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养儿童情商培养机构阅读,几岁就应该开始?

您当前位置: >
【经典诵读】家长:孩子的最佳读经是从几岁开始呢?
| 作者: 牧元 | 查看:
  赖老师:一般从胎教就可以开始了。0-13岁,都可以认为是儿童时期,这个时期是比较长的,有十多年的时间,如果家长有心,战略性地制定好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分几个阶段让孩子学习一些经典,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时间上也是非常从容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好运气,许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具体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现在孩子大了,才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这样的孩子,还有没有机会呢?
  我们认为,3-6岁是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最好的年龄。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强,加上记忆力惊人,因为没有上学,也没有家庭作业的约束,只要家长有意识,可以比较从容地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培养。虽然3-6岁是最佳的学习年龄,但并不是说超过了这个年龄就不行了。7-13岁,仍然是进行经典教育的黄金时期,说这个时期没有3-6岁时期好,只是说在相同的重视条件下,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3-6岁效果会好些。但并不是很多人都能重视孩子的教育,现在孩子虽然比较大了,但只要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谈年龄的问题,如果从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方面考虑,读经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我们也是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一起学习,感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心胸方面,比之从前进步很大,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孩子,是孩子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再学习的机会。
  家长:说到读经,一些人问得最多的几个问题我会挑出来了,第一,经典这么难,大人都不懂,孩子能学习吗?第二,读经要不要给孩子解释?第三,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第四,孩子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再让孩子读经,孩子受得了吗?
  赖老师:第一个问题,孩子不懂能不能学的问题。
  前面说了,经典好比是充满智慧,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认识这样的老人,是孩子一生的福气。但指望孩子认识了就能完全了解老人的思想,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包括我们大人,不要说这样阅历丰富,思想深遂的智慧老人,即使是一般普通的人,我们也不能完全了解他的想法的。虽然不了解,但是并不意味我们不可以认识他,了解也好,理解也好,总是从认识开始的。我们现在对经典很陌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不认识经典的缘故,如果我们从小认识经典,一直和经典做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我们还会象现在这样对经典感觉那么陌生吗?我们的过去已经是没有办法补救了,但我们的孩子还有机会,我们总不能让孩子重走我们的老路吧,让孩子学经典,与经典为友,是聪明父母的智慧选择。
  从理解的方式看,成人是理解记忆方式,不理解的内容,就很难记下来。而儿童是非理解记忆方式,不管什么内容,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儿童就非常容易记住,经典如此,广告也是如此。其实成人也并非完全是理解记忆方式,不管什么,重复次数多了,也是能记忆的,只是在记忆能力方面,我们是远不如儿童的,这点相信很多家长都是有体会的。
  第二个问题,要不要解释的问题。
  我们是在无经典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反经典的教育,或者至少是歪曲经典的教育。虽然现在我们能理解经典是最好的东西,但对经典的理解,恐怕难以做到准确无误。因此,我们一般不主张去解释,除非你能确定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再说,经典是人类行为规范的定律,孩子的阅历和年龄暂时都不支持对这种&定律&的理解,还是利用孩子的记忆能力,先记下来再说,等孩子年龄到了,阅历丰富了,他对经典的领悟,一定会比我们强的,这点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
  这里也谈一下我对认识的一点看法,我们还是以交朋友为例。认识一个朋友,我们总是完整地认识这个人的,是整体性的认识,每次都是见到完整的人,而不是肢解的,器官性的认识,有谁认识一个人是先认识他的手,他的脚,他的鼻子、耳朵才认识这个人的呢,我们可能不认识他的器官,但我们见多了,就能认识这个人。完整的一篇经典,同样是活的有灵魂的东西,你一句句地拆开来认识,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孩子因为记忆力好,非常适合整体性通读文章,读多了,自然知道文章的思想和灵魂,但里边的一些句子可能不理解,但却不会影响对文章整体性的认识,这跟认识一个人是相同的道理。
  第三个问题,孩子对读经的兴趣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是读经才有的问题,不仅是读经,学英语,学数学,学唱歌,包括玩游戏,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有没有办法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就象锻炼身体,跑步是锻炼,爬山也是锻炼,打球也是锻炼,游泳也是锻炼,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锻炼方式是可以多样的,我不信你的孩子一样也不喜欢。读书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方式,换一种方式再试试,不一定只是让孩子跟着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轮流读,边唱边读,边玩边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家长用心,就一定能找到孩子喜欢的方法。
  第四个问题,孩子的负担问题。
  确实,只要上了学,踏上了应试教育的路子,孩子的负担就很大。而且这种负担,已经出现低龄化趋向,开始传染给没有上学的孩子们了。这是一种社会现实,目前来讲,我们还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现实,但我们也不能坐受其累,我们需要采用变通的方法去适应这样的现实。
  我想起一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读经教育与其他技能性教育不同的地方在于,读经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磨刀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让我们来看看读经教育到底有哪些好处。
  读经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提高:
  (1)记忆能力:孩子天生都是记忆的高手,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记忆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语言表达能力: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我们准备的领读语音是标准播音员的声音,可以校正儿童的普通话发音,即使父母亲普通话不标准,孩子也能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举一个例子,我和我爱人的普通话都不标准,但我们的女儿佳佳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们自己教孩子,可以想象,佳佳现在的普通话一定不行。
  (3)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能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在我们的读经教育中,识字变得非常简单,一个月认识成百上千的字,对多数孩子都是小意思。识字关过后,孩子基本都能自行阅读儿童读物,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5)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如果说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么的话,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读经的孩子,气质特别好,就是这个道理。
  (6)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读经,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为读经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说,读经是一个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其他单项技能的教育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比如理解能力强了,记忆能力强了,识字多了,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就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说,读经与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是不矛盾的。表面看,读经会占用一点孩子的时间,好象是增加了负担,但这种局面很快就会改观,随着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读经根本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因为学习能力的增强,从而会减轻其他方面的学习负担。
  这里再说明一下我们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经验丰富,充满智慧,德高望重的老人,对待这样的老人,高人,明师,我们应该有一份虔诚之心,一份敬重之意。古代人拜师学艺,有程门立雪的美誉,为了能让孩子拜在名师门下,付出一些必要的努力也是应该的,况且现在,由于一些经读推广人士的努力,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就能接触到经典,并能科学方便地安排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师从大德,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其他的书藉,是无法与经典相比的,就象生活中普通的朋友,适当的交往,是可以的,但不必特别用心,不必象对待经典那样用心。
  以上是说明读经教育的作用,解释了为什么说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精神营养的问题。我知道有些家长对这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有些家长心里可能会想,我不需要你说这么多,我只想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到这个最重要的话题,这也是许多所谓的教育家最不愿意详细介绍的话题,就是实践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教育孩子,什么方法才是最科学,最简单的方法呢?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栏目关注: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2、给孩子选择好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幼儿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而且,很多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社会文化意义及在欣赏感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这与当前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是不相契合的。由此而带来幼儿文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过多的考虑&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形式上只注重了表达与机械记忆,而轻视了欣赏与创造表现。我们提倡阅读经典、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经典童话等,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润泽孩子们的童年。
3、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宝宝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象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幼儿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由家长捧着的书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专家支招:如何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摇篮网特聘专家朱晓林(她解答的所有问题):首先家长应该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找到孩子的兴趣,在开始培养孩子看书的时候,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比如她喜欢车,您就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关于车的故事书,讲给她听,慢慢的她就会爱上看书的。其次您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文字少、图画多一些的书籍,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也会增强她对书的兴趣。另外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比如家长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讲故事,自己也可以看看书多学习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孩子才能爱上学习的。【原文链接】(摘自摇篮专家问答)在线提问&&:浅谈阅读习惯的培养网友铁线莲(个人空间):记得自己最早读的是那时候我们称之为&公仔书&的连环画,那时候看的入迷,饭都忘吃了哦。呵呵,这是前话了。现在就来说我在培养馨馨阅读习惯的一点心得吧。阅读,是要从小培养的,除了要给孩子准备能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外,还要创造一个适合他们阅读的环境。首先从选择书籍来说&&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书给孩子?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从我自己的经验来归纳,这就是要父母摸清孩子的兴趣喜好,懂得孩子的思维方式。【原贴链接】(摘自摇篮论坛)参与互动&&专家答疑:如何培养宝宝的阅读习惯?大家常会感到不解:孩子很小不识字,怎么能阅读呢?其实,婴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有很多大的区别。那么,什么是早期阅读?如何进行早期阅读训练?不同月龄段孩子的阅读方式如何?阅读对孩子到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亲子共读应该掌握哪些方法?如何应对宝宝撕书这件事?宝宝不爱看书怎么办?如何给宝宝讲故事?本期访谈请来了早教专家王宇老师(她的所有访谈),为摇篮网友解答&如何培养宝宝的阅读习惯?&本期答疑关键字: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亲子阅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答疑实录】(摘自摇篮专家访谈)访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知识点推荐:培养宝宝阅读习惯的六种好方法【导读】提早阅读使宝宝入学以后成绩一路领先。宝宝在入学以后最重要的技巧是阅读,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都是宝宝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优劣的先决条件。在宝宝入学以前,就要注意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有可能使宝宝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培养宝宝30分钟阅读计划!【导读】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越有益。0~3岁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从这时起注意培养宝宝喜欢读书的兴趣,将帮助他们学会读书。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重要意义【导读】早期阅读的定义很宽泛,既包括孩子和父母共同阅读一本书,也包括听成人讲故事,指认图片、诵读儿歌以及相关的语言游戏,他对儿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责任编辑:zxwq)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
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
  (1)鼓励孩子的同情心
  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所得到的回报是无限的。同情他人的孩子一般都不会霸道,更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帮助他人、分担他人的痛苦等。因此这些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爱,在学校和日后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更多,长大以后更能发展与配偶、孩子、朋友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关心和爱护他人,做到行为与感情相符,应该注意并做到以下几点。
  提高对孩子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期望。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具备同情心、爱心以及责任心,那么你现在就必须对他们寄予这些希望。家庭规定必须清楚明白,保持前后一致和对所有成员都要一视同仁,必须要求孩子对某些事负起责任。孩子到了3岁就可以要求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甚至帮助家长干些简单的家务,如摆饭桌等。随着年龄的增大,所干的家务及所负的责任应该逐渐增加,而且不附带任何奖赏或许诺,这是他应该干的事。因此,要想让孩子有思想、爱心,体贴人,富有责任心,就必须做到提高对孩子的期望。
  教会孩子“随时随地做好事”。培养孩子同情心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教他们“随时随地做好事”。这些好事可能很简单,如为别人开门、电话问候生病的朋友等。善良是人类手中最有力的工具,只要善于运用,人人都可以轻易得到,而且能量永不衰减。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将发现孩子们会去做更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这些都是高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说是绝对不够的。某些情商技能,尤其是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2)教育孩子诚实正直
  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几乎是刚会说话就开始撒谎,有的可能更早些。一般来说,孩子撒谎时,父母们总是忍不住要笑。实际上,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害怕父母生气,就会撒谎,却不知道撒谎也是不对的。孩子在2~3岁时,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育都不成熟,还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间的直接关系。对他们来说,行为远比语言更重要,而语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义的。但4岁起,孩子开始明白,故意说谎而误导别人是不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孩子的情商也相应提高,而诚实则不然。研究人员做过实验——专门测试孩子对说谎看法的改变过程,5岁时,92%的孩子认为说谎永远不对,75%的孩子说过自己从未说过谎;到11岁时,只有28%的孩子认为说谎永远不对,没有人承认自己从未说过谎。
  孩子不诚实有多种原因。小一点的孩子说谎一般是为了免受惩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让同伴们羡慕。少年说谎更多是为了保护隐私,避免受窘。虽然说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习惯性地说谎或对关系重大的事情也不说实话,那就成问题了。因为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损坏了互相真诚的关系。
  让孩子明白诚实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孩子往往出自于父母经常说谎的家庭。另外,管教不多甚至厌弃子女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容易变得不诚实。应该在家中不断地和孩子谈论诚实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使诚实成为孩子情商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读一些强调诚实重要性的书籍,看一些有关的电视节目等。
  教会孩子建立信任感。尽管孩子在10岁以前对“信任”的话题不会有什么兴趣,但是和他们谈论这个问题的时间越早越好。可以通过做建立信任游戏的方法,使相互之间的信任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沟通;也可以通过父母之间的信任来感染和熏陶孩子。
  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同时父母也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孩子越来越渴望独立,办事越来越遮遮掩掩。而父母却越来越想保护、控制和指导他们。因此,父母应该列一张表,哪些是他们真正“需要知道的”,哪些是“不必要知道的”。父母和孩子之间越是相互信任,坦率真诚,孩子也就越来越没有必要欺骗你。
  (3)恰当地使用羞愧和内疚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的每一种情感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让孩子对自己有害于社会或他人的行为感到羞愧,是一种改变其行为的合理方式。羞愧和内疚之类的负面情感可以有效地用来塑造孩子的道德行为。其对情感学习和对行为的作用,远比正确情感大得多。
  羞愧与内疚的价值。当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时就会产生羞愧,当觉得没能满足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羞愧和内疚能指导孩子忠实于社会道德标准。羞愧远比正面感情更能给孩子留下抹不掉的记忆。根据神经解剖学理论,羞愧产生的强烈情感造成大脑登记信息、储存记忆的正常功能的短路,它能绕过大脑的思维部分——大脑皮层,震动大脑的情感控制中心——扁桃核。因此,任何导致强烈情感的经历都能在近期影响孩子的行为,从长远来看,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怎样利用羞愧感?
  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应该利用羞愧法来教育孩子:一是当孩子做了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时,而他感情上却没有反应,这时应该唤起孩子的羞愧感;二是当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失败以后,羞愧法应该被当作改变行为的合理方式。实际上,羞愧法不仅表明社会不承认某一行为,而且也包含原谅和重新接受的含义,因而这种方法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利用羞愧法既不是为了表示愤怒,也并非为了报复,而是引发犯错误(犯罪)者内心的后悔感,并使家庭和社会最终原谅他。
  怎样利用内疚感?
  因为内疚是建立在自我内心标准和期望之上,并非“被抓住”而产生,所以比羞愧更能对人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证明,人际间的内疚感(更准确地说是“良心”)在控制孩子方面的作用,远比外部威胁或恐吓要大得多。实际上,当我们激发了孩子的内疚感时,他们内心对社会准则的理解更严格,把自己行为的后果考虑得更严重。例如,当6~7岁的孩子在考试时作弊被抓住,父母问他该怎么惩罚时,孩子会眼含泪花,说3个月不玩游戏机,一个月不看电视,并多干家务活,直至学期结束。这些惩罚远比父母想象的要重得多。即使儿童期已过,内疚感仍能有效地影响其道德行为,而其作用远比害怕惩罚要大得多。
  作为家长应该牢记:羞愧和内疚不是坏的情感,只要使用恰当,就能有助于培养有高情商的孩子。如何恰当地使用羞愧和内疚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而定。
  2.培养孩子的情商思维技能
  人的思想和认识是改变情感的最简便的方式。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识别哪种植物能吃,怎么耕种就可以生存。然而今天的孩子需要掌握另一类生存技能,即父母必须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来应付日益复杂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
  (1)面对现实的理性思维
  人们在很多时候往往是自我欺骗,例如,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仍有23%的人坚持吸烟;明知坐车系上安全带有利于安全,但仍有1/3的人因嫌麻烦而不系,如此等等。人们如此频繁地干那些自己不应该干的事,说明大脑的“逻辑部分”发育时,进化过程错误地转了一个弯。庆幸的是,这个弯是可以纠正的。我们可以让孩子的行为,既有利于他们自己,又有利于别人。
  帮助孩子克服逃避现实的心理。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与孩子“合谋”,拒绝承认某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甚至是面对不可辩驳的事实也会如此,有些人更像鸵鸟,总是把头埋进沙子里。其主观目的是免于身心受到伤害。岂不知,这种做法往往是自欺欺人,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脆弱心理。作为一个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受制于逃避现实的心理,另一方面却得益于理性思维。如果真想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学会帮助孩子面对现实的理性思维。
  帮助孩子直面现实。自我欺骗的对立面是现实的思考,按照事物的真实样子认识它,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和决定。但许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因而没能教会孩子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面对现实。父母总想保护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结果却更加强化了孩子的逃避心理。因此,不管现实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面对现实。当父母向孩子们解释事实,教他们处理问题时,他们就已经明白了一点:父母有能力来面对和应付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这就等于无声地告诉他们:你也能做到。因此,父母不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要掩盖自己的错误;不要害怕告诉孩子真相。
  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的勇气。为了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的勇气,父母必须做到诚实可信。一味地庇护孩子,使他们免受生活中的不顺利和无法避免的痛苦,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要想让孩子能现实地思考,让他们诚实正直,唯一的办法是花时间与他们交谈。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编故事、讲故事,是让孩子们明白现实思考的最重要、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孩子们能从有益的故事中学到人们是如何现实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心理学家建议父母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编些有益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和孩子有共同的特点,在故事中能现实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讲故事的办法主要用在3~10岁孩子的身上,这时他们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但讲故事时应该注意: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故事应充满戏剧色彩;讲故事时应热情洋溢,并频繁地与孩子的目光接触;鼓励孩子打断你,进行提问或评论;故事结尾时,要用赞赏的语气,让孩子设想故事的结局,以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孩子的乐观主义
  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乐观不仅是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的免疫力。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而且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也是可以培养的。
  乐观与悲观的区别。为了让孩子变得乐观,必须首先区分乐观和悲观的思想。乐观与悲观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能不断发生的),而且是普遍的(总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发生)。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情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也能视为暂时的,不具有普遍性的,对其发生的原因也能采取乐观现实的态度。而悲观主义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也常犯错误,或者每件事都责怪自己,或者全都委过于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认同孩子的悲观想法,就会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
  乐观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孩子能否养成乐观的性格,关键在于父母是否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充当孩子的表率,为了孩子养成乐观的品性,父母必须首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如今一代孩子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观。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经受不起诸如忧郁症、学习成绩差、朋友少甚至身体疾病的打击,因此必须牢记:孩子们可以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能更有效地对付忧郁症等身心疾病;只有通过现实的思考,经历过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挑战后才能养成乐观性格;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些,因为孩子最容易学到父母的言行。
  3.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往往误认为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才越幸福,越成功。因而难以理解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自己解决问题,以及问题解决以后那样的欣然与满足,好像问题越多他们越高兴。一群几岁的孩子在院子里搭个城堡,不厌其烦地做计划,找纸板、木片、绳子、石块等,寻找任何可以完成他们的建筑奇想的材料。他们会忘记吃饭,不顾刮风下雨,即使搭成以后,得不到父母的赞扬,他们也全然不顾。实际上,解决搭城堡中遇到的困难,更让孩子们感到满意和兴奋,而城堡搭得好坏,却是无关紧要的。不少父母有一个误解,认为智商比情商更能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研究与实践证明:社会经历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决定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1)父母言传身教
  父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第一位权威和老师。孩子看着父母平静地讨论问题,推理、权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习与模仿。否则,如果父母失去理性,喜欢争吵,忧郁寡欢,优柔寡断,面对问题一蹶不振,或幻想问题会自行解决,那么能希望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呢?
  不少父母在单位、在工作中很能解决问题,但出于许多心理的因素,在家里便丢失了解决问题的技巧。人们对待点头之交或者陌生人往往是彬彬有礼,而对于自己的爱人或孩子却表现粗暴。因此,当父母作为家长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就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较为完美的形象。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你是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人。
  (2)家庭会议
  人们都认为应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但却很少付出努力。有一种方法让你有机会在孩子面前展现你解决问题的技能,这就是不定期地举行家庭会议。时间大约一周左右一次,而且是大家都方便的时候,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大家都感到参加家庭会议是必需。于是,你就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你严肃地承担了作为家长的义务,忠诚于自己的家长职责并想尽力帮助孩子掌握通向成功的情感和社会技能。
  每一次家庭会议,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内容可以是家庭和家庭成员之中遇到的问题、一个电视或电影节目、某种社会现象、孩子遇到某些困惑等。而且还要掌握几个要点:事先有所准备(确定会议的内容、议题);准时开始和结束;以平等的态度;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不要批评别人的观点和感情;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并充分发表见解,但不要强迫;对不正确的观点,一定要充分以理服人。年幼的孩子走过的人生每一步,都需要帮助、指导和支持。
  4.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
  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和人相处的能力与日后的成功和生活质量关系最为重大。要想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孩子们必须学会了解、熟悉社会环境,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孩子们必须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期望与需要同他人的期望与需要相协调。
  (1)教给孩子说话的技巧
  许多不善于同人相处的孩子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和欲望传达给别人,也不善于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由于缺乏谈话的技巧和其他技能,因而变得更加消极或者更加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发展成为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会孩子谈话技巧的最好办法是与家人谈话。父母在睡觉之前和孩子交谈,或者在饭桌上和孩子进行宽松有意义的谈话,或者在散步、郊游中,都是很好的一对一的对话机会。所谓有意义的谈话,其特点是实事求是地自然暴露,分享双方的思想和感情、缺点和错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目标和梦想等。对于那些缺乏社交技巧、拙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来说,应该进行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谈话。人的会话技能同其他语言技能一样,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
  实际上,人们总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谈话,任何可能的话题都可以用来讨论。例如,孩子喜欢的玩具、游戏、电视节目等。然后,就要求孩子们自己找话题,并使谈话保持几分钟的时间。作为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引导孩子畅谈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牢记:社交技能是可以学会的;谈话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得到社交门票,从而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会话技能包括介绍自己的情况,询问别人的情况,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接受对方等。
  (2)学会给人幽默感和愉悦感
  幽默感在人的社交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成功,因为人们“很难讨厌能让他笑起来的人”。幽默风趣的孩子更受人欢迎。
  儿童幽默感发育的几个阶段。
  实际上,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在婴儿出生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在婴儿6周时,你就可以和他玩藏猫咪,用一块手绢遮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孩子就会冲你笑。我们天生就知道怎样让孩子笑,而且其方法往往是无师自通的。
  对2岁以前的婴儿,幽默的基础是身体的不和谐性。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把鞋子当成帽子戴在头上,会让他与大人大笑不止。3岁的孩子就会发现,纯粹语言本身也会很有兴趣。刚开始,他会发现叫错名就非常可笑,例如,把“脚”说成“手”,把“猫”说成“狗”,把“妈妈”喊成“爸爸”。重复也会使笑话更可笑。3~4岁的孩子会发现,概念的不和谐也会使人大笑不止。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把瓶子放在嘴里并不可笑,但爸爸这么做就太可笑了。5~7岁的孩子语言能力更强,逐渐明白许多词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且开始讲有双重含义的谜语。8~12岁的孩子,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笑语要讲,而且迷恋现成的谜语,许多孩子为自己能记住许多谜语和笑话而感到自豪,经常可以看到,全班同学比着讲笑话,看谁知道的多。进入中学(13岁)以后,孩子们的认识能力已经比较成熟,能够看出象征意义上的不和谐性,双关语和笑话的形式更加成熟,而且这些幽默感就逐渐变成正面课堂行为,而被视为一种社交才能。
  帮助孩子将幽默用于社交。
  孩子的幽默不仅使家庭气氛和谐愉悦,同时还会应付特定的精神问题和矛盾。幽默可以应付生活中的压力与痛苦,可以使孩子在尴尬处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对付愤怒的情绪,委婉地表达难以出口的意思。幽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社交技能,也是应付许多人际关系矛盾的重要办法。
  用幽默感来减轻压力。当感到压力和精神紧张时,要在孩子面前利用你的幽默感进行缓解,如争论中插一个笑话或者做个鬼脸等。
  用幽默感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宽容的品性。帮助孩子区别敌意的和非敌意的幽默,这会有助于培养他的容忍力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必须让孩子了解,幽默既可以愉悦人,也可以伤害人。例如,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伦理观以及残疾、生理缺陷等,是不能取笑的。如果开了这方面的玩笑,对人有更大的伤害。因此,应教育并鼓励孩子尊重别人的感情。
  怎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鼓励孩子玩。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就是玩。孩子们都喜欢完全忘我,看上去很是愚蠢的游戏,如打水仗、捏泥团、捉迷藏、打雪仗等。总之,应该鼓励孩子尽情地玩,就像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一样,当然要掌握好时间。
  讲笑话。全家人应该常在一起讲笑话和猜谜语,如果能讲有趣的故事、做诗、画幽默画就更好。自我创造幽默是培养幽默感的最佳方式。坚持几年,就会从中得到无穷的愉悦。
  作为家长应该牢记:幽默是人们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幽默是人类(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最受推崇的品质;尽管孩子讲笑话和使人发笑的能力因人而异,但每一个孩子都有欣赏幽默的才能。
  (3)帮助孩子学会交友
  心理学家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发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的性格发育和他的人际关系的总和是相等的。当然,孩子的人际关系首先开始于与父母的相处,包括同龄人对他的影响。孩子到了7~8岁时,就开始脱离父母的影响,越来越看重同学和朋友对他的喜欢、赞成和支持。尽管他们的感情食粮理所当然地要从父母身上汲取,但从朋友身上也能得到意外的情感与精神的源泉。儿时的友谊影响孩子的交友习惯、自尊心等,其程度几乎相当于父母的抚育和爱。否则,如果孩子失去了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受(尤其是在上小学时),那么即使日后取得了很大成功,也终生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不满足感。
  孩子的交友技能在儿童期过后就很难再学会了,它有些像学习游泳,对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极其容易,但若童年时代失去了机会,等到成年时再学就比较难了。当然,尽管孩提时代没有朋友并不注定成人后就会孤单,但应该承认,有些情商技能的发育是有时间性的,正常的时间的过去,相应的技能就会变得很难学会。
  孩子学会交友的过程,可以分为互相交叠的四个阶段,在孩子交友的不同阶段,父母应给予不同的帮助与指导。
  ① 自我中心阶段(3~7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常把在一起玩或仅仅离得比较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这时孩子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对方有他喜欢的玩具,或者自己不具备的特点等。通常,这个阶段的孩子更擅长开始社会交往,而不善于影响别人。这个阶段,父母应设计一些活动,邀请性格相近或有共同兴趣的孩子参加。活动中,孩子们如何相处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了,这种共同的经历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了基础。当孩子上学以后,就会更愿意和同龄伙伴相处,这时你仍然不断地出现在他们的左右,对他们是有害的。
  ② 满足需要阶段(4~9岁)。这个时期的交友过程更多地由利益决定。他们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其拥有的东西或住的远近来衡量,由于朋友能满足某些特定的需要,这时的孩子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块饼干,他们会成为朋友,但互惠不是主要目的。由于交友成了在家庭之外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方式,相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吸引。由于交友主要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因而无法同时交一个以上的朋友。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对他们强化朋友的价值,看重孩子之间的友谊,鼓励他们交往。如果你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表示出正面的积极情感,即使你对对方表示怀疑和担忧,也千万不要否定和诋毁对方。而且,孩子被他人取笑或欺侮后,怀有一些负面情绪,你也决不要火上浇油。不要鼓励孩子抱怨同学,否则就会强化他的孤僻。你只要当个好听众就可以了。父母应起带头和表率作用,经常和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朋友,你们一起做的事,为什么朋友对你很重要等。让孩子参加你和朋友的活动,可以让他们亲眼看到你们如何相处,以及友谊对你们的重要性等。
  ③ 互惠阶段(6~12岁)。这个时期的孩子交友的特点是互惠和平等。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同时考虑双方的观点,非常关心平等的问题,因此评判朋友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谁为谁做了什么。正是因为互惠的关系,这时的友谊局限于一对、小团体或小派别。这个阶段父母的参与和支持,会给孩子以满足感和安全感。当孩子们在交友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感受时,你的知识和经验就会使孩子大大受益。孩子与朋友相处出现危机时,你过去或现在的经历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教益。但不要给他们任何劝告,应秘而不宣。应该让他们养成容忍他人的品格,忍受亲密朋友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自己决定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感情和经历。不管他们最后如何决定,是保持还是放弃这份友谊,还是寻找新朋友,都是正确的。只要不是就此避开同伴、离群索居就可以。
  ④ 亲密阶段(9~12岁)。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素质和幸福与否。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认为这时的孩子如果找不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人时代,就很难再找到真正的亲密伙伴。这个阶段,朋友之间通过共享情感,分担问题,解决矛盾,会形成深厚的感情纽带。孩子们终生不会忘记。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友谊能维持终生。当孩子有了亲密的朋友以后,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导。确定与孩子年龄适应的限制,灌输适当的价值观,鼓励孩子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这时孩子对你的依赖日益减少,你一方面觉得解脱,而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失落,这是很正常的。
  童年时代,每个阶段友谊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相互间是否分享个人的私事或情感,而这些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心理学家认为,分享个人私事是发展令人满意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好处。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时应该牢记:拥有一个“好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会影响他日后的人际关系;保证让孩子有机会掌握与年龄相适应的交友的技巧。
  (4)鼓励孩子参加群体
  孩子学会交友后,融入同性团体的能力便成为他构筑良好社会关系的支柱。孩子到3~4岁时,就开始愿意加入群体。刚开始,对性别无所谓。但到了4~5岁时,便开始倾向于同性伙伴了。到了6~7岁时,孩子们就开始意识到,属于某一群体使他有精神的归宿感和安全感,可以增强自信心。这时,孩子们从群体中主要是寻找玩伴。到了7~8岁时,就开始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成人世界。到了9~12岁时,孩子们对群体的兴趣会空前地高,并且几乎全部是同性群体。孩子若被同伴排斥在外,那将成为自己一种最痛苦的经历,成为在被问及童年时他是否“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参加群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父母自己加入群体,为孩子做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的力量以及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如果父母愿意参加各种群体,并对此有积极的态度,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喜欢网球运动,经常穿着运动服在房间走来走去,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孩子必然会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母勉强参加了某种业余爱好群体,每次活动回来都抱怨不停,对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让孩子充分了解群体的价值,最好的办法是带领孩子一起参加。例如,一起参加音乐会、演奏会、联欢会、户外活动、业余爱好团体等,从中会享受到无尽的快乐。
  让孩子在家庭中充当某一角色。孩子参加的第一个群体便是家庭。尽管家庭与孩子的同伴群体不同,但可以为孩子学会社交技能铺平道路,孩子也不会担心被拒绝。家庭会议就可以被看作一个群体,能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当计划全家周末郊游时,孩子就可以发表意见,父母对此应加以考虑,逐渐地孩子就学到了正常的社交本领。所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是很重要的。
  鼓励孩子参加特定群体。当孩子到了7~8岁以后,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群体。例如,以特定技能为特点的群体:运动队、乐团、弦乐队、计算机俱乐部、棋类俱乐部、舞蹈班、艺术俱乐部等;以兴趣为特点的群体;业余爱好团体;以性格为基础的团体;非竞争性体育俱乐部、自然科学班、人文科学班;社区服务团体;学雷锋小组、志愿者小组等。应该特别注意:与同伴群体相处,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将会影响孩子进入少年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家长虽然无法强迫孩子与他人相处,但可以通过自身榜样表率的作用告诉他,朋友在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并确保你的孩子有机会与同龄且兴趣特点相近的同伴相处,以便孩子们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
  (5)教育孩子对人彬彬有礼
  对情商而言,培养有礼貌、尊重人、谈吐优雅的孩子,其重要性怎样讲也不过分。实践证明,人们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而被喜欢的孩子往往其学习成绩也好。
  为了培养有礼貌的孩子,就要对他们的举止行为规定一个标准。即使你感到标准已经定得够了,也还是要再严格些。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容忍孩子傲慢无礼、粗鲁庸俗的举止行为,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借口。你确实想培养孩子的这一情商技能,下面设计的“孩子行为举止测试表”对你会有所帮助。
  把“孩子行为举止测试表”复印几份,至少找5个人(包括父母、亲戚、朋友)填一下,也让孩子自己填一份,然后计算平均分。50分为完美,35分以下,每少一分,就多了一个黄牌。
  如表5-1所示。
  表5-1 孩子行为举止测试表
  孩子的姓名
  给下面的每句话打分,打分的标准是:总是=5;大多数时候=4;有时=3;很少=2;从来不=1。
  在符合孩子情况的一项上画圈。
  总是 大多数时候 有时 很少 从来不
  1.做事准时 5 4 3 2 1
  2.待人彬彬有礼 5 4 3 2 1
  3.饭桌上行为得体 5 4 3 2 1
  4.不与人顶嘴 5 4 3 2 1
  5.不打断别人说话 5 4 3 2 1
  6.把“请”、“谢谢”挂在嘴边 5 4 3 2 1
  7.收到礼物后写回谢条 5 4 3 2 1
  8.耐心地等待轮到自己 5 4 3 2 1
  9.随时随地体贴照顾人(如替人开门等) 5 4 3 2 1
  10.尊敬和关心别人 5 4 3 2 1
  平均得分
  如果你的孩子得分比你想象的低,请一定记住:礼貌随时随地包括在具体行为之中,通过纠正孩子的日常行为可以使他改起来更容易些。一旦在家庭中确立了礼貌的要求以后,就要表扬和称赞孩子好的行为,而遇到孩子不好的行为,则要立刻予以批评和指责。在给出的要求孩子都做到之后,就再换上几条新的。有的孩子需要用这种方式坚持一段时间,而有的只需要一次就行。孩子的观察能力极强,而且都想取悦于父母。如果你的规定都清楚明了,又以身作则地坚持和贯彻它们,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并养成习惯。
  5.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能够自我激励的人就能够面对困难,也渴望克服困难。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激励是辛勤、勤奋学习与工作的同义语,而辛勤又会使你走向成功,从而带来极大的自我满足。那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人,最能完美地体现自我激励和坚强决心的精神力量。
  (1)教会孩子期待成功
  有自我激励心的孩子期盼成功,也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相反,缺乏自我激励心的孩子目标有限。一旦孩子认为自己的水平只能够得上“平庸”,那么他就不可能得高分,无论自己的智力如何,他就会有意无意向平庸靠拢。实际上,孩子的自我期望开始于家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们也就渐渐把这些期望变成内在动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希望孩子成功,就要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把父母的期望传达给孩子。例如,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给他。这样能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感。他们会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动会得到某种预期的结果,通向成功之路是靠他们自己的坚定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构筑的。
  让孩子掌握并控制自己的表现。培养孩子掌握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表现的能力,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具有独立性。同时,父母必须考虑,如何奖励(通过表扬或其他方式)孩子独立干的事情。对于孩子的积极表现,适当地赞扬和外部奖赏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度强化这种做法,反而让孩子觉得学习和做好事情不过是争取外部奖赏的过程,逐渐地这种做法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强化必须在绝对必要时才能进行,而且也不要太多。
  自我打分也会增强孩子对自我表现的操纵感,从而提高自我激励的程度。具体做法是按5分标准自我打分,1分代表事情没干好,5分代表事情做得非常好。在孩子做某种事之前就告诉他,你要根据自己的表现打出分数,并规定最低分数标准。结果,孩子对自己判断以后,不仅加快了做事的速度,而且对自己做事的方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另外,还应教会孩子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把一项任务分解成几个可操纵的小部分,也就等于成功地控制了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同时也使任务由难变得容易。
  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孩子和成人一样,如果他觉得所学和自己的生活休戚相关,那么学习起来就积极主动得多。学习内容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接受,这也是情感的最基本前提。另外,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十分重要。孩子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相关工程、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老师定期指导等方式来学习,更能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经常给孩子分配一些集趣味性、惊喜与想象于一身的复杂任务,每一次结果都不同,这样就能保持好奇心长盛不衰。
  教会孩子期待成功的要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高,这样孩子的自我期望也就相应提高;要求并督促孩子勤奋学习,多花时间做作业,干家务,阅读书籍以及了解外部世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掌握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教会孩子如何把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分配和支配时间;不要一味地责怪学校做得不够,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花些时间。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让孩子认识到,努力与能力是同义语,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会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这是天生的。如果一个人想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只要努力就行。加倍努力就可以弥补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孩子们不仅要玩简单有趣的游戏,还应该参加有挑战性、能将他们提高一步的活动。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满足他们内在的兴趣。孩子们还必须做到即使面对困难和烦恼,也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要让孩子认识到,挫折和单调乏味是创造性工作必须的内容,只有学会应付这些,日后才能成功。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否则就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
  6.培养孩子非语言交流的技能
  研究发现,在情感交流中,语言只占一小部分。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的。
  (1)孩子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孩子不擅长非语言交流,比实际做错事还可怕,其更加妨碍孩子的社会交往。因为在实际交往中,孩子如果说错了话,别人会觉得他没受过什么教育,或者不够机灵,而如果孩子在非语言交流中犯了错误,就会被当成怪人。所以,当一个人在语言交流中出错时,人们一般会考虑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如果在非语言交流中出错,人们则更倾向于考虑他的精神状态稳定与否。和无知的人在一起是一回事,而和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人相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这样的人会威胁到人们的安全。
  孩子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他总是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尽管非语言交流并没有统一标准,但也有一些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习惯,如果违反了,则会非常惹眼。设想你和一位八九岁的孩子同乘一个电梯,他背对门站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你,或者紧贴着你(实际上,电梯内有的是地方),那么你马上就会有一种这孩子“不正常”的感觉,尽管你不说出来。
  (2)孩子非语言交流的一般困难
  孩子非语言交流最容易遇到的是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①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孩子不同步,互相都会认为对方说话的样子很 奇怪。
  ② 人际间的距离。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对方,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③ 体态和姿势。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④ 目光接触。在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⑤ 声音。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声等)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孩子情感有1/3的内容是由所谓的超语言来传达的。即使像清清嗓音之类的小习惯,也会招来社会的反感与拒绝。
  ⑥ 物质因素。孩子会利用诸如衣服、发型、小珠宝等服饰、首饰、发型来传递社会意义。有的孩子把外表看作谋得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而有的孩子却漠然视之。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外表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3)教会孩子非语言交流技能的几个游戏
  ① “消音”游戏(7~12岁)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然孩子说出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② 情感字谜(6岁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都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算赢。
  ③ 猜测情感(5~10岁)
  把某一句话谈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一样,表达5种感情。例如,“你可以去了”可以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感情,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每次努力成功得1分。
  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非语言交流的技巧时应牢记:让孩子学习阅读非语言情感,使他们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细致之处;情感交流需要对别人的和自己的语言方式(如体态、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等)都非常熟悉,孩子了解了自己的站姿、坐姿、行姿等这样简单的事,就会使老师、同学对他产生好印象;情感交流也包括人们说话的方式,有些孩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理解语气、讲话速度等所表达的感情。
  7.培养孩子自我控制情感
  如今的孩子面对的最普遍的情感问题都与控制愤怒有关。必须训练孩子认识和了解情感在身体上的反应,这样才能学会情感的自我控制。孩子在生气时,脸色通红,身体发紧,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在姿势、面部表情和体态上都有表现。成功的训练方法是让孩子首先认识这些标志,然后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更直接的训练情感控制的方法是运用新的认知技能,如利用协调、同伴调停来处理同学间以及师生间出现的各种矛盾。孩子掌握协商和同伴调停的技巧,对控制自己在家庭和学校里的霸道行为非常有效。
  在培养孩子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时应该牢记:控制情感,尤其是控制愤怒和侵略性,是孩子今天面临的最普遍的情感问题;从进化论来看,人类易怒、好打架的脾性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但如今,孩子暴躁易怒并表示出来就非常危险了;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协商和调停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帮助孩子抑制与控制愤怒和侵略性情感。
  8.帮助孩子治疗精神创伤
  (1)孩子精神创伤的原因
  孩子遭受精神创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一件事受到伤害,诸如目睹暴力、飓风、洪水、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夺走家园,家庭成员的去世,父母的离异,或仅仅是在医院里呆了几天,或者是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很差,都可能导致孩子精神上受到创伤。
  (2)孩子精神创伤程度的检查
  如果孩子经历过某件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事,那就应该估计出可能的伤害程度。下面的调查表可以帮助你对孩子精神创伤程度作出估计,只要有一个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应该接受专业治疗。
  孩子遭受精神创伤检查表
  孩子姓名 检查日期
  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感,在此之前没有明显的原因不会出现。
  孩子离群索居,对别人明显表现出不信任。
  孩子愤怒、霸道,其程度远远超出以前。
  孩子行为异常,如抽搐、结巴或古怪。
  孩子不断在表现出忧郁症状,如哀伤、呆滞、暴躁、多动。
  孩子深度的内疚和自责。
  孩子经常抱怨不舒服,如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疼痛。
  孩子突然对学校和学校作业失去兴趣。
  孩子的吃饭睡觉习惯有明显的变化。
  孩子自虐、自毁,有事故倾向。
  孩子的行为“婴儿化”。
  (3)孩子精神创伤的治疗方法
  让孩子谈谈所发生的事。通过谈谈所发生的事,鉴别他的感情。刚开始也许会让他们更加烦躁,但从长远观点来看,这样做会帮助他们减轻症状。
  让孩子不断重复积极正面的语言,以强化这样一种信念:“我已经从一次创伤中生存下来,并能战胜其影响。”这些话有:
  “我很好,我没有受到……创伤的伤害。”
  “尽管经历了……创伤,我仍然继续生活。”
  “只要我需要,我就能从关心爱护我的人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
  每日做“精神扫描”,来帮助孩子发现身体的痛苦症状。方法是:在精神上从头向下检查,注意颈部、胳膊、躯干和腿部的紧张感。
  鼓励并指导孩子每日做放松活动。如果孩子有紧张、疼痛、不适症状时,这么做尤其有效。具体方法是,让孩子坐在一个舒服的椅子上,慢慢放松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一般说从身体中央开始,向四周延伸(如从胸肌开始,至腹肌、背部肌肉、胳膊、腿、手脚等)。与此同时,指导他慢慢地深呼吸,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熟悉平静的环境之中,如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享受着拂面的微风,草地的清香,以及露珠轻落在肌肤上的清凉惬意。这些能帮助孩子摆脱白天的烦恼,使身体进入休息状态。
窦胜功,周玉良
发表评论:
馆藏&19638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情商培养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