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通调背俞操作方法

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验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验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金​宏​柱​教​授​的​疏​经​通​督​推​拿​防​治​脊​柱​相​关​疾​病​学​术​思​想​,​强​调​脊​柱​平​衡​和​经​络​平​衡​并​重​,​提​出​经​络​整​脊​概​念​;​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整​体​治​疗​,​在​脊​柱​整​体​观​念​指​导​下​,​治​疗​时​注​重​整​个​督​脉​诊​治​;​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脊​柱​矫​正​疗​法​的​科​学​定​位​施​术​技​术​,​加​强​手​法​规​范​及​创​新​;​将​现​代​医​学​、​经​络​诊​断​和​经​筋​诊​断​有​机​结​合​,​辨​证​施​法​。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验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验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金​宏​柱​教​授​的​疏​经​通​督​推​拿​防​治​脊​柱​相​关​疾​病​学​术​思​想​,​强​调​脊​柱​平​衡​和​经​络​平​衡​并​重​,​提​出​经​络​整​脊​概​念​;​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整​体​治​疗​,​在​脊​柱​整​体​观​念​指​导​下​,​治​疗​时​注​重​整​个​督​脉​诊​治​;​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脊​柱​矫​正​疗​法​的​科​学​定​位​施​术​技​术​,​加​强​手​法​规​范​及​创​新​;​将​现​代​医​学​、​经​络​诊​断​和​经​筋​诊​断​有​机​结​合​,​辨​证​施​法​。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08期
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了解针灸结合推拿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方法从来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随机选取72例作观察组,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辅以推拿手法治疗,另选取72例作对照组,仅给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最终疗效。结果针灸、推拿手法治疗该疾病后的功能评分更高,总有效率高达97.22%,而复发率较低,与仅使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各方面情况更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辅以推拿手法治疗,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更易接受,可继续应用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46.9【正文快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人数逐日增加,并呈年轻化态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较多,发病机理复杂,疾病带来的疼痛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较多,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等,但选择对患者影响最小,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1]。本文主要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云添;李兆文;詹文吉;赵学田;;[J];光明中医;2014年01期
李占波;;[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年03期
许时良;许电;邓行行;陈慧珍;文建国;应聪;吴灿;何谊;;[J];海南医学;2014年02期
苏军;王艳飞;;[J];西南军医;2014年02期
赵鹏飞;张亚君;;[J];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35期
黄连伟;吴清云;;[J];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11期
顾利军;;[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03期
吴龙兴;许金樱;李建春;董黎明;;[J];浙江中医杂志;2013年10期
万利军;;[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07期
叶壮益;;[J];医学综述;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峥;蔡栋斌;朱蜀云;杨康;王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06期
闫文科;;[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16期
张颖;鞠诣然;;[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31期
王蓓;;[J];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3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戎宽;[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刘昌盛;[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4年
黄丹凤;[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靳辉;;[J];安徽医学;2011年09期
赵文海;赵长伟;冷向阳;闻辉;林定坤;李振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陈志宇;[J];广西中医药;1999年04期
陈国雄;;[J];当代医学;2013年04期
柯源;操良松;;[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10期
赵世阳;;[J];黑龙江中医药;2010年06期
郭履成;[J];中医药导报;2005年01期
梁勤;;[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郑长荣;[J];颈腰痛杂志;1998年01期
贺继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玉波;;[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8期
孙雄;;[J];福建中医药;2012年02期
夏宗奎,李红娟;[J];按摩与导引;2000年04期
骆彤,韩明;[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吴宗凯;[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韩复庆;[J];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12期
归江;[J];按摩与导引;2003年02期
许琳,蔡映英;[J];按摩与导引;2003年04期
伊智雄,宋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年04期
伊智雄,宋强;[J];陕西中医;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育凤;黄锦军;赖耀铭;;[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朱恪材;;[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安忠德;;[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杜伟强;;[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尹久;姜莉;;[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毕胜;李义凯;赵卫东;张勇;候京山;王福根;;[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陈宜增;;[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邱以成;邓先军;;[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王正和;;[A];第九届全国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软组织疼痛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严隽陶;张宏;徐俊;吴信忠;程杰峰;严振;;[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业奇;[N];健康时报;2007年
;[N];家庭医生报;2005年
张宏 徐俊 严隽陶;[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文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魏学东;[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立军;[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程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波;[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郑文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蔡宏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王轶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王海梁;[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王远长;[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陈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庾科瀚;[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手法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推拿是指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的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又称“按摩”。是我国独特的、作用于人体经脉和腧穴的传统按摩手法,属于中医的外治法范畴。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一、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的基本作用是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对机体生理、病理状况发生的影响而言。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较多,概括起来不外乎是调理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舒筋滑利关节、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由于其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而影响其治疗作用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诸如对疾病的了解和辨证,对病人体质、生活习惯,过去健康状况等情况的了解.对治疗穴位或部位的掌握、选择和应用。医者手法练功的功力和对手法技巧的熟练与灵巧运用,以及手法在运用过程中的速度、轻重、时间和步骤的掌握与操作方向、部位(穴位)的准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推拿的作用,认识这些,对理解和研究推拿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调理疏通经络&&&&&&&当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就能引起局部经络反应,主要表现为能起到激发和调整经气的作用,并通过经络途径从而影响到所连属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调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全身疾病效果,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历代文献对此均有论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载:“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可见,推拿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连肢节,通达表里,贯串上下,象网络一样地分布全身,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协调而稳定的有机整体。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能。人体就是依赖经络来运行气血,发挥着营内卫外的作用,使脏腑之间及其与四肢百骸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并使机体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导致气血失调,不能行使正常的营内卫外功能,百病则由此而生。&&&&&&&(二)促进气血运行&&&&&&&推拿具有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其途径有二:其一是通过健运脾胃。脾胃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而饮食水谷是生成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故有脾胃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成之源”之说。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从而保证全身的需要。其二是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气血的运行有赖于经络的传注,经络畅通则气血得以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组织器官,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气机条达舒畅,则气血调和而不致发生瘀滞。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人体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其功能。气血周流全身运行不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气血有关,气血调和则能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若气血失和则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均将失去濡养,以致脏器组织的功能活动发生异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三)调整脏腑功能&&&&&&&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推拿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例如:点按脾俞、胃俞穴能缓解胃肠痉挛、止腹痛;在肺俞、肩中俞施用一指禅推法能止哮喘;而且不论是阴虚还是阴盛,阳虚还是阳亢,也不论是虚证或实证,热证或寒证,只要选用相宜的手法治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临床实践还表明,推拿对脏腑的不同状态,有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按揉或一指禅推法在足三里治疗,既能使分泌过多的胃液减少,也可使分泌不足的胃液增多;推擦后按揉内关穴既能使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压下降,也可使处于休克状态患者的动脉压上升。推拿对脏腑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以及经络与脏腑间的联系来实现的。&&&&&&&(四)舒筋滑利关节&&&&&&&关节属筋骨范畴,亦需气血的温煦濡养。筋骨损伤必累及气血,致脉络受损,气滞血瘀,为肿为病,影响肢体的活动。推拿滑利关节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手法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祛瘀,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二是运用适当的活动关节的手法松解粘连。三是应用整复手法纠正筋出槽、关节错缝。从而起到滑利关节的作用。《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复劲强,关节清利也”。&&&&&&&(五)增强抗病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能使机体发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就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入。临床实践表明,推拿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如推拿能预防感冒,推拿后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推拿之所以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其一是通过刺激经络,直接激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其二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其三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所有的抗病手段和积极因素,一致对抗邪气。&&&&&&&从上述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推拿的基本作用是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滑利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最终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二、推拿的基本治法&&&&&&&推拿的治法包括推拿八法、手法治疗、固定和功能锻炼等四个方面.有时也辅助于药物内服和外用、牵引、针灸及封闭等其他疗法。&&&&&&&推拿八法是推拿基本治法,是根据辨证而确立的治疗大法,对于临床病证的治疗方法的确立,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它不同于具体的治疗方法,却又是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方法。推拿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温、补、和、散、通、泻、汗、清等,并根据这些治疗大法来选择手法,确定施法的穴位或部位。&&&&&&&(一)温法&&&&&&&“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运用一些温柔的手法,如按、揉、摩、擦、滚、一指禅推等手法,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缓慢而柔和的长时间操作,使之产生一定的热力深透到组织深部,起到扶助阳气、温经散寒的作用,本法适应于虚寒证。&&&&&&&(二)补法&&&&&&&使用轻柔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滚、揉、擦、摩、振等手法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长时间的操作,旨在补益正气和使其机能旺盛,达到“补虚祛邪”的目的。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凡功能衰弱,体虚者均可用之,临床常用的有补脾胃、补心肾、补肺气等。&&&&&&&(三)和法&&&&&&&和法即和解之法,是以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为主要作用的一种方法.凡病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手法应平稳而柔和,以振动类和摩擦类手法为多用,临床可分为和气血,和脾胃与疏肝理气等三方面。&&&&&&&(四)散法&&&&&&&“结者散之、摩而散之”,运用由缓慢而渐快的轻柔的手法,如摩、搓、揉、推、一指禅推等手法,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操作,使结聚疏通,达到消瘀散结的目的.故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均可使用本法。&&&&&&&(五)通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痛证或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宜用本法治之,它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手法运用时要刚柔兼施,常用推、拿、按、揉、擦等手法。&&&&&&&(六)泻法&&&&&&&为攻逐结滞、通泄大便的治法,—般用于下焦实证,以挤压类和摩擦类的手法为多用,在运用时手法较重而刺激性强。&&&&&&&(七)汗法&&&&&&&汗法有开泄腠理、祛除表邪的作用,适应于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多用拿、按和推、揉及一指禅推等手法。临床应用时,外感风寒,手法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外感风热,则手法用轻快柔和的拿法。本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方法,&&&&&&&(八)清法&&&&&&&以清热为主要作用,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常选用摩擦类手法。本法在小儿推拿中应用较多。&&&&&&&以上八法是骨伤、内、妇、儿、外和五官等各科临床常见病治疗中的基本方法,对于内、妇、儿三科常见病的治疗更为重要。&&&&&&&三、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症&&&&&&&(一)适应证&&&&&&&⒈ 内科病证
常见的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呃逆、便秘、久泄、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高血压病、胆绞痛、心绞痛、糖尿病、中风病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阳痿、肥胖症等。&&&&&&&⒉ 外科病证
胆囊炎、乳痈初期、乳腺增生症、手术后肠粘连、褥疮、面部黄褐斑等。&&&&&&&⒊ 妇科病证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盆腔炎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等。&&&&&&&⒋ 儿科病证
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疳积、痢疾、便秘、尿闭、夜啼、遗尿、惊风、百日咳、肌性斜颈与小儿麻痹症等。&&&&&&&⒌ 骨伤科病证
颈椎病、落枕、寰枢椎半脱位、漏肩风、肱二头肌长腱滑脱与腱鞘炎、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网球肘、肋软骨炎、背肌筋膜炎、急性腰扭伤、梨状肌损伤综合征、骶髂关节损伤(或半脱位)、尾骶骨挫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胸胁岔气、以及骨折后期与脱位等。&&&&&&&⒍ 五官科病证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声门闭合不全、近视眼、视力疲劳、耳聋耳鸣、慢性咽喉炎与慢性鼻炎等。&&&&&&&(二)禁忌症&&&&&&&⒈ 一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脑膜炎、肺结核等。&&&&&&&⒉ 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瘫初期以及内脏的损伤等。&&&&&&&⒊ 一些感染性疾病,如疔、丹毒、骨髓炎与化脓性关节炎等。&&&&&&&⒋ 各种出血症,如尿血、便血、吐血与衄血等。&&&&&&&⒌ 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等。&&&&&&&⒍ 肿瘤及脓毒血症等。&&&&&&&四、推拿手法简介&&&&&&&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称为推拿手法。其具体操作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及肢体其他部分如头顶、脚踩等,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作用于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而产生治疗作用。因主要是以手进行操作,故统称为手法。由于操作的形式、刺激的强度(力量)、时间的长短以及活动肢体的方式不同,就逐渐形成了许多动作和操作方法不同的各种基本手法。熟练的手法技术应该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四大基本要求,从而达到“深透”作用而又不损伤机体。这是推拿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所总结的经验。&&&&&&&(一)推拿手法的补泻意义&&&&&&&推拿手法的补泻原则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多有叙述,尤其在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清(泻):左揉为补,右揉为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等。一般认为,手法的补泻作用,主要与所用手法的性质、刺激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有关。凡刺激较弱、较浅,作用时间较长的手法,具有兴奋作用,属于“补”的范畴:反之,凡刺激较强、较深,作用时间较短的手法,具有抑制作用,属“泻”的范畴。从这一意义上说,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因手法刺激的轻重所起的补泻作用,其压力的分界量是因各人的体质和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的,在临床上则是以病人有较强烈的“得气”感来确定的。&&&&&&&此外,手法的补泻作用,与具体的刺激部位有密切的关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病症和不同的治疗部位,通过选择相应的经络穴位,采用相应的手法在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的刺激,才能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当然其中也包括补泻的作用。但是,手法所起的补泻作用的意义与用药不同,它没有补药或泻药进入人体,而是通过手法对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的各种不同方式的刺激,使机体内部得到调节,起到扶正或祛邪之功效,达到阴阳相对平衡,这就是手法补泻的意义。&&&&&&&(二)基础手法&&&&&&&⒈ 一指禅推法&&&&&&&[定义]
用大拇指指端、或指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前臂与腕部的协调摆动和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上的一种手法。&&&&&&&[操作]
端坐位或站势,拇指自然着力,不要用力下压,推动时着力点要吸定,摆动幅度与速度要始终一致,动作要灵活。移动时应缓慢地循经或作直线的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推动时的速度一般以每分钟120~l60次为宜。(图11-3)&&&&&&&[功能]
调和营卫、理气消积、健脾和胃.舒筋活络。&&&&&&&⒉ Zaozi005法&&&&&&&[定义]
用手背近小指部分或小指、环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通过前臂的旋转摆动,连同肘关节做屈伸外旋的连续动作,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站势,两脚呈“丁字步”.沉肩、垂肘.肘关下屈呈130°,置于身体侧前方。操作时要吸定于着力穴位或部位,发力要均匀、柔和,有明显的滚动感。动作要协调、连续、有节律,移动时要循经或作直线往返移动。动作的速度每分钟以120~l60次为佳。(图11-4)&&&&&&&[功能]
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力,促进局部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图11-4
zaozi005法&&&&&&&⒊ 揉法&&&&&&&[定义]
用掌、或掌根、或大鱼际、或小鱼际、或手指拇指面以及肘尖部等其他部位着力,固定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站势或坐势、沉肩垂肘,上肢放松置于身体前侧,腕部放松,手指自然伸开,前臂发力、摆动,带动腕部连同皮下组织一起作回旋运动。操作时,呼吸均匀、自然、气沉丹田,不可屏气与用力下压。揉动的幅度可大可小,亦可由小渐大,揉动时的力量可轻可重,亦可由轻渐重。揉动的穴位或部位要固定,不能滑动、摩擦。揉动的方向可顺时针方向,亦可逆时针方向,移动时要缓慢。揉法速度一般在60~120次/每分钟。(图11-5)&&&&&&&揉法最常与其他手法同时使用,组成众多的复合手法,如按揉、拿揉、点揉、掐揉、揉捏等,其目的在于增强手法的作用效果或缓解某种手法的反应。&&&&&&&[功能]
温通气血、活血止痛、温中理气、消积导滞、舒通筋络、缓解痉挛。&&&&&&&4.推法&&&&&&&[定义]
用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或小鱼际、肘面、肘后膺嘴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缓缓地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的一种手法。&&&&&&&[操作]
站势,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呼吸自然、深沉,气沉丹田,不能屏气。着力部贴于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推动,用力均匀、一致,切忌耸肩、左右滑动、忽快忽慢和用力下压。推动距离应尽量长,然后顺势返回,推法速度一般在30~60次/每分钟。(图11-6)&&&&&&&[功能]
理顺经脉、行气活血、消肿止病、舒筋活络,增强肌肉兴奋性,促进局部循环。&&&&&&&⒌ 摩法&&&&&&&[定义]
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面,附着于—定穴位或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在皮肤做环形有节律地抚摩的—种手法。&&&&&&&[操作]
坐势,亦有取站势,沉肩垂肘。上肢放松,呼吸均匀、自然,指、掌、腕、前臂同时做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摩而不带动皮下组织,可顺时针方向摩,亦可逆时针方向摩。用力平稳、均匀,轻快柔和,不得按压、滞着。其用力要领是上臂甩动来带动前臂及腕部,摩法速度一般在60~120圈/每分钟。(图11-7)&&&&&&&另外,本法在操作时,常借用介质,即裸露被操作部位,先涂上介质(如药膏、药水等),然后进行手法操作,以增加治疗效果,此即是古代的“膏摩”。&&&&&&&[功能]
理气止痛、消积导滞.健脾和中,活血化瘀.调节胃肠蠕动。&&&&&&&⒍ 擦法&&&&&&&[定义]
用四指面、手掌掌面、大小鱼际部位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做直线往返的摩擦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弓箭步或马步.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腕平指直,呼吸自然,气沉丹田,不要屏气。着力部要贴附肌肤上做稳实、均匀、连续的往返摩擦,不能用力下按或按压。擦法速度一般在60~120次/每分钟。(图11-8)&&&&&&&在临床运用中,要使用介质,如按摩油,药膏等以防止擦破表皮,亦能借助介质中的药物渗透来加强疗效,因而本法最常作为治疗结束时的最后一个手法。&&&&&&&[功能]
温通经络、温中止痛、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调理脾胃。&&&&&&&⒎ 抹法&&&&&&&[定义]
用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为着力部位,贴于一定的部位上,做上下或左右轻轻的往返移动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站势,沉肩垂肘,拇指指面着力而其余四指固定被操作的部位。用力轻柔、稳实、均匀,移动缓慢或轻快,不能往返按压(图11-9)。本法轻快柔和、常作为治疗时的开始或结束手法而使用。临床以头面、颈项、胸腹、腰背及骶部等部位应用最多。&&&&&&&[功能]
清醒头目,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活血通络,解除痉挛。&&&&&&&⒏ 搓法&&&&&&&[定义]
用双手掌面,或小鱼际部位,对称地夹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自上而下地做快速搓揉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马步,沉肩垂肘,上肢放松,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切忌屏气发力。掌与指自然伸直,挟持的部位要松、紧适宜.搓动时要轻快、柔和、均匀、连续,移动时要缓慢,并顺其势自然而下。搓法速度一般在120次/每分钟以上。(图11-10)&&&&&&&本法轻快和缓,常作为治疗损伤性疾病与风湿痹证而用于四肢,并多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与捻、抖两法同时配合应用。&&&&&&&[功能]
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疏肝理气,缓解肌肉痉挛。&&&&&&&⒐ 按法&&&&&&&[定义]
以手指拇指端或中指端、或掌根部、或肘尖部、或肢体的其他部位为着力点,按压一定穴位或部位,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站势或坐势,沉肩垂肘,气沉丹田,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着力部位。所按穴位或部位要准确,用力须平稳并逐惭加重。使气力深透,以有“得气感”为度。按压时,不移位,按压时间在10秒~2分钟。(图11-11)&&&&&&&由于其刺激力能强能弱,而气力较深透,故临床运用不仅灵活多变,且常与其他手法同时操作,组成众多的复合手法。亦为气功推拿的辅助手法。&&&&&&&[功能]
诱导止痛,通经活络,解痉散结,放松肌肉。矫正畸形。&&&&&&&⒑ 点法&&&&&&&[定义]
以指峰或屈指后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为着力部位,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力下压的一种手法。本法是伤科推拿的主要手法、亦是小儿推拿、气功推拿、自我保健推拿以及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手法,&&&&&&&[操作]
沉肩垂肘,气沉丹田,呼吸自然,意念在着力部位,选取的穴位或部位要准确。用力平稳,并随呼吸逐渐加重为度,不可久点。(图11-12)&&&&&&&因其刺激力较强,虽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较多用于穴位或压痛点,故历来有“以指代针”和“点穴”之说,同时在使用时,时间不可长,且要视病人的体质和耐受性,酌情选用,在点法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以防刺激太过,发生意外。&&&&&&&[功能]
镇静止痛、解除痉挛,开通闭塞,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⒒ 拿法&&&&&&&[定义]
用拇指与其他手指指面或拇指与食、中二指为着力部位,对称用力,一紧一松,一拿一放,拿取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的一种手法。本法是伤科推拿,内科推拿与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同时,本法又是急救时常用的手法之一。&&&&&&&[操作]
沉肩垂肘,悬腕,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协调活动为主导,对称用力一紧—松。拿取的穴位和部位要准,用力稳实,由轻渐重,不可屏气突然用力,整个操作要和缓而有节律(图11-13)。其刺激力较强,常作为治疗时的开始手法,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颈、肩、腰、胁及四肢部运用较多,&&&&&&&[功能]
开窍止痛,祛风散寒、舒筋活络,解除痉挛。&&&&&&&⒓ 捏法&&&&&&&[定义]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部为着力部位,捏住一定部位,将皮肉捏起,对称用力做连续捻转挤捏的一种手法。本法是捏脊疗法的最主要手法,也是其他推拿流派和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操作]
沉肩垂肘、自然呼吸,以腕关节活动带动掌指关节做连续不断地、灵活轻快地捻转挤捏,不能跳跃和间断。移动缓慢。用力柔和、均匀,不能生硬死板,速度可快可慢。其手法较为柔和,故常用于颈、肩、脊柱及四肢和腰胁等部位,尤其是脊柱与四肢运用最多,在四肢运用时常与拿法结合同时操作,组成拿捏的复合手法;而用于脊柱时,其操作较为持殊,即用拇指指面顶住皮肤,食指、中指两指前按,二指同时对称用力提拿捻捏,双手交替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以中节指骨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手同时对称用力提拿捻捏,双手交替移动向前,从尾部捏至大椎穴,一般每次捏3~5遍,其中2、4遍在捏的过程中,每捏3下,双手即用力将皮肤向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此法只用于脊柱,对消化系统病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增强人的体质亦有一定的作用。故无论小儿、成人均可运用,尤是保健推拿的一个主要手法、称为“捏脊疗法” 。(图11-14A、B)&&&&&&&[功能]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痉挛、增强肌肉活力,恢复肢体疲劳。&&&&&&&⒔ 掐法&&&&&&&[定义]
用拇指指甲为着力部位,在一定穴位或部位深深地掐压的一种手法。本法刺激力极强.一般临床很少使用,常作为急救时的主要手法而运用于对昏迷、惊风、肢体痉挛、抽搐等症的治疗。亦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之一,但运用时,多与揉法结合,组成掐揉的复合手法而运用于临床。&&&&&&&[操作]
沉肩垂肘,用力平稳,以被掐压穴位或部位有得气感为度。掐取的穴位或部位要准确无误。使用时,要突然用力,快速掐取某穴位,如人中穴,或掐压某部位,以患者清醒为度,掐后常以揉法来缓解其对局部的刺激。(图11-15)&&&&&&&[功能]
开窍醒神,镇惊止痛,解除痉挛。&&&&&&&⒕ 踩跷法&&&&&&&[定义]
用双足前部为着力部位,交替踩踏一定部位的一种方法。&&&&&&&[操作]
患者俯卧,胸部与骨盆部各垫2~3个枕头,以使腰部悬空;术者全身放松,以两手先抓住固定在墙上的扶手。以踝关节活动为主,带动足的前掌做连续的交替踩踏与弹跳。足尖不可离开局部。踩踏的力量与弹跳的高度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耐受力与病情来决定,一般是由轻逐渐加重。并嘱患者随着弹跳的起落作张口呼吸,严禁屏气(图11-16)。&&&&&&&本法刺激力较强,因刺激量较难掌握,故在临床运用前要进行认真的训练,一般多用于腰骶部,其次为腰背部。临床应用此法一定要诊断明确,慎重选用。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然而对脊柱有骨性病变时,如骨折、骨结核、骨肿瘤等病症,一律禁用;同时对久病体虚,体质虚弱、耐受性极差等人,一般亦不主张选用。本法在操作过程中.须时时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以防发生意外。&&&&&&&[功能]
矫正脊柱畸形,帮助复位,舒筋活络。&&&&&&&⒖ 震颤法&&&&&&&[定义]
用手指指端或手掌为着力部位,以腰为轴,上体慢慢摇转,运丹田震颤之气,经胸、上肢,达于掌或指,并使之产生震颤的一种手法。本法是气功推拿(又称运气推拿)的最主要手法,主要用窍穴如百会、大椎、丹田、劳宫、命门等,以达开穴、调气、激发气机等目的,进而为导气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发挥更强的效果。&&&&&&&[操作]
取端坐位,全身放松,宁神静气,腹式呼吸,气沉丹田,沉肩垂肘,用掌或指端自然附着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不可用力按压。上体摇转时可按顺时针方向,亦可按逆时针方向,每摇转1圈一次呼吸,震颤的频率快达每分钟800次左右,一般在600次左右,意念在掌心或指端。临床运用时,出于所施部位或穴位的不同,治疗目的各异而又有手式的不同,如平掌式、一指禅式、中指独立式、龙含式、剑指式、雀嘴式等。&&&&&&&[功能]
激发与调整气机,升阳益气,引气归元。&&&&&&&⒗振法&&&&&&&[定义]
用手掌掌面或拇指或中指为着力部位,术者将上臂肌肉持续收缩产生振颤,然后将振颤逐渐向下传到指端或掌面,引起着力的部位被动振颤的一种手法。本法温和,是治疗内脏病证及儿科疾病的常用手法。&&&&&&&[操作]
沉肩垂肘,呼吸自然、均匀、深长。前臂强力、静止性发力,使力量集中于掌或指,产生振动。切不可屏气发力。振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不可断断续续、忽快忽慢、时轻时重,一般每分钟在400次左右,振法时间一般在5~20分钟。临床运用时,因其着力部位之不同而分为:指振法、掌振法、大鱼际振法等(图11-17);且常与按法结合运用,组成振按的复合手法。&&&&&&&本法与震颤法操作形态极其相似,实则不同,应严格区分。本法的发力在前臂,为肌肉强力收缩而产生振动,而震颤法则为运丹田震颤之气而使之颤动(即用意念震颤);其次,振法前臂乃致上肢紧张,而震颤法则上肢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功能]
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温经止痛,养血安神。&&&&&&&⒘ 抖法&&&&&&&[定义]
用双手握住肢体远端,用力做缓缓地连续不断地小幅度地上下抖动的一种手法。本法属比较轻松、柔和、舒畅的一种手法。&&&&&&&[操作]
取马步,上身微前倾,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130°左右,两手同时作快速小幅度的抖动,并由小缓慢增大,频率始终保持一致。呼吸自然、均匀、深长,不能屏气,意念在两手,令被抖动的肢体放松(图11-18)。本法在运用中,只适用于上肢、腰部与下肢,并常常与搓法、捻法一同配合运用,组成治疗中的一套结束手法。常与拔伸法结合,组成牵抖的复合手法而多用于腰骶部和下肢部;与提、拿法结合,组成提拿抖、提抖或拿抖的复合手法,多用于腰部、膝部、肩部等。&&&&&&&[功能]
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放松关节,解除痉挛。&&&&&&&⒙ 拍法&&&&&&&[定义]
用虚掌或实掌或拍子,拍打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手法。本法是捏筋拍打推拿派的主要用法,也是伤科推拿流派的常用手法,除胸部、腹部外,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尤其以颈肩部、背部、腰骶部及大腿部、臀部运用最多。此外,本法是自我保健推拿、治疗运动损伤及运动前、后准备、放松的常用手法之一。&&&&&&&[操作]
沉肩垂肘,腕部应放松,然后前臂带动,甩动腕部,掌指关节微屈成虚掌,五指并拢。拍打要平稳而有节奏,拍打后迅速提起,拍打的部位要准确一致(图11-19)。本法在运用时,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交替同时操作,操作时一般称用手掌拍为掌拍法,用特制的拍子拍打为拍打法,拍打法常用的部位较掌拍法更广,运用更加灵活、方便。&&&&&&&[功能]
疏经活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消除疲乏。&&&&&&&⒚ 击法&&&&&&&[定义]
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指端或棒为着力部位,叩击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手法。伤科推拿流派与点穴推拿的主要手法,也是气功推拿流派、自我保健推拿的常用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操作]
沉肩垂肘,肘部放松悬屈,叩击时用力平稳着实而有节律。叩击的部位要准确一致,不可偏歪与移动,叩击的力量与次数应根据治疗的需要而定,一般是由轻渐重。本法的刺激力较强,但侧击法刺激较温和,拳击法的刺激量可强可弱,点击法的刺激力最强,临床使用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与耐受性等情况选用,否则易发生意外。(图11-20)&&&&&&&[功能]
宣通气血,通络止痛,缓解痉挛,兴奋元阳。&&&&&&&⒛ 摇法&&&&&&&[定义]
用一手握住或挟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或固定关节远端肢体,做缓和回旋转动的一种手法。多与抖法结合组成复合手法而使用,属于被动活动关节的一类手法,很少单独使用。&&&&&&&[操作]
取站势,亦可用马步或弓步,沉肩垂肘,使肩、肘、腕三关节协调活动。用力平稳,动作缓和,摇动的幅度要在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并结合被摇动关节的活动受限情况而定,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切忌蛮干和动作粗暴。摇动的幅度应由小渐大,自慢渐快,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摇法因运用部位的不同,其操作之要点又各异。要点如下:&&&&&&&⑴ 摇颈项:一手托住下颌部,一手扶住枕后部,做左右前后的环转摇动。医者立于患者后侧用两前臂固定患者两肩部,两手拇指顶于风池穴,余四指托住下颌部,做左右前后的环转摇动。(图11-21)&&&&&&&⑵ 摇腰部;患者端坐,医者立于前侧,两膝挟住患者两大腿以固定下腰,两手挟住患者两肩部,做腰部环转摇动。医者立于患者一侧后部,—手扶住肩部,一手按于腰部,做腰部环转摇动。患者俯卧,医者立于患者一侧,—手托住患者两膝部,一手按于腰部,做腰部环转摇动。&&&&&&&⑶ 摇肩部: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握住腕部,做肩关节的小幅度环转摇动。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托住肘部,做肩关节的环转摇动。一手握住腕部做肩关节的大幅度环转摇动,同时另一手自前臂至肩部做掌抹法。(图11-22)&&&&&&&⑷ 摇肘部:一手固定肘部,一手握住腕部,做肘关节的环转摇动。&&&&&&&⑸ 摇腕部:一手握住腕部,一手握住手掌,做腕关节的环转摇动。&&&&&&&⑹ 摇髋部: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各呈90°,医者一手按住膝部,一手握住踝部,做髋关节的环转摇动。(图11-23)&&&&&&&⑺ 摇膝部:患者屈膝90°,医者一手握住股骨下端髁部,一手握住踝部,做膝关节的环转摇动。&&&&&&&⑻ 摇踝部:一手托住足跟部、—手握住足背部,做踝关节的环转摇动。(图11-24)&&&&&&&[功能]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21. 背法&&&&&&&[定义]
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用两肘挽住患者肘弯部,将患者反背起来,进行晃动或抖动的一种方法。本法是伤科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只适用于腰或腰骶部损伤性疾病。&&&&&&&[操作]
取马步,两肩放松,两肘弯曲用力,弯腰、屈膝、挺臀,用臀部抵住患者腰骶部或第4、第5腰椎部。伸膝将患者背起后,做有节律地晃动或抖动,幅度可大可小,但频率不宜过快,呼吸要自然、均匀,不能屏气,整个动作要协调、统一,用力要稳实(图11-25)。临床中虽运用较少、但只要应用得当,效果较为明显,甚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不过,对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疾病者,不宜应用。此外,本法在使用时,遇体质壮实者,要认真、审慎,注意防止跌仆,发生意外事故。&&&&&&&[功能]
缓解腰肌痉挛,整复腰椎小关节错缝,帮助椎间盘突出物还纳。&&&&&&&22.扳法&&&&&&&[定义]
用两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的一种方法。&&&&&&&[操作]
取站势,沉肩垂肘,两手用力稳实、恰当、配合协调,同时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扳动,不可硬扳或施以暴力,整个操作要缓和准确。扳动的幅度要在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内,并结合病变关节的活动度而定,一般为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得强求。因扳动的部位不同,其操作要点亦各异。&&&&&&&⑴ 颈项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医生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向右扳则用右手,向左扳则用左手),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部的手用力,先作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作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作扳法。(图11-26)&&&&&&&⑵ 胸背部扳法:操作时有两种方法。&&&&&&&①拇指顶扳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上举交叉扣住,置于头顶部。医生一手托住患者两肘部,并用另一手拇指顶住患者背部,嘱患者自行俯仰,并配合深呼吸,作扩胸牵引扳动。(图11-27A)&&&&&&&②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项部。医生在其后面,用两手从患者腋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时医生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脊柱。嘱患者身体略向前倾,医生两手同时作向后上方用力扳动。(图11-27B)&&&&&&&⑶ 腰部扳法:本法操作时,常用的有斜扳法、旋转扳法、后伸扳法等三种。&&&&&&&①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图11-28A)&&&&&&&②旋转扳法:有两种操作方法。&&&&&&&直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医生用腿挟住患者下肢,一手抵住患者近医生侧的肩后部,另一手以患者另一侧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图11-28B1)。&&&&&&&弯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后,一助手帮助固定患者下肢及骨盆。医生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脊椎的棘突(向左旋转时用右手),另一手勾扶住患者项背部(向左旋转时用左手),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时再向患侧旋转。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使其腰部向健侧侧弯方向扳动。(图11-28B2)&&&&&&&③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医生一手托住患者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压在腰部患处,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图11-28C)&&&&&&&本法临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常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对关节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等作用。扳法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本法对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慎用,对患有关节或脊柱骨性病变、关节或脊柱本身发育不良,或关节、脊柱强直、僵硬,或关节、脊柱有严重畸形者,均禁用。总之,本法属被动活动关节的一类手法,应用时一定要诊断明确,审慎选用。&&&&&&&[功能]
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或脱位,松解粘连,矫正畸形,帮助恢复肢体功能。
上篇 第一章 导论&&&&&&&&&&&&&&&上篇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上篇 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上篇 第四章 病因病机&&&&&&&&&上篇 第五章 四诊&&&&&&&&&&&&&&&上篇 第六章 辨证&&&&&&&&&&&&&&&上篇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上篇 第八章 中药&&&&&&&&&上篇 第九章 方剂&&&&&&&&&上篇 第十章 针灸&&&&&&&&&&&&&&&上篇 第十一章 其他疗法&&&&&&&&&下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下篇 第二章 妇科病证&&&&&&&&&&&&&&&&&&&&&&&&&&&&&&&&&下篇 第三章 儿科病证&&&&&&&&&&&&&&&&&&&&&下篇 第四章 外科病证&&&&&&&&&&&&&&&&&&&&&&&&&&&&&&下篇 第五章 肿瘤&&&&&&&&&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
&&&&&&&&&&&&&&&&&&&&&&&&&&&&&&&&&&&&&&&&&&&&&&&&&&&&&&&&&&&&&&&&&&&&&&&&&&&&&&&&&
药茶数据库
&&&&&&&&&&&&&&&&&&
本站作品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中医作品,为便于大家科研、教学、学习等用途,以及传播中医,本站将一些学术价值高的中医古籍或近代作品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不能仅凭此信息购药、用药、诊断疾病或开处方,而应以其使用说明书为准,并谨遵医嘱。
CopyRight (C) 2014 版权所有 &&站长信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间盘突出症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