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6级地震的危害害,城市建设应该做些什么

您的位置: >
建筑师面对地震能做什么?
建筑师面对地震能做什么?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妍琦
“坂房”还融入了对生态环保的考虑:大部分建筑材料在生产中耗能低,在建筑寿命完结后还可以回收,或可降解,或可再利用
“土木再生”的理念及组织架构
不久前,在环境优美的深圳市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由两个民间NGO为主体的小型研讨会。这场研讨会的特殊之处在于,参与的人士除了公益人的身份之外,他们都具有另一重专业身份——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
研讨会的发起方是“土木再生”,这个源于深圳的民间NGO起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是一家在深圳发起,以深、港、台三地的建筑、规划设计师为主,致力于用专业知识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专业志愿者联盟。在他们对核心理念的自我描述中这样说:“希望开展通过对震区传统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城乡建设方式进行反思和探索,来推动一系列再生,包括:受灾环境的再生,家园、生活和希望的再生,适于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再生。”
这一次,他们试图将源自香港的另一个NGO——关注城市进程和建筑的机构IDEA的理念介绍到内地。
参与重建不是冲动和应景式的短期行为
“土木再生”的专业志愿团队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周就成立了。当时以深圳、香港、台湾三地的专业人士为主,希望联合起来,为灾区重建做些什么。
随后,他们参照台湾“9·21”地震后的建设经验,在汶川的新学校设计建设方面提供了专业支援。为灾区组织了“新校园”全国设计竞赛,并帮助设计建设五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之后,“土木再生”在深圳登记为“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兑现着当年在行动纲领里提出的“不是冲动和应景式的短期行为”的承诺。
面对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很多规划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已经或正在准备行动。而灾民临时安置、建筑评估和废墟清理、过渡性用房的建设、永久家园的重建或搬迁,同样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在灾区规划建设的专业需求和专业志愿者的服务意愿之间,提供一个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的平台,作为对政府相关工作的一个补充,这就是“土木再生—家园重建”行动的出发点。
“土木再生”秘书处专员陈思羽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参与伙伴之一梁井宇是一个城市研究者,他在做建筑设计的同时就提出了一个疑问:建筑师们除了捐款之外,还能做什么?当时国内大部分的建筑师在5·12地震之前对建筑的抗震设计并不关心,对于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参与土木再生的许多设计师开始恶补和地震有关的房屋建设知识,并思考如何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参与灾后的重建,如何环保地重建。或许这就是土木再生最初的目地,也是土木再生最核心的价值观。”
从灾后重建到关注周边环境设计质量
在短时间内能汇集到三地的设计师来一起做一个项目,不易,但有远见。
“土木再生”的团队成员包括刘晓都、黄伟文、李程、白小刺等建筑师、规划师,他们不仅追求为震区奉献出优秀的建筑规划作品,也为如何通过民间立场和力量,利用各种地缘政治、经济差异,整合三地社会资源,促进中央、震区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积极对话、合作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积累宝贵的经验。
而5年后,这些工作还在逐渐地坚持并且发展。陈思羽介绍说:“我们配合深圳市政府对口支援龙南的任务,由‘土木再生’联系招募捐助资金、专业志愿者提供设计服务和技术支持。现在已落成了9所学校。我们还协助当地村民自建工作营地,联合志愿者合力建造阪茂板房,并联络‘场域建筑’、‘在场建筑’两个工作室完成《农民自建抗震屋图解手册》的英文翻译。关于灾后重建,我们专家建言的相关专文和建议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建言献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土木再生”已经从一个民间志愿者联盟进化成网络型团体。目前,其成员也早已不仅仅包括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还吸纳了很多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媒体人等多种社会服务人员。在工作内容上,他们除了搭建设计工作平台外,还建立了专家咨询团和专业志愿者团队。通过对震区传统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城乡建设方式进行反思和探索,来推动一系列的再生。
“土木再生”强调震后重建不是简单的硬件修复,希望通过反思震区传统的、当下的及未来的城乡建设方式,推动一系列再生,包括受灾环境、家园、生活和希望的再生,适于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再生。
时至今日,“土木再生”也在逐渐转型,从起初专门致力于灾后重建工作过渡到对周边城乡环境设计质量的关注。希望给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城乡环境和城市环境中受忽略的建设项目提供设计指导,营造出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把公益创意带进公众视野
事实上,在延续了最初的为灾后重建提供建筑设计的专业支持之后,“土木再生”与IDEA的互动与碰撞或许也可被理解为“土木再生”自身项目未来升级的一种探索。
IDEA的项目模式与“土木再生”有很大区别,这个机构在柬埔寨、尼泊尔等地有很多成功的设计,他们通过“建模”的方式,降低了“专业的门槛”,让所需设计的建筑项目的最终使用者们也参与到建筑设计中。他们将校长和孩子们一起选定的学校方案进行建造、投入使用。
陈思羽说:“IDEA的设计方式是逆行的,将孩子、老师这些使用者的灵感用专业的建筑知识去表达,这是我们目前比较缺乏的一种精神。IDEA用动手建模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使用者参与设计时对于专业性的困惑。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打破了设计者和使用者两者的隔阂,设计出让孩子们更加喜欢的学校。”
而“土木再生”在日常的宣传和倡导活动推进中也融入了创新和创意,在深圳发起了一些与自身项目核心内容推广有关的“快闪”等活动。陈思羽说:“今年2月12日有近500个逆行者,倒走的单车、轮滑和跑酷者,在深圳音乐厅和中心书城之间的广场汇聚起来。该活动的设计师希望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一起,以他们的方式去回忆和表达心中对地震遇难者的情感。”
更多的计划在酝酿中。
陈思羽说:“‘5·12营造计划’是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外围展,我们希望在今年5月到12月的时间里,通过交流、研讨、调研、学生工作营、展览和出版方式,集中讨论汶川地震以来的设计营造实践案例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启示。这一计划把包含一定公益性质的创意实践带进公众视野,让这些社会机构、团体及其设计与公众有更多的互动,吸引更多人参与。(本文由深圳晶报与公益时报联合呈现)
(本报特约记者&李妍琦)
令人身心愉悦的“坂房”
2008年9月,成都华林小学过渡校舍举行了竣工典礼。这组“坂房”,是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Ban)设计的房子,也是“土木再生志愿者联盟”发起“新校园计划”以来第一个实施的项目。与大量在地震灾区修建的板房不同,它由中、日两国学习建筑的学生和成都成华区的一组教师等三批自愿者合力建造起来。它提供了一个理念,即使是灾区过渡性的房屋,如果精心设计和建造,也能成为美好的建筑。
华林小学过渡校舍分三排建筑排列,共有8间教室和2间办公室,总建筑面积514平方米。虽规模不大,它的建成却有着多重意义:在重建工作的组织上,如何能整合政府、民间和国际等各方资源,使得多方通力合力,为着共同的理想而建设;在建造过程中,中日志愿者如何在各自的专业理解、建造技能、行为准则上相互磨合和学习,甚至必须得克服历史在各自民族、个人心理上投下的阴影,从而能真正肩并肩地坦诚合作;在建筑教育上,志愿者们如何能把大地震所唤起的社会热情,转化为职业理性和技能,亲手建起一组品质高超的房子来,并在将来如何能把这种理想、热情、经验和自信贯穿到个人的建筑实践中去……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各方探讨的课题。
在建筑设计上,和坂茂的众多作品一样,此“坂房”有着相当的探索性。它利用可回收的纸管、木结点和钢缆做主体结构,利用半透明波纹板、泡沫板和木夹板三层叠加做屋面,利用塑钢门窗做围合。尽管所有材料都是工业化定型产品,但因为整个建筑体系是独创的,所以在很多材料的组合、交接处都需要摸索出特定的做法。
本周捐赠排行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安全城市规划
防震减灾先行——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下载积分:976
内容提示:安全城市规划
防震减灾先行——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2:43: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安全城市规划
防震减灾先行——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官方公共微信地震的危害有那些?
本文行家: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中国,由于地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因此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破坏性很大的地震。如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8级地震造成了死亡83万余人的惨剧,这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影响较大的地震主要有三次:一次是1966年3月8日及3月22日发生在河南省邢台地区的强烈地震,在震中地区几乎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十几秒内,这座随着开滦煤矿的开发而兴起,有着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就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次震灾中,死亡24万多人,重伤16万人,轻伤36万人;还有就是今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南阳市地质构造复杂,也是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1946年10月23日南阳6.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死伤人口约1万人,是我省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自197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南阳小震活动不断,每天都有发生,较为显著的地震活动有:1973年11月29日,淅川宋湾发生ML5.1级地震,有感范围波及淅川、内乡、湖北均县等地;1976年2月11日至2月28日,内乡发生的ML4.0级震群活动;1991年10月13日桐柏县发生的3.1级有感震群;2000年4月29日,内乡县马山口和镇平县高丘之间发生ML4.7级地震,这是南阳市自1973年11月淅川宋湾5.1级震群以来最大的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28人受伤(其中重伤7人),经济损失5600余万元。地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断裂带上,西峡县境内共有三条地震断裂带通过。一、西官庄——镇平——梅山断裂带该断裂带自陕西走向北西西向,向东经过西坪、重阳、镇平进入南阳盆地后,再向东经过龟山、商城、梅山进入安徽界内。二、朱阳关——夏馆——大河断裂该断裂是一条规模深大的断裂,西起陕西兰田,延伸入河南境内,经朱阳关、夏馆、南阳桐柏、信阳、商城,此后进入安徽省。三、老灌河断裂该断裂走向南北,全长220公里,其上游朱阳关到米坪走向北西西,在军马河转为南北向,该断裂自早第三纪至第四纪开始地震活动。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以及丹江口水库坝址的加高,其上游周边地区,地下& 力增大,原有平衡被打破,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我县的建设工程必须高标准要求,以防止破坏性地震给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参考资料: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如何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必须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做好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根据规范施工,保质保量的建筑工程,是降低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做好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也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震前积极进行抗震建设......震后积极进行搜救重建......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