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和严有何关联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联系

何为“尊严”:没有尊严,就无所谓人的价值――中新网
本页位置:
何为“尊严”:没有尊严,就无所谓人的价值
  “尊严”主词是“尊”,“尊”原是一种祭器,后来引申出高贵显达、威严肃穆、地位不可侵犯等意。“尊严”意为庄重有威严,使人敬畏,独立不可侵犯。图为甲骨文的“尊”字。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使我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尊严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以人为本要义的新诠释,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尊严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或集体庄重而威严、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和形象。尊严是道德人格的重要内涵。道德人格指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尊严所表征的首先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规定性,每个人不论其人种的差别和文明的程度,也不论其职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相貌的美丑和健康状况的好坏,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在社会中享有做人的权利,履行做人的义务,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规定性。在广义的意义上,道德人格就是指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也就是人的人格的尊严。
  同时,尊严也是构成个人或集体的价值和品格的基础。没有尊严,就无所谓人的价值。如果说尊严是对道德人格的广义诠释,那么人的价值与品格,则是对道德人格的狭义诠释,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的规定性与差异性。这种特殊性的规定性和差异性由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精神结构和由此决定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构成。人们正是根据人的这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来确定和判断他的道德人格的。道德人格的广义和狭义这两层含义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标示着“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页),它表明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就必须处理好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不把人当人,自然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不尊重人的个性,同样也不可能有对人的尊严、人格的真正尊重。因此,在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上也有一个尊重差别、包容多样的问题。
  尊严和荣誉紧密相关。荣誉指社会或个人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人们履行一定社会责任及其相应行为的道德价值所表达的肯定性态度与褒奖。荣誉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的价值认定,在一定社会里,人们履行了某种社会义务,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社会对其行为的道德价值给予肯定性的确认和赞赏性的评价,如赞扬、奖励、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在这个意义上,荣誉表现为评价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一种社会道德价值的尺度。个体的心理感受,这是指个体以自尊、自爱等自觉的心理形式,对自身出于责任感的某种行为所表达的欣慰态度和尊严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荣誉是体现个体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荣誉作为社会的价值认定和个体自我肯定的心理感受的统一,其统一的道德基础和心理机制就是人的尊严感。可见,尊严是把客观的社会价值认定转化为主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发挥其道德功能的重要杠杆。事实上,荣誉是主体对尊严的积极追求和升华,而尊严则是主体追求荣誉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荣誉使主体摆脱了对尊严的消极自在的态度,获得一种实践性的现实品格,成为一种积极自为的精神品质;尊严只有上升为对荣誉的追求才是积极的、坚实的,才能超越其主观性,实现客观的社会的价值认定和主观的主体自我肯定的心理感受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把荣誉和尊严并提,以表征对道德人格的维护。
  可以看出,尊严和荣誉的内在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是由于两者都关涉到如何认识和对待权利与义务、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尊严还是荣誉,都是以对权利与义务、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正确把握和积极追求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尊严是同自轻自贱、自怨自爱的自卑意识和自负自傲、自尊自大的虚荣心相对立的。无论是自卑自贱还是自尊自大,都是以割裂权利与义务、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为特征的,都是对尊严和荣誉的背离。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就有了对自身尊严的追求和理想,这种追求和理想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根源于人类对自身的价值和对自己的家庭、民族、国家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体验与认同。这种追求和理想我们可以从原始人对勤劳、勇敢、荣誉的推崇和血族复仇的习俗中看到它最初的萌芽。“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讴歌了人们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尊重他人人格的可歌可泣的实践。
  正因为如此,在中外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尊严问题也一直受到伦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并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认识与探讨。尽管中西方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传统各异,对于人的尊严问题探讨的深度与广度也存在着差别与歧义,但思想家们都肯定人的尊严的极端重要性,并围绕人的尊严的价值内涵进行了长期深入理论探讨。
  第一,生存权利的神圣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伦理形态的中国儒家就强调“生”是“天之大德”,把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权利定义为“人之大伦”。尽管儒家由此出发所阐发的人本思想最终走向了封建专制主义歧路,但即使是在充满禁欲主义色彩的宋明理学那里,仍然把人的生存权利纳入了至高无上的“天理”的范畴。在西方,人的生存权利则被提到“天赋人权”的高度,强调其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启蒙思想家正是以“人权”来对抗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权”,因而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与生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前提,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人的最高价值,并把自己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指向建立一个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成为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社会。
  第二,主体意志的自主性。意志的独立、自主、自由也是人的尊严与人格赖以维护的必要条件和真正的标志。康德曾经指出自由意志是理性者不依赖于感性世界的自主自决。黑格尔说:“道德意志是他人所不能过问的”(《法哲学原理》,第111页)。“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了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基本内涵的意志自主性的特征。
  第,主体自我的同一性。这是指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其人格尊严的内在品格在本质方面或基本方面的一致性。它具体体现在:首先,主体自我对其社会本质的自觉保持。这就是说,人格主体能够意识到自己同社会的本质联系,意识到对社会、他人不可推诿的责任,并把自觉地履行这种责任看作是自己的使命。其次,主体自我心理上的认同。这是指人格主体在与环境的复杂联系中,对自己所构建的“理想自我”的自我认可和自我肯定,因而“他们自始至终就完完全全是他所愿望和要实现的那种人物。”(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第309页)再次,主体自我表现上的自觉调控。这是说,人格主体虽然会由于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必然要充当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并践行各种角色相应的职责要求和行为模式,但他不会因此而摇摆不定,反而能把握住各种丰富的表现,使其服从自己的意志和自己,从而保证其自我的相对稳定性。
  第四,主体人格的完整性。这是指构成人格主体的各种因素、成分的有机性、全面性和不可分割性。人格主体的完整性,从其内容和形式上看,它是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影响的独特反映,是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从其价值意义上看,它是内在的人格价值和外在的社会价值、意识和行为的内在关联与统一。所以,它具体表现着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内与外、知与行在人格主体上的一致和统一。
  构成人格尊严的上述基本内涵,无论是关涉主观的因素还是客观的因素,应该说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尊严本质上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同社会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紧密相联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其实际状况与实现程度是不同的。尽管追求和维护人格尊严一直是人类的不懈的理想,但剥削制度下这种理想追求都在事实上遭到压抑与扭曲。在封建社会,等级特权使得统治者对人格尊严的要求总是以压抑和剥夺被统治者的人格尊严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而统治者自身的人格尊严则被特权、自大与虚荣所扭曲。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人格尊严在形式上被抬到无上的高度,成为一个响亮的社会口号,但在现实中,资本的特权,物欲的支配都使得人格尊严几乎成了商品、金钱的代名词。在当代西方社会,尽管物质文明已经高度的发展,人却越来越被功能化,所谓“价值颠覆”、“意义迷茫”、“道德危机”和精神家园的失落,使人的尊严与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表明,人类对尊严和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在与蔑视人的尊严、践踏人的人格的思想与行为的斗争中曲折地向前发展的。如果说追求和维护人的尊严与人格曾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那么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必须直面新的问题与挑战,继续高举维护人的尊严与人格的伟大旗帜。
  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与人格,乃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人的尊严与人格的道德涵义全面而充分地凸现出来,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和广阔的实践道路。人的尊重和维护尊严的道德情感与意识,来自维护祖国、人民与个人的人格尊严的责任感和自尊心。人们只要参与为人民谋福利的伟大事业,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就能获得与实现个人的尊严,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与赞许。由尊严引发的公民的自尊、自信、自强等道德情感与品质也会激发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从而使国家昌盛、民族繁荣,赢得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实践表明,在人格尊严的问题上,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又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因此,我们说“有尊严的生活”,应该如实地理解为是个人的尊严和国家、民族的尊严的统一。这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完善民主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历史过程。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名人论尊严
  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亚里士多德
  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蒙田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尊严和遮羞布有内在联系吗_蒙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1,226贴子:
尊严和遮羞布有内在联系吗收藏
租房就送2500元优惠券,蒙城租房信息找&青客&,优质房源,低价格,0中介.蒙城租房信息选择&青客&,房源真实还口碑好.告别群租,就选&青客&专业租房服务公司!
矛与盾的纠结
此贴要火先留名
按楼主所知,尊严和遮羞布应该有内在联系,遮羞布指应该指为尊严、脸面而做的事、说的话等。
肯定有啊,没了遮羞布谈啥子尊严
这个真不知道!
如果你不穿衣服会走在大街上吗?
完全没关系。尊严就是尊严遮羞布是遮羞布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关联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分析十八届3 4 5中全会,并解释其中的内在联系_百度知道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严三实”四个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严三实”四个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严三实”四个辩证关系
&天津日报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核心提示:“三严”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坚持用权为民、按规用权、不谋特权私权,要心中有戒、遵纪守法、为政清廉;“三实”要求领导干部真心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事业和工作,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创造实绩,要忠诚诚信、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其要求言简意赅,立意高远。近期,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严三实”虽朴实无华,却思想深邃,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要学习践行好“三严三实”,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三严三实”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三严三实”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三严”重在认真。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讲“认真”不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问题,是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这股“认真”劲应该体现在干事创业的方方面面,也应该体现在党内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实”生动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可见,“三严三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首先,“三严三实”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改进作风要举一反三,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三严三实”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思想路线入手解决作风问题,就抓住了增强党性、从严治党的牛鼻子。其次,“三严三实”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矛盾主要方面。有民谚曰,“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活动一阵风,过后就放松”。“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蕴含着独特的智慧:一是在对象上,抓住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二是把专题教育融入了经常性教育,是党建“新常态”。这就抓住了从严治党的“七寸”。再次,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科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不断深化作风建设,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政风呈现许多新变化新气象。但“四风”问题病根未除,许多深层次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改进作风正处在节骨眼上;守纪律讲规矩也存在频现失范、管理过宽过软问题。因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不久,紧接着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实现,后者是对前者的延展深化。与前者比,“三严三实”思想更成熟、对象更精准、要求更严格,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论、新实践、新标杆,是符合当前实际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性举措。
“三严三实”中“严”与“实”的关系
“三严三实”的核心是“严”和“实”。“三严”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坚持用权为民、按规用权、不谋特权私权,要心中有戒、遵纪守法、为政清廉;“三实”要求领导干部真心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事业和工作,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创造实绩,要忠诚诚信、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三严”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优势,是根本,是基础,是出发点;“三实”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三严”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三严”偏重强调“知”,知规矩、知不足、知敬畏;“三实”偏重强调“行”,行实事、用实劲、行实言。因此,有了“三严”,“三实”就有了基础和动力;而实现了“三实”,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个人“三严”修养的发展。反之,“三严”不立,“三实”就失去了理论和内心支撑;做不到“三实”,“三严”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可见,“三严”与“三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在互动中成为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针对的是“不严不实”,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党性修养缺失、不讲党的原则等问题;着力解决滥用权力、设租寻租,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不直面问题、不负责任、不敢担当,顶风违纪还在搞“四风”、不收敛不收手等问题;着力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等问题。要做到“三严三实”,首先,要把深化学习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章党纪,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国家法律,按制度办事,秉公用权;再次,要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多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多办群众最急需的事、多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严三实”中上与下、己与人的关系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上行下效”这个成语揭示了行为影响中“上”与“下”的辩证关系: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上位者的言行举止对下位者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下位者的言行举止对上位者也具有强化或抑制效果。我国有尊者为师、以吏为师的传统,“上”对“下”的作用更加明显。孔子有句名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它道出了一个执政规律:执政者的表率作用,是最好榜样,对下能产生不可替代的感染力、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古到今,领导带头都是最大的带动力、贯彻力、执行力。
“三严三实”还蕴含着“己”与“人”的问题,即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关系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自我修养、严格自律的智慧:“吾日三省吾身”、“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严明的自律精神更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所在。当然,我们党也充分认识到外在约束的重要作用,在要求党员严格自律的同时,也制定了铁的纪律。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做严于自律和自觉接受他律的表率,这样就会“其身正,不令而行”。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落实“八项规定”转变作风,成效明显,彰显了对上与下、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和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上率下,由己及人,其力无穷。“三严三实”中要处理好上与下、己与人的关系,一是要求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带头开展活动,层层做出示范;二是领导干部个人要以身作则,争当“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表率;三是一把手作用关键,必须成为好干部标杆,更要在专题教育中时时处处带好头。当前,各地以主要领导干部讲党课启动这次专题教育,就是开了一个好头。
“三严三实”与日常工作的关系
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有效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日常工作。“三严三实”与日常工作是辩证的有机整体。首先,日常工作需要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出发点。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协调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重、矛盾风险之多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三严三实”的干部队伍去披荆斩浪。其次,“三严三实”与日常工作以内容和形式的方式存在。事实上,“三严三实”、“不严不实”更多地存在于日常工作之中,并在日常工作的动态推进中体现出来。再次,日常工作的成败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效的试金石。只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就会取得进步;反之,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徘徊不前,一定能找到“不严不实”的原因。
因此,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专题教育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两手抓、两不误。首先,要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日常工作统一规划部署,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起来,与完成本地区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其次,要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点焦点难点相协调,使之相互促进。这些日常工作往往最需要“严”、“实”,是专题教育和推进工作之“纲”,“纲”举则目张;再次,要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成效与干部考核评价相协调,以制度完善推进干部队伍和政治生态建设。
发表评论:
馆藏&1544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全面内在联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