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在什么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地理位置_百度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
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网站!   2014年4&月&27&日,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2014?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高层论坛”,围绕“医疗服务定价新机制”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王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医疗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博士
[博客] [微博] []
姚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博客] [微博] [
杜创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博客] [微博] []
程锦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医疗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
[博客] [微博] []
张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医疗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
[博客] [微博] []
()()()()()()()()()()()()()()()&&&&本中心长期招收实习生,提供实习津贴,对表现优异者,颁发奖学金。
2014年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调查活动已结束,感谢参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联系我们& |& &&|& &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号-4
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2号楼 & 邮编:100836&&&Email:
在线人数:25当日访问计数:296累计访问计数:661983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_百度百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1978年成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1986年成立)。日,经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新成立的亚太所以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原有人员为基础,并抽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之一。截至2010年11月,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在职人员54名。,其中具有的研究人员25人,的研究人员22人,,硕士6人。在职研究人员中5人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领域
1.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外交、社会和文化问题,其中,重点是东亚、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
2.亚太地区的地区合作及发展前景,包括APEC、东盟(ASEAN)、东盟地区论坛(ARF),以及东亚地区的合作。
3.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国的关系,如中美、中日、中印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4.亚太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特别是亚洲现代化与文化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机构
经济研究室
经济增长是亚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根本,也是解决地区自身政治、社会、外交以及安全等各类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条件。我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我国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成员,近年来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亚太经济也逐渐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并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此,亚太所重新组建经济研究室。目前,经济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覆盖了亚太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亚太经济总体研究;对亚太地区市场开放问题的研究;对中国与亚太地区经济关系的研究。[1]
政治研究室
政治研究室主要以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对亚太地区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总结与概括。1)研究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上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演进与发展脉络以及与这种演进与发展有关和因素;2)分别从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政府与行政四个方面依次对亚太地区的三个次区域,即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政治形态与演变进行考察;3)研究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政治发展与转型。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取得的新经验和新模式,遇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政治研究室的研究重点。
按照地区划分,本室的研究分为亚太政治综合研究、东北亚政治研究、东南亚政治研究、南亚政治研究。政治室现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4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7人。
政治研究室已经完成的学术著作主要有:
《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李文著)、《东亚社会变革》(李文著)、《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李文著)、《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李文著)、《东亚社会运动》(李文、赵自勇、胡澎等著)、《东亚:宪政与民主》(李文主编)、《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李文主编)、《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李文主编)、《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李文主编)、《亚洲政治概论》(李文主编)、《东亚劳动力跨国流动》(田禾著)、《列国志泰国》(田禾、周方冶编著),《传统与现代-尼泊尔文化研究》(张惠兰著)、《列国志韩国》(董向荣编著)、《韩国起飞的外部动力》(董向荣著)、《南韩 创造奇迹》(董向荣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叶海林著)等。
政治研究室近期在研或中期规划研究的课题主要有:
1. 东亚地区合作中的政治因素   2. 东亚国家腐败问题研究   3. 东亚共同体   4. 东亚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5. 东南亚经济转型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政治体制改革   6. 东亚主要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7. 日本与东亚的发展   8. 21世纪亚洲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日本的政治与行政   10. 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 [2]
·安全与外交研究室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生存,都必须执行一定的安全战略,应且运用一定的外交手段来达到其战略目的,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这个国家必须对其面临的外部安全环境有一个客观和清晰的判断。这一基本需要决定了安全与外交研究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最近 10 年的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和“ 9.11 ”事件都表明,非传统安全在国家的安全战略中所占的地位也在上升。这就意味着世界本身的发展也要求中国的安全研究拓展自己的视野,即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的安全,也必须越来越关注非传统安全。   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中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几乎都集中在亚太地区,因此中国要制定恰当的国家安全战略,就必须对亚太地区安全事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亚太所的安全与外交研究室正是适应这样的需要而设立的。   对国际形势的审视和国家安全与外交战略的制定又必须基于一定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系统之上。因此,安全与外交研究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建立一些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从而促进我国国际问题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未来几年,安全与外交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将是以下的五个大方向:   国际冲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   解析中国的安全战略   多边合作框架下的双边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安全   国际冲突和合作中的“印象”问题   安全与外交研究室目前的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不仅基本上覆盖了亚太地区的主要次地区和重要国家,也覆盖了亚太地区的主要热点(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印巴关系、中亚问题、中美关系等)。[3]
文化研究室
社会文化研究室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对当代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比如当代亚洲极端主义势力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新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因素,东亚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等;二是对亚太地区的社会、文化本身的基础研究,比如亚太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学、大众文化,非政府组织,社会保障等。按地区划分,本室的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分为东北亚社会文化研究,南亚社会文化研究和东南亚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室强调跨学科研究和综合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室主要学术著作:《亚洲极端势力》(许利平主编)、《当代东南亚伊斯兰:发展与挑战》(许利平著)、《印度社会观察》(王晓丹著)、《论泰戈尔的早期诗歌创作》(刘建著)、《〈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李南著)等。   社会文化研究室在职研究员 2 人,副研究员 2 人,助理研究员 2 人。其中 3 人拥有博士学位, 1 人拥有博士后学位。在职研究人员拥有多语种背景,他们通晓英语、印地语、韩国语、印尼语、马来语、泰语、梵语、藏语等。欢迎海内外学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共同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
近期在研课题:   1 、院重大 A 类课题:从冲突走向合作:构建亚太和谐地区的文化基础;   2 、院重点课题:印度佛教密宗金刚乘;   3 、所重点:东南亚非政府组织研究[4]
区域合作室
该室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合作理论、实践及热点问题,并主要侧重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生产与投资、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国际经济一体化制度的设计与评价、跨国界问题(如环保、能源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国家及国家组织的一体化态度、立场以及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利益问题等。
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批准,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于2011年1月增设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   新成立的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侧重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国周边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能够使周边环境朝有利于我发展的方向调整的战略选择。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是亚太所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的中心任务。   周边环境对一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急剧提升,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调整期。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研究中国周边环境和战略的专门机构,现实需要和科研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的成立,有望在满足相关理论创新,以及我政府对中国周边环境变化和战略选择研究成果的需要方面作出贡献。 [5]
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中心
·东南亚研究中心由亚太所所牵头成立或挂靠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有: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南亚学会。
由亚太所管理和代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东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东南亚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李向阳
副主任:李文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玉主、孙士海、朴键一、许利平、张洁、张蕴岭、周方银、赵江林、韩锋。
职称评审委员会
研究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由以下10人组成:
孙士海、朴键一、张宇燕、张蕴岭、李 文、李向阳、周小兵、赵江林、阎学通、韩 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出版刊物
本研究所出版的学术期刊为:《当代亚太》(双月刊)、《南亚研究》(季刊) 。此外,本研究所还撰写《亚太蓝皮书·亚太地区发展报告》年度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领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现任领导
副所长:韩锋研究员 李文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历任领导
所 长: 黄心川 (1988——1994年)
副所长: 邵心洁 (1988——1995年)
史 敏 (1988——1994年)
赵阶琦 (1991——1994年)
王运久 (1992——1994年)
书 记: 邵心洁 临时机关党委书记 (1989——1992年)
王运久 党委书记 (1992——1994年)
所 长: 张蕴岭 (1994——2007年)
副所长: 孙景超 (1994——1996年)
孙士海 (1994——2010年)
葛良志 (1996——1997年)
孙叔林 (1997——2001年)
韩 锋 (2001——今)
张宇燕 (2003——2007年)
书 记: 孙景超 亚太、日本所联合党委书记 (1994——1996年)
葛良志 党委书记 (1996——1997年)
孙叔林 党委书记 (1997——2001年)
张蕴岭 党委书记 (2001——2003年)
张宇燕 党委书记 (2003——2009年)
所 长: 张宇燕 (2007——2009年)
副所长: 孙士海 (1994——2010年)
韩 锋 (2001——今)
书 记: 张宇燕 党委书记 (2003——2009年)
所 长: 李向阳 (2009——今)
副所长: 孙士海 (1994——2010年)
韩 锋 (2001——今)
李 文 (2010——今)
书 记: 李向阳 党委书记(2009——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_百度百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哲学理论研究机构。原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发展,探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研究等分支学科的理论问题、历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该所筹建于1955年春,1955年9月底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下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六个研究组。出版刊物有:、《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和《哲学译丛》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所的科研业务中断,1976年10月后恢复研究工作。1977年后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所长。1982年起,任所长。为了促进哲学科学的发展,1977年将原有的研究组扩充为研究室,又陆续新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毛泽东哲学思想、现代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五个研究室和东方哲学研究室。
1985年7月底有研究人员19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71人。该所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10月经第三次会议通过,与、外国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美学、逻辑学、等六个专业可以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这六个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分别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所的哲学研究出现了新的气象。据1984年底统计,全所出版专著91部、译著47部,还有大量的论文、译文和资料;1982年开始编辑《》。这些成果对推动学术活动和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截止到2007年5月,哲学研究所有人员276人,其中在职人员141人,离退休人员135人。在职人员中专业人员129人,占全所在职人员总数的91.5%;管理人员12人,占8.5%。在专业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89人,占全所专业人员总数的69%;40岁以下青年研究人员39人,占专业人员总数的30.2%。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哲学研究所曾聚集了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一级研究员、、贺麟等;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截止到2011年,该所有2人,荣誉学部委员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0人,获得人事部等部委批准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的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博士生导师27人。
哲学研究所同国外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部门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对外学术交流总量达170人次左右。该所是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成员,与国外哲学界有定期性的合作项目,如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等机构共同举办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与美国、俄罗斯、越南、法国、德国等国大学和科研单位双边互访等。该所曾邀请、、利科等著名哲学家来华访问,有11位国际知名学者被聘为外籍客座研究员。[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成立于l996年3月。宗旨是在、、的指导下,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力优势,运用方法,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使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相结合,为实施我国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基本理论研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研究;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资料的搜集、译介、整理;进行咨询服务,开展地区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等。
截止到2011年,该中心出版了30多部学术著作,主要有《》丛书、《高科技与人文》丛书、《》丛书、《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项目、院重点项目和老年科研基金项目成果《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当代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高科技与人文因素》、《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等。《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和《生态文化》丛书分别获得第11届和13届中国图书奖。[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是研究当代中国和战略的非实体学术研究和咨询机构,成立于1993年7月。
中心的宗旨是:联合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有关专家,实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文化学、哲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多维综合,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具体实践,开展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力图建立中国社会发展理论新学科,成为新学术发展方向的生长点。
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开展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组织召开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开展咨询、培训服务;编辑出版有关专题的学术专著和期刊。
截止到2011年,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承接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的研究项目,有些研究成果对国家决策、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于l995年10月成立。中心成立后,在应用伦理学基础理论、、经济伦理、、生命伦理、、媒体伦理和婚姻家庭与性伦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形成了一支在中国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术团队。
《》是由该中心编辑出版的大型学术年刊。截止到2011年,由该中心发起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已举办7届,成为国内应用伦理学界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中心有专职研究员7人,国内特邀研究员40余人,海外特邀研究员6人。
、、刘启林担任中心名誉主任,陈瑛、曾担任中心主任。中心现任主任为,副主任为王延光、。[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是研究和实践东方文化的非实体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l997年4月。
主要研究领域有:印度文化,阿拉伯,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越南文化等。中心主要工作内容有:编辑出版东方文化研究丛书,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讲习班、研修班,提供有关的咨询与建议,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心聘请院内外、国内外有关著名学者为特约研究员,为名誉主任,、曾任中心主任,现任主任为,副主任,秘书长。[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于l999年11月成立,宗旨是加强对世界文明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文化思潮、主要国家、当代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研讨我国在新时期、新世纪的文明建设和文化战略,促进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增进中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为我国的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中心的具体任务是团结院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世界文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接受委托研究课题,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讨论,举办讲座,接待国外学者,提供咨询和建议等。
中心主办的“世界文明国际论坛”影响较大。截止到2011年,主要科研成果《世界文明大系》,获得了中宣部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表彰。承担的研究课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世界文明通论》,包括《》、《》、《》、《当代文明》、《西方文明研究流派》、《中华古代文明》、《中华近现代文明》和《中华少数民族文明》。[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7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曾经担任理事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曾经担任主任。
研究中心现任理事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主任为员、哲学所原所长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员为副主任。
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研究中心之一,是中国高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机构。中心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战略研究为中心,以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为两翼,致力于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研究。
学术定位是文化发展与咨询研究,包括文化发展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环境研究,以及文化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
研究领域包括:文化发展的基础理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政策与立法等。
发展目标是:打造卓越的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建设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与理论研究中心、文化信息和发展咨询研究中心、文化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良好公信力和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代表性、。
中心主要学术成果
1.形成四大《》品牌系列,开创了我国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野
从2001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编纂出版《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7年开始又推出《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和《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年,我中心与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合作推出了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形成了覆盖国内主要文化发展领域、接轨国外文化发展现状的四大《》品牌系列。其中《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已经连续出版8本,成为我国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报告,受到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和政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完成了大量高规格课题,树立了我国权威文化研究机构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截止到2011年,主持完成了诸多重要课题,其中包括:“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央领导交办);“中国文化”(国家发改委委托课题);“浙江经验与中国的发展(文化卷)”(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课题);“北京‘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市发改委委托课题);“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可行性研究”(委托课题);“国家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文化部委托课题),等等。中心主要人员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中心正在主持或参与的重大课题包括“动漫产业国家基本战略研究”(“扶持动漫产业”委托课题)等。[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沿革
研究所是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汝信(兼)、、,现任所长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哲学理论研究的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成立哲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由潘梓年、、、冯定、、、、、、等著名学者组成。自1955年开始,经过半年多的筹建,于1955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即隶属于其下。
哲学研究所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1957年4月,毛泽东主席邀请哲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等到做客,讨论学术问题。197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因“文化大革命”停刊的《》复刊。2002年7月,江泽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察,听取了包括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发言,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6次集体学习,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研究员就世界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问题作了讲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会后与他进行了亲切交谈。[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要任务
哲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以及文化问题、价值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哲学研究所形成了办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和推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创造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把哲学研究所建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充分发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思想库和的作用。[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果及荣誉
截止到2011年,哲学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完成了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完成和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论文近19000篇、研究报告200余份,还有学术资料整理、译著、教材、学术工具书、计算机软件等其他形式的成果,总字数超过4亿。有近百部(篇)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哲学研究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978年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和参与了一批全国性的大型研究项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等;组织研究和取得了一批对学科建设和文化积累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如著《逻辑》、《》、《》,著《》,贺麟译《》,贺麟、译《精神现象学》,王玖兴译《》,译《逻辑学》,著《马赫主义批判》,著《京都学派哲学》,著《明代思想史》,著《中国逻辑思想史》,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著《批判哲学的批判》、《》,著《》、《》、《希腊哲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过渡》,叶秀山、等著《西方哲学史》,著《》、《》,、邝柏林等著《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著《家园:文化建设论纲》,李德顺著《道德读本》,著《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著《》,徐崇温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著《形式逻辑原理》,著《》,胡文耕著《科学前沿与哲学》,主编《逻辑百科辞典》,译《》、《逻辑学》,张清宇著《》,著《》,等等。此外,还主办了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学术期刊,如《》、《》、《》(哲学译丛)、《》等。[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任领导
信(年兼)
(2008~)
奇(1978~l981年)
王茂珍(年)
葛良志(年)
(2005~)
涌(2007~)
(2008~)
名誉所长:
奇(1982~)
周宜明(支部书记,年,1959年,年)
镛(支部书记,年)
余励予(支部书记,年)
冷(总支书记,年)
平(总支书记,年)
(总支书记,年)
(总支书记,年)
一(分党组书记,年)
(分党组书记,年)
(党委书记,年)
葛良志(党委书记,年)
(党委书记,2005~)
周宜明(支部副书记,年,总支副书记,年)
明(支部副书记,年)
(总支副书记,年,年)
燕宏远(总支副书记,年)
杨友吾(总支副书记,年)
(分党组副书记,年)
(党委副书记,年)
王茂珍(党委副书记,1994~l998年)
波(党委副书记,年)[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图书馆
1995年9月,是哲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也是哲学所图书馆建馆四十年。随着该所哲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各届所领导的关怀、众多科研人员参与及图书馆工作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图书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基础藏书扎实、专业藏书丰富,基本满足科研需求,得到有关专家学者认同的专业图书馆。
该所图书馆1985年 7月底藏书184513册(卷)。其中有中文70902册;古籍56670册,包括77种,1111册;外文图书 35445册;此外,还藏有国内出版的全部哲学刊物和 300多种世界各地出版的外文哲学刊物。[9]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