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书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问题:
326 个回答
从长期来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阅读、写作和思考习惯是正道,但问题在于见效时间太长,而且很难量化,只有极少数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分享一种比较取巧并能量化的练习方法,每天需要10-20分钟的练习,只需要坚持100天之后,逻辑思维会增强不少,帮助你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立刻抓住关键,学会清晰表达,做出准确判断。从我去年年底在微信上发出这两篇书评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天了,收到过10多位一直坚持练习读者的反馈,能明显感觉到自身逻辑能力的加强,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事情重点或反应过来,改变以前遇到问题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反应过来的情况。出处:最近在读《零秒思考》时,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A4纸笔记法,感觉这种方法类似于大纲类的思维导图,简便易用,可以帮你在几个月内培养逻辑思维,做到零秒思考。具体做法:将A4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个主题,1页写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一张纸控制在2分钟之内,每天写10页。换句说,就是每天用10-20分钟时间手写笔记。作用和效果:在做的过程中头脑和情感会得到快速的整理,理清头绪。一旦坚持做3个星期到1个月时间的笔记,脑海中的语言就会层出不穷,甚至在做笔记之前,就已经想到该怎么表达了。1个月前还很朦胧不知道该如何叙述的事项,现在已经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想法也会不断涌现,最后动笔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大脑的运转速度了。再坚持几个月,就能做到瞬间从宏观上看待问题,逐渐接近“零秒思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能瞬间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进行整理。相关规则写标题和正文时,别思考太多,想到的事,不论是什么,先写下来。严格坚持每页1分钟,一想到就立刻写下来,这会让你不拖延。别用笔记本、日记本、word,用A4纸是最快最方便的方法随身准备好A4纸和纸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或者把A4纸折成三折可以把写好的笔记,4-6行的内容做为正文,继续深入下去对于,同一个标题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写很多页,处理问题和视野都能扩展开来。写了很多张之后,可以把笔记像扑克牌一样摆弄。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就继续补充并整理这样做笔记可以理清思绪,变得自信积极,心平气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最原始的感受写下来就可以了,不用想的很复杂,也不需用考虑笔记的构成、格式、遣词造句、随时想到随时写深入挖掘笔记的拓展大多数人虽然平时总是在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却总是犹豫不决,在原地兜圈子。将思考的这些事情,每页纸写 1 件,那么这件事情就算大致得到了解决,所烦恼、忧虑的问题也会锐减。虽然您可能觉得,由于这件事情还留在脑海里,所以每天还是会想到、思考很多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因为每天都要想出 10 个新的烦恼和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范例标题:整理自己的梦想:1年后,自己想干什么?1年后,自己变成什么样才会感觉满足?3年后的梦想是什么?3年后,自己变成什么样才会感觉满足?为此,今后半年内应该怎么做?为了实现梦想,必须要学会什么?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关于梦想应该和谁怎么商量?梦想对自己来说究竟是什么?笔记的整理作者建议用透明的文件夹进行统一整理,按不同分类进行标记,每三个月整理一次,重读一次。个人建议可以直接用印象、有道笔记做为存储方式,直接拍照就可以,加上相关的Tag,使用时搜索一下,这样效率很高,而且可以随时查阅。注意做笔记时一定要手写,别用APP或电脑。大家现在就可以找一张A4纸,用1分钟来尝试一下。刚开始时可能会难一点,多写几次,思维就会清晰不少。出处:10天前跟大家分享A4纸笔记法,在这几天中收到非常多的问题,统一回复一下:问题1:1分钟之中每页写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写不完?特意尝试了一段时间得出的结论,这个可能是翻译问题或者是日文的字数跟汉字无法对等。这个条件应该改为,每页写4-6行,每行8-12个字。尝试了练习了很多次,发现绝大多数人1分钟内写上40个字问题不太,刚开始时,写4行,每行10个字不难或者写6行,每行7、8个字。有少数人1分钟能写到50-60个字,但字非常难看,问题2:可以把写好的笔记,4-6行的内容做为正文,继续深入下去?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问,实际上就是把这一行的内容,当成标题,再重新找一张纸写下去。而且同一个标题也可以反复写好几次,在写之前不一定要看以前写的内容,可以完全凭借印象去写,一分钟内写不完就换张纸写。问题3:为什么要用A4纸,其它笔记或纸不行吗是的,我当初也很疑惑这个问题,为什么必须要是A4纸,是否能改用其它的纸。写上几天之后,把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方法是针对办公室职员,在办公室中A4纸非常容易获得。当然对于学生,A4纸比较难搞到,也可以考虑找其它纸做为代替。一页A4纸只写一个问题,这种方法非常费纸,有些浪费。 除了正面,还可以用背面,如果对折的话,一张纸可以写上4次,10分钟也行3张纸。但用A4纸的优势非常多,容易获得到,顺手拿张纸就可以写,如果要是笔记,还要必须要找到笔记,翻开,有时还需要用手压着笔记本,写字时也需要按列,而且有大小,如果考虑这么多的条件,1分钟内之后写不完多少字,但用一张空白的A4纸不一样,先横放,只写4-6行,字可以写得比较大,比较草,一行尽可能写的多一点,这样字就写得比较快,拿一张纸写完一个问题,休息一下,思考一下,然后再换一张纸,继续写下一个问题,写作能收到的干扰会减到最少。问题4:为什么要横放?纵放不行吗?作者说他尝试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横放时写作更方便,可能是我现在写得少,还没有感觉到横放跟坚放的区别,字大一点,一行写10个字左右,横放的纸就可以一直写下去。在尝试把A4纸对折,就可以写2张了,目前没看到太大区别。问题5:为什么是1分钟?可以放到2分钟的吗?个人感觉把手机放到纸边上,用手秒上的秒表来计时,在写作的同时,时间在快速减少,有一个时间限制会刺激你思考。对1分钟会非常敏感。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时间很容易就没了,3-5分钟也还是不够。我经常有把纸放到面前想了好几分钟,也写不出来或者写了两三行觉得不满意,再重新开始。但写上10多天之后,也经常会超出10、20秒。但会先从重点的地方开始写,尽量具体一点。习惯之后,能做到一想到就能立刻写下来,基本是第一反应。如果实在1分钟之内实在写的太少,也可以放宽到2分钟,但最好不要无限的放宽下去。问题6:想不到什么标题怎么办?把A纸对折,(向同一个方向)再对折,会出现三张竖线。然后把能想到的想法都写上,有时间就补充一下,这样写满1、2页纸,能有100、200个问题,想不出现要写的标题,就可以从这上面找个标题开始写。问题7:其它写作时别过于在意书写顺序,想到什么就先写下来,笔不要停。这类方法跟意识流写作相类似,输入:"创意",有一篇文章叫【】可以看看。每张纸写完之后,可以用手机拍照存放,笔记类APP,比如有道、印象、为知之类的。每个图片加上一个图片的标题就行,然后每周集中整理一次,只保留有用的,其它删除。问题8:例子先写标题,然后日期,每行前面加-比如:做笔记的方法
-笔记的左上角写标题-像这样写4-6行-每页都在1分钟之内写完-用自己能看明白的字写就可以-书写内容要占每页的一半左右,某种程度要详细写补充:有人问,可以使用笔记类APP类吗?回答:不推荐,拿出手机、解锁,打开笔记类APP或打开电脑,运行笔记类软件都需要时间,而纸+笔基本直接就可以写,而且写字跟打字的感觉和体验是不同的,写字会印象更深、有自己的风格、触发去考虑更多的问题 提到:我觉得可以在这里安利一下surface pro3触控笔顶端自带一个按钮,按下后可自动打开onenote笔记软件,立刻书写。写完之后再按一下按钮,笔记自动上传到云端并新建一个空白的笔记。方便,易于整理。回答:这种方法我也刚好尝试过,我有一个surface pro3 ,而且买了type cover,但用这种方式练习时,还是觉得纸+笔写起来比surface pro3+蓝牙笔要方便很多,我写完会拍照,然后一周清理一下。在纸上还有一种用法,针对一个主题或不同主题写了几十张之后,然后把这些纸都拿出来放到会议桌或地上,重新排列组合一下顺序,一个创意、PPT、提案或文章就很快成型了。因为我最开始就是用纸+笔来练习这种方法的,所以后来用surface pro3+蓝牙笔的时候总有些不太习惯,觉得没有纸+笔方便。你可以试试用surface pro3+蓝牙笔练习一周,然后再用笔+纸练习一周看看哪种效果更好,更方便。另外不是所有人都有surface pro3+蓝牙笔,而且还偶尔会遇到没电的时候,而纸+笔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随用随取。本答案的收藏数是点赞数的2、3倍,大家先点赞再收藏吧。10000张纸法则:一个优秀的咨询顾问,需要写完10000张纸才能达到合格的标准,一天10页,1年3000多页,3年10000页左右。能你完成1万张纸之后才会引起质变,慢慢来吧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书你是学不会一种思维方式的。其次是做数学题没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艰深的数学是怎样,但就大多数人熟悉的高中数学题来说,练习的只是一种技巧: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寻找到一种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逻辑思维的涵义比这个要广。逻辑好的人做数学题会快一些,但做数学题本身并不是提高逻辑的直接方法。第三是读逻辑学导论没有用,你会晕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这种话对你有帮助么?你学习十年牛顿物理,投篮命中率未必会比别人更高。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经写了我认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那么这里来写写我认为什么练习方式最有效吧。我个人的体会是自己出一些练习题,自己做。以下举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过的习题:第一类:1,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2,短信诈骗有哪些方法?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第二类:1,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 “傻逼” ?2,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第三类:1,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2,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解答第一类问题,你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类,然后一一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生病,etc。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etc。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得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做到这一点,分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 (C + D) x (E + F + G) 这样的形式来解答。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傻逼?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0-15, 15-30,,30-45,45-60,60以上。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发现,逻辑思维不是知识,你可以任何时候,用任何素材来练习。它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不留缝隙的解决各类无头绪的问题。习惯了这样的解析方式,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也不会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明年的房地产形势会如何?照着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会多准,但至少你有个概念。抛砖引玉,请千万不要给面子,用力拍,不用谢!
前两天,跟朋友去踏青,坐在草地上,看到几朵云,我觉得云是白的会飘的,但是我朋友始终觉得那些云变化起来,很像我欠他的200块钱……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对情绪信息的处理过程。我的思维过程是将云的一些特点进行描述,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我朋友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建立在客观实在上,也添加了自己的主观构建,具有迁移和创新的特点。后者也更为高级,题目中所指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应该属于后者——不仅是事实的集合,还有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其实,思维的过程就像玩乐高,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构建出不同的整体,但是思维又有可塑性,也就是将“乐高”变形后继续拼接,能够构建的整体更为多变和主观。那么清晰的思维模式具有那些特点呢?我大概说一些。1.更为抽象化认知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和规律。就拿开头那朵云举例,云是白色的会飘的会变的,这些都是事物的现象表征,但是它反映的依然是云的部分属性,实际上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后者更为抽象,但是反映出来也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它的颜色,移动,变化这些特征都是基于最本质属性的变化。2.清晰的界定清晰的逻辑思维必定有清晰的界定。而这些界定需要依靠抽象的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界定着事物的属性,从而让我们感知并且思考。比如我们看到“仁”这个字,因为它的概念泛化,有的人可能会想到“核仁”,也有人想到一种精神品质。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思维就必须对这样的概念属有较强的界定感,减少他们的含糊度,这样才能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推导出正确的思维结果。3.能够构建整体事物的属性是多维度的。就像蚯蚓横着切和竖着切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从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去思考也会得出很多的不同。但是事物的维度并不是二维的,事物之间也存在非常多的联系。而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维度和联系去构建出一个整体。我们构建整体认知的过程中,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包括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也受事物存在的客观环境所影响。而清晰的思维则是能够减少这样的主观影响,减少我们对事物的自我塑造,从而还原出最接近事实的整体。讲完了清晰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特点去思考适合自己的办法。在这里,我也给出自己的一些经验与思考。1.足够多的概念我们看到一条单身狗会动和一条鱼会动,但是我们没有走动和游动的概念,那么我们很难去产生清晰的思维,去描述这样的客观事实。所以,如果想要有清晰的思维,需要认识足够多的概念。比如,机床类别有车、磨,削,刨,钻,铣等类别,可我们只会用加工二字去解释,那么就不能够更为有效和贴切去描述客观。这样带来的思维过程就有较大的模糊性。2.尝试多维解释事物的属性是多维的,有些我们也很难穷尽。但是我们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比如,二律背反。我们高中英语考试作文的第一句一样“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我们不应该只让这种方法存在于考试,而是要应有于生活。事物的属性是不完美的,带有很强偏见的人经常不能意识到这点,所以才会陷入极端,思考出不正确的结果。3.减少主观偏差我们对事物的反映不仅由事物的客观属性所决定的,也受我们的主观构建所影响。我们能够看到的事物的角度总是有限的,就像一个看上去像正方体的物品,可能背后是残缺。但是我们的角度是不能够看到被掩盖的部分。如果这样的事物还不是通过我们的直接接触所获得的,那么就像盲人摸象,会有更多的主观偏差。思维的过程对事物的认知是间接的,如果想要更为客观的得到正确的事物反映,得到更为正确的思维结果,我们需要尽可能直接接触我我们所需要了解的事物,尽可能多的角度去看待它。4.足够多的体验知道肌肉的锻炼办法能够让自己更快拥有肌肉,但是想要真正获得肌肉,需要的还是去锻炼。同样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知道方法能够让自己提升的更快,但是不去行动,那么所能够得到的提升还是有限。就像我们小时候算加减乘除都觉得有难度,但是随着训练的增加,我们也慢慢习惯,产生适应性,思维过程所需的反应时间也大大缩短。同样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足够多的阅读和写作等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分析所需要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思维效率。思维和知识如果不能进行深度加工,是很难对一个人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所以当自己得到方法时,应该尽可能去检验和实践,那样,才能够让自己提升地更多。所以,也尽多去训练和尝试吧。推荐书籍:《心理学与生活》《蓝海战略》《全球通史》《马克思的哲学》《人格心理学》《思维的进化》有帮助也顺手点个赞吧,也当对个人几小时投入的一些鼓励,谢谢。其他方面:
想要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就先要知道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是否见过烘焙的模具? 大家平时吃到的一些形状各异的饼干巧克之类食物,都是把原料放在这样的模具里,放进烤箱里进行烘焙,才有了我们最终看到的,诸如心形,五角星,等等各种形状的糕点。大家平时吃到的一些形状各异的饼干巧克之类食物,都是把原料放在这样的模具里,放进烤箱里进行烘焙,才有了我们最终看到的,诸如心形,五角星,等等各种形状的糕点。逻辑思维能力就像是这个烘焙的模具一样。我们平时听到的,看到的,五感接收到的东西就像是“原料”。这些原料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必须经过我们大脑的“烘焙”(处理)才会变的有意义。然而最终会“烘焙”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模具的样子。所以想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就要改善我们“模具”的样子。那么你可能会问了,怎么改造“模具”?好问题。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烘焙的例子。我想先反问亲爱的读者一个问题,你想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巧克力,或蛋糕 ˉ﹃ˉ )。 如果你想吃心形的你就用心形的模具,想吃螺旋形的就用螺旋状的模具,完全取决于你需要什么形状的饼干。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你其实并不需要“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去学会如何判断在任何一种情形下使用适当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的,人的思维能力并不只有一套,也并不分高下,而是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那套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这里题主问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就假设题主问的是如何建立多套逻辑思维并且可以在需要切换的时候切换自己的逻辑思维。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那么他每天都会使用相同的模具,逐渐的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他的这个“模具”可能非常的精致,但当他去尝试干别的事情的时候,他的习惯已经占据了他的主动意识,不会不自觉的使用那套每天都用的“模具”,他已经无法自由地切换自己的“模具”了。虽然这个“模具”精致,可是换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也无法大显神通。这里就恰恰体现出了小孩子的优势。小孩子在还没有接受规范化地教育之前,他想怎么切换就怎么切换,无拘无束,异常的灵活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孩子的创造力很强的缘故。但是小孩子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小孩能随意切换,但是小孩并不具有任何一套完整的“模具”。换到蛋糕上说就是,小孩子什么形状的蛋糕都能烘焙出来,但全是四不像。所以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既可以像小孩子一样自由的切换,又可以做到像成年人那样把每一套“模具”都做到精致的水准。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路清晰,实现的方法也可以预见。先来说如何保持儿童时期“随意切换”的能力。这个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都去接受新事物的冲击,冲垮你旧有的永远只用一套模具的习惯。具体操作方法诸如: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去旅游。学一门新的语言尝试一项你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运动这里仅仅是举几个例子,只要是能打破你旧有的套路的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贵在坚持,如果能每天都坚持,效果必当显著。其次来说说如何把每一套“模具”都打磨到极致。这个问题的核心也在坚持二字上。中国人尽皆知的成语“铁杵磨成针”极度完美地诠释了这个问题。如果你能每天都坚持干一件事情,那么你在这件事情上的造诣必当高于普通人。当你具有了上述两项能力之后,你就需要拓展自己判断如何在正确的时机切换到正确的思维逻辑上的能力了。相较于上述两项能力,这项判断力是最难的,因为这需要日常大量的,大量的,大量的积累。每当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思维方法在这里不适用,于是你排除掉了这个方法。你在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成功了,于是你发现这个逻辑在这上面适用。当你做了成千上万的事情之后,你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逻辑的能力。这个拼的就是积累。然而,如果你每天都在重复三件事,吃饭,睡觉,上知乎的话,思维逻辑能力是万万不会提高的。所以不如从此刻开始行动吧。祝好
逻辑思维的建立可以通过阅读-&实践的方式逐渐建立。想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就建立逻辑思维几乎不可能。系统阅读,深入思考和实践才是王道。我把书籍按照阅读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每一类中难易程度也是从上到下排列的。入门入门的书籍比较零散,并不是很系统,目的是引起大家对于系统性思考和一些思维偏误的兴趣;下面这两本书我放在一起说。这两本都非常简单粗暴,行文都是一个道理配几个例子,小学生也可以读。比较适合那些每次饲主推荐书的时候都会嫌弃书太难看懂的同学们看。这次专门给你拿了这两本哦,如果还是嫌难懂的话,饲主真的也没办法了。这是去年中信出的一套SMART系列丛书的一本,丛书里别的书也都很好看,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本书易读性非常高,从头到尾可以看得畅快淋漓,说了很多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却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让你正确理解「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今年的一本新书,写法有些类似于魔鬼心理学类的趣味科普读物,比较适合猎奇心重的读读,主要就是在说「你觉得他做的一件事是因为A但其实是因为B」。里面的很多段子还可以用来给妹子吹吹牛,享受一下妹子崇拜的目光什么的。这本书我几乎是逢人就推荐的,尤其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作者是顶级需求分析专家,思路深入透彻清晰,更好的是它一点也不枯燥,很适合刚入行的产品经理阅读来正三观。进阶进阶部分比较实用,适合希望系统学习和练习的童鞋阅读,阅读完了以后你会有种脱胎换骨大脑里再也没有浆糊的感觉,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也能够想明白了。最早的版本叫「学会提问」。我也在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是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之选。不过如果你觉得这本书还是阅读困难,那么就只能读上面「入门」的了,下面的这些书也都不用看了哒。很多时候大家的思考总是发散的,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思考,话不经大脑,行为也不经大脑。有时候又会「想太多也想不明白」,几乎人人都碰到过。这本书非常系统的教你如何正确使用你的大脑主动进行全面思考,帮助你解决大脑运转不灵光的问题。没有推荐《批判性思维》而推荐了这本《批判性思维工具》是因为这本书比较方便执行,它使用每天一章的方式来完成这本书,减轻了学习负担,学完整本书以后写GRE作文写申论都倍儿有劲儿~也是和上一本类似的书,角度不同,这本更加偏哲学的纯逻辑一些,没有上面那本易读性好,但是专业性更强,建议是先读上面那本,如果不过瘾再来看这本。深入深入部分是从根源层面来探讨人类思维究竟是怎么工作的,都是偏学术类的书籍,适合不仅仅满足于训练自己的思维,并且对深层次原因感兴趣的同学刨根问底用。下面两本书也放在一起说。这两本书都比较适合理工科的同学看,文科的同学其实看完上面两本就够用了,这两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一些。思维导论是大名鼎鼎写的,系统之美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系统,但两者相辅相成,都特别推荐做系统设计的同学看,常看常新。这本十年前的书好经典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的版本,我查了没查到。这本书重点在说人的决策和判断机制是怎样的,以及会存在怎样的错误。虽然是学术类的书籍,但是易读性是杠杠的,又有实例又有数据的。它的副标题是:「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里面详尽向你揭示了为什么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依然会做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蠢事情,比如说大学历史教授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为什么会拉朋友做传销等等。这本书如果你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话可能不太容易看进去,比较偏学术类的书,非常严谨和完整,就是比较难读(不,是非常枯燥 ...)真是累死宝宝了。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考饲主的短评、书籍描述以及目录来自行挑选。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理解力、知识背景和偏好都不尽相同,没有什么「必读」,如果非要要问我「必读」的是什么,我大致可以推测你可能不太会是一个大量读书的人,那就读「入门」的就行了。(所有链接均可以点开看,再别私信问饲主这些书的作者是谁了好么...)查看更多书单,关注微信号:hibetterme
在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里提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学会思考,他提到,第一是在麦肯锡学到的逻辑思考,还有就是在MIT学到的科学思考,本篇主要讲一下逻辑思考,科学思考暂且不提。并且一篇答案不可能概况那么全,再缩小一下范围,是在工作中,写一个报告的思考逻辑,可以是调研报告,用户需求报告,销售策略,推广方案等等,当然,讲的还是偏理论,一些问题还需要在具体的问题中去实施,本例只是提供一个引子或者是总述。说到逻辑思考,很多在职场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听过一些原理,比如金字塔原理,SWOT分析法, PDCA循环规则,SMART原则,重要紧急四象限原则,WBS任务分析法,7W2H分析法,二八原则,在许多时间管理和互联网法则的书中,我不止一次看到过他们的身影。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首先先系统的简单的总结一下:以下都是思考和工作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金字塔原理。(1)并列型金字塔至少搭建三层每层至少包含三项,不要多于七项每一层内容属于同一层次,可并列一般来说由上往下搭建更好(2)直列型金字塔2.SWOT分析法3.3.PDCA循环规则4.4.6W2H法5.SMART原则6.6.时间管理-重要与紧急7.7.任务分解法[WBS]8.8.二八原则9.MECE原则 9.MECE原则   找准主题  列出所有可能的相关关键信息  检查是否有遗漏,有重复  留下最有价值的部分10.so what why so 原则11.逻辑树状图 即思维导图原则11.逻辑树状图 即思维导图原则12.SCQOR12.SCQOR13.事实基础,假设基调这是我遇到的一些工作和思考方法,其中在麦肯锡中提到的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So What?/Why So?」原则,事实基础+假设基调,逻辑树状图,七何分析法(5W2H),80/20法则分析,及SCQOR原则,那么大前研一在这个担任麦肯锡的董事的时候在学习这些思考术中都得到了什么呢?1.“思考”绝非“一时的想法”在过去的经营模式完全不适用的现今时代,我们不能再以过去成功的经验作为依据了。 而且很多时候,固定的观念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衍生出许多困难。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2.做不到“理所当然之事”要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必须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然后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对症下药。进行逻辑思考,就可以到处这个答案。分析数据后所整理出来的资料,只不过是假设。 重点是从收集证据、印证假设到导出真正结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3.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证实假设到导出结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4.找出真正原因的实地访谈法分析原因几寻找改善之策5.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面对问题时,只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做到某种程度的分析,的确隐隐约约就可以看到结论了。6.不能作为解决对策的就不是结论如果不能直接告诉客户“这么做就可以解决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解决问题。 而且真正的解决之策,必然源自现场。工具有了,思考问题的前提有了,那么怎样做到有逻辑的思考呢?给你工具你真的会用吗?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里只写职场,公司中遇到的一些问题。1.首先问题在哪里?有些时候确实是,自我感觉良好,发现不了问题,这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布朗在这本书中写道提问时要有两种思维,分别是:”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的态度;两种思维在应用上要对立统一。而在实际中,学会提问的意思首先应该是归纳现象,发现事情中的遗漏点,首先使用:MECE原则,如果你找不到问题所在,是不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无法具体描述做为问题前提的「应有景象」对「现状」的认识\分析力不够,未能真正掌握现状无法厘清「落差」的结构,就将问题具体化,甚至还排定先后顺序从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倒回来想问题,所以看不到可能性接下来,你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提出问题了思索为什么抽枝剥茧,反问怎么做找出解决之道。思索为什么抽枝剥茧,反问怎么做找出解决之道。2.用「解决系统3步骤」发展对策提出课题提出解决对策的假设验证和评估解决对策3.用「并列型&解说型金字塔」提出解释用「并列型架构」分析现状两种架构对比:两种架构对比:4.4.用「零基准&假设思考」打破框架5,用「策略思考流程」培养洞见策略思考:并非分析,也不是直觉思考流程:先抽象化,再具体化分析验证:不是为了证实直觉方法可以用于实战中,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7个步骤:解决问题的通用原则(7步骤)1. 定义问题要素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服务的对象是谁?谁又是必须做决策或采取行动的人?决策者的需求或关切的问题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考量或限制?决策者评量解决方案成败的标准为何?客户必须在哪个时程内得到答案?客户的答案必须精准到什么程度?成果物2. 建立问题架构使用逻辑树状图拆解成清晰的子议题提出「以事实为基础」的假设并进行论证3. 排定优先顺序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解决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剔除掉「较不关键的议题」4. 议题分析工作规划为了推测答案所做出的假设证实或推翻此假设所需进行的分析作业,并依优先顺序来列进行分析时所需的资料所需资料的可能来源简短说明藉由分析可能产出的成果蒐集资料或进行分析的负责人完成作业的期限5. 导出结论时时自问「这样做又如何?」意义何在?如何改进?进行合理性检查切记分析的效能是有限的6. 构思故事情节利用「情境、困难、解决」的架构利用金字塔架构7. 简报原则1页简报,只传递一个明确主张或论点做好了简报才算真正解决了问题,传递给别人信息,简报应该怎么做才能表达一个观点或者论点呢?图文比=9:1 数字与文字要简单易懂最后关于简报这我想多说一点,这是解决问题之后汇报给领导或者客户的东西,是一种对问题的表达,所以首先决定到底要不要用图表这种形式:要注意以下三点:单纯到能用文字说明就不用图表预估值、变动范围暧昧不明时尽量不用图表不要改变听众习以为常的形式这个时候,你可以用SCQUR原则来写一下了。同时步骤也要分为三步:1、先讲结论2、确认比较方法3、选择图表类型
成分比较法:圆饼图
项目比较法:长条图
时间序列比较法:柱状图
次数分布比较法:柱状图 折线图
相关比较法:散布图 长条图同样口语转述的时候,也存在另外一种,要求你论点清楚有条理,提升说服力
陈述的三个原则:结论,依据,资料
沟通的五个要素:听说,主题,解答,期待。最后的最后,重点明确,让别人知道你想「传达什么」让别人知道你想传达的是「关于什么」工作中当然可以利用开头的那些列举的原则,只要运用得当,必定事半功倍,严谨得当。工作中当然可以利用开头的那些列举的原则,只要运用得当,必定事半功倍,严谨得当。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国际著名企业顾问。1995年离开麦肯锡,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长,现任创业者商学院院长。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他写的《思考的技术》也非常不错,推荐大家去看。本文资料来源:(主要))以及最主要的
新浪微博:知秋一叶 的思维导图
来的这么晚,我又不是大牛,估计不可能有赞同了。但是喜欢这个问题,所以还是要说一下想法。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想要提高这种能力,有更有效的方法,却没有速成班。我认为每个人的逻辑都有独到之处,只应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我的方法不包含“什么样的逻辑更高明”,只有“怎样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这属于“实践出真知”的一派。下面来说一说这种方法。---------割-------------在我的字典里,人的一切“从A想到B再想到世间万物”的过程都是逻辑。这当然是个好空泛的定义,可以自圆其说,但实际意义不大。然而这个定义却说出了逻辑思维的基础:联想。所以锻炼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联想。请看一眼自己的键盘。你能联想到什么?想到鼠标了吗?想到跪键盘了吗?想到上一个被你cei坏的键盘了吗?想到自己是个苦逼程序员以后就要跟键盘过一辈子了吗?想到你女朋友一直想要一个Hellokitty的键盘但是你一直没给她买了吗?跟着你的意识流走下去吧,当你看到A可以想到B再想到C……你就该知道,你已经拥有了思维的全面性。然而想得多,只是第一步。想得多,还要见得多。所以锻炼逻辑思维的第二步,是学会问为什么。还是说键盘。你有没有想过键盘的键位为什么要想现在这样设计?是不是最合理的设计?最上面那一排为什么都是F几?如果你是外接的键盘,你还应该发现键盘最右边的数字键和功能键跟左边的是重复的,为什么?未来键盘是不是会逐渐退化,出现更方便的替代品?所谓“读书破外卷,下笔如有神”。每个事物的背后总有其逻辑,而你要做的就是明白它们的逻辑。从日常生活着手,自行修炼,比读逻辑思维的书强多了。想得多,见得多,不代表你会使用。所以锻炼逻辑思维的第三步:学会想怎么办。接着说键盘。怎样确认键盘键位的合理性?怎样延长键盘的使用寿命?如果你是键盘的销售人员,你怎样销售你手上的键盘?如果要用一个新的产品来代替键盘,你会怎样设计?怎样销售?反过来,如果你面临了新产品的冲击,你又将怎样保住自己的市场?有了前两步的基础,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擅长思考“怎么办”。到了这个时候,你的逻辑思维体系肯定已经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建立起来了,所欠缺的只会是在具体事件当中的知识,而不会是使用知识的能力。------------割-------------总结一下:要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要先学会想得全面,再学习成功经验,最后反复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一切心得,都只属于你自己。但也要知道你永远有提高的空间,因为你不可能想得绝对全面,经验也永远不会完整,实践得也总归还是不够。所以常常自省,常常回头,常常去芜存菁,才是王道。
我的回答是:写长文。写长文的背后,是你思考的观点和洞见,是你归纳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是你在做事之后的反思,是你自己的社会阅历与见识,你需要花时间去体验,去总结,去思考,去研究,去整理。不要以为脑子里想了就行了,没必要一一写出来。其实,在脑海里存在的都是一个个的散点,像一个个散着的珠子,或许每一个珠子都很亮很精致,但是他们毫无规律的散在地上,不但不易识别还有可能找不到。但是写长文就像一根线,把所有的珠子能串起来,写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措辞,注意前后的逻辑关系,注意各个角度的搭配……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提升自己的表达、思维、逻辑是非常有益的。不论是做一次活动还是去做了一次兼职,或是读了一本书,把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思考一点点写下来,思考的质量也就会一点点进步,自己的深度才会增加。你也别问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我们PPT圈的几个小伙伴完成一篇PPT都能把整个制作过程洋洋洒洒总结上几千字,从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求助、提高、技术、趣事、指点、成果等等角度来总结,完全可以开发成一堂PPT的课了,而且这样的总结发到微博上还能被转个上百次结识更多的圈子。什么叫高质量做事,这就是高质量。其实能够有这样一种好的心态,我们做事才能真正有收获,一件事情纯粹做了仅仅叫经历,一件事情做完了有自己对整个过程的思考和总结,才叫经验。这个世界有太多有经历的人,一件事情做十年还是一个模式,所以他有十年的经历;这个世界缺少的是有经验的人,或许一样要重复做事,但是他的感悟让他进步,可能下一次就可以脱离原有的模式、圈子、平台、级别,所以他有十年的经验。这就是思考带来的威力。反正我是这种方式的切实受益者。写着写着,思维角度就打开了,深度渐渐也就有了,于是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创意、角度、细节会把握得更好。思考总结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不断总结是为了更好前行。不要小看这些东西。不信你去试试,大多数人把一件事情后的总结写下来,无非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流水账。流水账,迟早要流走,而只有深刻的总结、思考和延伸,才会刻在脑海里。这种总结能力会要求自己了解任何一个新领域时,先构造一个整体框架,再容纳各种细节。这样你接纳的碎片化信息越多,你丰富和调整你思考框架的机会越多,你整体思考的能力越强,于是经验就足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大体上我赞同目前排名第一的周杰的答案,尤其他的"三个没用"。这里我再补充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研究式阅读由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的作者写的书。即我们不是去读"怎样思考"这样的书,而是去读思考的成果,再对这些结果"逆向工程",去分析他是如何思考出来的。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的书是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人写的,有少数是思维高手写的,这些书就是非常宝贵的思维教科书。同时教科书的难度各有不同,适合循序渐进来学习。这里我建议先读一本相对比较低阶的逻辑思维教材:<黑客与画家>。这本书其实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把一些日常的现象、大众的课题用非常逻辑的思考去分析。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记忆作者的观点和结论,而在于研究作者分析的过程。低阶研究透彻后可以逐渐往中阶、高阶发展。越往上走,人烟越稀少,慢慢努力吧。
我倾向于给出一个易于理解,且人人皆可瞬间做到的方法:构建自己的顾问团。具体方式:筛选出你所认同/崇拜的各个领域的大师,将其形象化列入顾问团,一般人的记忆能力基本保持7个人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此基础上多多益善。这样,每一次你面临任何决议的时候,就想象你们此时都各自坐在圆桌前,然后你分别问他们的观点如何,他们自然就会给你答案。查理·芒格说自己有100种思维,跨越多个学科,避免陷入思维定势。其实他的思维本质也是构建虚拟的顾问团,只不过他的顾问团是100多人罢了。以商业为例,可以选择:提醒你用MECE的巴巴拉·明托、零售业的山姆·沃尔顿、处理转型期的安迪·格鲁夫、对产品完美要求的史蒂夫·乔布斯、有整天把定位挂在嘴边的里斯特劳特、熟知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费曼、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爱因斯坦、喜欢谋定后动镇住全场的司马懿、熟悉人性影响力的罗伯特·西奥迪尼、熟知传播引爆点的马尔科姆、在营销细节方面经验读到的柏唯良、熟知定价的威廉·庞德斯特、知晓设计心理学的唐纳德·A·诺曼、追求卓越服务的谢家华、时刻提醒你看财务报表的杜邦等等...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三个人:提醒避免人类主观思维缺陷的罗尔夫·多贝里、时刻警惕黑天鹅的尼古拉斯·塔勒布、让你警醒光环效应的罗森维。(其它的比较偏门,不一一列出,触类旁通。)当然,你还可以分裂出几个自己,其中一个主持会议,其余的来代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以及提醒自己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注意】将这些人形象化记忆的时候,不能只记住他们的观点,而是连同他们的长相、穿着、性格、形态都记录,否则很难构成一个鲜活的形象与你对话。这个过程,很像构造一个小说的主人公,最后她/他的形象必然是要跃然纸上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如此庞大的顾问团,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你需要担心的事情。更多细节操作及回复,参见
回答与相关评论。----------------------------------------补充关于学习及相关的一些回答:1、是关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要性的回答:2、是关于如何借用历史素材,希望有所帮助。Lonely Planet(). 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