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疼痛的症状骨水泥旷置术后脱蹴的症状

髋关节软骨损伤的保髋手术
作者:xm174cxy
摘要:关节软骨损伤一直都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对于髋关节这样的负重关节更是如此。关节软骨损伤的原因众多,包括:创伤、盂唇撕裂、股骨髋臼撞击等等。正是因为软骨难以自我修复,保守治疗效果有限。而外科治疗手段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微骨折术、关节软骨修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镶嵌植骨术和异体骨软骨移植术。髋关节镜的进步使其在软骨损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但还没有文献确实证明软骨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我们还需要等多的研究以对髋关节软骨损伤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并最终制定治疗指南。
软骨损伤向来都是治疗的难点,对于髋、膝关节这样的负重关节更是如此。保守治疗可以临时缓解疼痛,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髋关节软骨损伤在关节内的各种病变中最为常见。McCarthy和Lee对457例髋关节进行了超过6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大多数髋关节软骨损伤均伴有盂唇撕裂,其中有59%位于髋臼的前方。 关节软骨损伤的原因包括:创伤、盂唇撕裂、股骨髋臼撞击(FAI)、关节炎、骨坏死和发育不良。晚期骨关节炎的治疗通常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如果早期就对局部软骨损伤及时发现和治疗,就可能避免整个关节退变的结局。正因为如此,保髋治疗通常适用于50岁以下的年轻病例。 髋关节软骨损伤的病例通常有髋关节交锁的病史,可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偶放射至臀部或大腿。诸如盂唇撕裂等其他病变也可表现出相似的症状。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注意区别疼痛是源于关节内还是关节外。平片可见关节间隙狭窄,但无法观察到软骨损伤。MRI可以更好的显示髋关节软组织的情况,但对盂唇和软骨损伤仍显示欠佳。MRI关节造影可更好的观察到髋臼盂唇撕裂和软骨损伤,但假阴性率也会随之增高。 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像学分级方法众多,其中最常用的就是T?nnis分级 and Kellgren-Lawrence分级(表1)。还有一些则是根据术中所见关节软骨损伤的情况进行分级,如Outerbridge分级、Beck分级和ALAD分级就可以用来指导治疗(表2)。 表1
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像学分级
软骨损伤的分级
除了髋关节置换以外,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手段还包括:微骨折术、关节软骨修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CI)、镶嵌植骨术和异体骨软骨移植术(OAT)。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了这些方法在膝关节应用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对于髋关节病例的有效性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治疗 微骨折术 根据报道,膝关节软骨损伤采用微骨折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髋关节病例的效果仍不明确。髋关节微骨折术的指征沿用了膝关节病例,包括轻度骨关节炎、局部包容性缺损且小于4 cm2。 手术首先对软骨损伤进行清创,再用刨削刀切除碎裂的部分,再用环形刮匙清理出新鲜的骨床和边缘,此时病灶周围均为健康软骨且边界清晰。以尖钻在软骨下骨钻出3-4mm深且垂直于骨面的骨孔直至渗血,骨孔之间间距形成软骨下骨桥约3-4mm。此时骨髓细胞及生长因子即可由深部的骨髓进行软骨缺损区(图1)。有这些骨孔溢出的多能骨髓细胞可形成新的纤维软骨来充填缺损(图2)。
关节镜术中影像所示,对股骨头软骨全层损伤行微骨折术前行局部准备,星号所示为缺损部分周围健康完整的软骨,箭头所指为完整的软骨下骨层。F代表股骨头。
关节镜术中可见对髋臼的软骨全层损伤采用微骨折术,箭头所示为髋臼表面行微骨折的部位出血之前(A)和之后(B)的表现。用软骨下骨层用尖钻钻出骨孔。A代表髋臼,F代表股骨头。 Karthikeyan等对20例FAI伴有髋臼软骨损伤的病例进行了报道,这些病例均行髋关节镜手术,并在确认病损后接受了微骨折术,随后通过关节镜再次观察病损恢复情况。上述病例的软骨病损较为局限,缺损的平均大小为1.54 cm2,两次关节镜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17 ± 11个月。第二次关节镜手术可见病损充填率达到了93% ± 17%,肉眼可见软骨生长良好。 非关节炎髋关节评分在第一次手术前为55分,二次关节镜手术前为54分,平均随访21个月,二次关节镜术后评分提高至78分。Byrd和Jones对接受关节镜手术的207例凸轮型FAI进行了报道,其中有58髋为4级软骨损伤、软骨下板完整且周围软骨健康。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由术前的65分提高至术后2年的85分。 Philippon等对各种原因接受髋关节镜治疗的9髋进行了报道,这些病例均因髋臼软骨损伤而行微骨折术。术后缺损的优良软骨充填率为91%,但并未记录评分情况。Haviv等对关节镜治疗股骨侧凸轮型病损和单纯髋臼软骨损伤的病例进行了报道,全部135例中有29例软骨损伤2-3级且面积小于3 cm2接受了微骨折术,其他的病例则行软骨成形术。 采用微骨折术病例的术后非关节炎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软骨成形术病例。但作者并未提到软骨成形术病例软骨病损的大小。Byrd和Jones对9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例进行研究后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盂唇内翻。全部9例均为4级软骨病损,其中3例病损周围边界良好,故采用了微骨折术,术后2年随访,3例中只有1例恢复到了伤前运动水平。 对于不伴或伴有轻度髋关节炎的患者来说,微骨折术治疗软骨缺损简单而有效。但对于合并严重髋关节炎的病例,微骨折术的治疗效果就差强人意了。Horisberger等对20例接受了髋关节镜的FAI病例进行了报道,所有病例的髋臼软骨病损均为Outerbridge 3级或4级,其中有3例伴有股骨头软骨病损Outerbridge 4级。平均随访3年,50%的病例已经或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作者因此认为,合并有骨关节炎T?nnis 3级的FAI病例应视为关节镜治疗的禁忌症。 微骨折术价格低廉,且因能兼顾整个髋臼和股骨头而相对易于操作(表3)。据报道,在没有髋关节炎的情况下,微骨折术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且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但因为目前临床报道的样本量较小,还无法将微骨折术和其他治疗手段的效果进行比较。未来,我们还必须依据远期的临床结果才能对微骨折术治疗髋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进行评价。 表3
髋关节软骨损伤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据报道,目前自体软骨移植(ACI)可以在膝关节获得和微骨折术相似的满意疗效。ACI应用于膝关节的指征也同样适用于髋关节,即局灶性软骨缺损且没有骨关节炎的体征,此时软骨虽然全层缺损但范围局限,且软骨下骨完好。缺损的面积从3-10cm2不等。 整个手术过程分二次进行,一期手术先从患者的一处关节收集软骨细胞后在专门的设备中培养,二期手术则将培养的软骨细胞植入软骨病损处。为了将软骨细胞限制在目标缺损部位,早期的膝关节ACL手术以骨膜或合成材料覆盖,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形成封闭的空间,从而能够将软骨细胞保留在局部病灶。 将含有培养的软骨细胞在内的溶液注射入“补丁”下(图3)。一种称为基质辅助ACI(MACI)的新技术采用了生物降解支架进行软骨细胞移植,规避了“补丁”和注射细胞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膝关节病例,这种方法可通过开放手术和关节镜手术两种方式实施。
图示为自体软骨细胞植入的过程。A. 箭头所指为股骨头软骨缺损部位;B. 软骨细胞取自股骨滑车外侧;C. 对收集的软骨细胞进行培养以增加其数量;D. 将软骨细胞植入覆盖股骨头软骨缺损的补丁下方。
Fontana等对30例单纯清创或MACI治疗髋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Outerbridge病损 3级或4级,面积大于2cm2,所有病例的放射学表现为骨关节炎T?nnis 2级。MACI的二期手术均采用关节镜的方式进行。两个治疗组的平均病损面积为2.6cm2,平均随访时间74个月,术前Harris评分(HHS)MACI组48.3分,单纯清创组46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428)。随访末MACI组术后HHS评分87.4分,单纯清创组56.3分,作者因此认为MACI组的临床结果更好。 Akimau等对1例接受ACI治疗的年轻患者病例进行报道。该患者因髋关节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作者采用关节镜从其同侧膝关节取软骨细胞,将髋关节脱位后采用粗隆处的骨质充填股骨头处的骨缺损,将人工合成的胶原补片覆盖整个股骨头后注射软骨细胞。HHS评分由术前的52分提高至随访末的76分。再次行关节镜组织活检可见生成2mm厚的纤维软骨,随后的CT检查结果提示可见股骨头出现囊性和硬化改变且关节间隙变窄。 由于髋关节位置深在,周围大量肌肉附着,难以充分显露,而使得ACI或MACI的实施较为困难。这个手术在收集软骨细胞的阶段就可能存在感染或其他潜在的供区风险,而在ACI手术在植入软骨细胞必须将髋关节脱位后方可实施,而这又会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相比较而言,MACI可以通过关节镜实施,避免了开放手术带来的风险。MARI手术已在欧洲应用于临床,但在美国还未获得许可(表3)。 关节软骨修复 关节软骨剥脱即关节软骨全层从其下方的软骨下骨分离,剥脱的软骨可能发生断裂而成为关节内的游离体,并产生骨缺损。髋关节软骨的剥脱性损伤常见于FAI产生的盂唇前上方撕脱。这种损伤处理起来较为困难,往往需要先切除剥脱的软骨,暴露下方的软骨下骨。如果暴露的面积小于3cm2,则可考虑行微骨折术。如果暴露的面积大于3cm2,处理起来就较为复杂。对于肉眼观察健康的软骨瓣可考虑保留,就有医生尝试采用缝合或纤维粘合剂的方法对不稳定的健康软骨瓣进行修复(图4)。
图4 关节镜术中影像所示对髋臼剥脱的软骨采用缝合技术。A. 星号所示为髋臼(A)的病损,箭头所指为同时合并的盂唇(L)撕脱;B. 为修复盂唇和剥脱的软骨,对星号所示部分髋臼缘进行修整,箭头所指为微骨折的尖钻在软骨下层形成的骨孔,三角所指为拟行修复的从髋臼缘分离的盂唇,红箭头为剥脱软骨的下方;C)完成缝合后的撕脱盂唇(箭头)和剥脱软骨(星号)。F代表股骨头。 Sekiya等对一例17岁男性运动员病例进行报道,该患者患有FAI并伴有盂唇前上方的撕脱,剥脱的髋臼关节软骨面积为1 cm2,剥脱的软骨虽然不稳定,但肉眼观状态良好。随后对软骨瓣下方实施了微骨折术,并采用聚二噁烷酮可吸收缝线缝合软骨瓣。术后2年随访,患者自觉恢复了95%,MHHS评分96分,其中髋关节日常活动功能评分93分,髋关节运动功能评分81分。 Tzaveas和Villar等对19例髋臼软骨剥脱性损伤的病例进行了随访,他们在关节镜下采用纤维粘合胶处理剥脱的软骨。所有病例的软骨本身结构完整,其中有15例存在盂唇撕裂,18例合并有凸轮样的撞击。作者对下方的软骨下骨进行微骨折处理,并采用软骨瓣下方注射纤维粘合剂,压紧软骨瓣直至粘合剂干燥。其中有5例因各种原因再次行关节镜手术,术中可见修复的软骨均保持稳定。术后1年随访,平均MHHS评分由53.3分提高至80.3分,平均疼痛评分则由15.7分提高至28.9分。 目前关于髋关节软骨修复最大样本的研究中,Stafford等对43例关节软骨剥脱病例采用纤维粘合胶进行处理,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MHHS评分中的疼痛评分由21.8分提高至35.8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001)。MHHS评分中的功能评分也由术前的40.0分提高至术后的43.6分(P = 0.0006)。 关节软骨修复只适用于小面积的剥脱软骨,尽管临床报道的结果相对乐观,但支持使用这项技术的证据仍然不足。使用纤维粘合剂的技术目前仅在欧洲可以使用,在美国还未获准(表3)。而Sekiya报道的缝合技术仅有这一例报道。 镶嵌植骨术 镶嵌植骨术,又称为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即将自体的圆柱形骨软骨移植物充填病损关节的软骨或骨软骨缺损处。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膝关节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适应症为患者年龄小于45岁,没有骨关节炎的表现,全层缺损的部分范围局限且面积小于3cm2。 镶嵌植骨术首先要对缺损部位进行测量和准备,将病损部位的易碎边缘清除以获得稳定、健康的软骨边界。钻孔的数量取决于病损的大小,深度需要穿透软骨下骨,并确保各个骨孔之间软骨下骨的骨桥较为稳定,最后将外侧滑车获得骨软骨移植物植入之前的骨孔(图5)。这项技术在髋关节主要用于累及股骨头的软骨缺损。所需的骨软骨移植物可取自膝关节或受累股骨头的外下方。
图示为镶嵌植骨术的过程。A. 股骨头可见软骨缺损(箭头);B. 从股骨滑车外侧取自体骨软骨移植物;C. 将获得的自体骨软骨移植物充填缺损处。 镶嵌植骨术用于髋关节时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股骨头脱位。Girard等用这个方法治疗了10例因为各种先天性髋关节疾病导致的股骨头软骨缺损,平均年龄18岁,面积4.8 cm2,随访29.2个月。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由术前的10.5分提高至术后15.5分,HHS评分也由术前的52.8分提高至术后的79.5分,术后6个月复查CT可见所有病例移植物愈合良好且软骨完整。至随访结束,没有患者需进一步行THA手术。 Hart等一例股骨头镶嵌植骨的病例进行了报道,该患者曾因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骨折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HHS评分由65分提高至术后的100分,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且没有疼痛。Sotereanos等也对因双侧股骨头坏死的年轻病例行镶嵌植骨的病例进行了报道,该患者曾行游离腓骨块移植术,因双侧髋关节仍持续疼痛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可见股骨头软骨条件良好,仅存在局灶性软骨软化,随即从股骨头外下方取材后行镶嵌植骨术力图保留髋关节。术后髋关节疼痛评分由90分降至9分。 目前,镶嵌植骨术可作为治疗股骨头骨软骨病损的理想选择,其优势包括:无需类似ACI那样的二次手术;覆盖软骨病损的移植物含有透明软骨,其力学特性明显优于纤维软骨;可在术后即刻或短期内负重(表3)。但该方法需要将髋关节开放性脱位,这会更进一步增加受累股骨头发生坏死的风险。当移植物取自正常关节时,供区风险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异体骨软骨移植术 异体骨软骨移植术(OAT)是治疗髋关节骨软骨病损的另一种选择。和前述的方法相似,膝关节OAT的指征也同样适用于髋关节OAT,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小于50岁,没有骨关节炎的表现,病损面积较大(超过2.5cm2)或存在大量软骨下骨缺损。病损受区的准备需要清除软化的软骨,以获得一个健康稳定的软骨边界,然后钻孔以容纳异体移植物。所钻骨孔的大小应与异体移植物大小相当,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以压配的方式充填受区(图6)。
图示为异体骨软骨移植。A.股骨头可见软骨缺损(箭头);B.用柱状套管 从供体的股骨头获得异体骨软骨移植物;C. 将获得骨软骨移植物填入骨缺损处(箭头)。 Meyers早在1985年就发表了关于髋关节行异体骨软骨移植术的报道。共有20位股骨头坏死的患者(25髋)接受了该手术,其中有1例因股骨头股骨头骨折脱位存在部分塌陷。因类固醇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的10髋中有5髋(50%)手术失败,而非类固醇导致的骨坏死的15髋的手术成功率则达到了80%。Evans和Providence对异体骨软骨移植物治疗创伤后股骨头剥脱性骨软骨炎进行了报道,该患者的HHS评分由术前的69分提高至术后1年随访时的94分,且髋关节获得了完全无痛的正常活动。 Krych等对2例患者的髋臼骨软骨病损采用了这种方法,其中1例患者在髋臼顶的上方存在髋臼周围骨囊肿,曾在关节镜下行股骨颈的骨成形术效果欠佳。异体移植物取自供体的髋臼,MHHS评分由术前的75分提高至术后2年随访时的97分。另1例患者为髋臼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采用病灶刮除和骨水泥固定移植物。该异体移植物取自供体胫骨内侧平台以求获得完全匹配。MHHS评分由术前的79分提高至术后3年随访时的100分,术后MRI(1例为术后1年和另一例为术后18个月)提示移植物均生长良好且和髋关节完全匹配。 在目前有限的临床报道中,髋关节OAT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这个方法在避免供区并发症的同时,使得关节表面即刻恢复力学特性。即使是更大面积的软骨病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良好的疗效,替代的透明软骨和纤维软骨相比也具备更优越的力学性能。 OAT的缺点包括:疾病传染的风险、供体相对缺乏、移植物处理和采购程序复杂、软骨细胞的活力受到贮存时间长短的影响,有些报道认为贮存28天后移植物活力会明显下降(表3)。但镶嵌植骨术和OAT均适用于股骨凸轮畸形截骨后类似“咬苹果”样的局灶性病损。 作者采用的治疗方案 我们认为应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髋治疗方案(图7和图8),如图所示分别就股骨头和髋臼软骨病损所采用的保髋流程图。
作者用于治疗股骨头软骨损伤的方案流程图,相应患者的适应症为:(1)年龄的范围为骨骼成熟至50岁;(2)轻度(T?nnis级小于1级)或没有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3)没有炎型关节病;(4)1处以上的全层缺损,但对侧不同时伴有软骨缺损;(5)病变范围局限;(6)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作者治疗髋臼软骨病损的方案流程图,相应患者的适应症为:(1)年龄的范围为骨骼成熟至50岁;(2)轻度(T?nnis级小于1级)或没有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3)没有炎型关节病;(4)1处以上的全层缺损,但对侧不同时伴有软骨缺损;(5)病变范围局限;(6)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依从性。THA即全髋关节置换。 总结 对于骨科医生来说,为年轻、活动量大的软骨损伤患者尽量保留髋关节仍是治疗的重要考量。微骨折术、ACL、关节软骨修复、镶嵌植骨术和OAT等方法已经见诸于报道,并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疗效,但目前文献仅限于一些小样本的病例报道,且缺乏长期数据。另外,这些研究缺乏对照组,故难以对这些方法做出比较。因此,需要我们对这些治疗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找到最适合髋关节软骨损伤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关节炎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抗生素骨水泥在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治疗中的应用_学术论文_医疗器械新闻-3618医疗器械网
医疗器械行业最早的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在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浏览次数:45464
作者:邱少东,刘云宏,杨海波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银川 750004
  【摘要】 为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在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 2006年6月-2008年6月本科收治的因创伤所致长骨干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12例,临床在积极清创骨断端坏死感染组织,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后,在缺损处放置含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支持, 6~8周后行骨水泥取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 结果术后无1例感染复发,创面无红肿,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每3周复查,所有病例均在3个月时出现骨痂,骨折线模糊,显示骨性愈合良好。随访1~3年,平均1.4年,均获骨性愈合。通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抗生素骨水泥在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骨缺损;感染
  临床上因创伤所致长管状骨的大段或大块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如合并感染,治疗难度较大[1],以往治疗是局部坏死感染组织清创后,采用对流冲洗的方法,但患者卧床时间长,且感染复发率高,我院自年在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抗生素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岁。开放性损伤按照Gustilo分型:II型1例,IIIa型8例,IIIb型3例,其中股骨干8例,胫骨干4例,均为单侧。骨缺损长度4~8cm。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重物压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其中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1.2 治疗经过
  本组有9例于伤后3~10h在我院急诊手术治疗,均给予早期的清创(6例行外固定架固定,3例行钢板内固定术),3例在外院予清创骨折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12例患者在3~8d后出现局部切口红肿、全身高热等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血象及CRP均增高,经抗生素静滴治疗后,病情转入亚急性或慢性。3例外院转入病人清创去除坏死骨、拆除钢板螺钉更换外固定架,给予含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术后6~8周行植骨术。
  1.3 治疗方法
  1.3.1 行,尽快明确诊断,合理处理感染 对伤口分泌或液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但细菌培养阴性并不能排除感染,必须更换含有抗生素拮抗剂的细菌。本组病例中培养结果,1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大肠杆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和头孢哌酮钠。对这些病例选用敏感药物静脉给药控制感染,效果不理想。
  1.3.2 清创 确认感染后,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切开骨折端,清除坏死感染软组织及周围炎性瘢痕组织,去除坏死骨块及脓液,完整管状骨处开槽,彻底清理骨髓腔,取出脓液或感染肉芽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反复双氧水&盐水&洗必泰&冲洗创面及近远端髓腔,碘伏液倒入伤口内浸泡骨髓腔和周围软组织3~5min,最后用高压反复冲洗伤口。
  1.3.3 外固定架固定 在骨缺损范围的近远两端各平行拧入2~3根山茨针,然后安装连接杆(单杆或双杆),最后安装弧形杆或直杆使外固定架呈三角形,增强稳定性。在此过程中一定注意解放周围关节,尽可能避免超关节固定,以便患者能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减少肌肉萎缩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1.3.4 抗生素骨水泥(spacer)制作和安放 根据骨缺损范围决定骨水泥用量,选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40~80g与万古霉素混匀,后与骨水泥溶剂充分搅拌,待含抗生素骨水泥呈面团状时分块放置于骨缺损处,以便后期取出,同时增加药物释放面积。约12nin骨水泥完全凝固后,依据皮肤软组织条件行减张缝合或转移肌皮瓣术覆盖创面。
  1.3.5 骨水泥取出,取髂骨植骨 本组间隔6~8周后复查超敏C反应蛋白小于5.0mg/L,血沉小于20mm/h。术中分块取出骨水泥后再次清理创面冲洗后取髂骨制成颗粒样骨块植于缺损处。
  1.4 术后处理
  选用敏感药物静脉注射治疗7~10d,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复查肝肾功能,预防肝肾功能障碍,并配合高压氧治疗,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抗生素的活性,加快骨愈合[2]。同时术后积极行相邻关节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黏连。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控制,随访6~8个月未发现复发,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每3周复查,所有病例均在3个月时出现骨痂,骨折线模糊,显示骨性愈合良好,随访1-3年,平均1.4年,均获骨性愈合。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67.4d。
  3 讨论
  3.1 骨缺损填充物的选择
  目前对于骨缺损的主要治疗手段:1)取自体骨移植;2)同种异体骨灭活后移植;3)生物医用材料(人工骨)填充缺损。其中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缺损修复的&金标准&,由于移植物来自患者自身,修复效果可靠,但提供的植骨量有限,且后期有植骨块骨折、吸收的问题;同种异体骨可补充这样的缺陷,但可能会出现排异反应导致治疗失败。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的患者因缺损造成的残腔含有大量的致病菌,不论如何清创都无法保证骨缺损面内没有致病菌,故植入自体骨还是异体骨均有极大失败的可能,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加重感染。而含抗生素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具备以下特性: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2)骨传导及诱导活性;3)满意的机械强度和可塑型性;4)支持骨细胞生长和功能分化的表面化学性质与微结构;5)可与其他活性分子复合共同诱导骨发生;6)原料来源广泛;7)含抗生素羟基磷灰石骨水泥能充当良好的抗生素药物载体[3-5]。故我们认为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是骨缺损的良好填充剂,可连接骨折断端,阻挡软组织长入,并为血管及骨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支架,本文结果也证实这一效果。
  含抗生素骨水泥在缺损处的填充一方面在缺损处达到持续且有较高治疗浓度的敏感药物的释放,利于致病菌的杀灭,而且为二期植骨提供了必要的植骨床和植骨空间,减少了二期植骨时必须清除骨缺损处形成的肉芽而引起的大量出血;同时,在骨水泥周边我们发现有部分骨膜组织已修复,利于植入骨的再生;术后随访我们发现骨缺损骨端在经过6周左右的修养后,骨断端均得到较好的血供恢复,去除骨水泥后的区域血供良好。12例患者中有3例在去除骨水泥时发现断端髓腔内有少许黏性分泌物,术中再留取标本细菌培养均呈阴性。故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充当药物载体对感染的有效控制后再植骨获得骨性愈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通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使用含抗生素的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控制感染后的植骨对于大段骨缺损合并感染的治疗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Yu D.Wong J,Mastsuda Y,et al. Self-setting hydroxyapatite cement a novel skeletal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antibiotics[J]. J Pharm Sci,-531.
  [2] 董吴平,张爱虹. 慢性骨髓炎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48.
  [3] Ozaki T,Yoshtaka T, Kunisada T, et al. Vancomycin-impregnated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eads for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infection: report of two cases[J].J Orthop Sci,3-168.
  [4] Aoki Y, Kashiwagi H.Changing profiles of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J]. Chemotherapy,0-576.
  [5] 韩一生,朱庆生,王海强,等. 应用抗菌素骨水泥旷置分期翻修治疗人工置换术后感染[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109-113.
上一篇: 下一篇: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645|回复: 0
作者:江红卫,沈铁城,黄永辉,狄东华,赵建忠,田进&&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一期翻修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11例,其中9例采用清创、假体取出后一期翻修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9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迹象。关节评分(Harris评分):75~90分,较术前平均提高35分。[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只要诊断明确,彻底清创、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髋关节; 置换; 感染; 翻修术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虽已下降至1%,但绝对数增加,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常导致关节置换的彻底失败,造成残疾、甚至死亡。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本院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11例,其中9例在彻底清创、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的基础上,经过Ⅰ期翻修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53~68岁。4例初次手术本院完成,5例外院手术后转入。初次手术为: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全髋关节置换6例。术后3个月感染1例,3~24个月感染7例,24个月后感染1例。1例形成窦道。入院查C-反应蛋白、血沉均明显升高,WBC计数2例升高。X线均有不同程度局限性骨吸收、骨质疏松。细菌培养结果:表皮葡萄球菌生长4例,大肠埃希氏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阴性3例。病理检查均阳性。9例扩创后均采用一期翻修术,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纠正病人全身情况,完善各项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关节穿刺液细菌培养加药敏,有效广谱抗生素治疗1~2周。手术切开彻底清创,切除及清除所有可能被污染组织(肉芽、瘢痕、坏死骨组织、缝线、窦道、拔除假体、清除骨水泥);用抗生素溶液、双氧水、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最好脉冲加压冲洗,碘伏原液浸泡10~15 min后一期假体翻修,假体采用万古霉素骨水泥(万古霉素1.0 g加入骨水泥40 g)固定。术中多个部位取材进行组织学及病理学检查,术后继续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3周以上,复查ESR、CRP,练习关节活动。
  2&&结果
  患者术前均有患肢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结合相关检查,诊断假体周围感染明确。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迹象。影像学检查未见有近期并发症,假体固定可靠(图1、2)。关节评分(Harris评分):75~90分,较术前平均提高35分。
  3&&讨论
  3.1&&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
  假体周围感染可发生于术后数天或数年,既往手术史、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合并慢性感染、尿管留置等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根据临床发生时间可分为:早期感染:术后1个月内;延迟感染:术后6~24个月;晚期感染:术后24个月〔1〕。早期感染临床表现典型,延迟感染及晚期感染至今没有一个诊断的金标准。由于部分患者并不表现出明确的感染症状,因此鉴别松动是无菌性或是感染性,不仅困难较大,而且极为重要,如果未对可疑的感染灶认真处理即行翻修术,假体极有可能因感染而很快再次松动。作者认为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肢不明原因的疼痛且呈持续性、负重后加重或静息痛;发热、关节红肿、关节活动受限、窦道形成;血沉快,一般30 mm/h以上,CRP>20 mg/L;X线片表现骨质疏松、骨缺失、假体松动(股骨髓腔内侧不规则、扇形花边样皮质骨吸收);关节穿刺或局部组织细菌培养阳性;假体周围组织冰冻切片,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2〕。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患肢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入院查C-反应蛋白、血沉均明显升高,WBC计数2例升高;X线均有不同程度局限性骨吸收、骨质疏松;细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生长4例,大肠埃希氏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病理检查均阳性,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明确。
  图1患者,男,58岁,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大转子骨破坏(略)
  图2一期抗生素骨水泥翻修术后1年假体固定牢固(略)
  3.2&&细菌培养的复杂性
  本组其中3例病人有明显感染症状,反复穿刺培养结果阴性;1例关节穿刺液与深部组织培养结果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1)术前抗生素的应用;(2)培养条件不合适;(3)细菌的变种,缺陷菌种。本组阳性6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氏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阴性3例。目前认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葡菌是最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11%,厌氧菌占12%〔3〕。本组细菌培养结果与上述情况大致相符。
  3.3&&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处理方法的选择
  髓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常用处理方法有:单纯使用抗生素;保留假体切开清创、冲洗、置管灌洗;假体取出,扩创冲洗后,一期翻修或二期翻修。多数学者认为二期翻修为目前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标准措施。二期翻修手术可以降低手术后再次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毒力较强的细菌感染。缺点是治疗周期长,多次手术对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和骨结构的破坏较大。一期翻修是指将感染假体取除、彻底清创冲冼后,立即将再置换假体置入关节腔,无需旷置过程。若手术成功,则意味着只需一次性手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大大缩短,术后恢复快、功能好、费用明显减少,其最大问题是术后感染易复发。Schmalzried〔4〕认为一期翻修必须严格掌握以下手术指征:(1)病人健康,患侧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良好;(2)术前已经明确感染病源为甲氧西林敏感的G+球菌;(3)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及骨缺损较轻。文献报道〔5、6〕,一期清创翻修的成功率为86%,二期清创翻修的成功率可达到91%。本组病例中,无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可找到有效的抗生素应用,9例病人扩创后均采用一期翻修术,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无1例复发。本组采用一期翻修术的具体方法:术前选用有效抗生素1~2周(推荐利福平、喹诺酮类、万古霉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往往耐药);术中切除及清除所有可能被污染组织(肉芽、瘢痕、坏死骨组织、缝线、窦道、拔除假体、清除骨水泥);用抗生素溶液、双氧水、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最好脉冲加压冲洗,碘伏原液浸泡10~15min;更换敷料、器械;放入带抗生素(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和假体,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静滴3周,口服6周;复查ESR、CRP,练习关节活动。作者认为一期翻修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感染局限,细菌毒力相对低,对抗生素敏感,术前未发现大量脓液及耐药菌株;患者体质较好,没有已知的感染易感因素;局部骨和软组织的条件良好,没有明显骨缺损。术中进行认真细致的清创,使用抗生素溶液、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及碘伏原液浸泡,并使用有效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否则,建议二期翻修术为好。
【参考文献】
&& 〔1〕 裴福兴,曾建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28~130.
  〔2〕 Crockarell JR,Hanssen AD,Osmon DR,et al.Treatment of infection with debridement and retention of the components following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61313.
  〔3〕 Tunny MM,Patrick S,Corman SP,et al.Improved detection of infection in hip replacements:a currently underestimated problem[J].J Bone Joint Surg(Br),):568572.
  〔4〕 Schmalzried TP.Careful patient selection is the key for direct exchange in the infected THA[J].Orthopedics,.
  〔5〕 Raut VV,Sincy PD,Wroblcweski BM.Onestage revision of infected total hip replacements with discharging sinuses[J].J Bone Joint Surg(Br),724.
  〔6〕 Hanssen AD,Rand JA.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n at the site of a total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J].Instr Course Lect,122.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髋关节脱位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