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类与整理103-88=15的算理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评语集锦1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评语集锦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 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 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
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物体所在的方向。 2、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时间:5 课时。 第 1 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内容:教材第 2 至 3 页例 1 及练习一第 1 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 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 2008 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 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 2 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 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 1:出示第 3 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 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1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 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 4 位同学面朝 4 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 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 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 1 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 人一组,1 人指挥,4 人做动作。(1 人指挥站中间,4 人听指挥站 4 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 4 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 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 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成自己独特的 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 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 2 课时 绘制平面图教学内容:教材第 4 页例 2 及练习一第 2 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教学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 4 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 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 4 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2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 6 页第 2 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 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 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 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定为上方,依次把 其他三个方向标出,再根据我的描述绘制出我女儿房间的示意图,最后小组内进行交 流、展示。在交流中,学生发现由于各人选定的上方不一样,感到看图很不方便,联 想到平时出门旅游也需要看地图,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会非常麻烦的,因此大家一 致认为很有必要 “统一”规定。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所以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按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接着大家又按照通常使用绘制地图的方法重新绘图。 第 3 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一)教学内容:教材第 5 页例 3 及练习一第 3、4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 5 页例 3 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 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 5 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3 2、练习一第 3 题。 3、练习一第 4 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只有练习二的第 2 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 补充练习,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如“送小动物回家”,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 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 新知,有增进了友谊。 虽然“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但如果教师 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课上认真组织实施,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 第 4 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内容:教材第 8 页例 4 及练习二第 1~4 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 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 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教材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 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 1 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 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 2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 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 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 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4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 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 1~3 题。 5、练习二第 4 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 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 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 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 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生应 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在下节课教学时,要将看图描述路线与描述生 活中的路线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第 5 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二)教学内容:教材第 9 页例 5 及练习二第 5、6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 9 页例 5 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5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 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 9 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 11 页第 3 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 12 页第 5、6 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 问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 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 路线还不够。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 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 除法。 3、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 会表达估算的思路, 形成估算的习惯。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时间:15 课时。 第 1 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教学内容:教材第 13 至 15 页例 1 及“做一做”第 1、2 题,练习三第 1、2 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 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 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6 2、口答。 (1)80 里面有几个十?400 里面有几个百? (2)34 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 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教学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 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材第 13 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 124 箱改为 120 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 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 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 1 (1)赵大伯 3 次能运完 60 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 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 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 3 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 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 个百。 (3)240 箱货物,李阿姨运了 3 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 3 次运了 240 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 240 箱平均分成 3 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 240 除以 3。) 240÷ 3 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 240 平均分成 3 份,每一份不够 1 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 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 2 个百看成 20 个十,与 40 合在一起,看成是 24 个 十,再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8 个十,就是 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 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 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 15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材第 15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 15 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 1、2 题。7 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 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 固练习的训练要求。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 98%以上, 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 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第 2 课时 除法的估算教学内容:教材第 16 页例 2 及“做一做”第 1、2 题,练习三第 3、4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 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 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 124 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 223 千米,客车行驶了 4 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 3 元,100 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 182 人,如果按每 4 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 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 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材第 13 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 2。 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大约是什么意思? 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 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 40 箱 剩下的 4 箱每人还可运 1 箱,每人大约运 41 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8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 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 50 千米、55 千米、 60 千米。 以上 3 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 50~60 之间,当然以 55 最佳,因 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 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 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 3 元,100 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 182 人,如果按每 4 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 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 100 估成 120 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 182 估成 160 合适还是估成 200 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 100 元钱,所以估算时不 能将 100 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 182 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 将 182 看成 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材第 16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和第 2 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 3 题和第 4 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 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 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教学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 算。从教学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 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 在教学做一做第 1 题 260÷4 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 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第 3 课时 口算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17、18 页练习三第 5 至 8 题。 教学目标: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 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9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4 80÷4 800÷4 ÷2 2×5 60÷3 20×3 24÷3 240÷3 ÷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3 180÷3 ÷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 5 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 6 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 8 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 7 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 口算的基本法。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第 4 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材第 19、20 页例 1、2 及“做一做”第 1、2 题,练习四第 1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 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2、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 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10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 24÷2 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8÷4 25÷5 63÷7 45÷9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 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材第 19 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 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 42 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 式:42÷2。) (2)42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 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 42 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 又对又快。 (4)笔算:42÷2。 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 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 法。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 4 个十,4 个十 除以 2 商 2 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 2,用除数 2 去乘 2 个十,积是 4 个十,表示从被 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 4 写在 42 的十位下面,4 减 4 得 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 完了,个位上还有 2,要落下来继续除,2 除以 2 得 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 2 去乘 1,积是 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 2 的下面,2 减 2 得 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的上面。 4、出示例题 2。 四(1)班和四(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 52 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 平均分 2 份,让我们一起拿出 52 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 5 捆,每份 2 捆,共分去 4 捆,还剩 1 捆,余下的 1 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 1 捆拆开,与 2 根小棒合并起来是 12 根,把 12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 每份 6 根。 ③先分得的 2 捆,就是 2 个十,再分得 6 根,一共分了 26 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 2 去除 被除数十位上的 5,商是 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 1(余 1 捆),余下的 1 和除数 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 1 表示 1 个十,个位上的 2 落下来,1 个十连同个位上的 2 合起来是 12,再把 12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 余数是 0。 (3)比较例题 1 和例题 2 的异同。11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 上面。 不同:例 2 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 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 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 20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 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 20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 1 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 写方法和格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 个例题进行教学――例 1: 42÷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 写格式;例 2:52÷2=?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 4 捆还剩 1 捆,怎样分?”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将动态的分小棒的操作与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 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第 5 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21 页练习四第 2~4 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 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 21 页练习四第 1 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 2 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12 3、练习四第 3 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 4 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 6 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 22~23 页例 3 及“做一做”,练习五第 1~3 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 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81÷9 84÷4 39÷3 54÷6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 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 你是怎样 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教学,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 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 3。 出示教材第 22 页的例 3 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标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 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 2 除 以 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23 个十除以 6 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 除以 6 为什么商是 3 而 不是 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 什么? 23 减 18 等于 5,这个 5 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 8 落下来,与 5 个十合并起来 是 58。58 除以 6 商是几?为什么商是 9?13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 40 页,而现在通过 计算得出 39 页余 4 张,这 4 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 39 加 1 等于 40 页。 列式:238÷6=39(页)??4(张)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 40 页。 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 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 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 24 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 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 44 张<238 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 288 张 > 238 张,所以 2 本相册够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 22 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2、完成教材第 23 页练习五第 1 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 用水彩笔涂上黄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材第 23 页练习五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材第 23 页练习五的第 3 题。 独立分析题目标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杂之处 在于: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二是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 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所以学生不仅能迅速 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 算方法――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练习, 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数”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 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第 7 课时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23~24 页,练习五第 4~8 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14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 4 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 5 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 6 题 (1)说清楚题目标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 7 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 8 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4÷3=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通过辨析错题,找 出原因,从而探求出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应注意的地方,进而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 除法法则。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学习品质。培 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策略。 第 8 课时 除法的验算教学内容:教材第 25 页例 4 及“做一做”,练习六第 1~2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 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 教学过程:15 一、教学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 )×9=27 (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246÷3 246÷2 48÷4 48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 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 4。 出示教材第 25 页的例题 4 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 5 元,小明有 100 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 20 与除数 5 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 7 元。小明有 100 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 100、7、14、2 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 14 和 7 相乘表示什么? 14 本需要 98 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 2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 1、2 题。 教学反思: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时,我从简单 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 数=商×除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 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 做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 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第 9 课时 除法验算练习16 教学内容:教材第 26、27 页练习六第 3~7 题。 教学目标:1、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 26 页练习六第 3 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 2、3、5 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 26 页练习六第 4 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 26 页练习六第 5 题 (1)出示挂图。 (2)笔算比赛。 (3)讲评。 3、第 26 页练习六第 6 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 26 页练习六第 7 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是竖式中第二次试商以后的乘法计算,往往学生不 进行乘法计算就直接在下面写上与个位相同的数,还有横式后的得数经常忘记写上余 数,甚至于写生的是被除数,鉴于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第 10 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一)教学内容:教材第 28~30 页例 5、6 及“做一做”,练习七第 1~4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 0 的道理,学会计 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 0 的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17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 0 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 有零和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92÷2 358÷6 ÷5 3、出示:14、104、140。 提问:0 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材第 28 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 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 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 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要求 0 除以 3 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 3 相乘得 0? 因为 0×3=0,所以 0÷3=0。 2、练习:完成教材第 28 页的“做一做”。 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3、出示例题 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 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 除以 3 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 0?为什么?这 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 0 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 所以这一道题的 0 要写在十位上,这个 0 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 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 0 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 在做除法时, 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 后面数位上还有 0, 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 0 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材第 29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 0 要写?18 比较: 402÷2 和 750÷4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 1,要写上 0 占位,不能漏 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 30 页的练习七的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 0 占位问题。 2、完成教材第 30 页的练习七的第 2 题 分 4 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材第 30 页的练习七的第 3 题。 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材第 20 页练习七的第 4 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的道理,然后再 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首先教学了有关 0 的加减法及 0 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 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的设 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第 11 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教学内容:教材第 31~33 页例 7 及“做一做”,练习八第 1~2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 1 时写 0 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 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92÷2 358÷6 407÷9 420÷2 2、( )里最大能填几? ( )×8<67 7×( )<58 ( )×5<48 70>9×( ) ( )×9<73 50>8×( )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7 的第⑴题:星光小学 832 名学生分 4 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 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标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 上的 3 去 4,商够不够 1 呢?不够 1 怎么办?19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 位上写 0 占位。 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 0 以后,用除数 4 乘 0 得 0,把 0 写在 3 的下面。 3 减 0 得 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 2 合在一起就是 32,32 除以 4 商 8,8 写在个位 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 0 占位。 2、练习:完成教材第 31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 0? 3、出示例题 7 的第⑵小题,562 名学生分 4 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 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 4 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 2 除以 6 够商 1 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 0?被除数个位上的 3 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材第 32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 0? 2、教材第 33 页第 2 题。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不够商 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 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 33 页第 1 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 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 0 的笔算除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 1 时,就要在 那一位商 0 占位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 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 0。即: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例子, 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 之间如何会出现 0 的关系更明确了。 第 12 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33、34 页例练习八第 3~7 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0 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 33 页练习八第 5 题):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 33 页练习八第 3 题。 ①读题、找条件、问题。 ②列式。 ③估算:你是怎样想的? ④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2、教材第 33 页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教材第 34 页练习八第 8 题。 ①看懂题意。 ②进行计算。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三、数学游戏:教材第 32 页“数学游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 34 页练习八第 6、7 题。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笔算的计算方法,回顾完后由学生完 成师生事先准备的练习题,面批面改效果好,包括交流时在黑板前的讲解,总的来说 这节课我在教学时有效的抓住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第 13 课时 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材第 35~37 页“整理和教学”及练习九第 1~6 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 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 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 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 可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教材目 录,看看教材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材上安排 的顺序一致吗?21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 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的较 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于适当 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 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 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出示讲课书第 35 页的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2、出示教材第 35 页的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 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教材第 35 页的第 3 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4、提问:(1)这 3 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 3 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 1~4 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 5、6 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教学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 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反思:执教完本课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时 间的掌握不够合理,另外,对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来说,我没有很好的放手 让学生去做,在小组内交流完后写出的重难点题目,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来讲解,而不 是由教师来插手。 数学知识的整理和教学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 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教学的过程中。22 第 14、15 课时 一、口算 80÷4= 5= = 2000÷4=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测验90÷3=40÷2= 6000÷3=120÷3= 84÷4=260÷2= 63÷3=350÷ 62÷二、填空 1.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 2.370÷7 的商是( )位数。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 )。 4.834÷3 的商是( )位数。 三、判断题 1.471 除以 4 商是两位数。 ( ) 2.738÷6 的商中间没有 0。 ( ) 3.因为 624÷6 的商是三位数,所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三位数。( ) 4.被除数的末尾有 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 0。 ( ) 四、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320÷8= 909÷9= 714÷7= 347÷8= 五、应用题 1.学校买来 960 本作文本,把这些作文本平均分给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该 领走多少本? 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每分钟走 66 米,他 8 分钟走到学校;从学校回家,小明 只用了 6 分钟。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几米? 3.小芳看一本 132 页的书,每天看 8 页。至少要多少天才能看完?3 统计教学内容: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平 均数。 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 计学上的意义。 第 1 课时 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教材第 38 页例 1,练习十第 1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导入 出示:某商店 6 月 3 日-10 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统计/箱 A 30 B 45 C 25 D 10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教学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 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 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 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材第 40 页练习十的第 1 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 1 主 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 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 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 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 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 2 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教学内容:教材第 39 页例 2,练习十第 2、3、4 题。 教学目标: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2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 班第一组 5 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李明 141 35 王芳 138 33 赵兰 139 32 刘玉 143 40 李琴 142 36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 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 4 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 1 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 用 10 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 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 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 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 教师建议大家 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 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 10 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 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十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习十的第 3 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 90 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习十的第 4 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 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 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第 3 课时 平均数25 教学内容:教材第 42 页例 3,练习十一第 1~3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 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材第 42 页的例题 1 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 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 4 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 4 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 集总数在平均分成 4 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 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 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 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 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 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材第 44 页练习十一的第 1 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 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 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材第 44 页练习十一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 3 题。26 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基于这一点,我在 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 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 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 公平的分铅笔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 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第 4 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教材第 43 页例 2,练习十一第 4、5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 28 个,第二组投中 33 个,第三组投 中 23 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标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 表示什么?3 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 3 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材第 43 页的例题 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 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 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 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 45 页练习十一的第 4 题: (1)完成第 1 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 2 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 3 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 5 题。 教学反思:“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悉的 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进行教学。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 的,让他们体会到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27 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 因为这个例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比较抽象 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4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帮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时间:4 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 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 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 2004 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 1 月 1 日开始,到撕下 1 月 31 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 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 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28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 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 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 2003 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 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 31 天?哪几个月是 30 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 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 个) 1 年 12 个月 30 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 个) 28 天 29 天 二月 特殊月 2、 记忆大、小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 年有 12 个月,其中有 7 个大月,4 个小月,1 个 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 48 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2)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 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 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 月 1 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 月 30 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 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 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本节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围绕教学重点“讲清时间 单位年、月、日等知识”,记住各月,平年、闰年及各季度天数,掌握判断平年、闰 年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29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 2001 年 3 月 15 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 2001 年 2 月 29 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 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 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 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1) 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 什么时间?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3)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1)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 31 天?哪几个月 30 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2)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 31 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 30 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3)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1)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4)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 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 12 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 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 月、9 月、2 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 2 月。 (1)出示书上 2004 年和 2005 年二月的卡片。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3)2 月有 28 天或者 29 天。 2 月是 28 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 2 月是 29 天的这一年 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1)学生自主计算。 (2)交流汇报。知道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1)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2 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3)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30 (5)小结: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 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 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 (6)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 年、2006 年、3000 年。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 月 1 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 月 30 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 62 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 365 天。 (2)一年中有 7 个大月,5 个小月。 (3)25 个月就是 2 年多 5 个月。 (4) 因为 1900 是 4 的倍数,所以 1900 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 ),( )。 4、小强今年 12 岁,可是他只过了 3 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01 年 2 月没有 29 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教学反思:平年和闰年的判断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观察 1997 年到 2008 年的二月的天 数,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 28 天,有的年份的 2 月是 29 天,学生经过讨论得 出哪些年份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 4 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又问 2100 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 29 天,我告诉学生 2100 年的二月是 28 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 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 400 除没有余数,再算 一算 1900 年是什么年,2 月是几天,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24 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 24 时计时法,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 3 课时 一、认识 24 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 是几时。31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 1 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 24 小时,后学 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 20 小时。 6、老师介绍“24 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 24 小时。 通常采用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法,叫做 24 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 24 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 24 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 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教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 1 时,中午十二时) 4、 教师再拨时针, 让学生学习下午 1 时到晚上 12 时用 24 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 1 时,下午 5 时,晚上 9 时,晚上 12 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 7 时 中午 12 时 下午 4 时 下午 6 时 40 分 晚上 9 时 12 分 24 时计时法 19 时 23 时 40 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 18 时就是下午 8 时。 ② 工人上午 8:00 上班,下午 16:30 下班 ③ 深夜 12 时就是 24 时,也是第二天的 0 时。 (2)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 或 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 8 时,也可能晚上 8 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 4 课时 一、复习 说说用 24 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 8 时,11 时,下午 3 时、5 时,晚 上 10 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 2 时 40 分和 17 时 45 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 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 2 时 40 分用 24 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教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 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32 4、教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 2 时 40 分、17 时 45 分,还像上午 7 时 50 分上学, 11 时 35 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 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 8 小时,在校 3 小时 45 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三第 3~6 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 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 24 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 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 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 针指着 12,说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 2 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 24 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 24 时记时法。5两位数乘位数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 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 教学时间:8 课时。 第 1 课时 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 58 页例 1 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 1~5 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 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 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 不满十)。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33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 30×4、300×7、12×4 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材第 58 页例题 1 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3)大家刚才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 10 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如 果工作了 30 天呢? 出示例题 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 300 份报纸,工作了 1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 作了 3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 因数一共有几个 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 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 1 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 60 封信,工作了 10 天,要送多少封 信?工作了 30 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 一共有几个 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 0。 4、练一练:完成教材第 58 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讲评时提问:80×10 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12×200 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 69 页的练习十四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材第 60 页的练习十四第 2 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 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 60 页的练习十四第 3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 60 页的练习十四第 4 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 2 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 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 100 米,那 2 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 们以 4 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 5 题。34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 不难,因此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即: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数学 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口算方法――“将相乘的两个因数 0 前面的数进行相乘, 再在后面添上两个因数共有的 0” 或 “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 , 最后进行交流。今天课堂上充分显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上我还充分发挥 “一帮一”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就解决了问题。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证明,像这样 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 2 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内容:教材第 59 页例 2 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 7~8 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 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2 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 些信息? 2、教学例题 2。 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 2: 多媒体教室一共有 18 排, 每排 22 个座位, 现在有 350 名同学来听课, 能坐得下吗? (1)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 350 名同学, 因此不用大家计算, 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 350 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 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 350 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材第 59 页的做一做35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材第 61 页练习十四的第 7 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材第 61 页练习十四的第 8 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 93 棵树苗”中,你可 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 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 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 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 估近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 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 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 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 3 课时 综合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61~62 页练习十四第 6、9~12 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 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 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 6 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 9 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 的。 3、练习十四第 12 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 7 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 8 题。36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 11 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 4 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教材第 63~64 页例 1 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 1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 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 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 62 页的例题 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 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 共 12 本,每本 24 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标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 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 乘 2,我们已经回算,23 乘 12 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 24 乘 12 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 4 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 12 本书分成 10 本和 2 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 10 本书多少 钱,再求出 2 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 12 本书用 288 元,计算时一共用了 3 个竖式,大家想一 想,我们能不能把这 3 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算理与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