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阳历表1993.10.28北纬28东经108天刚亮是什么时候

第三方登录:::::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全文检索:
第一节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
一、中国开展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
为维护中国在开发国际海底资源活动中应有的权益,开发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已成为中国一项矿产资源战略。中国对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调查始于70年代中期,1983年以后,先后由国家海洋局、地质矿产部组织过11次大规模的调查,其中6次由在上海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组织实施,5次由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调查范围共达200万平方公里,并在太平洋CC区,北纬7°~13°,西经128°~157°范围内圈出了30.1万平方公里的远景矿区。
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大洋协会)的代表与东欧大洋金属联合组织的代表签署了申请矿区互不重叠谅解备忘录。
日,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向联合国负责海洋法事务的副秘书长隆蒂、南丹递交了中国向联合国提出要求分配国际海底矿区和成为海底资源开发先驱投资者的申请。1990年12月,联合国技术专家开会评审了中国矿区的申请,通过了中国申请方案的报告。
中国历次太平洋多全属结核调查一览表
组织实施单位
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
~7.11,计66天,航行14000海里
北纬7°~13°西经167°~178°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向阳红16号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
第二海洋研究所
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洋区)锰结核调查
北纬7°~13°西经165°~178°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向阳红16号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一所、二所、情报所及地矿部、冶金部等13个单位
HY4-861航次
北纬7°~12°176°E~178°W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
HY4-871航次
北纬9°~14°30′西经139°30′~147°30′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
太平洋锰结核调查
~9.14航行作业126天,28566.9海里
北纬10°10′~14°45′;西经139°~144°45′约29万平方公里;北纬7°50′~10°10′;西经150°~157°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向阳红16号出航人员127名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二所、情报所,地质矿产部,厦门大学
HY4-881航次
北纬7°~11°37′30″;西经138°37′30″~150°;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
太平洋锰结核调查
~11.23航行作业167天,航程28190海里
A、B、C3个区共30万平方公里。圈定富矿区15.5万平方公里
向阳红16号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一所、二所、三所地质矿产部厦门大学
HY4-891航次
HY4-881航次的东南和西南部;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
太平洋锰结核调查
~7.15共146天航行25441.2海里
北纬7°45′~14°30′,134°、157°E共5个区块,约30万平方公里,圈定远景矿区52000平方公里
向阳红16号出航人员119人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二所、冶金部,地质矿产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等
DY85-1航次
~11.21,历时182天,航程26893海里
北纬8°52.5′~11°22.5′;西经151°7.5′~153°22.5′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国家海洋局,冶金部,国家计委,国土司
太平洋锰结核调查
向阳红16号5月2日在东海与银角号相撞沉没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地质矿产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代表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比利时、荷兰、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政府的代表签署了《关于避免有关深海海底区域重叠和冲突的谅解备忘录》,该项备忘录旨在确保中国已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提出的国际海底申请区与4个国际财团在太平洋的海底矿区互不重叠、互相尊重对方的区域及其勘探和开发活动,互相保证不支持第三方阻止对方矿区的申请登记,并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各方在海底矿区内的活动不受实际干扰。
1991年2月,在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员第九届春季会议上,与会国家一致同意批准中国海底矿区的申请。根据筹委会全会的决定,总务委员会在2月28日举行的会议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南丹向会议介绍了联合国技术专家组评审中国的申请书后提出的报告,并一致同意批准中国的矿区申请和技术专家组的建议。同年8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向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颁发了证书。至此,中国正式成为继印度、法国、日本、苏联之后第五个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开发先驱投资者,获得在夏威夷东南约15万平方公里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查权,使中国在开发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图11-1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位置图]
二、太平洋11个航次调查
1.向阳红16号船6个航次调查
第一航次调查 本航次调查时间为日~7月11日,调查范围为北纬7°~13°,西经167°~178°,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该次调查共计完成重力测量10000海里,磁力测量约1000海里,水深测量约14000海里,在16个测站进行了17次表层采样,取上锰结核31.961公斤,泥样450公斤,一个测站进行了柱状取样,6个测站进行了拖网取样,获取锰结核278.726公斤。此外,还取得了22个站位的千米温、盐、深连续记录资料,19个测站的表层与500米层海水采集,以及其他水文、气象观测资料。
[图11-2 1991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分布图]
第二航次调查 调查时间为日~日。调查范围为北纬7°~13°,西经165°~178°,测区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调查完成的主要项目有:表层底质取样42个测站(按间距1°×1°方格网布设),其中抓斗取样40个站,最大水深5929米,箱式取样2个站,最大水深5673米,拖网2个站,共计获取锰结核172.545公斤,锰结壳1175克,岩石14公斤;在3个测站进行了海底照相,共拍摄胶卷90米,冲洗相片80张;使用进口的多频探测系统进行水深测量、锰结核探测、浅层剖面探测和信标控制配合深水海底照相,获取连续水深测线长14833海里,锰结核探测线长5500海里,浅层剖面线长240海里;对32个测站进行了大洋温、盐、深测量及海洋水文要素的观测,获得了25个测站千米以上温、盐、深连续记录资料。还进行了42个站大洋采水,获水样162个,最大深度5372米;在26个站位进行了微生物采样检验分析,完成了33个表层泥样和锰结核的厌氧细菌和氧化锰细菌的平板分离、培养、计数及转接保存;另外还进行了XBT直航观测108个站。
第三航次调查 日~9月14日,调查范围包括东、西两区,东区位于北纬10°10′~14°45′,西经139°~144°45′,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西区位于北纬7°50′~10°10′,西经150°~157°,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完成的主要调查项目有:使用多频探测系统完成锰结核探测6000海里,水深测量16000海里;在113个测站进行表层取样136站次,其中抓斗取样38个站,无缆取样94个站,拖网4个站,共获锰结核659.135公斤;在3个测站进行了海底照相,拍摄胶卷90米,获清晰洋底照片650幅。使用无缆取样器拍摄20个站次,获洋底照片15幅,采集了14个测站的14个水样、26个沉积物样;完成114个站的XBT走航测量,进行了1个水文站的观测,获取0~1000米水温资料10个,不同层次水样10个;据多频探测资料,圈定了有希望的富集区8万平方公里,其中加密测站取样调查后圈定富集区约4万平方公里,丰度大于5公斤/平方米(最高达20公斤/平方米),品位(Cu+Co+Ni)在1.80以上。
第四航次调查 调查时间为日~11月23日,历时181天,其中航行作业167天,停靠外国港口14天。调查区位于夏威夷群岛南面约3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目的是圈定锰结核富矿区。该次调查共完成多频探测线8500海里;8个站的海底照相(其中5个站有效),获得有效照片400~600幅;采集锰结核样品589.3公斤,沉积物样品203个,调查结果圈定了锰结核富矿区15.5万平方公里。
第五航次调查 调查时间为日~7月15日。调查海区位于北纬7°45′~14°30′,西经134°~157°,共分5块,其中2块为新辟区,1块为备选区,1块为补测区,总面积约30余万平方公里。该次调查完成的主要调查项目有:测深和多频探测线15500公里;采样236个站,其中取样站54个,采获锰结核441.3公斤,其中拖网207.4公斤,投入XBT276个,成功率42.4%,获取117个站温、深资料数据53820组。此外还进行了水文、气象观测和样品现场分析测试。
第六航次调查 向阳红16号船于日从上海启航,5月2日在东海与外籍货轮“银角”号相撞沉没,调查任务中止。
2.海洋四号船5个航次调查
第一航次调查(HY4-861航次) 调查时间为日~日,调查范围为北纬7°~12°,东经176°~西经178°,调查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水深测量5467.7公里,地质观察站35个,采取样品68次,洋底泥样85.6公斤,柱状取样总长11.5米,获得多金属结核358.5公斤
第二航次调查(HY4-871航次) 调查时间为日~日,调查范围为北纬9°~14°30′,西经139°30′~147°30′,调查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调查的主要项目有:水深测量8133.4公里,地质观察站69个,采取样品132次,洋底泥样717.9公斤,柱状取样总长9.52米,岩样8.3公斤,获得多金属结核250.3公斤。
第三航次调查(HY4-881航次) 调查时间为日~12月21日,调查范围为北纬7°~11°37′30″,西经138°37′30″~153°00′00″,调查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调查的主要项目有:水深测量19774.6公里,海底照相18个站位328张,采取样品433次,海底泥样569.7公斤,柱状样总长28.05米,岩样12.8公斤,获得多金属结核481.5公斤。
第四航次调查(HY4-891航次) 调查时间为日~12月13日,调查范围为HY4-881航次的东南和西南部,调查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调查的主要项目有:水深测量12729.8公里,海底照相15站位1574张,地质观察站位237个,采取样品467次,洋底泥样326.9公斤,柱状样总长度19.11米,获得多金属结核778.8公斤。
第五航次调查(DY85-1航次) 调查时间为日~11月21日,航程26893海里,调查范围为北纬8°52.5′~22.5°,西经151°7.5′~153°22.5′,调查面积约35150平方公里,调查的主要项目有:水深测量11276.7公里,海底照相103个站位,计1504张照片,地质观察站244个,采取样品785次,岩石样186.5公斤,泥样713.9公斤,柱状样总长29.6米,获得多金属结核1337.0公斤,锰结壳19.0公斤。
Copyright By www.. All Rights
Reserved主办 未经允许海宁到大方豪华大巴卧铺直达汽车
您当前的位置: &
& 海宁到大方豪华大巴卧铺直达汽车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海宁到大方豪华大巴卧铺直达汽车&
最小起订量: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发布时间:
15:34:54&&有效期至:长期有效
更新时间:
(联系这个号码)
(联系这个号码)
海宁到大方长途卧铺客车&&& 途径 修文 扎佐 秦朴 黔西 大方织金 纳雍 赫章& 金沙 赫章 [汽车票务信息]
修文 扎佐 秦朴 黔西 大方织金 纳雍 赫章& 金沙 赫章
& 大方汽车站&&&&&&&&&&&&&&&
发车时间中午: 11:00& (特别提醒:为了防止受骗上当, 建议在购物时不要预先支付定金)
550元里程2300KM
车上配置:空调 DVD 冷热饮水机 卫生间
备注:海宁&&大方(天天发车)
服务宗旨:优质,高效,安全,最低价格,一流服务
中文名称:&&&&&& 大方县
外文名称:&&&&&& Dafang County
别&&& 名:&&&&&& 奢香故里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红旗街道办,顺德街道办等
政府驻地:&&&&&& 红旗街道办事处
电话区号:&&&&&& 0857
邮政区码:&&&&&& 551600
地理位置:&&&&&&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
面&&& 积:&&&&&& 3505.21平方公里
人&&& 口:&&&&&& 103.9万人(2012年末)
方&&& 言:&&&&&& 贵州话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慕俄格古城,九洞天,油杉河景区等
机&&& 场:&&&&&& 毕节飞雄机场
火 车 站:&&&&&& 大方站
车牌代码:&&&&&& 贵F
拼&&& 音:&&&&&& Dafang Xian
行政代码:&&&&&& 520521
县委书记:&&&&&& 张瀚时
地区生产总值:&& 120.37亿元(2013年)
& 大方县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等23个民族,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毕节飞雄机场以已经开通,客流量居贵州第三,目前在建百里杜鹃花海城通用机场一座,成贵高铁在县城设站,是黔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被誉为黔西北的&旱码头&。大方漆器为著名传统工艺,曾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县内名胜古迹有罗甸国古城遗址、奢香墓、奎峰塔、九层衙遗址、阁雅古驿道、济火碑、大渡河桥、清
& 夏朝,大方县为梁州南域荒地,商属鬼方。[1]&
汉建武年间,昆明夷二十世孙,默部勿阿纳从云南东川(会泽)向东扩展,据今贵州西和西北部,自立为罗甸王,并开始下设四十八头目。
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夷族默部苴慕(君长)妥阿哲(济火)助南征有功,于蜀汉建兴三年(225)封为罗甸王,以袭其地。《爨文丛刻》&贤濮集主处&(即顺服彝族统治)。济火由陇更(毕节)迁白乍戈(大方)建慕俄格城堡于竹乍补(今大方云龙山)下。
两晋、南朝、隋、唐、宋各代,其后代均纳土袭爵。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罗氏鬼主阿窄纳土内附,设罗氏鬼国安抚使。[1]&
明洪武四年(1371),顺元路宣慰使霭翠归附,封为贵州宣慰使&位各宣慰之上&,十四年(1381)霭翠病逝,妻奢香代袭其职。次年,明将傅友德、沐英等率大军从四川、湖南经贵州讨伐云南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当时盘踞云南的元蒙势力与乌撒、芒部的部分奴隶主相勾结,抗拒明军。奢香审时度势,维护明朝的统一,支持明军入滇。[1]&
明天启二年(1622),安邦彦挟持安位反明,历经八年,兵败后安位请降。崇祯八年(1635),镇将方国安建大方城。[1]&
清康熙三年(1664),水西宣慰使安坤与乌撒土官安重圣等联合反清,历时年余,被吴三桂平定(史称&吴王剿水西&)。康熙四年(1665)十一月&水西遂王&。吴三桂奏请改土归流,并将大方改为大定,以木胯、火著、化各、架勒四则溪设大定府,结束土司政权的世袭统治。[1]& 康熙五年二月初一日,清派宁云鹏为大定第一任知府。二十二年(1683)安圣祖助剿吴三桂有功,授水西宣慰使,世袭,但不许干预政事。三十七年(1698),安圣祖卒,无子袭职,废世袭,终止安氏在大定的土官世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改大定为州,隶威宁府。雍正八年(1730)恢复大定府,辖三州一厅一县。[1]&
宣统三年(1911),受武昌起义和贵州自治学社起义(十一月四日)的影响,同盟会员简书等于十一月八日在大定率革命党起义成功,推翻清朝在大定的封建统治,赶走大定知府陈庆慈,建立革命政权&&大定军政分府,简书任大定军政分府行政长官。大定起义是全省六个府中第一个建立军政分府(即六属之首)。[1]&
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大定县,隶贵州省黔西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隶贵州省第四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日,肖克、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抵大定,次日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8日在城关召开群众大会,批准成立县临时革命政权&&大定拥护红军委员会(简称拥红会),推选彭新民为拥红会主任。[1]&
日大定县城解放,27日地方人士杨文同等发起成立&支前委员会&筹集粮草,支援人民解放军。12月5日大定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毕节专员公署,将旧政权4镇16乡,改设为5个行政区,接管旧政权,开展征粮、剿匪等工作。12月6日,将旧行政区6镇16乡划为6个行政区,建区人民政府。[1]&
1950年1月,因干部不足,改设5个区,辖4镇16乡。7月5日调整为城关、响水、双山、鼎新、马场、理化、鸡场、六龙、百纳、达溪、瓢井、长石、沙厂13个行政区,设置区人民政府。9月至次年5月,废除保甲制,将原256个保,改建为228个村(含城关8个街),成立村(街)人民政府。[1]&
1953年4月,完成并村建乡,将228个村(街)改建138个乡,4个街,设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
日,国务院批准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9月取消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建制,将41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21个人民公社。11月,根据&一区一社&的原则,撤销区乡建社,改建为13个人民公社,123个管理区,293个生产大队,2141个生产小队。[1]&
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13个区62个人民公社。[1]&
1963年3月,全县13个区的62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09个人民公社1个镇。[1]&
& 黔西县的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4.2℃。黔西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煤炭储量达70多亿吨,水能资源径流年总量达77亿立方米。黔西县旅游资源丰富,素有&一枝花&美誉。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花区和县域西郊的柳岸水乡旅游区。[
黔西县历史悠久。据境内&黔西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赞誉。
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
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蜀国和鳖国地。
秦嬴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纳入秦国版图属夜郎县。
经汉、唐、宋、元演变,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筑水西城(今县城),崇祯三年(1630年)以安氏之水西地置水西宣慰司。
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水西城置黔西府,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降为黔西州。
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称黔西县。[1]&
2009年,黔西县共辖26个乡镇,其中建制镇9个,建制乡17个(少数民族乡13个)。[2]&
2014年,黔西县共辖4个街道,15个镇,10个少数民族乡1[3]& ,分别为:
4街道:莲城街道、水西街道、文峰街道、杜鹃街道
15镇:金碧镇、雨朵镇、大关镇、谷里镇、素朴镇、中坪镇、重新镇、林泉镇、金兰镇、甘棠镇、洪水镇、锦星镇、钟山镇、协和镇、观音洞镇
10民族乡:五里布依族苗族乡、绿化白族彝族乡、新仁苗族乡、铁石苗族彝族乡、太来彝族苗族乡、永燊彝族苗族乡、中建苗族彝族乡、花溪彝族苗族乡、定新彝族苗族乡、红林彝族苗族乡
备注:黔西县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仁和彝族苗族乡、红林彝族苗族乡石笋村岩脚村已由百里杜鹃管委会托管。
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东经105&47&~106&26&、北纬26&45&~27&21&间,县域面积2389.5平方公里。东邻修文县,以六广河为界;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以鸭池河为界;西邻大方县,以支嘎阿鲁湖和西溪河为界;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县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贵阳117公里,距毕节市政府所在地七星关区115公里。[1]&
黔西县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西北、西南及南部山峦绵延。东南西三面呈河谷深切,中部为浅洼地、缓丘坡地和丘峰洼地,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境内最高点海拔为1679.3米,最低点海拔为760米,平均海拔1250米。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特点。县城属丘陵地
& 毕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长江珠江之屏障,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西邻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1]&
毕节历史悠久,夏为梁州献域,殷周至元朝,属古夜郎、罗施等国,明隶属贵州布政司水西宣慰司,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2011年底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1]&
毕节盛产核桃、茶叶、生漆、油菜、辣椒、大蒜、天麻,杜仲、五倍子等农特产品,享有&中国豆制品之乡&(大方县)、&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漆城&、&天然药园&之誉。[
& 三国诸葛亮征南中,济火为牂柯帅,相助刊山通道,擒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世有其地。明郭子章《黔记》曰:&唐阿佩,宋普贵,元阿画皆以历代开国时,纳土袭爵,居水西,号大鬼主。霭翠仕元四川行省左丞兼顺元宣慰使,皇明洪初归附,五年授怀远将军,世袭宣慰使。&区境秦初置夜郎、汉阳二县。秦亡县废,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属其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西南夷置牂柯郡,东霎时境为牂柯平夷县,西境为犍为属国汉阳县地。三国蜀置南昌县,为降都慰治,属朱提郡。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昌置南秦。[2]&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分)牂柯置平夷郡,治平夷县,县入隶。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平夷没于成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朱提相继归属。成汉灭,复入晋。晋该更平夷郡、县为平蛮。南朝梁太清中(公元547&549年)为氏所据。[2]&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比楼部(卢鹿部分支)七千户,总章三年(公元670年)置禄州和汤望州。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昆明部内附,置宝州、龚州羲(义)州、犍州、郝州、晖州。宋庆历(年)初增置姚州。均为羁縻州。宋末,诸州皆废,东部为罗氏鬼国地,西境为乌撒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乌撒路,十五年置乌撒军民总管府(今威宁、赫章),十六年置罗氏鬼国安抚司,十七年改罗氏鬼国安抚司为顺元路宣抚司,十九年置顺元路宣慰司。二十年置亦奚不薛宣慰司(今大方)。二十一年改乌军民总管府为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宣抚司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隶云南行省,辖乌撒、阿头、易溪、易良、乌蒙、閟畔6部。今区境威宁、赫章等地为乌撒部。[2]&
&& 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 ,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2009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国务院批准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安顺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古城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为古牂牁国北部中心,称夜郎邑。战国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从而建立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首邑。战国时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归降;北方强秦乘虚攻占今贵州东部,切断庄蹻归路,于是庄蹻便驻留云南自立为王,统治夜郎诸国;秦统一后,安顺被划入象郡北部地域。汉武帝时,笼络羁縻夜郎君长,授与其王印,此即小夜郎。汉成帝时期,各君王争雄不服朝廷,被汉灭,至此牂牁国历时540余年,夜郎国历时250余年后宣告灭亡。[2]&
三国时卢鹿部蒙族的济火因助汉廷平叛有功,汉遂封其为罗甸王,赐普里部统治。魏晋时期汉族官宦入驻贵州,此时期政区名称频易,牂牁郡即被分割为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安顺仍隶属于夜郎郡。唐中叶封普里部君长为普宁郡王。宋时为绍庆府,羁縻二十二个小州,安顺称普宁州;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部归附朝廷,隶属于曲靖宣慰司。[2]&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许世袭;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安顺、普安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据《大定志》记载&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鉴于安顺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即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洪武十六年(1383)、十八年(1385)分别撤普定府和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府,府、卫同城。由于地利之便,安顺成为黔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2]&
清顺治十七年(1660)设总揽云贵军政大权的云贵总督,总督驻地一在云南曲靖,一在贵州安顺;康熙元年(1663)罢去云贵总督,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到康熙五年撤贵州总督,设云贵总督,移驻贵阳,康熙六年(1667)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民国三年(1914)安顺府更名为安顺县。[2]&
日,中共安顺临时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霭翠辈若不尽服,虽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为了屯垦戍边,开发西南,除让沐英率大军屯驻云南,以对付主蒙胧元的残余势力和时叛时服的土司政权外,还让安陆假吴复择地在&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安顺府志》)的阿达卜寨设栅筑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
安顺属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区,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安顺正构建能源、制药、化工、食品、汽车五大支柱产业为目标,延长产业链,带动采矿、机电、种植、养殖、运输、包装、印刷等其它各业的发展。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29.1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86亿元,年均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由5156元提高到12190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18.38亿元、9.7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60.8亿元、24.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67.8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58亿元,年均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33.9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3.4亿元,年均增长19.7%。
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99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5亿元,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加值133.06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增加值31.39亿元,增长37.2%。第三产业增加值203.72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5:37.3:48.2调整为14.2:38.3:47.5。[6]&
安顺是贵州省药材、优质大米、油菜、茶叶、生姜、油桐、烤烟、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大宗农畜产品主要生产地和各类中草药材的生产及加工基地。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农业产值46.43亿元,增长7.9%;林业产值2.38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42.37亿元,增长7.7%;渔业产值2.08亿元,增长2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9亿元,增长5.8%。[6]&
2013年,粮食总产量63.13万吨,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夏粮产量7.56万吨,增长11.3%;秋粮产量55.57万吨,下降4.7%。蔬菜产量93.08万吨,增长10.8%。油菜籽产量7.84万吨,增长6.6%。烤烟产量1.90万吨,增长14.2%。[6]&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从隶属关系看,省以上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2.0%;市县区属工业增加值74.05亿元,增长25.0%。[6]&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2.49亿元,下降3.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8.96亿元,增长61.7%。[6]&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4.08亿元,比上年增长51.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3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进口789万美元,增长31.3%;出口2271万美元,增长9.5%。[6]&
2013年,旅游总人数25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565.57万人次,增长25.4%。旅游总收入249.07亿元,增长27.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47.12亿元,增长28.0%。[6]&
截至2013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专任教师987人,在校学生1309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3所,专任教师631人,在校学生16975人;普通中学147所,专任教师8631人,在校学生158910人;小学811所,专任教师12551人;在校学生225271人;特殊教育学校3所,专任教师39人,在校学生数169人。[
&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与德江、沿河自治县相连,西与正安、道真自治县毗邻,南与凤岗县接壤,北与重庆市的武隆、彭水自治县交界。[1]&
& 截至2013年,务川县幅员面积2777.59平方公里,下辖10镇5乡117个村(居),总人口43.5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是中国两个以仡佬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 务川地,秦属巴郡。
& 汉代,归涪陵。
& 西晋永嘉元年(307)以后,没于夷僚。
& 隋朝,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务川县;大业七年(611),置高富县,属明阳郡。
&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置务川郡于县治,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旋即改为务州;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贞观十年(636年)属黔州;十一年(637年)又归属夷州。[2]&
& 宋朝,政和七年(1117),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复置务川县;宣和四年(1122),废思州,务川县降为务川城,属彭木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建思州及置务川县。
& 元代,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即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 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隶镇远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拨隶思南宣慰司管辖。[2]&
& 清初,婺川县仍属思南府;光绪十年(1884),于婺川县境增设后坪弹压委员。
& 民国二年(1913),属黔东道,又分原后坪弹压委员辖地置后坪县;民国十二年(1923),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后坪县,将后坪辖地分别并入婺川、沿河两县。
& 1949年,隶属遵义地区;1959年,国务院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1987年11月,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
& 2011年,务川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36653万元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923万元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8011万元,增长20.9%(其中工业增加值19935万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16719万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16.1:49.3。[5]&
& 2011年,务川县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37680万元,同比增长1.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7760公顷,减少103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309公顷,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6879公顷,减少265公顷;烤烟种植面积9131公顷,增加1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977公顷,增加107公顷。粮食总产量128700吨,减产18.4%,其中,夏粮产量34836吨,增长2.6%;秋粮产量93864吨,减少24.8%。肉类总产量达22058吨,减少2.7%。至2011年未,牛存栏87192头,猪存栏185962头,羊存栏76056只。[5]&&
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
秦代隶巴郡、蜀郡。
西汉属犍为郡符县(今合江);东汉属江阳郡符县(后改为符信县、符节县)。(三国)蜀汉时,隶江阳郡符节县。
西晋(废符节县)仍属江阳郡;东晋(改置安乐县)属东江阳郡。
南北朝时隶南朝的梁,属泸州郡的安乐戍;其后隶北朝的北周,564年(武帝保定四年)改安乐戍为合江县,属泸州郡合江县。
隋代,隶泸川郡合江县。
唐代(618)改泸川郡为泸州,今习水部分地域属泸州合江县,部分地域属溱州;806年(元和元年),今习水境内赤水河一带属剑南道泸州。
五代十国时隶后唐,属剑南道泸州合江县。
宋代,1109年(大观三年),在今土城镇建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仁怀县城设今赤水市复兴镇,习水县境皆属之。1121年(宣和三年)废滋州,设武都城(治所在今土城);撤仁怀、承流二县,设仁怀堡,辖原仁怀、承流二县地,包括今习水全境。
元代,设仁怀、古滋两处,改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1291年(元二十八年),改隶四川行省播州军民安抚司。习水县境属仁怀、古滋等处。元末,红巾军明玉珍在今重庆称帝(国号夏),其间改仁怀、古滋等处为怀阳县,习水县境属之。
明代,1371年(洪武四年),在马口崖(今儒维堡子头)设永宁长官司,4年后升为永宁宣抚司,同年迁普北市(今叙永县治),但仍划出其赤水河以东地段归当地袁氏土司领辖。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改古滋城(今土城)千户之所,设唐朝坝(今同民镇)长官司&,属永宁宣抚司,隶四川行省,领辖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地域。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10月,四川分三道,唐朝坝长官司属川东道(设今重庆)。1567年(隆庆元年)4月,唐朝坝长官司迁至渔溪(儒维堡子头),仍属永宁宣抚司。1572年(隆庆五年),杨应龙袭播州宣慰使职,将仁怀、古滋等地收归播州领属。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播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明廷始复旧地而置仁怀县,属地相当于今仁、赤、习三县市地;播州辖地分置平越、遵义两个军民府,前者隶贵州,后者属四川,仁怀县属遵义军民府所领,辖10个里,其中土城、吼滩、小溪、二郎、丁山5个里为今习水县地。因复兴场毁于战乱,仁怀县治所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区)。
清代,1658年(顺治十五年)仁怀县所辖10里未变。1728年(雍正六年)7月,仁怀县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除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划归粮铺通判就近管辖外,其余7里(包括今习水县大部)仍归仁怀县管辖。1730年(雍正八年),仁怀县治地由留元坝移亭子坝(今仁怀市中枢镇)。原仁怀县治地(驻粮铺通判、遵义厅)设置仁怀直隶厅。1748年(乾隆十三年)7月,遵义府驻仁怀县粮铺通判改设遵义厅,归遵义府领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遵义厅改设仁怀直隶厅、隶贵州省粮储道。此时,今习水隶属的土城、隆兴、醒民、同民、民化、东皇等镇乡隶仁怀直隶厅;温水、双龙、官店、寨坝、良村、桑木、永安、回龙、大坡、坭坝、仙源、桃林、三岔河、程寨、二郎、二里、习酒等乡镇境地属仁怀县。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正月20日,遵义府经移驻温水,名为&温水府经&,是习水建置之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14日,撤销贵州粮储道,改仁怀直隶厅为&赤水厅&;至1911年(宣统三年),今习水辖地分别归赤水厅和仁怀县,均归遵义府统领。[2]&
民国2年(1913)8月,建立温水分县,仍隶仁怀县,辖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1915年(民国四年)9月,撤销温水分县,成立习水县,驻地温水,次年迁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镇),属黔中道。1916年(民国五年)初,正式划定习水县行政区域,将原仁怀县(即温水分县所辖)的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和赤水厅插入仁怀县的东皇等地划归习水县。同年实行区、保、甲、排建置,全县共设6区、21保。民国21年(1932),增设第七区(驻寨坝)。此时,习水县设7区、9镇、68乡。[3]&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至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归属遵义市。
湄潭县是典型的农业县,米业、茶叶、畜牧、烤烟、油菜是全县的五大优势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农业产业结构是以优质稻、茶叶、油菜、烤烟、辣椒、畜牧养殖等六大优势产业为主,以蔬菜、经果林、中药材、薯类作物种植为辅。
2005年,湄潭县的农业增加值为7902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46323公顷,粮食总产量249533吨。其中夏粮38201吨,秋粮211332吨。水稻种植面积232365亩,产量119782吨。
2012年,粮食总产量19.43万吨,增长13.9%;茶叶产量2.5万吨,增长76.4%,实现产值16.6亿元,实现综合收入30亿元;收购烟叶15.2万担,担均价1040元;种植蔬菜17.7万亩,其中辣椒10万亩。完成&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编制;启动桃花江精品水果、洗马优质蔬菜、核桃坝现代茶旅一体化和鹅公坝农业科技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5]&
秦改郡县制,北部属巴郡,南部属鄨县境域。
汉代,北部属涪陵县和枳县,南部先属犍为郡鄨县,后属牂牁郡鄨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平夷郡鄨县。
隋朝,大业十年(614年)属明阳郡黔州信安县。[4]&
唐代,武德二年(619年)属义州信宁县,继属智州、牢州、夷州;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属珍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珍州。
五代十国时期,先后为前蜀和后蜀辖地。
宋朝,初属珍州乐源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大观二年(1108年)复名珍州;咸淳十年(1274年)珍州(乐源、绥阳)划归播州,隶夔州路。[4]&
元代,先属珍州,隶遵义总管府播南路;至元二十九年(1290年)置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沿边安抚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据蜀称帝,改珍州&珍&为&真&,称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为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改土归流,真州长官司改为真安州,属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使司。[4]&
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更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雍正六年(1728年)正安州随遵义府隶贵州布政使司,自此正安始入黔籍。
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省公署发布&露告&,废正安州置正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正安州始改为正安县,属黔中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贵州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五督察区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析正安东北地置道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贵州省遵义专员公署;1958年,道真县并入正安县;1961年恢复道真县建置。正安仍辖合并前区域。[4]&
&& 截至2011年,正安县下辖19个乡镇,分别为:安场镇、凤仪镇、庙塘镇、格林镇、中观镇、新州镇、芙蓉江镇、和溪镇、流渡镇、瑞溪镇、小雅镇、班竹镇、土坪镇、桴焉乡、乐俭乡、杨兴乡、碧峰乡、市坪苗族仡佬族乡、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共有152个村、社区。[1]&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50号批准正安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正安县辖凤仪街道、安场镇、庙塘镇、格林镇、中观镇、新州镇、芙蓉江镇、和溪镇、流渡镇、瑞溪镇、小雅镇、斑竹镇、土坪镇、碧峰镇、乐俭镇、杨兴镇、桴木焉镇、市坪苗族仡佬族乡、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共1街道、16镇、2民族乡[5]& 。
截至2009年,正安县已探明有原煤、铝土矿、含钾页岩、萤石等16种主要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储量20000万吨,铝土矿蕴藏量达20000万吨。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2]&
唐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2]&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2]&
唐乾宁三年(896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2]&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2]&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2]&
宋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2]&
宋治平三年(1066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2]&
宋熙宁八年(1075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2]&
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2]&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该新区规划定位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汉初为西南夷辖地。汉武帝开拓西南夷,贵阳始属中央管辖。两汉至隋朝隶属牂牁郡。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
宋代开宝年间(968-976),彝族土著首领普贵内附,封&矩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为贵州。嘉定间(),移州治于贵阳。
宋末元初为罗氏鬼国。不久改罗甸军民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
明洪武四年(1371)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十二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十五年(1383)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二十六年(1393)又置贵州前卫。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三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二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贵县入贵筑县。乾隆十四年(1749)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2]&
近现代历史
中国九大名楼之甲秀楼
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距省城贵阳230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2009年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国道321线、贵广高铁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贵州省政府将都江、三合两县合并,改名三都县,三都县治设三合镇,都江县署改为区署。
日三都解放,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21日,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贵定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总面积1631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贵定县辖8个镇、12个乡、95个行政村。总人口30.4万人(2012年),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数占53.57﹪。
2015年,贵定县增比进位工作在全省经济取得较好成绩,测评得分82.82分,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预排名第7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7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2.97亿元,居省12位。
贵定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电石灰石矿、铁矿等,有娃娃鱼、鸟王茶等地方特色产品。境内有音寨、阳宝山、落北河等旅游景点。
西周时期贵定属当时的牌柯。战国时期,贵定属且兰,且兰属夜郎辖,夜郎被楚征服后,便成为楚的属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并楚属地置象郡、桂林郡。原六县除鳖县划归巴郡东其余五县皆属象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撤南夷(今贵州、川南一带)地置二县一都尉,其中有且兰县,贵定属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反,平定后建牂柯郡,领17县,且兰县隶之,贵定在且兰县内。东汉仍称牂柯郡,沿旧制。
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成(汉)大将军李弈率军攻牂柯,久攻不克,粮尽撤军,行前尽收群柯所属各县,新设牂柯郡归成汉,于是出现二个政权统治的二个样柯郡,这一时期,贵定属后牂柯郡。
从西晋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肥水之战击败前秦苻坚止的百余年间,牂柯郡先后隶益州、宁州、交州、安州、最后隶宁州。南北朝因袭晋制,牂柯郡建置无变动。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牂柯州,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牂柯郡,史称牂州牂柯郡,设宾化县,治所在今县境云雾区抱管乡大平司,辖地基本上是且兰县地。
唐、宋、元时期
唐太宗贞观年间(约公元627年),将宾化县治移至平越(福泉),另置多乐县于今贵定昌明区都六乡,先后隶黔中道、江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黔中都督府(道的派出机构)为黔中郡,多乐县改隶黔中郡。五代时中原诸侯混战,无暇顾及贵州,于是各州、县无会自废、多乐县亦在此列。
宋初(公元961年),贵定地区为土著豪族(宋时后称贵州少数民族为苗蛮)所据,筑土城守之,号曰&麦新城&,此为贵定建城之始。
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宁远军节度使宋景阳为了扩充地盘与实力,命子宋永高率兵攻克麦新城,改号新添城,向宋朝廷告捷,朝廷授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设新添遏蛮军,又称新添军,永高命子宋胜驻守。
元代,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定,距贵州宣慰司仅百余里,其所领的数百个小土司在贵定地区内就有十几个,隶属关系时有更变。
明、清时期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析新贵县之平伐司、定番州之丹平司、龙里卫之把平司及大平伐司地置县,取新贵之贵、定番之定合称贵定县。为贵阳府附廓,治所今昌明区旧治乡。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新添卫,移贵定县治于卫城(今县城),领新添、大平伐、小平伐、平伐、把平五长官司,(丹行、丹平二司拨归平塘),为贵阳府附廓县,并在原县地置且兰汛,在平伐置平伐汛。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贵定县增设新添营以扼黔桂咽喉。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山后五牌,直到宣统元年改设区乡为止。全县共有大小村寨754个。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贵定县隶黔中道,撤五牌,设八个区,将原五牌分属八个区。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东经107&14&24〞-107&45&35〞,北纬26&32&28〞-27&02&23〞。东邻凯里市和黄平县,南与麻江县接壤,西界贵定、龙里、开阳三县,北和瓮安县相连。南北最长55.2千米,东西最宽52.1千米。总面积1690.8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2014年末)。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 市人民政府驻金山街道,邮编:550500。代码:522702。区号:0854。拼音:Fuquan Shi。
福泉历史悠久,风光绮丽,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发展经济的理想场所。 福泉(古称平越),属古且兰国故地,春秋战国时期置且兰县,之后曾设府置州, 1996年撤县设市,现有人口33万人,先人创造文化以&古城文化&最著名,现存有汉代竹王城遗址和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古城垣,有名载《中国桥梁史》且距今400多年的葛境桥,有道教鼻祖张三丰仙居的福泉山及其众多传说。 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世所罕见,市境内探明储量并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达 26种,其中磷矿以质优量大驰名中外,储量高达4.8亿吨,平均品位在32%以上,含钾砂岩1000万吨,未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锌、钼、砷、汞、石灰岩、白云岩、高岭土、方解石、冰洲石、大理石、钒、稀土等。 福泉旅游资源独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城垣、葛镜桥;道教圣地福泉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融为一体,古城文化、道教文化与幽谷古风、三江碧水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地处东径107&14&至107&46&,北纬26&32&至27&02&之间,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2.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5.2公里,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东邻黄平、凯里两县市,南接麻江县,西抵贵定、龙里两县,北连开阳、瓮安两县。市区距省会贵阳市111公里、州府所在地都匀市57公里。
  全市地势西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东南次之,南部较低。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坝地较少。山高林靑,河谷深切,风光旖旎。云雾山1604米,海拔最高;鱼梁江与鸟湄河交汇处的河床614米。黄龙山主峰1715.8米,海拔最高;鱼梁江出境河口614米,海拔最低,全市平均海拨1098米。
  福泉市境属长江流域,有两大水系,东南部为沅江水系,注入洞庭湖;西北部为乌江水系,注入长江。有主干河流24条。喀斯特区域河谷深切,形成不少优美的峡谷风光。如洒金谷省级风景名胜区、蛤蚌河风景区、十万千喀斯特森林谷地、小岩峡谷、水洞河谷等。河多桥亦多,明、清石拱桥就有上百座,被誉为&石桥之乡&。如豆腐桥,文明海内外。
  福泉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宜人,一年四季的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冷暖多变,夏季不甚炎热,秋多绵雨寡照,冬无较长严寒。年均降水量毫米,年均气温14~15℃。
从江县,隶属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东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连荔波、榕江两县,北靠黎平县,居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千米,距州府凯里252千米,距广西柳州280千米,桂林286千米,北海港600公里。主要民族以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为主。
从江县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 的高增乡小黄村,有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高增乡占里村,有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往洞乡增冲鼓楼[2]& 。
元为福禄永从、西山大洞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五年(1407年)置西山阳洞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年)增设二长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福禄永从、西山阳洞二司隶黎平府;正统六年(1441年)改福禄永从、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为永从县,属黎平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废西山阳洞长官司;雍正十年(1732年)添设永从县承一员,分驻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贵阳府通判驻下江,改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厅。清朝末年,从江县地分属永从县、下江厅、开泰县和潭溪司。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下江厅为下江县,与永从县均属黔东道;开泰县和潭溪司并入黎平县,从江县地亦分隶永从县、下江县和黎平县。三年(1914年)以丙妹县承地置丙妹分县,属从江县;二十四年(1935年)下江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丙妹分县,并入永从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永从、下江两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并永从、下江二县为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从江之名始此。
日,从江解放。12月26日从江县人民政府成立,驻丙妹镇。隶属独山专区。
1952年12月,独山专区改称都匀专区,从江县即属都匀专区。
日,从江县由都匀专区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辖。
日,从江县并入榕江县。
日恢复从江县建置。
1996年,从江县辖7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县政府驻丙妹镇。
1997年,从江县辖7个镇、14个乡县政府驻丙妹镇。[3-4]&
2003年末,辖7个镇、14个乡共有380个村委会、3个社区、6个居委会。
2007年末,辖7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29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3个社区,2253个村民小组。
2011年,全县辖14个乡7个镇(其中民族乡3个),29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3个社区,2225个村民小组,1031个自然村寨。[5]&
榕江旧称古州,为江南八百州之一,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8&04&-108&44&、北纬25&26&-26&28&之间,位于湘黔桂三省结合部中心地带,东邻黎平县、从江县,西与雷山县、三都县接壤,北界剑河县,南接荔波县,自古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全县总面积3315.8平方千米,辖6镇13乡、268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9.8万人,占总人口的85.14%。[1]& 政府驻地古州镇。
榕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贵州省旅游优先发展区&、&红色革命老区&和&贵州省体操之乡&。县城内有红七军军部旧址、镇台衙门、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天下独一苗王庙等古建筑,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榕江县拥有A级民族村寨4个、文物133处,民族风情及民间艺术独具一格,享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的美称。[
榕江,昔称古州。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长期为
榕江县风光
榕江县风光
中央王朝羁縻之地,为土官管理。[3]&
元至元二十年(1360年)置古州八万洞总管府,后改军民府,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古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年)置古州卫,寻废;永乐六年(1408年)设古州司流官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古州蛮夷长官司属黎平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设开泰县承分驻古州;七年(1729年)设古州镇,置古州厅,以黎平府同知驻其地;乾隆元年(1736年)置古州兵备道;二年(1738年)移开泰县承分驻朗洞。
民国二年(1913年)改古州厅为榕江县,属黔东道;十二年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将从江县并入。
1961年,将从江县分出。[4]&
1997年,榕江县辖6个镇14个乡,县政府驻古州镇。
2003年,辖6个镇、14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共有268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
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车江乡,其原辖地划归古州镇管辖。
2007年,辖6个镇、13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26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
岑巩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位于东经108&20&~109&03&、北纬27&09&~27&32&之间,东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南连黔东南州镇远县,西邻铜仁市石阡县,北抵铜仁市江口县、铜仁市。至黔东南州府凯里市154千米,距贵州省会贵阳市335千米。面积1486.5平方千米,辖7镇4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新兴经济开发区。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总人口22.79万人(2012年)。
岑巩盛产优质大米、水果、花生、油菜籽、茶叶、中药材、猪、牛、羊、鱼等农牧产品,其中地方名优特产思州绿茶、思州水晶米、思州文旦柚、思州桐油最负盛名。
著名景点有龙鳌河景区、马家寨景区。
岑巩古名思州,春秋时期属楚,隶属黔中郡。
汉属武陵郡。
晋永嘉元年(307年),思州脱离中央王朝统治。
南北朝为&五溪蛮&地。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蛮师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574年),改为黔州。
隋开皇五年(585年),置清江郡清江县。十九年(599年),置巴东郡务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羁縻思州。四年(621年),置务川。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八年(634年),置夜郎县,属巫州。天授元年(690年),改夜郎县为峨山县。长安四年(704年),以峨山、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鹤州。二十年(732年),改鹤州为业州。天宣元年(742年),改为思州宁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元和二年(807年),思州,奖州隶黔中道(其州、郡、县治地均在岑巩县境)。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番部长田恭内附,置思州郡,后改为务川城。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沿江(边)史抚司,隶思州宣抚司。十四年(1277年),思州宣抚司隶湖广行省。十七年(1280年),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使。二十一年(1284年),裁思州宣抚司,降为思州军民安抚司,辖府、州、县及长官司。二十九年(1292年),改思州军民安抚司为思州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泰定四年(1327年),思州宣慰司领思州宣抚司及镇远、黎平两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建立思南道都元帅府,思州始分为两部。二十五年(1365年),思州、思南均降于明,复置思州镇西等处宣慰司。
明初沿袭元代建制,洪武元年(1368年),分置思州、思南二宣慰司,辖24个长官司(县)。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两宣慰司,分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思南、镇远、铜仁、乌罗等8府,建立贵州布政司统辖。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8&32&-109&04&、北纬26&47&-27&04&之间,东北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南、西南与天柱、剑河两县接壤,北与镇远县相连。为贵州省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全县辖5镇4乡,159个村,5个居民社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21907人(2013年)。县人民政府驻八弓,距州府凯里87公里,距省府贵阳247公里。
三穗麻鸭是中国四大名鸭之一,
2007年,三穗竹编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
自唐宋就实行羁縻统治。
宋大观元年(1107年)始置。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安定县。为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德明洞、秃罗等蛮夷长官司地,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邛水、得民、晓益、陂带、团罗五长官司;二十五年(1392年)并为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隶镇远府。
清雍正十年(1733年)改设邛水县丞,为镇远分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添设镇远县丞一员分驻邛水司地。
民国二年(1913年)以邛水县丞地置邛水县,属黔东道;十三年(1924年)改灵山县;十六年(1927)易名三穗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1950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撤销三穗县,并入镇远县。
1962年,恢复三穗县。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决定:撤销岑巩、三穗2县,将原2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镇远县。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决定:恢复三穗县,以合并于镇远县的原三穗县行政区域为三穗县的行政区域。
1996年,三穗县辖5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八弓镇。&
凯里市简称&凯&,别名:苗岭明珠,位于中国贵州东部,是中国贵州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中国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
凯里有&中国百节之乡&之称[1]& ,有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风雨桥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凯里融合了现代化的浪潮与传统的苗侗文化,将现代化与传统化融合,促凯里市成为一座优秀旅游城市,凯里周边及市内的著名景点有西江千户苗寨、杉木河、云台山、剑河温泉、苗侗风情园、下司古镇、舟溪生态园、南花苗寨、黔阳第一山、平良古峡等。[1]&
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在地理上,凯里市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县,北抵黄平县;东起三棵树镇挂丁南高村,西至炉山镇大田白腊村,南起舟溪镇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风洞乡平良都兰村,长51.76公里,宽44.3公里。
凯里市原为炉山县。在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凯里市成为了一座以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现为国家乙类对外开放地区。凯里是全黔东南州政治、经济、文化、人流、科技、教育、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同时也是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
春秋时期属牂牁(牂柯),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凯里&系苗族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
凯里市原为炉山县。炉山县汉为故且兰地,元朝时麻峡(今麻江县)县地。明洪武初年置清平堡,二十年(1389)置清平长官司,三十年(1397)改为清平卫。明弘治七年五月(1494)置清平县,隶都匀府。清康熙七年(1668)并入麻哈(今麻江)州,十一年(1672年)复置清平县,四十一年(1702年)凯里安抚司并入清平县。民国二年(1914)清平县改为炉山县。
1949年11月炉山县获得解放,中共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宣废除旧的乡、镇公所,建立新的乡、镇人民政府。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级人民政权。日,在中央慰问团的关怀下,凯里区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为贵州省第一个苗族自治区。1952年9月,炉山县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确定凯里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炉山县、麻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合并为凯里县,日县相继分置,炉山县仍为凯里县,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凯里县,设为凯里市。1984年1月,凯里市成立。
2014年9月,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划归凯里市管辖,原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凯里市、麻江县行政区域界线做相应变更。批复还要求,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应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镇远县隶属黔东南州,距离州府凯里市190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界湖南新晃,南邻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市的石阡,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6℃,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057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镇远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10个行政村、5个社区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25.9万人,其中苗、侗、土家等22个少数民族 9.9万人,占总人口的38.22%。
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 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
据《贵州通志》392页载:&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晋一秩。&镇远之名始于此。[1]
德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之间。国土面积2072平方千米,辖12镇8乡345个村,总人口54万(2012年)。
德江县,距省城贵阳334公里、铜仁市区220公里,素有&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之称,境内有隋唐扶阳县城遗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等景点。
禹贡时属荆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
秦立郡县制,属黔中郡。
汉先属武陵郡酉阳县地,后属武陵郡永宁县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酉阳县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广汉郡。巴郡领县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县西),其中涪陵县,新莽时改名巴亭,东汉复称涪陵,县治为今重庆彭水,郡属西南,包有今道真、务川、沿河、德江。武帝时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广汉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划入巴郡,东南地划入牂柯郡。
三国时,吴以思州分置黔阳县,思南为黔阳县地,与酉阳又有隶属。
西晋仍属涪陵郡万宁县地,隶梁州。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领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东、巴西八郡。东晋时属武陵郡地。永嘉后(公元307年),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
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恶荆州强大,甲兵尽聚,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县。武陵郡改隶郢州,领县不变。北周时,先属奉州地、费州地,后属黔州地。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领巴郡、涪陵郡、东岩岩渠都。不服梁、陈,政令不能达。周武帝保定四年、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长(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带郡领县(德江属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陈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于故枳城立涪陵镇,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德江属费州地),治在涪川(今县境潮砥官宅坝),亦曰涪川郡。后废费州,并入黔州。
隋先属黔州涪川县地,后属巴东郡扶阳县地。隋文帝将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改州为郡,仍为两级制。初承北周费州,不带郡领县,后废。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于废费州地置涪川县(今德江、思南之间地),属黔州。
唐初属巴东之扶阳县地、改属务州、思州地,后属费州之扶阳县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柯、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复以隋巴东的务川县置务州,州治务川县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东郡地务川、扶阳、涪川合置务州,又招慰生僚置城乐县(今凤岗),属务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务州隶属江南道,县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曰思州,以界内思邛水为名,逐年县有所减。
五代属费州地,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张万睿率思州、费州等七州皆附于楚王马希芜。蛮夷长据其地,先附楚后附蜀。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贵州省直管县试点。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约140.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3.1%。县府驻草海镇。[
威宁。取威镇安宁之意。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夏为梁州西南域,殷周属鬼方西北隅,春秋时居蜀国南鄙,战国时为的夜郎西部莫国属地。
秦时属象郡,以六冲河为界接蜀郡南壤。
汉代属犍为郡;蜀汉时属朱提郡境。
晋、宋、南齐,称南朱提郡;梁、陈时为南宁州所领,但实为土著豪族所据。
隋代属卢鹿部。唐代为羁縻小州,称宝州。境内得胜坡为宝州所在地。五代时为巴凡兀姑。北宋时为绍庆府所领羁縻州之乌撒部;南宋时受控于大理国。
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属云南行省。治所乌撒,辖地为今威宁、赫章等。元顺帝后至元年(1335),改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乌撒降,授实卜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乌撒府改隶于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为军民府。永乐十二年(1414),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乌撒安重圣。五年(1666),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州,取威镇安宁之义,隶贵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远三州隶属威宁府。雍正七年降威宁府为州,属大定府。
民国二年(1913),废威宁州置威宁县,并设得胜坡分县,隶属于贵州省第四行政专员督察区;五年(1916),迁得胜坡分县于赫章。
1949年,成立威宁各族各界人民联合政府。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威宁县,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属毕节地区。
2013年年7月1日起,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成为贵州省直管试点。[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黔中经济核心区,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县,北邻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东靠贵阳市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东南连安顺市西秀区,南毗安顺市普定县,西南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抵毕节市纳雍县。
织金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县城距省城贵阳157公里、毕节144公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 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织金县辖6个街道、16个镇、3个乡、7个民族乡,共18个居委会,556个村委会,4721个村民组,总人口136.40万人(2014年),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水族等。
织金县县境在商、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时属大夜朗国。秦时属巴郡汉阳县,汉属益州牂牁郡,蜀汉时属南中牂牁郡平夷县,蜀汉后期属罗甸国。晋时属宁州牂牁郡地,成汉时属宁州平夷郡,后秦时属宁州夜郎郡,宋齐时属宁州平蛮郡。
梁、陈时属宁州羁縻州。唐时属罗甸国,宋时属绍庆府腪州。元时属八番顺元宣慰司亦溪不薛地的雷坡、磨坡、高桥、市北洞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升贵州宣抚司为贵州宣慰府,宣慰府时属四川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宣慰府属之,期间县境为其辖地。崇祯三年(1630年),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
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水西宣慰司下辖的陇胯、的都、朵里、阿架四则溪之地始建平远府,将则溪划编里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将水西宣慰司下辖四府大定、黔西、平远、威宁四府调整为大定、威宁二府,平远府和黔西府均将府为州属大定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大定府为州,大定、平远、黔西同属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年)威宁府降为州,大定州升府,威宁、平远、黔西三州及毕节县同属大定府,雍正十年(1732年)因水城开采铅矿置水城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将平远州下辖岁稔、时丰、崇信划归水城厅,自此平远州下辖慕恩、太平、向化、怀忠、兴文、敦仁6里直到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制,平远州改为平远县,同时废里甲设区,下辖6里改为9个区。民国三年(1914年)改平远县为织金县,属黔西道。民国四年(1915年)将原划归水城崇信里的鲊瓦鸡场、白泥塘、狸聋、吹聋、格戛、住乌、扈家河划归织金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底全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织金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安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再次调整行政区划,织金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毕节)。民国三十年(1941年)第四行政督察区设置纳雍县,将织金西部部分地区划归纳雍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织金和纳雍两县定县界,自此织金所辖区域基本定形至今。[2-3]&
1949年12月织金解放,隶属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70年毕节专区改为毕节地区,织金隶属之。2011年底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织金县属毕节市。
1996年,织金县辖11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2007年末,辖11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556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
日,织金县金凤、双堰、文腾、八步、绮陌、三甲6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撤销城关镇,设置金凤、双堰、文腾3个街道办事处;撤销八步镇,设置八步街道办事处;撤销绮陌乡,设置绮陌街道办事处;撤销普翁乡、三甲乡,合并设置三甲街道办事处;撤销猫场镇、营合乡,设置新的猫场镇。[4-5]&
日,撤销马场乡、少普乡、熊家场乡、白泥乡、黑土乡、板桥乡、中寨乡建制,分别设置马场镇、少普镇、熊家场镇、白泥镇、黑土镇、板桥镇、中寨镇,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安顺市,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东北、西北与镇宁自治县、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总面积146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323092人(2013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7571人。居住有布依、苗、汉、仡佬、彝等22个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关索镇。
关岭县境内有中国第一高桥坝陵河大桥,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木城河乡村旅游区[1-2]& ,有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
2013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GDP)50.2亿元,比2012年增长17.0%。
关岭县因关索岭得名。相传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南征,部将关索曾驻此地,广得民心,上人感之,遂称此岭为关索岭。
明置关索岭守御千户所。
清顺治十八年(1661)改置永宁州。
民国三年(1914)设关岭县。
1958年并入镇宁县,1961年复置。1981年改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1997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7个镇、7个乡。
日,贵州省政府批准,撤销断桥乡,设立断桥镇。镇政府驻断桥村,所辖行政区域为原断桥乡行政区域。
2003年末,辖8个镇、6个乡,241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
2007年末,辖8个镇、6个乡,241个行政村、5个社区。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关岭县断桥乡设立断桥镇。镇人民政府驻断桥村,所辖行政区域为原断桥乡行政区域。
2003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9个镇、4个乡,241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
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关索镇、顶云乡,设立关索街道、顶云街道;撤销新铺乡、沙营乡。设立新铺镇、沙营镇。
余庆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瓮安县,西北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1]&
截至2011年,余庆县辖9个镇、1个民族乡[2]& ,总人口30.9万人,有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22个民族。[3]&
截至2012年,余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58亿元[4]&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西晋初,分汉代且兰县地置万寿县,为牂牁郡治,有今余庆县地。历南朝宋、齐、梁、陈,万寿县无变。
隋代,以万寿县扩置牂牁县,为牂牁州牂牁郡治,今县地在境内。
唐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余庆(今敖溪)两土司为校尉,是县境有建置之始。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长官司为白泥州。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庆、白泥两州复改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请将白泥、余庆两地合置余泥县,旨准改称余庆县,设余庆、白泥、合江3里,辖40余个村寨。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省裁兴隆军田附近归余庆,名新归里,此时余庆辖4里。
民国三年(1914年),县废里设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黄平县第5区(太平堡)划归余庆。至此,余庆设5个区,行政区划基本固定。
日,余庆县解放,时置4个区、13个乡镇。
1951年9月,全县设5个区,13个乡镇、105个行政村。
1956年4月,隶贵州省镇远专署。
日,余庆县划归遵义专署。
1997年,撤地为遵义市,至今。
凤冈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居乌江中游,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7&31&~107&57&,北纬27&31&~28&22&之间。东邻德江县、思南县,南抵石阡县、余庆县,西接湄潭县、正安县,北靠务川县,距省会贵阳224公里,距名城遵义96公里,是遵义的东大门,326国道和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横贯县境。
凤冈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20米。凤冈县已发现矿种20种以上,发现各类矿床、矿点共计92处,主要矿产资源有页岩气、方解石、重晶石、石灰岩等。[1]& 凤冈县有汉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2]& 截至2013年年末,凤冈县总人口43.3428万,[3]& 2013年,凤冈县完成本地生产总值396743万元。凤冈县旅游资源丰富,凤冈玛瑙山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凤冈县获得&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等称号。
凤冈县境,隋初置明阳县,为明阳郡治。
大业八年(612),别置宁夷县,亦属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又别置绥阳县,亦属明阳郡。
唐初,废明阳郡县,宁夷、绥阳二县属夷州,州治先在宁夷,后在绥阳。
宋政和七年(1117),置安夷先,属思州。
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今县城),辖于思州,继改为龙泉坪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1274),石阡府增置龙泉长官司。永乐十二年(1414),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二改置四府,龙泉长官司司仍属石阡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改置为龙泉县。
清代仍为龙泉县,属石阡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更名为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属贵州黔东道。民国十二年(1923)废道,凤泉县直属贵州省。民国十九年(1930)改名凤冈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隶属贵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58年撤凤冈县,并入湄潭县。1961年,分县复置,恢复凤冈县,仍属遵义专区。1970年属遵义地区。
1997年起属遵义市至今未变。
绥阳县,隶属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绥阳县南北长75多公里,东西宽56多公里,总面积2566多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 1.45%,占遵义市总面积的8.28%。东连湄潭,南临汇川区,西接桐梓,北靠正安。[1]&
截止2014年8月,绥阳县辖12镇、3乡,108个行政村,11个社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县级工业园区,总人口55万(2013年)。[1]&
2013年,绥阳县生产总值5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31元。
绥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同季。矿产资源有:煤、铁、硫铁钾、铅锌、石膏矿、瓷土矿等几十种。
绥阳县夏朝属梁州。殷商属楚。春秋时期归入牂牁郡,战国时期属夜郎郡。
秦朝划入巴蜀。汉朝、三国、晋朝时期,均属牂牁郡鄨县。南朝,鄨县更名,归属榖邑县。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2]&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阳明郡改为夷州,辖绥阳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夷、播二州由江南道改属黔中道。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义泉郡复称夷州。州治绥阳县。
宋朝,绥阳县属播州乐源郡。
元朝,属播州安抚司地。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播州安抚使领地,隶于湖广行省。
明洪武七年(公元1382年),播州改隶贵州。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复置绥阳县。[2]&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遵义军民府改名遵义分,雍正六年(1728),绥阳随遵义军民府由四川改隶贵州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绥阳县属黔中道。民国七年(1918年),属贵州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遵义第五行政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70年属遵义地区,1997年起属遵义市。[
本产品网址:/b2b//sell/itemi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93年农历阳历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