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没有叭叭叫这个词酵母这个词

深扒如此火热的酵母究竟是何方神圣? - 今日头条()
市面上常常听到“酵母”二字,现在的这些个商家,就喜欢加个“酵”字,什么酵素/活酵母/酵母菌。如果这样你还没有印象,你总归知道sk-2的神仙水 兰蔻小黑瓶雅诗兰黛小棕瓶HR绿宝瓶都声称添加了“**酵母** 那么作为吃瓜群众 你到底知道什么是“酵母”?酵母属于单细胞生物,是一类真菌,通过发芽或分裂进行繁殖的生物。(好像还是不明白) 活酵母真的是活的吗?在护肤品中宣称活酵母,这是有误导之嫌的事情。化妆品中的质检标准中有对微生物的检测标准。如果酵母在产品里是活的状态,这些活酵母就会在产品中不断繁殖。 那么护肤品微生物肯定会超标,于是一款不合格的活酵母护肤品就出来。所以,护肤品里的酵母,并不是活酵母。如果一定是说是活的话,也只能说酵母曾经是活的,而现在是死的哦! 所以“ 活酵母”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酵母的分类 酵母发酵产物滤液 酵母发酵时其排泄物,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酵母种类及不同的营养及应激条件和营养,得到不同的酵母滤液提取物。通俗的说就是:排泄物? 小编内心的os:excuse me? 大名鼎鼎的SKII使用的PITERA,也即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 就是这种生产来源的。 小编疑问时间 神仙水为什么叫神仙水,为什么那么热销呢? 神奇的 “Pitera”是什么? pitera的前世今生 日本研究者他们发现做清酒(saka)的年长女工的双手如凝脂一般地光洁,可是岁月在她们的脸上却留下了纵横的沟壑。于是这些研究者仔细分析了清酒的发酵过程,得出结论是清酒生产过程中的酵母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某些活性物对于皮肤有很强的延缓衰老、增加光泽和美白的效果。 于是就在发现地点附近的琵琶湖畔建立了SK-II的工厂,并且开始向消费者供应这一神奇的活性物——Pitera。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sk-2只在日本生产。独一无二。 Pitera的功效宝洁公司 [1]可以抑制皮肤炎症,隔绝外界有害物质。不过千万不要异想天开隔离辐射。 [2]提供更好的屏障功能。如果肌肤脆弱屏障功能就会直线下降。 [3]提高皮肤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以帮助伤口愈合,还能治疗皮肤瘙痒。 [4]一定量的曲酸,具有美白的功效 [Pitera含有酵母菌代谢出的大量氨基酸、维生素和多肽,这些都是对美白和抗衰老有帮助的成分] Pitera到底神奇在哪里?以上pitera的功效,貌似没有那么神奇啊?有些成分也有类似的功效? (老干部来回答你)answer 1 有益菌对于皮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是皮肤的第一道防线。同时有益菌的大量代谢产物对皮肤都有好处。 2 Pitera很有可能是一种能够促进有益菌生长的物质。有益菌多了,皮肤自然就更好了。 3 但是以上均为可能性[假设],还需要更多的科学验证。 酵母溶胞产物提取物 所谓溶胞,可以理解为将这些酵母细胞破壁破掉,发生质壁分离,这样杀掉酵母细胞,从而将活酵母细胞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分离出来,再经过过滤。这就是酵母菌溶胞物。酵母菌发酵溶胞产物滤液 酵母+发酵后的产物,综合了以上2种的特点,更全面。但是市面上很多产品都是走了这个成分的裙带关系。 例如:雅诗兰黛小棕瓶以及兰蔻小黑瓶里的重要成分Bifida Ferment Lysate。中文是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中文真是博大精深,英文都没写酵母相关。所以,本身与酵母菌并没有任何关系。属于沾“ 酵母”这个词的沾光的行为。 但是,这些所谓的“活性物”和所说的“酵母”都是旗鼓相当的作用,只不过是这些化妆品的市场部在翻译名称的时候喜欢往别人家脸上靠,何必呢? 你们都想问的一个问题 这些“酵母”都好贵 那么除了这些大牌,还有那些平价产品适合钱包不够鼓的童鞋呢?当然有平价替代版! 不过用四分之一的钱买这些酵母产品,至于浓度效果,星小编也在听八方群众的使用感受。 这些“平价“的替代品倩碧宛若新生精粹水其实就是化妆水而已,你也可以管这种类型的水叫精华水、高机能水,小编认为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听说过雅诗兰黛家的肌初赋活原生液,那么倩碧绝对的亲生的女儿,你不用怀疑。EL一瓶800 RMB,倩碧一瓶250 RMB。两款最大的差别,就是浓度上的略微差别了。比如说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EL会超过1%,而倩碧会低于1%(看苯氧乙醇的位置判断)。但是倩碧还含有更多有益于皮肤的成分(如麦角硫因、积雪草、酵母菌溶胞、酵母提取物、乙酰基肉碱 HCl、磷酸腺苷、石榴果汁、肌酸等)。 orbis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pola总是听说过了,那么没错这是pola旗下的品牌,又是一枚亲生女儿哦。 ORBIS U系列高保湿化妆水它在湾湾被称为平价版的SKII,因为同样是走”酵素护肤“的路线,Orbis=U精华水只要200块不到,买齐一套也就抵一瓶神仙水的价格,非常适合着急抗初老但兜里资金跟不上的众美妞们。虽说定位是在25岁以上的女性,但是抗初老真心要趁早~ 无矿物油、无色素、无香料,能放心使用。 这款水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含有的HSP成分,据说它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物质,和平常吃进去的酵素不同,它可以激活人体自身含有的酵素活力,对抗各种皮肤问题,这种”养“酵素的方式感觉更可靠!谜尚焕颜修护精华水(MISSHA)出了一个产品号称用的就是这个“酵母菌发酵产物滤液”有80%,然后加上一系列其他的功能活性物,比如烟酰胺和BifidaFerment Lysate就是小棕瓶小黑瓶里的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只要288元的白菜价。你要知道它集齐了许多大品牌的主打成分。 悦诗风吟大豆发酵精华水它来源于济州岛青豆发酵后形成的有效成分能够调节暗哑肤色,富含大量异黄酮素,可以改善肌肤,形成更加紧密和坚实的皮肤保护膜,提高肌肤的抵抗力。 价钱也是美好的,只需要290元哦! 你喜欢小编的这些推荐吗?你是想买高高在上的大牌,还是想买以下的这些平价替代品?留言与小编互动吧!微信公众号:星享加合作:
星享加,达人与你分享全球流行资讯!
时髦女孩的时尚圣经! 关注我的都能速瘦18斤、迷倒高富帅、出任董事长、走向人生巅峰!
Harper's BAZAAR中国版;中国最具影响力高端女性时尚杂志;创办BAZAAR明星慈善夜,让慈善影响中国。
健身是一辈子的事情,专注健身一辈子
是国内最大的运动装备社区,专注球鞋和跑鞋的最新资讯与深度评测。(用户交流官方QQ群号:)
日本最大新媒体平台,80万在日华人共同选择,真实客观。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 走进困惑 
写在“细说《金瓶梅》”后  缘起:承蒙电台热情召唤,我被安排在星期日“成人特别节目”里充当 嘉宾。至于为什么选中《金瓶梅》去“细说”,我以为《金瓶梅》虽与《三 国》、《水浒》、《西游》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但唯独《金瓶梅》命运 多舛,尽管鲁迅曾给予过极高的评价,但它至今仍是一部被人误解的长篇小 说,不妨借“成人特别节目”与读过或没读过此书的成人交流一下看法。另 一方面,由于《金瓶梅》在部分人中,仍具有神秘感,从而派生了某些诱惑 力。  备忘一:“细说《金瓶梅》”的小小锣鼓刚刚敲起,南开友人某君郑重 地对我说:“以《金瓶梅》为素材改编的电视剧和广播剧乃至评书,都已明 令停拍停播,现在‘细说’它,是否莽撞?”我则态度明确:“这是两码子 事。”就如同我们反对各色各样反动会道门的复活,但我们完全赞成像天津 学者濮先生那样致力于秘密宗教及其历史渊源等问题的研究,更何况,《金 瓶梅》不是垃圾,而是禁不止、打不倒的名著!  毛泽东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几次政治局和省委书记会议上都建议同 志们看看《金瓶梅》。1956 年 2 月 20 日在听取工作汇报时指出:“《水浒 传》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这两本书 不可不看。”1961 年 12 月 20 日在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他 又说:“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这本书写了明朝的 真正的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暴露了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 得很仔细。《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 楼梦》。”当然,他也指出《金瓶梅》作者不尊重女性(陈晋:《毛泽东与 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 3 月第 1 版第 123 页)。我们无意用 毛泽东的话作挡箭牌,只是觉得我们的“细说”决不会出圈儿。更自信在直 播时面对敬爱的听众决不会宣扬什么不健康的东西。事实证明,无论是我一 个人和主持人对话,抑或我和其他同志交流,大体上可以说是把《金瓶梅》 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说清了。备忘二:令我至今有着丝丝痛苦、而又是意料到的是,一位听众写信来,直接提出:宁宗一为什么不在电台细说《红楼梦》,而偏偏要细说《金瓶梅》? 对此,我并非无言以对,只是认真进行了一次“反思”:看来我们的“细说” 并未能征服听众,我们有的听众至今还带着严重的偏见,把《金瓶梅》视为 低一层次的古典小说!当然我也想到封建时代封建统治集团禁书的厉害,随 之而来的是,我也想到,像一个人一样,一旦“名声”不好,要想翻个身又 何其难哉!  体悟一:我在病中回顾了这个小小节目播出的全过程,我怅然有所失。 我又拿起了那本我看过两遍而觉得水平并不高的美国人万·梅特尔·阿米斯 著的《小说美学》一书,然而我欣赏他那一段朴实无华的话:
人摆脱了动物状态,既能变成魔鬼,也能变成天使。最坏的恶和最好的善都属于心 灵,而这二者都在文学中得到了最完整的再现。因此,对那些学会了阅读的人来说,他们 的灵魂是染于苍还是染于黄都由自已掌握。经他的点拨,我似乎又有所悟: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是当务之急。而“学会阅读”可能属于它的一个起码的训练和修养。 体悟二:对我这个当了四十多年教书匠的人来说,我过去从未有过这样不拿讲稿、张口就讲的习惯。可是这次为了达到直播的效果,播前只定一个 小题目,谁也不给谁定框框,全凭临场发挥。对这种形式,我始而发怵,继 而觉得无比轻松。我第一次享受到面对麦克风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与听众聊 天的乐趣!赋予《金瓶梅》以新的艺术生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的许多 禁区都被打破了,在这种宽松而又亲切的氛围中,《金瓶梅》再度登堂入室, 充斥街头,并且似乎被“炒”得过热起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金瓶 梅》。甚至还有《金瓶梅正传》、《金瓶梅外传》、《西门庆一家》等改头 换面的书刊,它们几乎歪曲了原著的艺术精神。  我的一位年轻朋友最近写的《细说〈金瓶梅〉》一文曾对当前的“金瓶 梅热”有过极深刻的分析。她认为:“不合理的禁锢,以及病态的张扬,均 是扭曲。在这种双重扭曲下,《金瓶梅》渐渐丧失了其固有的性格,无可奈 何地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面纱。”是的,面对《金瓶梅》这部旷世奇书,如 何打破对它的神秘感,回归到一个正常的阅读心态,这不能说不是每一个文 艺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令人感动的是,天津市曲艺团编导们以极大的艺 术勇气、辛勤劳动,对《金瓶梅》的精彩片断,给予了创造性的改编,使《金 瓶梅》具有了新的艺术生命。  从说唱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天津市曲艺团创编的《金瓶梅》说唱系 列,不能不承认,它的作者对于说唱艺术如何反映时代和人物确实进行了大 胆的、有益的探索,它打破了或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旧曲艺观念和旧的创作模 式的羁绊,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这种新的探索的本身既是说唱艺术历 史赋予的使命,也是现实本身的课题。比如王济先生执笔的开篇与煞尾就对《金瓶梅》非常艺术地概括了它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在文坛说部的地位:第一奇书不平凡,《金瓶梅》盛名天下传。 文人巨著它为首, 社会写实它最先。 人间万象毫发见, 世态炎凉现笔端。 好一幅大明王朝罪恶画卷, 又一部富豪家史兴衰变迁。 芸芸众生相,纷纷利禄篇。 滔滔情怨海,森森生死关。 只叹回首晚,莫怪下场惨。 笑笑生,无情利刃刺黑暗, 明镜鉴古今,识者心胆寒。短短十二句,相当准确地把这部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意义概括了出来。 特别是王先生深刻理解笑笑生创作构思的基点在于暴露,无情的暴露。因此 领会各个段子时,此一点即有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必然使听众逐步领悟《金 瓶梅》是一部愤书,即一部愤世嫉俗之书,是真实地暴露了明代后期中上层 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它的不可救药的谴责小说。  “计娶潘金莲”这一段子主要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经过一段偷情后结为夫 妻。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这种结合,自有其难以公之于众的隐私。对于西门 庆来说,他是先奸后娶;更有甚者,是他为了能把潘金莲搞到手,采取了一  系列阴险毒辣的手段。正是这种如鬼蜮般只在黑暗中行事一样的偷娶,所以 更有发人深省之处。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读〈金瓶〉,当看其结穴发脉,关锁照应处。”对口河南坠子的作者正是把握 了这一点,所以从全本情节结构与人物发展史来看,这里的“计娶”,确有 着“结穴发脉,关锁照应”之妙。  “惠莲之死”(京韵大鼓)则改编得感人至深。在宋惠莲短暂的一生中, 却经历了人世间的酸辣苦甜,她的思想性格犹如溪流之水,该转弯的地方, 自然顺势转弯,该激起流波的地方,浪花随之溅起。最后以自缢表现出她的 不愿覆辙重蹈,表现出她那灵魂中仍蕴含着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一个女 性的气节。这一点改编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个被迫当奴才到不甘愿做奴 才,要做一个不愿任人摆布的女人的命运轨迹。  潘金莲是一个被污浊现实扭曲了人性的女人。当她的私欲得不到最大限 度的满足时,就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去损害和她有着相似的命运的女人。《金 瓶梅》第五十九回所写的官哥儿之死,就集中体现了潘金莲的变态报复心理。 单弦段子“怒摔雪狮子”揭示了潘金莲凶狠、残忍的个性,而且以避实就虚 的艺术构思,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西门庆妻妾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用细致的写实手法,真实地再现世俗人物的死亡过程,也可以算是《金 瓶梅》的一个创造。与李瓶儿空前热闹的丧事场面形成了强烈对照的是西门 庆之死。这个人生决斗场上的侥幸者,自以为钱可役使万物,一朝暴富,便 恣意寻淫乐。谁知乐极生悲,在疯狂的淫纵之中很快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改编者不仅毫无掩饰地暴露其无耻的淫行,而且通过西门庆临死时的场面描 写,无情地鞭挞了其一生之罪恶。这一点显示了改编者把握原书主旨的准确。 其它各段都写得栩栩如生,极见改编者的功力。在此,因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分析了。  在我国文艺史上,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小说、讲唱文学和戏曲艺 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其中纽带之一是在创作题材上往往同出一源或 是相互“借用”。杰出的作家还能在这“借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 编,翻演为新篇。宋元以来瓦舍勾栏遍布京师和一些大城市,更给小说、讲 唱文学和戏曲艺术在题材上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广阔的园地,开凿了多条渠 道。由此,同一题材在说书场中和戏曲舞台上以各自的艺术样式加以表演, 同时,又在新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在处理同一题材时的经验,从而提高 了自己的思想艺术水平,这样循环往复,绵延不断,世代不息,大大促进了 和丰富了艺术创作经验。此种情况,构成了我们民族艺术的一种传统。  天津市曲艺团正是继承了我国民族艺术这一优秀传统,非常成功地对《金 瓶梅》这部有争议而又确定无疑的名著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其中特别是对 情节的典型化和主题提炼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的。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金瓶梅》晚明通俗文化巨擘冯梦龙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见李渔《两衡堂刊本三国演义序》)。冯氏特 别标出这四部书,不仅就其艺术成就的评价,而且就其对中国小说艺术发展 的作用来说,也是很有见地的。  然而,由于《金瓶梅》中包含有恣肆铺陈的性行为描写,无疑地会触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敏感的神经,“诲淫”的罪名是逃不了的,而禁毁之厄运 也是不难想象的。其实,《金瓶梅》在我国小说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市民小说家之一的兰陵笑笑生,他所创造的 “金瓶梅世界”,经由对市民社会(而且是最富于中国特点、最富于地方特 殊性的市民社会)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个几乎包罗市民阶层生活各个重要 方面的艺术天地,显示出他对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使经济的、 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生理的、婚姻的、民俗的、艺 术的知识等等都在“金瓶梅世界”中得到鲜明的显现。应当承认,在中国小 说史上,特别是明代说部中,笑笑生提供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的丰富性和生 动性方面,几乎在文坛上还找不到另一位作家与之匹敌。正像一位《金瓶梅》研究专家所言,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价值观,《金瓶梅》“在国内似乎不及它在国外受重视”。于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金 瓶梅》在国外反而成了翻译、改编、缩写、研究的经久不衰的热门。据我们 所知,《金瓶梅》的外文译本就有英、日、法、德、意、拉丁、瑞典、俄、 芬兰、荷兰、匈、捷、斯拉夫、朝、越、蒙等文种。而且一个文种中还有多 个译本流行。应当说,日本翻译《金瓶梅》的时间最早,译本也最多。早在江户末期,作家曲亭马琴()就将《金瓶梅》加以改编,题名《草双纸新编 金瓶梅》。按“草双纸”乃是江户时代插图通俗小说的通称。这八十卷的改 编本就于
年(相当于清道光九一二十四年)陆续刊出。后来又有 冈南闲乔的《金瓶梅译文》百回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小野忍与千田 九一合译的百回本面世。它经过多次改订,成为最好的日译本之一。五十年 代以后还有多种日译本出版。《金瓶梅》传入西方,最早将其片段文字译出的是法国汉学家巴赞(L·Bazin)。巴赞的译本题为《武松与金莲的故事》,其故事实为小说第 一回的内容。这个译本收入了 1853 年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历史、地理与文 学综论》一书中。而德国东方语学教授奥尔格·加布伦茨则是根据满文译本 翻译了《金瓶梅》的片段故事为德文,后发表于巴黎的《东方与美洲评论》1879 年 10—12 月号上。 二十世纪以后,根据张竹坡第一奇书本翻译的法文节译本,有苏利埃·德莫明的《金莲》,英文节译本的《金瓶梅:西门庆的故事》,它们先后于 1912 年和 1927 年分别在巴黎和纽约出版。而德文本也是据张评第一奇书的百回节 译本,它的第一个译者是由奥托·基巴特及阿尔图·基巴特合译,书名径直 题为《金瓶梅》。至于著名汉学家弗朗茨·库恩的德文节译本则于 1930 年由 莱比锡岛社出版,书名题作《金瓶梅:西门庆与其六妻妾奇情史》。西方第一个百回全译本《金瓶梅》是克莱门特·埃杰顿翻译的英文全译本,1939 年于伦敦出版,书名题作《金莲》。俄文译本是由莫斯科大学东方 语言系的马努辛翻译的,经过删节,于 1977 年出版。由于马努辛的逝世,此 译本则由汉学家李福清教授代为作序,对全书的译文还做了注解。  关于《金瓶梅》在国外流行的情况,北京图书馆研究员、著名比较文学 专家王丽娜女士有多篇文章进行介绍。其中《〈金瓶梅〉在国外续述》(见《金瓶梅研究集》,齐鲁书社版)和《〈金瓶梅〉国外研究论著辑录》(《河 北大学学报》1986 年第 3 期),征引资料极为翔实,值得我们认真参考。  由于国外学人逐步了解了《金瓶梅》的社会、艺术价值,所以从本世纪 初,就有大量汉学家对这部小说的版本、作者、故事本源、语言等进行研究。 在日本学者中研究《金瓶梅》最有成绩的是长泽规矩也、鸟居久靖、小野忍、 千田九一、奥野信太郎、泽田瑞穗、寺村正男、中野美代子等人。  关于西方研究《金瓶梅》的情况,我国著名学者徐朔方先生编选了《金 瓶梅西方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一书。他经过极其矜慎的选择,把 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的最佳论文收入进去,共十二篇。徐先生在该书前 言中对美国韩南教授的《金瓶梅探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篇功力 深厚、博洽、明辨的考据文章。对他引用和发现的小说、话本、清曲、戏曲 资料之丰闳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于美国学者夏志清的《〈金瓶梅〉新论》 是作者为西方英语读者而写的。此文无意于考证,更多地是介绍其内容、评 价其地位的阐释性文字。然而通观其文的要旨,笔者认为他对《金瓶梅》的 价值估计不足。他说《金瓶梅》是至今为止他所讨论的小说中“最令人失望 的一部”。尽管徐先生说他的文章有美中不足之处,但还是肯定了这篇文章 对“过高地评价《金瓶梅》艺术成就的流行倾向可能起清醒剂的作用”。但 窃以为夏志清在介绍《金瓶梅》时恰恰忽视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不同类型,结 果错误地用一般批评小说的标准或用学者型的小说去衡之以市民小说《金瓶 梅》,这就必然导致《金瓶梅》评价上的错位和失误。笔者曾著有《说不尽 的〈金瓶梅〉》一书,有多处与之商榷,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法国学者雷威 安和美国学者芮郊卫、浦安迪的许多有关《金瓶梅》的文章,在资料上多有 发现,而研究方法也有可借鉴之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国家的大百科全书几乎都设专条介绍《金瓶梅》这部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金瓶梅》为中国十六世纪的长篇通俗小 说,它塑造人物很成功,在描写妇女的特点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它在中 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美国大百科全书则称:“《金 瓶梅》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一切说明,《金瓶梅》这部 不朽名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成人的童话——关于武侠小说的思考  侠和儒,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社会阶层,它们同时出现于先秦时代,又 一直蔓延至近代。侠和儒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弥久不衰的精神 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前贤与时俊大多认为:中国知识分 子心灵中多潜隐着儒的影子,而民间社会中的平民百姓又多闪动着侠的影 子。其实,在众多知识分子中间,对侠也同样独有深爱,所谓“欣赏其斑斓 的色彩与光圈”也。事实上,侠的精神以及对侠的崇拜,已积淀成中华民族 的“一种寄希望于痛苦之中的遗传基因”了。而武侠小说的生成,可能就是 这种“遗传基因”的“物化”。  是的,中国自古即为武侠小说之渊薮。从唐之传奇,经宋之话本,到明 清之章回小说,皆有数目可观之侠义小说存焉。值得注意的是,自《水浒传》 横空出世,从此中国小说文化领域开始出现了一种彪炳于世的时代风尚,这 就是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和坚定信念的英雄风尚,是以塑造英雄人物和抒 发壮志豪情为主体的激情充沛的风尚。这种英雄文字最有价值的魅力,不仅 在于它的想象力的丰富和情节的传奇性,更在于那文字背后含茹的精神气 质,如重然诺、讲气节、轻生死,蔑视封建王法、救人厄难、惩办奸宦,热 爱祖国等等。因此,在传世的武侠小说的杰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毅、 蛮勇、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书中主人公可能完全不是文化上的巨人,但 是他们却往往是性格上的巨人。这些刚毅果敢的人,富于个性、敏于行动, 无论为善还是作恶,都是无所顾忌,勇往直前,至死方休。他们几乎都是气 势磅礴、恢宏雄健,给人以力的感召。这表现了杰出的武侠小说作家的一种 气度,即对力的崇拜,对勇的追求,对激情的礼赞。它使你看到的是刚毅的 雄风,是男性的严峻美、巾帼的豪情,这美就是意志、个性、热情和不断的 追求。优秀的武侠小说不仅从别一角度反映了时代风貌和各色人等的心路历程,也铸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多是线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 促,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逼人的热气。这就是它们中的佼 佼者共同具有的豪放美。这种美的形态是从宏伟的力量,崇高的精神呈现出 来的,它往往引发人们十分强烈的感情;或促人奋发昂扬,或迫人扼腕悲愤, 或令人仰天长啸,或使人悲歌慷慨。这种气势美,恰恰就在于表现我们中华 民族精神面貌里的一种气势、一种豪放美、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种价 值准则的判断。  时至“五四”时代,内经新潮涤荡,外受西风吹拂,在文学革命运动中, 革命文学先声夺人,成绩最为绚烂。而在其中,武侠小说创作略嫌寂寞。以 后七十余年,则名家辈出,百体纷呈,孳乳繁衍,已形成一种极富有民族特 色的新文体、新类型。而在三四十年代,世事惊涛,席卷天地,影响所及, 武侠小说蔓延起伏,曲折不少。武侠小说作者感觉敏锐,亦愤世忧时,致使 腕底风雷郁结,文格偏于峻急,是时代精神之使然。而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大 河中的支流分派,因缘时会,或逐浪而奋飞,或因势而变风,或谢时而芜秽, 互为消长,也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文学乃人类精神升华之表征,政治之辐 射,时局的动荡,难免吹皱一池春水。武侠小说亦承担了世纪的怆痛,天地  悠悠,数载以下,依然浸染于眉宇。 近世新派武侠小说一出,在反思历史、礼赞自然、剖析世态,赞颂民魂与侠魂中,又能托物寄兴,且洞察更为细密,视野更为开阔,抒忧发愤,更 见深广,题材亦有更大拓展开掘。至于美学风格,细腻、豪放、灵秀、粗犷、 婉约,各擅胜场,正与大陆同港台文坛近年出现的风光互相映照。  八十年代以来,不少大陆作家竞相创作武侠小说,不仅填补了大陆几十 年来武侠小说创作的空白,而且出现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能以其厚 重的历史感和特有的灵性激活历史的新型武侠小说作家群,开始显现出新武 侠小说创作的活力及其新变的特征:题材的拓新和史识的更新。然而更为重 要的是,现实生活本身也在开阔着武侠小说作者的历史胸襟和视野,使他们 主动思考许多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正是由于艺术心灵的活跃,所以使他们 的历史观出现了新变,随之而来的是武侠小说中历史题材处理上视点的全方 位的新变。于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以历史为纲的武侠小说创作的一派曙光。 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量又极大,志士仁人仰天长叹:中国现在太缺乏“尚 武任侠”的精神。所以好的武侠小说必然应运而生。  已故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曾根据自己读武侠小说的感受,称其为“成 人的童话”。窃试想,此说大抵是指武侠小说多建构一个想象之世界,它以 虚构的梦幻的形式,揭示历史、人生及人性的现实。因此,人们读武侠小说 并不抱有生活验证的指望,而其中写到的历史、人生又在想象世界中极巧妙 地与现实的人和事产生多种勾连。无疑这会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具有吸引 力,特别是对青少年更有着不可估量的诱惑力,这是因为青少年有着更多的 想象力的冲动,而武侠小说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般的武侠小说在积极面以外,也不可避免具有了它的负面效应。比如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的对侠和侠义精神的崇拜,这本是好 事,但是他们往往把大义和小义、尽义于私、尽义于个人和尽义于正义事业 混淆不清,比如报“知遇之恩”,所表现的义,显然属于小义,不过是尽义 于个人而已。至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死生相托,患难相扶”,“济 困扶危”的“江湖义气”,固然反映了侠的义气,但是这种个人之间的互助, 终究是有局限的,它还不是一种真正的觉悟。所以群众最后总是要打破个人 之间的施恩与报恩的局限,团结起来向黑暗的罪恶的势力进行义无反顾的斗 争。事实上,有不少武侠小说中所渲染的侠义精神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它极易模糊人们的视线,使人陷入小集团利益和无原则是非的认识中。另外,不少武侠小说大多不像那些经典性和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描绘出完整的历史风俗画卷。它往往是多种 梦幻碎片的艺术组合。即使一些有成就的武侠小说作者也未能免俗,往往把 神仙、方士之类的谬说混入历史生活和想象世界中去,于是剑侠被写成半人 半仙的人物。等而下之,有些作品还极力强化那种并不甚健康的神秘主义, 这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  近年又有个别不法书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把一些内容格 调低下、凶杀色情、诲淫诲盗的所谓武侠小说推向市场。他们唯利是图,丧 失对社会的责任感,迎合某些读者的不健康的思想需求,搞了一些鱼目混珠 的“武侠小说”。而有些创作武侠小说的人放松了自身的思想修养,陷入拜 金主义,把个人发财当成唯一目的,丢掉文化良心,炮制危害社会的作品。 他们创作的所谓“武侠小说”,不惜把“武”渲染成血淋淋的暴力,把“侠”  写成恶棍和色狼,而把“情”也写成了肉欲横流。其情节更是荒诞不经。正 是在这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武侠小说创作情势下,对于每一个读者和研 究者来说都要分清良莠,明辨精华与糟粕。因此,对武侠小说的认真清理, 进行有分析的导读,理应是武侠文学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然,我们自然也充满信心,因为无尽的艺术新发现,将在新一代武侠 小说作家们写过的和未曾写过的题材新创作中涌现。黑格尔老人在他的《历 史哲学》一书中有句名言:“在历史中,会产生新的东西。”我们有理由企 盼当代武侠小说能做出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新贡献。  品味精品——《新派武侠小说精品点评丛书》总序  中国的小说理论批评自成格局,独标异彩。散见于明清小说的序、跋、 述、引、凡例、读法、导语,尤其是最富特色的评点,就如零金碎玉,营造 成中国小说美学的主要框架。它似不像那些“正规”理论文字那样有条有理、 体大思精,但却能评出许多大块文章和大部头专著所说不到的精彩之处,甚 至能于活泼文字中提出一系列丰富复杂的课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 国传统艺术哲学和小说美学的民族特色。  回顾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和小说出版史,小说以评点形式广泛流传既是 一个普遍的现象,又是一大特征。我国的一些经典性和著名的古代小说几乎 部部皆有评本传世,而且每一部小说还有多种评本。其中如钟伯敬、叶昼和 毛氏父子等的《三国演义》评本,李卓吾、叶昼、金圣叹等的《水浒传》评 本,陈士斌等的《西游记》评本,张竹坡、李渔、文龙等的《金瓶梅》评本 以及何守奇、但明伦、冯镇峦等的《聊斋志异》评本,脂砚斋、护花主人、 黄小田等的《红楼梦》评本,卧闲草堂本、齐省堂本、黄小田、张文虎等的《儒林外史》评本等等。一直到当代还有著名教授、作家的《儒林外史》、《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新评点本。它们成了几百年来最具代表 性的本子。相比之下,那些无评的白头本的影响,远不能与之颉颃。因此, 是否可以这样说:对小说加以评点,这是中国小说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种 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它的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审美的效 应,似不能低估。去年金秋时节,首届武侠小说研讨会暨首届武侠小说创作大奖颁奖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华各地的武侠小说的作家、研究者和出版界齐集一堂, 可以说这是武侠文学界群贤毕至的一次盛会。在此期间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几 位理事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负责同志共同提出一个构想:即不妨试验性地陆续 地出一套武侠小说精品点评本以飨读者。此一设想立即得到与会朋友的大力 支持,几位有识之士和武侠小说研究者和鉴赏家更表示要积极参与此项工 程,云南人民出版社以其特有的效率和远见卓识立即着手进行策划,并付之 行动。完全出乎我之所料,竟然不到一年的功夫,四位评点家几乎同时拿出了他们的第一批成果,计: 陈墨评点金庸的《天龙八部》; 罗立群评点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 刘国辉评点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 陈墨评点卧龙生的《绛雪玄霜》; 曹正文评点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会京师》。  在浏览各家的评点以后,我产生的总印象是:他们评点的总体特色是, 通过审美鉴赏,锲入心灵的路数,更注重批评个性的表现,直观、即兴的意 味颇浓。由于理论批评和审美感悟结合得相当紧密,所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 观照就呈现出绚烂多姿的个性色彩。通过这一面面透视镜显示出来的评点世 界,充满着活力和灵气。我想,读者一定会从几位点评者的慧心点拨中驰骋 想象,并同评点者在艺术生命的搏动中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审美情趣上的沟  通,逐步地获得充分的领悟。这可能就是袁无涯所说的:“通作者之意,开 览者之心也。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字一句之精神,无不指出,使 人知此为稗官史笔。”(《忠义水浒全传发凡》)  当然,这是和几位评点者十分真切的艺术感受、广博的历史知识和穿透 力极强的剖视力分不开的。事实上,这几部点评本,几乎都涉及到了这几部 武侠小说名篇的多义性和多层次的意旨,都触及到了艺术辩证法的诸多问 题,比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真与假、分与合、起与落、伸与缩等 等。而且他们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既有智性的推理活动,也有灵性的直 观活动。一些具体深微的审美感受,更与这些精品佳作相得益彰,使作品具 有了整体性的生气与丰赡,深精与蕴涵。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这套新派武侠小说精品点评本必会对武侠小说 爱好者和广大读者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这些评点者原本都是小说理论批评家,同时又都是清一色的武侠 小说的爱好者和鉴赏家。他们对这些作品本身都曾下过很大功夫反复研读、 揣摩和品味。他们都有有关武侠小说的专著流行于世,因此在评点名著精品 时驾轻就熟,底气极足。由于他们对几位武侠小说名家的创作特色谙熟于心, 理解和把握准确真切,这就有了一种可能,即对作品的内在气韵有相当精彩 的真知灼见。所以它和那些大而无当的脱离具体文本的空洞的、先验性的大 块理论著述不同,也与那些毫无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的人所搞的那种僵化的 教科书式的批评文字有所不同。他们的点评都带有智性和灵性,而且善于把 握瞬间的审美感受,这就必然有助于提高武侠小说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和把握 文本深层内蕴的理性能力。同时,对初读武侠小说的青少年来说,既可进行 一定的导读作用,又可以通过细部的具体艺术点拨,提高其理解力和审美趣 味,了解作品的得失等等。其次,我认为点评的要义在于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以自己的心去捉摸作家的文.心.,点评者要透过字里行间,穿透纸背去体验,把握作家的创作心态、爱与恨等等。因此,将心比心是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平等的对 话关系。只有通过这种对话,点评者才能贴着小说中的人物,把握着他们的 心理流程,同时这种将心比心又始终与文本中的人物命运保持着一定距离。 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落笔以及含蓄的语气,多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静观” 的审视态度。所以评点者既不能与他的评点对象悖谬,又不能与他的对话之 心重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笔诗心”。现在我们看到的五部评点名 作,都体现出评点者深邃的透视力、洞察力和强烈的感受力。他们确实把史 识、今识和诗识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再有,从点评的形式讲,点评大多是和文本的叙述交织在一起的,或者 说它们就夹在作品当中。因此,读者在阅读这些武侠小说时,在艺术欣赏过 程中,可以随时听到评点者共同参与阅读时的声音,看到评点者的读后心得 以及他们的各种观点。当然,这种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把读者的注意力 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发展中拉了出来,多少会影响读故事的连贯性。但 其优点则又是很多的。比如,它可以提醒你欣赏小说时注意容易忽视的细节 和它包孕着的关键意义;它可以点拨你的智性,注意到小说的思想漩涡和潜 流;聪明的评点者还会在你兴趣盎然地阅读时,告知你小说作者用词用语的 精彩之处。总之,这一切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读者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其内  在的深层的思想艺术蕴涵的能力。 另外,武侠小说的读者,特别是初读者往往存在一种猎奇心理,或急切地想了解作品的结局和人物的最终关系和命运。这种普遍的阅读心理往往促 使读者匆忙、草率、被动,难于思索作品的人生况味和艺术魅力。评点者的 一两句切中肯綮的指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阅读速度,但却在品 味和思索上起了重大作用,它会在读者阅读中更深一层地提高审美感受和拓 展阅读空间。再有一点是,评点可以不断提高读者从一般的兴趣和感性认识 逐步升华到理性的思考。而这又从根本上提高和强化了读者阅读武侠小说时 的趣味层次。  当然,话又说回来,哲人有言:“趣味无争辩。”任何一位读者都有自 己的阅读方式、路数和习惯;而且,在认识上和评价的侧重点上也当然是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完全按照点评者指点的目标走。但是,作为一种 平等的对话关系,作为一种参照系,我认为对一些武侠小说中的精品做一些 高水平的点评,这对读者来说还是一件大好事。  七彩瑰丽的艺术世界——《卧龙生作品集》序  金秋北京,首届海峡两岸武侠小说研讨会在西山卧佛寺举行。中华各地 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评论家和出版界人士齐集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武侠小 说的地位与价值,探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武侠小说创作的趋势和走向,这无 疑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盛会。它不仅是近年来武侠小说创作和武侠文学理论 建设的一次大检阅,也是继往开来,为今后武侠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健康发 展所实施的一次促进大会。  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决定由我来做开幕词,尽管我知道这是一般学 术研讨会的通例,但它还是“逼”我思考了一些问题,所以我的发言一开始 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侠和儒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悠久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 层结构中,前贤和时俊大多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心灵中多潜藏着儒的影子,而民间社会中 的平民百姓又多闪动着侠的影子。其实,在众多知识分子中间,对侠也同样独有深爱,所 谓“欣赏其斑斓的色彩与光圈”也。事实上,侠的精神与对侠的崇拜,已积淀成中华民族 的“一种寄希望于痛苦之中的遗传基因”了。而武侠小说的生成,可能就是这种“基因” 的物化。  这段话我确实是有感而发。在我任教的大学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学 生中都拥有一大批武侠小说的读者群。而博士和硕士诸生中更有同好。至于 教师群更不分老中青,都能找到同道。我个人的欣赏趣味固然不足为凭,但 武侠小说拥有一个较高文化水准的读者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武侠小说并 非如一些宣传文字所言,都是格调不高,乃至导人向恶的坏书,并非只能对 无知青少年“卖卖野人头”。当然,谁也不否认,武侠小说中也有高下之分, 也有把“武”渲染成血淋淋的暴力,把“侠”写成恶棍等等劣制品。然而一 个不争的事实是,喜看高水平的武侠小说的热潮却长盛不衰,这就自有其社 会心理方面的诸多原因了。所以在我那篇即兴的“开幕词”中我说出了我读 那些武侠名篇的审美感受,而目的仍然是为还.武.侠.小.说.以.应.有.的.文.学.地.位.大 声呼吁:
这种英雄文字最有价值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想象力的丰富和情节的传奇性,更在 于那文字背后蕴含的精神气质,如重然诺、讲气节、轻生死、蔑视封建王法、救人厄难、 惩办奸宦、热爱祖国河山等等。因此,在传世的武侠小说的杰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 毅、蛮勇、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这些小说中主人公可能不是文化上的巨人,但他们却 往往是性格上的巨人。这些刚颜、剽悍、勇健的斗士,富于个性,敏于行动,无论为善还 是作恶,都是无所顾忌,至死方休。他们几乎都是气势磅礴,恢宏雄健,给人以力的感召。 它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逼人的热气。它们往往诱发读者十分强烈的感情: 或促人奋发昂扬,或迫人扼腕悲愤;或令人仰天长啸,或使人悲歌慷慨。这正表现了杰出 的武侠小说作家的一种人生气度,即对力的崇拜,对勇的追求,对激情的礼赞。它使你看 到的是刚毅的雄风,是男性的严峻美,是巾帼的豪情。这美就是意志、个性、热情和对理 想境界的不断追求。这无疑是另一种价值准则的判断,而这恰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面貌的壮美的一面。  我对武侠小说作如是观,难免带有个人爱好的感情色彩,但是,面对武 侠小说流传如此之广的现实,进行认真的清理,进行有分析的导读,理应是 武侠文学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职责。  令人十分快慰和兴奋的是,’95 北京武侠小说研讨会暨首届武侠小说创 作大奖评比活动刚刚结束不到两个月,我就确切地听说西安太白出版社决定 出版卧龙生先生的武侠作品集,这无疑是继海天的梁羽生作品集、三联的金 庸作品集和珠海的古龙作品集后的又一庞大的工程,这对于喜爱武侠小说, 特别是对卧龙生先生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不啻如一件功德无量的举措。为什 么要这样说呢?  略熟悉出版界情况的读者,大都知道,武侠小说出版发行的混乱无章, 真是海内外同慨。其中尤以卧龙生先生著作最有代表性。作为台湾武侠小说 作家中早期即著名的“三剑客”之首,他的大名当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所 以盗用“卧龙生”之名出版的武侠小说真是络绎不绝,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 以至真正的卧龙生饱受声名之累。大陆武侠小说研究专家陈墨先生对此感慨 万千,疾言:“笔者对此,老实说,是无能为力的。除了极少数质量十分低 劣的作品大致可以看出是‘伪卧龙生’之外,对大量流行于大陆的卧龙生作 品的真伪,实在不能辨别清楚。”(《新武侠二十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年 6 月第 1 版第 387 页)此次’95 北京武侠小说研讨会上,陈墨先生进一步坦言,他的《新武侠二十家》中的《卧龙生作品论》中就有“打眼”之处, 如不经卧龙生先生的指点,竟连一位有相当造诣的武侠研究专家也被蒙骗 了。由此我才真诚地说,太白出版社此次经过认真清理,又经卧龙生先生亲 自认定,出版这样一套卧龙生精品集,真乃是功德无量的事。从客观意义上 说,这是在武侠小说出版领域的一次打假活动,也必然是对一切“伪卧龙生” 的一次大曝光。很惭愧,我接触台湾新派武侠小说比较晚,可能那已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了,我从我教的学生手中借来了梁羽生、金庸和古龙等大师的部分作 品来读。由于需要迅速周转,所以我读得很草率。然而我很快即为这些作品 在反思历史、剖析世情、赞颂民魂与侠魂,又能托物寄兴所折服。诸大师的 洞察之细密,视野之开阔,题材开掘之深邃,更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至于 美学风格,豪放、灵秀、粗犷、婉约,各擅胜场,恰与彼时大陆文坛出现的 小说风光互相映照。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读到了卧龙生先生的《十二魔令》、《天涯侠侣》、《神偷小千》、《金剑雕翎》、《玉龙血剑》、《风云第一 镖》、《神笛奇侠》、《病书生》、《魔刹天罡》等作品。小说的魅力使我 很快就进入了卧龙生的武侠世界,自此对卧龙生的作品锐意搜求耽读,以为 晚年一乐,我直觉地感到卧龙生的小说是继梁、金、古之后的又一奇峰。  卧龙生作品的整体基调仍然是呈现中国人的灵魂——大勇、大智、大德。 正直、真诚、博大、傲岸、深沉、热情仍然是他笔下人物的生命核心和人格 力量之所在。卧龙生善于把他的人物置于死神紧紧地盘踞在喉头的生死边 缘,或是感情危机的白热点之中,或是与环境剧烈冲撞难以自拔的瞬间,然 后去刻画或讴歌他们的搏斗、追求、夺取,直到人物战胜对手和战胜自我, 从而登上精神新岸。读者也正是从人与人的较量和自身人性的冲突的艰难竭 蹶、惊心动魄的过程中,体悟出作品升腾起的那股逼人的豪气和血性,一种  错鱼切不断、浪涛冲不垮的力度。他的《玉龙血剑》、《公孙小刀》、《天 龙甲》、《十二魔令》等作品几乎都显示出把豪气、血性、气度、力度与温 情融合为一体的风格特点。在这里,有的是情感上的挣扎、呼号,一度的绝 望,又有九死一生的拼搏、命如悬丝的危局,然而最终还是展现了不可思议 的惊人的感情和意志的力量。总之,在卧龙生的武侠世界中,有豪气与无豪 气,有血性与无血性,有力度与无力度,关键并不在于场面和环境的描写是 否火爆,是否有气势,又多么九转回肠,而在于他笔下人物的心灵深层结构 中有没有克服迷惘、犹豫和软弱的力的激流。如果我们能深入到卧龙生先生 的创作心境中去,我们会感知到,在浑象而蕴藉的艺术风度里,表现出这位 著名小说家的一种人生气度,即对人性的称赞,对正气的渴望,对智性的欣 赏,对勇与力的追求。  每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法。卧龙生先生善于 以心与人生的交融达到对一则传奇故事的生动展现。他的作品多贯穿着对人 性的有意味的描述。面对如白惜香、李中慧这样的女性,他的笔触能极准确 地把握那回肠荡气的情愫,并顺水推舟地把它变成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动力(见《天马霜衣》)。同时这也就决定了他的作品的节奏富于变化:时而金 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鹊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插入抒情短 曲,即使着墨不多的几笔粗线条的勾勒,也能摇曳多姿。这种刻意追求传奇 之奇,而写出心灵的真实,是极见匠心的。至于卧龙生先生独有的蹊跷、迷 离的表象中蕴含的解读不尽的寓意,更为人提供了驰骋想象、恣意解读的广 阔天地。如《十二魔令》、《试马江湖》、《神偷小千》都是明证。凡熟悉武侠小说发展史的读者,大都了解,旧武侠小说多偏重情节的设置,或多或少忽视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刻画多有粗疏虚浮之弊。而新派 武侠小说则有意识地注意人物性格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创制,从而描绘 出不少有鲜明个性的形象。金庸先生谈及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就说过:“小说 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我都 写,但是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古龙先生在 他的《天涯·明月·刀·序》里也说:“情节的诡奇变化,已不能算是武侠 小说中最大的吸引力。但人性中的冲突,则是永远有吸引力的。”卧龙生在 他设置的善恶并存、光影交错的大千世界中,也总能打破一刀切的常规,而 写出人物性格的组合性。他的小说人物最成功之处是把人物的内心矛盾、性 格中的冲突、心理上的扭曲综合地表现出来。《试马江湖》中的秦快,就是 很难以本质、表象等来简单划分的,在他身上,冷热、刚柔、邪正乃至更多 的品格特征混迹一身。我特别喜爱卧龙生笔下的不少男子汉形象,他们都被 写得十分真切。因为作者能把笔触深入到男子汉气概的内部,揭示内在善与 恶两种人性的交锋,粗犷的外部性格和深沉忧郁的心理特质、外部生活的缺 憾和内在心灵的冲撞,交织起大生命的苦痛与欢欣,充满了原始的质感,读 后令人心灵为之震撼。总之,对卧龙生小说中的人物多不能以好坏、邪正截 然划分。《七剑九狐》十六个人中间有正有邪,有邪中之正,也有正中之邪, 更有在邪正之间难以定论的人物。方梅影、崔妙人、白无瑕等人是为例证。 他们几乎都是在正反、对立、渗透、转化之中,互为生发,千姿百态,能使 读者领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这就与不少武侠作品中那种单线型的 人物模式迥然有异了。卧龙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国学根柢深厚,学识渊博,但他从不把中国文化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他对新潮极敏感,不知不觉地对八面来风的 新鲜气息已有所吸收。他当代意识极强,因此在说传奇故事的同时,有意识 地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某些技法,使作品在顺美匡恶、除恶扬善的传统立意中, 浓淡相宜地融入和泼洒了不少现代生活的哲理色彩。仅就小说技法来说,卧 龙生已不满足于情节单一的故事,而喜欢采用多条线索,对列式结构组织素 材,由单向审视变为立体审视,变封闭式叙事为开放式、辐射式的布局。众 多的人或事的交替穿插、时序错位的叙述以及空间经纬的展示,不单纯追求 情节发展的连续性、因果性,所以反而使小说的传奇性更加浓郁。仅从这角 度来说,卧龙生的一些优秀代表作完全可与世界高品位的通俗文学读物和畅 销书媲美。  总之,我读卧龙生先生的作品总体感受是:他是以智者的沉思与幽默掩 盖着心的沉重,在侠和平凡的人生状况的描写中,升华出他对宇宙、自由、 生命、人的玄思默想。正是这些不易一下子为人发觉的深层意蕴,才是他给 予他的读者最有价值的审美感应,他的独特贡献也许正在这里。  当然,卧龙生先生的作品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成功之作,也如研究者 所说“因为其经常涉及杂学的解释而枝蔓较多,略显杂沓”。另外,卧龙生 有时在追求量时而忽视了质的标准,粗疏、简陋之作也有一些。当然任何作 家都有得意之笔,也有失意之笔,不过不尽如人意的瑕疵,毕竟不能掩盖卧 龙生的实力和成就。人们毕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认知到了他的襟怀、道德、 学问、才气和文章。写到这儿,我这篇小文本可收煞了,但是我还想回到这篇序言开头的话题上去。在’95 北京武侠小说研讨会上,我第二次见到了卧龙生先生。卧龙 生先生身患严重的心脏病,但他还是抱病万里迢迢地来北京参加这次盛会, 这着实令我既感动又感谢。然而,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卧龙生先生到达 西山卧佛寺的当天深夜,他的心脏病突然发作。也正是这天晚上,大自然似 乎有意要为这次武侠小说研讨会创造点肃杀的气氛,竟陡然狂风大作,继而 是电闪雷鸣,暴雨突然降临,一道狰狞的闪电过后,一声炸雷,竟又击穿了 变压器,于是整个西山卧佛寺陷入一片漆黑之中。夜的威严,大自然的伟力, 为大会的前夕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时此刻卧龙生先生又发现他用于急救 的德国药丸丢失了。我和两位小姐以及大会副秘书长仅凭着最后的半支蜡 烛,里外搜寻那小小的药瓶,在我们趴在地上摸索时,我已感到涔涔的汗水 湿透了我的衬衣。后来这“救命”的药丸虽然找到了,卧龙生先生服药后却 留给我们一个悬念:“看看半个小时以后怎么样?”作为会议的负责人之一, 人们完全能想象我当时的心情:这是深夜两点钟了;这是远离市中心的西山; 如何抢救,明天开幕式,卧龙生先生能否参加?能否讲话?  感谢上苍!会议第一天,我看到了卧龙生先生、柳残阳先生和后来的于 志宏先生端坐在会议室的前排,他们都在认真听与会者的发言。后来主持人 请卧龙生先生发言时,使我深深感到他的朴实亲切、谦逊有礼的大家风度, 而发言内容无锋芒,无豪言,简短而富哲思。我的一切担心得到了些微的缓 解,随之而来的是我的无尽的思绪:  不少学者、诗人、戏剧家、报人学贯中西,有很高的文化涵养,他们在 各自的领域可以有更大作为之时,却将大量心血、灵性和智性付于武侠小说, 并将武侠小说作为主要艺术追求,乃至毕生事业,这不是颇令人深长思之的吗?  另外,撇开每一位具体作家各自的独特性不谈,世界各地的汉语武侠小 说,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千姿百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宗教、地理、风习不同,文学创作历程和处境各殊,造成了武侠小说的丰富 斑斓、情调迥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多元多样就有互补互济的价值。而 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基因,则会产生天然的亲和力。只要破除人为的隔绝,不 仅能互补互济,也便于互相接受、吸收和滋养。  此时此刻,我们终于坐在一起了。我想,如果把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些精 神财富加起来,不但数量可观,而且不乏精品佳作,令人大有“天涯何处无 芳草”之感。如果汇集起来,将是世界文学中一个非常壮观的现象。  最后,我想到了《圣经》的一句话“你要做世上的盐”,比“你要做世 上的光”更好。因为光还为自己留下形迹,而盐却将自己消溶到人们的幸福 中去了。作为大陆上的一个普通学人,我钦敬一切为争作中国文化建设之光 的人,但我更赞美那些甘为中国文化建设之盐的人。卧龙生先生是我心目中 后一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精品已像盐一样消溶到我们心的幸福之中了。  推荐六部获奖武侠小说  为鼓励中华武侠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团结联系众多的海内外武侠小说作 家,提高武侠小说的创作质量,引导健康的阅读潮流,由中国武侠文学学会 和江苏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华武侠小说创作大奖”评比活动,前不久 在北京揭晓。  此次参评的中国各地出版的武侠小说共六十余部。经广大读者的推荐和 专家学者与著名作家十天的筛选评比(不包括前期大量工作),评出银剑奖 三名:即于东楼的《短刀行》,温瑞安的《温柔一刀》,周郎的《鸳鸯血》; 铜剑奖三名:即独孤残红的《销魂一指令》,沧浪客的《一剑平江湖》和巍 奇的《金贴侠盗》(金剑奖暂轮空)。倘若不受名额的限制,凡佳作均可入 选,则至少还可增加若干倍,真可谓代有才人,各领风骚,令无数后继者为 之神往。  云南人民出版社即将正式推出的这些获奖的武侠小说精品大都汲取我国 传统侠义小说的精华,显示出独特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与以往武侠小说 相比,这六部获奖作品在审美观、情感意向以及思想技巧诸方面,皆有变异 与发展。它们在取材上发挥了传统武侠小说的优势,但扬弃了旧时代武侠小 说的因果报应、劫富济贫、伏魔复仇、争霸抢宝等模式,或写侠人义士的尽 忠报国、万难不屈的壮举;或提倡学艺尚武风尚,发扬国术武魂;或以历史 事件,再现忠奸斗争,张扬傲岸正气。这些作品虽不涉及当代社会矛盾,却 能运用今人的感知方式、知识结构,激发人们对健康合理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因此较之一些前辈所著,它们大多视野宏阔,风格、节奏、韵味,均有一定 现代气息。借用鲁迅的一句话,就是:“以新的形,以新的色来写出自己的 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这六部获奖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正是呈现了中国人的灵魂——大勇、大智、大德。书中的主要人物完全不是文化上的巨人,但是他们却富有性格上 的巨大魅力。他们博大、深沉、正直、真诚、热情、傲岸、勇敢;他们富于 个性、敏于行动;他们几乎都充盈着一股豪气,表现出一种坚韧的、不屈不 挠百折不回的力度,他们大多具有一种不驯服的搏击者的品格。这几部书的 作者都注意到了如何把他们的人物置于“死神紧紧地盘踞在喉头”的生死边 缘,或是感情和危机的“白热点”之中,或是与环境剧烈冲撞难以自拔的瞬 间,然后去讴歌去刻画他们的搏斗、追求、夺取,直到人物战胜对手和战胜 自我登上精神新岸。读者也正是从人与人的较量的艰难竭蹶、惊心动魄的过 程中,体悟出作品升腾起的一股逼人的豪气和血性,一种“错鱼切不断,浪 涛冲不垮”的力度。《短刀行》、《温柔一刀》、《鸳鸯血》几乎都显示着 把豪气、血性、气度和力度紧密结合的风格特点。在这里,有的是挣扎呼号, 一度的绝望,九死一生的拼搏、命如悬丝的危局,然而最终还是显示了不可 思议的惊人的意志力。  总之,有豪气与无豪气,有血性与无血性,有力度与无力度,关键并不 仅仅在于环境与场面的描写多么有气势,又多么九转回肠,更在于人物的心 灵的深层有没有克服怯懦、迷惘、软弱的力的激流。所以综观这些获奖作者 的创作心境,几乎大都有一种信念,即在那英雄文字的背后,表现他们的一 种人生气度,即对力的崇拜,对勇的追求,对正气的渴望,对激情的礼赞。 它使你看到的是刚毅的雄风,是男性的严峻美,巾帼的豪情,这美就是意志、  热情和不断的追求。由此也铸造了这些作品的独特的审美风格:它们大多线 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促,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 逼人的热气。它们令人读后往往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或促人刚毅沉郁、壮 怀激烈;或令人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或促人奋发昂扬;或迫人扼腕悲愤。 这种气势美的艺术风格,正显现了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壮美的一面。从另一 角度说,这些英雄文字所呈现的壮美正好补充着乃至匡正着时下那“恬适的 雅致”和“纤细的温柔”。也许这正是时代精神所呼唤的一种审美风格吧! 另外,这些获奖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有同亦有异,但他们大多还是吸取 了我国传统美学中的写意性,或以此为基本特征,在写意的空灵和写实的严 谨交织而成的文字中进行叙述、造型与情节安排,淡笔传神,迁想妙得,成 为令人能够反复回味的精品。再有,这些获奖作品中有几位作者还出色地引 进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技巧和叙事方式。他们不满足于情节单一的故事,而 喜欢采用多线索、对列式结构组织素材,由单向审视变为立体审视,变封闭 式叙事为开放式、辐射式的布局,众多的人或事的交替穿插、时序错位的叙 述以及空间经纬的展示,不求情节发展的连续性、因果性,使这些小说的传 奇性更加浓郁。如温瑞安、于东楼二先生的大作,周郎兄弟的力作,其技巧 的圆润,形式的和谐,皆曾令资深行家拍案叫绝。事实上,这些获奖作品确 实可与世界高品位的通俗读物和畅销书媲美。因为这些武侠小说作家在他们 独有的文体和语境中,展示出的是丰富而深邃的历史信息,从一个民族,一 个社会局部,一个家族和家庭所散发出来的对于人世间全局的观照,无论就 伦理的深度与道德的广度乃至哲理的底蕴,足以使世界通俗文艺家赞叹!在 这套获奖作品丛书中,我们约请的几位专家所撰写的评骘文字是可以帮助我们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价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武侠小说创作的新人辈出, 这是近十几年来一个重要的令人可喜的现象。它反映了思想的大活跃,反映 了武侠小说创作的大繁荣,反映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精神潜力。毫无疑问,这六部小说获得读者的好评,并获得大奖评委会颁发的银剑奖和铜剑奖是当之无愧的。我们从这六部小说中看到了小说家们在自己的作 品上留下鲜明的个性印记和不同的风格样式,看到了他们如何丰富了武侠小 说的文化内蕴和生命意识,看到了武侠小说与时代与民族与社会与文化与科 技与读者诸方面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体味。我们中国武侠文学学会郑重地推荐这六部优秀作品,还考虑到,武侠小说的读者对象极其广泛,老中青、工农商学兵皆有一大批长久不衰的爱好者。 而其中的青少年读者又是武侠小说阅读群体的主力。人在幼年或成长期,物 欲未染,知识尚处积累丰富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愿更多有益于 青少年身心健康且禀有时代精神激人向上的在智育、德育开发上皆有益的武 侠文学占领文化市场。我们中国武侠文学学会责无旁贷,我们今后将陆续向 武侠小说的广大爱好者推荐优秀的、醒人耳目的、启人心智的作品!重视戏剧艺术全局性的考察  戏剧艺术研究者,应该是具有先进世界观的独立而深刻的思想家,是“那 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普列汉诺 夫)。他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不应是空泛的,而应是有深厚根柢的,对研 究对象占有扎实的第一手材料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历史材料,并且通晓以往 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现代戏曲和古典戏曲的人都知道,王国维先生对中国 戏剧史的研究,不仅是开创性的,而且熔广事搜辑的功夫与真知灼见的眼光 于一炉,史识卓具,体系井然。毫无疑问,学习王国维先生在中国戏曲史研 究上的成就和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研究素养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选择,有 利于我们理论发现能力的增强。首先,他花了多年的功夫潜心钻研戏曲的第 一手材料,辑录古戏佚文,辨证古戏曲资料的乱改和删篡,搜集对古戏曲的 各种观点。因此,他所看到的不是古戏曲的一块块孤岛,更不是把孤岛看作 大陆,而是对整个古代戏曲的水文山脉、源流升降了如指掌,几乎语语皆有 根据,避免了清代末年一些研究古戏曲文章的空疏浮泛。其次,他运用当时 较为先进的历史进化观,把社会进化的历史和戏曲发展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做了综合性研究。既分析了戏曲的艺术个性,又探究了各类戏曲的源流变迁, 大体上做到了有点、有线、有面,从根本上打破了历史上戏曲研究中理论和 批评的那种有点无线,得线遗面的才人式评点的格局。通过王国维治戏曲史 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戏剧研究者应具备的社会器识和历史器识,即史 识、今识和诗识,三者缺一,都很难称之为戏剧研究之里手。认真吸收前人 的经验与教训,才能把戏剧研究的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戏剧现状的研究更是戏剧理论创构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想认识戏剧的现状,必须从大角度对戏剧历史、戏剧现状进行全局性的整体的宏观 考察。因为戏剧发展的整个过程就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所以戏剧的宏观研 究,要求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中去考察各种戏剧现象。从而透过繁复 的戏剧现象认识戏剧的本质,揭示出戏剧发展的固有规律。相反,如果仅着 眼于一个剧作家,一个一个剧本的研究,很可能忽略了一代戏剧艺术思潮的 真实动向及其潜流,其中当然也包括众多剧作所含蕴的真正意向。所以把握 戏剧艺术的宏观研究法,进行戏剧历史和现状的直接研究,才能目中有全牛, 才能从它的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和“中介”中加以把握。这是因为,它不仅 说明着空间尺度的放大,而且也意味着对戏剧历史螺旋式发展的辩证法之理 解。总之,戏剧研究中要探索戏剧发展的固有规律,乃是一个在戏剧历史发 展长河中进行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一句话,就是一个对戏剧艺术历史 和现状进行全局性的宏观考察的过程。戏曲的反思  关于戏曲艺术及其命运的话题很多,但我愿意先从对戏曲的反思谈起。 戏曲的反思是对过去戏曲现象进行宏观性反思。其目的是企望对我国戏曲文 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再思考,直接原因是想针对固定化的线性思维模式进 行反拨。这是对戏曲艺术复归本体的呼唤,又是对戏曲出现新的繁荣的热切 期待。而方法则是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或曰以古鉴今。这算是先来务虚吧! 作为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 史,它以特有的耀眼光华自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然而,像自然规律一样, 艺术规律也是无情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都具有鲜 明的时代性。社会生活的演进不但改变着戏曲艺术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 而且还导致戏曲艺术样式的不断更迭。比如取金院本的地位而代之的,是元 杂剧;而取杂剧而代之的,则是由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取传奇而代之的, 则是花部。??所以在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史上,总是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而高峰与高潮之间必有低谷和式微之情势,这是戏曲的真相。 毋庸置疑,戏曲艺术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内在的民族精神韵致,这是十分宝贵的。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每一件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都在民族 风韵、民族形式的发展史上有着一席之地。从这方面看,众多的优秀戏曲艺 术品留下的印迹是光彩夺目的,当然,戏曲的形式、风貌与其他事物一样, 也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作为戏曲艺术家(编剧家、表演艺术家等),既是在 创造,同时也是在发展。凝聚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经过长期锤炼发展的戏 曲艺术,形式上如此精致、缜密、完整、风格化,富于独特的形式美。然而, 传统戏曲体制上又往往比较凝固、模式化、规格化,缺乏对内容的适应性。 一旦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巨大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剧烈变化,戏曲这一 形式往往不容易适应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不适应于(或不能较迅速地)表 达人们新的思想感情。在戏剧艺术世界中,可以说,一直就处在这种艺术形 式变革的探索之中。比如,明代戏曲以传奇为标志,打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 子的体制,艺术创造的空间随之得到拓展,不仅剧情更为曲折、跌宕起伏、 巨波细澜,性格的多层次、多侧面塑造,使人物形象呈立体化,而且风格气 势也更加恢宏,远非元杂剧所能比拟。而传奇的命运,则由于它的过于冗长、 繁杂及枝蔓过多,不久又被花部的生气与多变以及活泼取而代之。其实,这是符合规律的现象。一种戏曲形式达到高峰之后,常常会在自己内部孕育着异己的胚胎,导致发生逆向的转折。同时,戏曲的接受者—— 广大观众对戏曲艺术形式也有着惊人的选择品性。从艺术发展长河来说,金 院本也好,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也好,它们在形式上的变异和逐渐被淘汰,并 非是痛苦的失败,而是庄严瑰丽的落日,预示着充满生气的形式即将诞生, 标志着戏曲艺术家把握世界的能力又落下一座新的里程碑。作为戏曲的接受 者,理应敞开胸怀,迎接这雄鸡高唱的一个个戏曲艺术的黎明。  绝没有万世不变的艺术形式,戏曲形式当然也是如此。但是,一种艺术 形式成为文明花朵而被承认之后,它所涵盖着的历史风云凝聚着的智慧和力 量,对人们欣赏习惯、审美心理和艺术选择,仍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潜在的 心理习惯。所以,面对着每一个戏曲形式的挑战,原先的戏曲形式也呈现出 顽强的生存意志,常常在执拗地寻求新的养料,努力保持着自己的力量。比 如,在明代剧坛,传奇虽然已占统治地位,但杂剧这一形式并没有消失,像  徐渭这样杰出的艺术家仍然在变革中赋予这一形式以生命。此类现象不胜枚 举。  当然,在戏曲艺术中,纯粹的抽象的形式是不存在的,一旦戏曲作品以 具体的形式而展现,它自然便包含了内容的因素。因此,形式本来就是创造 含义、表达含义的手段。如果说导演、剧作家和演员在创作中的一切努力都 是在为内容寻找形式的话,那么当用以表达内容的形式在戏剧舞台上出现 时,就用得上尼采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了:“形式就是内容。”众多作品是 为例证。  列宁认为“思想史就是更替史”。思想领域、艺术领域,更替、更新是 必然的。在戏曲领域尤为显著。戏剧理论家早就指出过,戏剧的假定性手段 的发展几乎是没有限度的,既可以有保留真实的假定,还可以有抽象的、荒 诞的离开表象的真实,完全是戏剧艺术自身所创造的假定。所以人们说,对 于戏剧这一艺术样式来说,戏剧的千余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假定性手法层 出不穷的发展史,是一部舞台表现力无限扩张的发展史。所以,只要人类社 会发展,人类自身在发展,舞台对不断发展的人和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表 现,就有着广阔无垠的空间。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史”的感受,我才对戏曲艺术的前途与命运,始 终持乐观态度。更何况中国戏曲艺术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与发展呈不平衡状 态。因此所谓“危机”论,所谓“大力抢救”说,可能只是对几种“国宝” 型剧种而说的,要不就是自作多情。如果稍有戏曲发展的历史感,那么对它 的变革只应看作或快或慢的问题。戏曲艺术自身机制告知我们,一种戏曲形 式的消失或式微,自会有新的更富生命力的戏曲形式诞生,这就是戏曲艺术 生生不息的规律。当然,考虑把某一种戏曲样式(或剧种)在濒临灭绝时, 作为文物保留下来,送入“博物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戏曲史启示录              一 我国戏曲文化史上有这样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戏剧创作的高潮;若干年 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一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大 体上就是由许多这样的高潮接续而成的。大的作家是戏曲艺术繁荣的标志, 但大作家的出现又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们的同时和稍前稍后,总有一批才 华横溢的作家群围绕着他们,宛若群星之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 星空。  元杂剧是完全成熟的叙事性戏剧形式。它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完全可以同 世界戏剧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戏剧黄金时代相媲美。这是一个戏曲艺术空前 活跃的时代,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最富有浓郁戏剧氛围的时代。打开钟嗣成的《录鬼簿》,我们看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马致远、 杨显之、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许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 各骋骥騄,终于掀起了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高潮。文艺的繁荣,要有一个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环境。思想要砥砺,艺术要切磋,没有同时的、同等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 思之泉,也会枯竭的。著名杂剧作家杨显之,和关汉卿就是莫逆之交,其外 号“杨补丁”之名,就是因为他常常对关剧提出切中肯綮的意见,这已成为 元人杂剧史上的一段佳话。我们不妨再注意读一下《录鬼簿》,你还会发现 很多剧作家互相都是生活的挚友,艺术上的知音。这说明,有元一代杂剧的 繁荣和各种文学样式的繁荣一样,是多么需要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这一点 虽然可能不是决定性的,然而却是必不可少的。二  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在他的《剧作法》一书中,开头就指出了 “戏剧除了对于观众以外是毫无意义的”。他还引用了一句名言:“没有观 众,也就没有戏剧。”这是什么原因呢?阿契尔回答得很好:“用戏剧叙述 故事的艺术,必然与叙述故事的对象——观众——息息相关。你必须先假定 面前有一群处于某种状态和具有某种特征的观众,然后才能合理地谈到用什 么最好的方法去感动他们的理智和同情心。”由此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我国戏曲艺术的各个繁荣时期与当时观众的整个政治意识、社会心态有着密 切关系。戏曲艺术是依靠群众的创造,并且是时刻感受着群众的“喜怒哀乐” 而成长起来的。我们所以说,优秀的戏曲艺术是群众的、民主的艺术,不只 是由于它的表演要依靠瓦舍勾栏中各行各业的共同协作,更在于戏曲本身就 是城乡“下里巴人”所创造,它一开始表现的就是市井或民间生活,并且必 然是在群众中演出才能成长起来。戏曲和一切民间艺术一样,只能靠群众才 能“安身立命”,而后发扬光大之。这就要求它从内容到形式的人民性和现 实性,否则,它就无从发展。  戏曲艺术繁盛的真正动因,应该是:优秀的戏曲能代表一个时代千千万 万的人发言。它站在被压迫的人民这一边,为群众讲话。它反映了人民的苦  难生活,它没有回避现实中提出的尖锐问题,因此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才成 为怒放于专制制度祭坛上的鲜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斗争心声的呼喊。比如 元杂剧的内容正是体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渗透着市民的精神,跟平民百姓 站在同一水平,表现了普通人的利益,在瓦舍勾栏这个“论坛”上,公开诉 说了人民群众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这就是为什么在元剧中,使人感到 了那个时代精神的脉搏,思想跃动的脉搏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元杂剧赢得 了它同时代人的衷心的欢迎的缘故。舞台是艺术的圣地,也是社会的缩影。 当剧作家的创作意念与人民的愿望相一致时,演员与观众共鸣的闸门才能打 开。观众的情绪、态度是左右戏曲盛衰的关键,认识这一规律,有助于认识 戏曲艺术繁荣的根本契机。一部戏曲艺术发展史不断证明:作为一种戏剧艺 术,它存在的前提就是群众,就是直接面对它的观众。如果丧失了人民,丧 失了观众,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身。  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说得极好:“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世 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 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 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艺术哲 学》第 6 页)三  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上有一个敏感问题,即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是否为一 代戏曲繁荣的动因、酵母和激素?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似乎对这个问题有意 避开,而把戏曲的兴衰着眼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从而提出“客观上的较为 放任和主观上较为疏忽”往往是戏曲艺术繁荣的动因。其实,任何时代的文 化繁荣的原因都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在认识这一问题时经常发生历史主义和 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试看元朝的短暂历史,一方面,在残酷的民族矛盾的 战争中,人民处在死亡线上;另一方面,战争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在人类 社会,有些残酷的行为(如战争)却常常推动历史的前进,所以历史的前进 体现了二律背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朝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的冲突虽然给 各族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却也大大扩大了剧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视 野。元剧题材的空前拓展,剧作家审视生活的角度的多样就是明证。纵观世 界文艺史,文艺最繁荣之日,恰恰在意识形态重建之时。这往往与一定时期 经济发展不成正比。旧的意识形态大厦倾斜了,或新的意识形态体系正在重 建,此时剧作家的感情和思想都发现了新大陆,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对感情 的驾驭就获得了更大的内在自由,形象构成的机遇就空前地增加了,形式、 流派就纷呈起来了。西方有位著名评论家说过这样的话(大意):重要的作 家作品,恰恰出现在有裂缝的时代。信然。  有感于对“戏剧本体”的质疑  近读王石同志《杂说所谓“戏剧本体”》(载《戏剧报》1987 年第 6 期) 一文,感慨良多。王文的中心议题是对“戏剧本体”说的质疑。作者谓:“很 惭愧,我对本体所知甚少。只知它极玄奥,是与认识论不大一样的一种研究 世界本原、本性的存在学说。”在王文看来:“如果仍是沿用‘本体’的哲 学含义,岂不是说戏剧并非一种可以认识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不可知的‘物 自体’?说不通。因为谁都知道戏剧不是自然之物、‘自在之物’,而是人 的创造物。并且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作。”话说的似乎颇合乎逻辑,但且不 说这里有强加于人之处,还在于王文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话,陷入了自我矛盾 之中。王文明确地说过:“‘现实主义’曾是哲学名词,进入文艺后,含义 已经有了极大的改造。‘意识流’也一样。”既然承认曾是哲学名词的现实 主义和意识流进入文艺后,含义就有了极大改造,为什么就看不到“本体” 在进入戏剧艺术中,含义也会有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造呢?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只能占一些篇幅看一看“本体论”观念的演进 过程。“本体论”这个哲学名词,它原是十七世纪唯理论者为证明“存在本 质”(神性)的终极真理而引入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康德认为“物自体”在经验之外,无法认识,因此他.反.对.本体论研究。但是到后来,这个词就被一般化了,变成哲学中关于存在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例如亚理斯多 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就被分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部分。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如 新实在论、现象学等都大谈本体论,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勒认为没有超越象征 媒介之外的实在,坚持康德的反本体论立场,但其他新康德主义者也开始谈 本体论。1921 年美国“新批评”派文艺理论家约翰·克娄·兰色姆第一个把 这个词用于文艺理论。我们仔细考察他使用“本体”这个词的方式,可以发 现他常将“本体的”与“实质的”、“根本的”等词并用。而马克思在建立 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时则是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和方 法,从逻辑起点到本体论,到发展观,发现了唯物史观,创立了他的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近年我国有不少同志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看来,从马克思到现代 许多哲学家都在改造“本体论”的原有含义,事实上也正如王文所说,它一 经进入文艺后,就同原来意义大不一样了。一个时期以来,对一些新的概念的创造,我们已经听到太多的诘难和过于严厉的批评。人们过分习惯于文章藉以立论的基本概念的彼此重复,至于 王文中所作的“现成的、明白的字眼不用”的警告,更可看出我们戏剧理论 批评界是多么安于概念贫困的现状啊!其实,概念的贫困与贫困的理论批评 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年前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我们很少看到一篇理论批评文 字能提出新鲜的确切的概念,并使用这概念用来发表新鲜的见解(我经常阅 读的《戏剧报》,在这方面的缺点尤为显著)。其实,概念、术语是人们进 行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材料,又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知识单 元,自然科学和文艺科学的理论价值都要以若干精确的科学概念为其“核心 概念”才能成立。从古至今,各个学科领域,各种思潮起伏,有如大江东去, 人们不仅对人和社会做着无休止的探索,而且为使这探索不断地升华而创造 了不计其数的概念。一部思想文化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人类 不断创造概念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凡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做过贡献的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叭叭叫这个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