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小考取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只感谢不点赞的都是在欺负我,哼!真的没时间回答大家这么多的问题,实在是不好意思。因为我现在在NYU念grad school,PR方向,需要读的写的东西一点都不比本科少,而且还多了好多team project。虽然才开学第二周,但是俨然已经忙成狗(此处应有doge)。每天都能收到一些知友对这个答案的点赞与感谢,我觉得非常的开心。果然中国学生们的ivy league情节很是深厚呢!所以就在这里对这个答案做最后一次编辑吧。【关于给想出国的同学的建议】这个问题,我港真,你不管是知乎私信问我还是跑去stalk我的微博私信问我,我都没办法给你回答。这是一项长久战争,不是我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而且要是你想出国,同学们我建议最好现在就改掉伸手党这个坏习惯,不然要网络作何用???明明网上、论坛上的那些大神们都有非常好的置顶的回答呀。什么寄托天下啦、尚友啦,同学们请行动起来。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当年,我可是一个一个把这些精品帖子全部看了的人。还有考试复习资料也可以在上面找得到。这种最最最基本的问题就请不要再发私信问了好吗!【关于我是通过什么机构去哥大交换的】不是打广告啊,我真的是从SAF走的。SAF有很多交换的大学,自己上它的官网看看吧。当然好像还有其他的机构。而且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和美国的交流也变多,比如我母校广外,跟英国美国很多学校都有合作。还有我知道好像南大是直接跟哥大有合作项目的。建议大家多多关注学校国际处的网站啦。【关于哥大什么专业好】。。。。。。。。我只能给你一串省略号,请自行百度上论坛看USNEWS的排名什么的好吗?答应我不要再做伸手党,一有不会的问题就立马百度。【关于怎么提高写作能力、英语水平】 因为我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所以我受到了非常系统全面的训练。加上从小一直在南外长大,后来保送去了广外,英语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个回答能不能给大家帮助。但是语言这种东西呢,还是下苦功夫吧。啊,打个小广告,我师父夏鹏(我觉得新东方最屌的老师之一,有情怀不掉节操;啊还有葛旭老师啦)最近在研究微信教学,他的公众账号“教书匠小夏”大家可以关注,参与他的微信课堂,我相信英语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就这样吧!又来到纽约这个城市,并且至少要呆两年以上,觉得越发的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脉动与呼吸,就像是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最后,祝大家想去IVY的都能去,攻占所有藤校,变得屌屌的,然后我们做朋友哈哈哈哈~~----------------------我是更新分割线---------------------类似的帖子好像都很有名,可是为什么哥大的没有很多人来看来写呢,不开森!!!虽然离开哥大已经很久了,可是那段日子是我记忆中最闪亮的时光,想想都觉得奇妙。---------------------我是萌萌哒分割线------------------上面这段话写于14年6月我刚回国时=_=对不起你们遇到一个懒成这样的作者。。。好啦,我2014年1月到5月在哥大交流了一学期,别的不谈,应该可以小小说下感受。我的感受是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单纯想看学术的就不用往下拉了。(前方多图,高能预警。大多数都是自己拍的,还有一些从朋友圈里盗图。小伙伴们要是介意千万告诉我,即刻删删删)我还是一条一条写吧,像我这种逻辑不好的,怕写成一坨又七拉八扯最后大家都把我拉黑。1. 天气我是春季学期去的,从广州直接飞的上海浦东,因为我爸妈说什么都要回去见我一面才肯放我走人,然后从浦东飞的纽约。基本上,就是从冬天10度的南方直接跳到了零下十七度的纽约,温差接近30度,我已经冻死了不要跟我说话。。。一辈子没经历过这种风雪,天天头都埋在我的大MUJI围巾里从围巾里呼吸,不然空气太凉我真的受不了(最后离开纽约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我那条围巾了嘤嘤嘤,好伤心求送)不过哥大雪景真的很美,学校主道上的树都被缠上了小灯泡,在黑夜里闪闪发光,简直神圣!小伙伴们都说纽约最好的天气从五月开始,很遗憾我没赶上,但是这么好的城市我怎么可能就在那待5个月呢哈哈哈,纽约等我。这是在教室实拍哥大校园,雪下得大的已经不想出门上课了。这是在教室实拍哥大校园,雪下得大的已经不想出门上课了。这张夜景真的美爆了!!!永远怀念!!!这张夜景真的美爆了!!!永远怀念!!!2. 学术因为要maintain fulltime student,所以必须选12分的课。但是我呢,为了能回国以后好转学分,师姐们都说野鸡广外英文学院负责这块的老师是老八股以折磨学生为乐这种,我还是乖乖的根据国内课表选了相关的课程(后来事实证明,为了转学分这件事,我在学校腿都跑断了三个月才弄好,这狗屁官僚制度,大学真的应该政教分开,不想吐槽,省略一万一千字)。虽然我知道12分真的太少了,好不容易有机会来藤校学习当然应该多学点知识,但是,先别急着judge,来看看我都选了什么课。2.1 The Social World社会学入门课,非常有趣,教授是一个以色列人,口音十分的萌。来具体看看需要学些什么吧(Syllabus太长了我不确定是不是要截图放上来,如果有很多人想看的话,我就看看怎么弄比较好吧)。5本必读书目加上每周三四篇academic paper,读读读读读读读,读你到死。5本必读书目加上每周三四篇academic paper,读读读读读读读,读你到死。这门课其实特别有趣,而且学到的东西在出门跟别人没话聊的时候都是可以拿出来的好谈资。比如:你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设计出液压关门器嘛,其实这跟社会阶级有关哟。你知道为什么冰箱会嗡嗡响马?你知道为什么进了监狱要把人扒光了检查一遍还要逼迫你喊口号之类的马……本来学了以后觉得社会学超有趣想往这个方向发展一下的,但是我的TA就是社会学博士candidate,一问竟然要念8年,再见走好不送。这门课其实特别有趣,而且学到的东西在出门跟别人没话聊的时候都是可以拿出来的好谈资。比如:你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设计出液压关门器嘛,其实这跟社会阶级有关哟。你知道为什么冰箱会嗡嗡响马?你知道为什么进了监狱要把人扒光了检查一遍还要逼迫你喊口号之类的马……本来学了以后觉得社会学超有趣想往这个方向发展一下的,但是我的TA就是社会学博士candidate,一问竟然要念8年,再见走好不送。2.2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我瞎了才会选这门课,选了这门课以后脑子坏了才觉得自己有能力学的很好而没有把它退掉。真的好难好难好难,难哭,内容读不懂就算了,上课也听的半懂不懂,还时不时有guest speaker 来做演讲,一个用法国腔跟我们讲巴黎警察怎么用SSN抓坏人,一个语速超快的加州小帅哥跟我讲大麻合法化问题。。。深深地跪了。但是教授太牛逼了,Sudhir Venkatesh,据说40岁的时候哥大为了提前留住他就给了终身教授职位(道听途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擅长领域是underground economy,为了做这个project,在芝加哥黑帮老大家里住了一个月,天天跟着他们,记录他们开会贩毒打架斗殴全过程。他有一天上课的时候估计兴致好,开始跟我们谈起了他那段时光,真心一辈子忘不了。想知道他那段经历顺便学下社会学的,可以去买他那本书貌似叫One Day Being A Gang Leader(因为黑帮老大在他project的最后一天让他当了一把老大,组织那天的所有活动,哈哈哈好有趣的)。但是这么课,拜托,我们第一节课,一上来就让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我是看了中文看不懂呀看了英文还是一头雾水马爷爷你到底在说什么,一个词fetish反复出现无数次,也是我们这节课贯彻始终的一个词,查了字典解释觉得好像不太对,又跑去跟帅帅的中东小哥TA讨论半天才稍微揣摩出他的意思。然后呢,又开始了,弗洛伊德,耶!接着呢,各种社会学大家跑出来了。。。总之就是折磨,痛不欲生。看的出来吧,打分超低,要求超高,不过讲了很多新媒体相关,觉得对我以后graduate还是挺有帮助的。看的出来吧,打分超低,要求超高,不过讲了很多新媒体相关,觉得对我以后graduate还是挺有帮助的。2.3 Shakespeare 教书的是一个小老太太Prof Howard,学期都一半了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课本封面上就印着她的名字啊。。。课本超级无敌厚一本,叫The Norton Shakespeare。Prof Howard在书后面的介绍大概是美国什么莎士比亚协会会长之类的。反正哥大随便哪个教授拉出来都是大牛我已经习惯了。。。Prof Howard在书后面的介绍大概是美国什么莎士比亚协会会长之类的。反正哥大随便哪个教授拉出来都是大牛我已经习惯了。。。看一看我们学了哪12部剧,报菜名开始,啊不,是剧名:Measure for Measure, Troilus and Cressida,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Pericles, The Winer's Tale, Cymbeline, Tempest, The Two Noble Kinsmen。上课很有趣,一点都不会因为是文学课而特别枯燥。重要台词一行一行的分析,而且会讲当时的剧场搭建,舞台构造,人物如何出场,像Tempest里面如何表现风暴效果等等,真的很好玩。而且我的Shakespeare笔记做的是最好的,有空拿出来欣赏一下哈哈哈哈。最最重要的是,Prof H 给我们全班每个人免费发票去看剧啊!!说是有funding!!!真的太好了。在小剧场看了Antony and Cleopatra,简直不能忘怀C女王最后死得时候竟然是把自己的双乳硬塞进一个瓶子里让瓶子里的蛇把她咬死的,想不通真的,这有何美感??而且Antony演的太lusty,比C高好多大概一个180一个160这样,于是拥抱的时候要蹲马步,用胯部前后蹭C,哎呀那个画面真的是不能直视,捂眼。还看了King Lear,这个真的就超级棒了,我就坐在舞台边,第二排,但是你懂得,这种剧好像演员都不带麦,于是大声讲话啊要,于是灯光下那个口水飞的呀,我恨不得贴在椅背上一点也不敢往前倾。演完掌声大概4分钟不停。还有剧场外面卖的cupcake很有趣,来看一下,都是和剧相关的,不得不说美国人在有些小细节方面还真的很用心。2.4 History of English NovelProf James Eli Adams, 这个真的是我最最熟悉的教授啦,因为几乎他的每个office hour我都去,有事说事,没事瞎聊,每篇paper都会写了outline跟他跑去讨论思路,paper评分出来也会跑去表示不服申诉之类的。然后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陶瓷下,我这么麻烦的学生申请了10个program他每一个都帮我认认真真的写了reference,一点都没嫌我麻烦,感动哭真的,教授你怎么这么好人啊嘤嘤嘤。Prof Adams擅长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他写了很多书大家自行亚马逊,我看还有讨论19世纪有关同性恋问题在小说中得体现这种呢!于是我们上课要读6本小说:Mansfield Park, Jane Eyre, Great Expectations, Middlemarch (上课时朋友问我下周读什么,我说Middlemarch,她说三月中旬啊这是什么书。。。我笑死在课上),Barchester Tower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很古典对不对,again,读的我要死了。尤其是Barchester Towers,什么鬼啊,太小众了把,连sparknotes上都搜不到的,让人怎么活,还全部都是讲英国主教啊什么的,超级无聊,但是我考试也差点栽在这本上,都是泪,不说了。说回Prof Adams吧,我无意间Google了一下他,发现人家竟然是MIT学数学的,震惊懂吗,因为我一直以为数学和文科就是不可以兼得的啊比如我,超级佩服数学好的那些人!于是又一次OH就问他了,他很不在意的说:“是呀,学到大三发现数学学分都修完了可以毕业了,好无聊于是就跑去看书,然后发现了自己对文学超感兴趣哎,就又读了个文学的学位,然后还去Oxford读,然后又回Cornell读了博士。”还有什么话好说。然后呀,我每次的paper都被他改的我都看不下去了,改的超级认真超级多评语恨不得连你的标点都帮你一起改了。一般哪有教授亲自改的,就连国内大学的教授我都没见过像他一样的,他真的是超级认真负责。然后我就问他有些句子为什么要改啊,他说:“你们这些学生其实都不会写作的,连美国人都不会。写作根本就不是把词啊句啊堆一起,而是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其实我老婆也是哥大的教授,教哲学,所以呢我对你们写作的严谨性要求很高的。我女儿因为不想跟爸妈一起上学,于是去了耶鲁。。。” 人生赢家!来看看他帮我改的paper。小蓝笔,就是这么认真。在哥大真的是work hard play harder啊。我人生最惨的两天,就是前一晚复习shakespeare复习到5点,睡到8点起床,又看了一会然后去考试,考到12点撒腿往宿舍跑,开电脑开始写take home exam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paper,一刻没停的打字打了12个小时,到晚上12点交了。你能想象打字打到手疼嘛?就是我。。。真的惨,所以还是自己水平不够,到这种顶尖学府找虐,怪不得别人。换句话说人家为什么厉害,我也是真的懂了,CC的corn,很多人提到了,羡慕嫉妒恨。恨自己为什么当年偷懒要保送,为什么不好好努力考哥大!最后放大招,看我一学期读的书和paper,老师我强烈要求被评为本学期的读书标兵。这是期末时恨意满满在Butler Library画的,因为真的final week 就感觉要住在图书馆的节奏。美国图书馆23小时开放,这点我最喜欢。这是期末时恨意满满在Butler Library画的,因为真的final week 就感觉要住在图书馆的节奏。美国图书馆23小时开放,这点我最喜欢。这都是我平常写paper的状态,边吃边写,freshman XX pounds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再见不写了我要去减肥!!!这都是我平常写paper的状态,边吃边写,freshman XX pounds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再见不写了我要去减肥!!!3. 人 以及 日常关于教授啊我都介绍了,个个大牛,然后说说我最爱的朋友们把。这张图太好笑了。Daniel是我们宿舍最帅也是最热情最sweet的男生,哥大音乐系。每次回宿舍只要他在,他都会超大声跟你问好 ”Hey Danni, How are you doing today"这张图太好笑了。Daniel是我们宿舍最帅也是最热情最sweet的男生,哥大音乐系。每次回宿舍只要他在,他都会超大声跟你问好 ”Hey Danni, How are you doing today"先说一下,我是住在suite里面,三男三女,都是单间,有厨房卫生间客厅,以上照片中都是我的室友。哥大的学生真的有很多族裔的,我的朋友有拉美的身材巨好的妹子(后来夏天去了Abercrombir&Fitch做了他们的平面model)也有黑人小哥(真实生活中的Sheldon,每周三坐地铁去50几街的comic book store看漫画书),还有韩国欧尼(上课的时候做我旁边,一开口就跟我讲韩语,我的天,我真的已经无数次被认作是韩国人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快来告诉我)没错,这就是长得像韩国人的我。。。可是真的像吗!!!一开始去的时候,大家都说完了,我们遇上一个typical Chinese girl,估计只能在她进厨房倒热水喝得时候才能看到她了(美国人不喝热水觉得gross这是真的),不跟我们讲话不跟我们玩,肯定是这样的。事实上,第一个月,真的是这样,你们也看到我作死选课以后的工作量啦,真的好想把所有任务都完成啊,哪有时间social嘛。第二个月,我发现,任务真的完不成的,大家都跟我说要#YOLO,我看也就这样把,自暴自弃,于是social变成我生活好重要的一方面。跟美国人关系变好两大法宝:第一做一桌中餐给他们吃,第二跟他们喝酒把他们都放倒哈哈哈哈。都是我做的哟厉害吗赞吗好姑娘吗!糖醋排骨可乐鸡翅番茄炒蛋土豆沙拉,还有美国人非要配上的appetizer, cheese & crackers (俗称素汉堡,真的很好吃,大家可以尝试) 和 olive。虽然卖相不好,因为各种材料不全(像现在的我逼格满满,讲究摆盘术,以前这种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但是还是几乎在一瞬间就赢得了美国人的心。都是我做的哟厉害吗赞吗好姑娘吗!糖醋排骨可乐鸡翅番茄炒蛋土豆沙拉,还有美国人非要配上的appetizer, cheese & crackers (俗称素汉堡,真的很好吃,大家可以尝试) 和 olive。虽然卖相不好,因为各种材料不全(像现在的我逼格满满,讲究摆盘术,以前这种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但是还是几乎在一瞬间就赢得了美国人的心。周五没课,party从周四晚开始一直到周六,周日看书因为周一上课。一学期结束我们的储藏室摆满了空酒瓶,大概5排,扔的时候拿了个麻袋那么大的垃圾袋来装,后悔没拍下来(不过他们也有个梗就是Asians take pictures of everything。生活中充满racist笑话,太有趣了,我知道他们不是认真的)Dan生日我们合伙送了一瓶Red Label,然后做了很多cupcake,给了他一个大惊喜,然后一起把酒喝掉了。Dan生日我们合伙送了一瓶Red Label,然后做了很多cupcake,给了他一个大惊喜,然后一起把酒喝掉了。这就是我们一起做的cupcake,最后摆成了纳粹标志的形状因为我们都是racist fuckers啊哈哈哈哈,图片就没拍了。这就是我们一起做的cupcake,最后摆成了纳粹标志的形状因为我们都是racist fuckers啊哈哈哈哈,图片就没拍了。这是我在学校里看到的特别有趣的一张图片,简直哈哈哈哈哈。。。。。这是我在学校里看到的特别有趣的一张图片,简直哈哈哈哈哈。。。。。这是很流行的一个party游戏beer pong,喝啤酒喝到吐是什么体验,here,来玩beer pong。这是很流行的一个party游戏beer pong,喝啤酒喝到吐是什么体验,here,来玩beer pong。我跟我室友关系超级好,大家一起在客厅写作业,一起聊音乐聊人生聊毛泽东哈哈哈,我硬是拉着他们陪我坐在客厅地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到凌晨3点,还一起去club听小黄段子,一起去小镇子上复活节hiking。SO AMAZING。啊这张图,哥大有个传统节日叫做Bacchanal,根据古希腊的酒神节来的。他们会在学校中间大草坪搭一个舞台,然后请歌手来唱歌,去年请了#selfie的DJ来打碟,屌不屌,介于这首歌去年那么火。然后学生呢,基本要求是喝醉了进场。我们一大早在宿舍喝,都是不兑果汁饮料一shot一shot喝,喝的差不多东倒西歪走到学校里的Marlie她们宿舍,又喝了一场,还带了一瓶酒装在可乐瓶里进场了。所有人都沙滩短裤墨镜小背心,还有途中你看到的小球抛来抛去,气氛真的high爆了。只不过全场的大麻味搞得我真的很困惑,大白天的这么多人你到底在哪吸大麻。。。。啊这张图,哥大有个传统节日叫做Bacchanal,根据古希腊的酒神节来的。他们会在学校中间大草坪搭一个舞台,然后请歌手来唱歌,去年请了#selfie的DJ来打碟,屌不屌,介于这首歌去年那么火。然后学生呢,基本要求是喝醉了进场。我们一大早在宿舍喝,都是不兑果汁饮料一shot一shot喝,喝的差不多东倒西歪走到学校里的Marlie她们宿舍,又喝了一场,还带了一瓶酒装在可乐瓶里进场了。所有人都沙滩短裤墨镜小背心,还有途中你看到的小球抛来抛去,气氛真的high爆了。只不过全场的大麻味搞得我真的很困惑,大白天的这么多人你到底在哪吸大麻。。。。还有我最爱的吃吃吃啊。学校餐厅的mussel做的超好吃学校餐厅的mussel做的超好吃哥大学期末的surf and turf,好多肉,都是肉,是不是有钱,一船的虾哎,那是唯一一天要排着队进餐厅的,而且队都从John Jay 排到 Butler,多夸张!哥大学期末的surf and turf,好多肉,都是肉,是不是有钱,一船的虾哎,那是唯一一天要排着队进餐厅的,而且队都从John Jay 排到 Butler,多夸张!身处纽约什么好,就是你什么时候要什么都有,都能买得到。这点感受在我今年暑假补完了sex and city 6季以后更加深了,好爱纽约昂昂昂。有好多好多好吃的!这是我吃的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厅Lincoln Restaurante,好像叫这个名字,餐馆周预定的,中餐只要25刀哟,太划算了!!图中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软最滑最入口即化的小牛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还有Lady M啊对不对大家都爱的,还在东村吃过一家也是米其林一星的日料,赞以不足以形容。还跟着姑姑去过中城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看着头顶Harvard金色光环的表姐我好紧张,但是还是吃的脑满肠肥,pasta里面海鲜比面多,提拉米苏也太太太太好吃了把。。。原谅吃货就是只会吃不会说,嘴拙。身处纽约什么好,就是你什么时候要什么都有,都能买得到。这点感受在我今年暑假补完了sex and city 6季以后更加深了,好爱纽约昂昂昂。有好多好多好吃的!这是我吃的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厅Lincoln Restaurante,好像叫这个名字,餐馆周预定的,中餐只要25刀哟,太划算了!!图中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软最滑最入口即化的小牛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还有Lady M啊对不对大家都爱的,还在东村吃过一家也是米其林一星的日料,赞以不足以形容。还跟着姑姑去过中城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看着头顶Harvard金色光环的表姐我好紧张,但是还是吃的脑满肠肥,pasta里面海鲜比面多,提拉米苏也太太太太好吃了把。。。原谅吃货就是只会吃不会说,嘴拙。最后的最后,我这个人矫情,喜欢艺术之类的,于是去哥大真的是很好地选择,因为一张哥大学生证大概等于40多个博物馆的免费入场券(没细数,哥大网站上有,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然后告诉我我会改的)。像有名的MET啊,MoMa啊之类的都可以,我室友Madysen最大的爱好就是有事没事去逛MET。真的,fine art 光辉太闪耀了,直射人心,尤其是当你离他很近的时候,看的见那些笔画,那些厚重的油彩,感觉能穿越时空跟作者交流。在看星空的时候,我真的好想哭。你看这个油彩的厚重,怎么能不感动。你看这个油彩的厚重,怎么能不感动。这是我在Brooklyn Museum里面看的一个艾未未的展,How cool is that??!!这是我在Brooklyn Museum里面看的一个艾未未的展,How cool is that??!!学校里的表演也很多,而且学生能买到类似10刀去Lincoln Center听交响乐这种票,于是我的课余就真的太丰富了。在Lincoln Center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Lincoln Center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真的要好好说一下。在学校的莎士比亚戏剧团把类似演的Tempest,演员和观众都是喝了酒的状态(哈哈哈为什么哥大搞好多drunk的show),每一幕都在校园的不同的地方演,演员要跑,观众也要跟着跑,大晚上的,还有专门打灯的拎设备的,一群人满校园狂奔,看着他们在星空下念出一句句跨越几百年的古老台词,感觉真的很神圣,仿佛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在自然中,在天上的神的注视下,诠释人性光辉。那个晚上给我的感觉太好了,至今不能忘记。这个真的要好好说一下。在学校的莎士比亚戏剧团把类似演的Tempest,演员和观众都是喝了酒的状态(哈哈哈为什么哥大搞好多drunk的show),每一幕都在校园的不同的地方演,演员要跑,观众也要跟着跑,大晚上的,还有专门打灯的拎设备的,一群人满校园狂奔,看着他们在星空下念出一句句跨越几百年的古老台词,感觉真的很神圣,仿佛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在自然中,在天上的神的注视下,诠释人性光辉。那个晚上给我的感觉太好了,至今不能忘记。没错我就是超爱看show,这些playbill都是我看过的show。没错我就是超爱看show,这些playbill都是我看过的show。这个面具是Sleep No More这个show发的,真的是不一样的体验啊。剧是根据Macbeth改编的,在一个据说废弃的hotel里面演,所有演员不说话只有肢体动作,然后观众带上面具,跟着自己喜欢的演员,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小配角,五层楼上下的跑。具体不多说,绝对是纽约不能错过的体验之一。这个面具是Sleep No More这个show发的,真的是不一样的体验啊。剧是根据Macbeth改编的,在一个据说废弃的hotel里面演,所有演员不说话只有肢体动作,然后观众带上面具,跟着自己喜欢的演员,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小配角,五层楼上下的跑。具体不多说,绝对是纽约不能错过的体验之一。-------------------------------------我是瘦瘦的分割线-----------------------------------------------------离开哥大这么久了,你看所有的东西我都还清楚的记得,可想这段记忆对我来说多么的重要。永远憧憬,永远怀念。#RoarColumbiaRoar最后好希望我家小孩以后也上哥大呀嘤嘤嘤。。。(话说我找到了那只猫头鹰哦,虽然肯定不是班里第一个,但是我也能得到幸福的对吧对吧对吧!!!)(话说我找到了那只猫头鹰哦,虽然肯定不是班里第一个,但是我也能得到幸福的对吧对吧对吧!!!)谢谢大家看我话唠。就酱。晚安!
谢一年前邀...我有幸曾就读于三所高校,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于我,人民大学像是雄心勃勃又难免急功近利的同龄人,那也是我只知进而不知退的岁月,长驱猛进却最终铩羽而归,想抱怨却无从抱怨,因为回首一看,假使有错也皆出于己,母校何曾亏待。北京大学像是体贴入微且志同道合的知己,我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大多具有我想象中那种由使命感而生发的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为我重新定义了正义、自由、理想和勇气,也重塑了我对自己的要求,使得北大注定成为一生都难以从心头抹去的记号。而哥大则是个沉稳博大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长者,她为我提供了超出想象的知识、超出想象的尊重、超出想象的宽容、以及超出想象的率性。她和她背后的国家一样多元而复杂,在现代史的维度内较我们要年长,无所顾忌的性格表明比我们的文明要年轻很多,而那份自信和包容又时刻彰显着她的成熟。在哥大,我读的学位是MPA, Concentration 是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pecialization
是East Asian Studies。课程很杂,经济、金融、会计、统计都要学一些,很quant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配合美国大多数相关岗位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的。这样的训练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工具,感觉丢出去不大可能饿死。但我们都自知在这些领域不过初窥门径而已,还远未登堂入室。与其说这些课业让我们变成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不如说让我们有了关注时代变化的敏感,互联网和资本市场的勾勾连连不再是与我们这些非从业者毫不相关的身外之物。这大概是美国这些professional-oriented的学位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吧。体会比较深的倒是其他一些课。比如History of Modern China,听西方学者建构中国近现代史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在一些很微观的层面,譬如去分析煤的产量与获得同资本主义发展机会有何关系。时常觉得在西方长成的学者在近代史领域的比较研究比我们自己的视角似乎更value
free一些,没有必然性的羁绊,没有哪个制度更加进步的成见,但其实李约瑟难题还是这些课程绕不开的话题。更开眼的是另外一些课,比如Economic Development,比如Issues
in Rural Development。在这些课上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改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如果不是在这里,我永远想象不到美国年轻人对非洲问题有多么狂热,他们愿意为了实地考察而学法语甚至local
community的某些特殊语言,争先恐后地奔赴实地进行调研。他们去矿山、去疾病多发地带,调研并试图解决那儿的贫困、医疗、教育、人权等问题。Rural
Development那课上,只有我和一位韩国姑娘是没有实地经验的,一位20出头的美国姑娘在撒哈拉以南跟随一个NGO已进行了多年的灌溉实验,听她介绍她的经验实在是佩服不已。美国人是格外关注人道主义和全球治理的。纽约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时候,我去听了哥大Earth Institute的一场对社会开放的报告会。会上,科学家、媒体、政府官员、哥大学者以及在西非从事埃博拉防控的专业人员通过现场报告或skype的方式介绍了各自的工作。4个小时的报告,现场观众的耐心和热情让我惊讶,学者和在西非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精神和专业水平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时值我们正在workshop
design之际,之前学了很多stakeholder analysis, outcome mapping,
data collection之类的技巧,我上课的时候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必要专门在课上学。在会上才知道美国人真是让这些东西在实地工作中发挥效用。一个20来岁的华裔姑娘,哥大生物和医学双硕士,当时在利比里亚是一个community小项目负责人,她用几分钟时间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他们在当地如何与居民沟通、如何将病人送至医疗中心、如何说服居民处理病人尸体。当时我想,我大概太孤陋寡闻了,很少在国内见到能如此专业、高效地处理这样事务的同龄人,当然大家也是难有这样的机会。那次报告会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国是世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也是美国的。当然,这样的角色代价大得很。对于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美国人自己也是自信满满。金砖银行成立之时,见到美国人对此表示乐观,也有美国人认为,中国不过旨在输出过剩产能而已,有人签contract就好,对发展的关心度上远不如其他国际组织。又譬如谈到美元,有美国人会觉得想挑战美元霸权可以,可得先找到另一种货币足以承担美元如今的功能,目前哪里找得到呢。对于中国,一位曾在菲律宾与离开中国后的晏阳初先生共事过的教授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方法最终都是中国方法,所有的模式最终都只能是中国模式。这些见闻让我在回国后又听到开发性金融、开放型经济、包容性增长这些词之后感慨良多。最后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哥大东亚系的初建,是我在哥大听过的最喜欢的故事。百年前有一位在美华工叫丁龙,他在退休的时候向主人倾诉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想把一生的积蓄捐献给美国的大学以成立汉学系研究自己的祖国。丁龙的主人毕业于哥大法学院,他感动于仆人的理想,将丁龙的1.2万美元捐款追加至27.5万,并协助丁龙在母校哥大创立了全美第一个汉学系。这项事业也打动了慈禧,清政府将数千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捐献给了哥大汉学系。第二个故事其实是哥大校长的一封信,依然发生在纽约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时候。校长给大家写信主要是安定大家的恐慌情绪,但在信的开头和结尾是这么两段话:“Dr. Spencer,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t New York Presbyterian/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ecently returned from a humanitarian mission with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to one of the outbreak areas in Western Africa. We admire and
appreciate all of those willing to do this vital and selfless public health
work around the globe.…We must keep Dr. Spencer in
our thoughts and wish him a full and speedy recovery, as we do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he serves. ”这两个故事让我觉得,有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无论他正遭遇什么,他这个人和他的事业都应当得到尊重。我是学政治学出身,在从东方走入西方时没有热切地拥抱这里的制度,相反,我始终冥顽不灵地认为无论古今中西,政治中起作用的就是那么些东西。哥大真正打动我的其实是上述的这些见闻和故事,这些关于知识、尊重、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故事。说这些是修辞也罢,美式政治正确也罢,来了就知道,真的很打动人。
开学第一周,图书馆,深夜12点,座无虚席,全满,看书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每天都是due,大致就是这样的感受。更新一下,开学第二周。总算把那些听不懂的课都退了。我们班一共9个人,八个美国人一个我。周一的colloquium上老师问:你们怎么都比上周down了?大家相视而笑而不语。下了课聊天,所有人都说要累死了,我这才松了口气,原来不止我这个独苗国际生累啊哈哈哈。每周的日程差不多是这样的:周日交周一课的memo,周一为周二的office hour做准备,周二周三上午on-campus job,下午做周四课几百页的reading,周三早上有周四课的posting的due,周四写周五要交的作业,周五周六做周一课几百页的reading,然后周日又到了。哥大有一点好的就是自由,和老师商量给我单独开了个independent study,所以过两周又是附加的几百页reading袭来。昨天花了8个小时写了一门课的作业,这个作业每周都有。一共四门课。文科真不是人读的,更何况是哥大的文科,我的同学们简直都是几百本几百本地读书,开口闭口都是引经据典说得我一愣一愣,简直觉得自己是文盲。算了下自己的reading和writing的量,再比比学费,突然感觉这学上得性价比超高。写完走在学校里已经深夜了,已经困到累到走路都晃,突然看到校园里盛开的花,闻着花香真的好感动,恍如隔世。原来世界上还是有生命的啊。-------------------------------------------开学第三周。感觉之前是不是传递太多负能量了。。。来点正能量吧。。。在哥大如此学术的地方还有一点好处是每天会有无数的event想去,每栋楼里的bulletin都是满满的一层又一层poster,挑到眼花缭乱根本选不过来,比如上周我就完美地错过了3个想去的活动。在这里你可以见到无数来自全世界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精英,聆听他们对自己领域的思考,第一时间感受这个世界的动向。即使不是这里的学生,每天光参加这些数也数不完的event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有时候甚至比课堂上更有乐趣,因为无论是讲者还是听众,覆盖的行业,领域和经验都更加多元。这是我们institute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之一。相比于学者,我更喜欢业界的声音,不知道学者是不是总是带着讲不清楚话的毛病,越是高级的官员说话越是清楚,虽然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些官方腔调,但是从Mr. Timmermans的话中还是可以感受到欧洲的最新动向和欧盟的理念。他的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Europe today is not a continent of origin, but a continent of destination. 不难感受到欧盟的官员们正在尽一切努力为欧盟各成员国,为不同职业的人们,为不同社会群体创造共同的利益,作为一个创新的政治经济体,欧盟的成立带着探索的精神,如今欧盟的领导人也正带着pioneer的精神去面对一个又一个全新而又棘手的难题,唱衰欧盟的人可能正缺少一种包容心和拓荒精神。再附一张平日校园的休闲娱乐活动,比如昨晚的观月全食活动。。。差不多全校出动开party一样地赏月,不知道别的学校是不是这样。。。开学不知道第几周了,反正到midterm了,目前的感受就是,晚上12点离开图书馆回家都觉得满满罪恶感,大家都在排队买咖啡继续奋战自己竟然回家!!!唉可是没办法,再熬下去估计要猝死...今天老师发的28份每份30页的reading...再说吧...好久没更新了,就接着上面来吧。这门课虽然课程安排在周末,课时也短,但真的是我这学期最喜欢的课。EU, the U.S.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上课的老师是Pro.Dr. Jan. Wouters,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他的资料,欧盟国际法的权威,每年为欧盟撰写各种报告。而且这是我这学期遇到过上课准备最充分,思路最清晰,教案最完整的老师。他在国际法和国际谈判中的多年经验,也让我们脱离reading的枯燥和无序,真切地感受美国和欧盟的政策方向。正逢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这门课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感想。巴黎恐怖袭击的当天,老师正从巴黎飞往纽约。当它降落在JFK的时候,得知了巴黎恐怖袭击的消息。第二天,他就在教室里给我们上课了。他是比利时人,而这次恐怖袭击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比利时公民。记得老师在课上很心痛地说,根据他对这次法国领导人的措辞的判断,对叙利亚的武力行为不可避免,无辜平民又会成为牺牲品,那么人权呢?于是,在下课十分钟后,我就收到了华盛顿邮报推送的法国对叙利亚空袭开始的推送。人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体系中有着无数的力量和各式各样的条约,人权这个词似乎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讨论很遥远。但是当恐怖袭击来临时,人类又开始面临战争的威胁的时候,当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政治和宗教的纠纷中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其实这个世界的危险离我们很近。我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我相信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和各国对利益的诉求。关于人权和和平的讨论可以在联合国里每日每夜地进行讨论,但是当危机真正来临时,国家利益和人类的感性很难让步于所谓的国际条约。虽说政治军事离日常生活很远,但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当我们用带着偏见的眼光去评价和看待别人的时候, 当身份,地位,宗教,学识,国籍,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的外界条件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和待人接物时,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放低一点姿态,用最虔诚的心去尊重身边每一个不同与你的人,用微笑和爱去迎接每一个迎面走来的人。这么沉重,再说点开心的吧。哥大老师的背景千奇百怪,所以我们学生的福利也千奇百怪。有一门课的老师之前是职业舞蹈家,于是就送了我们一人一张芭蕾舞剧的票。偶尔去林肯中心陶冶一下情操也是极好的。Final了,简单更新一下,基本就是“不知道周末是什么,不知道两点前睡觉是什么感觉”。其实哥大不是每个专业都那么恐怖的,估计是因为一个弱小的我来上了强大的哥大文科的缘故。三个月过去我感觉自己似乎从里到外变了一个人,慢慢开始觉得学术论战其实有时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刚开始看着抓狂的学术专著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从开始的看到英文书就头痛到现在的想借想看的书一长串,从之前的看一篇article可能需要大半天到现在的一天可以扫完一本书。总之就是感觉自己的阅读习惯变了,阅读能力进步了,阅读热情高了,思维深度和之前的自己比肯定是有所提高,虽然和大牛们比不了。更神奇的是从前不能理解读博士的意义一心想速速工作的我,有一天晚上突然认真开始要不要读博了,因为突然发现真的有好多有趣的问题想去探究,真的有好多知识想去学习。那一刻真的突然觉得自己变得好可怕,哈哈哈。所有的人final加油!: 好久没更新了补充一下~每天都可以见到周邦威我会说嘛哈哈哈,人家小鲜肉还是挺爱学习的虽然身边总是有一堆富美富帅环绕。今天看完了奇葩来了,好期待第三季奇葩说~: 新学期真的超开心的哈哈哈。这学期不要命的选了四门课,一是因为课都超有趣舍不得放弃,二是因为这学期把课上完下学期就自由了,三是因为老师都超nice啊~同学跟我说简直就是free A,不上白不上~吐槽:为什么每一门课我都是唯一一个中国人啊!!!我的中国伙伴们你们在哪里呜呜呜,都去学finance和工科了吗,说好的人文情怀在哪里。。。好孤单。。。第一门课是关于乌克兰危机的,interesting。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论证的是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德开明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实施,不幸被抽中了校级答辩,所以准备得超级认真,也因此对乌克兰危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看到这门课的时候就超开心,因为老师是刚刚退下来的乌克兰前驻联合国大使,可以听到好多内部消息多有趣啊~当然有人会说政客的观点永远都是偏颇的,是的我承认,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这也是件很正常的事啊,我听到的就是一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咯。课堂的组成超有趣,一个乌克兰人,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英国人,还有我一个中国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除了俄罗斯都凑齐了。当然,我觉得要是来一个俄罗斯人在课上就有热闹看了,老师天天在那儿批判俄罗斯,可别吵起来啊哈哈。另外要是有个德国人就好了,这样乌克兰危机中的主要力量都能凑齐了,我们可以开个小型欧安会模拟会议啥的呜呜呜。ps超级爱这门课的同学们的,都好逗。我们经常逗老爷爷,然后密谋开会怎么逼他把论文页数压缩一点,一群逗比哈哈哈。英国小哥超帅的超博学的(牛津出品)反正老师有问题都找他发表意见。。。法国姑娘又nice又美,跟她超聊得来,她来哥大是开了后门我会说出来吗哈哈哈。美国哥哥是退伍大兵(突然意识到好像每门课都有个美国大兵啊。。。)娶了个台湾老婆,天天跟我聊中文lol。哦对了后来又来了个美国哥哥,干了十年counsulting突然想来读国际关系了,anyway这种故事见多了已经习以为常。这门课最大的福利就是,老师特别爱给我们讲故事,讲他任职期间的经历,还有他的目前分散在乌克兰政府各部门的学生的故事,每周还给我们读新闻,简直开心又轻松啊~然后附带的还有去乌克兰驻联合国办公室参观,听各种政府要员讲乌克兰的现状,走在时代前沿的感受真的超好。每周我都去找老师问好多问题,再加上老师是话唠,天呐根本停不下来!从一个连乌克兰名字都读不出的小白到现在也能对乌克兰的未来评论上两句,很开心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在这里得到深化,谢谢学校咯~第二门课是Cinema under State Socialism, 这门课也超爱的!当时在纠结选这门还是乌克兰,最后一咬牙全要了。每周看一部电影爽不爽?!爽!然后读一些background reading,再到课上一起讨论,又遇上个见多识广加话唠的老师,开心啊~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老师是苏联和冷战历史的专家,顺便加上专攻乌克兰。所以经常写一些关于乌克兰现状的评论文章发表,然后被上一门课的老师推荐给我们读。 当然最开心的还是老师是个逗比了,每次都能自己自娱自乐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这么课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西方人讨论什么东西都能和宗教和政治和女权联系在一起,我这个东方教育的产品有时候真的超迷茫,对于他们显而易见的宗教暗示在我这儿完全就被忽略了好么==不过慢慢也就适应了,现在已经习惯什么事都往serious的话题上扯,ok我知道,要feminism,要religion,要politics~也是通过这门课爱上了苏联电影,天呐这么棒的电影为什么国内主流很少推荐呢!强烈案例Chapaev, 30年代的电影就拍得这么走在时代前沿,秒杀现在电影电视剧好吗!还有塔科夫斯基和梁赞诺夫的电影,真的都好棒啊!第三门课是德国历史,唉这门课是我的论文导师上的,又是老爷爷,我就不多评论了。简单说就是老爷爷真的把历史分析得很透测,引我们去思考一些很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他也不要求我们读n多本书,而是好好啃下几本,我超喜欢这种方法的。关于魏玛共和国的几本书真的很赞,强烈推荐Eric Weitz的Weimar Germany: Promise and Tragedy. 史料丰富,涉猎广泛,分析透彻,语言通俗,读完十分畅爽!还有最后一门,我们program的必修课,别提了真的挺无聊的呜呜呜。基本上就是每周读一本书,老师下周把书的作者请来,我们就和作者聊天啊~聊你为什么写这本书啊,你是怎么构思的啊, 你觉得你有什么漏洞啊,我同意你不同意你啊,应该怎么写作啊,blahblah的。要是遇上好玩的话题还挺有意思的,要是遇上不感兴趣的,都是泪。。。又要midterm了,春假来更。。。晒一张晒太阳的日常......偷偷告诉你们这个时候学校里很多裸男裸女,我们学校没有门禁随便进来看,春天来了嘿嘿嘿晒两张我们这学期比较大的活动之一,已被大使疯狂圈粉,喷起美国来不带停的,叨叨了半个小时lol Ambassador of the European Un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O’Sullivan. 他大致的意思就是国际社会搞不好叙利亚问题,我们欧洲已经如此人道主义地做了这么多贡献了,为什么还要怪我们?你们美国有本事倒是来试试啊!欧债危机也不怪欧洲,TTIP是什么鬼,英国爱走不走,太敢说了,但是最后实力总结:放心我们欧洲都搞得定I promise you.原来如此精彩的撕逼也可以发生在这种大雅之堂[害羞]---------------手动分割线----------------上周去乌克兰驻联合国使团和大使聊乌克兰危机!带了一票热情的中国伙伴扬我国威,教授大使和别国小伙伴都被我的中国同学们n惊呆了。曾经以为本科毕业论文里写的那些东西遥不可及,来哥大上了这门课以后是真的站在前沿了,教授就是乌克兰驻美国和联合国前大使~那什么....又到final了...好久没有三点前睡觉了....求知乎大神解答睡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周还有三个presentation...下下周两篇paper要due还没写...想哭
你生活在一群超级精英的中间,你的同学们都屌的不得了:有采访过总统的,有在华尔街干过掉渣天项目的,有去过非洲救助难民的,有去最穷地方支教的,有上流社会的大小姐公子哥,有穷苦人家全奖的高材生,有会说八种语言的,多数人都会说三种以上语言,有唱歌掉渣天的,有画画吊炸天的,有已经有公司的,有体育大牛,也有大诗人,有在加州有几十个足球场那么大家的同学,也有住陋室但志坚并且思想超群的,有已经出畅销书的,还有过明星,还有一个像我这样水知乎的....像我这种菜鸡在这群屌的不能在屌的大神堆里慢慢水,估计将来也能水出点儿东西来 哈哈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o??o?),? 俄罗斯总统普京 9/25/2003 在哥大进行演讲达赖喇嘛9/26/2005 在哥大探讨西藏文化伊朗总统Mahmoud Ahmadinejad 9/24/2007 在哥大进行演讲(此举引起巨大争议)哥大的world leader forum每年九月举行,都会邀请世界最知名的领袖人物来做演讲。开头三个任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外还有诸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前捷克总统,爱尔兰总统,芬兰总统等等大大小小的leader都来过哥大演讲。这张图上带星星的国家的国家级leaders都来哥大做过演讲。(我大天朝leader何时来,不过郭德纲来过了 哈哈哈)听这些知名领导人的演讲有时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真的是胜读十年书。如果你有志成为一名world leader来哥大感受气氛是绝对正确的选择。这张图上带星星的国家的国家级leaders都来哥大做过演讲。(我大天朝leader何时来,不过郭德纲来过了 哈哈哈)听这些知名领导人的演讲有时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真的是胜读十年书。如果你有志成为一名world leader来哥大感受气氛是绝对正确的选择。截至2012年,哥大共有82位诺奖得住。刚看了一下,其中有10位现在在哥大任教。在哥大上学就好像是在旅游景点上学一个感觉。每天都会有无数游客来来往往在哥大各种拍照。有时还能看到跳广场舞的大妈来哥大游玩。当真是一景。经常有各种抗议,有的是一个人举一个牌子,有的是一群人一人举一个牌子,就在学校里拿着大喇叭喊话...虽然我不知道这样能有什么意义,但终归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是知名校友,Barack, Obama, Warren Buffett, Robert A. Mundell(欧元之父)马友友,李开复,杨澜..等等数不胜数挑几个最出名的。(说不定将来我也是知名校友,某水知乎的哥大校友在知乎拥有zillion粉丝,知乎上有名,知名。)你可能会问知名校友跟就读体验有什么联系吗???是的,有很大的联系。有多少掉渣天的校友,就预测了你的前途的可能性。每年哥大的校友都会提供给哥大的学生数不清的机会。比如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就散布着各种哥大校友,每年都会给很多实习机会。你的经历自然就比别人丰富。前边一些回答很多图了。先不上图了。想到了别的再补充。
哥大本科四年,说两句亲身体验。先科普一下其他答案纠结的哥大的4个本科学院:CC(录取率6%左右,多人申请)认为自己才是哥大最orthodox的学生,也就是另一答题中有资格说自己是HYP之后排名第四的本科学府;SEAS(录取率7%左右,多人申请)排名不如CC,但也是不错的学院,而且跟CC的学生统一orientation、一起住宿舍、统一所有校园活动,所以除了上课很少在一起之外,CC和SEAS的学生们基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尤其是大一(必须住校园墙内临近的5栋宿舍),所以两个学校之间的学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另外,SEAS这几年越来越难进,从我入学时(2007年)的19%录取率降到了2015年的7%;GS(录取率32%左右,多人申请,另有多个joint-degree programs)是一个“提供传统的本科教育给非传统学生”的学院(如高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直接读本科,或在本科期间中断过一段时间回到学校继续的学生),不住CC/SEAS的宿舍,也很少在课外一起social(毕竟年龄不一样),所以基本上感觉不太像同一个学校的小伙伴;Barnard(录取率25%左右,多人申请)跟哥大的关系可能连Barnard校长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不同校园、不同宿舍,但经常和CC/SEAS一起social,所以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但申请渠道完全分开,是所有哥大学院当中最纠结的(后面还有详解)。另外,CC和SEAS在哥大基本上是统一管理的,官方数字很少将两所学校分开来看(如:),具体分开数据可以参考: 。早在2009年,就有机构将“转学”、“申请Barnard”、“申请GS”作为较容易进入哥大本科的三条道路(见:),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崇尚多元、自由、包容的学府会存在那么根深的鄙视链。好了,科普完毕,接下来好好的聊一聊哥大。哥伦比亚大学简史聊体验之前,先说说没什么人了解的哥大历史。哥大创立于1754年,在大不列颠帝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皇家特许下成立,因此哥大的原名叫做“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是纽约州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全美第五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前创立的9大殖民学府之一。美国独立战争后,为了与皇室撇清关系,哥大改名为“Columbia College”(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一词源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是一个在独立战争后十分受欢迎的名词,象征着北美大陆新世界的独立。后来,哥伦比亚学院于1896年更名为“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同时也由位于纽约中城区Madison大道的原址迁移到Morningside Heights的新址。大牛校友申请一所学校最大的原因当然包括校友的去向,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终极指标不是排名、教授、课程、资金,而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过去262年里,哥大共培育了3位美国总统、26位国家元首、9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123位普利茨奖获得者。另有39为非校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哥大有关联,多为哥大教授或研究人员。我本科学的经济学,所以也一直比较关注金融行业的知名校友。除了以上耳熟能详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巴菲特、奥巴马,哥大在金融界知名的校友还包括前高盛董事长Stephen Friedman(Law'42)、前花旗银行CEO Vikram Pandit(SEAS-BS'76、MS'77;Business-MBA'80、PhD'86)、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 James Gorman (Business'87)、KKR创始人Henry Kravis (Business'69) 等。“奶茶妹妹”章泽天赴美交换的女子学院巴纳德学院 (Barnard College,哥大隶属学院,稍后详解) 的校友更包括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的太太Laura Blankfein (BC'75),而巴纳德学院校长Debora Spar也自2011年起任高盛董事会董事。哥大知名的中国校友还包括胡适 (PhD-1917)、徐志摩(未毕业)、杨澜(SIPA'96)、李开复(SEAS'83) 等。从上面这些杰出校友的毕业院校中不难看出,尽管哥大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哥大校内各学院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在专业领域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今天的哥大共有20所学院,包括3个直属本科学院(Columbia College【CC】,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SEAS】, 和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GS】)和1个隶属本科学院(Barnard College【BC】)。哥大下属的各学院另与全球许多学校设立了各种joint programs,包括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和Julliard音乐学院等。关于巴纳德,不仅是知乎这里三言两语说不清,就连哥大校园内部也是年年都有各种活动、论坛、讨论、文章想把哥大和巴纳德的关系理清楚(最近的一次在日,见:)。巴纳德学院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哥大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交涉,两者试图将巴纳德并入哥大,结果并没有成功,而也由于此,Columbia College直到1983年起才录取女性学生,晚于所有其他常春藤本科学府(同期时段哈佛和布朗分别合并了各自附近的女子学院 - Radcliff和Pembroke学院)。直到今日,巴纳德学院与哥大的关系依旧暧昧。我的本科毕业于Columbia College,也在这里着重分享一些在Columbia College读书的体验。哥大本科教育的核心:立三观的Core Curriculum作为哥大创始学院的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简称“CC”)2015届的录取率仅有6.4%,在常春藤里排第二,仅次于哈佛(Harvard College)的6.2%。而CC的本科教育中最著名的就是近百年历史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也是哥大最为引以为豪的综合教育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典范,哥大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写作、科学、第二语言、体育锻炼等领域的全方位知识体系。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提出一系列作为一个“自由公民”应该接受的全面教育体系,后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演变,直至近代的欧美教育体系中。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盛行,其目的旨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书架上Lit Hum和CC读过的书籍哥大的核心课程中最重要的有两门课,分别是Literature Humanities (简称“Lit Hum”,文学人文学) 和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也简称为“CC”,当代文明基础)。其它核心课程均在一个学期内修完,这两门课需要上两个学期,而且均是20人的小班教学。CC的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不久,便会收到一本邮寄过来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这是让每个CC学生自豪的一本书,证明自己是Columbia College而不是其他学院的。虽然我在高中时期也读过莎士比亚、乔治·奥威尔、马克·吐温等作品,但真正接触西方古代文学经典还是在大一的Lit Hum上。从公元前1200年的《伊利亚特》到公元后1927年出版的《To the Lighthouse》,这门课绝对是对西方社会文化源头的最好入门。Lit Hum 最新版reading listLit Hum里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有柏拉图的《The Symposium》和希罗多德(Herodotus)的《The Histories》。前者定义了“爱”,而后者定义了“幸福”(具体的展开说篇幅太长,有兴趣探讨的可以另起问答)。和许多核心课程当中的哲学论点一样,这些可能毕业后再也难打开的书籍奠定了许多CC学生的三观。其实文学还算相对易读,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里西方哲学才真正进入到核心课程体系中最富有挑战的领域。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最新版reading list如果说Lit Hum中的文学作品打开了对人类历史理解的一扇门,当代人文基础这门课的文献才真正从根基上解析了人类是如何通过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元素,从一批简单的高智商哺乳动物,逐步建设起史无前例的人类社会(最近在读《人类简史》,所以对之前CC读过的东西多了几分感触)。从帕拉图的“洞穴之喻”探索什么是启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索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到亚当斯密眼中理性利己的人类所营造的繁荣社会、康德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这门课上所引发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甩开了所有其他课程好几十条街。哥大最核心建筑Low Library和最核心雕塑Alma Mater,拍摄于2012年5月的毕业典礼上哥大最核心建筑Low Library和最核心雕塑Alma Mater,拍摄于2012年5月的毕业典礼上哥大核心课程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比如为应对全球化发展所添加的《古兰经》和Global Core(全球核心课程,即非源于西方文化的文学、哲学课程)。但与此同时,核心课程仍然有非常古板和倔强一面,比如哥大著名的Swim Test(游泳考试,在校内泳池里来回两趟即可),如果不能通过,即使所有学分都修够了也无法毕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主编Mortimer Adler就曾因为没能完成游泳考试而拿不到学士学位,直到60年后哥大给他补发荣誉学位。哥大校内:自由、多元和PC和其他藤校一样,课程仅仅是本科教育的一小部分,校园活动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本科期间,我参加过学生会、兄弟会,当过街舞社社长,创建过阿卡贝拉合唱团,休过学、创过业,还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见:)。最高峰的时候,一周每晚的会都能排到十一二点。本科期间典型的一周日历很多美本的学生会有类似的calendar,其实大部分over-achiever无论上什么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地满满的,所以不足为奇,也不算是哥大的什么特色,除了有很多活动是跟“纽约市”相关的罢了(比如在纽约Asia Society的活动、去MET博物馆参观、参加JP Morgan纽约总部的networking event等)。而对于哥大校园文化最与众不同的还是在于进出这所大学的人。因为坐拥纽约市的地理优势,哥大校长Bollinger早在2003年就创办了一个World Leaders Forum(全球领袖论坛),每年邀请像克林顿、普京这种级别的世界领袖来校内对话。而我对哥大校园文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正是我刚入学时,伊朗总统Ahmadinejad (内贾德) 应邀参加World Leaders Forum的那一次。2007年9月,伊朗总统Ahmadinejad应邀来到哥大。美伊关系彼时异常紧张,因为Ahmadinejad否认Holocaust (犹太人大屠杀)、高调反对同性恋,甚至认为911事件乃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在哥大校内游行的内贾德抗议者从媒体、政客到哥大教授和学生们,都对邀请Ahmadinejad大加挞伐。但Bollinger校长是研究美国宪法的权威学者,这次邀请也正是要体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精神。最后,Ahmadinejad如期而至,全校沸腾了,上千名学生坐在校园草坪上观看对话直播。尽管在对话过程当中,校长在言辞上丝毫没有客气,不断质问Ahmadinejad有关人权、政治方面的问题,但整个过程除了口头交锋之外别无干戈,非常顺利,即便是反对者们也都通过和平抗议表示对于言论自由的尊重。而这仅仅是哥大作为一所世界级学府所必备的自由和多元氛围的冰山一角。哥大本科生里只有39%的白人,其余全部是非裔美国人、拉丁裔人、亚洲人等少数民族,更有近20%的国际生,分别来自60多个国家。毫不夸张地说,哥大是纽约这个种族大熔炉的缩影,而这种多元文化和自由、包容的校风早已深入骨髓。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哥大便是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历史阵地,在女权运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哥大1968年的反战示威今天,哥大最具前瞻性的政治问题包括LGBTQ人群的平等待遇、合法婚恋,如何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降低第三世界国家贫困人口等。哥大学生的多元背景、教育体系、以及对于社会话题的开放包容,都充分地将每一位走出哥大校园的CC学子培养成为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领域发展的世界公民。由于这样多元、自由的环境,使得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敏感话题和言论都更被崇尚以中立的方式呈现。在西方,这种言论表达方式被称为“PC”(“Political Correct”或“政治正确”)。今天对于“政治正确”一词也有很多负面评论,因为过分强调PC其实会降低沟通效率,也可能因无法自由表达偏见而使偏见加深。但相比不顾政治正确、互相伤害和诋毁的环境,拥有一定政治包容的中立言论才能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权利,促进多元化社会的团结和融合。哥大校外:The Empire State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校园生活,对于在哥大整体读书体验影响最大的可能仍然是她的地理位置:纽约市。哥大的全名其实并不是Columbia University,而是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可以说,纽约是大部分人申请哥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哥大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碾压其他藤校的巨大优势。纽约是一个典型经过周密规划的方形矩阵城市,哥大位于114街,在曼哈顿北部,距离闹市区也就20分钟地铁。从哥大西北角楼顶眺望整个曼哈顿 哥大本科基本上周五都没有课,因此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Thursday is the new Friday”,社交活动从周四晚上就会开始,而一到周五,大批的学生就会坐1号地铁往南20分钟到中城区(Mid-town)看百老汇歌剧、去MET(大都会博物馆)和MoMa(现代艺术馆)看最新的展览、去Governor’s Island骑脚踏车。还有些较早步入职场的人,会利用课外时间去华尔街投行、Madison Ave的广告公司(《广告狂人》的故事发源地)、第五大道的Fashion House实习。纽约的繁华、多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赋予了哥大学生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但也同时稀释了原本属于学术、社交、校园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哥大在藤校中是一个人际关系相对冰冷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并不会像其他藤校学生一样对学校本身有着过多的归属感和依赖性。 时代广场 = 艺术、文化、广告、娱乐、旅游、金融和所有一切的大杂烩 在这一点上,哥大倒是充分体现了“纽约人”我行我素的个性。自信的眼神、高冷的步伐、不耐烦的语气,都是纽约人的特征。在纽约,地铁上经常会留出空位,因为站着更能够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和主见。无论是华尔街还是时代广场、报摊大叔还是餐厅服务生,大部分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独立自主的,这也让许多无法独立的人难以适应。我见过被父母一路呵护长大的学生,来到哥大后因为诱惑太多,整晚在外饮酒社交,无法很好地安排作息时间,结果一学期挂掉好几门课。我也见过和我同一年毕业的校友,平时不怎么去上课,也很少在图书馆里看到,每天参加很多社交活动,但最后拿着4.0的GPA直接考上法学院读JD。可以看出,哥大读书的体验跟纽约这座拥有“宇宙中心”之称的国际大都市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整个曼哈顿都是哥大的校园。这里的文化、生活、娱乐、社交、职业……全人类在此刻所拥有最好的一切,都触手可及。以上。文章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zyndavid
只谈体验,其他请参加wiki。一、城市对于大学有不可磨灭的印记纽约的伟大成就了哥大的伟大,一个大学必然是一个城市的高层精神建筑,这个行为逻辑很简单很粗暴:如果你是一名对冲基金经理或者著名导演,你会选择家庭范围内的最好的大学送你的小孩去学习跟你相似的专业。那么在1990以前,美国最有财富和知识的一批人还是多数聚集在纽约以及东北部,所以给纽约、波士顿、宾州的学校带来了大量的生源,常青藤也是聚集在这一片区居多。有人说纽约只有金融,这非常不对,纽约远远不只是金融的城市,那是香港的经济定位;纽约是欧亚进入美国的第一大港,从经济形成的原理来讲,一个continental级别的港口,经济要素肯定包括了贸易、制造、餐饮等基础行业,进而必然形成强势的零售、地产,大量的财富积累不可避免导致了金融、咨询、设计、艺术等的昌盛。如果你在纽约只接触到一个圈子,那么只是说明你没有用好生活中的2nd degree connection罢了。因此哥大毕业典礼上,在家长的方阵中,摄像机扫过的瞬间,你可以找到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导演、演员,这就是他们送小孩来读书的地方。二、学生面貌、流行文化Gossip girl是严重的误导。虽然哥大有很多富豪子弟,但是大多数非常低调,很多同学家里很有背景,比如家里是著名的私募基金,或者西班牙王室,但是顶多只有看见他们穿成比较decent的preppy style。哥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讲究preppy的装扮,Ralph Lauren, J Crew, Brooks Brothers是首等受欢迎的品牌。Preppy的穿着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和商业课题,这个行为下的消费者对于几个特殊的品牌有很强的偏好。穿学校球衣的人也非常多,哥大的篮球队在美国大学的排名不错,橄榄球队是常年垫底的,去哥大就不要穿football的衣服和帽子了。三、各种意识形态冲突哥大的意识形态多样化,非常自由,主要是按照学院划分。由于金融业的过分强势,几乎工学院、社会学院的很多专业学生都想进入华尔街,商学院就不必多说,处于哥大校园的中轴线位置,占领了最好的图书馆。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排名非常靠前,风气比较务实,所谓的务实就是,大家都在图书馆里面投简历和谈论工作,学术在这里不是最受推崇的。人文类学科的学生则相反,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在2012年底的时候,公然在学校广场上围成圆圈反对华尔街;然后对面就有西装笔挺的商学院学生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冲突。四、学术虽然没有出现LSE或者Chicago那样的学派,但是哥大的经济学一直非常强势,或许是太兼容并包让这个学校的学术无法统一成一个派系。学校几大诺贝尔台柱Joseph Stiglitz,Ned Phelps,Jeff Sachs都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研究。Stiglitz研究宏观经济学已经到了学界泰斗的地步,现在也还在哥大讲课;Ned Phelps有很多微观的理论;Jeff Sachs则在SIPA下面的一个类似于研究院的机构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始创新性的研究。此外,工程系虽然没有特别大红大紫,但是近年来随着前任市长Michael Bloomberg的强力打造,利用纽约市的media industry强大的保证,在新媒体所属的细分领域有快速的提升,目标是赶超硅谷。
题主改问题了,这回答不对啦---------------------------------------------------这。。明明问的是哥大。。。怎么又回到王李上面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今年usnews排名全美大U本科综合第四,仅次于哈普耶,属于常春藤ivy league八校之一。地处纽约市曼哈顿。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和教职员中累计共有97名诺贝尔奖得奖者,于世界各大学中排名第一。曾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三巨头。其教育学、法学、商学院和新闻学院的课程都是各机构学术排名最高的课程。其中,教育学院还是全世界规模最大、课程设置最全的教育学院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于一七五六年,当时美国仍然属于英国殖民地,英皇乔治二世捐款给纽约市民筹设了以人文、科学和语言为主的 “国王学院”,美国独立后,为了纪念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不但因为是长春藤盟校之 一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菁英,更因为其位于纽约市,地利方便,使得更多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就业率高也正是哥伦比亚大学吸引人之处。据统计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几乎每四个人就有一个留在纽约地区工作,法学院的校友也是纽约法律界的天之骄子,新闻系的毕业生也大多是三大电视网的中坚份子。在哥伦比亚现今约二万名的学生中,研究生约占了三分之二,而新闻、法律和教育学院只收研究生,一般来说哥伦比亚大学之法律、 文史哲、管理、新闻、国际关系系所名声较大,工学院尽管成立比较晚,据说也是还不错的也有很多项目啊什么的不太了解,就不多说了。以上都是些官方的回答。对于我们申请者而言,每年都有一些次于神牛的大神们ed哥大,但每年录取者都非常少,学姐说去年中国大陆只录取了5,6名。而且哥大不是一个分控校,也就是说sat高gpa高都不一定能录,学校看中well-rounded的quality,所以活动和essay也非常重要。然后哥大比较有名的是它的core curriculum,每个学期都有书单开下来要去读,reading很多,据说workload也很大。总之就是很…难…进……对了,既然提到了王李提到了barnard顺便来帮女神校正名一发。Barnard隶属于哥大,是女校。尽管没有哥大本科录人那么competitive,基本上能进去的也是白富美吧,去年大陆本科就去了六个而且四个有海外背景。毕业证也是columbia-barnard college。选科跟教授基本都是跟哥大通用的。如果就咬着barnard文理排名32非说barnard野鸡校的话也请不要对美国大学妄加评论了。因为在美国,排名只是排名,不能用来代表一个学校的厉害程度。比如乔布斯的母校reed college 排名七十多的文理 但是招生的分数或者其他要求很高。Barnard原本就是哥大内部的一个学院,只不过后来独立出去了,可是资源共享什么的没有因此而改变的。barnard毕业生拿到毕业证本来就是可以说是哥大毕业的因为两个学校毕业证都拿到了,不是假的。奶茶也在这里交换的。就是这样~我本身对这两所学校了解也不算太多啦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轻喷。
跟你说个故事吧。我班以前有个印尼来的,上了一暑假课跟我说,这感觉就是在北京上课啊。后来呢?暑假过了,印尼同学成绩跟不上放弃FE去了OR。再后来呢?我们都毕业了,都去了花儿街。有次Alum活动回去喝个红酒,碰到印尼哥们:他连实习都没着落。不要相信那些黑哥大满地中国人的,黑哥大硕士吹水的。三个字:靠自己。
粗略地看了一下 没有写新闻学院的 我就来写一下吧我是2015年哥大J-school的研究生哥大Jschool是个什么水平呢? 我们orientation第一天 某个dean再说了昏昏沉沉的一大段话后说 welcome to the best journalism school in the world. 当然 从来都是自己对本校狂黑 别人说自己学校就不行 所以我们当然觉得J-school老球了 新媒体转型缓慢 对传统写作的傲慢和对新技术的盲从都是被诟病不如西北和伯克利的点不过 但凡纽约还是世界的中心 普利策还是新闻的标杆 纽约时报和纽约客还没倒闭 哥大新闻学院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新闻学院 占尽了所有的优势 所以新闻学院是哥大的一个缩影 某种程度上说 哥大就是沾了纽约的光 在纽约 你想找什么 绝对不会找不到 像我们做新闻 找source 随便找做商业报道 哪个大公司没有纽约部门?做社会报道 哪个NGO或者团体不在纽约组织?再找不到新闻了 去坐坐地铁 跑跑harlem 从wall street坐到Washington heights
记住这种强烈的对比 什么好文章写不出来呢在哥大就读什么体验? 我不能代替本科生发言 但我觉得要读本科 还是别来纽约了 去一个安静点的地方吧 长大了再来纽约 不然别说灯红酒绿毁了你 光每天看到比tm北京王府井还多的人 你不会有心思好好读书的 至于新闻学院 deadline的压力今年已经让接近十个人放着学费不要了退学了 (一共200人左右 不设本科生 只有研究生)对写作的要求更是变态 举个例子 500字的文章 要求只能用三个以内的形容词 这是为了保证客观 不带作者主观臆断最后一句话总结 就是——门口的food cart真是良心 7刀的中餐盒饭 再去tea magic买个奶茶 早上则去Oren's买极好喝的咖啡 晚上再随便选个中餐 真正的湖南菜 四川菜 乃至东北菜 纽约都能找到这种体验 虽然福德汉姆和纽约大学也有 但带着一点点虚荣心去浪 才是真的浪
哥大在读博士飘过︿( ̄︶ ̄)︿。 这边老师都很关心学生但是相应的科研压力也很大。每天做完科研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壕做朋友\(^o^)/。 那些喷哥大master水的……咱就想说……就算真的水,对于壕来说又算的了啥……更何况master的课业压力也很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伦比亚大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