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搜索引擎优化的水是引黄河的水吗

黄河在哪?黄河的水来自哪?黄河的水为什么黄?刚都了篇壶口瀑布,但对黄河还是对一无所知.
小木俗嚎89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河运_百度百科
[hé yùn]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这块古老的神州大地,地势西高东低,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东西的水上交通比较方便,但是南北的水运却困难很大,所以有必要在南北之间开凿人工河道。
1.历代王朝把所征粮食经由河道运至京师,称为“河运”。 汉 以后多用河运, 元 代兼用海运, 清
末改用轮船海运,河运始废。 元
《元海运志》:“命三省造船二千艘於 济州 河运粮,犹未专於海道也。”
《盛世危言·铁路》:“自河运改行海运以来,往还,费省而效捷。”参阅 宋 、 元 、 明 诸史《食货志》。
2.内河运输。
河运河运的悠久历史
加上上述西东走向的主要河流的支流多是南北走向,而且各条大河的支流之间往往相距很近,这些大河的中下游又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也就非常便于开凿人工河道。因此,聪慧而勤劳的我国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天然的内河、湖泊和海洋航运的同时,很早就设计并开挖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了航运范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国家,春秋时期即挖通了一批比较重要的运河,到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个全国性的运河网便初步形成了。
河运秦汉以前的河运
在里,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大都聚集在有水的地方,依靠渔猎为生。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有时它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了水的某些特性。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经》),意思是骑着木头有利于过大河,懂得了“水能浮起木头”的道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人们已有可能“编木为筏”,与此同时还能利用火烧和石刀、石斧的砍凿,把大原木挖空,做成,这样人们就能方便地在水上活动了。至于古代传说中提到的大臣、货狄发明舟,部落首领[zhuān xū专虚]发明浆、篙,帝喾发明舵和橹,尧发明等等,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
商朝的甲骨文上有“舟”字,当时已经有木板船了。据甲骨卜辞记载,在商代后期,航运往往被奴隶主用作镇压奴隶反抗的工具。商王武丁时期,王室的奴隶曾大批逃跑,武丁下令乘船追击。这些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后用了15天,终于把奴隶捕捉回来。这个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航行技术的状况。到了周朝,水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水路交通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而且还开凿运河。春秋时期,最先开凿运河的是陈、蔡、楚等国。当时,为了改善陈、蔡两国间的交通,它们凿了一条不长的运河,将的两条支流沙水和连贯起来。楚国也凿了一条从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到汉水的水道。不过,其中比较重要的和著名的运河有沟通太湖和长江的、沟通长江和的邗[hán含]沟和沟通淮河和黄河的荷水,以及稍后的魏国沟通黄河和淮河的。
春秋末年,、夫差父子相继为时,在、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强盛起来。为了攻打楚国,于公元前506年开挖了,船舶可以从苏州通太湖,经宜兴、高淳,穿石臼湖,在注入长江,大大缩短了从苏州到安徽巢湖一带的路程。吴大败楚国后,继而又攻破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臣服于吴。取得两次重大的胜利后,夫差认为在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决定进一步用兵北方,迫使北方诸侯也听从他的号令,于是在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哀公九
年》),又修通了邗沟。古邗城在今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一带,其遗址经发掘,周约六公里。构筑邗城的目的,是在江北建立起进军北方的基地。凿邗沟是便于向北运送军队和粮食。邗沟后人又称,据《水经注·淮水注》的记载,它从西南引长江水,绕过城东,折向,从陆阳、武广两湖(分别位于今东西)间穿过,北注樊梁湖(今江苏省高邮市),又折向东北,穿过博芝、射阳两湖(位于、宝应间),再折向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入淮河。邗沟渠线所以比较曲折,主要原因是要利用湖泊,以便减少工程量。从此,军队通过这条运河从长江直接进入淮河,可以从水路上攻打齐国,进兵中原大地。这条运河全长约150公里,它开通后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为后来江淮运河的发展奠立了初步基础。据史书记载,邗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凿邗沟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84年,吴军与齐军大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市南),齐军几乎全军覆灭。打败齐国后,决定再开一条运河,进军中原,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迫使原来北方诸侯首领晋国就范。那时,黄淮之间的东部,有两条较大的自然河道,一条是济水,原黄河的岔道;一条是泗水,最终流入淮河。泗水与济水很近,只要在两河间开一条运河,的军队就可以从进入泗水,通过运河转入济水,上溯济水,可达中原腹地。于是在公元前482年,吴国夫差就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和定陶县东北之间凿开一条新水道,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荷水。荷水同、邗沟一样,都是为了政治、军事需要而开凿的,但在后来长时间中,对加强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魏国成为这一时期七国中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在位时(公元前369年—前319年),为了与列国角逐,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
北)。迁都后,魏国多次动工开凿以大梁为中心的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鸿沟先在河南把黄河带有较多泥沙的水引入(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已湮),使水中的大部分泥沙沉积在圃田泽中,既减轻下游渠道的堵塞,又使圃田泽起到的作用,调节鸿沟的水量。然后引水向东,绕过大梁城的北面和东面,向南与淮河支流丹水、、涡水、等连接起来,许多自然河道连结成网,船只可以畅通无阻。鸿沟的开凿,不仅在黄河、、济水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水上交通网,而且由于它所联系的地区都是当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河运跨越山岭的灵渠
把与连接起来的灵渠,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那是在公元前221年,顺应历史潮流,前后花了10年时间,统一了中原地区,接着又向岭南进军。但是战争并不像预料的那样顺利。五岭的险峻地形,使行军极度困难。粮草的运输主要靠人背牲口驮。运粮队伍要翻山越
岭,走上好些日子,除去自己的消耗,到达营地时已经所剩无几了。更麻烦的是,行进在崇山峻岭的运粮队伍,往往要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粮草问题,更直接地说是运输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作战根本无法取得胜利。就这样,常常空着肚子打仗的秦军进行了三年战争,还是没有什么明显进展。
公元前219年,出巡到上游,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派水利专家领导“凿渠运粮”,在之上开一条运河。运河的路线,选在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这里两江相近,最近处不到1.5公里,山又不太高,相对高度20—30米。只需沟通两江,中原地区用船运来的粮草,就可以从水路一直越过五岭,进入岭南地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数十万秦军和民工,开石劈山,进行了艰苦的劳动。
他们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排除了许多困难和干扰。到公元前214年,这条长33公里的灵渠终于挖成了,运输问题解决了,下令向岭南增派援军。这一次,秦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控制了岭南,并在今桂林、广州和雷州半岛等地方设置了三个郡。这样,秦朝就有了40个郡。中国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与也可以直接通航了。
开凿灵渠的劳动人民,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
在这些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船“爬”上山的办法。我们勤劳而聪明的祖先懂得,船要“爬”山,对水面“坡度”就要有一定的要求。水面的“坡度”在航行术语上叫做“比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适合于航行的比降应在小于1/3000以下的范围,即在长3000米的水路上水位升高或下降不得超过一米。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对航行越不利。而湘江水面和漓江水面的水位差很大,即使用筑堤的办法来提高水位,比降还是太大,离要求还是差得很远。怎么办呢?劳动人民想了好几种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
首先,他们想方设法让船多走几个“之”字形。在开挖灵渠时,他们让河道迂回曲折,多拐几个弯。这样,有限的河道被延长了,当然比降——也就是水面的“坡度”就相应变得小了。船“爬”山也就容易得多了。
尽管这样做了,有的地方比降仍然太大,最高达1/160,也就是说,船每走160米,水位就要上升或下降一米。如果继续把河道延长,再多走几个“之”字形,让比降减小到1/3000,那河道就要延长20倍。我们暂且不谈在山上作这种延长从地理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从工程上来讲也是不经济的。
于是,民间又发明了“”,也叫做“”,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船闸。在灵渠水位比降大而又不适于延长河道的地方,分别用巨石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斗门。最多时设36座斗门,最少时也有10座斗门。每个斗门都有专用的工具,如斗杠、斗脚、斗编等。
船进入一个斗门后,随即把身后的斗门用专用的工具堵严,使其不能漏水,然后徐徐开启前进方向上的另一个斗门。随着打开,水从前方的斗门涌进来,不一会,两个斗门间的水位就平了。于是船就可以前进到前一个斗门内,随后又堵住船后斗门,再打开前面斗门。如此周而复始,船就一级一级向山上“爬”去。同样道理,船也可以从山上一级一级“爬”下来,不过方向相反罢了。
除了使船“爬”上山的好办法外,劳动人民还创造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好办法,就是实施了引湘江水入的“分水工程”。上游的水量比较丰富,他们在海洋河上建立分水工程,以使保持充足的水量,便于船只从海洋河通过分水工程进入运河。分水工程位于城东南约两公里远的。这里不是距离运河最近的地方,但是此处河床较高,大体与相当,便于把水引入运河。所以也就舍近就远,把分水工程选择在此。分水工程包括人字形的和铧嘴两部分。平时,坝下一段旧道不再通水,但来洪水时,大水可以翻越大坝流入旧道。铧嘴位于人字顶端的河心,其作用与都江堰的角嘴一样,把海洋河水分成两部分,七分进北渠,三分入南渠。进入北渠的水,从人字坝向北,经过约3.5公里的渠道,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故道;进入南渠的水,经过人工开凿的4.5公里的渠道,引入,作为运河的主要水源。
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建造并使用船闸的运河,也是最早的跨越山岭的运河。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1375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而这时我国已经是明朝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种利用船闸的行船技术,一直沿用到现代。在19世纪末开建、20世纪初建成的巴拿马运河,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河运最长的运河航运
除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就是世界上最长的。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将海河、黄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
京杭大运河拱宸桥段
贯南北的,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河运运河发展三个时期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河运东周春秋时期
位于东南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今江苏省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河运隋朝时代
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在长江以南,完成了,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和。黄河南岸的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又叫御河,是黄河、和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北上,进而转入,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是利用沁水、、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河运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
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即命大将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河运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
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及其支流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西北黄河边上的[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宁陵、、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以及江苏的,至盱眙[xū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2000里。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
河运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在完成、之后,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以上属河南省)、、、馆陶、临西、(以上属河北)、武城、(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
河运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把后两者合称御河)、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河运元朝时代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河运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
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白河,到达。
河运开凿坝河和通惠河
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城北,接。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北),东至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全长1700多公里。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河运隋唐以后的河运
隋唐时期,我国内河航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南北大运河在公元610年开凿完工后,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京都和河北、的水上运输。当年,航行在运河里的船从,南来北往,,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不过,隋朝是一个短促的朝代,开河不久就灭亡了。所以大运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后各个朝代。
河运唐宋时代
隋朝灭亡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唐、宋两个朝代。唐朝建都长安,每年要从输入大量物资和粮食。唐朝初年,大运河每年运送的粮食不过20万石,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粮食的运输量迅速增加,最高达到一年700万石。当时唐朝长安水运事业的发达,可从唐玄宗举办“水上运输展览会”上得到反映。《旧唐书·韦坚传》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在长安楼下运河西段的上开了一个大规模的水上运输展览会,有二三百条船,都按牌号标明,什么船装的什么货写得一清二楚。船上除了装运粮食外,还装有各地的土特产。如:广陵郡的船,装的是广陵所产的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的船,装的是京口的绫衫缎;晋陵郡的船,装的是绫绣;会稽郡的船,装的是铜器、吴绫、;南海郡的船,装的是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的船,装的是名瓷、酒器、茶釜、、茶碗;的船,装的是空青石、纸、笔、黄莲;始安郡的船,装的是蕉葛、蟒蛇胆、翡翠。共有数十个郡的船。驾船的船工都戴着大大的斗笠,穿着宽袖的衣服和草鞋,用鼓笛箶笙伴奏,边歌边舞。第一条船上的人带头领唱,其他船上的人随着和唱。100多穿着鲜艳服装的妇女,随着歌声表演优美的舞蹈。一船领航,其余的船只徐徐跟上。到了望春楼下,船樯延绵数里,盛况空前。参观的人群,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这里要注意的是:几百条船所展览的都是各地所出产的物资,不仅有粮食,而且其他物品应有尽有。它们主要是通过大运河送到长安这个交通中心来的。中唐以后,以为主干的内河航运作用越来越大,这条大运河确实像大动脉之于身体那样重要。那时,差不多负担封建王朝来源的9/10,那么多盘剥来的赋税几乎全靠大运河转运。
到了宋朝,京城迁到了黄河南岸的(今河南省开封市),这里离江南鱼米之乡比较近,大运河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当时人们说,食以漕运为主,漕运以为主。他们认为运河废,“则大众不可聚”。北宋时,统治阶级每年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到开封的粮食,一般都在五六百万石左右,多时还曾达到800万石,超过了唐朝的漕运量。至于金银、布帛、香药、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所运送的数量就不好统计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汴河里交通运输繁忙的景象。水运不仅对京城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保证了北方边疆军事上的需要。
河运元朝时代
元朝的最大,超过了历代王朝。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需要从江南运送大批粮食,所以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主要仍是漕运。元朝先后开凿了“会通—济州河”和,使全线通航。这样,漕粮船从杭州出发,经进入扬州运河,再北入黄河、泗水,通过“会通—济州河”,再由入,直达大都。
河运明清时代
明、清两朝,相继建都北京。虽然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航运有所发展,但是在大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大运河仍然是我国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大批的粮食和货物主要是通过大运河运往京城。当时,运河里船只,运输粮食的船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12000多只,船工最多时超过12万人。除了粮船以外,航行在运河上的还有许多官船、商船和民船。南方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北方生产的豆、麦、梨、枣等土特产,都通过大运河进行交流。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30多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十分之八九都分布在沿线。山东的德州、、、济宁,江苏的淮安、扬州等都成为一时繁华之商埠。从明朝中后期起,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酝酿也首先出现在这里,这些都与运河有一定的关系。
在此期间,作为东西水运主干道的长江——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大河以及珠江、黑龙江、等河流的航运,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运中国河运现状
我国内河三大运河的通航总里程,
第一位:长江全长6300KM,除去源头(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通航里程按(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干流通航里程5921KM。支流长度如下汉水----1532 --1500 --1119 --1062 ----1060 ----1018 ----836 ----744 ----735 ----623 ----590 ----408 ----372 长江通航里程共计17520KM。
第二位是珠江,通航里程为14156KM
第三位为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KM,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KM,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我国主要河运都集中在这几个航道上,总长约33000KM.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早泄引起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