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在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思

查看: 830|回复: 5
正则表达式
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2 天结帖率: (12/16)
例如一段文本:& && && && & 眉淡如烟望穿秋水灼灼其华皎皎灿灿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我要从中取出 格式为AABC 似的四字成语
表达式 怎么写
post_newreply
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2 天结帖率: (12/16)
不用答了,&&我自己探索出来了&&([\u4e00-\u9fa5])\1([^\1])[^\1\2]
阅读权限165
在线时间 小时
[\u4e00-\u9fa5])\1([^\1])[^\1\2]
欢迎常来帮助新人,谢谢。
阅读权限180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17 天结帖率: (3/3)
不用答了,&&我自己探索出来了&&([\u4e00-\u9fa5])\1([^\1])[^\1\2]
反正楼主找到正则公式了,我就为了求最佳而来。
我给未来可能和你一样需要这样的方式的友友解释一下这个正则公式的意思。
([\u4e00-\u9fa5])——取到汉字……1
\1& && && && && && && &&&——重复第一个圆括号内匹配到的内容,也就是也是取到和1一样的汉字……2
([^\1])& && && && && & ——不重复第一个圆括号内匹配到的内容,也就是也是取到和1完全不一样的汉字……3
[^\1\2]& && && && && & ——不重复第一个和第二个圆括号内匹配到的内容,也就是也是取到和1、3完全不一样的汉字……4
欢迎常来帮助新人,谢谢。
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 小时
结帖率: (3/5)
我都新手 互相交流
.支持库 xplib
.支持库 iext
.支持库 HtmlView
.子程序 __启动窗口_创建完毕
XP风格 (3)
.子程序 _按钮1_被单击
.局部变量 a, 整数型
普通填表.初始化 (超文本浏览框1.取窗口句柄 ())
普通填表.文本框_写内容 (“kk”, 编辑框1.内容)
普通填表.按钮_点击 (“3”)
.子程序 _按钮2_被单击
.局部变量 网页源码, 文本型
.局部变量 i, 整数型
.局部变量 索引, 整数型
网页源码 = 普通填表.网页_取源码 ()
' 调试输出 (网页源码)
编辑框2.内容 = “”
超级列表框1.全部删除 ()
正则.创建 (“” + #常量1 + “(.*?)” + #常量2 + “”, 网页源码)
.计次循环首 (正则.取匹配数量 (), i)
& & 编辑框2.加入文本 (正则.取子匹配文本 (i, 1, ) + #换行符)
& & 索引 = 超级列表框1.插入表项 (, , , , , )
& &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索引, 0, 正则.取子匹配文本 (i, 1))
.计次循环尾 ()
.子程序 _超级列表框1_被双击, 逻辑型
.参数 横向位置, 整数型
.参数 纵向位置, 整数型
.参数 功能键状态, 整数型
置剪辑板文本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0))
.子程序 _按钮3_被单击
编辑框1.内容 = “”
.子程序 _按钮4_被单击
置剪辑板文本 (编辑框3.内容)
.子程序 _按钮5_被单击
置剪辑板文本 (编辑框4.内容)
.子程序 _按钮7_被单击
置剪辑板文本 (“存入” + 编辑框5.内容 + “万”)
编辑框5.内容 = “”
.子程序 _按钮8_被单击
置剪辑板文本 (“取出” + 编辑框6.内容 + “万”)
编辑框6.内容 = “”
.子程序 _按钮6_被单击
置剪辑板文本 (“百度” + 编辑框7.内容 + “字开头的成语”)
编辑框7.内容 = “”
.子程序 _按钮9_被单击
超文本浏览框1.地址 = “/chengyu/chengyujielong.asp”
(141.08 KB, 下载次数: 7)
01:5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精币 -1 枚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 小时
结帖率: (24/30)
&&善于学习是最好的老师。。正则教程奉上。可以的话 记得最佳
精易论坛 - 有你更精彩 /1
安卓APP的日益普遍化多元化导致各大领域都在大力开安卓APP,各类营销软件阵容也向倾向APP,你还是只会网页POST吗,还对app分析一知半解吗?快来围观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精易立场!
揭阳精易科技有限公司申明:我公司所有的培训课程版权归精易所有,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翻录、盗版、破解本站培训课程,我们必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公司简介:揭阳市揭东区精易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易语言教学培训/易语言学习交流社区的建设与软件开发,多年来为中小企业编写过许许多多各式软件,并把多年积累的开发经验逐步录制成视频课程供学员学习,让学员全面系统化学习易语言编程,少走弯路,减少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摸索时间,从而加快了学习进度!
Powered byJhon的中文意思
沪江词库精选Jhon是什么意思、中英文句子翻译。
Jhon英语翻译成中文: 约翰(男子名)
Mr. Jhon senior is often in the hotel.
老约翰先生常来这饭店的。
2016Jhon是什么意思由沪江网提供。①(形)一般;普通;平常:~识|~态。
②(形)不变的;经常:~数|冬夏~青。
③(副)时常;常常:~来|~往。
反~|非~|纲~|家~|经~|伦~|每~|平~|日~|如~|失~|时~|素~|通~|往~|无~|五~|寻~|异~|逾~|照~|正~|中~|蹈~袭故|家~便饭|老生~谈|一反~态|变幻无~|反复无~&&
经常:often&&
[]&cháng cháng&
(副)表示事情发生的次数多,而且相隔的时间短,强调次数多。
[]&cháng guī&
①(名)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设计要跳出~的圈子。(作定语)
②(名)医学上称经常使用的处理方法;如‘血常规’是指红血球计数;白血球计数;白血球分类计数等的检验。
[]&cháng guǐ&
(名)正常的、经常的方法或途径。
[]&cháng jiàn&
(动)经常见到。
[]&cháng nián&
①(名)基本义:终年;长期。
②(名)平常的年份。
[]&cháng rèn&
(形)长期担任的。
[]&cháng shí&
(名)一般人应掌握的知识。
[]&cháng shù&
(名)固定不变的数值。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π)。
[]&cháng tài&
(名)正常的状态。
[]&cháng wù&
(名)日常事务,引申为主持日常工作的。
[]&cháng yán&
(名)习惯上常说的像谚语、格言之类的话。如“人勤地不懒”。
[]&cháng jìng&
[]&cháng qī&
一定的期限。
[]&cháng cān&
[]&cháng píng&
[]&cháng tán&
亦作“ 常谭 ”。平常的言论。
[]&cháng zhǔ&
[]&cháng cái&
亦作“ 常才 ”。平庸的人。
[]&cháng lìng&
[]&cháng yòng duì shù&
[]&cháng shèng jiāng jūn&
[]&cháng xiàn&
[]&cháng zhèng&
固定的税额。
[]&cháng mó&
普通的规模。
[]&cháng chǔ&
谓固定不变的处事之道。
[]&cháng lǜ kuò yè luò yè kuò yè hùn jiāo lín&
[]&cháng chē&
仪仗车。以车上插有画着日月图象的大常旗,故名。
[]&cháng shí&
[]&cháng zhí&
固有的职务。
[]&cháng fǎ&
[]&cháng jiǔ&
[]&cháng tú&
见“ 常途 ”。
[]&cháng lùn&
[]&cháng wēn&
[]&cháng zōng&
[]&cháng xiū&
日常的菜肴。羞,“ 饈 ”的古字。 唐
[]&cháng zài&
[]&cháng zhōu cí pài&
清 代词派之一。 常州 词人 张惠言 所开创, 周济 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 浙 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
[]&cháng bǐng&
固定的权柄。 晋
[]&cháng liú&
[]&cháng gé&
[]&cháng gù&
常规,旧例。
[]&cháng qǐ jū&
宋 时的一种朝见礼制。指重臣每日内殿的朝会。 宋
[]&cháng lí&
良马名。 三国
[]&cháng chǒng&
一般的宠爱。
[]&cháng é&
同“ 嫦娥 ”。
[]&cháng gǔ&
谓凡人。 唐
[]&cháng yǔ&
指常所与共之物。
[]&cháng píng cāng&
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
[]&cháng pì&
固定的法规。
[]&cháng lǐ&
[]&cháng jiàn&
[]&cháng yáng&
见“ 常阳 ”。
[]&cháng cāo&
[]&cháng jū&
[]&cháng jí&
[]&cháng wéi&
谓屡背正道。
[]&cháng cún&
永久存在,长期存在。 汉
[]&cháng xiáng&
古大山名。
[]&cháng zhuàn&
日常的膳食。
[]&cháng mài&
[]&cháng děng&
[]&cháng lì&
指职位低微的吏役。
[]&cháng yù&
见“ 常奥 ”。
[]&cháng dì bēi&
唐 时 洛州 地方为 贾敦颐 、 贾敦实 兄弟先后所立碑,两碑并列,时人称“常棣碑”。也称棠棣碑。 明
[]&cháng jīng&
[]&cháng lèi&
指一般的物或人。 汉
[]&cháng mǎn&
[]&cháng kè&
谓熟客,常来的宾客。
[]&cháng kě&
成规,旧例。
[]&cháng chǎn&
[]&cháng xiàng&
[]&cháng zhēn&
[]&cháng yuàn&
平素的志愿。
[]&cháng chén&
指太常。官名。 汉
[]&cháng wú yǒu&
[]&cháng yáng&
亦作“ 常暘 ”。指长期干旱不雨。
[]&cháng shùn&
谓自然之性。
[]&cháng guān&
[]&cháng dào&
[]&cháng lái cháng wǎng&
[]&cháng bó&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选拔,故名。
[]&cháng yuán&
[]&cháng shā&
佛教语。犹 恒河 沙数,形容数量极大。 宋
[]&cháng sù&
[]&cháng zhù nú&
旧时寺院中的奴仆。 唐
[]&cháng ān&
长久安定;经常安宁。
[]&cháng zhǔn&
[]&cháng zūn&
固定的显贵地位。
[]&cháng xīng&
[]&cháng fēn&
[]&cháng liáo&
谓常参官中之同僚。 唐
[]&cháng shè&
[]&cháng rán&
[]&cháng qíng&
一般的情理。
[]&cháng mèi&
[]&cháng wù wěi yuán huì&
[]&cháng suàn&
见“ 常算 ”。
[]&cháng wù&
[]&cháng dé&
谓始终不变的品德。
[]&cháng wèi&
[]&cháng yīn&
谓天气长期阴晦。
[]&cháng lín fán jiè&
[]&cháng xǐ&
[]&cháng shù&
长期戍守。
[]&cháng piān&
犹常典。指经典。
[]&cháng shì&
[]&cháng xīng xīng&
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 宋
[]&cháng yáng&
常衮 和 杨炎 的并称。
[]&cháng fèng&
[]&cháng shí wàn&
明 名将 常遇春 的绰号。
[]&cháng guī huà&
[]&cháng shēng&
[]&cháng mǎn dēng&
古灯笼名。
[]&cháng chuān&
[]&cháng mài pù&
出售日常用品的店铺。 清
[]&cháng bèi bù xiè&
经常准备着,毫不松懈。如:我们必须常备不懈,时刻警惕任何敌人的突然袭击。
[]&cháng qì&
[]&cháng zhù&
[]&cháng yī&
谓始终如一。 宋
[]&cháng diǎn&
[]&cháng shì&
平素的训练。
[]&cháng tǐ&
[]&cháng tào&
常规,俗套。 明
[]&cháng míng dēng&
即长明灯。以供在佛前昼夜不灭,故名。 清
[]&cháng míng&
[]&cháng yǔ&
久雨;长期下雨。
[]&cháng shì&
[]&cháng jià&
稳定的价格。
[]&cháng píng yán&
唐 盐铁使 刘晏 仿常平仓制,在距离产区较远地方运储食盐,当商绝盐贵时,用平价出售,以稳定盐价,称为“常平盐”。后代亦有仿行。
[]&cháng shēng&
[]&cháng cháo&
[]&cháng huì&
规定在一定期间举行的会议;例会。
[]&cháng nú&
平庸的奴仆。
[]&cháng tán&
见“ 常谈 ”。
[]&cháng huái&
固定不变的归向。
[]&cháng yè&
[]&cháng shì&
犹世俗。 三国
[]&cháng lǜ&
[]&cháng cóng&
侍从;随员。
[]&cháng cān guān&
日常参朝的官吏。
[]&cháng rì&
[]&cháng xìng&
犹恒产。固定的财产。
[]&cháng xì&
固定的口粮。
[]&cháng yóu&
通常的过错。
[]&cháng bān&
[]&cháng chén&
[]&cháng xuǎn&
[]&cháng guī wǔ qì&
[]&cháng yōng&
[]&cháng mǎn cāng&
王莽 所建仓名。
[]&cháng rén&
[]&cháng shì&
[]&cháng bù kěn&
禾苗害虫蠈的别名。 清
[]&cháng shí&
日常的食物。
[]&cháng zhù&
[]&cháng jiā&
[]&cháng hǎo dào&
犹言真个是。 元
[]&cháng shēng zǐ&
[]&cháng yí&
[]&cháng pián&
[]&cháng jìn&
通常的禁令。
[]&cháng jì guāng tǔ&
佛教语。四土之一。 清
[]&cháng xiàn&
[]&cháng kè&
[]&cháng ào&
亦作“ 常燠 ”。长期燠热。
[]&cháng chūn mù&
凤首木的别名。 唐
[]&cháng duàn&
谓日常判处之事。
[]&cháng jié&
[]&cháng níng&
[]&cháng zé shì&
经常是,总是。 元
[]&cháng tú&
一般的人。 五代
[]&cháng jì&
正常规律。 明
[]&cháng héng&
[]&cháng xíng&
一定的刑法。
[]&cháng chóu&
[]&cháng shǎng&
固定的赏赐。
[]&cháng zhōu xué pài&
清 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 庄存与 、 刘逢禄 都是 常州 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
[]&cháng píng fǎ&
[]&cháng suǒ&
固定的场所。 三国
[]&cháng lǐ&
通常的礼制。
[]&cháng shī&
固定的老师。
[]&cháng fēng&
长期刮风。
[]&cháng yīn&
一定的因缘。 晋
[]&cháng suí&
长随。官吏的随从人员。 清
[]&cháng jú&
[]&cháng wǔ&
[]&cháng jiāo&
定期郊祀。
[]&cháng lín huān&
乐府西曲歌名。
[]&cháng dì&
[]&cháng huà&
犹俗话。 清
[]&cháng yǔ&
[]&cháng xìng&
[]&cháng zú&
永远满足。
[]&cháng shì&
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 秦
汉 有中常侍, 魏
晋 以来有散骑常侍, 隋
唐 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
[]&cháng jūn&
固定的君主。 汉
[]&cháng shān shé&
古代传说中一种能首尾互相救应的蛇。后因以喻首尾相顾的阵势。
[]&cháng cái&
见“ 常材 ”。
[]&cháng yuè&
[]&cháng fù&
固定的赋税。
[]&cháng fèng&
固定的俸禄。
[]&cháng xí&
指癖好、习惯。 鲁迅
[]&cháng zé&
[]&cháng shú shì&
[]&cháng zhì&
[]&cháng lǘ&
旧居;故里。
[]&cháng bèi&
经常准备。 许地山
[]&cháng hòu&
固定的物候。 晋
[]&cháng dòu&
普通的食器。用以喻平常的才器。 南朝
[]&cháng zhì&
[]&cháng gǔ&
常法,旧法。
[]&cháng diào&
[]&cháng wán&
[]&cháng xíng&
[]&cháng píng qián&
旧时官方预储供借贷的银钱。
[]&cháng jūn&
[]&cháng jué&
素常用以罚酒的酒器。
[]&cháng lún&
[]&cháng bèi jūn&
[]&cháng lù&
普通的途径。 汉
[]&cháng tú&
亦作“ 常涂 ”。1.平常的道路。 唐
[]&cháng hǎo shì&
犹言真个是。 元
[]&cháng shān shé&
[]&cháng mǎn bēi&
[]&cháng fú&
[]&cháng yáng&
[]&cháng mǎn zūn&
谓使酒樽常溢满。
[]&cháng chóu&
谓凡庸之辈。 唐
[]&cháng xīn&
[]&cháng nián lèi yuè&
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高云览
[]&cháng jiǎn&
寻常的约束。指小节。
[]&cháng mín&
普通百姓。
[]&cháng chéng&
[]&cháng hǎo&
[]&cháng yòng&
经常使用;日常应用。
[]&cháng xù&
一定的次序;固定的次序。 三国
[]&cháng lì&
[]&cháng shǒu&
[]&cháng sú&
[]&cháng píng běn qián&
指施行常平法的资金。 唐德宗 时 赵赞 议行的方法。
[]&cháng sì&
固定的祭祀。
[]&cháng lìn&
谓经常受雇于人。 晋
[]&cháng jì&
通常的祭祀。
[]&cháng zhōu huà pài&
武进 人 恽格 首创,以没骨法写生,一洗时习,海内学者宗之,时号常州画派。
[]&cháng kē&
[]&cháng dù&
[]&cháng xíng&
固定的形态或形状。
[]&cháng yīn&
正常的音调。 三国
[]&cháng yuǎn&
长远;长久。
[]&cháng suì&
[]&cháng lǜ&
[]&cháng jiān bīng&
传说中的一种冰,虽盛暑,终不消。 唐
[]&cháng shān zhèn&
首尾呼应的阵法。阵势如 常山 之蛇,故名。 隋
[]&cháng suàn&
亦作“ 常筭 ”。寻常的筹画。 宋
[]&cháng jì&
[]&cháng lì qián&
按惯例送的钱。旧时官员、吏役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
[]&cháng xī&
常仪 。古传说中的人名。 王国维
[]&cháng pǐn&萧李银's Blog
字号:大 中 小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作者: 蔡运章 &&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 查看: 618次
  [摘要]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这则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是一幅展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的象征,大型立人青铜像是太阳神帝俊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古蜀先民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星堆;金沙;太阳神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和金冠带上,都錾刻有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这种图案多被称为“射鱼纹”,因其内涵神秘复杂而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本文谨就这种图案的含义兼及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问题,略作论述。      一、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图案的探索      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大批青铜器、玉器和金器里,有一件编为Kl:1号的金壳竹杖,系用纯金皮包卷竹芯制成。金杖上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平雕图案,分为三组,用双钩法錾刻出以人头、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纹饰。金杖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金壳重463克(图一:1)。&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区“梅苑”地点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里,有一件编为2001CQJC:688号金冠带,表面錾刻四组有“圆圈、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相同图案。金冠带直径19.6―19.9、宽2.68―2.8、厚0.02厘米(图一:2)。      值得注意的是,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而成都金沙祭祀坑的年代则为西周时期。这两件不同时代和地点出土金器上所刻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金冠带上的“圆圈”则是“人头”纹简化的结果。这种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构图奇特,内涵神秘,因而引起学者们的热烈讨论,目前主要有鱼凫联盟说、部族兴旺说、萨满升天说、太阳渔猎说等四种看法。   我们认为,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和金冠带上錾刻的“人头、鸟、鱼和羽箭”图案所构成的母题,标志着这四种“不同要素结成一个新的完整含义”,被古蜀先民数百年间在不同地区信奉不改,因而就显示着重要的宗教意义。世界各地古代宗教礼器上刻铸的特殊图案,大都以象征的手法来展示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这些信仰无不与古代人类对自身和宇宙世界的认识相关。因此,要想揭开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到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的大环境里,结合我国古代丰富的文献典籍去作深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较为确切、合理的诠释。而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神树、人身形铜牌饰、四鸟环日金饰和帽圈有弧形芒状饰的立人铜像等典型器物㈣,无不以鲜明的手法共同展示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古蜀先民的太阳神崇拜。如果把金杖、金冠带图案与古蜀先民的太阳神崇拜相联系,“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新解      我们兹将金杖、金冠带“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的各个“要素”在古蜀先民太阳神崇拜中的具体含义,分别说明如下:      1.“人头”纹是太阳神的象征
  在金杖图案的最下端刻有三个并列的“人头纹”,均头戴齿冠,耳有附饰,眉目清晰,大嘴张开,满面笑容。人头的上下各有两道平行线纹,其间则用勾云纹相隔。它们头上的齿冠与金沙祭祀坑2001CQJC:17号立人铜像头上的弧形芒状纹以及2001CQJC:477号四鸟绕日金饰内圈分布的旋转齿状光芒相似(图二:1、2)。这些纹饰都是太阳运行时光芒四射的象征,而太阳在古今图画里也常被画成满面笑容的人面状。故陈淳先生认为金冠带上的“圆圈有可能是太阳的象征”,是正确的。
  太阳是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最大天体,也是世界万物生命的源泉。因此,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都普遍存在着太阳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我国考古发现屡见有远古时代的太阳纹图案。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缸外壁上,刻划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骨匕和牙雕器上,都刻有栩栩如生的双鸟太阳纹。河南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5000多年的陶钵口沿周围所绘的太阳纹多为12个,恰与一年12个月的历法观念相合。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距今约6000年的陶片上刻划一个鸡头正对着太阳的光芒,被称为“最古的金鸡拂晓图”。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和安徽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缸上,刻有“上为太阳形,下为山形,象太阳从山头升起的样子”的图形(图三:1―4)。这些太阳纹图案与金杖图案中的太阳纹都颇为相似,它说明中华先民太阳神崇拜观念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      2.“鸟”纹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
  在“人头”纹的上方绘有并列的两只神鸟,均为圆目钩喙,面向太阳,双翅竖起,爪有三趾,作展翅向上腾飞状。这种神鸟的形体与三星堆K2②:94青铜神树上栖息的金乌非常相似,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三足乌。
  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负载太阳运行的神鸟,也是太阳的象征。《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说:“日中有跋乌。”高诱注:“跋,犹蹲也,即三足乌。”《论衡?说日》也说:“日中有三足乌。”这说明三足乌是负载太阳运行的神鸟,也被称为阳鸟。《文选?蜀都赋》说:“阳鸟迥翼乎高标。”刘渊林注引《春秋元命包》日:“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我国古代术数观念中一、三、五、七、九奇数均代表阳气,故日中的鸟为三足乌。而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的金冠带、金杖和铜人身形牌饰上,分别刻铸一、三、五个太阳纹图案,绝非偶然之事。薛综&赤乌赋&说:“赫赫赤乌,惟日之精,朱羽丹质,希代而生。”这里把三足乌喻为“日精”和“阳精”,说明它已变成太阳和阳气的象征。
  我国古代“金乌负日”的神话起源甚早,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河姆渡文化骨匕和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图三:5)。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因玉璧是祭祀天神的礼器,故这里的神鸟也应是金乌的象征。到了汉代,洛阳西汉璧画墓星象图、马王堆汉墓T字型帛画上太阳里所绘的乌鸦和南阳东汉画像石中的金乌负日图像,就更为普遍了。在古埃及太阳神崇拜的传说里,太阳有时化为神鹰从东向西飞行,光芒四射,管理着世界,故神鹰成为古埃及宗教和王权的象征。叙利亚古神话也有神鸟负日的传说。因此,三星堆、金沙金器图案中的神鸟,正是太阳和阳气向上升腾的象征。
  3.“鱼”纹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
  在鸟纹的上方绘有两只背部相对,鳞鳍清晰,体态丰肥。作向下游弋的鱼纹,它就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
  “鱼”本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说文?鱼部》:“鱼,虫也。”郑玄《礼记?昏义》注:“鱼,水物阴类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剥》引何妥注:“鱼为阴物。”这说明“鱼”本属阴性动物。贾公彦《仪礼?有司彻》疏引《尚书?中侯》说:“鱼者,水精。”因水属阴性,故“水精”即阴精,也就是阴性事物的象征。《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项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袁珂注:“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之所化。”《淮南子?天文训》说:“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以治冬。”颛顼是主管北方、冬季、阴气和黑夜的神灵,由其变化而来的“鱼妇”,自然也可以作为黑夜和阴气的象征。《左传?闵公二年》载:“归夫人鱼轩。”杜预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夫人”属阴,故其车用鱼皮来作装饰。
  我国考古发现的鱼纹,如陕西西安市半坡、姜寨仰韶文化陶盆里绘制的鱼纹,二里头文化采:II?VTl07③:2、10号陶盆口沿刻划的鱼纹等,大都刻绘在盛水的器皿里。而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御龙升天帛画里,在表示北方和地下的左下隅亦绘一鱼纹,也应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      4.“羽箭”是表示阳光升腾的象征
  在每只神鸟的身上都驮着一枚羽尾、长梃的平头神箭,直插到鱼头外侧眼部的上方。这样,每支神箭就成为联系神鸟和游鱼的桥梁,而鸟、鱼和羽箭也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神箭是太阳升起、万物升腾的象征。“箭”本是一种用来射杀敌人和禽兽的远程兵器。《说文?竹部》:“箭,矢也。”《释名?释兵》说:“矢,又谓之箭。”箭,通作晋。箭、晋同属精母,音近义通。《释名?释兵》:“箭,进也。”《说文?日部》:“晋,进也,日出而万物进,从日、从]。”《玉篇?足部》:“进,升也。”郑玄《仪礼?大射》注:“古文箭作晋。”郑玄《周礼?职方氏》注引杜子春曰:“晋,当为箭,书亦或为箭。”皆是实证。这说明“箭”有日出万物升腾之义。
  神箭的含义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里也有线索可寻。K2③:103―27号铜人形牌饰上所饰的五个人首箭身的太阳纹,面部双目圆瞪,头上光芒四射,身体四肢则似两层飞驰的箭翼(图一:3)。这五个人头朝下的太阳纹,表示太阳徐徐落山之意。但如果将铜牌饰颠倒过来,这里的人首箭身太阳纹,就是太阳冉冉升起的象征。
  神箭的含义还可以从甲骨金文“晋”字的构形得到佐证。甲骨金文“晋”字作: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7说:“晋,从日从,与《说文》篆文形近。……义不明。”这是说“晋”字“从日从瑶”构形的“含义不明”。《说文》谓“晋”有“日出而万物进”之义,《说文?至部》:“],到也。”段玉裁注:“不言至而言到者,至之得地者也。”甲骨金文“晋”字下从日,上从],当是表示太阳升到地上的会意字。在古人的宗教观念里,太阳升到地上就是太阳神的到来。也只有太阳神的到来,太阳才能露出地面,才能升腾到高空,普照万物。因此,“晋”字“从日、从]”的本义是表示太阳神升到地上的意思,而“日出而万物进”则是它的引申意义。
  金杖、金冠带“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的整体寓义,还可从《周易?晋》卦的卦象中得到启示。《晋》卦为《坤》下、《离》上,《坤》为地,《离》为日。《周易?彖传上》说:“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这说明“晋”是长进,就像光明出现在地面冉冉上升的样子。《周易?杂卦传》说:“晋,昼也。”《说文?日部》:“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孔颖达《春秋序》疏:“日之在天,随天运行,出则为昼。”太阳从地上升起,驱散黑夜,就成为白昼。《周髀算经》卷上说:“昼则阳,夜则阴。”《太玄经?玄》说:“一昼一夜。”范望注:“阴则为夜,阳则为昼。”《周易?系辞传上》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韩伯康注:“昼则阳刚,夜则阴柔。”由此可见,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展示的正是一幅“日出为昼”所形成的阴阳消长变化的图式。
  5.古蜀先民“沟通人神世界”的媒介
  我们知道,商周青铜礼器上的动物图像多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左传?宣公三年》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说明“铸鼎象物”的目的,就是“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因此,张光直先生指出:“商周青铜上的动物纹样也扮演了沟通人神世界使者的角色。”是颇有见地的。金杖、金冠带都是祭祀神灵的法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作为它们的装饰图案,同样具有“沟通人神世界使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可以从“晋”字寓义与金杖、金冠带的名义相合得到说明。
  母题图案的寓义与金杖的名义相合。竹杖的金壳可名为晋。《淮南子?齐俗训》:“捂笏杖殳。”高诱注:“殳,杖也。”《广雅?释器》:“殳,杖也。”是“杖”可名为殳。《汉书?西域传》:“以金银饰其杖。”颜师古注:“杖谓所持兵器也。”而兵器柄部下端的可称谓晋。郑玄《周礼?考工记?庐人》注引郑司农云:“晋谓矛戟下铜也。”《广雅?释诂二》:“(扌晋),插也。”王念孙疏证:“殳矛柄所插亦谓之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晋”字注:“晋,假借为。”可见竹杖的金质外壳也可名之谓晋,正与母题图案的寓义相合。
  母题图案的寓义也与金冠带的名义相合。金冠带可名为晋。“晋”,通作捂、缙。郑玄《周礼?考工记》注:“晋,读为捂绅之捂。”《周礼?典瑞》:“王晋大圭。”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晋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穆天子传》卷1:“(扌晋)留。”郭璞注:“晋,犹带也。”《说文?系部》:“缙,帛赤色也。”《后汉书?杨彪传》李贤注:“晋,或作缙,浅赤,言带之色也。”金冠带为赤色,故亦可名之谓晋。因黄金为赤黄色,与太阳色彩相类,这也是三星堆、金沙祭祀坑所见祭祀太阳神的礼器多用金器的重要原因。
  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或巫师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它们的色泽与太阳相类,它们的含义与其身上的图案都表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意义。这就使金杖、金冠带具有扮演沟通人神世界使者角色的职能。      三、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反映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和大型立人铜像为代表的大量青铜、玉石和黄金礼器反映的鲜明主题,就是古蜀先民浓烈的太阳神崇拜观念。      1.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
  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K2②:94号青铜神树,残高3.9米,下有圆形底座,树干挺直,树顶略残。树枝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三枝,每枝上各立一鸟。树干上攀着一只头朝下、尾在上的神龙(图四:1)。这棵形体庞大、造型精美的青铜神树,不论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里,还是在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里,都属于形体最为宠大的器物。
  这棵神树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三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文选?玄思赋》李善注引《古州记》说:“叶似桑树,长数千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这里的“扶桑”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汤谷上”的“扶木”,枝上站立的“鸟”即三足乌。《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这说明东海汤谷里生长着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树上居住的10个太阳,每天由三足乌驮着轮流值日。每当一个太阳升起,其它9个就在神树上休息。青铜神树上9个枝头所立的青铜鸟应即三足乌,也是太阳的象征。这正与扶桑树“九日居下枝”的记载相合。因此,不少学者都认为这棵青铜神树就是神话传说的扶桑,是正确的。
  在昆仑西极还有一棵名叫若木的神树。《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日若木。”《文选?月赋》李善注引此经“若木”下有“日之所出入”五字。《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训》也说:“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末有十日”即树枝上居有十日。这说明若木生长在昆仑西极太阳下山的地方。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海汤谷的扶桑树上升起,到了黄昏就落在西极的若木树上休息。
  必须指出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与若木,本应是一棵神树的不同称谓。《说文?又部》:“聂,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搏桑,聂木也。”段玉裁注:“当云:聂木,搏桑也,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也。”“聂”是若字古体。袁珂《山海经?大荒北经》注:“今案《说文》所言是东极若木,此经及《海内经》所说乃西极若木,不得同也。”因东海的“扶桑”与西极的“若木”本是一棵供太阳栖息的神树,只是在太阳升起和落山处的不同称谓罢了。      2.大型青铜立人像是太阳神的象征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里,还出土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和54件铜人头像及20多件大小青铜面具(图四:2)。特别是那尊大型青铜立人像,铜人身体修长,立于方座之上,头戴高冠,纵目大耳,手握环状,身穿长襟。身高1.82、座高0.8,通高2.62米。他的形体高大,神态庄严,铸造精细,当是与青铜神树相配合的祭祀对象。他就是古蜀先民顶礼膜拜的太阳神偶像。
  商周时期奉祀的日月天神,在《山海经》、楚帛书等文献里都有记载。《海外南经》载:“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这说明帝俊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个天神帝俊就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也就是日月之神。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创世神话说:“日月(俊)生……帝(俊)乃为日月之行。”这里也说“日月”是由帝俊产生的,可见帝俊为日月之神的传说,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
  在商周时期人们的观念里,日月之神就是上帝明神,也是人君的象征。《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视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上帝,天也。明神,日月也。”《礼记?杂记下》记录孟献子的话说:“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日至”谓冬至。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上帝”的事例。郑玄《礼记?郊特牲》注:“天之神,日为尊。”孔颖达《诗?小雅?十月之交》疏:“日者,太阳之精,至尊之物。”这就是古人把日神视为上帝神明的原因。《后汉书?五行志六》引《日蚀说》云:“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也。”郑玄《诗?北风?柏舟》注:“日,君象也。”太阳神是人君的象征,古代君王率领臣民对太阳神顶礼膜拜,自然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扶桑”神树来看,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与《山海经》所载“十日”和日月之神“帝俊”事迹,应属同一神话故事的范畴。因此,这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很可能就是日月之神“帝俊”的偶像。      3.大型青铜立人像也是古蜀王国的祖先神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青铜立人像有可能也是古蜀王国奉祀的祖先神。《山海经》里的日月之神帝俊,就是商周两族的高祖。殷墟卜辞有“高祖(俊)”,“高祖”即远祖。商周时期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宗教观念,帝俊这位声名显赫的日月之神,也就成为黄帝及古蜀国君的先祖。《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帝俊生帝鸿。”《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者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注:“帝鸿,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逵云:“帝鸿,黄帝也。”“浑敦”即混沌。《庄子?应帝五》说:“中央之帝为混沌。”《吕氏春秋?季夏纪》谓“中央土……其帝黄帝”。所谓“帝鸿”有不才子“浑敦”,乃神话传说之变异,故袁珂说“帝鸿即浑沌”,乃是“黄帝名号”,是正确的。可见,黄帝乃帝俊之子。
  必须指出的是,巴蜀文化虽然有着明显的地方特征,但在整体上如冯汉骥先生所说:“仍是在中原文化范围以内的一种地方性文化。”任乃强先生指出:古蜀先民“蜀山氏”是中原姜族的支脉“从松潘平原循岷江河谷南下,寻找更好的耕地,……进入成都平原”后才形成的。但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古蜀国的统治者应是黄帝族的支庶。《大戴礼记?帝系篇》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产颛顼。”《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日昌仆,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若水”即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经汝阳、汝州、汝南等地,在淮滨人淮。这说明帝颛顼乃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所生。《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蜀志》也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娶蜀山氏之女,生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这里的“帝喾”乃帝颛顼之误。《史记?三代世表》记载褚少孙说:“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这说明古蜀国王本“黄帝后世”帝颛顼之支庶。
  古蜀国君为帝颛顼之支庶,在《山海经》里也有线索可寻。《大荒北经》载:“有叔歇国,颛顼之子,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这里的“叔”是排行,“歇”,通作蜀。《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玉篇?虫部》:“蜀,桑虫也,亦作!薄豆阍稀ぶ虿俊罚骸笆瘢嘧餍!薄端翟贰ち⒔凇贰巴b”,《史记?田单列传》“王薄=允瞧渲ぁ9黍х镏印笆骞本褪枪攀窆U馑得鳌痘艄尽匪毓攀窬盎频邸⒏哐糁保切哦姓鞯摹
  还要说明的是,目前学者多把“帝俊”视为帝喾或帝舜,这是不恰当的。《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说:“帝喾名垒也。”《初学记》卷9引《帝王世纪》云:“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妗!薄妗蓖 !渡胶>ご蠡谋揪罚骸暗劭∩箴!惫弊骸翱。宋贰!薄渡胶>ご蠡哪暇吩兀骸暗劭∑薅鸹省!薄读信匪担骸八雌薜垡⒍玻ざ鸹剩闻!惫使薄渡胶>ご蠡亩纷骸翱。嗨醋郑俳枰粢病!闭饩褪悄壳把д叨嗍印暗劭 蔽坂坊虻鬯吹脑涤伞!洞蟠骼窦恰さ巯灯吩兀旱坂贰吧襄雄⑹现玻战希箴4五惺现玻占虻沂希酢4五粘侣∈希垡!闭馑得鳌暗劭 币彩巧讨芰阶寮暗垡⒌南茸妗!妒芳恰と辣怼ふ濉芬镀准瞧铡吩疲骸笆裰日赜谌嘶手剩频塾胱硬馊⑹裆绞吓坂罚馄渲谑瘢荨⑾摹⑸獭V芩ィ瘸仆跽卟洗裕疲铀锞右Φ却Α!闭庑┘窃赜搿痘艄尽な裰尽匪挡猓骸吧哐簦俏坂贰钡乃捣ㄏ嗪稀N颐侨羰印暗劭 蔽坂罚蛉赵轮瘛暗劭 币嗉词裢跸茸娴穆龈熳钥稍餐āH欢庵炙捣ㄒ辉蚰岩悦趾稀暗劭 钡降资堑坂坊故堑鬯吹拿埽蛞灿牍攀范辔健安獠哐簦俏垓х铩钡募窃叵嚆!F涫档劭 ⒌酆琛⒒频奂捌浜笫赖垓х铩⒌坂贰⒌鬯础⒑箴⑵醯龋际巧窕按等宋铩I讨苁逼诘比嗣前焉窕坝牍攀反等宋锵嘟岷系氖焙颍簿褪前选吧窕按笛荼湮返氖焙颍斐傻母丛拥拿艿那榭觥保κ欠浅W匀坏氖铝恕5劭∈侵泄糯窕按抵凶钗院盏娜宋铮唤鍪侨赵轮福彩侵粮呶奚械纳系邸;频奂仁巧窕按滴宓壑械摹爸醒胩斓邸保彩枪攀反抵凶钗院盏娜宋氖甲妫垓х铩⒌坂贰⒌垡⒌鬯础⒑箴⒑推醯龋际撬淖铀锖蟠U庋谏讨苁逼诘淖诮坦勰钪邪鸦频凼游暗劭 敝樱垓х铩⒌坂贰⒌垡⒌鬯础⒑箴⑵跻约肮攀窆酰际粲谏系鄣劭〉淖铀铮彩撬忱沓烧碌氖隆R虼耍嵌鸭漓肟映鐾恋拇笮颓嗤⑷讼瘢灿κ枪攀窆茸娴劭〉南笳鳌      4.古蜀祭祀坑是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
  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都盛行太阳神崇拜的习俗。我国商周时期的太阳神崇拜以祭典“日出入”为其重要特征。《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蜗夷,曰D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馈!薄吧昝褪澹贩剑挥亩肌F皆谒芬住H斩蹋顷模哉俣X拭裆拢袷廾!
  这里所说的“日出”、“日永”、“纳日”和“日短”,指的正是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最基本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时”,也就是一年四季的分点,即所谓“二至二分”。其中的“寅宾日出”,郑玄注“谓春分朝日”,即春分时敬迎日出的祭典;“寅饯纳日”即秋分时敬送日落的祭典。从星象学考察,《尧典》底本写成的年代不晚于夏代末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在春分、秋分日祭祀日出、日落的礼仪,早在夏商之际就已产生。
  这种祭祀日出、日落的典礼,在殷墟卜辞里有明确的记录。例如:
  (1)戊戍卜,内,呼雀(束戌)于出日于入日。   《合集》6572   (2)乙酉卜,又出日入日。   《怀特》1569   (3)王其观日出,其截于日,(网剌)。   弱祀。   弱(网剌)。   其箫涡,王其焚。   《屯南》2232   (4)癸未贞,甲申酒出入日,岁三牛。   《屯南》890
  这些卜辞中的祭“出日、入日”典礼,常用牛来作牺牲。正如宋镇豪先生所说:“出日”指东方日出,“入日”指西方日落。太阳不可能同时出入,而祭“出日、入日”也“决非指天天拜祀日出日落”。故“出日、入日”应是个特定的历法概念。“截”,《诗?大雅?常武》毛传谓:“治也。”商王“观日出”和“截于日”,当是“观察日出而治祭日神”之义。特别重要的是,商王“‘观日出’的地点是在‘涡’地(涡,通作埚、罚诮裆蕉睾5厍),与《尧典》说的‘宅蜗夷,日肠谷。寅宾日出’,全相密合,绝非偶然”。韦昭《国语?周语上》注:“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祭仪》也说:“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说明夏商时期春分祭日出、秋分祭日落的仪礼,到了周代已演变为“春分朝日”于东门之外,“秋分夕月”于西门之外的习俗了。
  由此可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金冠带图案所展示的太阳升起,驱散黑夜,阴阳消长变化的图式,正是商周时期古蜀先民“春分朝日”出的反映。而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K2③:103―27号人形铜牌饰上五个头朝下的箭身太阳纹,所展示的正是“秋分祭日落”的象征。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和大型立人铜像为代表的大量文物,正是古蜀先民“春分朝日”出,“秋分祭日落”的遗物。      结语      我们通过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金冠带图案寓义以及古蜀先民太阳神崇拜观念的探索,对三星堆文化可以得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1.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这两件金器上的“人头”纹是太阳的象征,“鸟”纹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纹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这则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正是一幅展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      2.中国古代的太阳神崇拜习俗,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陶缸上的太阳纹已见端倪。而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骨器上的“双鸟太阳”纹,陕西华阴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金乌负日”图,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陶片上的“金鸡报晓”图,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玉璧上刻绘太阳纹祭坛上的立鸟图,乃至《山海经》中的“金乌负日”和“帝俊妻”生日月的神话,都说明我国古代以“金乌负日”为核心的太阳神崇拜习俗,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分布广袤,影响深远。这就是殷墟卜辞和《尚书?尧典》所载祭“出日、入日”的根本原因。      3.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大型青铜立人像为代表的大量文物,是古蜀先民太神崇拜的产物。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和“若木”的象征,也是祭祀活动的中心。大型青铜立人像是太阳神“帝俊”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也是祭祀的主要对象。大量青铜人头像是古蜀各部族先祖的象征,也是配列于大型青铜立人像两侧的祭祀对象。那些各种青铜面具当是巫师们在祭祀作法时佩戴的。这里的商周祭祀坑则是古蜀先民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
  综上所述,太阳神崇拜是古代人类世界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和大型青铜立人像为代表的大量文物,则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的实物见证。这里出土相关文物的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着实令世人惊叹!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的重要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远古时代的太阳神崇拜习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
三星堆解读上古奇书《山海经》&&&&&&&&&&&&&&&&&&&&&&&&&&&&&&&邱登成 ( 20:57:23)
注:三星堆青铜神树高395CM,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件青铜面具.与《山海经》中记载的诸多神话元素相关.
&&&&&中国是一个神话的国度,无数神奇而壮美的古老神话,反映出中华民族撼天斗地、蓬勃奋发的精神,激励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凤舞九天,勇猛精进。千古奇书《山海经》,堪称无数可歌可泣的上古神话的总汇,但几经沧海桑田,一些著名神话渐渐散落于历史的星空,庐山真面逐渐变得模糊而沦为绝唱,于是,《山海经》也就成了荒诞不经、难以解读的巫书。是三星堆的伟大发现,才使《山海经》所记逐渐变得明朗清晰,书中那些散落的神话,又再一次闪耀出灼灼光彩,重新流动出撼人心魄的生命乐章!
&&& 让我们来看看三星堆是怎样解读千古奇书《山海经》的吧!
&&&& 《山海经》中记载着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木”等神树,说是在东方一个叫汤谷的地方,生长着一株高大的神树――扶桑,上面栖息着十个太阳,九个居住在下面,一个居住在上面,十个太阳由太阳鸟背负着轮番出行,给世界带来光明。后来,十个太阳趁母亲羲和生病时,一起跑到天上捣蛋,造成人间草木焦枯,民不聊生。于是,天帝叫天神羿降临到人间,并赐给他神弓神箭。羿来到人间,为振救苍生而一气射杀了九个太阳,人间才又恢复了平静,人们才又过上安居的生活。而建木则生长在天地的正中央成都平原,高极云天,树上结满天花地果,还有龙蛇等攀附其上,是各路天神上天下地的天梯。西方的若木则和扶桑一样,也栖息着十个太阳,太阳的光华普照大地。传说中的这三棵神树,其地理空间分布位置实际代表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和神话宇宙观。但因时代邈远,后世虽较多扶桑、若木等神树的画像,终究只是一种意象图画,上古神树究竟是什么样子,却是谁也没有见过。恰恰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群,为我们解读这些上古神树提供了参照。三星堆一共出土了八株青铜神树,最高者达395厘米,是目前国内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青铜文物之一。树的底座为圆盘状,树座呈现穹窿形,犹如一座高矗的神山。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层树枝皆弯曲横斜,旁逸向下者枝端结着丰硕的果实,向上者枝端则站立着一只雄视四方的太阳鸟。这种形态构造几乎就是《山海经》中扶桑和若木的翻版,而树座上铸造的一条极富特色的龙,其游动的身体与树干串连,又恰似天降神龙的实景雕塑,整株神树造型高大奇美,布局严谨,浑然一体,巧夺天工,又分明具有建木的特征,这表明它是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不仅发挥着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功能,而且形象地再现了美丽而古老的“十日”神话,成为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
注:三星堆出土的"千里眼顺风耳",宽138CM,高66CM.专业修复专家历时三家修复完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件青铜面具.
&&& 《山海经》中还记载着一个叫烛龙的神,人面蛇身,直目正乘,传说他的本领很大,只要他一张开眼睛,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一合上眼睛,白天就变回黑夜。他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不吃不饮,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这样的形象真可谓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然而,三星堆青铜器中,有一件被人们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大型面具,其眼球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俨然就是能观千里的高倍望远镜。其整体造型形象威严,气凌八方,真是旷古绝今的神物,这难道不是“直目正乘”,主阴主明,具有无边威力的烛龙的形象写照?
&&& 如果就此说三星堆解读了千古奇书《山海经》,还有点不令人信服的话,那么,我们再看《山海经》中对龙、凤凰、鸾鸟和治水英雄鲧的记载,结合三星堆文物以探究竟。
  神话中的龙可细可巨、能短能长,自在往来于水、陆、空,兴云布雨,泽被万物,神变莫测,往往是天帝天神的驾乘,《山海经》中即说天神如祝融、颛顼等都是乘龙飞行遨游的。我们说龙翔九天,但飞翔总是离不开羽翅的。但是,中国上古时期绝大多数龙的造型是没有羽翅的,这很让人怀疑其是否是传说中能够自在飞翔的龙,由此也就愈增加了《山海经》的荒诞性。但情况却并非如此,荒诞的迷雾因三星堆而消退,得见原始神话龙的本真面目。三星堆出土的龙蛇,在身上都饰有象征飞翔能力的刀状羽翅,其造型正与《山海经》中作为天神驾乘、能遨游四海的龙的形象相吻合。
&&& 凤凰、鸾鸟则皆是传说中的神鸟、瑞鸟,能昭示吉祥,带来平安。《山海经》中记载说凤凰、鸾鸟的形状像鸡,满身饰有华丽的羽毛,是所谓的“五彩鸟”,人们一旦见到,就会天下安宁。后世的很多凤凰类图象大抵皆源于《山海经》的记载,但上古时期立体的凤凰实物却极为罕见。无独有偶,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即有众多的青铜鸟和一件青铜鸡。除了神树上的太阳鸟而外,其他的鸟或饰有如旌旗般的冠羽和长垂的尾羽,或背部的羽翅高高耸起,华丽的冠羽、翅羽与上翘的尾羽相映成趣,鸡的形象虽颇具写实风格,但它那长而丰满的尾羽也堪称华丽之极。这些形象,不是《山海经》中羽饰华美的“五彩鸟”又是什么?
&&& 不仅如此。历史上关于鲧的传说可谓流布甚广,人皆耳熟能详。问题是,不少典籍都说鲧治水无功,死后化为熊。唯独《山海经》肯定了鲧治水的功劳,并说鲧是白马所化。而在上古神化意念中,神龙天马是一回事。这分明是说治水英雄鲧的真实面目其实就是龙马的形象。然而数千年来,这种龙马形象早已失落在岁月的时空中而脱离了人们的视野,直到三星堆的重大考古发现。这不,三星堆神树上那条从天而降的龙,其造型是“马面头、辫绳身、人手爪、刀状羽翅”,其它龙及龙形饰的造型也多具有头似马面、饰刀状羽翅的特征,与其它地区同时期文化龙的形象迥异,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显然是将龙头刻意铸如马面,似乎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三星堆的龙原本就是天马的化身,而人手爪,又分明带有人性化的色彩。这种龙的形象,兼具天马与人性特征,所表征的不就是治水英雄鲧的形象吗?
&&& 够了,例子我们无须再举。因为三星堆有着太多的神奇,其对上古神话的例证与解读,并不仅仅限于《山海经》,还有《淮南子》、《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众多典籍。我们只能说,蜀史邈远,其世系传承及其他重大历史事件仅散见于汉晋时期方志、笔记的零星记载。加之诗仙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使古蜀史千载以来云遮雾绕,扑朔迷离。而三星堆的重大考古发现,再现了业已消逝的三千多年前无比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让神话色彩浓郁的古蜀史成为信史。而其神奇精美的文物,冥冥之中又有不少与千古奇书《山海经》暗合,使人们不得不在惊叹古蜀先民睿智与创造力的同时,重新审视《山海经》的神话史料价值。
&& 注:本文作者为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
世界神奇的无门之城-----三星堆古城       萧易 ( 15:49:24) 三星堆古国遗址&
&&  三星堆作为地名被载入史册是清代的《汉州志》,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至2800年前一个史无记载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我们现在习惯都称他为“三星堆古文化遗址”“三星堆古国遗址”“三星堆古城国遗址”
  迄今为止,三星堆古国城墙的两个谜团依旧无人能解。首先它是梯形的,上短20余米下长40余米,这样的城墙根本起不到任何防御作用;其次,三星堆的城墙横七竖八地分布在古城周围,虽不是相互连接的,但考古学家根本找不到城门在哪里?我们的问题是,三星堆人修筑如此奇怪、无门的城墙,到底是何用意?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城墙与战争如影随行。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纷乱,当时的军事重镇诸如益州、荆州、冀州等都有城墙耸立,抵御敌军的攻击。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城墙一般分为东、南、西、北四门,高大坚固,四周有护城河环绕,中间仅有一吊桥可容通行。
  这样的城墙在战争中的优势不言而喻。易守难攻,敌军只有使用云梯、冲车才能攻破。在今天的西安、南京、新都等地区,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类城墙,高大坚固的石砌城墙一直经年地延续到现在。
  如果我们把这样熟悉的形制带到三星堆文明中,便会感到不解。三星堆的城墙虽然高大,却不是我们熟悉的直立建筑,城墙基宽40余米,顶部宽20余米,从侧面看上去,是个梯形,如果这样的城墙用于防御,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不是为了防御,三星堆人为何顷尽国力修筑城墙呢?
  御敌还是防洪
  1988年,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的城墙进行了全面地挖掘和调查。然而,这次挖掘的结果却令考古学家一头雾水。
  三星堆遗址东城墙残长1800余米,西城墙被鸭子河冲刷毁坏,残长800米,南城墙建筑在马牧河弯道上,长210余米,北面有鸭子河作为天然屏障。建筑这些城墙的三星堆人已经逝去,他们的城墙却经历了几千年的流光一直顽强地保留到现在。
  三星堆城墙墙基宽40余米,顶部宽20余米,它的壮观让考古学家很是震惊,在当时,这些城墙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背后应该有一个强大政权的支持,它的始建年代为商代早期,这正是三星堆文明的青春期。尔后,历代三星堆王族似乎都对城墙有着浓厚的兴趣,三星堆城墙也成为三星堆辉煌与变迁的缩影。
  三星堆城墙似乎跟古蜀先王蚕丛有关,有学者认为,蚕丛部落从岷江上游辗转来到三星堆,吞并了当地的部落,建立了古蜀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蚕丛王指挥众多奴隶修筑了巍峨的城墙,拱卫蜀都。鱼凫王取代蚕丛后,原来的城墙又被修葺一新。
  按照历史常识,城墙的功能要不就是防御战争,要不就是防止洪水。三星堆城墙墙基宽40余米,顶部宽20余米,从侧面看上去,是个梯形,这个奇怪的形状隐含的一些内容,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破译。
  三星堆的城墙虽然坚固,然而却是梯形,城墙内外两面都是斜坡,易攻难守,敌人很容易就可以顺着斜坡冲上来,这是兵家大忌,根本起不到防御的作用。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修建的城墙并没有连成一体,城墙遗址的地基也没有连成一体,很难说明他们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为什么三星堆人的城墙不像中原文明那样是封闭的?难道他们的城墙根本不是用于战争?
  更为神秘的是,三星堆城墙横跨东、西、南三面,然而,考古学家找遍了城墙也找不到他们想象中的城门,如果说三星堆城墙的形制自成体系,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城墙不设城门,在历史上还没有先例。没有城门,难道三星堆人进进出出也要翻越城墙?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墙明显是三星堆人的绊脚石。
  三星堆文明的晚年,充满了压力与美感。由于过分倚仗神教,耗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几乎与此同时,鄂西巴人逐渐兴起,不断向外扩展,给三星堆古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三星堆在内外交困下,逐渐土崩瓦解,繁荣的三星堆都城变成了一座废墟。三星堆文明湮灭后,它的子民、艺术,装饰,像森林大火的火星般散落在成都平原上,引燃了整个成都平原。三星堆灭亡后,有关古蜀人的灭亡和去向问题成为考古界争论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明似乎毁于一场战争,而城墙正是三星堆古国灭亡的原因。三星堆人的城墙不具备防御功能,敌人轻而易举地就出兵灭亡了三星堆古国。三星堆古国灭亡的时间,他们认为是在武王伐纣期间,鱼凫王出兵伐纣,国力空虚,被敌人偷袭得手,而率兵灭蜀的,正是古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杜宇。这个推断让我们陡生疑惑,三星堆人为何明知道他们的城墙不具备防御功能还要修筑呢?
如果说三星堆的城墙是为了防洪,这在我们看来也不能理解。从位置上看,东城墙和西城墙纵贯于鸭子河与马牧河之间,南城墙则横亘在马牧河的几字形弯道上。东、西城墙大致平行,与南北两条河流垂直,丝毫起不到防洪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这是三星堆文明湮没的原因,一场洪水悄无声息地湮没了三星堆文明。问题是,三千年的古蜀人,治水颇有心得,蜀人的杰作都江堰至今仍向成都平原输送着汩汩清流,是世界水利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为何他们的另一项水利工程如此失败呢?
三星堆古城墙内外的人口之谜
&&&&我们可以从中原及世界范围内的遗址的对比中,来挖掘三星堆城墙蕴涵的一些信息。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平粮台遗址是迄今华北最早的古城遗址,有南北城门,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河南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最早的都城遗址,一直是考古界怀疑的商代都城毫;河南郑州商城,被一圈城垣围绕,面积3平方公里。这些早期的城市,除了郑州商城以外,面积没有可以与三星堆遗址相匹敌的。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世界范围中看,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部边缘沙漠地区的梅里姆达遗址,年代与三星堆文明相当,面积18万平方米;古埃及前王朝希拉康坡里遗址,跟三星堆一样,由一个中心城市与附属乡村组成,面积6万平方米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及乌鲁克古城,是传说中亚伯拉罕的故乡,古城面积接近1平方公里。
&&&&三星堆古城址现存面积为2.6平方公里,比这些古城遗址都要大。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巨大的遗址面积背后,是强大的三星堆王国。3000多年的三星堆古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震撼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000年前的三星堆古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王国,古三星堆王者与王族、神职人员是古国的领导者,下层则是成千上万的古国奴隶。而他们的分界线,就是城墙。居住在三星堆城墙内部的古王族和神职人员,是支配和奴役被城墙隔离在外的广大奴隶的统治者。
&&&&在三星堆遗址周围,考古学家发现了10多处密集的古遗址群,这些古遗址群,既与三星堆相连,又被高大的城墙隔开,它们是三星堆王族统治下的乡村群落。在这些遗址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了4座墓葬,与奢华的祭祀坑相比,这些墓葬中没有任何随葬品。三星堆的奴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他们的有生之年不能享用,而死后,依然一贫如洗。
&&&&在城墙内部,则动辄会出土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房子,这些房子中出土了数目众多的奢侈品。精美的陶器、雕花漆器暗示着这里曾有过的奢侈生活。在后来的一号、二号祭祀坑中,青铜器、金器、海贝、象牙、玉器更是堆积成了山,整个古国的财富似乎都浓缩在其中。
&&&&3000年前的三星堆古国给我们留下了目前无法解读的巴蜀图语,我们无法解读出这个神秘的国度,只能从遗址透露的信息中去试图复原。三星堆古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考古界争论的焦点,透过三星堆的城墙遗址及史料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远古信息。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子》对于人口的记载,一直被考古学家视为解读远古人口的钥匙。《墨子》中记载,“率万家而城方三里”,按照《墨子》记载的比例算下来,大概一户占154.2平方米左右。三星堆遗址面积大约为2.6平方公里,按照《墨子》的人口密度计算,约有16383户,如果以一户五口计算,约有人口81915人。难道辉煌一时的三星堆古蜀国只有8万左右的人口?
  神奇的三星堆古城墙& 难道是为了的祭祀仪式
&&&&在迄今为止的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兵器很少出土,绝大多数是具有兵器形制的礼器,如玉戈、玉匕、玉剑及锯齿形无刃的青铜戈等等,与中原上古遗址往往出土大量兵器的现象完全不同。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没有兵器,如何外御强敌,内固统治?
&&&&在《尚书》的记载中,古蜀人和巴人参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战,随八百诸侯攻破殷都。这次辉煌的战役,考古学家认定其年代在三星堆晚期。参加战争自然便有军队,既然军队已经出现,为何不见兵器?历史上三星堆这支曾经强大的军队,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难道三星堆的军队全部消失于一场重大的战争,所以遗址中才没有兵器?在稍晚的秦王朝,始皇尽收全国之金,筑成十二铜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难道三星堆王族的想法与千年后的秦人不谋而合,所以祭祀坑中才有如此之多的青铜器?
&&&&三星堆似乎是一个温柔的国度,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礼器堆积成了山,一切都预示着这里和这个曾经辉煌的王国有过的爱好,学者们认为,三星堆的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神权几乎占有了国家的全部财富,这也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目众多的礼器的原因。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回到三星堆的城墙上,这些城墙既不能构成防御体系,也不能作为防洪的河堤,它们的用处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视线延伸到世界文明中,在美洲,古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的印加文明,美国建筑学家芒福德在他的《城市发展史》中认,印加文明的城堡与城墙具有祭祀的功能,它们的代表,便是著名的马丘比丘城堡。
&&&&数百年来,马丘比丘城堡沉寂在秘鲁一座深山之中,一直到1911年才为外界所知。这座城堡属于印第安人的祭师,还有那些守护着太阳神的处女。而这些祭师和处女的祭祀仪式,就是在城堡和城墙上进行。在马丘比丘城堡出土的173具骸骨中,其中150具是女性,一切都昭示着这里曾经神秘而神圣的过去。
&&&&学者段渝在他的《三星堆文化》中认为,古蜀国的大型宗教祭祀活动,便是在宽阔的城墙顶上进行,这是三星堆城墙的独特用处,或者,在三星堆古国,城墙本来就是一个神圣的宗教场所。
&&&&为何古三星堆的城墙跟印加文明具有如此多的相似性?在三星堆文明中,这种开放性不止一次让考古学家感到震惊,金杖、象牙、海贝,这些中原文明中没有的产物,在遥远的印加文明与西亚文明中屡屡出现,难道3000年前的古三星堆人,已经与遥远的西亚有了联系?难道古印加文明是古三星堆文明漂越太平洋在美洲有了延续?
三星堆的发现堪比特洛伊!  夏商周断代首席科学家李学勤 ( 15:52:37)
李学勤先生在三星堆谈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形成
作者简介:
&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兼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曾多次在欧、美、澳、日等国家任教或讲学。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中国青铜器的奥秘》(1980)、《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古文字学初阶》(1985)、《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5)、《古文献丛论》、《中国青铜器概说》(1996)等。
  今天这次会议对大众提高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我想说的感想。为什么我要说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评价还没有达到充分的程度呢?因为三星堆文化在我们广大祖国的各种区域性文化中是很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座的有很多考古学家,这方面如果我说错了,希望可以批评。为什么我们说它是独特的?如果结合文献来看,有一点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里一开头说的:“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世为侯伯,历夏、商、周。”这一点已经得到充分认识。我们不管蜀的立国是人皇什么时候,可是这条论点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古蜀文化本身有着相对独立的起源,本身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虽然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文明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它有着相对独立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一点,我想我们多年以来考古发现研究方面,已得到必要考证。三星堆文化里面,商代这一段,很清楚地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是不能够低估的,也是不能够抹杀的,可是我们仍然必须看到,它本身是有着独立的基础和独立的发展脉络的,如果这一点不能充分认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充分认识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几年以来,我的朋友给我几次机会,到四川来讲解看法,我说像三星堆遗址这么大规模的发现,这么古,规模这么大的,完全可和世界考古史上一些重要的发现相比,比如我们可以和特洛伊的发现或者尼尼微的发现,是完全可以相比的!可是这一点,由于种种的历史条件,在世界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个方面。
&&& 第二个方面,恐怕特别像我这样对于巴蜀文化认识不多的人,我们应该把三星堆这样的重要的、有相对独立起源的文化放在更大的考古文化背景里面来认识,放在更大的背景里来看,而不是仅仅看三星堆文化本身。而且也不是仅仅看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对比和相互关系,而是要放在更大的背景里来看,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关于这一点,我常常有机会去各个学校演讲,我常常做的一件事,很多人不是很意识到,我们的发现究竟在世界历史中走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很充分?所以我想提供几个数字给大家,我们知道一件事,我们试图把中国的古代文明年表与古埃及年表对比一下,古埃及年表是唯一一个最早,而且学者们研究最久的年表。其它都比不了,而大家也公认古代埃及是文明非常古老的国家。那么中国文明怎样?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从公元前1300年始?那么可以对比一下,我用的古埃及年表是最新的一个年表,由一个英国人写的《古代埃及史》,是在牛津出版的,1994年。可是我还是采用了台湾一个古埃及学家,他在2001年中做了一些补充,这个修改我个人认为这个年表应该可以说是最新的。现在能找到的最新的年表。根据这个年表,大家可以看,因为大家知道古埃及的历史是根据一个相当于战国晚期写的人写的《埃及史》,把古埃及分成31个王朝,这31王朝分成几个大的时代,就是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这些学世界史的先生都认为是常识,我们就大致看一看,古王国时期,埃及年表上,从埃及第三到第十王朝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40年,第一和第二王朝是前王朝时期;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到公元前1552年,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极盛时期,从公元前1552年到公元前1069年,这是第18到20王朝。20王朝以后,埃及走向衰落,而逐渐为外敌入侵。
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些数字和我们国家的历史的数字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就用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出的夏商周年表,当然,这是阶段性成果,不是要强加给任何人。我们商代,推断是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相当于古埃及极盛时期,公元前1552到公元前1069年,开始和终了只差几十年,基本一样。所以我们的商朝基本相当埃及的新王国时期,第18到第20王朝,极盛时期。那么我们的夏朝,从公元前2076年到公元前1600年,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加上中兴期,从公元前2040年到公元前1552年,每一个也只差50年左右,基本一样。再往上看,史书上记载的五帝时期,黄帝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700年左右,到尧舜的结束,接近夏代的开始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700到公元前2070年,古埃及是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也差不了多少。所以给我们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历史的发展和他们的历史发展有着很相似的地方。
&&& 我们发现的三星堆文化,如果说它的繁盛时期很明显的是以两个祭祀坑为代表的,两个祭祀坑是殷墟早中期的,相当于商代晚期,就和埃及的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后半也是他们最繁盛时期,所以基本差不多。
大家可能还想不到,古代希腊的最主要的文明兴盛时期,迈锡尼文明,年代从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100年,和整个商代基本一样,我们发现的三星堆文化,主要繁盛时期相当于我们商代,而我们商代的文化相当于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的极盛时期,也相当于古希腊文明的迈锡尼文明。
&&& 三星堆文化是与世界上的最兴盛的古文化时间相当的,有着自己独立的起源和独立的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达的区域性文明。所以说三星堆的发现意义重大!
为什么说今天会议主题特别重要呢?因为如果把三星堆文化放在周围文化,包括境内境外的周围文化中间时,看得就特别有意义。要特别感谢四川的学者,他们提出南方丝绸之路这个观点。
&&& 南方丝绸之路的提出,我认为不应该仅仅作为丝绸之路来理解。丝绸之路在世界学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是今天特别兴盛的一门学科的起点,这门学科就是欧亚学,专门研究欧亚大陆,从北方草原地区开始,南方到南亚,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性来研究。这个学科是非常兴盛的,人文性学科里最前沿的国际性学科。
我一直提倡,特别是我们西部的学者应该更多的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说起来,欧亚学研究最初兴起是在德国,李金霍芬是鼻祖,他们就是同意丝绸之路这个观点。因为丝绸之路这个观点就是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欧洲人不这么看,而是从他们中心来看,所以他说这是近东,这是中东,这是远东,而到中国,就是极远东。和我们中国人一样,到极远了就认为是洋人,渡洋而来。所以我们不管是站在哪一种文化立场上,它都没有把欧亚作为一个整体,而现在的全球化过程,在它下面应该把整个欧亚作为整体来看,而中间进行连锁的环节,就是过去所说的几条丝绸之路,而这几条丝绸之路里面,最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就是我们说的南方丝绸之路,即西南丝绸之路。而在西南丝绸之路这方面起着一个非常重要关键地位的,一定就是三星堆文化。我想这一点是否能帮助大家认识,这个说法对不对,也请在座的各位先生们给予指教。
&&& 第二个我就讲,商代的我们有一条西南的通向国外的通道,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探索,需要论证,可是从我个人来说是确信不疑的。这没问题。为什么没问题?因为已经有几种证明。这几个证明有的是在座的都熟知的,有的可能需要我再叙述一下。
&&& 最早的一个证明,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可惜轰动没有能够持久,这就是抗战以前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在外围一个梯坑里面出土的所谓武丁大龟,外围中第一百二十七坑,整个殷墟发掘里发现的最大的龟甲。现在已经确知是商王武丁时期的。这个甲一看就知道它跟其他的卜甲不一样,很厚,非常独特,武献文认为是属于马来半岛龟类,中国没有这样的。当然这个只是一种猜测,不能作为证据来引用的。但是下面这一个是可以作为证据来用的。这就是我1981年去剑桥大学,他们给我看的他们收藏的一片甲骨,也是武丁时期的,我一看,这个甲骨是真的。而且这个甲也是非常的独特,很厚,就跟上面提到的殷墟第十三次发掘所发掘出来的那片非常独特的甲骨非常相似。这个他们做了鉴定,是拿去由英国国家的鉴定小组所作的鉴定,发现这片甲骨是只有缅甸以南才有的。这个结果不是我说的,是英国鉴定出来的,鉴定报告也出版了,是有据可查的。
&&& 第二个证明是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80年代已经发现有玉器葬,其中就有牙璋。当时还不敢把时间定得很早,后来开了学术会议,大家都认为这种牙璋不会晚于西周初年,认定为商代。越南出土有四件牙璋与中国器物相似,风格形制年代包括玉质都跟三星堆最为接近,一定是受到了三星堆的影响。第三个证据是台湾的甲骨学家章秉泉先生发现数片甲骨,也是武丁时期的,这些甲骨上面所包着织物,非丝非麻,而是印度才有的木棉,只有印度才有的,其他地方都没有。这证明了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是存在的,并且是畅通的。
&&& 但问题在于西周时候并不是这样,西周时候南方与中央的关系和商代不一样。西周并没有西南通道的发现。考古上也没有,比如湖南可以明确认定为西周时候青铜器物的很少。长沙有一次相关会议,成果在北大《古代文明》第五辑。2003年12月在陕西岐山周公庙采集到两块贝甲,上面有刻辞“践繁”,践,就是征伐的意思,“践繁”就是征伐繁地。清代发现的穆王时候的青铜器班簋,有铭文:“秉繁、蜀、巢命。”就是伐蜀征巢的记载。文献和金文都有伐蜀征巢的记载,繁蜀巢在哪里呢?武王克商以后,王朝南土达到巴濮楚邓等地,《左传》讲“巴濮楚邓,周南土也”,范围已经很广阔,实际自文王至成王时,周人文化风教及于江汉,召公于其间起了很大作用。其后王朝影响进一步扩展。发现有铜器铭文记载(《文物研究》)昭王十九年正月南巡,南巡时派使者使于繁。《左传》讲“巴濮楚邓,周南土也”,所以繁蜀巢,当于南土之侧。周昭王十九年,南巡,“使于繁”的繁不是以前认为的繁汤,也叫繁阳,在河南新蔡以北。班簋“秉繁、蜀、巢命”,繁近于蜀,应该是汉的繁县,在今天四川新繁以北。繁、蜀在周南土之西,包括今天的三星堆,巢在南土之东,应该与巴有关,都有周遭出土文物为证。西周对外的影响力不如商代,而也许繁蜀巢就是周昭王南巡的目标,惜昭王死于汉水!
(根据学勤先生在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汉语中若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