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乐视生态系统是什么中的关键连结是指什麼

三明九中地理教研组→教育前沿→查看文章
&&三明九中地理教研组
&当前位置:→→教学设计→必修三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必修三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作者:网络&发布会员:admin&版权:转载&发表日期:&阅读:<font color='#FF次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 1.森林的作用
&&&&&&&&&&&&&&&&&&&&& 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 ∵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 2.世界森林现状&&&
&&&&&&&&&&&&&&&&&&&&&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2.17)。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 ①现状:
&&&&&&&&&&&&&&&&&&&&& 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 ②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点拨: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
点拨: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 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点拨: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 1.分布
&&&&&&&&&&&&&&&&&&&&& 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
&& 热带雨林为什么又称赤道雨林?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 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 ⑴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 ⑵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
&&&&&&&&&&&&&&&&&&&&& 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 ⑶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图2.19)
&&& 1.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点拨:为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 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点拨:可从“地球之肺”的角度加以回答。
&&&&&&&&&&&&&&&&&&&&& 3.亚马孙雨林被毁造成的危害?
点拨: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使得雨林不断消减,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率加快。许多将来对人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的物种,在还没有被人类充分研究之前就已遭灭绝,有些物种甚至还未被发现就已永远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财富的巨大损失。
&&&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 1.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直接依赖于生物的多样性。雨林生物基因库是人类药品原料的重& 要来源和医学研究的宝库。
&&&&&&&&&&&&&&&&&&&&& 2.亚马孙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而保护好亚马孙热带雨林,则是当地对于全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
&&&&&&&&&&&&&&&&&&&&& 3.亚马孙地区人规模开发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指责。
&&& & &&&&&&&&&&&&&&& 1.阅读上图,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点拨:争论的实质:谋求目前利益与保护全球生态的责任的关系。
& & 2.对这些争论你有什幺看法?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
点拨:可以发散讨论。
&&&&&&&&&&&&&&&&&&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 &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 (∵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程分析(图2.21)
&& 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 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 沙漠”,这是为什么?
点拨:从热带雨林的环境的脆弱性方面回答。
&&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幺?
点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 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1)读图2.22,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
点拨:至少15年。
(2)阅读图2.23,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点拨: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点;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 (3)结合图2.24,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捉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点拨:通过两组图表的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了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衰退。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 1.森林的作用
&&&&&&&&&&&&&&&&&&&&& 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 2.世界森林现状&&&
&&&&&&&&&&&&&&&&&&&&&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 1.分布
&&&&&&&&&&&&&&&&&&&&& 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程分析
】【】【】&
&上一篇:&下一篇:
&※&点击排行
·必修三3.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
·必修3第二章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
·地理十类论述题的答题模式
·必修3第五章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
·福建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常见误区
·科学备考,讲求效率—对08年高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本站推荐
没有推荐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者:803 发表时间: 11:31:32 IP:125.95.101.154
&炫酷网名:/wangming/54.html &br&gt长大之后我就成了你:/yuedu/shici/1283.html &br&gt战队名称:/wangming/youxi/1193.html &br&gt会议接待欢迎词:/ziliao/258.html &br&gt
&√&评论者:匿名 发表时间: 6:04:19 IP:183.134.67.162
&大家知道一只小哈士奇多少钱么?:http://tongxiehui.net/by/40153.html &br&gt三国演义读后感550字:http://dhg.tongxiehui.net/4850.html &br&gt重阳节老干部座谈会局领导发言稿:http://tongxiehui.net/by/34554.html &br&gt思路决定出路读后感:http://dhg.tongxiehui.net/1708.html &br&gt描写爱情的唯美句子:http://tongxiehui.net/by/16666.html &br&gt
&√&评论者:匿名 发表时间: 6:07:28 IP:59.38.97.36
&头头是道造句:http://tongxiehui.net/by/17439.html &br&gt传染病管理制度:http://tongxiehui.net/by/53759.html &br&gt关于情感的优美句子:http://tongxiehui.net/by/16065.html &br&gt10DS老4手牵手成就怎么做:http://tongxiehui.net/by/40106.html &br&gt关于青春励志的句子:http://tongxiehui.net/by/21373.html &br&gt
&√&评论者:匿名 发表时间: 16:40:07 IP:112.102.104.77
&唯美感伤句子:http://tongxiehui.net/by/4457.html &br&gt你不希望留下的21个遗憾:http://tongxiehui.net/by/4704.html &br&gt大林和小林读后感:http://dhg.tongxiehui.net/25149.html &br&gt描写春天景物的精彩片段:http://tongxiehui.net/by/48390.html &br&gt描写天气寒冷的段落:http://tongxiehui.net/by/47483.html &br&gt
&√&评论者:匿名 发表时间: 16:30:44 IP:59.38.97.25
&小班下学期评语:http://tongxiehui.net/by/60512.html &br&gt安全生产规章制度:http://tongxiehui.net/by/58516.html &br&gt茶油的功效与作用:http://tongxiehui.net/by/61945.html &br&gt鼓励人的名言:http://my.tongxiehui.net/58387.html &br&gt红花的功效与作用:http://tongxiehui.net/by/60495.html &br&gt
&※&发表评论&&&&&&&&&&&&&&&&&&&&&&&&&&&&&&&&&&&&&&&&&&&&&
&最多:&&已用:&&剩余:
&验证码:&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切后果都由评论者自己承担。
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接受上述条款。
&&注意:本站的评论功能已经启动文字过滤功能,请不要随意&&&&&发表恶意文字,若未遵守将封闭IP处理。
版权所有&&九中网络工作室&当前版本:(JZCMS) Version 1.0
Power BY YCMS V1.5&页面加载时间:453.1毫秒&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对地球上的人与其他生物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对地球上的人与其他生物有何重要意义?
09-02-16 &
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在平衡条件下,有机体数目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种群比例适宜. 造成生态失衡的原因 一个生态系的平衡乃是能量与物质随时空而变化,其输入及输出达到动态平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只有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2)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是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是这几年,自80年代以来气温连续升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出现异常高温和严重干旱,某些地区暴雨次数增加,世界各地冰川减少,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缩小,而且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约上升2.5毫米。1995年夏季,美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酷热,不但使许多人在热浪中丧生,还造成两起因铁轨受热变形而导致火车出轨的事故。欧洲大部分地区也出现酷夏,不少地方最高气温达40℃。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科学家们多年来已经做了大量观测和研究。不少科学家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大量二氧化碳及甲烷、氧化氮等气体,使得大气层像温室一样吸收更多的热,使温度升高。不过也有的科学家提出不同观点,他们指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冷时变化,现在的升温也不过是地球气温自然变化罢了。到底是人类影响还是自然变化,一时还难以定论 最新《自然》:关注全球气温升高 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来自8个国家的科学家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6地的1103个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他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全球气温到2050年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类似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一点。据科学家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补充:另外,全球变暖会导致各种疾病、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大、范围扩大,最终还是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全球气温升高对人类利少弊多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是正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主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指出,气候变化让我们又多了一个立即采取紧急行动的理由。 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 ———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水将变得更少更脏。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变暖还使得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在干旱年份,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 ———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 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科学家质疑 现有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 科学家对近 20 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0 名科学家在将于 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陆地生物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出现碳沉降,20 世纪 90 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认为,出现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的退耕还林。此外,森林和草场火灾减少,使植被释放的碳减少,对碳沉降也有帮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虫灾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树叶、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碳减少。 科学家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从而吸收更多的碳,暂时增强碳沉降效果,但这一效应终将达到饱和。影响碳沉降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长期来看,全球陆地生物圈并不一定能够持续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别是在温暖而干燥的年份。 森林救不了地球变暖 《环球时报》 (日第十六版) 进入夏季,在人们苦恼于气温&一年更比一年高&时,美国一群科学家又给了人们当头一棒,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要想阻止气温逐年升高的趋势、化解温室效应的威胁,人类还得另想办法,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寄厚望于森林。因为森林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最终几乎会如数奉还给地球。 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它除了让天气变得越来越热外,还给全球的湿地沼泽、沿海低地、珊瑚礁、温带寒带大量物种带来毁灭性打击。 追根溯源,温室效应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聚集而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已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共识,因而一直以来,森林被认为是解决温室效应的利器。 5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著名杜克大学的几位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一份最新实验报告。7年前,这几位科学家在杜克大学校区附近选择了两片森林,开始了评估树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实验。据推算,到2050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将比现在增加35%-50%。于是,他们就在第一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的气体,以模拟5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目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在365ppm左右。 在实验开始的前两年里,第一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生长明显加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树木大约快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和第二组森林的树木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分析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的养分,特别是氮养分随着树木的迅速生长而消耗殆尽。 实验结果显示,树木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养分等多种因素,缺一不可,森林可以在短期内加速吸收二氧化碳,但因为土壤中的养分无法配套供应,所以从长期来看,无法指望森林会消化掉50年后增加的50%的二氧化碳。另外,科学家们在跟踪观察二氧化碳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后发现,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对树叶的生长起作用,对树干的作用则不明显。这样带来的最要命的后果是,树叶脱落以后会慢慢腐烂,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在3年内将几乎全部回到大气中,而并非像以前人们所说的那样,会留在土壤里。 主持这项实验的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戴维·埃斯沃斯对这一结果评价说:&如果这一结果在全球植被生态中被普遍证实,人们就不得不对环境问题进行再思考了。&目前,已经有实验表明,热带树木与其他地区的树木相比,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相对更低一些。 外界对这份报告给予了极大关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位植物学家说,这一结果的&潜在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它彻底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尽管森林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大量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上,人们不能太乐观。参与这项实验的另一位生态学教授拉姆·奥林认为,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他说,也许人们只能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入手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了,这将使全球的环保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利益冲突更为尖锐。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是国际间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去年的海牙国际环保会议不欢而散,美欧之间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美国坚持认为,对发达国家排放量的限制应当考虑到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因素。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对50年后的前景就不必过于悲观,对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要求就不必过于苛刻。现在,这项最新的实验成果可以说正击中了美国的要害。果真如此,美国将不能以森林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全球只能进一步严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又将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微生物能&吃掉&温室气体 地球变暖有物相克 《江南时报》 (日第十五版) 本报综合消息 几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黑海中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生命体,并称这种生命体可以用来抑制全球变暖问题的继续恶化。 这些科学家称他们这次发现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经有40亿年的历史。他们是在黑海中没有光线、没有氧气的深度中发现这种微生物的,并发现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甲烷只能够通过与氧气进行反应而消耗掉。这些德国科学家希望这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吃掉&目前还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温室气体,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以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次研究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说:&这些在黑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们可能要依靠他们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 减缓全球变暖新招 --往海水中撒铁 《中国环境报》 日 新西兰科学家最近提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新途径: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铁含量。海水的铁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新西兰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把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曾想用增加铁含量的办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如同陆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这些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于是,科学家把2吨分解铁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把水中的铁含量提高了10倍。两周之内,浮游生物比播撒区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 南太平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5%,对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铁含量偏低。 NIWA撒铁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隔6个星期拍摄的画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扩散面积已达1100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续生长时间之长超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质释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于吸收铁。卫星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态圈对铁含量些许增加的敏感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日益增大,在破坏与保护、生命与金钱的痛苦交织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人类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现状,并将其纳入伦理道德体系中,形成了全新的生态伦理道德,这一切深刻影响着庞大的工业帝国,与人类的终极命运.历史生态系统理论史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 )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2].认为:&(原文)Ecosystem is the whole system,… including not only the organism-complex, but also the whole complex of physical factors forming what we call the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是一个的&#39;系统的&#39;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斯坦利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为生态系统下了精确的定义.1940s,美国生态学家R.L.林德曼(R.L.Lindeman)在对赛达伯格湖(Cedar Bog Lake)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了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上的基本特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不可逆转;·能量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递减率为10%~20%;这也就是著名的林德曼定律(参,稳态与环境[3],第95页)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发展史早期历史早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就阐发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并不突出.近代史最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是新英格兰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其1849年出版的著作《瓦尔登湖》中,梭罗对当时正在美国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旧日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远去表示痛心.(参,梭罗[4],第1页、30~34页)梭罗在康科德四乡的生活中,对本土生物做了详细的考察,以艺术的笔调记录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为此,梭罗被后人称为&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参,梭罗[4],第1~4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震惊世界的生态学著作《寂静的春天》,提出了农药DDT造成的生态公害与环境保护问题,唤起了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关注[5].1964年,先驱卡逊去世,化工巨头孟山都化学公司颇有针对性地出版了《荒凉的年代》一书,对环保主义者进行攻击,书中描述了DDT等杀虫剂被禁止使用后,各种昆虫大肆传播疾病,导致大众死伤无数的&惨剧&[6].日,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发起并组织保护环境活动,得到了环保组织的热情响应,全美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后来,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至此,每年4月22日便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7].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于5月5日签订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文献,是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改善环境的纲领性文件,宣言中,各签署国达成了七条基本共识;此外,会议还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会议把生物圈的保护列为国际法之中,成为国际谈判的基础,而且,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力量,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球的一致行动,并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与支持.在会议的建议下,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8][9].日至18日,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促使世界环境的好转,国际社会成员国在规划署总部内罗毕召开了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在充分肯定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环境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各国应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则.《内罗毕宣言》指出了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和环境、发展、人口与资源之间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11].宣言指出:&(原文)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并在区域内做到统一的办法,才能使环境无害化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9].&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格罗·布莱姆·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给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设想:&(原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e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en needs[10].(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日至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这次会议中5年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了与会国的普遍赞同.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宪章》(earth charter),这是一个有关环境与发展方面国家和国际行动的指导性文件.全文纲领27条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12].然而,条款中&到2000年,生物农药用量要占农药的60% &这一号召,因为生物农药性价比的问题,至今仍是一纸空文.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下一世纪在环境问题上战略行动的文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13]、《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计划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认为商品生产的日益增多,引起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造成生态体系的破坏、物种的灭绝、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堆积.因此,新的经济模式应当是大力发展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生产,禁止为少数人服务的奢侈品的生产,降低世界消费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机环境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参,吴人坚[14],131)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参,稳态与环境[3],第90页)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腐生动物.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其中,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消费者),有的生物所充当的消费者级别还会随季节而变化.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分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参,稳态与环境[3],第88页)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赤道南北纬 5 ~ 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热带辐合带).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长期处于稳定.据不完全统计,热带雨林拥有全球40~75%的物种[15].植物:高大乔木为主.动物:丰富度极高,大多数为树栖或攀爬型.分布:寒温带及中、低纬度亚高山地区植物:冷杉,云杉,红松热带草原(savanna or savannah)分布:干旱地区.特点:年降水量少,群落结构简单,受降雨影响大;不同季节或年份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景观差异大.分布: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特点: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mm,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分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边缘地区,包括寒温带和温带的山地与高原.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凉短暂,最暖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4℃.年降水200~300mm.水域生态系统分布:大部分地区种类: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水库、池塘、沿海滩涂、深度小于6m的浅海[16].生态价值:可作为生活、工农业用水的水源;补充地下水;水禽的栖息地,鱼类的育肥场所.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特点:生物群落受光照、温度、盐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较大.生物:浮游生物,大型藻类,鱼,海生哺乳动物,其他无脊椎动物.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有一些十分鲜明的特点:动植物种类稀少,人的作用十分明显,对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依赖和干扰.人工生态系统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分布:农垦地区生物:农作物为主,昆虫,鸟类,杂草,被废弃后,农田生态系统将发生次生演替,成为自然生态系统.分布:世界各地特点:除人工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外,城市生态系统以化石燃料为直接的能量来源,开放度高.生态功能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过程①能量的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以光能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下来后,就开始了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被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占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下表给出太阳能的主要流向:项目 反射 吸收 水循环 风、潮汐 光合作用所占比例 30% 46% 23% 0.2% 0.8%然而,光合作用仅仅是0.8%的能量也有惊人的数目:3.8*10^25焦/秒.在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后,能量就以化学能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②能量的传递与散失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是不可逆的,而且逐级递减,递减率为10%~20%.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是食物链与食物网,这构成了营养关系,传递到每个营养级时,同化能量的去向为:未利用(用于今后繁殖、生长)、代谢消耗(呼吸作用,排泄)、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最高营养级除外).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捕食、寄生等关系构成的相互联系被称作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形式,其中,生产者被成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被成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由于能量有限,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以面积表示特定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常简称为IUCN,是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缩写,是一个国际组织,专职在世界的自然环境保护。  该联盟于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Gland)成立。由全球81国家、120位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共有181个成员国。目录[隐藏]IUCN的性质IUCN政策及项目的制订IUCN的工作内容使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工作及贡献保护区管制级别   [编辑本段]IUCN的性质  IUCN是个独特的世界性联盟,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都能参予合作的少数几个国际组织之一。共有国家的、政府机构的以及非政府组织(NGO)的会员915多个,遍及133个国家。联盟的6个专家委员会及其它志愿者网络的各成员都以个人名义加入联盟,目前的总人数已超过8500名。  IUCN的组织形式  1)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  由IUCN全体成员参加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每3年召开一次,是联盟的最高层管理机构。大会(以前称“全会”,General Assembly)制定整个联盟的政策,通过联盟的工作计划,并选举联盟主席以及理事会成员。   2) 联盟成员的国家委员会和地区委员会  联盟的政府成员及非政府成员有915个,在得到理事会认可之后,这些成员可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成立委员会。这些国家及地区委员会在确定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协调各项规划和成员关系、执行各项规划方面,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3) 理事会  理事会由联盟主席、司库、选举出的24位地区理事、6个专家委员会主席以及增选的5位理事组成。其中,增选的5位理事是为弥补地区代表与经历的差别而设。理事会指导秘书处贯彻落实世界自然保护大会通过的各项政策和规划,并且在大会休会期间,代表联盟全体成员每年举行一次或两次理事会。    4) 专家委员会  IUCN的6个专家委员会由技术专家、科学家、政策专家组成工作网,他们都志愿为联盟奉献自己的才学和毕生精力。专家委员会主席由该联盟全体成员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选出,并在理事会中担任理事。目前这6个专家委员会有多达8500多名专家致力于世界保护事业,活跃在大约180个国家。   5) 秘书处  IUCN 秘书处为联盟全体成员服务,并负责贯彻落实联盟的各项政策和项目。总部设在瑞士并在一些国家有派出机构。秘书处中致力于外务和工作网络的工作人员有550名,他们工作在总部和40个地区和国家办公室以及设在德国的环境法律中心等专门机构。[编辑本段]IUCN政策及项目的制订  (见图)[编辑本段]IUCN的工作内容  IUCN开展的工作中,总是把人类的利益考虑在内,即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  该联盟的各个项目由其使命及各成员的愿望和需要所推动。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成员定期聚会以便开展并促进这些项目的实施,联盟从不试图从外部横加干涉。相反,联盟与有关人员一同工作,帮助他们明白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办法。通常需要进行综合考虑,让涉及此事的所有风险承担人员加入讨论,不管这些人职务如何,为此必须进行多方探讨。联盟提供坚实的科学知识和雄厚的技术,并考虑政治及文化因素,包括调节冲突及与团体和机构合作的社交技巧。  IUCN在自然保护的传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   (1) 拯救濒危动植物种;  (2) 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  (3) 评估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帮助其恢复。  不过IUCN在传统领域之外也有所发展。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联盟认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护自然的良好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为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利用自然资源的那些人成为保护自然资源的卫士。  联盟所保护的环境包括陆地环境与海洋环境。联盟集中精力为森林、湿地、海岸及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制定出各种策略及方案。联盟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完善方面所起的先锋作用已使其在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各国乃至全球的实施中成为重要角色。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IUCN就已积极从事环境法律方面的工作,协助起草了许多国际公约以及国内环境立法框架。联盟设在德国波恩的环境法律中心是全球最大、最全面的环境法律及政策的数据库之一。  自1980年开始,IUCN已帮助50多个政府及其它机构制定了保护策略作为决策与规划的综合途径。如今联盟正在为实施这些策略建立地区工作网。  90年代IUCN的工作更多地转向社会政策方面,这是许多实际保护工作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的经济范畴中薄弱的一环。联盟开发社会与经济知识成立其策略中的的重要目标,该策略就是将社会学家与生物学家和生态系统管理人员联合起来寻求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然保护事业就难以奏效。[编辑本段]使命  IUCN旨在影响、鼓励及协助全球各地的社会,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并确保在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公平性,及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IUCN的三大支柱:会员组织、6个科学委员会、专业秘书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架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秘书处  IUCN秘书处设于瑞士格兰德总部,由秘书长采取分散式领导。管理工作由主席所领导的议会负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会员  IUCN约有1,000名会员,每3到4年召开一次世界保育会议(即联盟会员大会),会员们表达观点,指导联盟政策及批准各项计划。  为加强会员之间的合作、协调IUCN各机构的工作、推动会员参与计划及使IUCN的管理顺利,同一国家、区域或局部地区内的IUCN会员可组织委员会。此类国家或区域委员会之提案必须符合IUCN规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委员会  IUCN辖下分别有6个委员会,由10,000名来自不同范畴的义务专家组成,负责评估世界自然资源,在IUCN制定保育措施时提供咨询服务,六个委员会包括:  物种存续委员会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   SSC有700名会员,为联盟在物种保育工作中的技术顾问,推行受绝种威胁的物种的保育工作。SSC负责制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世界保护区委员会 (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   WCPA有130名会员,负责推动成立陆地及海洋保护区,并推动对保护区有效的管理。  环境法律委员会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Law, CEL):   CEL有800名会员,负责发展新的法律概念及机制,推行环境法,并加强国家行使环境法的能力。  教育及宣导委员会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C):   CEC有600名会员,透过策略性地宣导及教育,教育相关利益拥有人能可持续性地使用自然资源。  环境经济社会政策委员会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 CEESP):   CEESP有500名会员,负责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及保育工作,就在经济及社会因素问题提供专业知识及政策建议。  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 (Commission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CEM):   CEM有400名会员,负责在管理自然或经改动的生态系列上提供专业的指导。[编辑本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工作及贡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主条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由物种存续委员会(SSC)及几个物种评估机构合作编制,每年评估数以千计物种的绝种风险,将物种编入9个不同的保护级别:  绝灭(EX)   野外绝灭(EW)   极危(CR)   濒危(EN)   易危(VU)   近危(NT)   无危(LC)   数据缺乏(DD)   未评估(NE)   [编辑本段]保护区管制级别  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将保护区管制级别制定了定义(各级定义的英文原文,见英文维基条目):  Ia 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一个地区或海域,拥有出众或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地质或生理特点与/或物种,可作为科学研究或环境监察。   Ib 自然保护区   一大片未被改动或只被轻微改动的陆地与/或海洋,仍保留着其天然特点及影响力,没有永久性或重大的人类居所,受保护或管理以保存其天然状态。   II 国家公园   一个天然陆地与/或海洋区域,指定为:   保护该区的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于现今及未来的生态完整性;   禁止该区的开发或有害的侵占;   提供一个可与环璄及文化相容的精神、科学、教育、消闲、访客基础。   III 自然遗址   一个地区拥有一个或多个独特天然或文化特点,而其特点是出众,或因其稀有性、代表性、美观质素或文化重要性而显得独有。   IV 生境/物种管制区   一个地区或海洋,受到积极介入管制,以确保生境的维护与/或达到某物种的需求。   V 景观保护区   一个附有海岸及海洋的陆地地区,在区内的人类与自然界长时间的互动,使该区拥有与众不同及重大的美观、生态或文化价值特点,及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守卫该区传统互动的完整性对该区的保护、维持及进化尤其重要。   VI 资源保护区   一个地区拥有显著未经改动的自然系统,管制可确保生物多样性长期地受保护,并同时可持续性地出产天然产物及服务,以达社会的需求。 。[编辑本段]简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于1973年,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将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机构之一。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专门机构成员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均可加入环境署,到2009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其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全球环境状况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前景愈加深切关注的21世纪,环境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宗旨是:促进环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并提出政策建议;在联合国系统内提供指导和协调环境规划总政策,并审查规划的定期报告;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以确保可能出现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环境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适当考虑;经常审查国家和国际环境政策和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和费用增加的问题;促进环境知识的取得和情报的交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环境规划理事会的各项决定;根据理事会的政策指导提出联合国环境活动的中、远期规划;制订、执行和协调各项环境方案的活动计划;向理事会提出审议的事项以及有关环境的报告;管理环境基金;就环境规划向联合国系统内的各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意见等。[2][编辑本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诞生及发展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时候,许多环境如酸雨、海洋污染等越来越呈现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共同召开的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对于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于人类发展所带来影响的认识与关注。会议做出决议,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一个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组织,统一协调和规划有关环境方面的全球事务,环境署由此诞生成立。   1973年1月,作为联合国统筹全世界环保工作的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 UNEP)正式成立。环境规划署的临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后于1973年10月迁至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立之初,环境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有7个地区办事处和联络处,拥有约200人的科学家、事务官员和信息处理专家具体实施计划。  1995年5月,环境署第18届理事会在内罗毕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环境署改革的方向、环境署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署的工作重点,并审议了年环境基金方案。6月,“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在南非举行。  日,环境署第56届常驻代表委员会会议在其总部内罗毕召开,会议主要听取了环境署本年度财政状况报告和常驻代表委员会下设临时工作组关于审议环境署理事结构的报告。12月3日,环境署常驻代表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在环境署总部召开。会议主要审议了《年工作方案》,并就第19届理事会的议程及其他准备情况作了讨论。  在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人口、环境与贸易等方面,环境规划署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贸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密切合作,促进了环境保护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环境规划署主要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物,促进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成立以来,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区域性环境举办了各项国际性的专业会议,召开了多次学术性讨论会,协调签署了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并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这些宣言和公约的兑现,促进了环保的全球统一步伐。联合国规划署的成立,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同性,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重要的一页。[编辑本段]组织机构  (1)理事会  由58个成员组成,任期四年,可以连任。理事会席位按区域分配如下:亚洲13个,非洲16个,东欧6个,拉美10个,西欧及其他国家13个。每年改选理事会成员中的半数。现理事会成员有:中国、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西萨孽亚、叙利亚、泰国、阿尔及利亚、布隆迪、贝宁、布基纳法索、中非、加蓬、冈比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  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促进各国政府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各项环境计划进行政策指导等。  (2)环境基金  环境基金是国际环境活动的主要经费,主要来自成员国自愿认捐。主要用途是为该署提供正常预算外资金,用来支付联合国机构从事环境活动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经费,以及与其他联合国机构、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的费用。联合国系统以外的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也可以接受基金的资助来完成某些项目,但基金不包揽所有国际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所需的一切费用。  (3)秘书处  联合国系统内环境活动和协调中心。  (4)协调委员会  环境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联合国各机构和有关组织之间关于环境的各项活动,已精简撤销。[编辑本段]主要活动  环境规划署成立以后,其活动主要涉及:  (1)环境评估:具体工作部门包括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料查询系统、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中心等。  (2)环境管理:包括人类住区的环境规划和人类健康与环境卫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能源、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环境法等。  (3)支持性措施:包括环境教育、培训、环境情报的技术协助等。此外,环境规划署和有关机构还经常举办同环境有关的各种专业会议。  (4)环境管理和环境法:沙漠化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所以经过环境规划署的筹备,于1977年召开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在环境规划署内设立了防止沙漠化的工作部门。人类居住区问题一直是环境规划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环境规划署设立了同其平行的机构──联合国人类居住委员会和人类居住中心,总部也设在内罗毕。[编辑本段]同中国的关系  中国自1973年以来一直是环境署理事会成员。1976年中国在内罗毕设立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任代表。自1976年起,中国开始向环境署基金捐款,并于1982年起改为每年定期捐款。  1987年,环境规划署同中国就在中国设立“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达成协议,该中心总部设在兰州。1990年9月,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访华,出席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湖泊环境管理及保护大会。1991年8月,托尔巴执行主任访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环境法研讨会。  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环境署将1993年度国际环境保护“笹川奖”授予了原中国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同志。1993年,环境署在中国举行了“六·五”环境日活动。1994年,宁夏卫固沙林场获得“全球500佳”称号。1995年,武汉市大兴路小学红领巾环境观测站获得“全球500佳”青少年环境奖。1995年9月,环境署执行主任道德斯维尔女士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期间访华。~23日,由联合国环境署和国家环保局共同主办的“全球环境展望”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该机构在全球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特普费尔先生在代表处成立典礼上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将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的环境工作不但决定其本国人民的福利,也将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该代表处的建立是在应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和将出现的环境挑战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处将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在环境评价、环境法规、教育和培训、环境管理、技术转让和创新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是夏堃堡,第二任主任是张世钢。截止到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五年来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并因由中国的努力,从而对全球的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影响。[3]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只有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2)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只有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2)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