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妙著地理书有多少种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学设计1.doc 8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与同学们谈地理知识教学点: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德育渗透点: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三、新课学习阶段: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拒绝访问 | www.1398.org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1398.org)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8b4fd83b0d34364-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星球版2012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_伤城文章网
星球版2012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单元计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 单元备课单元主题内容 教 材 分 析 知识 结构 特点《地球》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 强,难点较多。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 《地 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四部分内容。其中,应用《经纬网》准确定 位, 《地球的自转》体会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出现。 从《地球的公转》体会四季更替以及五带的划分。 以上四部分有机相连 形成一个知识整体。学情 分析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 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 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单 元 目 标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与 方法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识地图是记录和 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 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 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1.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观的、感性的认 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 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对地理的 兴趣。 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地 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1、能判读经纬网,并描述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时区的划分及四季更替学生都难理解。 方法:运用启发式、读书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适当使用多媒 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实施-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课题内容: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点: 1、知道什么是地理;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 格。 教材分析: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 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 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 让学生“想一想”。 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 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 “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 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 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教学方法: 1、 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 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 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备注-2-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 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板书) 五、怎样学好地理:①要对地理感兴趣。 ②上课要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与。 ③要多看地图,熟悉地图,善于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 ④要仔细观察,善于总结规律;或记住规律,善于运用规律。 ⑤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 6 还应做好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 册。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六、板书设计: 1、生活离不开地理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 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备注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 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第一章课题内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能用平均半经、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平均半经、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 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3-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4(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 状的事例吗? A、 (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 B、 (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 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卫星照片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 代价。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 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赤道半 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 21 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 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 的大小。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形球体 B.纺锤形球状 C.不规则球体 板书设计: 形状:球形 地球 大小 极半径:6357 千米 平均半径:6371 千米 直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赤道半径:6378 千米备注D.规则球体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课题内容:地球仪和经纬网 教学目标:(1) 认识并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重点】-4-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5(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准备一小地球仪。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承接谈活: (板书)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 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 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 线的度数。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 00、300、600 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备注-5-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6(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 和 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 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 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 ,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 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 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 1 条,1160 的经线有 2 条。 )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 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 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1.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2.中纬度与低纬度,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纬线是( A.0°和 30°纬线 B.30°和 60°纬线 C.0°和 60°纬线 D.60°和 30°纬线 【板书设计】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一)经纬线特点比较 项目 名称纬线 经线(子午线)备注)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 概念 的圆圈 条数 形状 特 点 长度 无数条 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 赤道最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以 赤道为对称轴的两条纬线长度相 等) 相对位置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 的半圆 无数条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经线都相交与南北极-6-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7任何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 只有赤道能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 平分半球情况 个半球 球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线圈都能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备注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 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 东西方向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 赤道为对称轴的两条纬线长度相 等)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经线(圈)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南北方向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0-----90 度由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作 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 N 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 S 表示)0-----180 度由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 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 E 表示) 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 W 表示) 东西半球D20W°和 160°E 组成的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南北半球D赤道经线圈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7-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8(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 ,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 A、B、C 点。 (让学生读出 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 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 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 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形球体 B.纺锤形球状 C.不规则球体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巩固练习】 1. 读东西半球图(1-3), 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 洲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 ③ _________ ④ _________ ⑤ _________ ⑥ _________ ⑦ 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备课D.规则球体(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反思:-8-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9备注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前言: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头 疼,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 目的进一步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希 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例一:见右图。 1.写出 A、B、C、D 的地理坐标: A: C: 2.A 点位于 C 点的 3.A、 C、 四点中, B、 D 位于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西半球的是 、 B: 、 、 D: 方向;B 点位于 C 点的 , 位于南半球的是 。(填代号) ,四季分明的 。 、 方向。 ,4.A、B、C、D 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 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如图:-9-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0做法: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备注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20°S第二步(题):判断方向方法: 要判断 A 点位于 C 点的什么方向,则在 C 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 A 点界于两个方向之 间,那么 A 点就在 C 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 点在 C 点的 N 坐标方向,即 A 点在 C 点的正北方向。B 点在 C 点的东北 方向。 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 20 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 160 度,全在西半球;经度 在 20 度和 160 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 10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1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A、B、C、D 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B、C,位于南半球的是 D,位于东半球 的是 A、C,位于西半球的是 BD。(填代号) 第五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 夜现象。 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 度为热带,23.5-66.5 度为温带,66.5-9。度为 寒带。 答案:A、B、C、D 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C、D,四季分明的是 B,有极昼极夜现 象的是 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例二: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 A、B 两点的经纬度。 A. B. 、 、 ; 。备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 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 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 11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2备注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 头指向始终向东,反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 第二步(题):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 (1)经度的判断:图中已有 0 度和 180 度,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 数,如图:(2)东西经的判断: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 经度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如图: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西 经。 (3)纬度的判断:北极点 90 度,最外围为 0 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 30 度和北纬 60 度。如图:- 12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3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像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 的。 (3)答案:A:90°E,60°N B:45°W,30°N总结:从这两个例题的解答过程,你学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技巧: 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 然后根据方向判 断经纬度及代号。 你还学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下面:建议找出这方面的习题练习一下,你会越做越轻松 的。 3.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判断方法纬度 经度 1884 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附 赤道为 0° 规定 由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作 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 N 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 S 表示) 近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定为 0°经 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由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 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 E 表示) 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 W 表示) 从 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直到 180° 度数 变化 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直到 90° 从 180°经线向西、向东递减,直到 0° 北纬向北递增,向南递减 东经向东递增,向西递减 南纬向南递增,向北递减 西经向西递增,向东递减 断方 南北纬度的判断方法 东西经度的判断方法- 13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4法北大北纬,南大南纬西大西经,东大东经注意:1、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0°和 180°经线左右两侧的经度东西相反 3 特殊的经线与纬线 赤道:0°(不能加表示南北纬的字母) 特殊纬线 北极点:90°N(四周全是南方) 极点 南极点:90°S(四周全是北方) 0°经线 特殊经线 (不能加表示东西经的字母) 180°经线 4.半球的划分及判断界线 南北半球D赤道 南北半球DD只看纬度 东西半球D20W°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 东西半球DD只看经度 若为东经,就与 160°E 相比小于 160°E―-在东半球 北纬―-在北半球判断 方法大于 160°EDD在西半球若为西经,就与 20°W 相比南纬DD在南半球小于 20°W―-在东半球 大于 20°WDD在西半球口诀:北北南南口诀:东东相比,西西相较,大西小东 特别注意: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5.纬度地带与五带的划分及判断(见 P12 图 1.20) 类别 纬度地带 项目 划分依据 纬度高低 名称 低纬度 具体划分 温带 30 ° ― 中纬度 60° 南温带 S- 14 -五带 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 名称 北温带 N 四季明显 23.5°S-66.5° 纬度范围 23.5°N-66.5° 地理现象纬度范围 0°―30°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523.5°N-23.5° 热带 S 60°― 高纬度 90° 30°纬线(低纬与中纬 分界) 分界线 60°纬线(中纬与高纬 分界) 极圈(温带与寒带分界) 回归线(热带与温带分界) 寒带 南寒带 66.5°S-90°S 北寒带 66.5°N-90°N有阳光直 射现象 有极昼极 夜现象温度带的判断(只以纬度为依据) 纬度数值小于 23.5°的点――热带 纬度带的判断(只以纬度为依据) 北纬纬度数值在 23.5°―66.5°的点 纬度数值小于 30°的点―低纬地 ――北温带 区 南纬纬度数值在 23.5°―66.5°的点 判断方法 纬度数值 30°―60°的点―中纬 ――南温带 地区 北纬纬度数值大于 66.5°的点 纬度数值大于 60°的点―高纬地 ―北寒带 区 南纬纬度数值大于 66.5°的点 ―南寒带- 15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6第三节课题内容:地球的自转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地 球 的 自 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 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 材位居《地球》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和多媒体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重点 1、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及昼夜更替 难点 1、时差现象,能用简单的方法推算时差。用实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应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 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 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样的?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项目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旋转引起的变化 2、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 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 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 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 13-------15 页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国际上怎样统一时间问题。- 16 -自转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7理解时区的划分。什么是中时区?东时区、西时区?怎样进行推算时差? 理解日界线的划分。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 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 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 15 度,时间相差 1 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阅读世界时区与日期变更。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 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课堂小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 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自转 方向 昼夜交替 自西向东 绕地轴旋转 24 小时时区 每隔 15 个经度划分一个时区 时间相差 1 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日界线 教学反思: 原则上以 180 度经线为日界线第四节课题内容:地球的公转 教材分析地 球 的 公 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 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 材位居《地球》的第四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多用媒体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四季 的形成。 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 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感受、多媒体演示、讨 论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投影仪 课件- 17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8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规律,至使昼夜更替、各地时间的差异, 那么地球公转会使地球事物产生一些什么变化呢?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旋转引起的变化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利用课本 17 页插图、多媒体演示及用地球仪让学生一起操作来让学生认识、理解地 球的公转引起四季的变化。 注意: 指导学生演示地球公转成为重点。要领: 1、地轴的指向要正确,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让学生在演示过程中感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姿态。 3、要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 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 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月 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 节 受 热 程 度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热量适中 南半球 北极 昼 夜 长 短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赤道 赤道-南极圈 以北 南极圈以南 昼夜相等 热量少 极昼 极昼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极夜 昼夜相等 春分 3 月 21 日前后 赤道 春季 秋季 夏至 6 月 22 日前后 北回归线 夏季 冬季 热量多 热量适中 热量多 极夜 极夜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昼- 18 -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 天) 太阳 四季变化自西向东 一天(24 小时) 地轴 昼夜更替秋分 9 月 23 日前后 赤道 秋季 春季冬至 12 月 22 日前后 南回归线 冬季 夏季 热量少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19南极极夜极昼(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 , 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 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 20 页 1―4---4 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课堂小结: 。 【巩固练习】 1. 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 1 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 ) 。 B.23.5° 夏至日 N 个。 B.4 个 C.3 个 D.2 个 C.23.5° 冬至日 N D. 23.5° 夏至日 S 正确的是( A.23.5° 冬至日 S 2. 带中的 A.5 个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地 球 的 运 动 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 教学反思: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我国南极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中山站(69° S,76° ,途经地球五 E)地理填充图册- 19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0第二章《地图》单元计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 单元备课 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有作用的工具,应用广 内容 特点 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 要,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的基本 方法和技能。 知识 结构 学 情 分 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地形图的判读,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3 个部分。以上三大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单元主题 教 材 分 析心理特征方面: 学生刚上初中, 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 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 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学习基 础方面:通过调查学生对地图的了解程度,我校初一学生大多数对中国地图,旅游区 导游图,商场楼层分布示意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单 元 目 标和生产上。 知识 与 技能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 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 与 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 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 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 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 素质之一。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20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1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5.分层设色地形图。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难点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教学方法 与手段方法:运用启发式、读书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适当使用多媒 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实施第一节课题内容:地图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地图基本要素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尺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大小。记 住地图上常用图例,会在地图上辩方向。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当地地图学习比例尺三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能力,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 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并能量算距离。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掌握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的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 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直观、启发、谈话、讨论、讲授等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 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地图)对 。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 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21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2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如何辨别地图上的方向?回答课本 27 页读图中的问题。 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 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关于“比例尺” ,思考下列问题: (1)比例尺有几种表示方式?(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2)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 少倍?比较 29 页活动中的四幅图的比例尺的大小, 它们表示的范围大小与反映的地理事物的 详略程度有何差别? ①强调比例尺是个分式,从分式的比值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 1,分母愈小,比值 愈大,比例尺愈大;反之,分母愈大,比值愈小,比例尺愈小。 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就同一地区地图而言,比例尺越大, 图幅越大,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小,内容越略。就图幅相同的地图来说,比例尺 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3)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在北京城区周边图上,量算丰台到通州的直线距 离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4、关于“图例” ,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 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 15 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 “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22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3【板书设计】 一、地图三要素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图上距离 公式:比例尺= 实地距离文字式:图上 1 M代表实距 50km 地 图 三 要 素 表示方法 比例尺 0 线段式: 50 100 Km (注意:三者之间的转换)数字式:1:5000000 把不同形式的比例尺都化成数字式, 分子都是 1,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小。比例尺大小的意义比例尺大,表示的地区范围小,但表示的内容详细(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小,表示的地区范围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基本方向: 方向 确定方法 图例和注记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向法: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向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教学反思: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势高低起伏和五 种地形类型,能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能力,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 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23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41 能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2.初步掌握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 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 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直观、启发、谈话、讨论、讲授等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悬念设问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 8848 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 只不过 4000 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 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 课本 P31 图 2--2--1“海拔的计算” ,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 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 1500 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 多少呢?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 500 米。 提出问题 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乙地 1000 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 1500- 24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5米、500 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 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 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 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 米和 500 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 1500 米,乙地海拔 500 米。而 1000 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 地比乙地高 1000 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 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 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4 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 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 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 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 p33 页两幅图和文 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 型的地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 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 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做等高线地形图。 提出问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 25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6别山地坡度的徒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 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 电脑展示 课本 P33 页图“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米)形态示意”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 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指图交流 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 图说明。 分析归纳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 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 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 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 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 侧相当于陡崖。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 和想像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 别能力。 第二课时 引导推理 引导学生观察阅渎 p34 页文字和等高线地形图。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 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 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 26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7板书 ②等深线 观察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 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 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 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 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图的 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例如,陆地部分,海拔 200 米以下用绿 色,海拔 200~500 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 地势越高, 黄色越深;一般来说 4000 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 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 2~ 3 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 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 过渡承转 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时需要了解一条河谷的起伏形态或 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 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演示提问 教师出示两个一样的有两个山顶的山地泡沫塑料模型。先用一个模型演示:用刀沿一个山顶 中央竖直方向切开,说明其切面即剖面或叫断面;再将剖面用印台印到一张白纸上,说明得 到的图形即该山顶的剖面图。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个模型沿两个山顶的中央竖直方向切开, 将剖面印到纸上。让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地形剖面图,为什么同一个山体模型,我们看到 了不同的剖面图。 交流点拨- 27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8组织学生议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 我们在模型上选择了不同方向的切线,看到了不同的剖面,直观地显示了山体模型不同方向 的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因而选择剖面线很关键,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这是一个山体的模 型,我们能随意沿某条线切开看到其断面,但是在实际中是无法切开一座山的,如何才能绘 制出它的剖面图呢? 指导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 P18 图 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 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概括为:一选剖面线,二画平 行线,三引垂直线,四连交点线。 电脑演示 以课本 P18 图 1.32 为例,分步骤演示,同时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介绍,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方法和过程及其意义。 1.鼠标点击等高线地形图。 2.鼠标点击直线 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需要,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选剖面线) 。 3.鼠标点击间隔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作 AB 线的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并注明每条平行线的 高度――画平行线) 。 4.鼠标点击垂线(把等高线地形图上 AB 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做垂线与高度相同的平 行线相交,得到不同的交点――引垂直线) 。 5.鼠标点击流水出现剖面线(把各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连交点线) 。 学生活动 按演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把课本 P18 图 1.32 补充完整(教师也可以另外设计一 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做绘制地形剖面图的练习,以便巩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技能) 。 小结过渡 同学们,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学习,我们能够在地形图上判 别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但是,地球表面不仅高低起伏,而且形态多样,有海拔几千米的高 山,有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平坦宽广的原野,请看下面一组景观图。 电脑展示 鼠标逐幅点击五种地形的彩色景观图或者素描图 (或者教师展示五种地形的有关挂图、 图片) , 然后说明,这些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总称地形。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 28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29平原、盆地五种基本类型。那么,我们在地形图上如何去识别这五种地形呢? 板书 5.五种地形的判别 电脑展示 点击出下表,让学生观察景观图,并对照课本 P17 图 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 完成表中内容。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 面 (较高,一般 高原 上稀疏而数值较高) 在 500 米以上) (起伏不大)(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 山 (较高,一般 山地 顶呈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 丘陵 较低) (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 盆地 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 准) (很低,一般 平原 (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在 200 米以下) (起伏很小) 在 500 米以下) (无一定标 (起伏不大) 在 500 米以上) (较低,一般 (起伏不大) (起伏很大)讨论归纳 先把学生分成 5 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议论完成一种地形。然后各小组代表逐个在全班发言 交流,教师评价并点击出答案。最后让学生图表对照,列表归纳。 课堂小结:请学生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巩固练习】 1.在野外,我们经常需要寻找方向。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定方向: ①用指南针定方向 ②晴朗的夜空用北极星定方向 ③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定方向 森林中,用树木的叶子的稀密程度定方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④在- 29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0【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地面高度计算 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 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 ....地势高低――根据标注的海拔等 高 线 地 形 图等 高 线 辨 认 地 形等高线密集→坡陡 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坡缓 前提:同一幅图山顶: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外小内大 盆地(洼地) :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外大内 山 谷 : 等 高 线 弯 曲 部 分 向 山体 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数字变小处凸 数字变大处凸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矮的部位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小等深线:表示海洋深度和海底起伏状况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目了然)观察剖面图的关键:1、看起点和终点 的海拔 2、看鞍部的海拔范围 3、看剖 (直观, 某一方向) 面线经过的山顶的海拔 地形剖面图五种地形的判别 平原 海拔(米) 地面起伏程度 200 以下 高原 1000 以上 丘陵 500 以下 山地 500 以下 盆地 无标准教学反思:- 30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1笫三节:地图的应用 课题内容:地图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培养学生从地 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如何使用电子地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资料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 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掌握阅读地图的步骤; 学会使 用电子地图,列举电子地图的应用。 【教学难点】 1、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列举电子地图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 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直观、自学、启发、谈话、讨论、讲授等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 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阅读交流分享认识常用地图。从而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活动:慧眼识地图 小组对抗 总结: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步骤:(板书) 笫一步:看清图名 第二步:熟悉图例 第三步:阅读地图主题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 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2.地图的发展 讲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 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 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阅读电子地图的应用 p38------40 页畅谈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 31 -看谁从地图中获取的信息多 p37 页(小竞赛)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2家庭作业:活动 运用电子地图,设计一次从自己家乡到上海(参观世博园、东方明珠、外滩) 的模拟旅行。【板书设计】 认识常用地图 选择地图普通地图 专用地图 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地图 根据比例尺选择合适的地图地 图 的 应 用 阅读地图三部曲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看清图名 熟悉图例 阅读主题1、确定出行路线 电子地图的应用 2、确定地理位置 3、进行分类搜索- 32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3第三章《海洋与陆地》单元教学计划单元主题 教 材 分 析学情 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单元备课 本章了解地球的构造及形成过程是个很大的难点, 空间想象力很强, 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培养基本技能是主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过 程,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内容 特点 知识 结构本章两节课程,第一节达州和大洋,重点认识地球有七大洲和四大 洋,及其陆地和岛屿。第二节海陆变迁重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地球的构造及其成因,本章难点很突出,对刚接触地理的学生很困难,通过多 媒体展现,认识到对地球的遐想,及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 1.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 能判别。知 识 与 单 元 目 标过程 与 方法2.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1.)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 力。 (4)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技 能3.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 力。 (5).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 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 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1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 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 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点。 3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 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33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4教学重点1 七大洲和四.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大洋 的名称及分布。 2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1. 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2..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3..海陆变迁的原因。 4..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 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施第二章 海洋与陆地第一节 海陆分布课题内容:海陆分布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位居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 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 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 的理解。认知率达 100%。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 100% 重点 (1) 、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 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 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 95% 难点 (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 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 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备注- 34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5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 、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 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 、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 ,可人们当初给地 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 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 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 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 2:读图对比: “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 ,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 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 块陆地。 3、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 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 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 岛屿 半岛 海峡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面积广大的陆地 面积较小的陆地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 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备注- 35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6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备注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 3、 东、西半球图” ,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 、 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 、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 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 4、 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 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5、 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 , 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 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 ) 课堂小结: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 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巩固练习】 1、 2、 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 、地球?水球?- 36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7(二) 、世界海陆分布 1、 2、 1、 2、 3、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备注(三) 、七大洲和四大洋教学反思:第二节课题内容:海陆的变迁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海陆的变迁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 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 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重点 难点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 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方法: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 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 感性认识不多, 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 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 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 (二) 、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 “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 1: 看教材图 2.10――图 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 2.18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 37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8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 、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 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 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 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 景场的叠加) (四) 、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 3:看图 2.19――图 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 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 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 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 体意向场。 ) 【布置作业】 备注【巩固练习】 1.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 印度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A.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3.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 裂谷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反思: 不变的(错误)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B. 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B. 太平洋板块 D. 亚欧板块 ( ) ( ).2.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38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39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单元计划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 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 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 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2 3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 100%。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1. 知识积累与疏导: 降水与生活的关系, 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 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 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 100%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 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 100% 课时安排 第一节 天气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五节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1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39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40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一节 天气课题内容:天气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 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 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 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备注- 40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41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 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 0-12 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 2 级,半道风尾表示 1 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 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课堂小结: 备注【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天气是一个地方________(长或短)时间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大气状 况。 2.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________,充分利用 ________的天气,避免和预防________的危害。 3.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白色表示________。【板书设计】第一节 天气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 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 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教学反思:- 41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42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课题内容: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 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 当中。 天气状况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 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 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 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 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 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 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备注- 42 - 江西春波学校七年级地理教学案43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 3.1,请读出一天中,8 时、14 时、20 时、2 时的气温是多少 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 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 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 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 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 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 3.12 和图 3. (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13 , 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 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 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数值约为 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大概 4 时左右,数值约为 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约为 24℃,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 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 是日较差,约为 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 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 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 曲线图。(根据书上表 3.1 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奇妙男友原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