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澍在富阳洞桥镇文村村所主持设计的农居群落

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农居房,你愿意住吗?_建筑邦-爱微帮
&& &&& 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农居房,你愿意住吗?
建筑师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当然,“最难”两个字是王澍自己加的。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天都出产着各种类型的农居设计图,每一天都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乡村民居,但他在富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14幢农居房,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这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今年,我省提出在2017年底前,完成4000个中心村村庄设计、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建成一大批“浙派民居”建筑群落。屡获国际建筑大奖殊荣的王澍坦言,为村民设计农居并获得他们认可并不容易,因为这是在新型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寻回乡村传统和意义的过程。王澍在文村的3年,为将来的乡村规划探出了怎样的路径?等等,我来想办法11月中旬,在富阳召开的全省推进村庄规划暨农工作房设计落地现场会上,洞桥文村无疑是个最受瞩目的焦点。两三百位来自省和各市县区的领导、专家、设计师都好奇地来到这里,不仅因为它是省住建厅和中国美院推出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试点项目,他们更想看看王澍究竟在村里“折腾”出了什么名堂。王澍带着来访者穿梭在文村,对他们不无深情地絮叨:“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我希望它还能发芽。”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着相机,拍王澍,拍王澍设计的民居,拍王澍现场讲解他的作品。在许多人的眼中,王澍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但更多人忘记了一个场景——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后,大家都关心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建筑师接下去要做什么,王澍说,未来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乡村。此话并非是王澍一时的心血来潮。早在2002年,王澍就和妻子陆文宇决定要对浙江的乡村做初步的调研,作为建筑师,城市化的大潮让他们企图转身回望被时间淹没但却不能被忘记的东西,2010年,两人在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调研的队伍,浙江农村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十多年对浙江乡村的观察和理解,让王澍这位出生于新疆的西北汉子有惊喜有遗憾:“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王澍说,“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根基?”王澍记得在2012年,他在富阳的村子里转悠时,遇到了洞桥镇大溪村的村支书王荣华。那时,王荣华正指挥着一辆铲车,拆除村里的一幢老屋。王澍激动地跑过去,大声喊停,陆文宇则一路跟着小跑,拦下了王荣华手中正在挥动的小旗子。“要是不拆掉,老房子留着做什么用?”王荣华的一句反问倒是激发了王澍的信心,他拍了拍王荣华的肩膀:“你等等,我来想办法!”那时,富阳正力邀王澍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做规划,从不轻易对外接项目的王澍一口答应下来,但他的条件是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农居设计,也许是个无解的问题,而且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看到很好的样本。“王澍说,“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只有最强的设计力量对乡村感兴趣了,只有最强的建筑师团队进驻乡村了,才可能做出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我义不容辞。”村民有意见,我就得改离富阳城区约50公里的文村,也是洞桥镇的西南偏僻山村。2013年,当王澍选定这里率先进行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试点项目时,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选文村?浙江范围内,比文村基础条件好的村庄多得是!”王澍自有理由。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文村多次,这个处于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小村,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这让王澍感到震撼。不过,各种风格迥异的现代民居穿插在古民居中,传统的营造方式并没有被继承下来,王澍甚是心焦。在他启动设计之前,村里已经在紧挨着古民居集聚的地方,辟出了一块新的民居集聚点,叫“文村新村”,同时设计好了15幢郊区别墅式的民居,用来安置15户村民,正准备动工。王澍看完方案,忍不住脱口而出:“我来帮你们改改吧。”这一改,完全推翻了文村原来的设计,也推翻了建新房拆旧房的计划。王澍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村民们忘了别墅,找回古村的感觉,“文村新村,不能和老村脱离,新村最理想的形态,就是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自然生长,这对村民们来说太过深奥,王澍第一步就领着他们重新打量老民居逼仄的巷道。“为什么路这么窄?祖宗就是把地让出来,给天地、给环境,这是一个生存意识,也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生态意识。”王澍的话虽然有些文绉绉,但在耕读传家的文村,他遇到了不少知音,他们进而去说服家里的老人。全程参与文村整个调研和规划过程的陆文宇,一直为王澍捏把汗。她曾在大型设计院做过十几年工程主持,知道如何让图纸落地,也知道王澍那种“建筑教科书上从未有过的东西”一定会引发争议,况且这次是在农村,他们要面对的阻力更大。在王澍画出8种民居样式的设计图后,夫妻俩拿着图纸挨家挨户地走,征询村民的意见。“村民一旦有意见,我们就得改。”陆文宇说,农居问题很敏感,甚至一个屋檐、一堵墙,都可能招来村民的抵触,文村民居的图纸,他们已经记不得改了多少遍。厨房和厕所的空间要大,要有柴灶、农具室,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村民们的意见都被他们牢牢记在心里,并逐一实现在设计中。不过,执着的王澍依然有自己的坚持,村里传统民居普遍用到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一定要用上;原先入住15户要增加到24户,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后呼应的邻里环境;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院……最让王澍欣慰的,是新村建成后,老村可以继续保留。眼下,老房子或是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目前已试点7户。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建了房子,仅仅是开始在王澍于2002年出版的《设计的开始》一书中,他写道:“1986年2月那个清晨,东方刚刚放白,在湘西一个名叫洞庭溪的村边,我停下脚步,江边上,几个当地农民在造一座临江的吊脚楼,山坡陡峭,约45度,但青山翠谷中,刚刚搭起来的屋架却灵秀而坚定,细腻而澄明,我对同行的瑞士朋友说:“我有一股冲动,在此留下,就做个木匠。”王澍虽然没有留在湘西,但他的乡村理想,一直在燃烧。文村的这14幢民居,对王澍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开始。“我的理想,就是在未来的8至10年,在浙江做出七八个代表不同文化地域的村居设计样本。”王澍说,他并不希望只是为乡村带去建筑,他更想为乡村带去变革的力量。在文村,变化已经悄然发生。14幢民居,不仅在造型上夺人眼球,同时还享有独一无二的建房政策。比如,24户人家,户户都有大约10平方米的内院,但此院并不算在房子的落地面积范围内,村民相当于额外享受了一个小院子;农村建房,墙的厚度一般在24公分,新村夯土墙的厚度就有45公分,但在最后计算面积时,全都按照24公分计,也就是说,墙虽厚了,但没有影响到屋内的面积。王澍认为,这就是试点的意义所在,“从政策和规划上突破一个小口子,说不定能渐渐带动整个乡村风貌的改变。”因为王澍,文村已然成了热点。一家来自北京的农业互联网公司已经进驻,他们想在这里做生态农业,发展民宿;有的村民返乡创业了,因为来到文村的城里客越来越多。不过,王澍和陆文宇始终有一个底线:文村的新民居只能是由文村人自己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的初衷。王澍的努力,也让文村人开始重新考虑古村的未来。文村最新有个规划,就是要全面整修古民居群内的水泥路,将其还原成青石板路,同时恢复文村古民居的水利枢纽,让400余平方米的太平塘与村内四通八达的石渠相连,将一幢幢老房子联系在一起。这是王澍特别乐意看到的。就在两个星期前,他和陆文宇又去了一趟文村,发现村里敲掉了河道两边的花岗岩,露出了令他们着迷的用杭灰石拼接出的人字形图案。许多年前,文村人用杭灰石来砌岸,直到前两年,各地流行在河道两边以花岗岩做硬化,文村也紧随其后。“我一开始就提出过要敲掉花岗岩,这回,是文村人主动提出并付诸实施了。”王澍有些得意,“这也再一次说明,乡村规划是一个综合方案,有更多的力量要加入,有更多的细节要跟上,建民居还仅仅是个开始。”“我很想知道文村会怎么发展。比如农民住进新房后,他们是否习惯?社会性的乡村建设力量的加入,如何引导乡村的经济业态转型?还有各种对乡村感兴趣的人,会给文村带来怎样的变化?”王澍说,“我们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也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关注乡村,这样,乡村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图文来源:浙江日报大家好!我是【建筑邦全媒体公众】平台,我这里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和创作文章供大家分享(比建筑邦还要多哦~)快来关注我吧!!可是~~可是~~大家在关注【建筑邦全媒体】的同时也不要冷落了小邦哦 ! %&_&%小编提示:【建筑邦全媒体】是一个全新的公众平台,和【建筑邦】同属建邦公司,在这里将会有更丰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由于刚刚建立,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微信号:建筑邦全媒体长按二维码 立即关注【建筑邦全媒体】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建筑邦——微信平台上最专业的建筑设计杂志,专注于建筑设计的互动分享,是建筑邦网站()精心打造的为建筑、室内、景观、城规的设计师、设计机构提供专业内容作品的阅读、展示、分享、互动的服务平台,为建筑设计师们的下一个项目设计从创意到实现提供一切可能的参考。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嗯,我猜你12级,大四。
感觉你没错 是女朋友太作
今天不见你,便浪费了这好天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用时6年,建筑大师王澍在这里建起新农居!|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用时6年,建筑大师王澍在这里建起新农居!|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用时6年,建筑大师王澍在这里建起新农居!|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位于浙江中部的富春江,为钱塘江建德市梅城镇下至萧山区闻家堰段的别称。长约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行政区。泱泱江水,宛若明镜,两岸青山点点,似如粉黛。元代黄公望的一尺《富春山居图》,更是画出了富春江两岸的诗意生活。
如今,富春江两岸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集镇,吸引了各地设计师、艺术家和商人来此改造老宅,或在此常住,在这些偏僻村落进行商业开发,或者发起乌托邦似的理想。外来者的举动可以视为对当下急遽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反思,也是一股时代的“逆流”。
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THE DESIGNER
王澍,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富阳洞桥镇的文村,作为浙江省住建厅和中国美院推出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试点项目,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 年开始,王澍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改造一个村落称不上“化”,一定要三四个,并能连成一片,坐两站村际公交车,转一个山湾就能到另一个村庄了,这隐含着一种密度和自然同时并存的新型城市结构,正是他要找的“种子”。
建筑师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当然,“最难”两个字是王澍自己加的。他在富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24幢农居房,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
新农居依溪而建,外墙抹泥用的是本村的黄黏土,工艺也是当地老祖宗的夯土技术,只不过黄黏土经过了水洗、粉碎、筛选,并运到中国美院的实验室里进行了化学配方,夯出来的墙非常坚韧、光滑且透气。
民居大部分采用杭灰石外墙、盖老瓦片,都是就地取材。这也是王澍作品的最大特点。他曾说:“因地制宜不仅仅要和村里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还应当尽可能地就地取材。”
他一直倡导村居建设要“自然地建造”,用合适的材料和办法,来实现节能保温、循环利用等现代生活的理念。民居房屋建好是敞开式的,所有隔断都用这样的木幕墙来完成。与古民居保持风格统一,复古而简洁,延续传统又不失现代感。
从2010年开始,王澍就对浙江全省的传统村落做了一个为期4年的调研,可以说情况很严峻。光是在富阳,两百多个村子,如果以半旧半新、文脉可续为标准,其中仅剩二十多个村子还有点希望。
当然这个数据不是绝对的,或许还有意外的惊喜隐藏在哪个山沟沟里。文村就是王澍调研中的一个惊喜。
摄影 Johan Sellén&编辑 口口
DECORATIONMORE
有吃有喝有闲,这才是真正的外婆家!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年富春江新发现,去最美山居体验诗意生活!
苏州,古城新忆!
ELLE DECO X Louis Vuitton 发现中国·设计之旅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 家居廊》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馆藏&15225
TA的最新馆藏#AT#王澍和他的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_《建筑技艺》杂志-爱微帮
&& &&& 【AT】王澍和他的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
来源:奥观视觉,AOGVISION项目名称: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筑设计: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摄影:施峥/奥观视觉现场拍摄时间:4天该项目的建筑设计师王澍和其他一些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一样,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尝试学校、博物馆、公寓等类型的项目后,洞桥文村是王澍的第一个农居房项目。作为建筑摄影师,不同的切入点往往带来不同的结果。王澍的作品普遍蕴含着乡土和田园的情怀,而洞桥文村本身所处的环境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就很好的照应了王澍的设计,故而,记录「 场所感 」是拍摄这个项目较好的切入点。文村依山沿河而建,周围是农田。清晨,浓雾下的文村新建农居房,大部分新建建筑位于村子西端,除此之外,文村中的部分老建筑也经过立面改造和修缮。沿河的老建筑界面和远处的新建农居房。经过几天的观察,白天村里中老年和妇幼人群较多,农务一般由男性中老年完成,带孩子和持家则由女性完成,青壮年一般外出务工,傍晚回家。环境要素和居民的生活方式要素体现了建筑的场所感,寻找环境要素容易解决,但是,新建农居房尚未有居民入住,于是,从日出到日落的蹲点拍摄在所难免。除了当地人,偶尔还会看到外地观光客。构成场所感的环境要素:村口大树,油菜花,狗,家畜,和其他生物。从农居房的使用上,建筑师针对家庭结构也有所考量:一幢房住上下三代人的情况在农村十分常见,但是不同代的人总有各自年代的生活习惯,一起生活难免会有矛盾,而文村新农居房的结构是:大部分农居都有贯穿三楼的天井,而一楼与二三楼在屋内是不能上下走通的,一楼的人只能通过屋外的楼梯上楼,这就意味着二三楼的年轻人生活不会被一楼老年人打扰,但是通过内部的天井,两代人还是可以有视线和声音的交流。一些其他非场景化的效果文村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王澍惯用的形式和材料语言。部分老建筑增加了入口空间,加盖了坡屋顶,重新粉刷了立面,而公共空间则增加了颇具王澍风格的休息亭。照片部分:完后记:不被使用的建筑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目前的文村新农居无人居住,保持着干净整洁的模样,但是并不十分生动,随着居民逐渐入住,想必可以呈现出更加完整的场所感。长按二维码,关注奥观视觉非注明照片均为奥观视觉拍摄版权所有(C)奥观视觉=====================《建筑技艺》近期活动:=====================《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检索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进行关键词搜索。=====================关于《建筑技艺》《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重要启示《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崔愷院士任编委主任。杂志面向建筑师和地产商,报道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优秀案例,注重建筑的细部、构造,关注实施技术。每天一条微信资讯深度解读。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有关于"" 的文章列表
用时6年,建筑大师王澍在这里建起新农居!|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用时6年,建筑大师王澍在这里建起新农居!|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鲜创设计&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位于浙江中部的富春江,为钱塘江建德市梅城镇下至萧山区闻家堰段的别称。长约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行政区。泱泱江水,宛若明镜,两岸青山点点,似如粉黛。元代黄公望的一尺《富春山居图》,更是画出了富春江两岸的诗意生活。
如今,富春江两岸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集镇,吸引了各地设计师、艺术家和商人来此改造老宅,或在此常住,在这些偏僻村落进行商业开发,或者发起乌托邦似的理想。外来者的举动可以视为对当下急遽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反思,也是一股时代的“逆流”。
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THE DESIGNER
王澍,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富阳洞桥镇的文村,作为浙江省住建厅和中国美院推出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试点项目,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 年开始,王澍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改造一个村落称不上“化”,一定要三四个,并能连成一片,坐两站村际公交车,转一个山湾就能到另一个村庄了,这隐含着一种密度和自然同时并存的新型城市结构,正是他要找的“种子”。
建筑师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当然,“最难”两个字是王澍自己加的。他在富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24幢农居房,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
新农居依溪而建,外墙抹泥用的是本村的黄黏土,工艺也是当地老祖宗的夯土技术,只不过黄黏土经过了水洗、粉碎、筛选,并运到中国美院的实验室里进行了化学配方,夯出来的墙非常坚韧、光滑且透气。
民居大部分采用杭灰石外墙、盖老瓦片,都是就地取材。这也是王澍作品的最大特点。他曾说:“因地制宜不仅仅要和村里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还应当尽可能地就地取材。”
他一直倡导村居建设要“自然地建造”,用合适的材料和办法,来实现节能保温、循环利用等现代生活的理念。民居房屋建好是敞开式的,所有隔断都用这样的木幕墙来完成。与古民居保持风格统一,复古而简洁,延续传统又不失现代感。
从2010年开始,王澍就对浙江全省的传统村落做了一个为期4年的调研,可以说情况很严峻。光是在富阳,两百多个村子,如果以半旧半新、文脉可续为标准,其中仅剩二十多个村子还有点希望。
当然这个数据不是绝对的,或许还有意外的惊喜隐藏在哪个山沟沟里。文村就是王澍调研中的一个惊喜。
摄影 Johan Sellén&编辑 口口
DECORATIONMORE
有吃有喝有闲,这才是真正的外婆家!
??猴年富春江新发现
??年富春江新发现,去最美山居体验诗意生活!
苏州,古城新忆!
ELLE DECO X Louis Vuitton 发现中国·设计之旅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 家居廊》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洞桥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