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年我国使用的计量单位是旧制还是英制与公制单位换算

什么是公制,英制_百度知道美国为什么不用公制单位?
美国为什么不用公制单位呢,多麻烦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使用啦
补充美国的英制保守主义者惯用的一个理由:英制改公制麻烦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当今工程领域,根本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英制单位”!1英寸究竟是多长,1磅究竟是多重,如今的工程用英制单位的定义是,1inch为25.4mm,1pound=454g,也就是说,英制单位对应的只是公制单位的一个数值,英制单位的校准,必须靠公制单位量具。比如当今世界通行的A4纸,尺寸是8.5“*11”(8.5“这又是十进制异端……),但造纸厂裁剪时,机器设定的尺寸,只可能是210mm*297mm,哪怕在产品规格上表示的是8.5”*11“。究其原因,因为英制体系根本就不存在”误差“的概念,即便在今天,习惯单位对最小量的量度,用的还是手工业时代的二分法,也就是说如果我计算出一个长度6.7英尺,尽管我完全基于英制的长度,但不好意思,在英制的量具下,这个值是量不出来的,尽管它不过是一位小数。在一把英制长度的尺子中,我只能知道这个长度介于6尺8寸又8分之3和6尺8寸又16分之7之间。所以为什么英制单位的发源地英国可以实行公制化?因为单位制的转换对于工业生产而言根本就不会涉及什么本质性的变动,改变的无非是数字的表述方式而已。而且英制本来就不是讲求”精确“的单位,日常消费品领域也完全不用讲究严格的精确,Subway里的one-foot long三明治需要改吗?谁规定要表示成30.48cm long?表示成30cm long不就行了?更何况Subway的footlong已经基本商标化了,这一点完全不用为这样的在全球公制单位国家推广的企业担心。在美国推行单位转换,对生产方完全不是问题,根本的还是大众这一侧的观念问题。美国这么个规模的人口,接受另一套单位制显然是困难重重的。在推行公制的英国,唯一至今未能修改的便是公路里程的标示,可想以美国的规模,光这一块就需要多少工程量,而且英里和公里的转换毕竟涉及性命攸关的交通安全,要在这个领域推动公制显然是不容易的。但美国的现状其实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基本上所有商品包装都会对两种单位制进行标注,学校教育也必须教授公制,相信经过足够时间,即便美国这个保守堡垒也终将被攻克。===================================================英制单位和我国的市制单位,都是典型的农业时代的单位制,也即所谓的“度量衡”。这种单位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从实用出发。无论英制中的feet、inch、pound还是我国传统市制的升、斗、石,单位使用的原则都是完全的实用主义,要求用最直观的基准,最快的速度来表示出目标数量的一个相对数值。这样的单位制对测量的精确性并没有要求,一套单位制只在一个领域中使用,所以它的原则是统一测量工具,即“度量衡”,然后利用这个统一的工具快速地表示出农业社会中所需要的数量。农业社会中丈量土地所使用的“步”,便是典型的传统单位:测量工具与方式都极其简单而直接,就是用人走的步数。以“步”来表示的距离,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其相对远近程度。但至于XX步和丈量布料的尺、寸与丈量更远距离的里之间是什么关系,从实用角度并没有进行换算的必要。英制单位原则上也是如此,英尺是foot,那就是人脚的长度,而一英寸也就是人拇指的长度。农业社会单位制的另一个特征,是同一个领域间换算的原则并不一定遵循十进制,准确地说,是没有单位中“进位”的概念。当“寸”这个单位小了,人们没有形成引入“十寸”来表示更大数目的意识,而是又引进了另一个单位“尺”,而新旧单位间的换算,通常会选取12、16这种约数多的数字,以便于表达分数的选取。我国古代单位的斤与两,丈与尺间也都不是十进制换算,即便是十进制,也会给不同单位起如升、斗、石等不同名称。上面这个采用英制单位的量杯,里面包含了两套度量体系,用规范的单位表示是1pint=16oz,1quart=4pint,然后实用中又把8oz规定为1cup,1cup=16tablespoon。于是实用中不再需要精确的量度,只要把杯子和茶匙的口径统一,要填满锅或碗,直接一杯一杯地舀;要表达做菜加多少油,也同样直接以这最直观的方式量度。上面这个采用英制单位的量杯,里面包含了两套度量体系,用规范的单位表示是1pint=16oz,1quart=4pint,然后实用中又把8oz规定为1cup,1cup=16tablespoon。于是实用中不再需要精确的量度,只要把杯子和茶匙的口径统一,要填满锅或碗,直接一杯一杯地舀;要表达做菜加多少油,也同样直接以这最直观的方式量度。另一个英制习惯的典型,可以参照英制单位下地图中的比例表示。纯习惯主义单位制下制图使用的不是倍数比例尺,而是地图上1inch等于现实中多少mile,或是实际中1mile等于比例标尺多长。但至于mile和inch之间的关系(1mile=1760yards=5280feet=63360inches),这些拗口的换算对读图者而言并不需要去注意。(美国地图里通常的比例尺,不会出现倍数比例关系,而是以这种纯直观的形式给出,)(美国地图里通常的比例尺,不会出现倍数比例关系,而是以这种纯直观的形式给出,)(美制地图标定比例尺的方式,可以看出1 inch = 250 mile,缩小了多少倍完全读不出来,读图者只能用自己拇指来比划距离)(美制地图标定比例尺的方式,可以看出1 inch = 250 mile,缩小了多少倍完全读不出来,读图者只能用自己拇指来比划距离)所以英制单位的那些基准,比如三颗大麦算一寸,或是直接以某国王脚长作为一尺的,其实只是为了习惯的度量衡人为确定的基准而已。而那些蹩脚的换算关系,也只是人们对两个属于不同测量领域的单位的人为规定。但进入工业社会后,传统的习惯主义单位在适应性势必有非常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完全从实际需求出发的传统单位制,对各个测量领域之间的联系根本就没有概念,也完全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十进制的拓展测量范围的方法。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测量布匹、房屋的单位,而丈量城市间里程的单位,尽管本质都是长度,但人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二者联系的观念,反正实用上都是用到哪个就测量哪个。另一方面,习惯性单位对不同测量领域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需求,人们最多就能认识到面积是长度的平方,但长度的三维是容积,这就已经超出了传统单位制的理解。而质量与容积之间的换算,对于传统单位制而言显然也复杂了。英制中存在固体盎司和液体盎司两个ounce,但二者既不相同,连换算关系的没有,尽管可能最初定立其标准的时候可能参照了水的物性。工业社会的本质需求是标准化、批量化,前者要求严格的误差控制,后者要求对大数量有合理的表示方式,而传统单位制在这两方面都有严重缺陷。从小的方面,现在使用的英制单位,长度最小的1英寸=2.54cm,固体1ounce=28.3g,液体1ounce=29mL,要表示更小,就只能对既有的单位等分,但这依然是习惯性的处理模式,对于工业上的误差要求,这一套单位显然无能为力。像采用英制的尺子,表示更小标度用的是以二为基数的等分,这本质上还是习惯主义。放在工业层面上,计数用十进制,单位却用二等分,误差控制显然就极其不利了。美国人测量身高,使用的都是几尺几寸,但一寸有2.54cm的误差,从精确度来说这个误差已经相当高了。但要更精确,这套习惯单位制就没有个合适的表示法。因为完全不基于十进制而尺与寸间又是个没法整除100的12,5.8尺之类的表达很诡异,但要从小单位来,5尺7又四分之一寸,读起来又极其拗口。这套体系里习惯上人们能接受误差,但放到更精确的层面显然是非常落后的。而对于重量、容积,一方面有微量表示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美国单位中使用的最多的pound和gallon实际上都很小。一磅是0.454千克,一加仑是3.785升,在工业化生产面前这两个单位都实在太小。而且美制单位的坑爹之处在于把本来的英制单位还给精简了,微量的grain、dram之类的抛弃了,大量的英石、英吨之类的也给弃置不用,结果就是表示大的重量用的还是磅。一辆车重1.8吨和重4000磅,后者这么大个数字只能让人一头雾水。像容积上美国人也觉得gallon这单位用来处理自然界和工业界级别的流量确实太小了,到头来还是弄出了million gallon per day,这种在英制原教旨主义者里绝对的十进制异端。而公制单位的本质,就是将计数与计量统一到十进制之下,从而更完善地解决更大与更小的数量表达,这是适应工业时代的最合理的计量基础。现在公制的制定,原则上是先人为规定出了质量、长度、时间三个基准的长度,然后基于十进制和幂运算,表示出所有数量的绝对数值。而且为了统一十进制关系,甚至连千克这个单位本身的都是按水的物性由十进制定义出来的。同时人们发明了科学计数法,将换算全部统一在10的幂指数上。在这种定义下,可能会出现Pa、J这样的特别小的单位,但无论将数量级表示成10的幂,还是使用基于十进制倍数的kPa、kJ,科学计数法乘号左边的数字并不会改变,所以都不会造成麻烦。而在科研层面,十进制单位的灵活性在微量的表示上便更显露无疑了,比如在尺度上,依靠毫米、微米、纳米便可很轻松地度量微小的尺寸,并且能轻易地控制误差,这要是连十进制都不是的习惯单位,表示到几千分之一,那已经完全超出了人直观理解的程度,只能缴枪投降。进入工业时代后,采用适应于工业时代的标准,这是全世界的一切国家所希望的,即便美国自己也不例外。但毕竟是美国,枪这种要人命的东西尚且控制不住,更何况几百年来一代代推行的习惯度量衡。美国在1975年杰拉德福特在任时曾尝试过推行公制单位转换,参见 ,但到里根上任时就又给废止了。然而直到今日,两套单位制在美国依然是并行使用,汽车时速表一般都要同时标注英制和公制,量具上通常也都要同时标注两套单位体系,表示产品规格时也都必须要注明两种单位的数值。而在科研领域,公制单位是绝对主导的,即便美国的期刊,发表时也必须将一切单位转换成公制。其实很讽刺的是,如今美国即便还在固守于英制单位,但这单位的基准却只能按公制单位制立,这和如今我国民间依然通行的斤、两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但民国时期制定市制单位时,好歹考虑的是与公制最简单的换算,一斤是半公斤,一里是半公里,一丈是三米,使得两套体系相互使用起来不麻烦。但固守于英制的反动堡垒的美国人,定立英制的标准坚持1inch就得是2.54cm,总之就是要搞出一串小数出来,只能说习惯和保守的力量实在太强大。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温度,无论摄氏温标还是华氏温标,都不是农业时代的产物,所以严格来说美国的华氏温标不属于传统的“英制单位”。华氏温标是一种很典型的习惯度量法,它之所以把水的冰点定成32度,沸点定成212度这两个莫名其妙的数字,目的是把100度定在37度左右,即人体温的区间。所以华氏温标里0~100度是以日常的空气温度为基准,基本就对应了人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温度范围。而摄氏温标以水这种更明确的物质为基准,属于更为严格的科学标度,但在表示日常温度时,范围相对较小,且会出现负数。而在美国,华氏温标能占据高于摄氏温标的份额,这便也是习惯主义的影响了。
我不是来回答问题的。我是来吐槽的。对于习惯了公制单位的世界诸国人民来说,美国顽固沿用的英制单位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俺是读建筑的。要做个合格的建筑师,对各种尺寸数值,总得保持一颗柔弱而敏感的心。读本科的时候是在国内,画图基本上就不需要用到比例尺这种工具。因为大家都是很纯洁的,不会非跟自己过不去,弄个1:173这种怪异的东西。这些正儿八经的整数比例,1/300,1/100什么的,不是随口就能算出来吗?(好吧,有时候作1/250换算会稍微有点迟钝。)后来脑残收了个Offer,经受不住诱惑到了美帝读研,顿时感觉大事不妙了。经过开学之初血与泪的教训(作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模型,然后看到别的同学拿出的咚咚小的不可思议),终于搞明白一件事情:尼玛这里所讲的1:10,敢情指的是1英寸=10英尺!!!我勒它个大去,从此以后,各种奇葩的数字喷薄而出。1/120,1/240,就像是古龙作品里那些江湖侠客的数字型名号,永远给人一种无法除尽的感觉。虽然基本上是用电脑画图,但还是相当不爽。特别是做模型的时候,想直接在图纸上拿个尺,还必须翻箱倒柜在十几种大大小小的三棱体里找到那一把对应的比例尺,不然没法搞。还有更让人吐血的。比如以下:1 英里= 5 280 英尺= 63 360 英寸再看看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10进制的单位,是不是人性化多了哇!偏偏这群奇葩的建筑佬还特别钟情于将英寸对半分,再对半分,接着对半分,继续对半分.....于是就有了类似1英尺3又7/16英寸这种奇葩数字。纯心是让你制图的时候,不得不先拿屏幕下方的小计算器记住15.4375这串数字,再往CAD里面敲。尼玛在国内画就根本不需要用到小数点啊好不好。等一下!老师,你们难道从来不考虑5等分一个立面吗?以上只是一维的。当要算面积的时候,这个体系就升华成了9进制,144进制,以及......4840进制。下面请听题: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长14英尺8又3/4英寸,宽10英尺6又1/2英寸。那么,它的面积应该是? 很好,那位大头同学很快回答出来是:17平方码2平方英尺38又7/8平方英寸,请大家给点掌声。抓狂的不只是我这么一个中国人,当时陪我一起吐槽的还有好几位欧洲人士。高贵冷艳的他们一致认为,美帝建筑工艺水平粗糙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该死的计量单位。至今无法快速心算以下公式:华氏温度οF = ℃ × 1.8 + 32。至于这个立方英寸与加仑的换算...........我一直想不明白:你们美国佬算数都已经这么差了(我一堆美国名校建筑系精英同学,做个2位数加法还得在草稿纸上列竖式),为什么还要这么往死里整自己啊!忍无可忍之下,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果断收拾行囊,把辞职信扔进事务所门缝里面,逃回了中国......
我来翻译一下
的答案吧(翻译真的好累)。-------------------------------------------------------------------------以下内容是一位美国人谈及其支持英制单位的理由:为什么公制计量量不起?公制有缺陷;公制不实用;后英制计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英制更奇特;英制是沿袭传统。-------------------------------------------------------------------------为什么公制计量量不起?作者:Katherine Dickinson
发表时间:日远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美国就缔结了《米制公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统一标准的公制计量体系。八十年代,国会通过了两项法案,为推行商贸公制计量化做出了努力。其中一项修正案甚至设定限期为1992年。毋庸多言,美国推行公制化阻碍重重。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科学界普遍认可公制计量使用更简便且更富逻辑化得多,同时更多的商业机构也在向公制化转变。然而美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习惯使用英制单位,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呢?公制有缺陷。单位“米”最初是以从极点到赤道的十万分之一的距离为度量的。现如今,米的度量以真空中的光速为参照,因为光速更常见,更恒定。几乎所有的公制单位都已经以某种恒量为基础建立了度量,除了“千克”是个例外。千克最初以一立方分米的水的质量为度量。后来,有专家编造了一个白金圆柱体,声称其质量正好是一千克。从那以后,这个金属块就成了通行世界的度量标准。然而,就在今年(2012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就“千克”及其恒值的缺失开展了讨论会议。委员会建议采用普朗克常量为度量,但是新标准还有待正式确立。我必须指出的是,大部分的英制单位仅仅是依据公制体系来制定的。的确是这样,1英寸差不多等于2.54厘米——未附加自然常数。公制不实用尽管公制单位关联物理常量使其更精确,但在日常使用中却不大合实际。杯子和汤匙因为是厨房餐具,所以自然而然用来计量。而“克”,相对来说,在厨房烹饪中就少用得多。英尺和盎司,基于相同的理由,也比相应的公制单位要实用得多。同样,因公制基于十进制,其能被整除的除数要少于英制单位。比如,一米仅可以被2和5整除,而一英尺可以被2,3,4和6整除。那么,你想算出三分之一米是多少,就有些捉急了。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在不计转换成本考虑采用新的计量体系之前,难道不应该思考一下,公制确定是最好的选择吗?一位叫 Johannes Koelman 的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另一种相对于英制单位的计量体系,这种计量体系被他戏称为“后英制”计量。后英制计量利用了磅和英寸的某些巧合性质。这些性质弥补了公制计量在某方面的缺失。这些弥补涉及到了“时间”。不同于公制计量,Koelman 的计量模型采用距离单位来计量时间。这个特点在把我们从计算“英里/时”和“米/秒”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事实:时间仅仅是我们这个三维世界的第四维。尽管 Koelman 的理论很难实现,但这个理论的某些很有用的特征为我们开启了更多选择的大门。英制更奇特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Hogwarts 的巫师们不使用公制计量。就像描述Harry的魔杖的时候,说的是有11英寸长,很nice很柔软云云。书中这么描述,并不是为了适应美国读者而改编哦。实际上,J.K Rowling 尽管遭到了编辑的反对,她还是坚持英版《哈利波特》保留英制计量。回想起书中巫师的货币计量体系(29 Knuts 等于 1 sickle, 1 galleon 等于17 sickles ),你就不难理解Rowling所作出的决定。她说,英制要奇特得多,更适合于魔法世界。Rowling 甚至接受了不列颠计量协会的入会邀请。然而她也承认只把这个邀请当个笑话来看,其实她真正更喜欢的是公制计量。英制是沿袭传统我觉得美国人民不乐意使用公制单位仅仅是因为丫们懒得改变习惯。这是个相当正当的理由。Chapel Hill 的数学教授 Russ Rowlett 说:“实际上,每个国家在采用公制计量之初都遭到了普遍的反对。人民不愿意转变传统的计量单位,因为这种传统已经成为他们看待和控制世界的一种方式。改变这种方式自然就变得很烦人了。——————————————————————————————————————我完全不赞同上文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每一个论据都是基于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设,其中关于单位换算的例子则基于不甚牢固的数学运算知识的掌握,令人不安(尽管这点让人沮丧,但事实如此,很多人未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1/3米等于33.3厘米。)。尽管我们不愿意转用公制计量,但事实上却是,早在1875年首批签署《米制公约》的17个国家当中,美国是其中之一。这个公约的目的是推广公制计量在国际上的普及。1893年,依照 Mendenhall 条令,美国根据公制单位界定了所有常用单位。1英尺的官方定义是0.3048米。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也开展了一个项目来推广公制计量体系。(项目网页插页)NIST 于1997年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详述美国的公制化进程。书名是 Toward A Metric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etric System 。这本小册子总结了美国推行公制计量体系的历史进程,当中附有“常问问题”页,以消除读者对公制计量的易用性所产生的疑虑。(手册插页)册子中还内附传单以帮助美国公民熟识公制计量。(传单插页)近来,We The People 网页上的一份关于让美国转用公制计量的请愿书在社交网络上成为了热点,因这份请愿未得到白宫积极的回应。(We The People 网页上的请愿插页)---------------------------------------------------------总之,美国人民已经为转用公制计量体系努力了上百年。
美国不改变的原因就是传统上用英制。越往后来改革的成本越大。但是如今一些国际化的大厂都开始用公制的工具和器件。比如福特的汽车,上面螺钉都是公制的。未来可能用公制会越来越多吧。不过美国为了与公制接轨,已经把英制单位用公制定义了。比如1英寸就硬性规定为2.54厘米。——————————————————————————————————这里一定要吐槽一下美国。最最蛋疼的莫过于“磅”既是质量单位又是力的单位。光是个单位转换就要愁死个人。六角扳手平时要准备两套,一套英制一套公制。套筒要两套,扳手两套,钻头要两套,攻丝要准备两套,温度计要两套,所有电子量具都需要多一个单位转换的按钮。最最最烦的是,连螺钉螺母都有两套,一套英制一套公制。拿到个螺钉有时候量个外径都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种,还得拧到孔里试试才知道。最奇葩的莫过于螺纹是公制的,螺钉的六角头是个英制的……英制这玩意,低于英寸的单位就比较少用了。于是就出现神马1/8英寸,5/32英寸,7/16英寸之类的奇葩尺寸。加拿大以前也是用过英制,后来转为了公制。期间还发生过飞机加油的时候把单位搞错,结果数百人的大客机飞到一半没油了,成为史上最大滑翔机。你说这搞计算机的也就罢了,我这搞机械的真是愁死个人……谁敢说不麻烦,自己拿着两整套工具去拆机器就知道了……
(中文翻译: . Thank you so much
for an awesome translation!)Here's an American talking about her/his reasons for supporting the imperial system.The metric system is flawedThe metric system isn't practicalThere may be better options: Post-Imperial systemThe imperial system is more quirkyThe imperial system is traditional- - - - -I couldn't disagree more with the author of that article. Each of her/his arguments are based on unfounded assumptions or a disturbingly weak grasp of arithmetic. (It's depressing, but true, a lot of us don't know off the top of our heads that 1/3 of a meter is 33.3 centimeters.)Despite our reluctance to convert to the metric system, America was actually one of the first 17 countries to sign the , a treaty to coordinate the international adoption of the metric system. That was in 1875. In 1893, in accordance with the , the U.S. defined all its customary units in terms of metric units. The official definition of 1 foot is 0.3048 meters.There is also a program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to promote the metric system in America.In 1997, NIST also published a pamphlet detailing the history of metrification in America, "". The documents gives a short summary of the history of metrification in America and includes an FAQ that reassures readers that the metric system is just as easy if not easier to use than the imperial system.The document includes flyers to help Americans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metric system.Recently, a petition on We The People was popular on social networks because of the lukewarm, noncommittal response it received from the White House.- - - - -Americans have been trying to switch to the metric system for over 100 years. - - - - -As always, if you have the patience to translate this answer, then go for it =P
当年某科考试做最后几道大的计算题的时候,直接把除数与被除数的磅同时消掉了。后果就是全跪了。尼玛质量也是磅,重力也是磅。明明都是磅,可两者之间还需要换算啊。谁再说英制单位棒的,我非得用棒棒把你脑袋敲成个棒棒!!!
美国的权力是分散的,选择单位制这种事情似乎没有明文规定该归哪个机构裁定,所以干脆就因俗而治了。另外还有个问题,就是由于美国在某些行业的传统优势,导致其他国家都是按照美国标准来的,所以无形中进一步加大改革单位制的成本。例如石油和航空业,目前国际主流都是捏着鼻子跟着美国用英制,哪怕是发明了公制的法国人也无可奈何。
美国人故意的,想改容易得很,从小学开始接触二十年怎么也能执行了。
Path Dependence.
别盯着美国啦。我们近在身边的香港的单位更加复杂。先说重量单位,一般超市就分两种,公斤和磅。很多时候为了把价格显示得诱人点他们还喜欢用100克价格,所以千万要小心。还不算太乱是吧?然后我们去菜场逛逛,也就是香港人所谓的街市。里面的计量单位主要有,磅和斤。似乎也不复杂?且慢,香港的斤是600克,开始有点晕了吧。比较金贵的比如海鲜类单价是标两的,但这个两是16两制的,也就说一两是37.5克。盎司品脱啥的也偶有见到。所以在香港买个东西想货比三家,万一计量单位不同换算就要心算半天。这还是我等大天朝的计算能力,老外估计直接晕了。再说长度,面积单位。香港的楼房面积是用英制的,所谓的千尺豪宅是指1000平方英尺,差不多93平方米。马路上的长度单位倒普遍公制了。但是由于香港是右舵车,很多车的码表是英制的。新一点的还有公英对照,老的直接就是英里,你看到限速80的时候还要心里换算一下是多少英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中国一般用的套筒扳手是公制还是英制_百度知道清民计量单位
&&&&&&&&&&&&&&&&&&&&&&&&&&&
&&清民计量单位
&&&&一、清代计量单位
  1.长度:里、引、丈、尺、寸、分、厘,1里等于15引,引以下均为十进制。
  2.面积:顷、亩、分、厘、毫、丝、忽、微、纤、沙,其中1顷合100亩;1亩等于60平方丈;亩以下均十进制。
  3.重量:一般使用斤、两、钱,1斤合16两,1两合10钱;银锭计量为两、钱、分、厘、毫、丝、忽、微、沙、埃、渺、漠,均为十进制。
  4.容积:石、斗、升、合、勺、抄、撮、圭、粟、粒、黍,均为十进制。
  面积重量、容积计量单位出自清代及民国版《沙县志》,实际使用中,面积最小单位为厘,重量最小单位为厘,容积最小单位为合。
&&&&二、中华民国计量单位
  民国时期大致沿用清代的计量单位,但同一计量单位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示的计量不尽相同。以市石、市担为例:1市石稻谷为108斤,糙米为150斤,上等米为160斤;1市担麦子、蕃薯为100斤,稻谷为130斤,烟叶为70斤(民国17年以前为60斤)。斤、尺、升的制数亦有多种。据民国26年(1937年)1月的调查,旧制度量衡情况如下:
合标准制数
合市用制数
1.0905市尺
0.8503市尺
0.9000市尺
1.1223公升
1.1223市升
1.1455市斤
  民国31年,县政府开始在全县推行新制计量单位,统一计量标准。新制标准计量单位长度为公尺,容量为公升,重量为公斤,市制计量单位的1市尺为1公尺的三分之一;1市斤为1公斤的二分之一,每市斤为16两,每两等于10钱;1市升相当于标准容量1公斤。民间流行的粮食计量单位以糙米计,1石等于150市斤,1斗等于15市斤,1升等于1.5斤。石、斗、升、合均为十进制。
  民间买卖薪柴使用计量单位称“墙”。“墙”的长、宽、高无统一标准。民国35年,经民国福建省度量衡检定所批准,规定:长1尺2寸的柴块堆成高、宽各为6市尺即为1“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
  1949年,县内延用民国时期的计量单位。1959年3月,改市制的1斤等于16两为1斤等于10两,但中药行业及个别单位仍使用16两为1斤的旧衡器。1977年4月开始进行中药处方用药计量单位改革的宣传,1979年中药用药计量单位改为以克为主单位,至此,两、钱、分等市旧制重要单位被彻底取消。
  1982年10月开始进行“改革旧计量单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宣传。1985年7月,禁止购置市制单位的计量器具,一律购置法定计量单位的千克(公斤)秤和米尺。日全面推广千克秤和米尺。1988年,主要计量单位重量为吨、千克(公斤)、克;长度为公里(千米)、米、厘米、毫米;容积为升、毫升;面积为亩、平方公里、平方米;体积为立方米;动力为千瓦;发电量为千瓦小时(度)。(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沙县志》)&&
&&&&&&&&&&&&&&&&&&&&&&&&&&&&&&
&&统一计量单位
  &清代及其以前,计量单位基本沿用秦制,长度为丈、尺、寸、分、厘、毫;容量为石、斛、斗、升、合、勺、撮;重量单位为担、斤、两、钱、分、厘、毫;面积单位为顷、亩、分、厘、毫、丝、忽。度量衡器具沿用尺、秤、升、斗、提等。清末民国初则并存多种计量单位制,英制、法制、德制和多种旧杂制计量单位,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使用,严重妨碍生产、商贸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民国17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统一度量衡制度,以标准制(万国公制)为本,市用制为辅,从市用制过渡到万国公制。这种市制单位与标准制的等量,刚好为一、二、三的倍数,所以称市用制为“一二三制”,即1公升等于1市升,1公斤等于2市斤,1公尺等于3市尺,实行二制并存;地积仍然以6000平方市尺为1亩,重量以16两为1斤,1里为1500市尺。时常用的度器有营造尺(鲁班尺)、裁尺、量地尺、市尺、米尺,衡器有红花秤、一八秤、磅秤、库平秤、新议秤、城新议秤、八八秤、街平秤、谷秤、猪老秤以及戥秤、天平,量器有方形斗、圆形斗、竹管升、竹及金属油提、酒提等。
  195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规定,推行使用国际公制计量单位,英制除因特殊需要外,一律改为公制,保留人们日常生活中通用的市制。但原定16两1斤改为10两1斤。为防止差错,中医处方用药仍继续使用原有计量单位。并要求衡器制造企业生产符合公制计量单位的衡器产品,逐步淘汰使用英制计量单位的衡器设备,在商贸领域推广使用10两秤,全市10两秤改制工作至70年代后期始基本完成。
  1977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改革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的请示报告》,1979年统一采用公制计量单位。1981年5月停止使用市斤制。日停止使用绳纽秤和非定量铊刀纽秤,统一使用定量铊刀纽秤。
  日,计量器具和设备上的计量器具采用国家统一法定计量单位。6月1日公文、统计报表、报刊广播电视的节目报道、制订技术标准、企业参加评优的产品技术标准说明书、铭牌、包装物均统一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印刷厂承接的业务亦统一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印制,停止承印非法定计量单位的印刷品。7月1日停止销售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
  &&&&&&&&&&&&&& &&&&民国时期标准制与市用制折合表  
标准制折合市用制
市用制折合标准制
标准制  市用制
市用制  标准制
1公里=3市里
1公分=3市分
1公寸=3市寸
1公尺=3市尺
1公丈=3市丈
1公引=3市引
1厘=0.333公厘
1分=0.333公分
1寸=0.333公寸
1尺=0.333公尺
1丈=3.333公尺
1引=33.333公尺
1公厘=0.15市厘
1公亩=0.15市亩
1公顷=0.15市顷
1毫=0.6667公厘
1厘=6.667公厘
1分=0.6667公亩
1亩=6.667公亩
1顷=666.667公亩
1公撮=1市撮
1公勺=1市勺
1公合=1市合
1公升=1市升
1公斗=1市斗
1公石=1市石
1公秉=1市秉
1公丝=0.32市毫
1公毫=3.2市毫
1公厘=3.2市厘
1公分=3.2市分
1公钱=3.2市钱
1公两=3.2市两
1公斤=2市斤
1公衡=20市斤
1公石=200市斤
1公吨=2000市斤
1毫=0.3125公毫
1厘=0.3125公厘
1分=0.3125公分
1钱=0.3125公钱
1两=0.3125公两
1斤=0.5公斤
1石=50公斤
  &&&&&&&&&&&&民国36年(1947年)新旧制度量衡单位折合表
新制折合旧制
旧制折合新制
新 制  旧 制
新 制  旧 制
1市尺=0.900(裁尺)
1市尺=1.111(鲁班尺)
1裁尺=1.110市尺
1鲁班尺=0.900市尺
1市升=1.093米升
1米升=0.915市升
1市斤=0.813(红花)
1市斤=0.830(一八)
1市斤=1.107(磅秤)
1市两=0.830(库平)
1市两=1.031(新议)
1市两=1.056(城新议)
1市两=1.171(八八)
1市两=1.107(街平)
1红花斤=1.230市斤
1一八斤=1.205市斤
1磅秤斤=0.903市斤
1库平两=1.203市两
1新议两=0.970市两
1城新议两=0.947市两
1八八两=0.854市两
1街平两=0.903市两
 &&&&&&&&&&&&& 民国36年(1947年)&新旧度量衡器价格比较表 
旧制比新制
说   明
裁尺比市尺
鲁班尺比市尺
裁尺售1000文、市尺售900文
鲁班尺售1000文、市尺售1111文
米升比市升
米升售1000文、市升售1903文
红花比市斤
一八比市斤
磅秤比市斤
油针比市斤
街平比市斤
库平比市两
台新议比市两
城新议比市两
八八比市两
八钱比市两
平戥比市两
红花斤售1000文、市斤售813文
一八斤售1000文、市斤售830文
英磅售1000文、市斤售1103文
油针斤售1000文、市斤售1037文
街平斤售1000文、市斤售1250文
库平两售1000文、市两售839文
台新议两售1000文、市两售860文
城新议两售1000文、市两售862文
八八两售1000文、市两售977文
八钱两售1000文、市两售1050文
平戥两售1000文、市两售1200文
&&&&&&&&&&&&&&&&&&&&&&&&&&&&&&&&&&&&&[福州地情网《福州市志(第五册》]&
&&&&&&&&&&&&&&&&&&&&&&&&&&&&
&关于中国计量单位&
&&&&1、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即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2、市制是192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为了全面改用公制,而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改造而成的过渡制度.
&&&&3、市制在1929年完成标准化并且能够很好得与10进位的公制换算.
&&&&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一斤等于十两。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5、从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市制计量单位有:担,斤,两,钱,分,厘,毫,丝,忽.
&&&&市制换算:1&担&=&100&斤,&1&斤&=&10&两&(古时&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1&毫&=&10&丝,&1&丝&=&10&忽.
&&&&市制与米制的换算:1&担&=&50&公斤,1(市)&斤&=&500&克,1两&=&50克,1&钱&=&5&克,&&&&&&&&&&&&&1&厘&=&50&毫克.&
&&&&新疆:他是现在全国唯一一个在民间也使用米制的地区。
&&&&秦代:那是唯一一个一种计量制度的时代。
&&&&精神:古时十六金星秤就是十六两称,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
关于古代的计量单位
战国时期至秦代:1斛[h&]&=&10斗,&1斗&=&10升。
换算现在的毫升:&1斛&=&20000毫升,&1斗&=&2000,&1升&=&200&
汉代:1斛&=&10斗,&1斗&=&10升,10勺=1合[gě],&1升&=&10合,&1合&=&2龠,&1龠[yu&]&=&5撮,&1撮&=&4圭,&换算为毫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1龠&=&10,&1撮&=&2,&1圭&=&0.5.&圭=1/10000升.
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
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
隋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开皇: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大业: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
唐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大: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小: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
宋朝:1石[d&n]&=&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元朝:&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
明朝: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1石&=&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
清朝:&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毫升:1石&=&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
关于古代的一两。汉代的一两折合多少克现在仍见解不一。多数人认为就是现在的一钱,即3克,而柯雪帆、郝万山、李可等认为是15.625克,足足差了5倍还多。至今未有定论。有人认为: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西汉沿袭楚制,一铢等于0.65克,东汉一铢等于0.57克,从此此制一直沿用到唐朝,就算有所改变也只是倍数上的区别,直到宋朝,才因为五代十国铜铁铅锡等钱滥铸,所以来了一次彻底的改变,规定一两等于十钱,从此论钱不论铢,宋元一钱等于4克,明清一钱等于3.69克。而大多数人认为是:古代一两是现在的一钱即3.125克。&
中国计量单位史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商代牙尺&汉代政治经济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汉末刘歆将秦汉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最早的度量衡专著。&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齐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长度单位的规定&秦汉时尺长约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1975年,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长24.525厘米,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在&1300多年间,量天尺尺值恒定不变,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日常用尺,则历朝趋向变大。&重量单位的规定&春秋中晚期,楚国制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克,一两重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为战国的一尺。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不同于秤杆。可能是介于天平和杆秤之间的衡器。战国不仅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墨经?经下》即有精辟论述。秦汉以后杆秤流行。&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内在联系&中国很早就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确定一个恒定不变的长度单位,成为历代探讨和争论的课题。《汉书·律历志》: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10龠为合,10合为升,一龠之黍重12铢,24铢为两,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之上。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汉书·食货志》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清康熙年间规定以金、银等金属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标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纯水为重量标准。这种利用重量确定度量衡单位的方法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商鞅方升&国际公制在中国的推行&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在钦定《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营造尺相当于米制32厘米,库平两约合37.3克。&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中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自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
&来源:/question/.html&
&&&&&&&&&&&&&&&&&&
&&&&&&&&&&&&&&&&&&&&&&&
&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秦始皇帝:“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着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百姓安宁,定立了皇帝称号,下诏书于丞相隗[wěi]&状、王绾[wǎn]&,把不一致的度量衡制度都明确的统一起来。
&秦二世:“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元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
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诏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说,统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制,后嗣只是继续实行,不敢自称有功德。现在把这个诏书刻左边,使不致有疑惑。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制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