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附属二院二院肝病科那一位专家最好,我问一下十了谁上班

掉头发腰困到兰大二院看什么科_百度知道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孤独的兰大_兰州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6,978贴子:
孤独的兰大收藏
以下文章来源均为网络,我只是不想那些不了解兰大的人诋毁兰大,所以收集了这些资料,大家都看看。
杜杜补习班开学啦
兰大真的孤独吗
2001年《新周刊》“中国大学魅力榜”把兰大评为“最孤独的大学,这一定位目前已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作为一名兰大人,我时时要忍不住问自己:兰大真的孤独吗?
兰大缘何“孤独”
可以这样说,兰大要是在北京,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北大;兰大要是在上海,也许也会成为“复旦第二”。不巧的是她刚好在西北的兰州,也许这便注定了她要孤独一生,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本身便是孤独的。历史上,西北曾有过短暂的繁荣,这里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随着社会的进步,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声被江河上巨轮的轰鸣声取代,于是,西北的繁荣不情愿地躲进了历史的故纸堆,成为永恒的回忆。不可否认,我们神秘的西北今天落后了,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自然难逃落后的噩运,身边的兰大难道能够幸免吗?
甘肃的经济不发达,没能力为兰大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经济支持,单靠国家微薄的资助,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兰大不缺人才,却最缺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兰大校园出奇的小,办学条件不好,必要的设备和仪器也不先进……甘肃的高等教育不发达,在省城兰州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而且只有兰大是全国重点大学,所以兰州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一样建立规模较大的大学城,兰州的大学缺乏交流,这样,兰州高校的科研力量就显得薄弱,兰大也显得势单力孤,兰大的孤独感也因此加强。
兰大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孩子一向少有城市学生那种自信和活跃,他们骨子里有一点自卑,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和封闭,上了大学,他们依然沿袭了中学时的心态,那就是勤奋、刻苦、朴实,一心只为 “跳农门”,所以,兰大的学生也表现出更多的孤独与不合群。这也难怪,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兰州还是那种“全市只有一个警察、一棵树,学生骑着骆驼上学,风沙大、日照强……”,试想一下,哪一位出生于大城市的学生敢涉足这样的地方?
9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日渐明显,兰大的学生罕有留在兰州的,他们或为圆梦,或为挣钱,都远走高飞,留下了一个孤零零的母校;很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也都“孔雀东南飞。”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谁还愿意甘守清贫,一辈子躲在西部为教育献身呢?所以,至今留在兰大的教师多是那些多少上了一点年纪而又曾经壮志满怀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中年人,他们能抵制社会的诱惑,宁愿坐在实验室里为教育和科学献身,而搞科研要的却恰恰是耐得住寂寞的人,所以从职业特点和年龄特点上看,他们身上少有年轻人的张扬和活跃。
“孤独”背后的“不孤独”
说起兰大,我们自然会想到策划大师王志纲,疯狂英语的李阳,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办《读者》的胡亚权……还有各种圈子里大大小小的大腕和“成名成家”的人物,从这一点来看兰大又并不孤独。
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兰大也能在西部独树一帜,尽管有些“曲高和寡”。1953年兰大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8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90年代又迎来90华诞,新世纪赶上西部大开发的热流。
在学术界,兰大有全国著名的重点实验室,有《SCI》连续几年前10名的成绩,有独当一面的敦煌学研究,有实力强劲的化学系、物理系;教育界,兰大是西北地区唯 一一所全国综合重点大学,她和西安交通大学支撑着西北教育界的“门面”,她被《大英百科全书》评为中国最著名的16所大学之一,在亚洲高等教育研究会中排名第6,在美国权威的《科学》周刊中被列为第6……一连串的桂冠,让兰大增色不少,从这一点看兰大不孤独。
当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视察兰大学生晚自习情况时,也情不自禁地感叹兰大学风的纯正和良好。当年李政道博士每年回国招一次研究生,全国只有10所大学有资格派学生参加考试,兰大就是其中之一,结果从第二年起兰大人连续几年将第一名拿走,而且有一年竟然考取了三分之一的名额。这使兰大声威大振,如今这些人大多在美国,也占据了美科技界的要害部门。兰大人的勤奋、刻苦是全国出了名的,这样显赫的成绩只有孤独的兰大才能取得。
实实在在的“孤独感”
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确,放眼今天的兰大,真的少有堪称“泰山北斗”的大师级人物了,在兰大校园里少有“白发的先生和漂亮的女生”。
北大清华如双子星座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灯塔,他们提出过“小平您好!”的标语和“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而兰大似乎只有“勤奋、求实、进取”这样自我的校训,而少有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与大学教育无关的代代相传的大学魅力。
北大有未名湖,清华有清华园,未名湖走出了许多诗人和作家,清华园造就了一批求实的工程师。而兰大呢,似乎没有一样标志性的建筑能够支撑她的形象,正如一位外校来玩的同学所言:“兰大连留个影的地方都没有。”
北大有方正,清华有紫光,而兰大呢,兰大人还少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公司和品牌,兰大至今还没有一位在校大学生能像北大、清华的学生一样办一家公司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兰大学生的保守。
北大出了个余杰,他把“抽屉文学”一下子推广开来,还有孔庆东的《47楼207》,也还有那个在北大南门外混乱肮脏的小巷的廉价酒馆里悟到人生真谛的许知远。而兰大人似乎行动太单一,80年代曾风行一时的颓废派诗人也在校园里销声匿迹,兰大的社团似乎只是挂名而已,并没有为广大师生带来一点活跃的气氛。
一位即将离开复旦的2000年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 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那么我也要说:“当你在路上看到一个女生一边啃馒头一边读英语,那她也八成是兰大的,因为只有兰大才能培出如此勤奋刻苦的学生。”
其实,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孤独也是一种美,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这么说,北大像一个诗人,自由而狂放;清华像一个智者,求实而稳重;兰大更像一位哲人,深沉而孤独。惟其孤独,兰大人才更加踏实,才有更多的时间钻研去学习去思考,从这一点看兰大人又是明智的。
孤独的兰大是中国教育界的骄傲,也是大西北一颗夺目的明珠!
2001年《新周刊》“中国大学魅力榜”兰州大学被评为中国“最孤独的大学”。
人民网2005年度“中国十大最受网友尊敬的高校”评选中兰州大学以排名第四的人气指数入选。
兰州大学是全国高校各校区(除外建分校)间距离最远的大学,其中本部校区距榆中校区47公里。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原址是兰州军区空军基地,四面环山,是一个据说连美国间谍卫星都侦察不到的地方。
兰大是李政道先生设立“君政学者”基金的五所高校之一,其余四所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雷达、《文化报》主编阎纲、《文艺报》主编谢永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周明,在北京被誉为“文坛兰大四才子”。
新华社各分社社长曾一度有三分之一毕业于兰州大学文学院。 日,兰州大学是她的百年生日。 关于兰大:地理名词
萃英山:“会登萃英顶,一览兰大小”,海拔1961米的萃英山不仅是兰大榆中校区的至高点,更是兰大人运动、休闲、野餐等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小树林密布的山腰,平坦开阔的山顶还有我那棵亲手种下的 “知风树”,这里承载着兰大人太多的记忆。
图书馆:被放在兰大校徽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号称西北之最的图书馆,这里可以承包你包括晨读、看书、自习、上网、恋爱、睡觉、饮食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学习生活,从早6点到晚10点,有些“学习痴迷者”完全可以达到那一整天不见太阳、不知今昔何夕的境界。
烈士亭:“疯狂英语”的发源地。
本部花园:一个由人工湖、古树、花卉、草坪、松鼠、鸟类、读书、散步、聊天、恋爱等密密麻麻的词汇茂密地组成的地方。
榆中校区:“一壑藏幽境,群山绕学堂”,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白虎岭下被戏称为“夏大”(夏官营大学)的兰大榆中校区实际上是兰大真正的“本部”,占地五千多亩的榆中校区生存着兰大3/4的学生。
视野小广场:兰大榆中校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东靠“视野”报刊亭,南临工行、移动、邮局、学而超市,西达运动场,北通综合市场。学长们小书摊的专区,社团活动的“圣地”。
院士林:位于榆中校区寂静空旷的南区的院士林是集“名人”(谢礼力、巢纪平、董乃正、许健民等著名院士栽植)名树(由红豆杉、银杏、水杉等多种名贵树木组成)的一块著名绿化带。午后带着一两本喜欢的书,躺在院士林下起起伏伏的草地上,有风吹过,看着蓝蓝的天空上云卷云舒,蒲公英的种子轻轻飘散,兰大最烂漫惬意的生活莫过于此。然而每到夜晚这里则会变得异常热闹,情侣们像在图书馆占座一样在这里占领着地盘,以至于你伤心的夜晚时候,白天空寂的院士林都没有一个你哭泣的地方。
将军院:兰大的“维也纳”,十多幢雅致的小别墅,红遍秋天的枫树,是兰大人晨读和散心的好去处。
佳玺:位于东区教学楼东侧的“佳玺”牛肉面馆一则因为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二则由于其劲道的面条,成为了兰大最红火的牛肉面店。冬日的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一天最美好的开始莫过于此!
宛川苑: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综合市场,是兰大的“商业中心”及“美食城”。
兰太市场:这是兰大综合市场的扩大版,为兰大学子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服务。
学而超市:超市前天棚下有N多的啤酒桌和精彩的电视放映,CCYV-6的电影、NBA或者欧洲足球联赛,每每会导致这里人满为患。
衡山堂:春天的衡山堂前丁香遍开,花香不时会袭入文学院大四正上课的教室,忘却了即将毕业的压力,很多人却在花香的迷醉中做起了“雨巷诗人”那“能逢着一座梦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美梦。
关于兰大:校园文化
《视野》:《读者》第一,《视野》唯一。《视野》作为全国唯一入选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的高校非学报类期刊,不仅和28年前兰大一帮人参与创办《读者》一起成为兰大人的骄傲,而且“《视野》?阳光行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经济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这项公益资助活动。让文字像阳光一样温暖每个人的心灵,《视野》人一直默默努力着!
五泉文学社:兰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生社团(1978年)。一群为文学而痴迷的孩子们聚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自由自在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沦落到啃馒头吃榨菜的地步也在倾尽一切地创办《五泉》文学刊物,在五泉讲坛上激情昂扬地给大家讲述那有些“偏激”的观点,唯美烂漫的校园诗会,几天几夜顾不上吃饭休息地为“五泉”张罗她三十岁的生日庆典……大学、青春、梦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西北望BBS:甘肃地区规模最大、在线人数最多的BBS,兰大校内消息最灵通的地方。江湖论坛、寻物启事、跳蚤市场,“西北望”之大,无奇不有。
《莘莘时风》:素有“兰大《南方周末》”之称的《莘莘时风》报,其语言尖锐犀利、尽揭校内“黑幕”的作风煞是让校团委头疼,虽几经停办整改,但时风人一直锐气不减,“没有锐气的时风就不是时风了”,这是时风人一直坚持的信条,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萃英在线:全国十佳校园学生门户网站之一,萃英网视时常会有精彩的校园活动视频,说不定你哪天在校园里傻乎乎地遛着的身影就玉树临风地出镜了。
关于兰大:名路名楼
萃英大道:为纪念兰大原址兰州西关什子萃英门(公元1875年所建甘肃贡院)而命名。
隆基大道:为纪念江隆基校长而命名。
文魁大道:为纪念黄文魁教授而命名。
博雅路:渊博、典雅。语出《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序》:“昔淮南王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
致远路:明志致远。语出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躬行路:躬行亲践。语出《论语?述而》:“子曰:‘文,莫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知有得’”。
德远楼:取“以德治国,清正廉明”之意(现已拆除)。
宏远楼:取“宏大丰富、资讯远播”之意(现已拆除)。
望远楼:取“登高望远”之意。
关于兰大:留言板
兰州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大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08年人大会上叮嘱兰大校长周绪红
兰大办得好不好是个政治问题,兰州大学一定要办好,如果兰大办不好,大半个中国就没有重点大学了。
——国务委员陈至立
改革开放以来,从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可以办另一所兰州大学。
——兰大前校长李发伸
兰大不能跟风,那孤独的独是指独特、特色。
——兰大校长周绪红
可以这样说,兰大要是在北京,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北大;兰大要是在上海,也许也会成为“复旦第二”。不巧的是她刚好在西北的兰州,也许这便注定了她要孤独一生,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本身便是孤独的。
—西北望BBS 子非鱼
一位即将离开复旦的2000年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那么我也要说:“当你在路上看到一个女生一边啃馒头一边读英语,那她也八成是兰大的,因为只有兰大才能培养出如此勤奋刻苦的学生。”
——西北望BBS 萃英子
其实,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孤独也是一种美,一种独特的魅力!
可以这么说,北大像一个诗人,自由而狂放;清华像一个智者,求实而稳重;兰大更像一位哲人,深沉而孤独。惟其孤独,兰大人才更加踏实,才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去学习去思考,从这一点看兰大人又是明智的。
——西北望BBS 知风
兰州大学的传统和精神  毕业于兰州大学的葛墨林曾经说:“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是江隆基思想的产物。”年逾古稀的苗高生教授非常认同这位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的自我评价。  江隆基,1959年1月,被调离北京大学,任兰州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在这里,他开展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工作,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迅速恢复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兰州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苗老师认为,在江隆基任校长期间,他对兰州大学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严谨和宽松结合的态度,勤奋和苦干结合的精神。  “严谨,首先是严谨治校,其次是严谨治学。”苗老师说,那个时代,严谨治校的提出,受到的干扰很大,但确实将学校的整个秩序引向了一个正确的轨道。  “江校长对老师有个基本的要求,即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尊敬,同时要看教学成绩、教风、个人品德。”苗老师说,那个时期,教师非常勤奋,“开夜车”现象亦普遍。  “仅严还不够,必须和宽松结合起来的。所以江校长就提出来,在科研上可以‘自由讨论,自由争辩,自由竞赛’三自由。”苗老师指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思想。“只要按教学的要求来具体讲课,那么你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教学方法也可以自由。”  苗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严谨和宽松的结合,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作风,他个人认为,在高等学府,在兰大的发展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个很优良的传统,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  “做学问,必须勤奋。兰大的这一传统从江校长时期就奠定了。”苗说,仅仅勤奋还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状况,还应与苦干精神结合在一起。“条件虽然苦,我们苦中教,苦中学。”他介绍,当时都是大教室,没有扩音器,老师讲课都是喊出去的,两个小时的课,喊得嗓子都疼。对学生来说,经济困难,吃都吃不饱,校园里却处处是读书声。  有人问,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好的成果呢?“三流的生活工作条件,二流的教学设备,却创造出了一流的教学成绩。”苗高生认为,这就是基于当时这样一种精神:严谨宽松,勤奋苦干。  开阔思路合作进取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然而,其管理学科近年来异军突起。9月20日,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上榜200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MBA”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MBA”排行榜,分别位居第13位和第5位。  “站在西部为西部服务,有优势就有局限。”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包国宪说,我们考虑怎么跳出去,从全球的视野、全国的视野看西部;以全球的视野、全国的视野为西部服务,来规划我们的学术建设。  如今,这所全国唯一的综合性985大学的综合性管理学院将专业学位的教育办到了东部、南部市场。“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老师可以开阔眼界。”包院长认为。  谈到文化推动战略时,包国宪特别提到,学科的综合性决定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外,还需要合作精神,结成团队。“去年,我们取得了公共管理方面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是很大的突破。”他以实例证明了该校的合作精神。  进而,包院长介绍,“我们学院文化是什么文化呢?团队文化,艰苦创业的文化,全球视野的文化,尊重人才的文化,教授治学的文化,自强不息的文化。”他指出,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合作的团队文化。  如今,兰大管理学院按照优势方向组建了六个研究所、三个研究中心,都是由团队组成。“研究所按照专业划分,是协作的产物。那学院是什么?她就是后勤保障单位。”包院长这样比喻。  该学院成立仅三年时间,目前已经取得了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点,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3个一级学科,并开设了十个专业;同时,成为公共管理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重点学科也通过了评估;政府绩效管理成为兰州大学“211”“十一五”计划的重要方向。  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在兰州大学,提起石小东,众人皆知。两年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这仅是“表面的果实”,更可贵的是她堪称贫困大学生中的“精神贵族”。  “虽然我的家庭贫困,但是我的精神绝对不能贫困,我只有自强不息,不懈地努力,才能使我的家庭最终走出贫困。”石小东,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01级生物学基地班学生。  “每月花100块钱左右,一年添不了一件衣服。”贫困的家庭给石小东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困难,但她始终都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着。  大学四年里,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包括国家一等奖学金在内的各类奖学金2万多元。上学期间,她不仅没有再伸手向家里要一分钱,而且还资助了同样上大学的妹妹的学费。  “我带家教固然是为了赚钱,但我用我的经历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让我觉得更有成就感。”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石小东成了附近的补习明星,很多家长专程到兰州大学来找她辅导孩子,最多的时候她曾经同时带了七份家教。  2OO4年暑期,石小东得到李政道先生君政基金资助,赴复旦大学交流学习。在所有交流的学者中,石小东是惟一的大陆人。进入实验室,她是惟一的本科生,而且她的课题是到上海半个月后才确定下来的,但她坚信自己能行。  为了有效利用夜间较闲的试验仪器,她放弃三星级宾馆的标准间,悄悄留在实验室钻研自己的课题。工作晚了,她便靠在实验室仅有的一张躺椅上休息。“在那里,我一共睡了20多天。”最终,她的结题报告得了优秀。  同班同学余晓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又跟不上,情绪低落,石小东就多次找她谈心,和她一起学习,还四处联系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我和小东一样也是一个贫困生,是小东拉着我一步步地走出了自卑的阴影,逐渐找到了自信。”2OO5年,余晓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这样评价石小东:“石小东同学这样的典型,在学校里面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不仅仅是通过她自己的自立自强精神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她这种精神在学校里带动了一大批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
十年砍柴关于兰大精神  很有同感!转此共享!  四载系一生十年砍柴  十六年前的盛夏,金城兰州槐荫蔽日。兰山脚下的火车站台上,泪眼纷飞,充溢着离愁别绪。我透过车窗,望见南面山坡上,一棵棵还未成材的树木,那是我们兰州大学的绿化基地。四年里,我们每年都要从红山根爬上去,为树苗松土、除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蓦地南唐后主这句词涌上心头。对那个即将寄身于兹的都城,我有许多的憧憬,也有一丝丝惶惑。我不知道,兰大四载的受教,能否使我在满城冠盖的京华生存下去,进而崭露头角。  兰大对我一生,是不可替代的。这不仅因为我把最美妙的四年韶华留在那里,还因为我的气质、我的品格、我处事阅世的方式、我求学为文的门径,都和兰大这所大学,兰州这座城市有着莫大的关系。  结识过许多兰大校友,或年长,或毕业未久,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又来自天南海北,但因为在同一所大学里得授学业,身上或隐或现地有某些共同的特质。我总结这种特质是质朴、真诚、坚毅,不尚浮华,骨子里多多少少有一份孤傲、自重。以我有所交往的党国英、刘洪波和秦晖夫妇为例,为文为学,所注重的并不是那些被媒体爆炒的时髦概念,而是关于中国农村前景、中国社会转型等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的视角,这样的路径,不能说与求学或执教于兰大的经历没有关系。兰大和兰大人,总把目光投向与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关联度最高的区域,绝非偶然。且不说人文科学,即使是为兰大所特长的一些理工科专业,如化工,如核物理,如冰川学、如沙漠、草原的研究,这是一些需要大拙才可能有大巧的专业,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才能有所成就。  陇原,从来就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但陇原以及兰州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却是不可替代的。北部的蒙古高原、西南的青藏高原、东部的黄土高原,在此处汇合,挤压、争雄中留下了通往西北狭长的河西走廊,这个走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走廊。黄河在三大高原挤压的褶皱中,曲折蜿蜒,终于在兰州地区,突破重重关山,一泻而北上,从兰州开始,黄河流经的便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区。润泽河套,襟带秦晋,奔涌于中原,从齐鲁入海。说兰州是黄河所孕育的文明第一站,亦无不可。和中下游相比,此地或许环境过于恶劣,城池稍显窳陋,居民略输文采。但兰州以及陇原文化独特的气质,深深影响着兰州大学。大学,需要大师,需要大楼,但也需要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兰州的气质是悲凉、内敛而静穆的,她处于山河之间,静静地阅过千年的兴亡盛衰。商贾们涉险求利、行走丝路上的驼铃,大将们万里拓边、扬汉唐声威的旗帜以及春闺里的幽梦、无定河边的白骨,在兰州沧桑的眼神里,都化成黄河边那些个歌子。她不张扬,不媚俗,她甘于寂寞,千年来,渗透到骨子里的悲凉修炼成兰州这份宠辱不惊的静穆。  我以为,在中国名校里面,兰大气质犹如兰州较之于其他大都市。  2003年国庆长假,毕业十年的我和一些同学回到兰大,先在一草一木异常熟悉的盘旋路校区徜徉半日,然后跋涉到夏官营的新校区。随便问一位年轻的学妹,她告诉我校园后面那座光秃秃的土山叫“萃英山”。我想萃英二字,有集聚英才之意,更有赓续兰大传统承继血脉气质之意。1909年,先辈筚路蓝缕,创立这所学校于萃英门时,当时目之所及,不也是荒凉的黄河滩,以及黄河北岸更为荒凉的白塔山?  如果要讲办学的硬件,即通俗所言的“大楼”,直到我求学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兄弟院校相比,兰大实在是寒酸得很。教学楼仅有新、旧两座,中文系、新闻系蜗居在新文科楼七层;学生的住宿条件也不好,2、3号宿舍楼破落狭窄;连绿茵球场都没有,同学们只能在尘土飞扬中踢球;学生最主要的文娱生活是去简陋的礼堂看电影……这一切,并没有影响老师教真学问,学生求真学问。  我想彼时支撑兰大师生施教求学的,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硬件不如人的条件下,做出成就,更足以傲视他人。我毕业离校时,兰大学生的美誉度甚高,教育界有“兰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之说。我以为,这种“基本功”,其一是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即学习的能力。我们刚毕业时,外语、计算机等“时髦”知识不如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毕业生,但在工作中这种缺陷能够较快地弥补。其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我们的同学中,大言炎炎者少,可看现实问题,能透过各种概念、名词缠绕的外表,直指其核心部位。其三是适应国情的能力,即吃得起苦,受得起委屈。我记得毕业时我和另两位校友一起分配到北京一家破败萧条的国有大企业,工作、生活条件很差,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天之骄子”的感觉,同去的毕业生中弥漫着一种失望、抱怨的情绪,甚至有人受不了这种压力而精神错乱。我们三位兰大毕业生对此种艰苦毫不在意,觉得社会本来就是如此,做好分内的事情就行。正是这种“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态度,反而可能使努力有丰厚的回报。  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迅速,表现为招生数成倍增长,高等教育经费也成倍增长。由于兰大所处的地理位置,她能得到的经费,无法和兄弟院校相比,更由于改革的深入,人才流动的加快,教学科研人才远走高飞亦成为常态。有人说,兰大衰落了,你看看排名就知道。我以为这是皮相之论,每年各种高校排名无非是种游戏,不必太在意。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衡量一所大学的成就,关键还是看其培养的人才。兰大和兄弟院校地理环境的差距,不始于今日,抗战胜利时,不照样有后方学人买舟东归的潮流么?改革开放初期,兰州等地不也盛行孔雀东南飞么?今天再看,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兰大毕业的学子和别人又有什么差距呢?只要兰大的精神气质尚在,自然会形成一种不断弥补缺陷不断培育新人的机制和文化。就如从萃英门,到盘旋路,再到夏官营,兰大每一个阶段,都能在荒凉中开垦出一片绿洲,给世人一种惊喜。兰大,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亦将长期保持。  今日萃英山上,树苗尚未成林,但再过几十年后,我相信一定树木葱茏,萃英山名副其实。只是,西北黄土坡上一棵树木的生长,其艰难的程度,远甚于植柳即活的江南。但越艰苦的地方成长的树木,其木质更坚硬细密,其生命力更顽强,如大漠胡杨。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有幸在兰大度过四载年华的我,以此自许,我乐意我也相信,这四年所浸染的兰大气质,将深深地影响我这一生。  附:十年砍柴简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兰大中文系1993届毕业生。知名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出版有《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晚明七十年:从中兴到覆亡》、《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等著作。现为教育部所属语文出版社文化图书部主任。
一座城市,和一所高校的百年兰大校园前身甘肃贡院的主建筑至公堂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萃英门)俯视图国立兰州大学的学生宿舍楼五岳堂50年代建设的兰大图书馆国立兰州大学的学生宿舍楼今天的兰大,正在创造明天的辉煌 发端于清末新式学堂,今天,它已经走过了一百年……  地处这座城市的中心繁华地,一堵墙将城市的嘈杂隔开,它如同一个地标,以独特的大学精神屹立于这座城市之中……  它就是兰州大学。从1909年到2009年,兰州大学建校整整一百年。  崛起于萃英之地  在这个城市里,萃英门显得比较特别。  萃英门,原为甘肃贡院南城墙之门。萃英,顾名思义,乃人文荟萃之意。1875年,左宗棠建甘肃贡院。贡院的建立,促进了儒学在西北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原有的教育资源、文化积累为新学在西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初,农林、矿业、近代工业企业、数十所新式学校都在萃英门留下了闪亮的印迹。  1909年的清末新式学堂——甘肃法政学堂便是其中的一个“印迹”。甘肃法政学堂,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  眼下,一个展览比较集中地呈现了萃英门的这段历史。  张令清是去年才到兰大二院的,在院办工作。校庆期间,他的工作以负责“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历史展”为主。  “甘肃贡院的历史,记录了我省近代文化、教育、农业、工业、医学的早期历程。然而,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曾经的故事正随着一代代老人与一座座古建筑而离我们远去,永远地消失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之中。”兰大二院的李玉民院长是此次展览的发起者,对于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他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弘扬一百年前的文化,推动新文化的发展,“一百年前,我们医院所在的萃英门就是一个文化之地,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甘肃近代教育和工业都发端于此,这里,就如它的名字萃英——人文汇集,人才辈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历史和现代为主的此次兰大二院历史展览布展于二院的至公堂,展览以图片和实物为主,有包括甘肃贡院至公堂、中国最早的机器纺织业——甘肃织呢局等在内的一些珍贵照片,实物则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些医疗器械。“这都是历史,是让人敬仰和崇拜的历史。”李玉民说。同时他还透露,医院还有计划将展览设立为一个永久性的陈列馆。  几天前,参加了兰州大学百年校庆之后,似乎让李玉民更深深地感悟到了搞这次展览的意义所在。“从我们的展览中,可以清楚地梳理出西北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这里就是它的归宿和起点。”  据介绍,1932年创办的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以及以后的甘肃省立兰州医院、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与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国立兰州大学附设医院等都是从这里起步的。“1946年设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从上西园迁回到原甘肃学院(即兰州大学)所在的兰州市西关萃英门。新中国成立后,医学院随同兰州大学一起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53年,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定名为兰州医学院,同时将附属医院改为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经甘肃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也一起并入兰大。”张令清介绍说。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兰州大学百年历史中的一个片段。  “今天的兰州大学,其前身是1909年初创办的甘肃法政学堂。那是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和预备立宪过程中,由当时的陕甘总督升允奏准清廷,将原隶属于甘肃按察使署,对低级官吏进行法律和宪政知识培训的机构‘法政馆’加以改造,并交由主管教育的提学使陈曾佑改办而成的法律专科学校。当年9月,法政学堂面向社会招收的首届学生正式入校开课。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所任命的甘肃提学使(教育厅长)马邻翼重新恢复法政学堂,将之改称甘肃法政专门学校,任命曾留学日本的老同盟会员蔡大愚为学校教务长和首任校长。经过蔡校长的不懈努力,学校迁至西关萃英门旧贡院内,聘请曾在国外留学和国内高校毕业的法学人才来校任教,使学校有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拨款,开始具有近代公立专科学校的规模和较为正规的教学、管理体系,为甘肃培养出一批批法律人才。”对于兰大的历史,该校历史文化学院的张克非教授稔熟于心。“1954年兰州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56年,学校从萃英门相继迁往盘旋路的新校区。”  发轫于一种精神财富  李魁庆是专程从广东赶来参加兰大百年校庆的。“我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再次回到母校,看到学校教学楼都改成了以前的名字,比如积石堂、昆仑堂、杏林楼、飞云楼、齐云楼、恪勤楼等,感觉很亲切!”  百年校庆留给每个兰大人不同的念想和感受,就像百年“兰大精神”在每个兰大人心中不同一样。  走近一所大学,要从追寻她的足迹开始;认识一所大学,要从探求她的精神开始。  百年兰大,留给它所在的这个城市最多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也有人说,是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中华英才。但作为兰大校友、作为“兰大人”,他们也许会说,是永远闪亮的“兰大精神”。  “兰州大学的这一百年,既是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一百年,也是几代兰大人艰辛探索、矻矻奋斗的一百年,更是学校由小到大、创造辉煌的一百年!这一百年间,它和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经历了甘肃、西北乃至全国,从苦难中崛起,走向文明、富强、繁荣的沧桑巨变,浓缩了西北近代和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跋涉前行的历史。因此,这一百年里,凝聚了太多的信息、情感、心血、精神和经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启示。”在张克非教授心中,艰辛探索、矻矻奋斗无疑就是“兰大精神”的一种体现。  在原兰州大学校长胡之德教授看来,“兰大精神”就是那一批批具有献身精神的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兰大校园里曾经有无数的大师——朱子清、郑国锠、刘有成、陈耀祖、段一士、徐躬耦、叶开沅、李吉均……他们在讲坛上辛勤耕耘,他们严谨求实的教风,虚怀若谷的学风影响了一代代学生。他们身上的这些东西就是兰大精神。”  从1985年出任兰州大学校长到1993年,胡之德说在他卸任时兰大已经发展成了“万人大学”,“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来,是兰州大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的那个时段,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在那个时期,兰州大学广大教职工思想大解放,文革的长期压抑得到释放,激发了创造性。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爆发出了无比的创造力。当时,兰州大学在全国乃至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排名前十名,年跃居第3名。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6”。  “在当时,那是空前的。”胡之德坦言,当时兰大在国内乃至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可用“迅猛”一词来形容,而这对于兰大知名度的急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象征、价值取向和灵魂。兰州大学百年历史的基本主题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而兰大精神就是对这一主题在精神层面不断的求解和解答。”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甘晖曾这样阐释“兰大精神”。  和那些没有机会看到校庆晚会的同学相比,兰大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林伟纯是幸运的,在晚会上,她见到了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校友水均益。在这个广东女孩的眼中,兰大精神就是一种踏实精神,“兰大很踏实,虽然地处西北,它的校训是勤奋、上进、求实、自强不息。它也是这么做的。”  “丹青难写是精神。一百年的坎坷历史,几代人的顽强拼搏,不仅在甘肃这片深厚的黄土地上建设起一所著名高校,同时也积累培育出自身特有的精神。兰大精神既是其百年历史的结晶,更是它由弱到强、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这是一笔极其厚重的历史财富和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过去,它激励、陶冶了无数的兰大人;今后,它将如生命活水,继续滋养、鼓舞一代又一代兰大人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张克非补充说。  城市实力的发源地  88岁的何裕是1948年走进兰州大学的,他以他的那些已经牺牲了的革命战友的一段革命经历,清楚地记录了在这座城市的解放斗争过程中,这所学校所进行的斗争。  “其实,都不用说什么,至今竖立在学校的那座七烈士纪念碑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南京国民政府在败退广州后,马步芳被任命为西北军政长官,大权在握的马步芳不遗余力地破坏甘肃中共党的组织,镇压革命运动,抵抗解放军。在此情况下,中共皋榆工委所属的兰州市西区工委、兰州市学委及其领导下的部分党组织和兰州大学教师支部等,相继遭到破坏。日,兰州大学的地下党员程万里、杨怀仁(兰大附中教员)同志不幸被捕;6天后,兰大的陈先洲、魏郁也被捕入狱。在严刑拷打下,他们坚贞不屈。8月9日,程万里、杨怀仁被杀害;8月11日、21日,陈先洲、魏郁也分别英勇就义。9月18日,在半年前赴延安途中被捕入狱的兰大学生焦洁如(俄文系二年级学生)、陈敬宇(植物系二年级学生)、李承安(法律系二年级学生),也被从兰州撤退的国民党军警押解至张掖杀害。”何裕说,这七位烈士是为了兰州的解放而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他们应该被历史、被这座城市所铭记。”  与革命时期不同,和平年代,一所学校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体现在实力二字上。  一座城市的实力强弱,一看硬实力,二看软实力,而大学是这两种力量的发源地。  大学兴起能带来国家昌盛,这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世界现象。在11至12世纪,当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出现时,接踵而至的就是文艺复兴。大学不仅对地区经济有贡献,还可以是地区的文化中枢;大学教育提供的一种创新氛围,所孕育的创造力阶层,会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体。  “由于中国不少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大学成了城市创新之源,中国高校比国外高校承担更重的历史责任,中国城市发展、现代化进程都离不开大学的服务。”胡之德说一所大学服务于其所在的城市,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责无旁贷。“以后的一百年,如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这应该也是兰大所要总结的经验。”  张克非教授认为,走过一百年不平凡的岁月,兰州大学所积聚的无形资产、所形成的学校精神、需要总结的历史经验、留给人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但它们都已融入兰大的过去了。”
校园外的兰大情怀
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天下午六时正,“叮铃铃、叮铃铃……”下班的电铃声催我跳上自行车,从地处兰州市西固区小平房我的工作单位——西北第二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动力站向市中心冲去,直奔坐落在盘旋路旁的兰州大学旧文科楼,我去上课的中文系夜大教室。  24公里的路程我骑车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最快我曾创下一个小时的记录,公共汽车最少也得一小时15分钟。现在我偶尔来往西固与兰大之间,骑车最少也得两个小时,因为如今我已是70岁的老人了。  那时我血气方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大有一脚能把地球踹个窟窿之势。我的骑车技术又好,可以双手撒把抱个大西瓜或端上一脸盆水,骑车能走好长一段路。啊!那个年代,我满腔热血、满脑的幻想、满心的希望、满腹的无知,热情奔放、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在我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  我轻快地穿过了深沟桥、土门墩、西站、小西湖、西关什字、南关什字、盘旋路,一路上兴高采烈、悠然自得,无比的快乐,所有的汽车、行人都飞快地从我身旁掠过,好像都在为我让路,为我祝福,都显得那么亲切,那么友好。7时30分准时到达,我愉快地迈进了兰大文科楼,我那熟悉的教室。  那还是1963年,因文理科成绩悬殊,我高考落榜,我们兄弟姊妹七人除我之外全是大学生,为了弥补我未能进入大学校门的遗憾,遵照在兰大工作的父亲的意愿,酷爱文学的我交了一篇像样的文章便进入了兰州大学夜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班进修中文。虽然业余大学与正式大学在名称上不一样,但其学习内容并没有什么区别,我总算沾了个大学的边,倒也聊以自慰。  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年轻、秀丽、文雅、恬静、端庄而可爱的女老师,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女才子——林家英老师。她一走进教室就好像是美国影片《飞来的天使》中那位美丽的天使下凡了,她神采奕奕、笑容可掬,操着一口福建口音不重的普通话,慢声细语、清晰而从容地给我们讲课。她的声音柔和而甜美,听她的课如同我们在欣赏一曲曲优美而动听的音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从她口中朗读出来的古诗,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意境,那真是一种桃花源的境界,叫人回味无穷、乐而忘返呀!据家父介绍,林家英老师才华横溢,在研究古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曾经出版过不少有关方面的著作。她在兰州、甘肃乃至全国的文学界很有名望。  我几乎能窥到从林老师身上辐射出来不俗的光芒,照亮了她的“桃李满天下”中每个听过她的课的学子的心。她每走进一间教室,学生们都是鸦雀无声,都在静静地倾听、欣赏甚至是在享受她的每一句、每一字。一种无限崇敬、幸福之感不由地便从我心底油然升起。啊,这才是我心中的教授啊!林老师教过的学生和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不计其数。退休以后的林老师仍然在中国文学这块宝贵而肥沃的土地上继续孜孜不倦地耕耘着。我也在默默地祝福她,我最敬爱的林家英教授。  兰大夜大的学习生活使我进入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从《文学概论》、《文学的基本原理》、《诗经》、《唐诗》、《宋词》到我国各个朝代的文学发展史,特别是唐朝的兴盛时期,有才华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涌现出来。尤其是张若虚那首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在许多唐诗的选本中都占有一席地位,叫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张若虚虽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齐名,号称“吴中四士”,但在我的心中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是首屈一指的。  夜大的学习生活,使我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我面对所有的图书就好像是饥饿者扑在了面包上”,使我恣意地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它不仅充实、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也逐渐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这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起了不小的作用。如在工地上我给工人同志们理发,读家信写家书,在单位里办壁报,画毛主席宣传像,我画了一幅《马、恩、列、斯、毛泽东》大幅版画头像和一幅《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引起了单位里人们的震惊和赞叹。还写些诗歌散文在公司的文艺晚会上朗诵表演,颂扬工人兄弟们的好人好事以及各个工地上热火朝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场面。很受大家的欢迎,得到了人们广泛地好评。  “文革”期间,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停了课,我所热爱的夜大学习也不例外。1978年恢复高考,兰大给我补发了夜大的大专文凭,我如获至宝,小心地珍藏着它,就因为这张文凭,在1983年单位按有关文件还给我连升了两级工资,我喜悦之至。  退休以后我参加了西固老龄合唱团,写了些诗歌散文,如《我的家被包围了》、《请听,我们的歌》、《平凡的张老师》等,在一年一度的《西固之夏》文艺汇演晚会上我多次参加朗诵表演,都获得了奖项和好评。前年我还在兰州电视台《零距离》栏目举办的“老年才艺展示”晚会上朗诵了何其芳的优秀作品《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节目中我还特意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部分日常用品,如菜刀、漏勺、蝇拍、电门铃、台灯、拖鞋等等,这些都引起了电视台的浓厚兴趣,曾分别三次到我家来采访,让我讲讲退休后的生活,并拍摄下了我大部分自制的日常用品:电风扇、水桶、鸟笼子、空竹、乒乓球拍、泥抹子、电视机柜、写字台、转椅、沙发、沙发床、自行车等等。省广播电台还曾通过电话来采访我,除了让我讲讲我退休后的唱歌、演出、写诗、朗诵等活动外,还着重讲了我家庭的和睦、老伴的贤惠、教育子女的诀窍。录音长达20多分钟,并多次请我去广播电台播音朗诵。之后我又参加了两个电视短剧《好爸爸,坏爸爸》和《退休以后》的拍摄。亲友们都很羡慕我,说我不抽烟不喝酒,身体那么好,孩子们又都很有出息,活的那么滋润、那么自由自在,都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笑着回答说:“唱歌,笑对人生”。一位朋友指着我参加《零距离》演出的报名序号95号说:“就凭这个号,你就能活到95岁啊。”哈哈!但愿如此吧。  前些年我的父母双亲相继去世,我便把家迁回了兰大6号楼居住,虽然我不是校内人士,却每天能生活在兰大美丽的校园里,能享受到校园里的草坪、喷泉和呼吸到早晨那新鲜而温馨的空气,还能浏览兰大图书馆里那么多丰富而宝贵的图书报刊。爱唱歌的我又成了兰大老年合唱团里的一名成员。去年9月17日的晚上,在细雨蒙蒙的兰大体育场上举办的兰大百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的文艺晚会上,我们合唱团演唱了《和谐中国》和《我和你》等歌曲,团长曹淑敏老师和我共同朗诵了第一首歌的歌词,台下热烈的掌声令我欣慰。  我所读过的夜大的文科楼被拆去了,在它旁边正对着校门的中央位置上,树立了一块兰大建校100周年倒计时牌。我每每经过那里就会想起当年我每次匆匆走进教室里去聆听那位天使般的林家英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情景,历历在目,恍若昨天的事。有35个年头了,不免叫人感慨万分呐!  那天一幅兰大百年校庆读书文化节的读书征文广告又映入我的眼帘,我心里一动立刻拨通了联系人党黎老师的电话,结果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党黎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她不但欢迎我投稿,还强调说我的情况比较特殊,阅历一定很深,定会有很多有意义的新鲜事物可写,并祝我成功。她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支持、鼓励和慰藉,于是我就大胆的捉起了笔。  啊!兰大呀兰大,我的“母校”,我曾在您的怀抱中学习、生活和成长,您的乳汁滋养了我这个不是您亲生的养子,您的教育、您的影响,都给了我莫大的充实与帮助,我的成长和进步与您的关怀是分不开的。虽然我没有太大的作为,但却一直是在健康地成长着,愉快地生活着。  在兰大图书馆工作了近60个年头的先父满达人先生,他在兰大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他百年如一日的辛苦耕耘,他那高尚敬业的情操,他那可贵的品质,给我们做儿女的以及他的学生们树立了一个令人尊敬、永远怀念的榜样。我的两个儿子都是本科生,一个在兰大图书馆工作,另一个在南京的一所医院当大夫,他们的成长,工作态度,作风和做人的原则是兰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与他们爷爷的巨大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兰大,我亲爱的“母校”,虽然35年过去了,至今我仍未离开您的怀抱,仍在体验着校园给我的那种无形的爱和温暖,这也决定了我对您的情感和深厚的爱。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我在您的校园里能够平安的度过晚年更快乐的呢!  这次征稿,牵出了一个学子、校友对兰大所出自肺腑的表白。让我衷心地祝福您能日益发展壮大,一定能够朝着第一流大学迈进。恩格斯说过:“伏尔加船夫曲将与地球并存”,我要说:“即将百岁的兰州大学,也将与地球并存”。  啊!兰大,我的兰大,您的这名不寻常而又平凡的兰大学子、校友,我向您真诚地敞开了心扉,请您接受我虔诚的祝福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老师钱伯初
在物理院主讲《量子力学》的他,大家都习惯称钱先生而不是钱教授。年逾花甲的钱先生虽已是满头华发,但精神矍铄。物理院第一节原子物理上,旧文科楼半米多高的讲台,钱老一个箭步就跨了上去,当时上课的同学都看得目瞪口呆的。接着就是开讲了,他的眼皮极少张开,眼睛总是半闭着看着讲桌,说话的声音极洪亮,第一句话便是:“你们可能感到奇怪,系上怎么派一个牙都掉光了的老头来上课……”同学爆笑。
钱先生讲课很有自己的特点,把国内外量子力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讲课内容中,而且课堂不点名,站着讲。钱先生说他不习惯坐着讲,因为理科要写公式,更主要的是他觉得似乎只有站着讲才能将课讲好。
钱先生是国内高校为数不多的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他每周有两天本科生的课,给大一上力学课,给大三上量子力学,这些课他都需要乘校车到47公里之外的榆中校区去上。在别人问这是为什么时,他说:“教授不教本科生,算个什么教授。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能讲10年,讲到80岁,还是讲我的基础课。基础课很重要!我觉得最新的东西并不是最主要的东西,而最基础的东西则是主要的”。
他用三年半的时间即完成了本科与研究生学业,师从国学大师王力先生的四大高徒之一祝敏彻先生。他上课不带教案、不用课本,四本《古代汉语》烂熟于心,随意挥洒;他的讲授,引经据典,口吐莲花,古代与现代巧妙串联,东方与西方融会贯通,知识与思想完美结合。在学生眼中,他“在唐就是李白,在明就是李卓吾”。他饱读诗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然而至今却只发表过两篇学术论文。他从教近三十年,受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爱戴,至今却仍是一名讲师。当他以最高票当选了兰大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之后,带着同学们的鲜花与掌声,他微笑着离开了讲台。
他讲的课至少现在兰大在校本科生都听过,因为每年他都会在大礼堂给军训新生讲授“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毛泽东诗词入手分析其中蕴涵的军事思想,不时回溯唐宋,妙语连珠。
就像他古典雅致的名字一样,庆老师是研究唐宋诗词的教授。“云自无言泉自流”,带着他那自称融河南话、四川话于一炉的“南腔北调”,讲课时抑扬顿挫,念起诗词来韵味十足,在讲台上捧卷书那么一站,宛然有中国文人温文儒雅的气质,衣袂飘飘,卓立尘世。他面向全校讲授的唐宋词鉴赏公共课也总会引得诺大的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
九月五泉文学社纳新的时候,很多同学跑来开口便说:“军训的时候非常喜欢听庆老师的讲座,因为讲座上他提到了五泉文学社,所以我们都慕名而来了”。庆老师在兰大的人气指数可想而知。
说王彦涛是兰大第一奇才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种看了名字都昏昏欲睡的课讲到竟然有很多人来蹭课的程度。
上他的课就像是看动作片,一个外貌颇具打手气质的人,扯着大嗓门,伴着强烈的肢体语言,神采飞扬,热情似火。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他从讲台上遛到讲台下,自柏拉图从康德到黑格尔,他自教室左边蹦到教室右边,在他把马基讲成西方哲学史的同时,还不时语惊四座:“我帅不是因为我长得帅,而是帅(的理念)让我帅”,“唯心主义者柏客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我的妈啊,他没见过我,那他一句话就把我妈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拉扯大的我给说没了,这太不公平了!”
每堂课他都嘶声力竭地大喊,下课后却默默擦去额头的汗珠。同学们常常会被他的激情所感染,逐渐理解他那些看似癫狂的言行当中尖锐的思想,还有他对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 马福国
他上课的教室总是空气不好,因为实在是人满为患;写给他的邮件总是很晚才得到回复,因为实在有太多人将他奉为人生导师;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左房龙,右罗素,有啥孤单撒。”——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你们叫我马老师可以,你们叫我小马哥我会欣喜若狂,谁叫我老马我一脚踹死他!”——他是一个幽默的人;“我每天早上起来心里就cheer的不得了,我都想和太阳干一杯呢!”——他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梁思成和他的两个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三个人,分三个声部唱《欢乐颂》。有人说“疯了”,这其实就是中国之精神!”——他是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 “中国人为啥能用电脑,因为我们能产土豆!”——他的例子总是很浅显;“经济学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拥有无限欲望的人们的学科。经济学的根基是人性。”——他的思想总是很深刻 “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令穷人过上好日子,尤其是中国的穷人。帮助全球1/4的人口会让你有种使命感。”——他对经济学有着深深的使命感; “这些笔记很重要,是为师的一番心意啊。”——他很负责任;“不讲的内容不代表不考。不上我的课一定过不了,上了我的课不一定能过。”——他对我们要求很高。他,马福国老师,那个让我们有爱又恨的小马哥。
李阳与兰大烈士亭“疯狂英语”、“英语播种机”、“人生激励导师”……当太多荣耀的名词叠加在李阳身上时,有谁还会记得那个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一二年级多次补考英语的兰大学生呢?
经过四个月突破传统、另辟蹊径的艰苦努力,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一举获得兰大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回忆起当年在兰大那些奋斗的生活,李阳在一篇题为《重返兰大烈士亭,寻旧日的疯狂》的博文里写到:
阔别多年以后,我终于又回到了疯狂英语的发源地—— 那个小小的兰州大学烈士亭。
当年坚持四个月大喊英语的景象又浮现在我面前:每天中午快速吃完饭,端着苦苦的咖啡,和同学一起来到这个僻静的地方,开始神圣的自我改进行动!
每当我想偷懒睡觉的时候,我忠实的伙伴总是对我耐心地劝说;每当我不好意思大喊的时候,我的伙伴总是给我打气,给我做榜样。就这样,四个月复述了十几本书,硬是把带有浓重新疆味的英语锻造成了纯正的美国口音!一个曾经对英语十分恐惧的大学生竟然成为了千万人学习英语和改变人生的榜样! 水均益:兰大,就像半个家
水均益出生在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水天明、伯父水天同都是兰大教授,就像他所说的:“兰大对于他就像半个家似的”,而兰大的学习生活也成为了他此后工作、成长的一个坚实的基点,他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一篇回忆性文章里写:
我是1980年上兰大的,当时只有16岁。本来我是报考北大、上外的,因为年纪小,母亲动用了一点特殊关系把我留在了兰大。但我不会后悔上兰大。
我毕业分配到了新华社,同时分进去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北外、上外、北大这些名牌大学出来的不少,大家相互交流,我自己感觉不错,没觉得自己水平比别人差多少。
因为地处西北,兰大的名气相对来说较小。我跟人家说我来自兰大,总有人觉得我念错了字,应该是“南大“。这时候我就会很认真地跟别人说明,而且要列举数据、事实。可以说很好胜,很捍卫兰大的名誉。这是兰大人的一种心态,不愿意别人瞧不起他们。雷达VS刘德华在百度词条里“雷达”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科学仪器,另一个则是被称为“中国文坛第一评”的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这里说的是后者。
一个言谈带着粗犷豪迈之气、爱听秦腔、被贾平凹形为“黑头粗脸、衣着不整,形如匪类”的人,凭借他见解独到、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捧得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然而这年真正让他红火的事却是因为刘德华。
“刘德华说到底只是个唱歌跳舞演电影比较出色的艺人,何以就达到了千万人景仰的地步,真是费解得很”,因为在自己博客无意间举例写的这句话,雷达先生惨遭规模庞大的“华仔迷”们的围攻。
在兰大一次文学讲座中,雷达先生风趣而无奈地说:“现在我都不敢打开我的博客,因为害怕网友的口水会把我淹没。”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秦大河 继1990年与国际科学考察队成功徒步横穿南极大陆后,秦大河院士又一次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2007年他代表中国科学家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
作为本科和硕士都在兰大地理系就读的学生,兰大的学习生活给秦大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5年秋天,我踏进了兰州大学的校门。当时,兰州大学是甘肃声誉很高的学府。兰大是那么陌生而美好,新鲜而神秘。美丽的校院,宏伟的校舍,浩瀚的图书,知识渊博的教师,操着各地口音的同学,连操场都比中学里的大,真有点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每天早晨,起床铃还没响,操场上就传来了读外语的声音。这些男男女女,在灰朦朦的晨曦里,几乎是用相同的姿势捧着书,聚精会神地朗读着外语,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好像世界上只有他自己,似乎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干扰他的这项“神圣的事业”。起床铃响过,宿舍里灯火通明,操场上又传来了震撼大地的跑步声。几千双脚在操场上奔跑,青春脚步在不停在敲打着大地,也敲打着我的心田。这些脚步声好像在告诉我:大河啊,你努力吧!现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就看你如何学了。
此后的1978年,秦大河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李吉均教授的研究生,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人勇闯地球三极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
仰望兰大星空,寻找大师精神
往昔已逝,无可重返”。所有的存在,只在于曾经出现,物质的存在,也只不过是作为岁月的见证者,真正流淌在时间的河流中的,是往昔所积淀下来的内在的精神。百年,一个世纪。来来往往,走过去数不清的人物,知识分子、贫苦农民、红军战士、国家主席,还有那些无名之族,一辈又一辈,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过。屹立于祖国大西北的兰大,这所坚韧独立的古老学府,之所以百年来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离不开“兰大精神”的支撑。兰大人所树立起来的根源于西北传统的精神,是由那些心系兰大、心系大西北、心系祖国的千百万人共同构建起来的。其中,又正是因为有了百年的积淀,才有了百年的记忆。
百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百年又是何其短暂的一瞬。此刻,我站在兰大的星空下,看着那一位位大师的名字,在我眼前闪过……顾颉刚记得是从古代文学史老师那里认识这个名字,然后以为他是清代乾嘉学派盛行时候的代表人物。这种无知,某种程度上竟也加深了对他的敬仰。而他身上所包含的精神,是内在的、复杂的,不知道要如何给那种“高山仰止”的肃穆一个恰当的表述。他对于中国历史和古典文献的研究和伪辨方面的贡献,就像一个神话,开天辟地的同时惊天动地。
顾颉刚先生在其《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就越为中国的古史研究提供了另一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法。而用这一观点去看待另一问题,正如一种精神的积淀,不也正是层层累积而成的吗?源远流长的精神,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需要后代对前代的不断继承与反思。辛安亭“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元明以后是清朝。夏朝以来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二千。东汉以后公元后,西汉以前公元前。”
正如他所写的诗歌一样简洁但又涵盖万古,他的人格,正直而有骨气。作为兰大精神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兰大最直、最骨的精神风貌。高尔泰为百年华诞所写的《辛安亭先生》一文,追述了辛安亭先生生前的一些事情,其中很多是关于对高尔泰的帮助。虽然作为兰大当时的副校长,但是在文革结束后时局尚未稳定的艰难的恢复时期,高尔泰又是被“发配”到兰州。因此,辛先生本可以对高尔泰的事情和处境不闻不问,但是“辛老爱谈学问,不爱听是非”,为把高尔泰调到兰大教书,辛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仍独自迈着步子出门催办此事。高尔泰认为辛安亭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学者而成为革命者”、“老革命而成为‘学者’”、能真正脱离政治潜心学术的人。
“沧桑易度,经史难忘。”对于他,学问的世界,比政治的世界要大得多。
江隆基 他的时代是段艰苦的岁月,他的人格魅力是用血泪浇铸而成的钢铁精神。也许在历史最苛刻的考验面前,他经受住了时代上演的悲剧结果,对他而言的流放或是惩罚,对于兰大来说也许又是幸运。但时代的阴差阳错,在成就了兰大的转变与兴起的同时,也毁灭了一代知识分子。
“我是吃西北老百姓的粮食长大的,应当好好为人民服务。”
他真正践行了他所说的这句话,为兰大,也为了西北的老百姓,为了人民,即使在那个混乱艰辛的时代,他依然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最纯正的良心,做一个努力向学、刚毅正直的强者。当写到这里时,我不能不谈江隆基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正直的、敢于直言的人,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从北大调到兰大,实际上是一种惩罚、是一种流放。原因是他在北大反右运动中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有些教授虽说了一些错误的话,但并不反党,不应划右派;有些学生出于无知,作了一些错事,也不应划右派。更为严重的是,当陈伯达发表“为建设共产主义新北大而奋斗”文章时,他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没有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怎能建筑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并拿起电话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了陈伯达。陈伯达虽然口头客气,说“可以讨论嘛!”但心怀不满,而康生则直接得多,他说江隆基“思想僵化”,“严重右倾”。反右还未结束他就遭到了批判,并决定调离北大,到偏远的兰大任职。江隆基是个不屈服的人,他到兰大仍然带着不改过去的作风,实事求是、不畏权贵的思想处理问题。他常说一句话是“我是吃西北老百姓的粮食长大,应当好好为人民服务。”如果说江隆基在学校的治理上取得了成绩的话,那么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人格的魅力。因为师生相信他是正派的人、无私的人、是一心努力办学的人。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江隆基的教育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比较的话,前两者是第二位,道德品质才是第一位的,是最值得怀念的。赵俪生
“史学泰斗”,这简短的四个字仅仅肯定了赵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而不能把赵先生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涵盖进去。记得来兰大之前就听过赵俪生这一名字,之后都未曾目睹大师面容,直到去年听到赵先生去世的消息,目睹了一位大师从现实生活中消逝,就像改朝换代,有种远离大师的失落感。我想,“大师”不应该在赵俪生之后中断。
学问固然是一个人最可贵的财富,没有人会对赵先生的学问产生质疑,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他文史哲兼备,而在史学方面,他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以及精辟的见解开辟了史学界新的天地。但作为一位知识分子,赵先生用其坎坷的遭遇以及自身顽强的奋斗过程、用其渊博的知识及其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诠释了什么才是“儒者风范”,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学问。
精神的富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历史的积淀。只有在历史层层淘沙过后所遗留下的,才能经受得住时代变迁的考验,才能够永存于史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每一事物也都承载着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每一亩土地上都曾流淌着人类耕耘的血汗。在离海洋遥远的祖国的西北,没有汪洋恣肆的激流,但有波澜不惊的百年沉积下来的不竭精神财富。历史不能断层,即使沧海桑田,来者都要肩负起先贤们的担子,为寻求一个共同的理念而努力追寻,继承一种不朽的精神。郑国锠
在常熟籍两院院士中,有一位96岁高龄,至今仍然立足祖国西北兰州大学从事教育科技工作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专家、一代宗师郑国锠教授。   郑国锠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兰州大学生物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林迪生
林迪生,对年轻人和学生始终是抱着爱护、原谅的态度。除了平时他对学生的关怀外,有一个突出的实例让我难以忘怀。也是在文革中,有一次批斗会,他被人从楼梯上推了下来,胸部和肘部等多处骨折,面部青肿,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但他始终不谈是哪个系,哪个班级的学生把他推下来的。有一次我向他问起这件事,他只说了一句“我们有责任啊!”就是说我们没有把学生教育好,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这是何等胸怀啊!但对有些人他是不原谅的。原来兰大有一位副校长,多次在学校制造事端,在文革中继续给林迪生制造不实之词。对这样一个人,林迪生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每当两个人共同出现在一场批斗会上时,林迪生都会一改平时的态度,声严厉色地进行批驳。当时很多人不了解,林迪生在这一场合怎么变成另外一个人呢?我想恐怕就是爱憎分明吧。
百年是世纪的积淀,百年是日异的新鲜。至公堂、正校门、隆基像、图书馆、萃英山……这些烙上岁月痕迹的兰大地标百年来与徜徉于此的主角们一道,让一撇一捺的意义,在兰大的校园中于季节变换间成就终年不屈的风骨。【兰大】地标1
校训学风基石校训基石昭示着兰州大学在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中不断开拓奋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铸就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名校。   学风基石承载着兰州大学“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伴着这种优良的学风,兰州大学积累了雄厚的办学实力,从昔日萃英路上不足百人的旧式学堂发展到如今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为了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兰大】地标2
隆基像“骏骨折西风”是一种气质,“逢人善为先”是一种品格,“芳名传百世”是一种魅力。人生一世,或亡于风华正茂,或去于寿终正寝,但无论如何,活着,生命的意义就要尽情彰显;活着,生活的格调就要漾满个人气质。每当骊歌响起,毕业生们总忘不了来跟这位可敬的老校长话别,告诉他青春的生命是在这里完成了完美的转身。辗转奔波改不了古韵情怀,越挫越勇彰显文人本色。漫步在宽阔的隆基大道上,捕捉萦绕身边的高洁灵魂,未曾谋面,却依然感受到了长者风范,未闻其声,却依然感动着那颗赤子之心。【兰大】地标3
至公堂萃英门街的至公堂,百年兰大的古建筑,如今经受住了严寒的锤打,依然屹立在繁华的兰州闹区。游走在时间的光阴里,细细回数那些峥嵘岁月,贡院、图书馆、会议室……,而今他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静静观察校园里座座现代化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没有一丝悔憾,因为他把曾经的青春年华都已献给了百年兰大。感动着这份无私,兰大的代代莘莘学子也在尽力呵护这位“功臣老相”,测量、加固、保养,因为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在他的身上,记录了太多的兰大历史,凝聚了太多的兰大精神,花费了太多的学子心血。【兰大】地标4
正校门初次走进这座校门,凝视醒目的“兰州大学”,看她遒劲有力的横竖撇捺,回想段段苍凉却不失力量的曲折历史,阳刚之气油然而生。曾经,多少感动你我的故事,多少穿越时空的幻想,尚已千百年的传说,已经白了头的爱情,一切汇聚于此。耳闻目睹众位师长学者的言行举止,慢慢体味到这四个字于阳刚之气外,尚有一股无微不至的柔情,刚柔相济,严慈相生,或许正是兰大治学做人的不变准则。凝视进进出出的莘莘学子,青春年华的他们一时奔放热情,忽而端庄严谨,一颦一笑,都是希望与力量的彰显,是信心与实力的融合。【兰大】地标5
图书馆“大匠之巧,出于规矩”,这座古老精致的建筑不是徒有“迥地筑室,崇山为裳”的外表,方正庄严透出的是大家风范,百年古钟鸣响的是勤奋进取。代代师生学者在这里探索属于学问的“规矩”,感悟属于人生的“规矩”,为成就人生大器积淀能量。而今,百年老馆陪伴着我,吸吮、消化、吸收……,我陶醉在阅览室窗前的秋风里,感慨知识的浩瀚。若干年后,我终会陪伴着历史,成为这里的一份永恒记忆,也会像众多的师兄师姐一样,在杨柳依依的夏天,置身她的怀抱,让镜头前灿烂的一笑定格为寸草之心的最后留恋。【兰大】地标6
萃英山西部的天空,空旷辽远。榆中的天空,湛蓝的没有一丝污秽。这里,云儿是天空理想的主角,自由畅往,无忧无恼,飘游在萃英山的山空,连它们都会兴奋异常——这里的空旷,适合摆放自由的思想;这里的苍凉,宜于蓄养宽广的胸怀。登萃英山极目眺望:沟壑纵横是岁月留给西北大地的深深印记,天山相接是空间辽远在西北境域的独特展示,一切一切,忠实见证着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当初升的太阳伴着黎明的寂静从山的那头升起,我们攥紧拳头对自己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加油!”
楼主有话要说,喜欢兰大的,能不能冒个脸儿啊,话说楼主真的不容易啊。
楼主费心了,这个非常不错。想要了解兰大的可以看看
兰大对学生的管理采取的是放养态度,尤其是大四一年,呵呵,这样能留得住人才怪啊!学习好的不是工作,就是去外校,那些成绩一般的留校读研,学校从来不闻不问,学院反而设置各种限制。
这么多不容易啊 露珠。
就凭这个文章我也要报兰大!兰大也有未来!
赞!顶楼主!顶起!
顶!    ------来自步步高打火机,哪里不会点哪里。so easy~
兰大的学风是没话说的,进而影响到兰大人的气质。出来工作几年了,只要有兰大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那种憨厚、谨慎、孤独的气质非常显眼。我接触过很多其他学校的人,和兰大是不能比的。一群兰大校友聚会,大家更多聊得是共同记忆,比如榆中生活、有特点的老师,甚至校园中那些互相不认识但是特个性的同学,有很多很多话可说。别的学校的人更多聊得是自己当时在学校多牛逼了、学习多厉害了,就会吹。即使在同一个单位,兰大人会抱团、互相帮一把——这是在其他学校人身上看不到的。
顶一个,楼主辛苦了……写的真是不错
谢谢,高考已经结束了,喜欢兰大的就报上它吧,这么好的大学,太孤独了
兰大艺术类怎么样?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州大学二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