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人流后第三天出血褐色血

A.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指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临床开始引进PICC 技术,当时PICC 最主要用于小儿和恶性肿瘤患者;20 世纪80 年代后期,PICC 在成人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于中长期化学治疗、肠外营养输注或抗菌治疗。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从美国引进 PICC 技术,它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反复的输液治疗,其中化疗药物及静脉营养药物均具有强烈的血管刺激性,不但会造成静脉炎,一旦渗漏还会造成皮下组织的坏死溃疡,影响肢体功能, 病人痛苦。因此,建立一条好的中心静脉通路,可以大大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而被称为“患者的生命线”。& & 1.PICC导管是血液病患者重要的生命线,它会与您一起与疾病并肩作战,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采取隐蔽的包扎方式,淡化标记。& & 2.每7天到医院更换敷料,冲管& & 3.日常观察:& & 置管口有无红肿、液体渗出& & 置管口有无疼痛或硬结& & 置管肢体有无红肿、疼痛& & 置管肢体皮肤状况& & 体温有无变化& & 导管有无滑入体内及脱出& & 敷料情况& & 定期测量上臂臂围& &4.注意事项:& &1)保持穿刺处皮肤的清洁干燥,如发现敷料有卷边、脱落或敷料因汗液而松动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2)患者不要在置管侧手臂上方扎止血带、测血压,避免该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不能做托举哑铃等持重的锻炼。& &3)注意保护外露的接头,防止导管损伤和将导管拉出体外& &4)PICC导管不能用于CT、磁共振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增强型导管除外)& &5)进行沐浴时应用保鲜膜进行包裹,防止水渗入贴膜& &6)知道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7)请认真阅读并保管PICC指导手册B.好多朋友在化疗结束后会回家休息几天,那么在家期间该如何维护PICC置管呢?1.留置期间,不影响我们穿刺侧手臂的正常活动,可以做一般家务,如煮饭、洗碗、扫地等;2.手臂可以做一般运动,如弯曲、伸展。注意避免穿刺侧手臂过度用力:提重物、拄拐等;3.输液时,注意不要向穿刺侧肢体侧卧;4.不输液时,需每周通管、更换可来福1次;5.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衣袖;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6.适当进行穿刺侧手臂活动,如握拳活动等,增加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7.穿刺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透明贴膜应在置入导管后连续更换三天,以后每周更换2次(如不输液体每周更换1次),当贴膜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落、卷边或危及导管时应请护士及时更换;8.穿刺点及导管适当保护后(保鲜膜包裹好),可以淋浴,不可以游泳;9.置管一侧手臂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C.PICC是经皮外静脉插管,其常见问题及并发症比较多,对初学者及临床经验较少者发生率相对较多,甚至发生严重后果,现就其常见问题及并发症和大家讨论学习一下。希望大家能掌握PICC有关的常见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1.穿刺失败;2.出血;3.导管推进困难;4.导管异位;5.导管堵塞;6.静脉炎;7.渗出与坏死;8.血栓形成;9.导管相关性感染;10.导管脱出;11.局部皮肤过敏;12.回抽困难;13.导管破损、导管栓子;14.导管拔除困难。与穿刺置管有关的问题及并发症:动脉穿刺;空气栓塞;心律失常;神经损害。与导管维护有关的问题及并发症:静脉炎;血栓形成;导管位移、脱出;回抽困难;导管堵塞。(一) 穿刺失败(1)&相关因素1.血管条件欠佳2.环境温度过低3.脱水4.穿刺用具及流程不熟悉5.局部麻醉、表面麻醉6.穿刺技术不熟练7.血管、肢体等的解剖结构的特异性(2)&护理措施1.评估:优先选择粗而直的上臂静脉2.选择适宜的穿刺器材与规格3.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与技巧和操作程序4.纠正脱水、局部热敷增加穿刺成功率5.健康宣教,保持肢体特定位置6.辅助技术:红外线仪器、静脉超声仪(二) 出血(1)&相关因素1. 反复穿刺或穿刺后压迫不够2. 病人凝血机制不佳3. 穿刺点与进静脉之间距离太近4. 穿刺针及鞘型号太大5. 穿刺血管已受损6. 固定翼离穿刺点太近摩擦损伤(2)&护理措施1. 避免反复穿刺2. 置管后局部压迫5~10分钟3. 注意加压包扎4.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及鞘5. 避开已受损的血管穿刺6. 固定翼离穿刺点应 5 ~10mm(三) 导管推进困难(1)&主要表现1.可无临床表现2.置管过程中病人疼痛、不适3.导管无法前行4.导丝不易撤回或即使撤回发现有打折或弯曲5.不能抽到回血,或不能冲洗导管6.冲洗导管时发胀或发凉(2)&相关因素1. 血管与导管粗细比例不匹配2. 血管痉挛3. 静脉分支及屈曲,解剖异常4. 静脉置管史/手术史/损伤史导致斑痕或管腔缩窄5. 穿刺鞘脱出或未在静脉内6. 体位致静脉受压7. 胸腔内或血管内已存留置器材影响(3)&护理措施1.插管前了解:胸腔内有无肿瘤或肿块血管内有无留置器材使用器材史并发症的发生史导管通路部位手术外伤史2.热敷穿刺部位以上3.尽量选择上臂静脉或贵要静脉4.病人:放松5.体位:导管推进困难时转动穿刺侧手臂,给予内旋内收6.边冲管边推进,动作轻柔7.固定穿刺鞘,使不脱出血管8.辅助技术:血管扩张、超声、放射显影(四)导管异位与位移(1)&主要表现1.上肢、手臂及局部疼痛、肿胀2. 耳部可听到水流声3. 脖子肿胀与头痛4. 导管内易见回血、堵塞5. 静滴速度降低或输液泵报警6. 三尖瓣纤维化,心律不齐7. 进入其他静脉分枝致静脉炎、静脉栓塞8. 体外导管变长/变短9. 可出现吞咽困难、神经系统症状等(2)&相关因素1.解剖因素2.操作时方向错误3.胸腔内压力增加4.冲管压力过大5.上肢活动幅度过大6.导管固定不佳7.血管穿透伤8.缺乏穿刺技术与经验9.健康宣教未落实或病人无知(3)&护理措施1.置管中、置管后定位2.了解静脉解剖、准确测量3.体位:转头至穿刺侧防止导管入颈内静脉4.上臂穿刺易固定,强化固定防导管随意移动5.健康宣教:避免上肢活动幅度过大,也不可不动而引起肢体肿胀6.送管时要2~3cm 一推进,不可过快、过猛、过长送入7.冲洗技术:送入困难时边送边冲管;静脉痉挛时间隙性冲管;已证实异位时快速冲洗技术8.复位:改变体位活动、请介入科医生、“喷射”注射技术9.部分撤出/更换导管10.提高置管技术11.对症护理(五)导管堵塞(1)&主要表现1.无法冲管、有阻力2.滴注困难:滴速减慢、滴注停止3.抽不出回血4.导管内有明显的血凝块(2)&相关因素1.封管技术及操作不当:回血堵塞、药物反应、沉积2.并发症导致:导管尖端纤维蛋白形成、静脉内血栓形成3.导管打折4.过期维护(3)&护理措施1.严格遵守封管原则2.输液泵应用(报警装置)3.掌握药物配伍禁忌:PH值的不同是导致配伍微粒产生的主要原因4.刺激性药物使用前后及每班冲管一次5.多种药物输注或推注采用SASH方式:S—生理盐水、A—药物、S—生理盐水、H—肝素6.采用脉冲式冲管、封管7.避免导管打折:– 避免关节活动部位穿刺– 选择直刺血管– 减少在皮下行走过长的距离8.尝试把血块吸出9.改变体位或活动后再查看有无堵塞10.行X线片确定导管的位置,及时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下1/3与右心房的入口处11.尿激酶或其他溶剂清除堵塞:使用三通管,一通接导管,一通接20ml生理盐水空针,另一通接20ml含溶剂的空针,反复充盈、回抽,必要时溶剂留置管内30分钟后回抽,成功机率较大。尿激酶的量:成人&1ml内含5000u,小儿&1ml内含2500u。& p=&& &(六)静脉炎(1)&定义: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拔管后静脉炎。(2)&相关因素1.液体和药物:-浓度、渗透压、PH值、微粒物质2.输液装置:-导管的规格、长度和材料-穿刺部位、留置时间3.病人状况:-年龄、免疫、疾病、皮肤、营养、既往静脉穿刺状况4.穿刺者的导管置入知识和技巧(3)&主要表现1.红、肿、热、痛2.滴速减慢3.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4.静脉呈条索状5.穿刺点脓性分泌物(4)&护理措施1 静脉炎严重程度评估0级:无临床表现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不伴疼痛与肿胀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2.5cm,并有脓性渗出2.预防:充分的血液稀释、合理酸碱溶液稀释、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加大溶液稀释量、减慢输液速度;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提高穿刺技术,注意冲洗手套上的滑石粉,无菌操作;3.置管24h后局部热敷,3/日,30min/次4.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5.抬高患肢,但仍可从PICC处输入液体6.喜疗妥外涂或金黄散外敷,用茶叶水搅拌金黄散成糊状,必要时加地塞米松5mg外敷条索状红肿处7.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者及时换药并局部应用抗生素,观察病人的局部与全身反应来决定是否拔管8.局部、导管腔内、血做细菌培养,当病人发热,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拔除导管,重新建立静脉管道,并给予抗生素及对症处理9.对于老年人拔管后应封闭伤口并每24h评估一次直至上皮形成(七)渗出与坏死(1)&主要表现1.局部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水泡、触冷,严重者皮肤发黑,甚至出现溃疡、坏死2.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3.穿刺口可出现血浆样液体流出(1)&护理措施1.渗出坏死程度评估0级:无临床症状;1级:皮肤苍白,水肿范围&2.5cm,触冷,& p=&& &有/不伴疼痛;2级:皮肤苍白,水肿范围﹥2.5cm,﹤15cm触冷,有/不伴疼痛;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15cm触冷,有/不伴疼痛;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紧绷,渗漏,皮肤颜色改变,瘀斑,水肿范围﹥15cm,压陷水肿、循环系统受阻,中到强度疼痛。2.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渗出情况,分析病人活动、感觉、肢端血液循环情况3.抬高患肢、制动、局部换药,必要时清创处理4.据渗出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局部封闭、抗生素应用5.避免使用无抗压能力的导管进行高压注射药物6.选择合适的导管与静脉7.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8.一旦发生外渗及时拔除导管,避免过重压迫渗出部位(八)血栓形成(1)&主要表现1.轻者可无临床症状2.局部疼痛、酸胀,沿静脉行经可扪及条索状物有压痛3.重者有发热,血培养阳性(2)&相关因素1.插管时静脉管壁的损伤2.高浓度、高渗营养液、化疗药物、强酸强碱药的刺激3.有静脉炎的病理基础4.血液粘滞度高5.导管异物的刺激6.导管在穿刺或留置过程中断裂,导致导管内栓子形成。(3)&护理措施1.穿刺时避免误穿、多穿、穿透静脉;2.一旦导管堵塞切勿用力猛推,把血栓推进血管引起栓塞;3.局部热敷;4.一旦诊断为静脉血栓或栓塞,应拔除导管并予抗凝治疗;5.在插管的同侧臂、肩、颈肿胀及疼痛时,警惕静脉血栓形成;6.输液后取2~3ml1mg/ml的肝素稀释液封闭导管,可减少血栓的形成;7.抬高患肢,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九)导管相关性感染(1)&主要表现1.肌肉酸痛、寒战、发抖、发热2.局部红肿、有分泌物3.刚开始接上液体输液,病人就出现寒战、高热4.血压过低,休克。(2)&相关因素1.在穿刺插管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2.营养液的配制污染3.深静脉插管处输入全血、血浆及血制品,插管处抽血、给药,或接管口经常衔接等均可增加污染机会4.导管的纤维包裹鞘或形成的血栓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5.血行种植、免疫缺陷;6.局部出汗过多、导管固定不牢、贴膜卷边甚至无粘性而引起局部感染。(3)&护理措施1.选用恰当的消毒溶液酒精和任何一种洗必泰或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联合应用都是首选2.选择恰当的消毒方法3.使用恰当的固定或缝合技术,选用高水汽渗透性的透明敷料贴4.保持导管尖端适宜的位置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5.避免输注TPN的导管腔输注其他药物6.避免导管与接口处多次反复操作7.如发生局部感染,首先加强换药,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并进行穿刺点培养,观察2~3天无改善者考虑拔管8.据医嘱送血培养:导管内、导管侧肢体、对侧肢体分别取血,血培养阳性而且找不到其他感染源,症状仍然存在者也应拔除导管9.一旦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应考虑为导管败血症,须及时拔除导管并加用抗生素,管端剪下做培养10.如还需深静脉输液,待治疗后应更换穿刺部位,不可在原来位置重复穿刺(十)导管脱出(1)&相关因素1.肢体活动幅度过大2.皮肤过敏、渗出,贴膜粘度不够致固定不牢3.意外牵拉脱出4.夏天出汗过多或烧菜做饭水蒸汽影响(2)&护理措施1.健康宣教,病人学会自我保护2.意识不清者专人看护,约束带的使用3. 避免牵拉导管4.正确固定,使用固定翼,必要时缝合固定5.避免局部出汗、受潮、贴膜脱落,保持干燥密闭的固定6.观察局部,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十一)局部皮肤过敏(1)&相关因素1.消毒剂、贴膜、导管致敏2.病人抵抗力低,局部皮肤抵抗力差3.清洁、消毒皮肤过分用力4.对清除胶冻的有机溶剂过敏,如松节油5.贴膜通透性差(2)&护理措施1.寻找致敏原因,避免继续接触2.使用洗必泰、生理盐水消毒换药3.保持皮肤的呼吸,使用高潮气通透率的贴膜4.局部使用止痒地霜或洁肤霜消炎、止痒5.加强换药,用纱布替代皮肤,既可用药、保持通透,又可固定导管6.注意监控、记录与传报(十二)回抽困难(1)&相关因素1.导管堵塞2.导管打折3.导管尖端异位4.回抽时用力过大使导管的开口、吸附到血管壁上或导管壁塌陷5.导管尖端纤维蛋白鞘的形成(2)&护理措施1.检查导管体外部分有无打折、受压2.回抽时缓慢稍用力,不可用力过猛、大3.改变体位再回抽4.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回抽5.导管、连接器破损及时更换6.X线拍片确定导管的位置与状态7.一旦导管堵塞,参见“导管堵塞”的处理(十三)导管破损、导管栓子(1)&主要表现1.回血外流2.漏液3.重者空气栓塞表现4.断裂者可有导管脱出或形成导管栓子可能(2)&相关因素1.反复夹管2.接触了尖锐物品3.用小注射器(&10ml)冲洗堵塞导管& p=&& &4.导管尾端累赘、衔接部扭曲5.导管伸展性、耐压等质量不过关(3)&护理措施1.健康宣教:一旦发生导管破损,应立即反折并固定导管送往维护医院2.必须夹闭导管时,使用边缘光滑的无损伤性导管夹3.查找损坏点,更换连接器,修复导管4.永远使用&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5.如有空气栓塞者:左侧头低足高位、吸氧等6.导管脱出者判断能否应用,能用:固定,不能用:拔除7.形成导管栓子者马上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十四)导管拔除困难(1)&相关因素1.血管痉挛或收缩2.静脉炎3.血栓形成4.感染5.导管异位、打折6.导管抗吸附作用差,纤维蛋白鞘形成,末端内皮化(2)&主要表现导管拔除过程中有异常阻力3&护理措施1.导管末端应在上腔静脉可防止血栓形成及内皮化发生2.拔管体位:手臂外展平卧位3.抚摸或适当按摩上肢、热敷使血管松弛4.嘱患者开合手掌或旋转手臂改善血流5.适当饮用热水6.医生可考虑硝酸甘油贴剂敷于穿刺手臂7.建议放射检查确认导管打结、血栓形成等8.使用穿刺鞘扩张皮肤及血管9.个别考虑手术取出&
楼主其他文章:
你的回复..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评论, TA,还没有帐号PICC相关的血栓 欢迎补充及分享
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 血栓形成的原因
  194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2 血栓形成的预防
  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而其要求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a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b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c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
  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3)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4)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4 体会
  虽然在临床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很小,但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使PICC置管术能够好地应用在临床。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4.静脉炎。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做好病人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人的痛苦。
3.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科的化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共置管544例,材料选择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Groshong PICC导管151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60 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393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55cm.观察到3例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历1:男,48岁,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为OL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六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42岁,乳腺癌.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肘正中静脉.化疗5个疗程,前4个疗程FAC方案,第5个疗程NP方案.置管后152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3:男,53岁,肺癌.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准备化疗,选择左肘正中静脉.置管后三天,未进行化疗,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腋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1.2.1.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抬高患肢
2,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二)药物治疗
(1)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发病在3~5天内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25万U+NS100ml快速静滴,BID,用2周.当PT延长超过5秒时停用. (2)巴曲酶:主要针对纤维蛋白,对陈旧性血栓效果较好.首剂10BU+NS100ml,缓慢VD;而后隔日用一次,每次5BU.巴曲酶共使用3次,使用期间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一般3天测一次,当血FG&0.5g/1,停药. 2,抗凝
(1)低分子肝素:急性期使用,如克赛0.4ml/4000U,腹壁皮下注射,BID&7D (2)华法林:3mg,PO,QD,使用进口剂型,一般在停用克赛前两天就开始口服,长期口服,用前一定监测凝血三项,当PT延长超过5秒时,改半量口服.口服期间注意监测凝血三项,一般3天~5天测一次. 3,祛聚
(1)肠溶阿斯匹林:100mg,PO,QD,长期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VD,QD,一般使用两周. (3)丹参注射液:20ml,VD,QD. (4)脉络宁:20ml,VD,QD. 1.2.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 心理支持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此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特别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出血:皮肤及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肉眼血尿,粪便是否带血,有无咯血;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压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用药期间严格卧床,停药后7天下床活动. 预防肺栓塞:DTV本身并不致病,但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美国每年有60万人因DTV而住院,每年有 二十万人死于肺栓塞,占常见死因的第三位[3].我国虽无具体统计资料,但DTV及肺栓塞并不少见.DTV后1周~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DTV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周~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结果
3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疗后2-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3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4].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 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毕竟对于静脉是异物.导管管壁不可避免的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没有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过程,无菌操作不规范,也可能促进血栓形成.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隧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隧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5].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6].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7].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小板形成的机率愈高.三例病例中一例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血小板276&109/L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8].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9],三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盖诺,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10] .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1)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到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2)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11].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康惠尔透明贴外贴或用喜疗妥外涂.(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12] 3.6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PICC接头选用可来福01C-CL2000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体会
通过3例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置管前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置管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0%[13]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虽然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不高,但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以及对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尽可能减少此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添玉,张振香.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护理研究,): 165-166. [2] 辛兰芬,武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增刊):73. [3] Kakkar V.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m J Cadiol, ):50. [4]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徐归燕,计惠民.经中心静脉营养法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403. [6] 杨宏宇.中央静脉导管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03. [7] 潘月龙.恶性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研究.齐鲁肿瘤杂志,): 98. [8] 贾玉琼,沈利,张芹,秦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上腔静脉血栓1例.职业卫生与病伤,):319. [9] 曹亚红,魏娟,刘素平等.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肿瘤化疗的观察和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9-10. [10][11][12] 刁永书,李虹,许辉琼,汪秀云,易琼,袁灵.肿瘤患者PICC致静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4-5. [13] Anthony W, Allen MD, Jocelyn L, et al. 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the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9-1314
&&&&&&&&&&&&&&&&&&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 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1.血栓形成的原因194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2.血栓形成的预防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而其要求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a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b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c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3.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3)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4)预防肺栓塞的形成。4.体会虽然在临床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很小,但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使PICC置管术能够好地应用在临床。常见并发症及预防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并发症观察与护理1.做好病人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2.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人的痛苦。3.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PICC置管后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一、血栓的预防
1、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及屈肘运动,导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可进行手及手腕部的运动(握拳、旋腕、手指运动)及抬臂运动,以促进穿刺侧上肢的血液循环。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应做被动运动。
2、置管后3到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对上肢穿刺血管全程进行预处理,医嘱常规备喜疗妥霜3支。方法如下:
沿血管走向涂抹喜疗妥霜,厚度约0.2cm,每24小时换药一次持续72小时,可在喜疗妥霜纱布外加湿热敷、套上输液外包装每天2-3次,& 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喜疗妥霜的透皮吸收。
3 、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4、指导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早期发现血栓。有以下症状之一应及时行血管B超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
(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类似静脉炎的症状;
(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
(3)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4)在出现以上三条症状,经B超排除血栓,对症处理三天后无效,再次复查B超,是否有血栓形成。
5、动态检测血常规变化,如置管期间出现血小板升高,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行相应抗凝处理并监测置管侧上肢血管内有无静脉内膜粗糙、血流缓慢及血栓形成。
三、静脉血栓的护理
血栓一旦形成,立即停止在PICC导管输入液体并封管,通知管床医生及护士长,并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遵医嘱及时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按血管外科意见决定是否拔出PICC导管。
1、心理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若再出现此并发症,会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此并发症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
3、患肢制动,不得按摩,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4、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
5、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同时增加动脉脉血流,引起肿胀加重。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浅静脉血栓者请示血管外科遵医嘱给予栓塞浅静脉涂抹喜疗妥霜约0.2cm,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喜疗妥霜的透皮吸收。此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局部疼痛肿胀的症状。)
6、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浅静脉血栓PICC导管保留者,可请示医生可否在PICC导管处输液。
7、预防患肢压疮。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且制动,容易引起压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涂抹赛富润保护受压处皮肤,患肢下垫小软枕。
8、监测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等。
9、观察出血情况。皮肤及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肉眼血尿,粪便是否带血,有无咯血;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压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病人有无头痛等颅内出血症状。用药期间严格卧床,停药后7天下床活动。
10、预防肺栓塞。血栓形成后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脏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血栓形成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国外资料报导
The incidence of PICC line-associated thrombosis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nts.
Full Abstract
BACKGROUND:
Indications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for long-term venous access have grown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years. There are various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ICC lines, a common one being venous thrombosis. This study's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ICCs with and without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nts.
In this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atients with PICC lines were evaluated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 for the presence of PICC-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sis at 5-7 days and again at 12-14 days after line placement. When present,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thrombosis were documented. Fifty-six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type of anticoagulation used, if any, and other cli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smoking, ambulation, and previous surgery. The incidence of thrombus was then calculated for the entire population as well as for specific patient subgroups.
Patient age was 55.7 +/- 2.6 (mean +/- SEM) years, and BMI was 28.2 +/- 1.2 (n = 56). There were 38 (67.9%) nonambulatory subjects, 15 (26.8%) smokers, 4 (7.1%) coagulopathic subjects, 2 (3.6%) patients receiving estrogen-containing medications, 25 (44.6%) who had undergone surgery within the past 6 months, and 5 (8.9%) cancer patients. There were 21/56 patients (37.5%) with thrombus.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ticoagulation had a 22.9% (8/35)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ess (P & .05) than for those who received no anticoagulant (13/21, 61.9%).
预防性给予抗凝剂及未给予抗凝剂,PICC血栓发生率的对比
Indications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for long-term venous access have grown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years.近几年,PICC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There are various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ICC lines, a common one being venous thrombosis.,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 This study's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ICCs with and without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nts.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给予抗凝剂及未给予抗凝剂其血栓发生的机率。
METHODS:方法:
In this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atients with PICC lines were evaluated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 for the presence of PICC-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sis at 5-7 days and again at 12-14 days after line placement.在这项研究中,针对置管后5-7天及置管后12-14天的病人群体,使用多普乐观评估测定PICC相关静脉血栓,如发现血栓,记录好临床症状,5When present,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thrombosis were documented.Fifty-six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type of anticoagulation used, if any, and other cli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smoking, ambulation, and previous surgery.6例病人预先进行了抗凝使用,并记录其他临床参数,如吸烟,行走,和前几次手术。然后评估整体人群及使用抗凝剂特定组的血栓发生率。The incidence of thrombus was then calculated for the entire population as well as for specific patient subgroups.
RESULTS:结果:
Patient age was 55.7 +/- 2.6 (mean +/- SEM) years, and BMI was 28.2 +/- 1.2 (n = 56).病人平均年龄是55.7 + / - 2.6 几年,和BMI是28.2 + / - 1.2 ( 56例)。 There were 38 (67.9%) nonambulatory subjects, 15 (26.8%) smokers, 4 (7.1%) coagulopathic subjects, 2 (3.6%) patients receiving estrogen-containing medications, 25 (44.6%) who had undergone surgery within the past 6 months, and 5 (8.9%) cancer patients.有38 名病人( 67.9 %)不能行走, 15 名病人( 26.8 %)吸烟, 4名( 7.1 %)凝血紊乱, 2名( 3.6 %)患者接受雌激素药物治疗, 25 名病人( 44.6 %)在过去6个月经历了手术, 5 名( 8.9 %)癌症患者。 There were 21/56 patients (37.5%) with thrombus.有56分之21患者( 37.5 %)发现血栓。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ticoagulation had a 22.9% (8/35)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ess (P & .05) than for those who received no anticoagulant (13/21, 61.9%).给予抗凝剂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22.9 %( 8 / 35 ),比没有预防给予抗凝剂的血栓发机率( 13/21 , 61.9 %)显著减少 (P & .05)。
CONCLUSION:结论:
The use of anticoagulants for prophylaxis in patients with a PICC 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ate of 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sis.使用抗凝剂药预防患者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流后第三天出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