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等对艾滋病喝金银花水有什么好处处

您当前的位置:
HIV感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 15:26
点击次数:163
HIV感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急性HIV感染和无症状HIV感染无需抗HIV药物治疗,只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劳逸结合,但要避免传染他人。对于艾滋病患者的综合性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针对病因的抗病毒化疗,主要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即鸡尾酒疗法;重建机体免疫的免疫治疗及使用治疗性疫苗;治疗艾滋病相关的并发症(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支持治疗和护理、心理咨询等。
目前使用的抗HIV药物有4类共19种,包括9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含两种复方制剂)、3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6种蛋白酶抑制剂(PI)(含一种复方制剂)和一种融合抑制剂(fusion inhibitor,FI)。其中一种FI是enfuvirtine(T-20),2003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应用于HIV感染的临床治疗,相关资料有限,在国内尚未上市。
对于急性感染期患者,HIV血清阳转在6个月之内的人和所有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慢性感染者,一般认为,应该结合感染者的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和临床表现而定(表2)。随着对HIV复制和免疫系统对抗HIV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的认识不断增加,与病毒载量相比,CD4细胞计数可能是估计病情的更为可靠的指标。目前的治疗指导方针认为,CD4细胞计数&350/&L时应开始治疗,治疗后的定期随访很有必要。
(1)一线治疗方案
成人和青少年治疗的一线药物见表3。所有的药物配伍都包括两种核苷类抗HIV药物和一个其他种类的抗HIV药物。首选ZDV/3TC作为一线用药。其他替代的核苷类抗HIV药物配伍包括d4T/3TC,d4T/ddI和ZDV/ddI,这些搭配可以根据情况加以选用。但是,ZDV/d4T不能联合使用,因为这两种药物之间具有拮抗作用。此外,两种核苷类药物不能单独用于抗病毒治疗,因为其不能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并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2)二线治疗方案
如果治疗失败或者发生毒性反应则需要改用二线治疗方案。成人和青少年HIV感染者的二线治疗方案见表4。代替ZDV/3TC的理想的二联核苷类药物为d4T/ddI。此外,ZDV/ddI可以代替d4T/3TC,反之亦然,但是必须注意核苷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假如二线药物的疗效差,此时RTV-PI药物(IDV/RTV,LPV/RTV,SQV/RTV)则首选与奈非那韦(NFV)联合应用。
(3)特殊人群的治疗方案
①育龄妇女或者孕妇:WHO推荐ZDV,3TC,奈韦拉平(NVP),奈非那韦(NFV),SQV和低剂量的RTV联合使用,因为这些药物均可用于孕妇。EFV有致畸作用,不推荐育龄妇女使用。服用ARV药物的妇女必须采取适当有效的避孕措施。一些抗病毒药物(奈韦拉平和EFV,以及所有的RTV-PI)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血浓度,因此接受这些药物治疗的妇女需要增加避孕药的剂量。
②儿童:许多成人使用的ARV药物也可用于儿童,但应根据儿童体重和体表面积而调整用法。推荐儿童使用的一线药物包括ZDV/3TC加一种非核苷类药物(奈韦拉平或者EFV)或者是阿波卡韦(ABC)。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使用资料,EFV不能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在一线药物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二线药物的选择方案包括改变核苷类核心药物(如将ZDV 3TC改为d4T ddI),加上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由于茚地那韦(IDV)和SQV缺乏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因此只有LPV/RTV和奈非那韦(NFV)能够用于儿童。
③合并结核的HIV感染者:WHO建议,对合并结核的HIV感染者一般先完成结核治疗,再开始ARV治疗。如果在结核治疗期间出现了HIV病情加重(如:CD4&200/&L)或者出现播散性结核,须同时治疗。同时治疗时,首选一线药物,包括ZDV/3TC或者d4T/3TC加另外一种非核苷类药物或阿波卡韦(ABC)。如果服用非核苷类药物,首选EFV,因为其肝毒性小于奈韦拉平(NVP)。除了SQV/RTV,在结核治疗过程中不推荐使用其他蛋白酶抑制剂,因为它们和利福平具有拮抗作用。
④HIV母婴传播的阻断:从妊娠14周到34周,给HIV感染的孕妇服用ZDV 100mg,5次/d,在分娩时,ZDV静脉点滴(第1h用2mg/kg,以后lmg/kg,直至分娩。出生后8~12h,给婴儿服用ZDV糖浆2mg/kg/6h,疗程6周,可以使传播效率从25.5%的降至8%。若进一步结合剖宫产、人工喂养,可使传染效率降至2%。在孕妇分娩时服用奈韦拉平200mg、新生儿给予奈韦拉平2mg/kg,也可以取得类似预防的效果,后者简便、且价格低廉,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使用。
①干扰素: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300万U,肌注,每周3次,3~6个月为一疗程。
②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可使患者淋巴细胞数增加,改善免疫功能。
③人血丙种球蛋白:定期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④中草药:如香菇多糖、丹参、黄芪和甘草酸(甘草甜素)等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
(5)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①口腔念珠菌感染:制霉菌素片100万U,研碎加甘油调成糊状局部涂抹,慢慢吞下;或伊曲康唑口服,每天200mg,疗程7天;或氟康唑口服,每天200mg,亦可静脉点滴,每天200~400mg,疗程14天。
②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磺胺甲噁甲噁唑/甲氧苄苄苄啶(复方新诺明)口服,2~4片/次,3或4次/d,痊愈后尚需间断服用,以防复发。
③细菌性感染:有反复发作的沙门菌感染,如血培养阳性者可口服喹诺酮类药物。结核病和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可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毒素或乙胺丁醇三联或四联疗法,强化治疗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巩固治疗4个月。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肝肾功能。
④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重点是降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或做脑室引流。可用两性霉素B,首剂0.1mg/(kg?d),以后逐日增加至0.6~0.7mg/(kg?d),静注1~3个月或半年,或氟康唑200~400mg/(kg?d)静脉点滴,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
⑤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可口服阿昔洛韦200mg,5次/d,连用10天,或拽昔洛韦300mg,2次/d,共10天。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口服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用法同前,疗程7天。
⑥弓形体脑病:磺胺嘧嘧啶100~200mg/(kg?d),分成4次口服,疗程2~3周;亦可口服螺旋霉素0.3~0.4g,3次/d,疗程3~6周,痊愈后仍需间断服药,以防复发。
⑦隐孢子虫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可采用补液,注意电解质平衡,以及调整免疫功能。
⑧肿瘤:对发展较快的卡波西肉瘤可用长春新碱或硫酸长春碱(长春花碱)、博来霉素或多柔比星(阿霉素)联合治疗;或使用干扰素,疗程半年~1年,亦可局部放疗。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ZDV),去羟肌苷(ddI)、扎西他滨(ddC)、司坦夫定(dD4T)、拉米夫定(3TC)等。
(2)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韦拉平(neviropine)、依非韦伦(efovireng)等。
(3)HIV蛋白晦抑制剂:沙奎那韦(saquinvavior)、利托那韦(ritonavir)、茚地那韦(indinavir)、奈非那韦(nelfuavior)及安普那韦(Amprenavir)等。
目前多提倡联合疗法,提出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即逆转录酶抑制剂加蛋白酶抑制剂联合治疗,可很大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
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治疗
如应用磺胺甲噁甲噁唑/甲氧苄苄苄啶(复方新诺明)、喷他脒(戊双咪)、氨苯砜等治疗Carinii肺囊虫肺炎。
早期可行手术治疗,其他病例可选用相应抗肿瘤药物及支持疗法。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ampligen、胸腺因子、阿地白介素(IL-2)等。
现代中医多数医者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瘟毒&、&温疫&等温病范畴,亦有认为属虚劳恶核等。本病在中医学中虽无记载,但类似的症状,在历代方书中已有描述。如《左传》载:&晋平公有疾,蓁伯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蛊,乃淫溺惑乱之所生也。&这是因性接触而发病的最早文歇 献记载。《黄帝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似指抗病与免疫效应的物质,房劳过度、伤精、免疫力减退,由此罹发&温病&。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云:&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著,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是因性交传染的。
根据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型
1。气阴两虚 低热盗汗,咽干口燥,干咳少痰,神疲气短,舌红苔白,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征期。
2。心脾两虚 短气自汗,倦怠乏力,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手足冷,腹泻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缓。本症也主要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期。
3。脾肾阳虚 颜面虚浮,咣白,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腰膝、下肢冷痛,腹泻或下利清谷,腰酸腿软,头重头晕。舌质淡胖,苔白净,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4。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入夜及午后低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肋隐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瘦乏力,毛发脱落,精神抑郁。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5。肺肾阴亏 低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热骨蒸,四肢乏力,耳鸣头昏,腰膝酸软,咽喉疼痛,进行性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6。湿热熏蒸 热势缠绵,汗出而粘,胸闷纳呆,口舌溃腐,便粘不畅。苔黄腻如积粉,脉濡数。此系艾滋病伴发感染。
7。肾精不足 头发脱落,齿摇稀疏,耳鸣耳聋,精神恍惚,健忘神疲,动作迟缓,或精神呆痴,下肢软弱无力,视物不清,反应迟钝。舌质淡,脉弱。
8。肾阴阳两虚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或形寒肢冷,小便频数,耳轮焦干,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9。热陷营血 发热,皮肤粘膜出血,或吐、衄、便血,心烦躁扰,时或谵语。舌红绛,脉弦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10。痰铤血瘀 胁下痞块,恶核,肿瘤,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黧黑,或伴发热,出血,疼痛等。舌质紫暗,脉细涩。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本病中医治疗初期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用;晚期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补气养阴。
处方: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贞子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生脉饮。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枣仁、熟地、丹参、甘草、补骨脂、生龙骨。
加减:泄泻加怀山药、白扁豆、芡实;恶心呕吐加半夏、干姜;气短加五昧子、山药;苔黄加黄连、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治法:温脾补肾。
处方:黄芪、白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药、泽泻、丹皮、大枣、甘草。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加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味。
治法:滋肾养肝。
处方:生地、萸肉、泽泻、知母、鳖甲、女贞子、枸杞子、麦冬、旱莲草、丹皮、菊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法:滋阴生津。
处方:生熟地、紫河车、天麦冬、龟版、黄桕、牛膝、五味子、玄参。
加减:兼咳嗽痰黄、带血、胸痛等之肺热壅盛加银花、蒲公英、薏苡仁、冬瓜仁、鱼腥草。
治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
治法:清热化浊。
处方:藿香、茵陈、石菖蒲、黄连、白蔻仁、滑石、射干、大青叶、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
治法:补益肾精。
处方:牛膝、肉苁蓉、天冬、巴戟天、阿胶、龟版、鳖甲、白芍、杜仲、甘草。
加减:精枯羸瘦加鹿茸、紫河车;干咳频加麦冬、知母、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再造丸。
治法:滋补肾阴肾阳。
处方: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治法:清营凉血。
处方:生地、赤芍、丹皮、栀子、连翘、银花、玄参、黄连、黄芩、石菖蒲、犀角、羚羊角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羚羊钩藤汤。
治法:祛瘀化痰。
处方:熟地、川芎、地龙、赤芍、南星、半夏、山慈姑、莪术、牡蛎、贝母、玄参、蜈蚣等。
加减:热毒内盛加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蛇舌草、大青叶、紫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天麦冬、天花粉、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合消瘰丸。
疗效:按上述分型辨治,早期艾滋病病人服药1~2个月后,大多改善了症状:面色由苍白转红润;说话声音由低微到清亮;腹泻停止,盗汗消失。实验室检查,有些病人的T4细胞数明显上升,表示其免疫机能有所恢复。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通过体外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抑制艾滋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老中医经验
黄柄山医案
美籍白种人,男性,40岁。职业:房产主。有同性恋史。日就诊,主诉:发热、恶寒、咳嗽、胸痛、气短二天。泄泻、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七个月。四诊检查: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语声低微,咳吐少量黄痰,气短,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舌质淡,尖红,苔白腻微黄,脉浮数而无力,体温38.8℃。实验室检查:HIV试验阳性,经专科医院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肺感染)。中医诊断:发热(热毒蕴肺兼气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益气。
处方:银翘、桔梗、杏仁、板蓝根、川贝、党参、黄芪、甘草。水煎服。
患者服15剂后,发热、恶寒、胸痛、咳嗽诸症消失,气短明显减轻。病人自感乏力,食少纳呆,腰酸膝软,泄泻。检查所见: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此时,热毒之邪已除,而脾肾气虚之证尚存,故改用六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健脾益肾补气。药用:人参、白术、黄芪、云苓、胨皮、熟地、没药、肉桂、杜仲、附子、甘草。水煎服。服上方40剂后,病人食欲、体力明显增强,大便恢复正常,气短等症减轻。患者对中药的疗效充满信心,要求继续服用汤剂。因此嘱其服上方10剂。10天后复诊,病人主诉症状好转,病情较稳定,故改用丸剂治疗,金匮肾气丸和健脾丸交替使用,早晚各一丸。4个月随诊,病情稳定。
按:本例早期采用清热解毒为主,兼以补脾益气,乃急则治标之意,至表症已解,肾气虚之症状突出,即重在健脾益肾补气,为缓则治本。艾滋病证情复杂,故在辨证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多方,并宜坚持长期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由于中医药治疗本病刚属起步,尚无规律可循,但在用药上已作了不少研究。
(1)抗病毒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医者对中药进行了不少研究,并有很多新的发现,通过实验手段还发现:穿心连的萜黄酮、紫花地丁和夏枯草的含硫多糖具有抗艾滋病作用的成分。还遴选出牛蒡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夏枯草、千里光、穿心莲、一见喜等11种中药,均对艾滋病毒有抑制生长作用。
(2)增强抗体免疫力药物 研究证实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红枣、杜仲、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天冬、麦冬、百合、五味子、生姜等18味健脾益肾、补养气血、清热滋阴的中药对HI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能增加白细胞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绿豆、阿胶、人胚、胎盘、鸡血藤、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刺五加、肉桂等;能增强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等;能促进单核巨细胞的中药有:云芝、香菇、甘草等;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灵芝、猪苓、香菇、当归、地黄、蝮蛇、淫羊藿、补骨脂、刺五加、杜仲等;能增加T细胞数量的中药有:人参、灵芝、云芝、香菇、绿豆、白术、苡仁、黄精、天门冬、女贞子、淫羊藿等;对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云苓、香菇、何首乌、胎盘、地黄、淫羊藿等。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中医药与针灸防治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主要用于艾滋病前期,具有改善主要症状,增强免疫功能之效。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深刻认识艾滋病的病因。2。继续通过实验,寻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药和方剂以及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原理。3。综合理论和临床,总结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系统理论,并积极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中医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隔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脯或经脉显现的症候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针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痛,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要重视预防性技术搡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
疗效:针灸治疗艾滋病人350例。尽管没有达到治愈目的,但针灸有下列效果: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②缓解症状和体征: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有二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患者,在针灸治疗后的头2个月消失。针灸尚对出血患者有良好效果;③有助于克服病人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在高危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组成: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用法:内服。
疗效:实验研究发现,中药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达98%,且具有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在临床实验中还首次查明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和甘草甜素时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具有防治发病的作用。
功法:早期以静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练站桩功,及简易的动功,如八段锦等。
疗效:通过20例观察,在3个月的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少患替在疲乏感、食欲、睡眠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推荐网址:/xb/gzxb/cont-7455.html
了解女性淋菌性盆腔炎中药治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
成人的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播,感染的危险性随着性伴侣...
了解女性淋菌性盆腔炎中药治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迄今为止,感染依旧是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国内外诸多的医药产品中,抗感染药物在处方中出现率最高。韦宁等[]随机抽查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处方10 110张,其中应用抗感染药物处方3 498张,占调查处方总数的34.60%(不含抗感染植物药)。目前,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菌、抗病毒方面。但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病毒的快速变异,使抗感染性药物的研究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已知或未知的感染性疾病的出现,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性肝炎、禽流感、艾滋病等。中医学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耐药菌株、变异菌株不断产生,而现代医学缺乏针对性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如SARS流行期间,运用中医药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量的中药进行了抗感染作用的筛选,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有很大进展,但其主要集中于单味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而对复方药的抗菌、抗病毒及其化学成分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对中药复方、单味药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学成分类别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抗感染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1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类药物就以显著的治疗效果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以抗生素为主体的抗菌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情况报告: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有些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不重视病原学检查,盲目地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体内的耐药菌大量产生;并且由于抗生素种类繁多,同一种抗生素又有多种商品名,患者缺乏抗生素用药的相关知识,以及患者自行购买使用是导致抗生素滥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的滥用会出现一系列的危害,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广泛而迅速的耐药性。有文献报道[],10年前肺炎球菌对青霉素很敏感,但目前耐药性已高达60%;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已达19%,有的甚至大于30%。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副作用(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可累及23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其中受累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的是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有的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和肾脏损害[, ];还会产生后遗效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听力的影响。因此,人类面临细菌耐药性或抗生素不良反应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抗感染药物迫在眉睫。
2 中西医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
2.1 西医学认识
西医认为病原性微生物是导致机体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第一步要明确感染源,将治疗的重点放在消灭致病因子上,而较少采用免疫支持的药物。对于突发性的新型感染性疾病,在病原体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来不及研制疫苗或药物,或者可以明确诊断而缺少针对性药物时,难以直接进行对抗性的干预治疗,只能采用抗菌、抗炎药。由于此类药物有免疫抑制等毒副反应,临床应用时往往会弊大于利。
2.2 中医学认识
中医认为感染性疾病是机体正气虚损、邪毒内侵所致,常用治则为清热解毒、祛邪扶正。祛邪包括其对病菌抑杀、抗病菌耐药、抗内毒素、抗炎及解热作用;扶正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保护机体组织器官。传统中医药学讲究整体观,讲究辨证,强调调整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及邪正双方在体内的消长变化,并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证施治。中药与化学药抗感染作用不同,它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即产生多种生理、生化效应,强化机体本身对感染性病变产生的对抗作用。
目前,抗感染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不仅品种繁多、剂型多样,而且对特定的感染具有多方面综合作用,疗效甚佳。在抗感染中药的实验研究方面,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现从具有抗感染作用的中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3 具有抗感染作用的中药
3.1 抗菌作用
3.1.1 单味中药
中药抗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往抑菌中药的筛选主要集中于清热药,包括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等。近年来随着中药抑菌作用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温里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活血止血药、补虚药、止咳平喘药和攻毒杀虫药等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通过查阅归纳、整理有关文献,本文总结了9种功效类别的抗感染单味中药及其抑菌种类,见表 1。
表 1(Table 1)
表 1 常用抗菌中药的抑菌种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ly-used antibacteri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清热解毒类
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结核杆菌
板蓝根[, ]
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结核杆菌、沙门氏菌
葡萄球菌、淋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脑膜炎、沙门氏菌
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白念球菌、皮肤丝状菌、结核杆菌等
黄连、黄柏[]
葡萄球菌、白念球菌、皮肤丝状菌、结核杆菌等
忍冬藤、白头翁[]
肠道杆菌、沙门氏菌
丹皮、苦参[]
薄荷、丁香、肉桂、干姜[]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黄曲霉、枯草芽孢杆菌
威灵仙、老鹳草、千年健、荆芥穗[]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苍术、马齿苋[]
绿脓杆菌、肠道杆菌
利水渗湿药
泽泻、海金沙、茵陈、夹竹桃叶、虎杖[]
淋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肠道杆菌、皮肤丝状菌
活血止血药
大蓟、血余炭、马钱子、丹参[]
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止咳平喘药
瓜蒌、百部[]
皮肤丝状菌、结核杆菌
黄精、女贞子、白芍、人参、黄芪、甘草[]
皮肤丝状菌
攻毒杀虫药
表 1 常用抗菌中药的抑菌种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ly-used antibacteri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在体外的抗菌范围和抗菌程度各有不同。多数中药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活性,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虎杖、黄芩等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较广,包括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球菌、白念珠菌、肺炎球菌、淋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等;对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杆菌、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菌有抑制作用。一些中药以抗革兰阳性菌为主,如穿心莲、野菊花、丹参、百部和雄黄等;也有一些以抗革兰阴性菌为主,如厚朴、苍术、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所以,在临床应用抗菌中药时应该有针对性地选用。
3.1.2 复方制剂
目前,抗菌中药的研究多局限于单味药,对复方研究不够深入,复方虽然由单味中药组成,但其治疗效果并非各单味药的简单相加。
在临床上,中药复方制剂应用更为广泛,很多研究表明,复方制剂具有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表 2列出了常用复方制剂的抑菌种类。
表 2(Table 2)
表 2 常用复方制剂的抑菌种类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ly-used antibacterial compound preparations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呼吸致病菌,肺炎球菌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菌
感冒康宁颗粒[]
大肠杆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结肠清颗粒[]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球菌、伤寒杆菌及痢疾杆菌
柴芩解热颗粒[]
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疏清颗粒[]
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肺毒清颗粒[]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呼吸道菌株
复方清颗粒[]
肺炎克雷伯杆菌、细菌内毒素
香芪颗粒[]
克雷伯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链菌、大肠杆菌、淋球菌、嗜血杆菌等
小柴胡汤[]
肺炎链球菌
三黄泻心汤[]
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杆菌
葛根芩连汤[]
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
连花清瘟胶囊[]
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
灵杏咳喘胶囊[]
肺炎克雷伯氏菌
痨宁胶囊[]
结核分枝杆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 2 常用复方制剂的抑菌种类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ly-used antibacterial compound preparations
目前,国内医药工作者把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复方和单味药,通过实验制备成静脉注射剂和颗粒剂,如注射用双黄连、感冒康宁颗粒等。实践证明,大多数抗菌复方中药对治疗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上呼吸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具有效果好、副作用低的优点。但由于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我国目前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药效、质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还缺乏现代科学的量化指标,对中药成分的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等方面还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
3.2 抗病毒作用
病毒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病原体,如传染性极强的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柯萨奇病毒(CVB)、乙型肝炎病毒(HBV)、呼吸道病毒、疱疹病毒等,一旦感染,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目前,世界上没有较好的抗病毒药物,化学药抗病毒效果虽好,但其不良反应较多。由于中药种类繁多,作用广泛,近年来抗病毒天然药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3.2.1 抗HIV
具有抑制HIV作用的中药有10余种,如黄芩、甘草、姜黄等。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抗HIV作用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黄芩抗病毒作用的一大热点。有研究[]表明,黄芩苷在细胞培养中能抑制HIV-1病毒逆转录酶RT的活性和细胞病变(CPE),抑制病毒荧光抗体(FA),以及P24抗原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并能够抑制HIV-1在H9细胞中生长。日本科学家曾提出,甘草中的甘草多糖对HIV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抑制率高达98%[]。近年来,发现姜黄素具有抗HIV作用,它能抑制HIV-1LTR活性和病毒复制,从而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防止继发性感染,但对细胞免疫功能无影响。金生宝胶囊[]是由中国药科大学中药研究所研制的,其天然成分为蘑菇菌多糖蛋白和锌、硒、锰、铁、钙等微量元素,经实验研究表明,它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HIV的作用。
3.2.2 抗CVB
能够抑制CVB的中药有黄芪、黄芩、苦参、苦瓜等20余种。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益卫固表、补气升阳等功效,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抗病毒中药。1986年,彭华等[]报道了黄芪对感染柯萨奇II型病毒(CVB2)的大鼠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且不影响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除了具有上述功效外,还可以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阻断病毒核酸的合成、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的形成和抑制病毒的繁殖[]。高雷等[]通过观察细胞病理变化的方法,研究了黄芩苷对柯萨奇III型病毒(CVB3)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黄芩苷在细胞培养中对CVB3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病毒唑。氧化苦参碱又称苦参素,是从豆科植物苦参根中分离出来的生物碱,在体外可有效抑制CVB3引起的心肌细胞病变,具有抗病毒作用[]。李双杰等[]研究发现,苦瓜素具有明显抑制CVB3 RNA复制的作用,可能为一种良好的抗CVB3感染的药物。
3.2.3 抗HBV
据证实,目前有苦参、岩黄连、虎杖等上百种中药能够抑制肝炎病毒。其中苦参中有效成分苦参碱可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苦参碱有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寄生虫、抗心律失常、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岩黄连有效成分为岩黄连总碱,量达0.38%。实验表明[],岩黄连能增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甲、乙、丙肝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较快产生抗体,清除肝细胞内病毒,达到退黄的目的。
3.2.4 抗流感病毒
有70余种中药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如连翘、板蓝根、鱼腥草、黄芩等。板蓝根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等功效。实验证明,板蓝根的水提液或板蓝根制剂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连翘主要含有连翘酚、皂苷、齐墩果酸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它与金银花配伍组成银翘散;与黄芩、栀子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可组成连翘清毒散,均显示了明显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鱼腥草含有槲皮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其醇提物滴鼻或腹腔注射,对甲型流感病毒FM1感染的小鼠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合成鱼腥草素的衍生物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黄芩水煎液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其所含药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流感病毒唾液酸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穿琥宁注射液是穿心莲叶提取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其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常用于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3.2.5 抗疱疹病毒
能够抑制疱疹病毒的有黄芪、夏枯草、天花粉等30余种中药。现代医学实验表明,黄芪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微量叶酸及数种维生素等,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I型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黄连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及阿魏酸等,其水提液对引起兔角膜细胞I型单纯疱疹感染的病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3.3 抗其他病原微生物
3.3.1 真菌
已有实验证明[],白藜芦醇对浅部感染真菌须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5种皮肤癣菌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均具有抑菌效果。
3.3.2 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Uu)是一群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它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不孕不育、妊娠感染、新生儿疾病、尿路结石等。实验研究[]表明,苍柏湿毒清颗粒剂具有抑制解脲支原体生长、繁殖的作用。田正阳等[]研究表明,黄柏、白芷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Uu的作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全身性病变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也是儿童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孙艳平等[]研究发现,黄芩、黄柏、苦参、金银花、麦冬、枇杷叶和桔梗煎剂在体外对MP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柏、黄芩、金银花与桔梗的作用效果显著,苦参与麦冬作用效果次之,而枇杷叶与紫苑则较弱。
3.3.3 衣原体
刘文莉等[]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黄芩、大黄、鱼腥草等中药对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3.3.4 寄生虫
许多清热解毒药具有抗寄生虫的作用,如白头翁、鸦胆子、黄连抗阿米巴作用较强;鸦胆子、马鞭草具有抗疟作用;苦参、白头翁、黄柏等具有抗滴虫功效,有研究者观察120种中药体外对阴道毛滴虫的作用,发现其中清热解毒药大黄、鸡冠花、白鲜皮有较强杀灭作用;黄芩、金银花、连翘、穿心莲、鱼腥草等中药具有抗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4 中药抗菌作用与其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目前对于中药抑菌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研究表明中药抑菌效果与其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各种挥发油、酚类、醌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萜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是中药抑菌的主要成分,其代表性药物见表 3。
表 3(Table 3)
表 3 抑菌成分及其代表性药物
Table 3 Bacteriostatic composition and representative drugs
代表性药物
麻黄、肉桂、青蒿、广藿香、鱼腥草、千年健、郁金、枳实
牛黄、金银花、九里明、诃子
知母、黄芩、玄参、牛蒡子、连翘、射干、龙胆草
威灵仙、大黄、决明子
黄连、黄柏、苦参
黄芩、马齿苋
表 3 抑菌成分及其代表性药物
Table 3 Bacteriostatic composition and representative drugs
4.1 挥发油类
大量研究证明,挥发油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菌[]等作用。广藿香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广藿香醇、广藿香酮、丁香油酚、桂皮醛等。刘晓蓉等[]研究表明,广藿香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张薇等[]研究表明野生紫色茎新鲜鱼腥草的挥发油不仅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杨扬等[]研究表明羽裂蟹甲草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阳性菌作用更强,主要成分为α-姜烯、大牦牛儿烯D、α-蒎烯、顺式丁香烯、芳樟醇、β-月桂烯、顺式β-罗勒烯和顺式罗勒烯酮。
4.2 有机酸类
王嵩[]报道了一些抗菌中药,如金银花、诃子、蓍草、九里明、肿节风(九节风)等,其主要抑菌成分为延胡索酸、琥珀酸、没食子酸、马兜铃酸、白花月酸、松萝酸等有机酸类。赵良忠等[]研究发现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均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
4.3 生物碱类
黄连素是从黄连、黄柏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的一种抗菌药,主要抑菌成分为小檗碱。Wang等[]研究发现黄连素可干扰表皮葡萄球菌黏附及其生物被膜形成,表明黄连素不仅可用于痢疾杆菌感染的治疗,且还可能是治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潜在药物。
4.4 黄酮类
梁英等[]在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时提出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朱丹等[]发现马齿苋中黄酮类物质以及藏药裸茎金腰中的2种黄酮醇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4.5 蒽醌类
大黄主要抑菌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作用效果最好。陈秋东等[]报道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5 抗感染中药开发的前景
有学者利用基于人工免疫智能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来验证抗感染中药新复方的可行性[]。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移植于中药复方的研究领域,可能为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拓展一个崭新的空间。对中药的抗菌机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也有了初步的研究。彭广华等[]在从Toll样受体探讨中药抗感染免疫作用机制研究中表明中药可能作用于感染性疾病的多个环节,如直接作用于入侵微生物;对抗或中和其毒素或毒性产物;降低过高的体温;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改善血循环障碍,切断继发性病理反应等方面,以达到治疗感染疾病的作用。这种多环节的作用机制,使得中药在动物或人体内不易产生耐药性,尤其在一些慢性感染治疗过程中,或是急性感染的后期,使用中药不仅能抗菌消炎,还能达到全面调理的作用[]。
抗生素的应用使人类许多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性细菌出现,降低了现有抗生素的有效性,耐药性细菌感染、新致病菌和新病毒的产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药药源广泛、成分多样,既可直接抗菌而治疗感染性疾病,又可激发调动机体内在的抗菌积极因素,以及降低细菌毒力和减轻细菌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还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而调动自身潜力抗感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今世界抗感染药物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将为抗感染中药制剂的研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韦 宁, 廖 艺, 盘红梅, 等. 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应用分析[J]..
冯全生.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J]..
路雪林, 刘宏理, 谢林爱. 关于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正确应用[J]..
刘玉平, 张晓峰.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防范[J]..
吴整军. 中医药抗感染治疗的探讨[J]..
廖燕玲, 刘承统, 陈治宇. 年312例医院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严园园, 施高翔, 邵 菁, 等. 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抗感染研究近10年进展[J]..
赵子剑, 赫媛媛, 张 英. 七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四种标准菌株的作用[J]..
胡晓燕, 刘明华, 孙 琴, 等. 板蓝根抑菌活性部位的谱效关系研究[J]..
李 娟, 邵 慧, 钟正灵, 等. 鱼腥草抗菌作用研究进展[J]..
王 涛. 6种中药体外抗菌性研究[J]..
姚 帆, 徐惠波. 中药野菊花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J]..
陈 娟, 肖 洋, 池 明, 等. 10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对绿脓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J]..
施高翔, 邵 菁, 汪天明, 等.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抗菌作用新进展[J]..
栾耀芳, 孔祥山, 吴国英. 黄芩等8味中药对MRS的抑菌性研究[J]..
薛建江, 乔海霞. 6种常用抗菌中药对3株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抑菌作用检测[J]..
周 峰, 籍保平, 李 博, 等. 十二种中药挥发油及其滤液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
李建志. 黑龙江省地产中药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
田应彪, 陈泽慧, 杨名慧, 等. 16种中药水煎液对MRSA和MSSA体外抑菌实验观察[J]..
胡德林, 汪昌荣, 陈侠贡, 等. 丹参酮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烧伤残余创面愈合[J]..
卢芳国, 朱应武, 田道法, 等. 12个中药复方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J]..
张永兴. 略论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J]..
傅文栋. 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体外抗菌抗病毒研究进展[J]..
余园媛. 复方黄连凝胶剂体内抗菌活性研究[J]..
赵兰兰. 痰热清治疗下呼吸道绿脓杆菌疗效观察[J]..
寇战利, 施大为.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初探[J]..
王银叶, 刘晓岩, 刘光慧, 等. 感冒康宁颗粒抗菌、抗病毒及解热作用研究[J]..
薛 玲. 结肠清颗粒抑菌作用研究[J]..
阚红卫, 马 玲, 张 毅. 柴芩解热颗粒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
呼 洁, 王鑫磊, 张 超, 等. 疏清颗粒对EV71的体外抗病毒研究[J]..
朱萱萱, 徐 立. 肺毒清颗粒剂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J]..
杨 钧, 张淑文, 阴 宏, 等. 中药复方清热颗粒剂抗急性耐药菌感染的药效作用研究[J]..
刘守义, 王树鹏, 刘书宇. 香芪颗粒对中药抗免疫抑制性感染协同作用的实验研究[J]..
陈颖异, 何晓文, 肖振宇. 中药舒康汤的抑菌作用研究[J]..
钱 妍, 吴整军. 小柴胡汤抗感染与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
蔡延渠, 朱盛山, 李润萍, 等. 中药抗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邱爱珠. 葛根芩连汤证为感染性腹泻病治的论证研究[D]..
邢世华, 李晓波.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韩兆丰, 王士彪, 刘守义, 等. 喉肺清口服液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
徐 珊, 王 乐, 杨巧芳, 等. 黄芩抗病毒药理作用研究述评[J]..
王彦芳, 秦 林, 王 焱, 等.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J]..
王 健, 维 柏, 李国勤, 等. 金生宝胶囊治疗22例HIV感染者的临床研究[J]..
彭 华, 刘亚黎, 胡晓华, 等.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信号通路的影响[J]..
莫红缨, 赖克方, 江永南, 等. 双黄连及其拆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
高 雷, 陈鸿珊. 黄芩苷对柯萨奇Ⅲ型病毒性心肌炎病毒复制的影响[J]..
张丽华, 陈邦恩, 潘明佳. 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李双杰. 苦瓜素对柯萨奇B3病毒RNA复制抑制作用的研究[J]..
张其威, 张楚瑜. 抗病毒中药研究的最新进展[J]..
刘 立, 张光华. 岩黄连治疗病毒性肝炎并高胆红素血症31例[J]..
刘 盛, 陈万生, 乔传卓, 等. 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J]..
赵 锋. 6种中药抗病毒制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J]..
唐广辉. 国内抗病毒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J]..
李永军, 张 瑞, 王 鑫, 等. 白藜芦醇体外抗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J]..
李元文, 孙占学, 张丰川, 等. 中药苍柏湿毒清颗粒剂对解脲支原体体外作用的实验研究[J]..
田正阳, 丁原全, 梁学林. 中药抗解脲支原体的药敏试验[J]..
孙艳平, 焦晓黎, 吴秉纯. 8味中药提取物体外抗肺炎支原体的试验研究[J]..
刘文莉, 张俊会. 蒲公英等6味中药体外抗沙眼衣原体活性检测[J]..
沈惠军. 清热解毒药的抗感染药理作用[J]..
Vardar-Uenlue G, Candan F, Soekmen A, et al. Antin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and methanol extracts of Thynus pectinatus Fisch. et Mey. Varpectinatus[J]..
Ibrahim H, Aziz A N, Syamsir D R, et al Essential oils of Alpinia conchigera Griff and their antinicrobial activities[J]. Food Chem, ): 575-577.
刘晓蓉, 邓毛程, 张媛媛. 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及抑菌活性成分稳定性的研究[J]..
张 薇, 卢芳国, 潘双银, 等. 鱼腥草中挥发油的提取分析及其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J]..
杨 扬, 朱顺英, 唐李斐, 等. 羽裂蟹甲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J]..
王 嵩. 中草药抗细菌感染的研究[J]..
赵良忠, 蒋贤育, 段林东, 等. 金银花水溶性抗菌物质的提取及其抑菌效果研究[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203.
Wang X, Qiu S, Xiao X, et al. Berberine inhibits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dhes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of titaniumalloy[J]..
梁 英, 韩鲁佳.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J]..
朱 丹, 牛广财, 孙希云. 马齿苋黄酮类物质抑菌作用的研究[J]..
陈秋东, 徐 蓉, 徐志南, 等. 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缪珠雷, 李玉虎, 包 寅, 等. 计算机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J]..
彭广华, 贺新怀, 席孝贤, 等. 从Toll样受体探讨中药抗感染免疫作用机制[J]..
王秀莲. 中医药治疗感染病的优势与思路[J]..
王科峰, 杨海卿.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思路探讨[J]..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金银花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