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镁的外观,用手将其折弯机模具扭的实验现象

基础实验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提出问题】镁是一种重要金属,它可能具备什么性质?【探究与记录】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用砂纸打磨镁带,观察外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弯折镁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镁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镁带放入白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填)【总结与反思】(1)根据实验探究的结果,描述镁的性质: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金属镁你还想探究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进行实验,所需准备的仪器和用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镁是一种重要金属,它可能具备什么性质?【探究与记录】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用砂纸打磨镁带,观察外观
_由暗淡粗糙变得光亮_____弯折镁带
______软容易弯折__________点燃镁带
__________强烈白光______________将镁带放入白醋中
___________有气泡放出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填)【总结与反思】(1)根据实验探究的结果,描述镁的性质:物理性质有_____具有金属光泽 质地较软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与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2)对金属镁你还想探究的性质是______能否在CO2中燃烧______________,为此进行实验,所需准备的仪器和用品有_____CO2 火柴 集气瓶_镊子_________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现在的位置: &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 时间:
篇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 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泾县中学、泾县稼祥中学课题组
. 执笔人:汪 润(课题组负责人) 一、课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在学生群体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课题组拟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使化学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阶段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中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06.11) 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汪润、董辉 组员:郭世东、付成焙、董晓莲、杨正旺、陈轶萍、施冬云、阚晓华 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情况分析、讨论,攥写调查报告。第2阶段:(07.8) 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 照班进行。通过对照、比较,以各种形式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第3阶段:(08.6) 在各个班级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纵比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汇报,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观察法;4.访谈法;5.行动研 究法;6.对比法。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 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探求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为了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 调查问卷,为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出问卷412份,收回41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人人参与,人人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定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人数应在4-5人为宜;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合相当重要,宜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上力求多元化,如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在确定成员时,考虑人员的性别、成绩、性格等因素。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一般确定小组长、读题员、记录员、报告人、纪检员等角色,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通常主动参与,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导演”。 (二)统一思想,强化合作学习研究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认识,提 升研究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为了使合作学习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但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研究探讨,统一思想;同时注意将学习和探讨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联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学习研究。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紧紧围绕合作学习研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交流中,既有理论学习的收获,又有教学成功的感悟;既有教学困惑的倾诉,有教学失误的剖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印发了从相关杂志报刊及网站上收集的有 关合作学习资料,通过理论学习,组内成员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明确了研究目标。 (三)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我课题组定期召开碰头 会,研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认为和目标。课题组经常听取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调整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完善课题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整理。课题主管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而且从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时常予以关注,并积极协调课题的两个主管单位的各种关系,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大开绿灯。 (四)立足课堂阵地,扎实开展研究。 课堂作为磨练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理应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 地。为了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的理念,要求组内教师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课堂上,教师既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延伸至课外,如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研究成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 董辉 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入课题提出问题 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 郭世东 老师“石灰石的利用”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带 实验用品,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实验,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成效提供 佐证。 五、课题研究经验及成果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 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启动引导。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前面与本 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新课主题。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但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合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 第二部分:精讲与自学。本阶段可采用集体教学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般比较易理解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较抽象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常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明确难点和关键之处,为课的后半部分合作活动打好基础,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此部分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省去,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 能的 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 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作准备。 第五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 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存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 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 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3)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 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一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 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置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 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运用。 (5)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务,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对小组长进行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小组领导职责与合作技能来进行。组长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维持组内秩序,促使小组紧扣学习任务轮流有序地发言,使每个成 员都有事可做;澄清问题,提示问题,引导发言;接纳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的内容、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征求各成员的意见,要求各成员贡献自己的观点;提示要点,使小组活动顺利进展;从组内找到问题答案,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有关意见观点或建议并督促小组达成一致性意见;公正务实,在小组建设性争论中保持中立并促进和推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有效进行;要说“我们的”而非“我的”,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组长应具备的交流能力: 作为积极的沟通者,将观点清晰简洁地进行整理;沟通对小组任务 的理解和领会;娴熟地协调组员提出的信息与观点;及时地作解释和反应;表达小组的关注;尊重他人的发言;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篇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人:毕建祯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 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来自: 在点网)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 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 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们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新课标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 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的指导策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3、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整合资源把研究过程的各种素材提炼、汇编成册以供大家今后参考。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实验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研究 水平。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一)前测工作 为了了解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在进行课题研究前(2006年3月),笔者对55名2006届初 三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详表另见文件夹)其中调查部分内容结果如下: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你喜欢积极思考和探究吗?非常喜欢8人占14.5%;喜欢47人85.5% 你知道什么叫科学探究吗?
知道19人、占34.5%,
不知道36人、占65.5% 你做过探究性实验吗?做过10 人、占18.2%,
没做过45人、占81.8% 你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吗? 了解10人、占18.2%,
不了解45人、占81.8% 你想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吗?想55人、占100%,
不想0,无所谓0 在对19名“知道科学探究”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初二物理教材中了 解到科学探究的,却没有做过探究性实验。但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调查的55名学生中,100%的学生都想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可见他们对于刚刚接触的新学科―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同时我们组织了本课题组成员集中和分散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 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美国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化学教学》、《微型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论》、《反思教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验评价方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培养学 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 王锦秀等书籍和文章,并谈心得。提高了课题成员的理论修养。 (二)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 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比如,在给学生第一节课上课时,我们常常给学生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当学生第一次遇到老师 给同学们演示实验时,几乎是即兴奋又无序观察过程现象。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观察和思考有关化学实验过程问题呢?老师应为他们对未知实验进行示范引导,让他们感知化学探究实验的神秘与魅力: 探究性实验――镁条的性质(教师告知) 提出问题: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什么性质?与你平时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作出假设(猜想)(内容教师在屏幕在显示): 制定实验方案: ①
观察镁带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 ② 用砂纸打磨镁带,它的外观有什么变化? ③ 取一段打磨好的镁带,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镁带开始燃烧时,移到石棉网上方, 让它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内容教师在屏幕在显示):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教师在屏幕在显示)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镁的性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内容教师在屏幕在显示)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的过程中,学 生感知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神秘。学生实验后感知,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化学探究实验是这样有趣啊。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可尝试着稍稍放手,在 先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后,让学生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前几次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是化学探究性实验《空气的捕捉》教学过程: 探究课题:如何将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面对问题,开始时学生一时无法着手]。 此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你如何捕捉教室里的空气? 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A:抓紧一个塑料袋,赶跑袋中的空气。然后在教室里松开手,张开袋口在教室里跑一圈。当塑料袋鼓满时,扎紧袋子。这样我就捕捉到了教室里的空气。[同学们一边笑,一边表示赞同。老师评价:方案很生动、很生活化,并且可行!很棒得!] 学生B:拿一个针筒,先把栓塞向前推,排尽空气。然后到教室里后拉栓塞抽入空气。[老师评价:方案很实用、很会利用生活品,可行!也很棒得!] 学生C:拿一个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教室后,把水倒掉,教室里的空气就会进入瓶中。[老师评价:方案很化学!、很会思考,可行!也很棒得!] ?? 教师把学生回归到刚才的课题:如何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学生在上一个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并从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中受到启发(投影几种常见的仪器),设计出了如下方案:在第一个集气瓶上塞双孔橡皮塞(连接导管和分液漏斗-教师给予点拨),另一个集气瓶里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当从分液漏斗中加水时,第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就通过导管进入了另一个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的水排尽时,就成功地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教师肯定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给予指导。 在教师适时诱导和帮助指导下,学生第一次独立进行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及简单的仪器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是鼓励他们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如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又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丁红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片段的: (1)她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煤和平时蜡烛的燃烧之后质量变少:取一小断镁条在空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 (2)学生提出猜想。 生A: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根据前面学过的Mg+O2→MgO 、 P+ O2→P2O5这两个反应就可算出 是变大。 生B:我认为变小,煤和蜡烛的燃烧之后生成炉渣和灰烬或气体要比燃烧前煤和蜡烛的质量要小。 生C: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煤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我通过它燃烧的化学反应C+O2→CO2中却算出没变。蜡烛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情况与上述分析相似。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丁红老师这样启发引导学生: 大家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它又隐含着怎样的道理呢?现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巡视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可能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学生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学生方案②:取一段镁带,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m1。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把燃烧后的白色粉末收集起来并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学生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方案③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 ②“镁带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 的” 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 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⑤“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 (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实验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是平衡的。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最后总结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往往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课时也完成不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能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中具体的探究设计 在近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实施水平、针对不同特点的探究性实验,我们总结出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比如: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合作实验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策略,等等。比如: 丁红研究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奇妙的金属性质》、《分子的运动》、《质量守恒定律》、《粗盐的提纯》、《探究铝的化学性质》、《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红吗》、《中和反应》等;毕建祯研究课《自然界的水》、《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人体 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寻找新的催化剂等等;彭扬飞研究课《常见的酸和碱》、 《探究酸的化学性质》、《金刚石、石墨、C60》、《酸碱盐复习课》、《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吗》、 《蜡烛燃烧实验探究》、 《酒精燃烧的趣味实验》、《白磷燃烧的实验》、《木炭的吸附性》、《金属的锈蚀》、《探究铜的化学性质》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1.集体的协作大家共享 课题组成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与实践,进行整理汇编成《初三化学探究性实验讲与练小专题》。它既可以作为学生初三化学学习的参考书,也可成为中考复习有关化学探究实验内容的资料,亦可作为教师们开展探究实验教学的参考用书。 2.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种挑战性工作。 在最初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依赖于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或没有这种习惯。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学生在有限的时段(初三还不到一年)的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主体发展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当然课前老师对收集学生的方案进行批阅是一定要的,所以课前老师的功夫要下的足。由于学生学习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在辅导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均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市中考和学科竞赛中均有学生获得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这也离不开其他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3.教师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行为悄然发生了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也与之前有不同了。2005年11月,毕建祯区级公开课初三《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效果良好;2006年11月,丁红参加集美区初中化学课堂创新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12月,厦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三等奖;2007年4月,毕建祯获十一五课题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观摩录象课《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课堂实录》评比一等奖;2007年12月,毕建祯在福建省新课程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教学评比中获得省级三等奖;2007年11月,获福建省农村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教学评比三等奖;2007年11月,丁红在厦门市第三届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同时教学设计:课题3《氧气的制法》,则收入了福建省的汇编;2007年11月毕建祯被评为厦门市园丁奖。06年度丁红考核优;07年、08年连续2年毕建祯年度考核优。四人次执教过学区级公开课或担任市、区教研主讲教师,课题组教师毕建祯所撰写的《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参加2006.4厦门市化学学会论文汇编、评比获得二等奖;毕建祯所撰写的《困惑
反思》参加2006.5厦门市化学教育教学论文汇编、评比获二等奖。毕建祯所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个案教学设计》获2007.4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评比获全国一等奖;毕建祯所撰写的《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课堂实录》获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评比获全国一等奖;毕建祯所撰写的《化学教学个案设计-氯气》获2008.3福建省教科所评比获省二等奖。课题组成员中丁红、彭扬飞、毕建祯等指导学生参加化学进行区、市、省等级别的竞赛,都有很多人次获得嘉奖。同时为了总结经验。 六、问题探讨篇三:《初中化学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拓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拓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渔峡口镇中心学校化生组 陈开喜
李卫东 黄长汉
一、课题的提出 1、打造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大改革,教育的内容、教和学 的方式等都有了根本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是互动的课堂,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必须是高效的课堂,要体现诱思探究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真正注重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真正创设了互动研讨的课堂,努力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化学学习的时效将得以最大化的体现。所以,化学学习的高效性是新课程改革下新课堂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 提高课堂效率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有效途径。 虽然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现行不少化学课堂仍存在注重整体划一,以统一标准来抹平学生个体认识差异,以教师个人意志作为课堂运行原则,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不注重情感交流与能力培养等种种弊端。在这样一种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干涩、生硬、低效的课堂局面。学生长此以往的立身于这样的化学课堂中,学习的效率从何谈起? 在实践和反思中,众多化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了现行的低效的教学方式的种种弊端,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他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品位和境界的一种追求。 3. 打造高效课堂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目前,很多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还处于自我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要自主、要探究、要活动、要开放;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自主、探究、活动、开放的课堂难以调控而迟迟不敢涉足。这种矛盾的直接结果是认识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与人们常说的有效教学相比,更强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个学生,努力实现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有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 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如何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是数学教 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经验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他们的做法是每堂课老师只讲 4 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 “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先学”之前教师要准确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 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 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以免学生走弯路;“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 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 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2、作为渔中的学习的经验 ,针对、学科,我们采用了“六环节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框架为: (1)复习旧知。本环节要通过复习旧知,引起学生对旧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创造条件。 (2)设置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联系生活、实践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解疑。本环节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成员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明自己的方法, 针对有困难的学生,“小组长”、“小老师”要承担起责任,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教师要在教室内巡视,了解各组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步交流做到心中有数。 (4)班内交流,达成共识。本环节是整合学生学习成果、生成精彩课堂的关键环节。通过小组汇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评价,让学生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在碰撞中吸收,在吸收中统一,最后达成共识。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议题,突破难点,深化重点。这样,学生就会在交流中彼此分享学习的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巩固练习。对教学内容中的易错、易混、易漏点,及时予以训练,或判断,或填空, 或习题,或拓展,通过反复训练,巩固新知,内化理解,纳入体系。 (6)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能力性的,可以是过程、方法性的,也可以是评价、激励性的,让学生在三维评价中得到收获。 该模式体现了一个“先学---后导---再练---建模”的完整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使实验教师对高效课堂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2、通过研究,培养实验班的学生有效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3、通过研究,提升实验教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能力,积极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4、通过研究,构建富有个性的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调查研究制约小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因素。 2、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3、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要素,形成一定的显性评价指标。 4、尝试构建富有个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趋势。 2、调查分析法:通过相关途径,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4、观察法:课堂中有意识地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做相应记录。 5、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实现化学、生物学习高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2月底启动研究课题) 1、确定实验教师,选择实验班。 2、讨论完善研究方案。 3、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高效学习观,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第二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日至2010年元月20日) 1、调查研究制约小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因素,形成书面分析资料。 2、制定高效学习课堂评价表,实验教师进行课堂研究。 3、构建化学、生物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定期交流,互相促进 (1)定期组织召开科研会,两周一次,汇报实验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想法并商讨解 决的办法。 (2)每月组织一次实验教师互听、互评课。 (3)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总结交流会。 (4)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写一篇实验研究论文。 (三)第三阶段:研究总结提升阶段(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 1.汇总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或课堂实录。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四)实验结题阶段(2013年)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过程性资料(包括各类原始材料和各学期的计划总结) 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群及其流程图分析 3.模式群下的典型案例 4.化学、生物高效课堂评价表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已经结束,各项预期目标完成得比较好。实验研究为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一系统变革。 (一)探索提炼了、高效的课堂学习模式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全体实验教师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以探究、体验、尝试、自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唤醒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揭示本课教学主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交流提问,首先,通过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环节三:分层练习,深化拓展,通过分层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适度深化和拓展知识。 环节四:自主检测,反思提升,通过检测题,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2、 “尝试互动式”教学模式:环节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通过练习有针对性的复习题目,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新知的起点或切入点。 环节二:尝试解决,展示交流、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主学习、交流提炼、分层练习、深化拓展、自主检测、反思提问,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尝试解决,然后通过小组、同桌或全班交流的方式展示,对比各种方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总结提炼算法,深刻理解算理。 环节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设计层次性强的练习题,确保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环节四:自主检测,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评价同学,提升认识。 3、“思维训练式”教学模式:环节一:创设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问题的思考。 环节二:尝试解决,交流提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种解决方法,提炼、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活动体验课相比,这个环节中更关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的提炼和总结。 环节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通过分层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沉淀所学新 知。 环节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思维能力。 4、“情景式”教学模式: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尝试解决、交流提炼、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趣和学习热情。 环节二:引导探究,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交流的热情和能力。 环节三:情境练习,巩固应用 寓练习于情境中,最好是第一环节情境的延续,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 练习。 环节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总结、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5、“回归生活式”教学模式:环节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化学问。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与化学知识的契合点,尽量地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化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一种学习的需要。 环节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化学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回忆生活经验理解化学知识,降低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总结学习方法。 环节三: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练习环节,我们要充分挖掘所学知识的生活性,设计一些实用性强的练习题,引导学生体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价值。 环节四:回顾整理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引导学生对整节课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整理,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快 乐。巧妙设置悬念,将化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二)改革并提炼出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根据高效课堂的特点,结合调查问卷的思考,我们讨论制定了高效课堂评估标准。通过 实际应用发现,在这样一种评估标准下的化学、生物课堂是生动的、高效的、深受学生喜爱的。 化学科高效课堂评估标准:评价标准与要求 A 级 B 级 A1 效率度 (55 分) B1 目标达成 (20 分) 教学目标多元、具体、明确,达成度高;教学重难点的 解决措施得力,落实到位。 B2 学习活动 (20 分) 围绕目标,积极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组织得当,活动效果好。 B3 教学效果 (15 分) 每位学生学有所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A2 参与度 (15 分) B4 参与广度 (5 分) 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注意力集中。 B5 参与深度 (5 分) 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态度、习惯 和能力,学习热情高。 B6 参与效果 (5 分) 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A3 练习度 (10 分) B7 落实双基 (5 分) 夯实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基本技能。 B8 能力拓展 (5 分) 练习设计的有梯度,有效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A4 延伸度 (5 分) B9 知识延伸 (2 分) 注重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践活动,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应用。 B10 情感延伸 (3 分) 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 心,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A5 新颖度 (5 分) B11 创新意识 (2 分) 创造性使用教材和组织学习活动,既关注学生数学能力 的提高,又关注学生学习品行的发展。 B12 教学特色 (1 分) 课堂教学个性化,有独特的教学魅力。 B13 教师素养 (2 分) 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调控收放自如,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化学文化底蕴。 A6 幸福度 (10 分) B14 教师情感 (3 分) 教学语言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言行举止得体并充满激 情。 B15 学生情绪 (3 分) 学习兴趣浓厚、持久,课堂气氛活跃。 B16 师生关系 (4 分) 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和谐,教学相长。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发展。 1、课题研究促进了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热情,为了更好的立足课堂,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实验和研究,实验教师自觉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不仅积极的了解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而且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论著,从中汲取实践的经验,以此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课堂改革。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他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现象的领悟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2、课题研究促进了实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各位实验教师边思考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在互听互评课的过程中,一方面改进和完善了预设的各种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也优化了自己的化学、生物课堂。学生在他们的化学、生物课上可以自由的思考、交流、辩论。实验课堂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广阔,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几位实验教师已初步形成了以探究、体验、尝试、自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特色。 (四)课题研究优化了化学课堂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确保了化学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 凡事过犹不及,对于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一个教学模式再好,也不可能永久性的受到学 生的喜爱,就像每天吃同样的山珍海味也会厌倦一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有所侧重的引领学生或以探究为主、或以尝试为主、或以自学为主、或以体验为主来组织课堂,学生 在这些微妙的变化中可以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折弯机方威机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