都可以。包括女孩子的妇科也可以用,子宫在半里半表中间,子宫是腺体,所以子宫拿掉,内分泌会不平衡,内分泌系统全部属于半表半里。
脑受伤瘀血,在脚上「然谷」放血,下针「涌泉」「人中」「百会」,处方「小柴胡汤」的加减,加些破瘀的桃仁、红花。三焦、血脉、神经、脑细胞都属于少阳,所以眼睛、鼻子、耳朵、头部都是属于少阳。
【保命集】曰:产后日久,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二元汤],即本方合「四物汤」(又名柴胡四物汤)。就是小柴胡汤里面加四物汤。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
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而且大剂的用,瘦子当归用五钱,生地用一两,当归和生地专门补血的,补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会很强,熟地就是生地炒熟就熟地,炒过炮制过的比较熟,虚热的人补药下去会更热,用熟地嘴会破,用生地就不会了,所以生用;你孩子月经肚子痛,白芍专门止腹痛,能破瘀,所以产后或流产过,肚子会痛可以用芍药甘草汤,重用白芍到一两,平常三二钱就很强了,让血流回心脏比较强就可以了,如果是静脉瘤那二三钱就不够了,一定比例,如果要让怀孕很好的话,一定加重川芎,如果是月经来的时候吃的,可以使她的子宫排干净,把瘀血清出来,西医之子宫内膜异位,一定会加重川芎,如果眼睛黑黑的,舌头胖胖的,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两都可以。
乳房硬块,小柴胡汤可以去掉胸胁苦满,如果硬块比较严重的时候,同样是小柴胡汤就要加一些或减一些药,如果要让胸部的满去掉,桃仁是很好的破瘀的药,也可以加牡蛎,牡蛎也是攻坚的,牡蛎的攻坚和芒硝不一样,中药里面有很多攻坚的药,像桃仁、附子也是攻坚的药,什么时候用到附子?只有在腹膜炎的时候才用附子,已经发热了,非用附子把它清出来,这时候附子就不是补阳的药而是攻坚的药。要让胸阳旺起来,重用炙甘草,炙甘草平常用一二钱是对肠胃的,加重到五钱一两的时候,炙甘草很热,土会生金,这时候上焦就热起来,所以后面有炙甘草汤,炙甘草重用到四五钱以上后,马上热在胸阳,所以有一救逆的汤方「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用到四、干姜用二,炙甘草加重,让胸阳热起来,才有血在上焦,血在上焦的时候,乳房开始运作了,运作就是生奶的过程,西医打退奶针,奶没有喂完,后遗症就是造成乳房硬块,治疗乳房硬块,就是让它再生化一次,就用小柴胡汤里面炙甘草加重。让它充满上来,上来以后胸阳热起来,会充奶,怕会太热,小柴胡汤里可多用黄芩,再把这热导出来,让它变成月经排出去,让胸部的硬块生化或月经排出来,要让上焦的血进入冲脉达到子宫就要靠桂枝,【本草】写桂技能够通血路,经方家来看桂枝能够通利冲脉,因为桂枝壮心阳,会把奶水蒸化掉变成血进入子宫,所以治疗的时间要利用月经来的时间,利用月经排的中间再生化一次,生化的时候,胸部乳房会挺起来,然后从月经排出去。
治疗乳癌的经验方:
第一方是治乳癌或是乳房中有硬块, 尚未溃烂破出时使用: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瓦楞子五钱,川芎三钱,丹皮三钱,三七三钱,续断三钱,炮附子五钱,阳起石三钱,白芍五钱,枳实三钱,乳香三钱,炒麦芽五钱,玉金五钱,当归二钱,牡蛎一尔,龙胆草三钱;体力差足冷,加熟地三钱;经期加桂枝三钱。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第二方是治疗乳癌已经溃决破口,有恶臭,出黑臭水时使用:
柴胡三钱,紫根五钱,龙骨五钱,牡蛎一两,白朮五钱,炮附子五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以上方为主力处方来做加减
当病人进入乳癌末期气血两虚时,可以用八珍汤来做加减,主要观念在行气,破瘀,用咸味攻坚,开气去郁,令三焦气机流畅。同时必须以强固胃气,增加命门火维持生命的延伸为主。
汤本氏曰:「小柴胡汤」应用之主目的为胸胁苦满。所谓胸胁苦满者,令病人仰卧,医用指头,自肋骨弓下始,沿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轻压而上,触之有一种抵抗物、同时觉压痛者是也。治以「小柴胡汤」,则之随脑、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肋膜、心脏、胃、肠、肝、脾、膵(胰脏)、肾、子宫等病证之治愈,而此抵抗物亦渐次缩消。是故余谓胸胁苦满之腹证,概不外前胸壁里面所有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也。师之创立「小柴胡汤」,即欲治此续发的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与原发的病变耳。又以此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为其应用主目的者,夫亦以其续发的病变不仅易于触知,且常确定不变也。
一〇六: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虚,表示这人本来身体就此较虚弱,血不够,气也不够,腠理开, 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平常身体好的,一定停在表上,也就是停在太阳证上,就是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如果这人身体比较虚、或是女性遇到经期来,病毒一进来就结在胸胁的下方淋巴结的地方,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进食,就是不想吃东西了,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痛在中焦,造成呕,邪在上焦淋巴系统里面,故名邪高,小柴胡汤主之。我们用小柴胡汤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然后把病毒排除,中医不去管哪一种病毒,用「邪」字来代表是最好的。
一〇七: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一看病人是少阳证,药熬出来的时候,病人已经进入阳明证了, 喝了药汤后,少阳证好了,阳明证出来了,这是好现象,因为阳明无死证,就是吃完小柴胡汤后,病人有口渴现象;照理说,小柴胡汤里面有生津的大枣、人参、甘草,病人应该不会口渴的,所以「渴」就是进入阳明了,阳明的主证就是「渴」,大承气汤也会有渴证,白虎汤也会有渴证,如为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以「五苓散」主之;如为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这个烦热是壮热,高烧到三九、四十度,平常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不会壮热四十度,这么高温都是白虎汤证了;如烦渴而胃阴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胃阴虚就是胃的津液不够了,所以会用到人参,本身是白虎汤证,再加上心下痞,胃里面很难过,闷闷的不好消化,才会加人参下去;如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则「柴胡白虎汤」主之,就是小柴胡汤和白虎汤的加减;渴而「少阳证」仍在,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主之。
一〇八、九: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条辨是说,医生看错了,病人得病一段时间以后,医生以为病人已经进入阳明证了, 脉迟浮弱是说病人的脉浮、弱、迟,所谓的迟脉,就是一息二下很慢,病人本来就是身体虚的,阳明证的时候,手掌与脚是热的,医生看病人手足温,就以为病人是阳明证而攻下,医二三下之,攻下了以后,病人本来身体就虚掉了,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造成胃里面更寒,胃里面都没有蠕动,食物都吃不下去了,所以胁下满痛,造成脸孔和身体都发黄了,【内经】讲五脏的正色:肝是青色,心是赤色,脾是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病人病重的时候,一看到病人脸整个是黑的,就是肾,很多人脸色发青都就是肝,但是这些颜色都是枯燥干干的,所以肝病到后来,整个脸色都发青,就是肝脏的原色,就很危险,同理尿毒的病人身体脸色都是黑的。因为被攻下,所以面目及身黄,就是脾脏的颜色,因为脾主运化,是造血的地方,是食物进来消化了以后产生血的地方,结果脾脏受到伤害,病人面目身黄,病人在气血两虚的时候,因为造血功能失调了,津液也不够,这时候病人身上的黄,是透过皮肤看过去血的颜色,病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看到皮肤上的黄,实际上是血的颜色,如果是胆有问题的黄,是阳黄,发起来是光鲜的黄,流出来的汗都是黄的;病人小便难者,这时候脾就不能运化了,水从大便被攻掉了,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再开柴胡汤给病人,结果柴胡汤吃下去后,造成下重,因为病人身上已经寒凉了,小柴胡汤里面有黄芩,黄芩是去热寒凉的药,还有半夏去水,病人已经没津液了,下重就是脱肛的现象,大完便后,肛门收不起来了,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不是不渴,病人会渴,喝了水又吐出来,因为胃的火已经没有了,胃已经寒凉了,喝了水,根本不能化为气进入肺滋润到四肢,所以饮水会吐出来,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柴胡汤没用了,哕就是打嗝,有哕证的时候,就代表胃气已绝,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用「茯苓四逆汤」。
一一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这三样是太阳证,胁下满是少阳证,手足温而渴者是阳明证, 所以这条辨是说明三阳并病,必须合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这就好像针灸里面所教过的『担法』。一一一:「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的时候,病人的脉应该是弦紧,结果病人的脉,阳脉濇,阴脉弦, 阳脉是寸口的脉讲的是表,濇代表虚,所以表是虚的,寸、关、尺又叫做上焦、中焦、下焦,寸又可以叫做表,尺又可以叫做里,阳脉寸脉比较浮的时候,就知道病在表,寸脉比较沉下去的时候,就知道表虚掉了,阴脉是指尺的脉讲的是里,阴脉比较弦的时候,第一表示里有水,第二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觉,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弦的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的很强,代表里寒了,里寒代表腹部寒痛,法当腹中急痛,应该是腹中急痛,绷得很紧,抽筋那样,先与小建中汤。
如果不摸脉,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就是鼻子的尾巴,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里不但寒而且痛,十个小孩九个山根青的,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咬到皮肤就肿一块,没病的小孩,还不喜欢吃东西的话,根据经方,桂枝汤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用三钱的话,白芍用六钱,白芍是桂枝的两倍,因为会腹痛,所以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小建中汤重用白芍,这人本来脾脏的功能就比较差,桂枝汤本来就是健脾阳,张仲景加饴糖在里面,饴糖就是麦芽糖,加饴糖在里面小孩就会喜欢吃,脾脏本来就主湿主热,饴糖很黏稠,药一下去。脾阳马上就壮起来,就是靠桂枝汤,饴糖的功能一是甜,让小孩爱吃外,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时候靠饴糖在里面;小建中汤一下去的时候,胃口大开,肚子痛就没了,小孩就开始肯吃东西,开始喜欢吃谷类的食物,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就给他小建中汤。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的表证的时候,可是这人里虚掉了,最轻剂,刚开始用的就小建中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或……,这一本经方里面,只有两个专门治疗里虚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证的时候,要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一般的人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是注重在「脉结代」的病人,吃完小建中汤再看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就算了,有的话再对证开药,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虚补足,再给他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这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因为太甜了,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小建中汤喝下去,他不收的,因为肠胃太虚寒了,小建中汤下去马上吐,因为如果胃是寒的,甜的东西停在胃里面,甜(四圣注:后面的内容丢了。)
【苏沉良方】本方条曰: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欲便痛,重按之却不甚痛,此为气痛;重按则欲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腹痛不可下,下之则愈甚,此虚寒证也。此方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治腹痛。如果是实证有东西堵到,绝不可用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是专门治虚寒的腹痛。
一一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一一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证,只看到有一个症状就可以开处方了, 就代表病邪在淋巴系统里了,如果有恶心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如果不喜欢吃甜的,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红枣拿出来,如果这人已经很胖了,就把人参、红枣这些健胃整脾的药去掉。
一一四: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如果是柴胡证,而误下了,或刚好吃坏肚子,攻下了以后,柴胡汤证还在, 照样给柴胡汤就可以了。凡属三阳之证,其里气未虚,则抗拒外邪之力量仍有。柴胡汤为施转少阳之枢,使淋巴水道油膜等通畅,内外之交通无梗,本身之抗拒力量即可发展,故本方之运用甚广,功效亦倍于它方。观仲师于本方下立出加减一法,统治一切外感证,于上条再叮咛祇其一证即可用之,其重视本方也,可以见矣。
一一五:「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如果是心中悸,虚烦不得卧,茯苓甘草汤可以把它治好去掉,如果是心中悸而烦者,这是里虚,里面虚燥,也是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是阴虚的时候用的。这条辨专门讲的是中风素虚,这人得到感冒,本来正常是桂枝汤,除了有汗、恶风、发热、头痛,再加上心中悸而烦,就知道里虚了,还是小建中汤,所以应该伤寒二三日,表证仍在,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这样比较完整。
阴虚者,稍有劳倦身热,即心烦不安,纵有表邪,不可发汗,以「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引血内行,以治其烦。所以阴虚的人,要等到里虚回复了,有表证再开发表的药,所以遇到里虚的人,在发表之前,一定要先治里虚。
一一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过经十余日,就是拖了十几天了,照理已经进入别的经了, 结果表证还在的时候,医生没有开给病人表药,却攻下,攻下了以后,原本太阳证应该解表,让病从外表发,结果太阳病跑到里面去了,如果再过四五天以后,柴胡证仍在的时候,先给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下去以后,病人如果还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胃里面胀满难过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本身是介于少阳和阳明之间,兼有少阳、阳明才会用大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就是肠胃里面被大便堵到了,有宿食堵在里面,所以大柴胡汤证最主要的症状有腹满,肚子胀满而呕,呕属少阳,腹满是阳明,腹满、恶心是大柴胡汤的主证,现代人的气满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证;实满是承气汤证;腹满又恶心就是大柴胡汤证;如果没有腹满光呕就是小柴胡汤证,为什么?因为被攻下了,下利的药太快了,病人水份都出来了,大便出来的都是水,结果大便没有排出来,于是便堵在里面。临床上看到大肠癌的病人,一开始有些是承气汤证,有些是大柴胡汤证,不是在阳明就是介于少阳与阳明之间,阳明无死证,这种情况是不危险的。结果西医治疗过的病人,开刀以后,移转肝癌或,症状不是少阴证就是厥阴证,所以我们当然反对西医开刀。如果是大肠癌的病人,还没有给西医开过刀,如果是在大肠的末端、也就是直肠附近堵到,我们要加芒硝来攻坚。我们遇到实证的便秘,病人有拒按、不会放屁,就考虑要用到芒硝了。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二钱;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胖子用二钱,瘦的人用一钱就好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这是小柴胡汤的方子,少了人参甘草,再放芍药、枳实、大黄就大柴胡汤,枳实这药也是能宽肠的药,和厚朴一样,枳实比较重于宽大肠,厚朴比较重于滋润小肠,大肠和肺是表里,所以大肠堵到的时候用枳实,胸腔堵到、心脏积水也用枳实,枳实这药专门能去结毒,结到的毒、硬块它能把它排掉,实际在用的时候发现到,当大肠的肠壁和大便黏在一起的时候,枳实可把肠壁推开,但只能让它们分开,如果枳实把它清出来就不需要加大黄芒硝了,所以枳实本身并没有攻下的功能,它能把结分开来,必须要靠别的药把它通出来,所以心脏的动脉血管堵塞的时候,用枳实,但是枳实只是把动脉血管里面堵塞的东西与血管壁分开来,所以张仲景还加桂枝,桂枝让心脏动脉血管往外冲的力量加强,喷射的力量加大;怕胃受不了再加生姜在里面,让胃热力散一点,不要太集中在心脏,怕心脏受不了,血管会破裂;因为腹满,肚子胀满,少腹会痛,所以加芍药;大柴胡汤里面如果没有加大黄,就不叫大柴胡汤,因为病已经进入少阳、阳明了,又不是纯阳明证,所以用不到「芒硝」这样强的药,用大黄把阳明热清出来就好了;「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参」、「草」加「枳实」、「大黄」、「芍药」也。以阳明实热不适用「参」、(四圣注:本页后面内容缺失 P90)
人参:胃中热结,则非「枳实」不能破其结,非「大黄」不能下其热,「芍药」则舒心下之急;但「阳明」虽结而「少阳」未罢,「柴胡汤」又不可不用,故在此方为双解「少阳」、「阳明」之剂。所以常常问病人恶不恶心,会恶心就是少阳,恶心加胀满就是大柴胡,肚子不满会恶心就是小柴胡;黄芩、芍药是等量的,枳实要重用,大黄开的比枳实少,如果没有加枳实,只用大黄,肚子会绞痛,因为大黄会硬把肠壁拉开来,因为肠壁没有津液了,枳实下去会产生津液。
王叔和曰: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平日心思郁塞,胸满少食,大便二三日或四五日一行,心下时时作痛,吐宿水者,其心大多胸胁烦胀,肩项强急,脐旁大筋坚韧,上入胸肋上,下连小腹,或痛或否按则挛痛,或兼吞酸、嘈杂等症者,俗称「疝积留饮痛」,宜长服此方,隔五日或十日,常用「大陷胸汤」或「十枣汤」攻之:眼目云翳,或赤眼疼痛,胸胁苦满,所以眼睛是属于少阳证,开白内障的处方的时候,用大柴胡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是赤痛红肿,是太阳证,葛根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生翳就是靠柴胡来作加减。大便燥结者,加「芒硝」为佳,如果大便攻不出来,就要靠芒硝把它打散,大肠比较大,到直肠的时候比较小,大便到直肠如果硬会堵到,吃了大柴胡没有大便,就加点芒硝把硬的大便打散掉,一般会有这种现象的,大多是年龄大的人,身体虚弱的人会看到。遇到对证的时候,用到大黄芒硝来攻下,对病人来说大黄芒硝就是补药,应该攻坚的时候,不能手软,这就是「急下存阴」的概念。
百疢一贯曰:龟胸龟背,大多原由于毒,这毒就是浊痰,凡龟胸后必成龟背,用「大柴胡汤」治之。重者用「大陷胸汤」之类,随证不同。
【伤寒绪论】曰:潮热,而胁下汗出者为胆实,用「大柴胡汤」:手足心汗出者为胃实,用「大承气汤」。这是分辨纯阳明证跟兼有少阳证的时候,腋下一直流汗流很多,就是三焦系统,也就是大柴胡汤证,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点」,背后的第五椎外开五分的地方「华佗夹脊」,直针下针可以止汗;如果病人是阳明热,大便正常,舌头伸出来苔是黄的,就是白虎汤,如果大便不通,就用承气汤攻。
一一七:「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已而微下利,日晡所发潮热,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药丸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胸胁满而呕,就知道病情已有少阳证了,日晡所发潮热,黄昏的时候发潮热,阳明证上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开始发热,潮热是一阵一阵热上来,按照气血流注的时间,申时开膀胱,实际上堵在大肠里面,大肠会移热到膀胱,一移热就从背后到脑里去了,所以是大肠移热,到下午的时候就会发热;胸满而呕是少阳证,到日晡发潮热,就是阳明证,所以是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柴胡汤本来是没有下利的,现在在下利,可能是前面医生攻的,前面医生用丸药下的,丸药下的时候利水利得很快,水跑掉了,大便还在里面,所以用汤剂,汤剂下的时候,整个打下来了,所以攻下的药大部分都是用汤剂在攻的,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原来是大柴胡汤证,因为已经被攻下了,所以变成小柴胡汤证,被攻下了阳明证就没了,变成少阳证,所以是小柴胡汤证治疗,一一七条就是说少阳证被误下了以后的辨证,小柴胡解外后,就是柴胡加芒硝,有燥屎的时候这种燥屎常年累积在里面没有出来,这时候只能用芒硝攻下来,打出来是黑的。怎知有燥屎呢?黄昏的时候会发热就是了,用小柴胡汤加芒硝治疗,不用再加枳实、大黄,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攻下,所以小柴胡汤加芒硝就可以了,就是小柴胡汤加减。
东洞翁曰:「本方为小柴胡汤证而苦满难解者」,又曰「小柴胡汤证而有坚块者。」柴胡加芒硝就是本身是小柴胡汤证兼有坚块,中医是辨证论治,这硬块可能是大肠癌的出血硬块,不管是什么,芒硝可以散掉,【本草】里面没有提芒硝可以把「燥屎」打散,芒硝是攻坚的峻药,坚就代表肠里面的硬块。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芒硝使用的时候,是生用,一次一钱就够了;汤药煮好了以后,芒硝冲服,不用再煮;严重的时候,一次用到两钱都可以。病人小便颜色有深黄变成淡黄色的时候,就不要再攻下了。
一一八:「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味承气汤」主之。
伤寒,两个星期,太阳证应该过去了,结果过了太阳证的时候,病已经进入阳明了, 病没有解掉,病人就谵语,谵语就是胡言乱语,谵语怎么来的?大便堵在肠里面,进入阳明以后,变成纯热证,燥屎就像放在太阳底下晒,大便的燥气就往头上冲,脑部受到大便浊气的影响,讲话就胡言乱语。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肠胃里面有热,要用汤剂来攻;若小便利者,肠壁变得很小,大便出来便细细长长的,有一种,大便堵在小肠转角的地方,大便就像羊大便,出来像六味地黄丸;照理说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照理说应该没有大便,结果反而下利,就知道是前医之过。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若平常虚利,下利清谷,病人有点昏迷的现象,脉都很虚弱,手脚都冰冷掉了,这是虚寒,开承气汤,病人会死掉,应该是四逆汤。应该是很虚弱的,病人下利,结果精神很好,从这知道里面有东西堵到,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开轻剂,用调胃承气汤。如果看到病人发烧发热,病人的脉是虚弱的,知道里面寒凉掉了,用四逆汤把他救回来;如果是实热,病人也会下利,下利拉出来是水,实际上大便堵在里面,如果不仔细会以为是下利,这时候攻它,清出来后,津液自然会回来,张仲景说喝承气汤后,病人会口渴,喝点水就好了;这条辩是说:明明看到病人是下利,以为里面没有堵到,结果病人是因为里面堵到而下利,因为堵的太实了。
热病,肠中干燥而大便不行,常以汤剂解之;以药物之刺激与推动,固可通便,而水液亦为推荡之一助,如多饮开水,其便亦通。若用丸剂,每多辛热之品所成,只有刺激肠蠕动之力,无清润肠壁之力,故所下者,多剩余之水分。所以西药或甘油锭没有办法让肠胃产生津液。
一一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仍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尚未可攻。
太阳病不解就是还有太阳病的表证,还有表热没好,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发表的时候没有发出去,这病毒直接从经进入腑,从皮肤表面直接进入膀胱,腹部的前面是膀胱,中间是精宫,后面是大肠,正常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气化的时候,一部分的水再跑到胆里面,水生木,变成胆汁,气化本来就很热了,当热进入膀胱里面,移热到膀胱,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络到膀胱里面,热再进来,太热了血管会破裂,小便就会带血出来,这是一种外证没有好的时候传到里面的现象,还有一种是打架被踢或运动伤害伤到小便的地方,结果小便堵到了小不出来,里面瘀血,也是一种外伤,用桃核承气汤;热结膀胱就是小便太热了,小便带血,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血症的第一个方子,很浅的方子,其人如狂,并不是发狂,只是情绪烦躁不安,如已发狂的话,桃核承气汤就来不及了,所以是近狂还没到发狂的状态;血自下,下者愈,如果这个时候小便自己带血下来,就没有关系了,这血通了,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解外的时候,用小柴胡汤,因为碰到「腑」上的时候,一定经过中间的三焦,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少腹就是在「中极」「关元」一带绷得很紧,病人感觉很痛、很难过,小便小不出来,看皮肤上也是绷得很紧,整个抽筋起来,由这些症状,可以确定血堵在膀胱里面,血下不来。瘀血者,血液已越出血管之外,失其血液之性能而成为死血,在医学名词上为瘀血;死血在生理上不但己失作用,且能遗害于全身,一但化成毒质,刺激脑神经使其发生错乱,或使血液不清洁,发生种种病变,如皮肤病、疡疮、潮热,以及攻冲性、游走性之疼痛诸疾病;凡属一切急慢性病证与奇病怪疾,临床上久看不好的病,一定是有瘀血在里面,吾人有很多方法,教导如何去辨别,如何知道里面血瘀到了,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抵挡丸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蟅虫丸等,皆为治瘀血之良剂。桂枝茯苓丸专门用作妇人、卵巢瘤的时候用,大黄蟅虫丸腹腔里面有瘀血的时候用,下瘀血汤胸腔里面有瘀血内伤的时候用。
临床上遇到少腹痛的时候,记得先问小便是否正常;举例来说,如果有妇女在月经期间腹痛来找你治疗,你忘了问小便,结果以为是月经引起的腹痛,其实可能是刚好这几天她的膀胱结石引起腹痛,如此处方用药就不正确了。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脉当为沉濇,或弦细;舌则红中带紫,苔或白或黄。脉以濇细,舌以紫青,为瘀血之侯。
判断瘀血的方法:
一.血会「膈俞」,病人一定会有「膈俞痛」,督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穴」。
二.舌有齿痕,舌头上有牙齿的痕迹,因为舌为心表,心主血,身上循环系统很好的时候,舌头会很光润,循环不好的时候,舌头的循环也会跟着不好,舌头跟牙齿贴到,一拉开来,牙齿印还在上面,就代表瘀血,很多都是妇科子宫的问题。
三.「血海」痛,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会痛。
四.「三阴交」,「三阴交」有压痛点,「三阴交痛」大多在妇科里面,「三阴交」主腹、少腹的地方。
五、更严重的,在肚子上看到一块一块的青紫。
六、口渴而不欲饮。
张仲景在设计桃核承气汤的时候,考虑把瘀血攻下来,而不要把正常的体能伤到,把坏的攻下去,好的留下来,如何这药一吃,刚好把瘀血攻下来?所以桃核承气汤主要是靠桃仁和桂枝,桃仁专门破血,行血化瘀,所以桃仁用的很多,包括生化汤里面都有桃仁,桃核承气汤实际上就是利用调胃承气汤加减而成。张仲景破除瘀血的时候,会利用桂枝强心、辛香发散的特性,来加强心脏推动血液的力量,然后配合其它破瘀血的药,如此破除瘀血的力量就会增强。
临床上,遇到久病的病人,想要开补血药的时候,记得要先去瘀血,所谓『瘀不去,新不生』 ,不是一味地开补药就好。
一二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在医生的眼里,病已经六七天,可能已经传里了, 不是传阳明就是传少阳,所以医生才会下之,一攻下以后,病人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什么?因为要传不传,并没有进入少阳,被攻下得太早了,表邪陷下去,陷在半表半里中间,因为被攻下,而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去,因为在半表半里中间,三焦跟心包是表里,所以病人会胸满,惊烦,因为胸口这里淋巴系统整个都会在这里,小便不利,因为三焦是水道出焉,三焦管水道,由油网来排,因为滤过性病毒是由「攻下」进来的,所以堵在三焦,水道就不能通行了。
有谵语就代表说胃里面还有余热,胃里面还有干的大便,没有完全排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攻下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往下走,一攻下病人的身体虚掉了,其实本来身体很好,把病毒顶在外面的,表面的症状慢慢没了,结果被庸医攻下,免疫系统被攻下,就往下走,因为体能很好,进来的时候就停在少阳,这进来不是病人不行,而是被医生误下的,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因为在半表半里之间,有胸满,靠柴胡加桂枝来解表,柴胡本身和解,桂枝走肌肉皮肤表面去表,已经在三焦里面的东西,把它清利出来,这汤方加龙骨牡蛎,还有铅丹,铅丹现在很少用,龙骨牡蛎和铅丹是治疗惊烦,受到惊吓的时候用,因为三焦和心包是表里的,所以这三味药是用来镇惊止烦的;又因为有谵语,因为人虚了,大肠的浊气就往上跑就发生谵语,所以加了大黄,大黄来攻下,用大黄把堆积在胃的大便排出来;这时候又加半夏,因为这人素体比较壮的,平常比较壮的人,胸腔比较湿热一点,能湿热才能够胖;这时候再加生姜、人参、大枣,来把里虚补足;此方表证里证一剂来清,同时攻下,同时解表,同时把前医造成的下攻中气不足,把它补足,中气就靠人参、生姜、红枣补足,解表靠柴胡、桂枝。这个药方常用在体质素虚之人,误下之后,阴虚而津液不能自回;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误下之后津液回自回,就不会用到这个药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碁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除了大黄、半夏、红枣以外,其它都等重,因为是半表半里都有,解表攻里同时并进的,一剂药同时把它去掉,过去有些书上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加黄芩在里面,有开黄芩就是嘴巴里面有燥苦,口苦的时候,兼有少阳证的时候,会用黄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很好治疗失眠的汤剂,是虚的人吃的 ;如果失眠是到了晚上但头汗出,常常五六天不大便,舌头又干又燥,这人是阳明燥屎,不可以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谓阴虚的人是肠胃津液不足,兼有下利而引起;现在买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粉,里面没有铅丹的,都用茯苓代替了,所以开的时候,没有加铅丹也没有关系。
龙骨牡蛎有潜阳的功用,常人阳气足的时候,手脚是温热的、额头冷的,手掌、脚掌是热的,手背脚背比较凉,四肢是胃气反映的地方。如果手脚温热而且出汗、大便秘结,这是阳气过盛,我们用承气汤攻下就好了;但如果是虚热的体质,没有便秘,手脚常出汗,就是用龙骨牡蛎。所谓的阳要潜在阴里面,就是说人体的皮表乃太阳寒水所主,把热包在里面,也就是皮表是凉的,里面是热的,不怕冷,这是正常。龙骨与牡蛎潜阳收敛的作用有小差异,当「失津」的时候,我们用龙骨;如果是「失精」的时候,我们用牡蛎。所以小朋友夜尿多的时候,因为夜尿是「失津」,所以用到龙骨牡蛎的时候,龙骨可以多一点;反之如果是大人有遗精的症状,我们用龙骨牡蛎的时候,牡蛎要加重一点。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旺了,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臓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这在针灸课中已经讲过。
一二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两条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是靠肺;这时候大渴欲饮水,因为肺虚掉的时候,肺不能行水了,这时候嘴巴就很燥渴,这时候就会肚子胀满,因为水不能气化,胃里面的火不够,土不能生金,水就停在中焦;自汗出,小便利,这时候如果病人自己会流汗,小便正常的话,代表脾胃的元气功能自己恢复回来,自己会好的,就不用去治疗他了;没有好的,这种症状中医称「横」,刺「期门」。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也是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张隐庵曰:大渴欲饮水者,肝主木火之气,肝是动病,甚则嗌干而渴也。其腹必满,这种肝癌都有的现象,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让腹水更大,这水并没有办法气化成津液上来,就是从舌头下方冒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人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嘴巴里面的口水也是气化出来的,气化后的水才是能让身体受用的水。
一二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过去因为在北方,拿瓦烫协助病人发汗,用烤的方式让病人大汗出,因为不是药汗,不是免疫系统从里面推出来的汗,所以没用,因为病人的大汗出,所以病人里面的津液伤到了,刚刚烤火的热跑到肠胃里面去了,肠胃里面就相对的更干了,结果肠胃津液伤到了,大便都堵在里面,食物在里面坏掉了。十几天以后,突然感觉到发冷,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照理说谵语的时候大便没有了,结果大便来了,就是病人的津液自己调养回来了,津液返回胃里面了,自己会好。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此段顺序有错,先把反呕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着想小便又小不出来。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脚下冰冷,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胃气往下注,到脚指头,脚整个热起来,足下恶风代表胃气没有下注,堵到了;如果把胃的津液伤到的时候,胃里面干掉了,张仲景说先不要管它,先少少与之,慢慢让他津液回来,或先吃一点稀饭,让他自己调理回来,这样最好;在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开处方?先观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鞕,小便量应该会增加,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是没有回来,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因为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这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通一下,一下子浊气往上头,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没有了,大便也出去了,因为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脚会热起来,因为胃气往下走了,胃气往下走就是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了;因为病人的津液已经伤到了,这时候用承气汤去攻的话,津液会更伤,所以要在旁边看病人,看病人的大小便如何,小便没有就代表他津液没了,这时候要赶快给他一些补津液的药,小便很多就没有关系了,他自己会好;现在临床上也会看到,在火场里面逃出来的会看到。
过去有些派系把一二三、一二四条拿掉,因为这两条上下条文比较不通。
一二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已经有感冒的热在身体里面,然后又有火气进来了,用火熏他,这是两个阳热在互相熏灼,结果造成病人津液丧失过多,其身发黄,血里面百分之六十的水,水份丧失很多的时候,从皮肤上看到血的颜色是黄色的,实在这是血的原色,其实是液不足了,这时候吃水梨最好;阳盛则欲衄,阳气是往上走的,如果病人会流鼻血,血里面的热就会散出来,就会好;如果病人阴虚小便难,因为津液不够了,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如果病人阴阳两虚,身体就枯燥了,瘦干干的,但头汗出,为什么有这现象?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时阴阳是相交的,为什么阳热能停在中焦不会散出去?因为人有阴阳,有津液,按一定比率存在,所以可以停在中焦。有一天如果津液少了,津液少的原因,可能被攻下,可能被火烤,津液一少,胃里面的阳热就冲到头上去了,头就在流汗,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牡蛎会收浮阳,相书上蒸笼头这种人只能干校宫干不了将官,因这人太急躁了。另外一种情形,阳明热也会容易头汗出,与这里的「但头汗出」不同,这里是阴阳都虚掉才会但头汗出。腹满,里面的大便都干掉了,微喘,口干、咽烂,喉咙都烂掉了,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严重到打嗝的时候更虚,有打嗝现象的时候,就是胃气绝了,很危险了,如果再进去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捻衣摸床就是沿着床边摸过去,这时候大便整个干在肠子里面了;如果小便还通利,代表他元阳还有,因为小便是气化出来的,代表津液还有,如果小便都没有了,就真的很危险了。
例:小孩感冒,麻黄汤证,一剂下去小孩发汗太过,烧退了就转白虎汤证了,结果误诊,看他还发烧给大青龙汤,小孩一直在发汗,原来是太阳表证,立刻转成阳明燥证,就捻衣摸床,这代表津竭了,而阳明燥热证,对小孩摸脉不准,因为小孩的脉,正常时都跳得很快,摸肚子拒按,表示大便堵在里面,阳明证应该考虑大承气汤或白虎汤?结果因拒按而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一下去,烧就退了,还有,这小孩从小就黄疸,大便不好,常常阳明燥热,常常口渴,常常便秘,脑子反应慢,大承气汤一攻都好了。
孙斋氏曰:本条宜对证用药:「黄疸病」用茵陈蒿汤;腹满而喘、谵语、下大便用「承气汤」。独躁扰循摸一症为神经濒绝之现象,法在不治。这现象用「大承气汤」,如果白虎汤证造成的壮热,用犀角地黄汤可能会好,大便不通的,就不会好。
一二五:「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可以在火灾的现场煮这个汤来教人,烧伤的时候,皮肤一块一块的,有时候还会翻裂起来,很大的水泡很痛,病人会惊狂,因为被火吓了,水都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痛又没办法睡,会惊扰烦躁:张仲景写救逆,就是急救的时候用的;因为脉浮,知道病在表,火一烧起来,水都往皮肤表面上跑,水并没有变成汗,造成很大量的水在皮肤表面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一剂喝下去的时候,大约一个小时,药发散到皮肤表面的时候,痛会大减,因为是救逆,要很迅速的把药发到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芍药本身性是酸收的。比较能收敛,如果桂枝里面加了芍药的话,药力就没有办法很迅速的达到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把芍药拿掉;药到了皮肤表面后加蜀漆,蜀漆又叫常山苗,蜀漆去痰,人的津液正常在肠胃里面,遇到大火,一部份津液跑到皮肤表面,马上起水泡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太热了,一部份津液就堵在中焦,津液离开正常管道,堵在横膈膜的下方以后,马上就化生成痰,所以看到烫伤的病人,常常痰都很多;龙骨牡蛎,这两味药本来就是收敛的药,同时它能利水壮肾阳,牡蛎能收浮阳,因为病人惊狂,起卧不安者,就是阳浮在头上面,阳气往上冲,牡蛎下去能把阳往下降,龙骨牡蛎在收皮肤水泡的时候,是从内来收,桂枝汤能健脾阳,让脾正常运转,因为龙骨牡蛎已经在收敛了,所以不需要芍药来收敛、芍药会让桂枝变慢,所以不用芍药了。
现在吃安眠药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焦虑、失眠,也可能用到这个方,只要有惊狂、起卧不安,严重焦虑就想到此方。这种安眠药的副作用,如果给西医开抗忧郁的药,结果就是很开心的去自杀。
外敷:过去用牡蛎打粉,磨得很细,加麻油,更好的用硫磺、大黄,硫磺就是在火山口的东西,硫磺本身外用时非常的寒凉,西医就把硫磺跟膏药一起用,变成硫磺膏、中医把硫磺、大黄、麻油配在一起用,如果是皮肤红肿这药就可以了,起水泡的时候要加菖蒲在里面,菖蒲是皮肤表面利水的大剂,菖蒲就是灌木类的水草,把这草晒干烧成灰,这灰敷在皮肤表面上,一敷上去,就开始去水,病人会小便,如果化脓了,就是变成湿了,就要加白朮;如果已经发炎了,就加黄芩,这就是加减;西医的硫磺膏只能去热,不能去水去湿。为什么要赶快去水?因为水绷久了,皮肤就会绉掉,会有疤难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劈,蜀漆三两洗,去腥;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在蜀漆用常山苗代替,其实蜀漆和常山苗是不一样的,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蜀漆,蜀漆就是一种长在四川的漆树其皮的内层,蜀漆在白铁板上烧,烟有毒,把烟去掉才能入药。蜀漆去痰的力量很强,受惊吓的时候,容易有痰涎壅塞,我们用蜀漆把痰去掉。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火邪,故烫火伤之疼痛烦闷者及灸疮发热者有效。以「牡蛎」一味,「麻油」调涂烫火伤,则火毒忽去,其效可推之矣。一般只是热可以,有湿化脓发炎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一二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了,营养不足了,代表免疫系统不够强,这种人一定口渴,因为本身津液已经不足了,再被火一烤,一定发谵语;如果脉浮起来,就代表津液回来了,津液一回来的时候,免疫系统出来到皮肤表面上去,脉就浮起来了,病如果在表的时候,不管是免疫系统的问题、滤过性病毒的问题,或感冒的问题,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就像火烫伤的,他没有病,但是皮肤被烫伤了,所以脉一定是浮起来的。
一二七:「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来解,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 因为拿不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得汗,一烤的时候,病人反没有汗了,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系统,也就是在肠胃里面,肠胃干掉了,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解了,结果时间到了没有解,必圊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名为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内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如果是阴伤,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大便带血。
一二八: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现在已经脉很浮了,热又很盛,反灸之,灸不要用在这时候, 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是治疗虚证的,病人脉浮且热,这是实,实证的病以虚治,用灸来治,结果病人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就是伤到阳,两阳相亢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常给病人加灸的,一定是身体虚寒的人。从内经的理论来说,伤到阳会吐血,伤到阴会下血:这是吐血与下血有差异的地方。
一二九: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 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白虎汤证是讲阳明经热,热在经脉里面。就是白虎汤;如果是阳明腑热,热在腑里面,热在大肠、小肠、膀胱,热在消化系统里面,就是承气汤证,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实热的范围,脉都是很数,但是脉会洪大,不会微细。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没有什么补,桂附八味丸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下去会很热,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虚热会更热,会嘴巴燥裂,桂附八味丸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丸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而生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的时候,血里面更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一三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脉浮,病在表,要用汗解,本来是表热,靠肺的阳在攻表解表,因为火太盛, 再一灸,阳就离开了,水还在下面,水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都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什么叫痹? 就是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这就叫做火逆。如果病人体能很好,会自己好的,在好之前病人一定会先烦燥,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为什么会有汗? 就是津液已经出来了才会有汗,何以知之,因为病人脉浮起来,会流汗了,代表体能慢慢回来,水跑回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之前的脉浮是被误治的,因为用灸去烧他。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6:54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头大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