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市连续获得9年生态省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

您现在的位置:&&>&&>&
2007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来源:&&&
&&&日期: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之规定,现发布《2007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07年,是我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面困难矛盾,破解要素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继续在高起点上稳定运行,经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达到41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朝着又好又快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深入推进。
  过去的一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强化环境法治为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市主要水系水质有较大改善,湖库水质总体稳定,河网水质仍然较差,空气质量有所提高,噪声污染有所加剧。
  二、水环境
  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上年有所改善,市控以上断面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比例为64.3%,断面功能达标率为60.7%,与上年相比分别提高10.7和7.1个百分点。
  1、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钱塘江干支流90.9%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较上年提高13.6%,功能区达标率为72.7%,较上年上升4.5个百分点。钱塘江上游氮磷污染仍然较重,但水质有所好转,下游耗氧物质和氮污染较重, 粪大肠菌群、石油类污染有所缓解。
  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苕溪流域水体各断面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且达到功能区目标要求。
  西湖历年的各项综合整治措施绩效继续得到显现,高锰酸盐指数持续改善,但总氮受钱塘江来水及入湖溪流等因素的制约,浓度略有上升,总磷和透明度指标基本持平。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计算,西湖湖区三个国控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4.4,属轻度富营养。
  千岛湖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全湖市控以上测点基本符合Ⅰ~Ⅱ类,主要污染指标从入湖口至出湖口逐步下降,透明度逐步上升,湖区自净能力较强,主要入湖负荷依然来自新安江安徽上游。湖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31.7,属中营养水平,较上年有所上升。
  运河杭州段水质总体仍然较差,全部河段均不能满足功能目标要求,超标项目主要有溶解氧、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但与往年相比,溶解氧、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好转,水质整体呈现出上游断面优于下游断面。运河污染来源多而复杂,自净能力极为有限、配水量的大小对其水质影响非常明显。
  城市内河水质有所改善,V类及以上的内河数量较往年增加了5条,但总体水质仍然较差,52条内河中仍有41条水质为劣V类,占总数78.8%,水质为劣V类的内河,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
  杭州市区7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8.4%,水质达标情况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达标率上升4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石油类等。各县(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工业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7.54亿吨,比上年下降1.54%,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87万吨,比上年下降11.59%,氨氮排放量0.38万吨,比上年略有上升。
  3、措施与行动
  继续加强对重点流域监管力度。一是深入开展运河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整治河道6 1条,组织沿线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开展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二是结合河道整治,推动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主城区完成150个生活小区、100家公建单位及50个污水收集系统的截污纳管任务。三是完成三堡船闸专用输水通道建设,输水能力从70万吨/日增加到现在的300万吨/日。
  抓好重点区域分类整治工作。一是完成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萧山南阳化工、桐庐钟山石材、临安锦溪流域、余杭苕溪流域整治工作。二是督促完成萧山东片印染(染化)企业、富阳造纸、建德化工行业三个省级重点(准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三是开展半山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抓好重点行业整治。重点开展了印染、化工、电镀、造纸等行业的整治工作。对老城区和余杭、下沙的印染、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进行整治,对违法企业从严处罚,对屡次违法的21家单位进行停产整治。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和巩固工作。一是创建了18个饮用水源达标区。二是启动了各县(市)中心镇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工作。三是建立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环保应急机制。有效处理了临安污水厂进水管破裂、分水江蓝藻等事件,保障了全市饮用水源安全。四是积极抓好钱塘江、笤溪两大流域防范、应对蓝藻暴发工作。五是完善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控制性红线图。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加快建设和完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目前萧山东大型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余杭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工程、良渚组团污水处理工程、富阳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春南综合污水处理厂、建德梅城污水处理厂、桐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建成并通水;富阳灵桥污水处理厂、临安昌化、淤潜、太湖源镇污水处理厂、建德城东污水处理厂、桐庐县分水、横村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正在施工。
  三、大气环境
  200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略有好转,全市大部分地区处在重酸雨区。
  1、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07年,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二级(良)的天数共308天,比上年增加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4.4%。影响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仍超过二级标准,不容忽视。各县(市)除桐庐县外环境空气质量均达二级标准,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上年均有所下降;桐庐县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符合三级标准,二氧化氮浓度较上年有所下降。
  2、酸雨
  酸雨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地区处在重酸雨区。降水pH值范围为3.23~7.88,最低值出现在余杭,中心城区pH年均值为4.28,酸雨率为90.2%。
  3、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市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含省属电厂)为11.85万吨,比上年下降2.24%,烟尘排放量3.10万吨,比上年下降7.84%,粉尘排放量为3.34万吨,比上年下降30.41%。
  4、措施与行动
  继续推进禁燃区工作。结合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第五阶段)工作,划定远期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
  实施高速公路沿线两侧视野内500米范围所有企业的管理和整治。开展杭新景(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作。
  推动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改造。下达了燃煤热电脱硫工程实施计划(共39家热电企业),要求到2009年底前完成热电企业(含企业自备热电)脱硫工程、锅炉烟气脱硫设施脱硫率保证在90%以上、脱硫装置投运率保证在热电企业正常运行时间的95%以上。
  积极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一是做好开展简易工况检测法准备工作。二是落实机动环车保标志管理工作,从日起主城区共发放环保标志90547枚,其中黄标18948枚,绿标71599枚。三是查处销售超标车辆企业10家,罚款33000元。四是全年共年检车辆201315辆,达标率为98.80%,治理率达90.49%。五是加强对公交车辆管理,开展争创“环保型公交线路”和“公交达标线路”达标排放活动,共检查公交车5906辆次。
  加强重点企业监管。6月25日对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2台50MW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关停。
  四、声环境
  2007年市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和交通噪声依然是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1、区域环境噪声
  杭州市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0.1分贝,为中度污染;萧山区、余杭区、建德市为轻度污染;临安市、富阳市处于较好水平。
  2、道路交通噪声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为71.3分贝,比上年上升3.7分贝,属于轻度污染,萧山区与去年持平,淳安,建德较往年有所好转,其余均有所上升。各道路交通噪声超标路段占总路段长的比率分别为中心城区67.7%、萧山区0.6%、余杭区8.8%、建德市18.7%、临安市26.6%、富阳市7.3%、淳安县56.7%、桐庐60.0%。
  3、措施与行动
  加强对夜间施工审批的管理工作。对市政府重点工程,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按要求把好审批关并提出相应环保要求。根据群众反映的已经审批的夜间施工噪声问题,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夜间施工情况每日一期在绿网和市政府网站上公布,增加夜间施工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
  加强对高考期间的噪声管理工作和组织夜间施工的检查。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环境噪声污染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2007年中高考期间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15余人(次),对敏感区域重点查,在中高考期间共检查工地312家(次),查到一家,重罚一家,共严厉查处违法施工单位9家(次),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了夜间违法施工行为,给广大考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巩固、深化“多绿”创建工作。截至到2007年底共创建“安静居住小区”82个 、“绿色工地”395个。
  加强工业噪声治理和管理,巩固深化噪声达标区工作。
  实施道路禁鸣,降低道路交通噪声。
  五、固体废物
  1、工业固体废物
  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62.48万吨,综合利用量630.14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0.0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1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28万吨。
  2、生活垃圾
  2007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61.94万吨,通过填埋、部分焚烧,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
  3、危险废物
  按国家对危险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全市共办理年度危险废物交换、转移计划报批共1072家次,其中工业危险废物801家次(含跨杭州地区转移工业危险废物72家次),医疗废物271家次。
  2007年全市产生工业危险废物42501吨,无害化安全处置17131吨,企业储存待处置379吨,综合利用25046吨。
  2007年收集并无害化安全处置医疗废物9192.26吨,收集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地区的各医疗机构。
  4、措施与行动
  加快建设杭州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截止2007年底,杭州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已累计投资约5000万元。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含土建、物化处理、焚烧处理)累计投资2150万元。现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厂房和设备基础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开展固体废物试点核查工作。对500余家医疗、化工行业单位进行专项调查,全面完成固体废物试点核查工作。
  全面开展工业危险废物台帐管理工作。全市范围内有160余家工业危险废物产污重点企业被列入了工业危险废物台帐管理的范畴,使我市对工业危险废物的管理更趋规范。
  开展全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工作。制定了《杭州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项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基本完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工作。
  完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本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了《杭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工作。对部分工业企业的危险废物管理情况进行抽检,并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在收集、储存、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存在问题,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及时组织处置淳安县军工企业历史遗留的危险化学品,消除环境污染安全隐患。
  六、辐射环境
  1、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在册放射源应用单位186家,放射源892枚,比上年增加了79枚放射源,其中极高危险源和高危险源共计197枚。在册射线装置应用单位420家,射线装置1183台,分别比去年增加了57家射线装置应用单位,268台射线装置。全市共有辐射工作单位542家,目前已有234家辐射工作单位领取了辐射安全许可证。2007年完成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210个;竣工验收项目32个(不包括现状环评);审批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95份。收贮闲置、废弃放射源147枚,包括浙江大学历史遗留废弃放射源111枚;收贮放射性废物533kg,对45家辐射工作单位购买放射源材料进行了初步审查。
  2、措施与行动
  辐射监管制度性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抓好目标责任制。二是建立辐射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制定一系列辐射监管制度。包括辐射工作单位责任制,情况通报制度,辐射网络成员例会制度,环评审批流转程序,竣工验收办理程序,辐射安全许可证办证程序等。
  强化执法监督。2007年,市级环保、公安、卫生部门组成3个市辐射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小组,共出动300多人次,对重点辐射工作单位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共下发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17份,拟处罚违法情节严重的辐射工作单位3家。
  应对突发辐射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环保局、江干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杭州市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演习成功举行。
辐射安全许可证办证工作得到强力推进。采用每季度各县(市)、区考核的形式,狠抓目标责任书的落实。目前我市涉源单位持证率达到89.2%,射线装置使用单位持证率达到70.7%。
  首次开展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调查工作。根据申报调查,全市共有81家电磁辐射设备(设施)使用单位。
  七、生态环境
  为推进生态市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市以生态市建设“1250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态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取得了可喜成效。年我市连续五年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1、耕地∕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门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显示,截止日,杭州市土地总面积亩,其中农用地亩,占82.49%;建设用地亩,占11.65%;未利用地1480300亩,占5.86%。
  2007年度,我市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全年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5587.2亩,委托外地补充耕地15293亩,合计补充耕地50880.2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
据农业局统计,2007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7641吨(折标),较上年增长0.51%;全市全年共使用农药9232吨,较上年下降2.56%。
  2、水利/森林资源
  据林业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2007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4.1亿立方米。总用水量为49.58亿立方米,耗水量为20.9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563.8立方米。人均年综合用水量为746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人均为66.4立方米。本地水资源利用率为47.6%。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总的趋势是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递减。
  全市林业用地1725万亩,森林面积159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3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境内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0多科39种,裸子植物8科49种,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种,木本植物近千种。据年林水局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杭州栖息陆生野生动物505种,隶属4纲31目109科。
  3、措施与行动
  土地管理措施和对策
  一是继续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守耕地红线。二是深挖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确保占补平衡。三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四是加大执法预防查处力度,遏制耕地破坏。
  稳步提高耕地质量
  全年改造中低产田5.1万亩,农业产业带主要土壤类型的重点理化性状(有机质、有效磷等)明显改善并得以提升。主要土壤退化障碍的次生潜育化、次生盐渍化得以控制。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完成十个乡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初步实现示范区内 “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目标。2007年,我市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建设年”活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指导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7年创新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技术成效显著。建设“肥药双控”示范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取得了稳产优质、节本增收的效果。“肥药双控”示范区全年氮磷施用量控制在325公斤/公顷以内,农药使用总量控制在4.35公斤/公顷,单位面积农田降耗节本增效达到1250元/公顷。全市化肥使用日趋合理,总量呈现减氮、减磷、稳钾、增复混肥的态势。
  2007年太湖、钱塘江两大流域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逐步深入。评价结果证实大多数地区农田土壤环境基本稳定,农业产业带90%的农田土壤符合生产要求,个别重金属如镉、铅含量偏高问题调研正在深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评价成效明显,粮油及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工作正在兴起,生态农业园区、新型畜牧小区及循环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土保持
  全市小流域治理开工13条,完成12条。2007年完成154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任务,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共完成治理面积820.2平方千米。通过几年来以小流域坡面整治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水土流失面积从2545.53平方千米下降到1989.72平方千米,从占土地面积的15.12%下降到占土地面积的11.82%。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贯彻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2007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验收30项。
  市区河道配水和保洁
  市区河道全年共实施配水33亿立方米。
  三堡输水通道工程于2007年3月份竣工投入使用,日均配水量225万立方米,全年累计配水量达5.5亿立方米。
  实施临平配水工程和苕溪配水工程,对化湾港、长命港、前山港等8条河道实施清淤整治,总长23.8千米,清淤量43万立方米,提高了配水河道的通畅性,全年苕溪向运河配水量2.4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了运河水质。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一是强化采伐限额管理,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二是开展征占用林地项目核查,大力加强林地管理。三是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野生动物良好氛围。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截至2007年底,208个村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市累计建设各类污水净化装置总容积近9万立方米,年处理能力1101万吨,直接受益农户6万户、21万余人,基本构建起了“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市)处置”的城乡垃圾收集处置体系;新建9个“肥药双控”示范区,示范面积8730亩,推广农作物无害化治理技术50万亩;对2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污染进行了治理;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为85%。全年共完成省下达的66家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及市下达的55家规模场的污染治理任务,建成3家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投入7000余万元,对34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了治理,治理率达95%。2007年,在钱塘江、太湖两大流域建立了40个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点,定期取样化验,及时公布土壤、灌溉水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及流失状况,以确保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八、专栏
  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
  2006年12月,我市签订了《杭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成立市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在分解落实任务、探索工作机制、实施减排项目、加大整治力度、严格环保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杭州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职责》、《杭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实施意见》,明确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下发《“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杭州市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实施方案》、《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县(市)和部门。经省环保局核定,我市2007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75万吨,比上年下降4.85%;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 11.548万吨(不含省属电厂),比上年下降 3.61%,基本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半山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一是建立了组织机构和督查制度。成立半山地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杭州市半山地区环境污染整治方案”。整治范围为半山、康桥和崇贤3个镇,准备用四年时间,通过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河道整治、截污纳管、城市绿化等举措,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二是组织实施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各项任务。6月25日对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2台50MW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关停。积极开展半山地区57家工业企业搬迁任务(拱墅区25家,余杭区30家,市属企业2家),目前所有工业企业均已完成关停并转迁任务。三是组织各部门编制《半山地区环境改善概念性规划》、《半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案》、《半山公园建设方案》、《杭州市半山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方案》和《杭州市半山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
  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成立了各级普查组织机构,构建了全市污染源普查组织网络,落实了污染源普查工作经费。二是立体宣传,多方造势,全面加强普查宣传,营造了“电视有其影、报纸有其文、电台有其声、社区有其窗”、“村村有普查手册,户户有普查余音”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了普查监测工作,全市57家伴生放射性矿监测任务全部完成,全市共获取废水、废气监测数据34000多个。四是全面完成污染源清查工作,我市共入户调查单位9.6万余家,清查单位8.7万家左右,初步统计,列入普查的单位为6.7万多家。
  环境法制建设
  制定下发了《2007年环境立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和立法项目起草小组。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自日起施行。《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条例》分别于日、日先后经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环境监督管理
  2007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开展全市 “飞行监测”工作。针对我市部分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及一些存在违法排污嫌疑、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检查企业的水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转情况、排污情况等,并采样监测;同时兼顾对大气、固废、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等方面的检查。截止12月,共对515家次工业企业进行飞行监测,并对30家多次超标排污、暗管偷排企业在《杭州日报》上进行了通报。12月开展“回头看”工作, 6家存在超标排污行为的企业在《杭州日报》头版公开道歉,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网等大型媒体也予以转载。二是以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强重点行业整治。围绕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减排中心工作,联合市工商局、经委、发改委等八部门成立专项检查组,对4个工业功能区、2家无照小炼铜、2个县市淘汰落后工艺钢产品及富阳涉铅开采冶炼企业的污染整治情况进行环保专项检查。同时,对超标排污的造纸企业、饮用水源保护整治情况进行督查。三是加大执法后监管,保证环境执法落实到位。定人定岗负责落实案件的执行情况,进一步提高案件执行率。截止年底,行政罚款的缴纳执行率保持在98%以上,对于极个别经反复劝导、警告仍拒绝履行处罚决定的企业,均严格按照程序提交法院强制执行,有效改变了重处罚、轻执行的现象。
  截止2007年12月,全市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5万余人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51起,处罚额共计万。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区域规划环评及专项规划环评工作,江干科技园区单元(XS05)西南、中南片区域环评和下沙大学城北单元(XS24)、通过规划环评。
  积极开展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园区生态化改造。
  对重大敏感项目及环评报告书项目实现了100%的公众调查,扩大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程度,扩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对群众意见大,有污染隐患的项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对重大和敏感项目建立集体审议制度,严格审批把关,新项目投诉率小于5%,全年处理信访投诉40多件,满意率100%。
  2007年杭州市共审批项目9839项,其中报告书项目159项,报告表项目3443项,登记表项目6237个。项目验收1146项,其中报告书项目32项,报告表项目437项,登记表项目677个。生产性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环境信访和提(议)案
  2007年杭州市环保系统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投诉11557件,来访331批608人次。根据投诉分类统计,水污染占22%,气污染占41%,噪声污染占28%,固废投诉占1%,其他咨询、建议占8%。通过全系统环境信访人员的认真办理,信访办结率、按时反馈率达100%,对办理结果抽查回访显示,群众满意率达97.8%。
  2007年共收到省市“两会”建议、提案共43件,收到市人大闭会期间建议转信访件1件;各区人大、政协建议提案7件。建议提案工作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为100%,面商率为100%,并全部按要求上网公布。
  环境科研
  完成了《杭州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杭州市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研究》、《杭州生态市建设绩效评估》等科研项目。完成了“绿色GDP(水资源核算)在杭州生态市建设中的应用”、《钱塘江干流杭州段污染通量研究》等10余个课题的研究并通过专家评审。 “钱塘江(杭州市)水域生态调查与蓝藻‘水华’控制对策研究”和“京杭运河(杭州市)出境水质改善对策研究”通过中期检查,“杭州市环保产业科技现状及需要调研”结合中芬环境合作调研项目在能源节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废气脱硫治理、造纸废水处理等方面对有关部门、重点生产行业和典型环保产业企业完成调研工作。开展并完成了“杭州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杭州市餐饮业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管理规范研究”、“杭州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可达性分析与对策研究”、“《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和“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及对策措施研究”等环境政策调研任务,为环保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获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环保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杭州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1项;获浙江省环保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获省调研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奖。
  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为保障我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和监控各项措施的落实,满足生态环境、电磁辐射、放射源、光污染等监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经批准,新增事业人员编制50人。
  积极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市和淳安县环境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复审和扩项评审,共增扩了68个项目或方法,涉及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土壤、底质和固体废物,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立生态物理室,开展了杭州市突发性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演习,并完成了全市60余家伴放射性污染源的监测工作。
  加大环境监测基本建设投入。全年共更新和添置各种监测仪器设备73台(套)、办公室设备41台(套),合计196万元,为监测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完成了运河义桥、上塘河三义村两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站的站房建设并投入试运行。针对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机动车尾气污染上升的情况, 2007年初启动了路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项目,于2007年6月完成了路边站的建设和仪器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试运行。
  环保产业和ISO14000标准认证
  杭州博世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40余家单位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通过备案审查并上报省局。开展污染源在线运营资质推荐工作,通过严格程序,“杭州环保成套工程有限公司”已获得污染源在线运营资质。“杭州东天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通过年审。
  结合强制清洁生产工作,做好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工作,引导咨询单位重点对总量超标等三类企业开展认证工作。配合开展获证单位持续改进情况的跟踪检查,促进企业自觉执行环保法规,规范环保管理,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的水平,推进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推进。萧山发电厂等191家企业完成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了企业环保管理的水平,增强了持续改进的自觉性。
  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
  制定了《排污申报审核工作指南》,把重点源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作为年度申报工作的重点,并将年度申报工作相关要求在杭州各大媒体上公示。全年共计排污申报单位15681家。
  排污费征收工作重点围绕规范、全面、足额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排污收费工作这一载体,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行政执法及限期治理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环境管理的深度、广度和水平。收费核定、开单、送达、信息公开程序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组织实施,程序规范。经统计,2007年度全市排污费开征户数10072家,比上年略有增加,实收额15489万元,比上年增长7.6%。
  环境信息化建设
  根据省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完成了“杭州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共建成365家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和稳定联网率在90%以上。完成了杭州市本级和七县(市)、区共八个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的联网和数据共享受。
  环境宣传与教育
  2007年,围绕我市“1278”环境污染综合整治、“1250”生态建设工程和污染源普查等工作开展,以环保科普周、“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设环保专版、专栏、组织记者集中采访等多种形式,加强新闻报道力度。在报纸、电视台、电台发表环保新闻稿件600余篇(条),刊发或配合媒体刊发33个专版文章,摄制了12个专题片,编发《杭州环境》12期。策划组织环保宣传活动,与市文明办、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共建生态城市,共享品质生活”环保科技周活动,并荣获市科协颁发的杭州市科普活动优秀组织奖;与省、市、区生态办、宣传部、环保局联合举行了“浙江省暨杭州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省、市、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纪念大会;与市委宣传部、教育局、下城区人民政府举办了“绿色环保行”活动,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策划开展了“志愿者进社区”等10多起系列活动,被评为2007年度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杰出集体。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多绿”创建工作。我市共创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7所、绿色社区5个、绿色家庭3家;省级绿色学校99所、绿色社区91个、绿色医院14家、环境教育基地7个、绿色家庭102家;市级绿色学校200所、绿色社区134个、绿色工地395个、绿色医院63个、环境教育基地17个、安静居住小区82个、绿色家庭115家。其中绿色学校的创建在全国名列前矛,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的创建成在全省走在前列,绿色工地创建属全省首创。
  国内外环保科技合作
  切实加强国内外环保科技合作,借脑借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社会资源,加大对我市环保工作的支持和支撑。一是全面启动中芬环保合作项目,组织我市相关单位积极与芬兰中国环保项目组接洽,落实具体合作项目,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环境技术。目前项目正在全面实施中。二是借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六之一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杭州成为国家水专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地和参与者,借脑借力,为杭州经济社会保驾护航。目前,《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示范项目》、《城市景观湖泊-杭州西湖水质改善与水生植被构建技术及工程示》已通过国家考察和评审,被列入水专项。三是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加强沟通和协调,争取杭州环境保护项目进入省、市重大社会发展项目。目前,已有《四岭水库富营养化研究与防治》和《危险废物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省市重大项目,资助资金高近200万元。
  各区、县(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绩考核情况
  2007年共与14个区、县(市)、33个部门签订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为规范考核工作,对目标责任书的每个条款和内容都制定了评分标准,编制了评分细则。11月底,组织了目标责任制技术核查并将核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考核并评出了优秀单位、先进单位、创新单位、良好单位。
  主城区各区域环境保护
  上城区& 推进生态街区创建工作,对南山路、高银街生态特色街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组织了验收工作,并根据考核成绩分别授予了环境友好店家的称号。继续开展多绿工程创建工作,4所学校、3家医院顺利通过市检查组的多绿工程创建考核验收;湖滨街道的青年路社区还荣获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东平巷等3家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绿色社区”;小营街道1户家庭被命名为省级“绿色家庭”;13家工地成功创建市级 “绿色工地”,占在建工地的43.3%;银江宾馆顺利完成区级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全年收缴排污费593多万元。全年对14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累计处罚单位12家,罚款总额达34.1万元。全年共审批352家,其中工业企业18家。发放许可证114家,其中临时许可证1家。全年登记受理的信访投诉总数共为360件,较上年下降27.4%。
  下城区& 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强化政府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共向40个责任单位分解落实生态建设年度目标任务,武林、天水、长庆、朝晖新创成市级生态街道。 二是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拆除贴沙河饮用水源所有排污口;实现“噪控区”100%全覆盖;积极推进2家企业的清洁生产,推动20家污染企业的搬迁。三是依法开展各项环境管理工作。启动全区首次污染普查;对辐射源实现“一厂一档”管理;全年审批环评400余件;现场监察1700余人次;处理信访370多起,满意率99.4%;查处或移交查处28起环境违法案件,罚款近81. 9万元。四是大力开展环境宣教工作。举办环保小制作和涂鸦大奖赛,新创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绿色社区及 3所市级绿色学校。
  江干区& 全面实施生态建设“12 50工程”。完成了31个生活小区、15个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增加截污量1.1万吨/日。皋城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共收到信访611件,处理率100%,无越级上访、群访。在审批的812个项目,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0%以上。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34起,共处罚款73万元。全年无重大污染事故发生。辐射环评率达100%。创建成了绿色社区省级4个;绿色医院市级1家;绿色学校市级3所;绿色工地市级12个;洁莲社区通过全国绿色社区示范工程验收。
  拱墅区& 一是深入开展半山整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将167家企业列入整治范围,下达停产整治12家次;顺利完成能源结构改造任务;完成13家单位的煤场、堆场、码头扬尘整治任务。二是深化服务与管理,确保辖区环境安全。通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环境风险评价、督促企业改造应急设施等措施,强化危险源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深入开展辐射清查行动,有力地保障辖区辐射环境安全。三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祥符镇、新文村分别通过市级生态镇、区级生态村验收,米市巷街道《生态街道规划》编制完成。完成1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试点。拍摄生态环境专题片,在7个社区、6个行政村放映13场次。四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年处理各类信访投诉657件,信访处理率和办结率均为100%。全年共计立案处罚43家,实施行政处罚100余万元。
  西湖区 &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一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线,积极推动全区生态建设。原留下镇等3个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三墩镇等4个镇(街道)通过市级验收,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主城区首个省级生态基本达标区。二是以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改善环境面貌。推进饮用水源沿线7家工业企业排污口拆除工作,全面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提前7个月完成运河流域禁养工作。三是以服务为宗旨,专项行动为载体,不断加强行政执法力度。2007年共审批项目922个。出动环境监察人员700余次,监察单位约1000余家,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7起,关停企业13家(含生产线),罚款金额104万元。处理群众信访658件,满意率达到98%。
  杭州高新(滨江)区 &2007年,以省级生态区创建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复建为抓手,以政府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为载体,坚持“四个结合”,实施“五大战略”,推进“四大工程”。在生态区建设、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等方面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首批通过省级生态区基本达标验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内河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按照“主攻江东、决战江北”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加强河渠截污清淤和河道沿岸工业污染防治,规范雨、污水排放口的设置,疏浚辖区内所有雨污水管道共计309773米,实现整改管网长度3.8公里,检查企业130家次,同时开展企业自身内部管网的清查和整改工作;完成辖区范围为28条,总长96.381公里的河道保洁任务,保洁率考评平均达到90%以上;依据配水方案,加强配水和管理,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结合下沙中心区供热、供气管网建设,推动“禁燃区”西进,督促完成杭联热电4号热电机组的脱硫除尘改造工作,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废气治理;以石材市场整治工作为契机,加大区域环境整治力度。
  西湖风景名胜区 &&&2007年,先后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高丽寺恢复、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保护、虎跑公园保护整治、虎跑路沿线及满觉陇村庄整治等七大项目,相继获得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最佳资源保护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年向西湖引水达1.32亿立方米,西湖水质持续改善,平均透明度达66.2厘米;完成名胜区范围内31处墓区的墓葬生态整治以及年度景区截污纳管项目15个,进一步提高景区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城区完成扩绿832.69万平方米,建成4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28处,实施旧居住区绿化改造29处。
  《2007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编写单位
  主持单位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
  成员单位  杭州市统计局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
        杭州市农业局&&&&&&&&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单位:杭州市环境保护局&&&&&通讯地址:杭州市新华路112号
技术支持:杭州市环保局信息中心&&&&&邮箱:postmaster@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单位考核等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