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题

一道历史题
一道历史题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这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勃兴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山峦、海洋 B.河流、山川 C.河流、森林 D.海洋、森林
应该是选A.山峦、海洋
首先,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海运发达,属于海洋文明,它发展了自己的商业文明与殖民文化 。
其次,巴尔干半岛内山峦起伏,将希腊内部分成很多块,这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最终发展成各自独立的城邦,而各自的城邦也有不同,比如雅典和斯巴达,一重文,一重武,其实就是由于山峦分割,各自环境不同。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选最后一个 我有印象 因为之前考试有过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这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勃兴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应该是A吧。。。
A.山峦、海洋
首先,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海运发达,属于商业文明
其次,巴尔干半岛内山峦起伏,将希腊分成很多块,这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最终发展成各自独立的城邦
A.山峦、海洋
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海运发达,属于商业文明
巴尔干半岛内山峦起伏,将希腊分成很多块,这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最终发展成各自独立的城邦一道历史题&&&&&&&&&&
发布者:&|&
浏览(6002) 评论
&|&发布时间: 21:46:20&最后更新时间: 23:23:13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独家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小瑛老师说的是!
:&( 16:46:46)&
女人也高屋建瓴呀,大气,佩服!
:&( 16:37:55)&
小瑛说得真切中时弊,当今的教育改革到底应该改什么?改来改去,从我们的父辈到我们的孩子,考试题目还是背年月日,真是可叹!只改其表,不改其里,有甚用?
:&( 14:35:59)&
很有道理的,应该让教育部的官员们看下你这个博文,要不他们老是坐在京城里,以为自己是太爷呢
:&( 09:40:43)&
有时候太具体,我们就会看不到整体,历史更是如此
:&( 08:54:24)&
“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呵呵~
:&( 23:54:42)&
教育改革,体制应要先改!
:&( 23:15:53)&
小瑛讲到点子上了,分析得很透彻!
:&( 23:09:17)&
我觉得应该改革的是思维。弃陈旧,纳新锐!
:&( 22:21:30)&
首席拜读。新春问候!
“美国式版本是,如果成吉思汗没有死,当今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
“还有,日本式的版本是,如果成吉思汗还在,日本胜算中国的把握能有几分?”
“中国式版本是,成吉思汗生于哪年哪月哪日哪地,死于哪年哪月哪日哪地。”
现在的孩子太有才了。。。。。。
:&( 22:19:39)&
55 篇, 4 页 4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一道历史题目,10,谢谢咯&
Jie00744昁
先给好评吧
点击右上角就是
有没有啊?
2,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计划经济体制
不对,是市场经济体制
3,一国两制
谢谢O(∩_∩)O
二五八四九三三二六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由一道历史小论文题引发的思考_论文_3773考试网
| | | | | | | | |
&&-&&-&&-&正文
由一道历史小论文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历史小论文题引发的思考
(一) &&&&& 在刚刚进行的泰安市一轮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 29、材料四& 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 问题:
&&&&& 材料四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8分)
&&&&& 参考答案如下:
&&&&& 批驳: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不成立的。(1分)
&&&&& ①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1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2分)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1分)&&&&& ③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片面扩大了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作用,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1分)
&&&&& 此小题紧跟近年高考动向,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也是这套试题的一个亮点。它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展开论证,并能深刻地揭示历史问题的实质。这样就将历史学科能力与政治理论修养与人文素养的考查紧密结合起来,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 近几年的山东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渗透了前几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意识,把小论文引入考题中。这种考查方式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以命题改革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化。给了新课程明确的导向,即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综合发展;倡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探究和思考历史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 (二)
&&&&& 2010年山东文综卷27题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命题尝试。
&&&&&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相遇
&&&&&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 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 这道题目的特点是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凸显新史观,且“主题词”对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起到较好的作用,也体现出高考命题中的人性化特点。而其中的两个小题都要求考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强化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书面表达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从知识立意到能力和情感立意的转变。
&&&&& 这种命题风格和特点给我们今后的教学以明确的导向和深刻的启迪。对今后高考试题的命制和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 (三)
&&&&& 针对历史论文问题的考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小论文的基本模式和环节。
&&&&& 具体来说,论文的结构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 其中论点是论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要明确、精炼、简洁,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
&&&&& 论据是用来说明论点的。要运用题目所给材料或是所学史实以及的所见所思加以阐述。
&&&&& 论证要以理论为依托,结合具体详实的论据,运用严密科学的逻辑分析来论证论点。论证时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 结论是论文最后的概括或总结。如果是批驳错误观点,还要指出观点错误的实质所在。
&&&&&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有如下要求和标准:
&&&&& 1、主题明确,紧扣要求,富有创意;
&&&&& 2、论据充分,所举史实具有典型性,说富力强;
&&&&& 3、论证严密科学,详略得当;
&&&&& 4、结论正确,寓意深刻,首尾呼应;
&&&&& 5、语言准确、生动而富有理性,感染力强;
&&&&& 6、形式和结构完整、规范,注意段落化、程序化。
&&&&& (四)
&&&&& 小论文题目的设计,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它以命题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
&&&&&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多维的学习、思考的空间,要注意史料的补充和运用,以问题来带动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要注重将小论文题引入课堂,以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以此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让历史课因史料而丰富,因思维而精彩,因论证而严密,因拓展而升华,因创新而持久。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文化决定道路选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